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四二卷)  2003/5/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42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密訓世界,名號第八句:

  【或名最勝身。】

  我們看到這名號,就知道一切眾生是多麼的羨慕、多麼的嚮往最殊勝之身,沒有絲毫的缺陷。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相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凡夫,古時候在印度、在中國都有一個說法,「貴相」,貴人他有貴相。佛經裡面講得很具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佛在經上講這是如來的劣應身,不是最勝身,劣應身;最勝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而一般講法身菩薩相好光明就很殊勝,十法界裡面人沒有辦法跟他相比;不是說六道,十法界。

  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斷,自性本具的德相不能現前。諸位要知道最勝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只要我們把煩惱習氣淘汰盡。這東西淘汰盡,諸位不要產生誤會,佛法裡面常講斷煩惱,要斷習氣,其實煩惱習氣到底是什麼?還是自性。自性怎麼能斷?怎麼能滅?你看這四諦裡面苦集滅道,這滅就是把煩惱習氣滅掉,其實它不是滅,它是轉變。大乘經裡面佛說得很多,「轉煩惱為菩提」,如果煩惱要是滅掉,菩提不也就滅掉了嗎?生死要是斷掉,那涅槃不也就斷掉了嗎?所以佛說滅、說斷,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的是轉變。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就沒有了;生死轉變成涅槃,生死也沒有了。沒有了就叫斷,就叫滅,是這意思,並不是真的把它滅掉。如果我們講斷滅,可以是這說法,它的相斷滅,性不生不滅,不斷不常。這是修學大乘法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

  所有一切現象,它的體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大經上面說的「因心成體」。這樁事情科學家也懂得,真的他相當聰明,他們證明了物質不滅。物質可以轉變,它絕對不滅。《金剛經》上佛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金剛經》上的經文,許多同學都很熟悉。這些話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說出來了,我們要懂得,要能體會得,明瞭了就能轉。能轉是覺悟的人;不會轉?不會轉是迷惑的人,六道凡夫迷惑,他不會轉。有一點小小覺悟,他就有一點小小轉變,大覺他就能大轉,徹底覺悟那就得大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金剛不壞身,那是什麼身?法性身。我們這身是法相身,相會變、會壞,有生有滅,性沒有。金剛不壞身是說的法性身,相有無量好,身有無量相,都是講的法性身,自性本具的。

  佛示現最勝身相是為接引眾生的,希望眾生見到這身相生歡喜心,生嚮往心,更進一步發心學習,也希望能夠證得最勝身。阿難尊者出家就是這個心生起來。佛現這種身使我們就聯想到,這世界這是大世界,可能這世界裡面,也有不少四天下小世界裡面的眾生,像阿難尊者這種根性不在少數,佛示現這身就非常有意義,接引這一類眾生。在一般來講,身相接引眾生應當是相當普遍。為什麼?人不分古今中外,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你去調查調查,哪一個不愛美?喜愛美好。身相美好自自然然就能接引眾生,眾生看到你的相好,就歡喜接近你,歡喜親近你,歡喜接受你的教誨。所以菩薩成佛特別示現(跟你說那不是真的),示現什麼?示現一百劫去修相好。其實菩薩成佛,他早就成佛了,自性裡頭本具的相好不要修的,沒得比的,但是佛還是要故意來裝著修相好。這意思應該很明顯,教六道凡夫。對真正大修行人,不起作用,但是對六道凡夫,特別是接引眾生有大作用。

  所以,每個菩薩示現成佛,都用這方式接引眾生,誘導眾生斷惡修善,相好是果報。相好怎麼來的?要修因,因善果就善。你要想相好,你就要修善因,種善因得善果,佛誘導眾生這是初階,先教眾生不墮惡道,在人天把腳跟站牢,不至於墮落,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你提升,所以先最勝身。再看下面第九句名號:

  【或名大勇猛。】

  『大勇猛』也是從比喻上說的,佛經上也常常把佛比作師子,師子就是「大勇猛」,取這意思。佛證得究竟覺,圓滿智,所以示現大無畏。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都是稱讚如來果地上的成就。這成就是性德,但是性德不離修行,沒有修德,性德顯不出來,所以性德的顯示、顯露要靠修德。佛的智慧圓了,在一切智人的面前顯示無畏,辯才無礙,神通德能,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等覺菩薩都不能相比,稱之為「大勇猛」。

  我們見了佛的形像,聽到佛的名號,就應當要想到,我們現前,特別是在大庭廣眾當中,我們缺乏無畏,我們缺乏勇猛。這什麼原因?我們的道德、學問、能力、福報不如人,不如人自自然然就生起自卑感,這很顯然的現象。今天聽到佛的名號,我們現前要勇猛精進,要有決心、有毅力改過自新,要深入經藏。無畏勇猛從哪裡生的?從大智慧裡面生的。智慧要靠經藏為緣,引發自性般若智慧。

  我們天天在一起學習,學了要管用才行,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前面說過,佛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很清楚,我們很想學,總是學不像,總是學不成功,什麼原因?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疏忽了,依然用煩惱習氣,你怎麼能學得像?果然依照經論的教誨,改變我們對宇宙、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漸漸就像了。對宇宙人生應該怎麼樣想,怎麼看?《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佛說的,你應該這樣看法,這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這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執不執著?你還分不分別?自然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對於這一切法你還起不起貪瞋痴?自然不起貪瞋痴,為什麼?夢幻泡影。

  一部《大般若經》,我常常講,總而言之,三句話,這是說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你把一切法的真相看透了,然後你回過頭來,看看芸芸眾生。他們不知道真相,以為一切法是真的,以為一切法真有,所以在這裡頭生起據為己有的心、佔有的心、控制的心,這個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知道一切法皆空,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你怎麼能佔有?你怎麼能控制?又何況人命無常。

  我們這地方沒報紙,早年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在公家機關服務,這早晨都有報紙送來,我們都會翻翻看看。我看報紙跟一般人有一點不一樣,一般人關心社會新聞這些報導,我看報紙,展開來我先看訃聞,看看今天你看多少人走了?他能佔有什麼?他能控制什麼?空手而來,還空手而去。正是佛經上常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年輕時候我喜歡讀歷史,歷史給我很大的啟示,看看歷史上許許多多人物,在世的時候不可一世,死了之後他帶什麼走?他得到什麼東西?所以細心觀察,人會覺悟。

  孔老夫子七十歲覺悟,覺悟之後他說他一天不吃飯,一晚不睡覺,想想,想什麼都是空的。最後說了一句話,「不如學也」,學聖人。聖人條件很多,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智慧,超越常人的智慧。通曉宇宙人生真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聖人;「不如學也」,學聖人。你看看佛門,這佛家真了不起,你一進門來就把修學最高的、最究竟的修學的目標原理原則傳授給你了,你的一生不離開這三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諸位想想看真的能做到了,你不是大勇猛,誰是大勇猛?你不是大自在,誰是大自在?學佛學什麼?就學這三樁事情,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覺是智,般若智慧,正是德能,淨是相好,法身,清淨法身。

  儒家教學也了不起,童蒙剛剛上學,智慧還沒開,但是先把教學的綱領也傳授給學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幾句是儒家學問傳授的總綱領,你看看跟佛法講的那個意思一樣不一樣?非常接近,大聖人!大聖人就是大智慧,大德大能,中國諺語裡面常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見過面,你看看儒佛所說的,道家所講也不例外,道教裡頭也有很多聖人。

  所以人生在世,第一殊勝是求學,學無有止境,決定不是只限於學生的時代,那你就錯了。學生時代嚴格的講都是啟蒙,學問的成就是在離開學校之後,在他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磨鍊成功的,就像《華嚴經》後面的五十三參。早年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對《華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這是真實的學問,五十三參通過實驗成就了無所不知,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在家裡關起門打妄想,不是的。五十三參裡面表示的,表法的義趣,你的智慧德行成就之後,你不能夠捨離遍法界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上到諸佛如來,下到阿鼻地獄,這是你活動的範圍。親近諸佛如來,上求佛道;接觸九法界眾生,下化有情,這才是真正成就,這是「大勇猛」的實現。勇猛不是說關著門在家裡勇猛,哪有這種勇猛法?要接觸廣大的群眾,以智慧德能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迷,沒有覺悟,沒有正知正見,身心皆不清淨,你要是做到覺正淨,你在九法界裡面你就大無畏,如佛一樣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幫助這些眾生。末後這名號:

  【或名無等智。】

  我們一看就明瞭,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的德號。示現這名號,勉勵一切眾生,要以這為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絕對不能說我今天已經證得初住菩薩就非常滿足,那叫得少為足;是不錯,但是不圓滿,不究竟。雖然畢業了,畢業你上面還有,小學畢業了,小學畢業上頭有中學,中學畢業了,上面還有大學,大學畢業了,上面還有研究所,不能夠中止,永遠繼續精進,那就對了。在大乘法裡頭,十信位的菩薩是信位畢業,十住菩薩是住位畢業,十行、十迴向、十地。我們講每一個階段畢業的時候,它有五個階段,畢業上頭還有;十地菩薩上面有等覺,等覺上面有妙覺。妙覺雖然到了究竟,到了究竟圓滿,但是妙覺位的如來,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廣度有緣,為這些有緣眾生做無量無邊種種示現。你看這在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你看末後總結的句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那就是百億萬種種示現。這些人說話真算話,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開空頭支票的。他們在因地裡面說過「眾生無邊誓願度」。成佛之後果然兌現,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哪一個眾生有感,如來立刻就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也許有同學懷疑,我天天求佛菩薩,佛菩薩沒來。我告訴你,不知道你肯不肯相信?你一求,佛菩薩就來了。來了怎麼樣?你不認識,你沒感覺,這又是什麼原因?業障深重。經上講得好,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我們在講席多次說過,哪有不應的?你說為什麼感應那麼快?佛要應,給諸位說這是自性法爾如是。我們現前從日本江本勝博士看水的結晶的反應,你看到這訊息你還不覺悟嗎?這就是經上講的法爾如是,沒有理由的,沒有條件的,你給它的訊息立刻就反應。佛家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心裡頭念佛菩薩,佛菩薩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我們心裡頭想念這杯水,這杯水我用很歡喜的心、愛心、感謝的心,它的結晶是最好的,但是這結晶肉眼看不見,天眼能看見。肉眼看不見,用顯微鏡把它放大,放大到幾百倍、幾千倍看清楚了,太美了。不好的意念,「我要把它消滅,我要把它殺掉」,這種意念它立刻也呈反應,是很不好的結晶。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給我們做了證明。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句沒講完。

  諸位同學,請看密訓世界名號最後一個:

  【或名無等智。】

  這名號前面說過很多了,最重要的意思,佛提醒我們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孔夫子以一生學習的心得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比不上向聖賢人學習,「不如學也」。這經驗非常寶貴,我們應當要記取。學問的成就、智慧的成就是真實的成就,佛門裡頭常講這個可以帶得走,其他的成就帶不走的。為什麼說這個能帶得走?這個能夠帶到來生來世,提升你自己的境界,決定不會墮落。菩薩求智慧,不斷的把他的境界向上面提升,一直提升到『無等智』,究竟圓滿,圓滿之後廣度眾生。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如來於彼」,那就是說證得無等智之後,在一切世間做種種示現。我們看下面總結: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

  這一句跟前面就不一樣,前面是講十千,這地方是百億萬。

  【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兩句話跟前面講法完全相同,這是說明他的目的無非是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眾生知見不相同,根性不相同,所以眾生見佛、聞法、聞名,每個人得利益有淺深廣狹的差別,『各別知見』。請看第二段豐溢世界,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

  這不是我們地球的南面,是娑婆世界的南面。

  【次有世界,名曰豐溢。】

  這世界好,一看名稱就好,跟娑婆大不相同。現在我們看到地球上災難很多,天災人禍,許許多多眾生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我們沒有親眼去看看。前個月,我有一個機緣去訪問新幾內亞,在澳洲的北面,看到這地方人民的生活,我們用苦不堪言來形容絕不過分。但是,這世間還有不少地區比他們生活還要困苦。他們沒有糧食吃,沒有衣服穿,沒有鞋子穿,居住的地方自己搭個茅蓬,非常簡陋,好在這地區是熱帶。現在我們說這世間到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有相當的成就,人民生活很富裕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地方照顧不到。所以佛法裡面講,天台家所說的「百界千如」,經論上常講的十法界,天台大師說每一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我們人法界裡頭,我們看到很多落後的地區,那是人法界裡面的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他是人,但是過的生活,是餓鬼地獄的生活。多接觸,人才有警覺心、才有知足心,知足則常樂。

  我們在這世間每天三餐飯能吃飽,衣服能穿得暖,居住的房舍足以能夠遮蔽風雨,而且已經感到相當舒適,這是人間天堂!但是幾個人滿足?滿足就能修道,就能提高境界;不滿足,一味還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追求名聞利養,甚至於不擇手段幹一些損人利己,果報不得了。我常常聽人家講,這社會很流行的話,什麼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我常常聽到有人講這兩句話,後面還有兩句話他不知道,後面是哪兩句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縱然這一生生活很清苦,也甘心接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哪來的福報?過去生中已經修福了,這一生不要造業;中國人不講造業,叫造孽,享福而造孽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看這世界『豐溢』,你就知道這世界的眾生福報大。這福報是共業,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就不會生到這地方來。這世界是有福報人居住的,他們住在這地方享福。我們看如來在這地方現身說法:

  【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我們仔細來看佛名號表法的義趣,當然最重要的我們現前應當怎樣學習,這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名號本性,『或名本性』,加上通號,本性佛,本性如來;佛跟如來都是通名,這是別名。世尊也是通名,加上別名,本性世尊,像我們稱釋迦牟尼佛,釋迦如來,釋迦佛,釋迦世尊,這稱號要清楚,它的作用是表法,釋迦是仁慈的意思。「本性」是什麼意思?這意思就太多了,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從本性裡流出來的,哪裡能說得盡!我們要怎麼學法?宗門常講「明心見性」,這性就是本性,本是根本。用上這個詞就是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能生虛空法界的,能現虛空法界的,虛空法界是從這裡來的,這我們就稱之為本性。

  本性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它所現、所生的,它什麼都不是,不能給它加任何名字。不能加名字,還說了個本性,這是如來說法的善巧方便。所以名字相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你就迷了。你能夠體會到意思,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你才有悟處。「本性」我們很不容易理解,本性起用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本性現相那就更容易理解了。本性起用我們今天學術裡頭講,精神的一部分,本性現相是物質的一部分,所以精神物質都是從本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講「唯心所現」,這心就是性,就是這地方講的本性。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哪一樣不是本性所現的?今天一般人講細菌,細菌是本性現的;原子、電子、粒子本性現的;佛經上講「世界微塵」,世界是講大的,微塵是講最小的,不管大小都是本性現的。既然是本性現的,它不是本性誰是本性?

  本性前面講了,它有本能,本能是什麼?見聞覺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見聞覺知是本能,它所現的一切相統統具足這本能,就好比古大德常常用的比喻,以金作器,用黃金做成幾千種、幾萬種不同的器皿,每一種都具足黃金的特性。這現象我們能夠理解,不難懂。本性所變現的萬物,萬事萬物,無論精神世界、物質世界,無論是大是小,情與無情,當然具足本性的特性,我們叫它做本能;當然具足它的特性本能,這本能是見聞覺知。

  在無情眾生,我們講物質,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今天我們講的植物、礦物,還包括自然現象,統統具足本性裡面的本能本質。所以它有覺,它有知,它沒有妄想,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有情眾生裡面這是講動物,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分兩類:一類覺、一類迷。覺的,他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有見聞覺知,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呢?迷的人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諸佛菩薩眼目之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現在這科學逐漸逐漸在實驗當中,精密觀察實驗當中發現了,發現這物質的世界,真的它有知覺。植物有知覺,有一些人覺察到了;礦物有知覺,沒有人想到,最近也被一些科學家探測出來了。

  我們在這名號裡頭,要覺悟到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真正的自己,這裡頭本來就具足常樂我淨,本來具足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相,般若是智慧,解脫是自在,法身是相好。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就是求明心見性,真正的目的。這目的一般人不懂,學佛的人很多,學佛人裡面這裡頭有在家、有出家的,幾個人把目標定在明心見性上?如果把目標定在明心見性上,這人有成就了。古時候有,古時候是真的,特別是宗門常常講「向上一著」,向上一著就是見性。

  現在人學佛不講見性,連這心性是什麼他也搞不清楚,名詞的定義都搞不清楚,他對這怎麼會產生興趣?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樁事情。他想的是什麼?開智慧、求福報,甚至於現在連開智慧也不是重要,求福報最重要。福報現前,縱情享受,享盡了,苦報就現前,所謂是樂極生悲,這古人常講的。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都是走這路子,樂極生悲。修苦行的否極泰來,少,很少很少修苦行的;自己一生當中,過著低水平的生活,過得去就很快樂了,決定不求奢侈,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樣的人他肯定向上提升,所以否極泰來,這是有覺悟的人。他上升到哪一個層次,哪一個等級?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

  我們學習方向目標要正確,說實實在在的話,明心見性是大乘佛法共同的方向目標。大乘宗派很多,法門就更多了,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入道的門徑。我們常常聽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讀《華嚴》就知道了,你看這名號代表的就是法門。每一個世界「百億萬種種名號」,有種種法門,世界無量無邊,所以法門無量。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什麼?共同的方向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超越十法界,你看圓教初住菩薩不是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自性」。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我們近程的目標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用意何在?就是明心見性,這一點同學們決定不能夠疏忽。

  所以,我們把明心見性這樁事情,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為什麼?在現前這世間我們做不到,這是老實話,現前在這世間能做到當然更好,為什麼?你做到了,將來你往生到哪裡去?華藏世界。你的地位最低是初住菩薩,發心住。我們想想能做到嗎?發心,發的什麼心?菩提心。我們講得很淺,標準講得很低,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心都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大乘經上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都是包虛空法界,圓教初住菩薩。

  諸位想想看,這心果然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想想,你在這世間會不會有一個冤家對頭?會不會有一個人一樁事情看到不滿意、不高興?沒有。這是什麼?從現象上來看,你就曉得圓教初住菩薩沒有,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妄想,所以他的心包虛空,他的量周法界。我們怎麼學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這功夫。每天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還有歡喜,還有不高興的,不行。真正修行在這地方修,修到對一切人事物絕對不會起一個惡念,決定不會有一個惡的行為,心地純淨純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平等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諸佛如來。我們修淨土,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最尊敬的、最崇拜的,怎樣能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只有我一個是凡夫,你就入了佛境界。大乘經裡頭,佛常講「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的冤親債主亦復如是,情與無情沒有例外,一切眾生;無情,它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叫眾生。哪一樣不是眾生?有情無情都是眾生。

  一切眾生包括無情,都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些話我們聽得耳熟,我們自己在講台上也會說,但是怎麼樣?它不起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根本就想不起來這句話。這《金剛經》上說「應作如是觀」,我們就老是把這忘掉。一切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宇宙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人生觀。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宇宙?用什麼來看眾生?佛的看法,佛的宇宙人生觀是絕對正確的,與法性,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一點都不錯。我們能不能像佛一樣?不能,煩惱習氣太重了。沒有關係,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說練,這真正是練功,把這觀念換過來,以往我們這些觀念是從煩惱習氣裡面生的,決定錯誤。現在我們把煩惱習氣放下,學佛,學佛的看法,學佛的觀法,這叫真學佛。

  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法,善巧方便,教給我們最初入門下手的辦法,《八大人覺經》上跟我們講的,用什麼?我們生活在世間,在六道裡頭,最大的問題,人與人相處問題。中國諺語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我們處事,事很複雜,可是處人比處事還難,從難的下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等念怨親」,這下手的方法。把我們的親人,至親好友,把我們的冤家對頭,根本不能相處的,如何能夠平等對待。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做到了。他為什麼能做到?道理很簡單,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做不到。這練功夫就是這練法,做不到的也要想辦法把它做到,這真功夫、真本事。

  佛又告訴我們,這真正下手的方法,「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一般人總是常常念著過去世的(不一定講過去世),過去別人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念念不忘,這是念舊惡,看到別人做不善、做惡的事情,討厭他,人之常情;但是佛菩薩就不一樣,佛菩薩不念舊惡,佛菩薩不討厭惡人,所以佛能教化他。我們常常念舊惡,常常討厭惡人,根本就不願意跟他往來,你怎麼教他?你怎麼感化他?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對這樣的人你度不度?你不能加註解,這人不在我度眾生之內的,不可以這麼說。

  這是我常常勉勵同學們,從我們內心裡面把敵對化解掉,你要有這心,要從這地方去努力,一切人事物我都不會跟他對立。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佛菩薩真實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真實智慧則能觀機,知道時節因緣,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世間人講保持距離;因緣成熟的時候,立刻就要幫助他。不成熟,你想幫助他,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理解,他不生歡喜心,這就是緣不成熟。佛度眾生有耐心,絕不急著一時,只要有緣,生生世世絕不捨離,決定幫助他、成就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見性,幫助他證得圓滿的佛果。我們在本性佛這名號裡頭應當這樣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