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三一卷)  2003/4/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31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接著我們看第六段喜樂世界: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

  這是我們這一個『四天下東南方』,有一個世界名叫『喜樂』。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名稱,知道這個世界是很好的一個地區,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看到這個名稱,使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名叫極樂世界,他這個世界叫喜樂世界。當然極樂是如來的報土,雖然這裡面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總而言之,它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四土的名稱無異於他方世界,可是這裡面的狀況非常奇特,很特殊,的確他方世界所沒有的,因此一切諸佛無不讚歎。

  喜樂,這是六道裡面的,沒有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也有極樂世界,那是哪個世界?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的三禪天。三禪天是娑婆世界裡面最樂的,無有眾苦,也是但受諸樂,這是娑婆世界裡面的。我們想想這個世界的喜樂想必是很殊勝的,喜樂是果,因是什麼?肯定是這個世界的居民行善的多,造惡的少。為什麼我要說造惡?因為他沒有出六道。所以名號總是就大多數來說,少數例外。

  就以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佛雖然講的是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濁惡多,有沒有清淨的?有,我們這個世界凡聖同居土。在中國史傳上記載的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清淨莊嚴,沒有染污。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的,迦諾迦尊者的阿羅漢道場,也是清淨莊嚴,不是濁惡。雖然同在這個地球上,空間維次不相同,在一個地區也有很多空間維次,不相同。他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高,我們不知道他們存在,高維次應當知道我們存在。

  還有一個,人鬼雜居,這樁事情的確是事實,但是人道跟鬼道空間維次不相同。但他的空間維次非常接近,所以我們稍稍有一點點小功夫,這個空間維次就可以突破,你可以親自見到鬼神道的生活狀況。我早年一個老同參,好像他只修了半年多的時間,他跟我講,他就有這個能力見到這些鬼神。他說大概在下午五點鐘的時候,我們下午五點鐘是鬼道的清晨,街上就有鬼走動了,不多,這人數不多。到晚上十點鐘之後很多很多,很熱鬧,晚上十二點就像我們中午十二點一樣。他來告訴我。這個人很誠實,決定沒有妄語,跟我是老朋友,他來告訴我這些事情。

  他原本是想學神通的,我就笑他:你很用功、很難得。他學密,半年多磕了十萬個大頭,我說:你神通沒通,鬼通就通了。以後我到台中見李老師,把他修行的狀況給老師做了個簡報,老師告訴我:各有因緣。老師這個話意思很深長。沒有隔幾年,我這一位老同參往生,走得算不錯,他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去掛急診,在急診室裡面不到半個小時他就走了。沒有人陪他,自己到醫院去的,所以也算是不錯。

  我們看到喜樂世界,肯定這個地區善人相當多。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個地區善人如果能夠有居民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如果以我們現在圖文巴這個小城來講,如果這個小城居民十萬人,能夠有一萬人知道斷惡修善,知道積功累德,知道捨己為人,這個地區就不遭災難了。由此可知,這個喜樂世界至少善人佔十分之一以上,善人國之寶!古時候,愈是在上古,善人為社會大眾尊敬,即使他是平民,他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我們一般講貧賤,但是這個人好善積德,為社會尊重,為大眾尊重,這是社會善良的風氣。

  到近代真的是世風日下,近代我們可以說清朝中葉以後,道光、咸豐世風就日下了,道德逐漸逐漸墜落了。到最近一個世紀,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由於科技文明的進步,倫常道德完全消失,沒有人說了,沒有人提起了,感召來世間的災難,真的是嚴重的災難,天災人禍。這個災難也能叫許許多多人反省,開始覺悟了,於是再回頭找古聖先賢的東西,仔細觀察研究讀誦,這個裡頭許許多多至理名言。小,安定自己的身心;大,可以安定社會國家,只要有人肯去做,肯去學。

  近來很可喜的中國跟台灣確實有一些人覺悟了,提倡讀經,所以我常講這是黑暗時代裡頭的一線曙光,非常希有難得。這個風氣開了,得到社會正面的肯定,許多家長能夠配合提倡的這些人士,我相信過個兩、三年,這兩、三年等於說是讀經測試的階段,如果測試出果然兒童成績優良,我們相信慢慢的政府會重視。這個影響會影響到全世界,因為每一個國家都需要社會安定,都希望民眾能夠有安全感。

  倫理道德不能不講,十分之一的人回頭了,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就跟經教上所說的這個效果,就能帶給社會安定,就能夠消除天災人禍。這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我們凡夫不知道,現代人相信科學,科學不能解釋。佛菩薩告訴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喜樂,我們今天講的安和樂利,是從行善當中來的;喜樂世界是從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來的。

  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學佛的同學大多數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應化而來的。他的示現、他的教誨,實在說就是救苦救難,幫助我們拯救眼前的災難。他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印光大師只說了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消除現前一切災難的祕訣,我常常講,這是他老人家心傳祕訣。這十六個字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如果這八個字我們能夠做到,剛才講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做到,這個社會就安定了,災難就化解了,這是事實。後面兩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兩句尤其了不起,我們一生當中能成無上道,得到究竟解脫,這十六個字還得了!我們看到喜樂世界這個名稱,我們想想這裡面一定有不少人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勤學真幹。

  所以今天有許許多多學佛的團體,要邀請我們去講開示、講演,不要講別的,能把印祖這四句講清楚、講明白,聽眾能得真實的利益。印祖的心傳,值得我們大力的推展、弘揚,希望轉濁惡為清淨喜樂。求誰去做?求人不如求自己。世間求人難,一定自己要發心,大乘法裡頭常講「直下承當」。不能把這個事情推諉給別人,我們自己要直下承當,這就對了。再看下面經文:

  【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或名遍知。或名祕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十個名號我們要怎樣去體會?怎樣去學習?這個很重要。第一個德號『極威嚴』佛。佛菩薩教化眾生儀式,確實總不外恩威並施,威就是威嚴,慈,慈祥,用這兩種方法,使學生對老師敬畏。老師的慈祥學生敬,老師的威嚴學生怕,對老師又喜歡又怕他,這個老師才能把學生教出來。如果只有威嚴沒有慈祥的那一面,學生會跑掉,不跟你學了;如果一昧只有慈祥沒有威嚴,學生歡喜你,不怕你。由此可知,恩威並濟是教學最好的方法。

  這個名號偏重在威嚴。由此可知,學生當中必然是多數像《地藏經》上講的「剛強難化」。對於剛強難化的要用極威嚴折服他,所以這都是講教學的手段。在佛法總的來說,都是善巧方便,表現在嚴持戒律。這個「極威嚴」說實實在在話,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對初學,初學煩惱習氣很重,用這個方法降伏他的煩惱習氣,慢慢使他都能夠上軌道,持戒修定。

  『或名光焰聚』,這是第二個名號。這個名號裡面的含義是智慧,「光焰」代表智慧;如果把光焰分開來講,「光」是根本智,「焰」是後得智,「聚」,這兩種不二。佛在九法界示現,確確實實就是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所依的就是光焰,權實二智。離開權實二智,菩薩不能自度,當然也沒有辦法度他,自度度他要靠智慧。我們智慧不開,就是因為有障礙,障礙要不除,要想開智慧,十方諸佛如來都沒有辦法幫助你。佛菩薩能幫助我們的,充其量只是提供我們,他自己修學的經驗,他所修學的理論與方法,提供給我們參考而已;除這個之外,什麼忙都幫不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佛法是師道,跟世間的老師一樣,好老師懂得教學,教導我們學習成功,而不是講學。講學,實在講是盡量提供參考資料,學的人要善學,一般說你要會學,這些豐富參考資料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不會學,資料再多也沒什麼用處。成功失敗,善學不善學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怎麼樣才算是善學?怎麼樣才算是不善學?這些經教裡頭都說得太多了,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說到依教奉行,在現在也非常非常困難,難在哪裡?難在他不會,不會他就著相,這就是不會學。

  會學的就如同《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無論是聽講,無論是讀誦,你要通其義。開經偈上講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真的會了。不是記它的言語,不是記它的名相,更不是自己在裡頭打妄想。打妄想是什麼?很多把佛的意思想錯了,這個事情難。不但我們常常把佛的意思想錯了,我每天在這個地方跟大家講經,這裡面當然不少是我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可是確實有一些同學聽了,把我的意思都解錯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怎麼會懂?

  懂得意思重要!這個佛在四依法裡面跟我們講的「依義不依語」,所以開經偈上強調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而不是解語。你懂得意思,你的學習活活潑潑。現代的社會狀況跟古時候不一樣,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相同。我們確實是很強調,學佛要向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但是你要活學活用,你才真正能得到利益,自利利他。你要不懂得活學活用,完全學他的形式,而沒有內容,沒有實質,那你就錯了。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三衣一缽,你也去跟他學,這個地方一年有四季,冬天來了你怎麼辦?夏天沒有問題,三衣可以,冬天你會凍死。日中一食,你也去學他,我看學不到一個星期,你就要住院了,營養不良餓死了,你能跟他學嗎?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要學的,學他的精神,精神就是說對於物質生活決定沒有貪心,那就對了。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體能消耗量很大,你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你補充不足,這個身體受不了要生病。所以在中國過去,特別是禪宗道場,禪宗修行坐香、跑香,為了防止昏沈,諸位要曉得吃得太飽了就昏沈,想睡覺,打瞌睡;肚子要空空,挨餓,餓得心慌,對於修行用功都產生障礙。念佛跟參禪差不多,所以為了避免心發慌,餓得發慌,或者是昏沈打瞌睡,禪堂裡採取什麼方法?少吃多餐,這個方法好。叢林裡面晚上不吃飯,吃點心,禪堂裡面每一天有好幾道點心,他讓你什麼?保持不飢不飽,你在禪堂或者在念佛堂用功,你不會昏沈,你也不會感覺到心慌。祖師大德給我們想得很周到,我們要懂得。

  現代人比從前,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業障不曉得要重多少倍,人家心清淨。換句話說,他每一天消耗能量很少,所以一點點補充他足夠了。我們這業報身,業障非常深重,要常常補充。所以現代人修學用什麼樣方式來修?老實講,諦閑法師教導他那個鍋漏匠念佛的徒弟,那個方法最好,我很欣賞。他的方法簡單,他教鍋漏匠就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教他什麼?老實念,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你看看這個方法多簡單,多容易,使你身心都沒有壓力。什麼時候念累了什麼時候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再念,人家念三年多的時間,不到四年成功了,了不起的成就!

  他能往生確實具足淨宗三資糧的條件。他對老師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不容易!「信」成就。第二個「願」成就,諦閑法師教他求生淨土,這個世間太苦,他的一生苦頭吃夠了,所以他的願心懇切,他知道這個世間苦,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他永遠脫離苦海。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不斷是「行」,念茲在茲,沒有妄想雜念夾雜在裡頭,他靠這個成功。他往生了,諦老稱讚:天下名山寶剎方丈、主持比不上;弘宗研教的這些大法師(講經說法的)也比不上。諦閑老法師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他成就了,真實智慧。不要看他不認識字,好像沒有聰明智慧,那是愚不可及,一般人比不上。

  我們看了這些人的典型、榜樣,一定要覺悟。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像他那麼樣的專心,一心稱念,這是什麼?我們的緣不同。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人找我講經,這個我沒法子,他來找我了,那我就得要講,就得要幫助他,緣不同。鍋漏匠沒有人找他講經,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沒人給他打閒岔,緣不一樣。我們雖然天天在準備經教,演說經教,那個求願往生、專念阿彌陀佛可不能忘掉,對這個世間可不能有絲毫留戀。樣樣放得下,隨時放得下,這個樣子才沒有掛礙,什麼時候走都好。

  總而言之,一切隨緣,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怖,一切為眾生,為正法長住,不為自己。不但不為自己,沒有自己,真的明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在當前。這些經文念了要起作用,不能白念,自己要契入境界,利益無邊。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經文,第三個名號:

  【或名遍知。】

  這是從後得智、權智上立的名號,『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一般人聽了,這是讚歎的話?還是果真如是?一般人難以相信,世間聖賢也做不到,所以孔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全知全能,宗教裡面用來對上帝、對神讚美的話。古今中外,傳言,其中有一些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凡夫知道的,實在講太少了,疑心太重了。佛法裡頭確確實實有正遍知,這是如來十號之一。如來這個十號是從自己證得德能上建立的,這個不是從眾生那邊建立的,是自己證得德能上,自性本具的德能,確實是遍知。

  近代的科學家,從高深的數理計算發現,空間跟時間在某種狀況之下,都可以等於零。換句話說,「等於零」就是空間跟時間都不存在了。這跟佛經上所講的沒有遠近,佛經上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我們想想在這個境界裡頭是不是遍知?確實是遍知,十方三際在一念,一念遍知。科學家這個發現在佛法裡面說很殊勝,他發現有這個可能,在佛法裡面早已經成為事實了。

  佛說一切法,包括我們自己也在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的。來去就是講的空間,不來不去,沒有空間;不生不滅,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從時間上講的,開始是先,結束是後,生是先,滅是後,不生不滅。它又不常不斷,又不一不異,這什麼境界?不可思議境界。這個我們這部經最後一品,《四十華嚴》裡面翻的品題,「不思議解脫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頭,那怎麼不是遍知?一點都不假。

  所以,佛說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性德,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學佛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自性而已。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依正莊嚴。這些道理逐漸逐漸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對我們佛法修學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我們學佛對佛所說的話有信心,畢竟沒有科學來做證明,自己又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信真的是勉強在信;或者是理論上有一點明瞭了,有一點理論做根據,我們相信他,境界沒有現前;換句話說,是正信不是真信。科學家做的這些實驗,許許多多的論證,這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增長了信心。正遍知。下面一個名號:

  【祕密。】

  『祕密』佛。佛經上祕密用得很多,做什麼解?我們要曉得,佛法是公開的,決定沒有祕密。佛法是真誠、清淨、平等,哪來的祕密!祕密什麼意思?祕密是深,理太深了,事太微細了。像現代的科學走向兩極,一個是太空物理,無窮大;一個是量子力學,無窮小。這兩極都是祕密,我們沒法子知道,科學家在探密。所以這個密叫深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佛稱它作祕密。

  世間人講祕密,祕密是不願意別人知道。總而言之,祕密不會是好事情,好事情為什麼怕人知道?怕人知道的當然不是光明的事情。佛法裡頭沒有祕密,密宗裡頭也沒有祕密,這個諸位要曉得,佛家講密,叫深密,理事都深。這個深密的修學,要通過,如果不通過,你還是有障礙。《華嚴》講到最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心性你才證得圓滿,如果你還有障礙,縱然明心見性,不圓滿。

  這個祕密講到心性,講到宇宙的緣起。大乘經論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見到,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三細相。這個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第二個是轉相,第三個是境界相,你就看到宇宙緣起了,太深太深了。你才了解這個宇宙之間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徹底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今天只是在經教裡面聽佛說的,不是我們自己境界,自己沒有看到,沒有體會到,而稱它為祕密。佛即使對初學也有很多限制,這限制的道理很深,那也是個祕密,可是我們決定不能夠違背,依教奉行一定有好處。

  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又何嘗不是祕密?為什麼?念佛的道理太深,念佛的境界太微妙了,不知道這是祕密。你依教奉行的時候,你會有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祕密解開了,恍然大悟。最可貴的,對佛菩薩的教誨有信心,知道「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初學尤其是業障深重,哪裡能夠都能理解?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在現前境界上應該怎樣學習?對於經教裡面甚深的義理,隨順學習,不要勉強。勉強,中國古人常講「欲速則不達」。我早年在台中求學,遇到一位法師,他大我五歲,我那個時候也才三十幾歲,他大概四十出頭。很聰明,對經教也很歡喜,聽我講經,他也很想學經教。我說好,難得。我帶他到台中,把他介紹給李老師,李老師那個時候正在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在台中學《楞嚴》,他去了。

  我勸他從小部經下手,《楞嚴》可以聽,不要在上用功夫;你沒有小部經的基礎,你在這上用功太辛苦了。他不能接受,他說我小看了他:你可以學《楞嚴》,你不讓我學《楞嚴》。好像我還有嫉妒障礙。我告訴他:我在學《楞嚴》之前,我聽李老師講小部經,教學,經學班裡頭教學,無論教哪個同學我們旁聽,我已經聽了三十多部。我的記憶力很好,理解力也還行,我聽老師講一遍,我都能夠覆講,覆講的能力很強,差不多我能夠講到九成半,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學教不難。

  他不相信,一定要學《楞嚴》,非常用功,在台中學了十個月不行了,身體吃不消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他睜開眼睛看這個經本子一片漆黑,他自己知道沒辦法了,離開台中到台北去修養。修養一段時期,他就做經懺佛事去了,也賺了一些錢,買了個小道場,法藏蓮社。他有那個小道場,他頭一個就想到我,找我到他小道場裡面去講經。我也就在他小道場裡面講經認識了韓館長,韓館長那個時候是我的聽眾,常常來聽經,我們這樣認識的。到這個時候,這個法師慧忍法師非常後悔來給我說:當時我沒有聽你的話,我要從小部經學就對了。我們是憑誠心誠意來協助他,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那有什麼法子?所以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我自己學經教那幾年,這個路是我走過來的,我們學從小部到大部,從淺到深,有一定程序,慢慢把境界提升了。他就是用功太猛,好勝心太強,晚上看經,看《楞嚴經》的註解,每天晚上都到兩三點鐘,我們不能不佩服,但是十個月就不行了,體力用盡了。佛教給我們勇猛精進,這個話你要懂,你要不懂的話,日夜不休息的話,幾天就往生了。所以要活學活用,不能死在言語經教上,佛並沒有教你怎麼做法。你看看這個諦閑法師教他那個徒弟,那真的叫勇猛精進,勇猛精進怎麼修?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東西,休息好了接著再幹,這叫勇猛精進。不是不睡不吃,不是這個,這就解錯了。第五個名號:

  【解脫。】

  『解』念去聲當動詞,我們念解,解當作名詞,解開,解開什麼?解結。煩惱又叫做結使,所以「解」是對煩惱講的,把煩惱解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把它解開。『脫』是脫離,見思煩惱解開了,你就脫離六道了,塵沙無明解開了,你就脫離十法界了,你解不開,你就脫離不了。所以這兩個字,「解」是因上講的,「脫」,果上講的。煩惱無量無邊,會的人從根本上解開;不會的人從枝葉,從枝葉很辛苦,時間很長。從根本上那很聰明,很俐落、快速。

  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圓頓,都有漸修,即使禪宗也不例外。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他跟神秀兩個人都是傳五祖的法。神秀在北方,他那個禪漸修;惠能大師在南方,他所修學的是頓超,圓頓法門。所以《壇經》上他講得很清楚,他接引的對象上上根人,而神秀在北方接引的對象是大乘根人,就不相同。

  「解脫」也是大乘教裡面常說的三德祕藏,這三德祕藏是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裡面沒有法身,沒有般若,有半個解脫,有一點解脫,為什麼?他脫離六道輪迴了。見思煩惱解開了、解除了,中國現在講解放了,都可以,意思都很接近,脫離六道輪迴;但是塵沙無明還在,沒有解開,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雖出不了十法界,佛法裡面常講的六種神通,他真的有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個漏盡是小乘的,不是大乘的,這個漏盡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所以說證偏真涅槃。

  阿羅漢六種神通具足,他的宿命通,佛在經上講,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是說阿羅漢神通的範圍,我們聽到很不可思議。這種能力,現在我們明瞭,佛在經上講的本能,必須煩惱盡,見思煩惱盡了,這種能力才會現前。最容易獲得的天眼跟天耳,小乘須陀洹果就有了;他心、宿命,二果;神足,三果;漏盡,四果阿羅漢。所以到阿那含三果,他有神足通。神足就是變化,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在佛法裡面講神足通。他的能力比孫悟空大得多了,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三果阿那含,阿那含的神通變化不是孫悟空能夠跟他相比的。

  最近,中國大陸非典型的傳染很嚴重,很多人打電話來問我,希望我能說幾句話,我能說什麼?國內還有人打電話問我,傳言我在北京去救這個災難去了。不錯,他們很細心打電話來證實一下,看我是不是去了。我還在此地講經。這個傳言傳得相當廣,在中國很多地區的人,北面到東北,南面到廣東,沿海地區都有人打電話給我。還有人說是在北京看到我了;有人說淨空法師在定中到北京來了,說得神乎其神。我在此地鄭重跟大家說明,我跟你們一樣是凡夫,我沒有證果,我沒有神通。但是我對於任何地區有災難,我會關心。我們能做得到的,只是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祈求這個災難早一天結束。

  我們明瞭災難是眾業所感,這不管你信不信。中國《易經》、《書經》、《左傳》古籍裡面所講的(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到中國來),都說種善因得善果,善一定有善果,惡一定有惡報。善惡果報這個思想至少在中國有四、五千年,相信的人很多,在古時候幾乎是很少人不相信。現代這一個世紀逐漸逐漸脫離了中國文化,接受西方科技文明,不再相信有因果報應了,所以人真的是解放了。從固有傳統文化裡面、倫理道德裡頭解放了,倫理道德不要了,日常生活當中隨心所欲,也不知道什麼叫善惡,標準沒有了。我們曉得你所造作的,你必須要承受果報。

  中國這麼大,畢竟它的根深蒂固,它文化有根。所以我們在海內外遇到不少的學人,他們對中國固有的傳統,現在還是很認真努力在學習,並不以為這些東西不合乎時代,應當被淘汰。他對於這些論調不以為然,而常常談到,要想恢復世界和平,恢復社會安定繁榮,還是要靠這些老東西。老東西是什麼?真理。真理永恆不變,真理沒有新舊,有新有舊絕對不是真理,它只能夠適應一時,它不能夠適應永久。

  中國傳統的文化,跟大乘佛法一樣,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放在什麼地方,它都是準確的。即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國家,一樣是最好的。我們把儒佛,遇到許許多多國外的朋友,跟他們簡單扼要的介紹,沒有不歡喜的。由此可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有人性。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古聖先賢的教誨,佛菩薩的經教,他為什麼能做到萬古長新?他不會被時間淘汰,也不會受空間的隔閡。

  今天它的衰是人為的,不是它的本身,人對它產生疑惑,產生誤會,它本身沒有,它本身絲毫沒有受影響。這什麼原因?這就是佛法講的性德,性德那就是真理,真心本性,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修證契入這個境界,不是他的學說。我們今天習慣說是,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學說,孔老夫子的學說,孟夫子的學說,其實這些話我們全說錯了。孔孟佛菩薩決定沒有學說,夫子說他「述而不作」,這個不作就是他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所說的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是說述而不作。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裡面就講到這一句,佛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佛所說的「古佛如是說,今佛亦如是說」。現在一些時髦的名詞,創作,這是六道裡頭的凡夫有創作,是他自己的知見,意識心裡面所流露出來的。聖賢、佛菩薩他們的示現,他們的言論,他們的教誨,是自性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是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創造。真心本性,一切眾生各個皆有,平等平等。佛在經上講得好,真心本性以及它裡面所包含的智慧德能,「在凡不減」,我們現在是凡夫,一絲毫沒有減少;「在聖不增」,佛菩薩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了,性德也沒有增加一點點,沒有。不增不減,這是說明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跟誰學?從形象上,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跟文殊普賢來學;實際上,所學的是自己性德,自己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展開《大藏經》看的是什麼?看的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自己把本來面目迷失了,忘掉了,迷得太久了,已經養成一個習慣了,茫然無知,認為茫然無知是正常的。今天看到佛菩薩,他們從自性流露出來東西,我們乍看好像還很不習慣,確實,因為他這個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總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來看佛菩薩、來看聖賢人,帶著嚴重煩惱習氣聽他們講解,怎麼能聽得懂?連個理解都做不到,還談什麼解脫?

  解脫在此地是果。如果用清涼大師信、解、行、證這四個字來說,「解」裡面包括信、解、行,「脫」是證,這兩個字裡頭把信、解、行、證修學四個階段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這個解當作動詞來講,兩個字都是屬於動詞,在佛法裡面這個名詞用得很多,也非常重要。《壇經》裡面我們讀到,惠能大師答覆印宗法師詢問,他就說:五祖所傳的惟論見性,禪定解脫都不談,就是直截了當教你怎樣明心見性。三藏十二部就是性德的樣子,見性,性什麼樣子?佛經典裡面跟我們描述。事實?事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問題就在你見不見?你要見了,那你就是聖人,你不見那就是凡夫,真的是妙不可言。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