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五二卷)  2003/5/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52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如來名號第九句:

  【或名簡言辭。】

  以釋迦牟尼佛作例子,當年在我們世間出現,為一切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是不是『簡言辭』?是的。佛在《般若經》上說,如果有人以為釋迦牟尼佛有法可說,那叫謗佛。佛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他出現在這世間沒有說過一句話。沒有說一句話,說了四十九年,這怎麼講法?正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如同大夫給病人開處方,大夫可以說,他一生從來沒有開過一張處方。這意思我們能懂嗎?他確確實實沒有一張處方。處方是怎麼開出來的?是因那個人有病,給他開出來的,他要沒有病,哪來的處方?處方是因病人而開的,不是醫生自己要開一個處方給病人,不是!病人害的病不一樣,這醫生開的處方就不相同。

  從這比喻,我們就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有沒有法可說?無法可說,這是真的。他所說的一切法也是眾生有病,應病與藥,藥到病除。佛的言行就是眾生心行的一個反應,正如同現在研究,從研究水結晶之後,我們看到一些訊息,有許多學校裡面在做實驗,讓學生們一起來做實驗,很有趣味。物體的反應自然的,它沒有思惟,它沒有想像,法身菩薩以上無不如是,佛經裡面稱作「法爾如是」,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然的反應,沒有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為一切眾生說法,無不如是,絕對沒有通過思考。

  諸位要知道,思考是落在意識裡頭,法身菩薩已經轉識成智,十法界裡面還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圓教初住出了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從此以後沒有心意識了。他用的是什麼?真心法性,法性自然的反應,所以說「簡言辭」。確確實實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自然然的應。如果加一點意思在裡面,那就是有言辭了。像我們初學講經,要做充分的準備,要蒐集很多資料,這是有言辭,這是有說。佛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有沒有準備?沒有。有沒有想想怎麼說?沒有。所以叫自性流露,自性裡頭沒有言說,沒有思惟,靈活得不得了,什麼樣疑難雜症在心性裡頭沒有。八識裡頭有,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心性裡頭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妙!

  所以前清青蓮法師註解《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這本子流通得很廣,諸位都看過。你看他在五重玄義,他雖然是用的天台五重玄義,但是把每一個名詞上面都加一個不思議,「不思議性識」,經題、明宗、論用、辨體、判教都加上「不思議性識」,加得好!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也採取他的《科註》,我看到加這幾個字實在是非常佩服,我們一般講經的法師沒想到。從這地方能夠看到他的境界,他對於經教的體會比一般人深。最後一個名號:

  【或名智慧海。】

  這名號好懂,就字面上來講不難講,但是意思很深。『海』形容廣大,形容深,深廣無際。『智慧海』就是性海,法性海,智慧海沒有形相。《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那就是智慧海,就是性海。這「無知」是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稱之為無知,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它會起作用,作用就是現相,現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它現的。就像我們一般人作夢一樣,人人都作夢,哪個人沒有做過夢?有沒有人去研究這夢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會作夢?很少。如果把這事情搞清楚,宇宙的真相你自自然然也就覺悟了。

  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是一個境界,這境界從哪來的?性海裡頭變現出來的。性海變的境界重重無盡,這大經上講「不可思議」,末後普賢菩薩《行願品》它的品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本來就是這樣子的。絕對不是說你修行,你修得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是的,原本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是我們迷失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沒有了。智慧德能相好,智慧是體,這體起用就是功能,現在人講產生極大的能量,這能量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能量會變現出境界,依正莊嚴是能量變現出來的。

  眾生迷了,迷了在這裡面,把自性變現的一真法界,它隨著眾生妄想分別執著就變種了,變得非常複雜。大別來說,佛在經上講的十法界,這說大類,分為這十大類,十大類每一類裡頭又可以分十大類,這就一百大類;一百大類每一類裡頭又可以分十大類,十個一百就一千;一千個法界裡頭又可以分十大類,重重無盡,變幻莫測,變的速度非常快,隨著眾生的念起念滅。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夫境界裡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佛他看得清楚,他給我們說明眾生世間相如是而已。

  但是眾生迷在這裡面,完全不能覺察,不斷的起惑造業,受許許多多的苦報,這苦自作自受的,不是佛給你的,沒有人給你,都是自己造自己受,苦不堪言,所以在眾生界裡頭不叫智慧海,叫苦海。法身菩薩以上轉苦海為智慧海,了不起!怎麼轉的?心念轉的。心想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些話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心生法,法生心,心滅法就滅了。心要滅什麼?把煩惱的心滅掉,轉變成智慧的心。實在講這滅是個轉變,煩惱轉成智慧,我們就煩惱來說,它沒有了,它滅了,其實煩惱已經變成智慧。迷的時候,就是把智海轉變成苦海,不是別人轉變的,是你自己轉變的,與別人不相干。

  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到這世間來點醒我們,許多人聽了佛說的不相信,這是正常的。為什麼?理太深了,事太微妙了。佛給你講,你能相信,你能夠隨順佛陀教誨,學著去轉境界,這是善根深厚,聰明人、有智慧的人。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後面還有一個小結: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跟前面完全相同。現在請看第七段: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或名世解脫。或名遍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世界名字叫『鮮少』,佛法裡面的名號都是表法的,看到這名號知道這世界眾生缺乏的很多,也就是缺少很多,大致上總不外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總是這兩方面。這是說明這世界眾生福慧都少,可是我們知道,這是講的大多數。如同我們娑婆世界一樣,娑婆世界的名字並不比它差多少,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意思就講這世間很苦,無論是精神生活、是物質生活,很苦,你能夠忍受得了!它要用中文的意思翻過來,堪忍世界,真能忍受得了。所以這名字意思跟這「鮮少」差不多。

  我們在如來名號裡面,能夠看到他們少的是些什麼,佛在此地教導的一定就是他們欠缺的。像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自私自利,對人沒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號用釋迦。「釋迦」就是能以慈悲心待人,我們這世界絕大多數人沒有,所以佛用這個來做教學的綱領。這世間的人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嚴重,煩惱習氣重,所以佛的名號上用「牟尼」,這是教學的綱領。「牟尼」意思是清淨,正規的翻譯,翻作寂滅,或者翻作寂默,寂是寂靜,滅就是滅妄想分別執著。教學的總綱領都在名號上顯示出來了。

  『如來於彼』,我們看第一個名號『或名牟尼主』。我們看這名號就知道了,我們這世界,佛在這世界用的名號釋迦牟尼,他也有牟尼,肯定多數人心不清淨,佛用這名字。後面用個「主」,好!要是把它統統用中文字翻譯出來,那就是寂滅主,或者翻作寂默主。寂默的樣子就是很深的禪定,心裡頭一個妄念都不生,妄念滅了正念現前。正念什麼?正念無念,正念就是智海,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現前了。為什麼稱為根本智?能生一切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從這根生的。我們看到這名號偏重在自利,我們知道,自己要不得真實利益,沒有能力利他,即使教學也不例外。佛菩薩教化眾生,自己要沒有成就,他沒有成佛,他沒有成菩薩,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教別人?佛在經上常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道理。你要度眾生,你先一定要度自己,度自己那你就不能沒有「牟尼主」。

  「牟尼主」裡頭的意思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智慧一定現前,智慧就是覺。在《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他老人家還有一個名字就叫「清淨平等覺」,這諸位念《無量壽經》都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問阿難,你想不想見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難當然願意見。世尊用他的神力,突破了空間維次,在如來境界裡面沒有遠近,就像我們現在用電視一樣,這畫面立刻就現在面前。阿難與當時與會的大眾統統都看到,也看到觀音、勢至,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像電視傳真一樣。在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菩薩,不需要用任何儀器;凡夫真是逼不得已的時候,想出這麼多方法,製造這些儀器。這些儀器算是不錯了,遠方景象能夠搬到我們面前來,讓我們看到,但是遺憾的只有一個窗口。換句話說,你的觀察是有限制的,總不能像我們眼睛觀察八方上下,沒有限制,這始終有個限制,沒有法身菩薩那麼自在。其實這種天眼凡夫也有,稍稍有一點小定功,就能夠證得了。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須陀洹六種神通裡面他得了兩個,天眼、天耳。不過他的能力有限,能力不大,說他的能力不大,比我們就大多了,幾百里外、幾千里外,他能看得清楚,如對面前。到二果斯陀含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指他自己,宿命通;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事情他知道。換句話說,隱瞞,隱瞞凡夫,不能隱瞞聖人,聖人瞞不過!你心裡想什麼他都知道。宿命是講自己,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知道。到三果就了不起,他有神足通,神足就是他有變化,這小說裡頭孫悟空七十二變,三果聖人能變化,能分身。四果漏盡通,見思煩惱斷盡了,這就能超越六道了。

  小乘如是,大乘,我們這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斷證的功夫等於須陀洹,他的果德、他的智慧比須陀洹還要超勝,須陀洹比不上他。由此可知,初信位的菩薩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應該如是。經上祖師大德沒給我們細說,但是講七信位的菩薩,他的斷證功夫等於阿羅漢,智慧超過阿羅漢。換句話說,七信位的菩薩肯定是超越六道輪迴了,在哪裡修行?在四聖法界。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到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入住,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所以這兩個對起來看,七信菩薩,阿羅漢這六通肯定他也具足。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如果你要不知道,自己以為自己是什麼樣的菩薩,這錯了!自以為證得了,其實沒證得,自以為證得。這他不是有意騙人,他是自己誤會了,常常看經覺得:我也是這樣的。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那時候大概是一、二年,初出家的時候一、二年,有一天去看我一個老朋友。他的太太學佛,跟我說她證得阿羅漢果,語氣不是像講假話。我仔細一觀察,不像,但是怎麼樣跟她講的時候她不信,她自己覺得她確確實實證得阿羅漢果了。最後我沒法子,我說:那考一考看。她住的那個房子,外面是馬路,我就問她:這外面馬路上來來去去的車輛,這些過路的人,你有沒有見到?她說:沒有。我說:那你沒有證阿羅漢,阿羅漢有天眼通,牆壁怎麼能遮得住他?這樣一說的時候,她自己想想看:是有問題。這在佛教裡頭叫增上慢,不是欺騙人,是自己誤會,對於修行境界不清楚。

  你用功,好,跟阿羅漢功夫差不多,阿羅漢也是這種方法,你也是這種方法,但是阿羅漢已經入境界,你還沒入境界!你們走的方向沒錯,你沒有到達目的地,人家到達了。你才起步沒走幾步路,你就認為你跟阿羅漢一樣,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佛經上跟我們講的理論、方法、境界,這三樣都要清楚,都要明瞭。境界是勘驗自己究竟功夫到什麼程度,你很清楚、很明瞭。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境界不相同,初果,你只有天眼、天耳;到二果,那你就有宿命、有他心通,你有四個能力,那個天眼、天耳比初果範圍就大得多;到三果,你就能變化,你就能分身。

  我們在《高僧傳》,我看到有個故事,名字我忘掉了,《高僧傳》上有,《神僧傳》上也有。這是印度的一個法師在中國弘法,這時候他要回國去,他的法緣很殊勝,信眾很多。聽說法師要回國了,許多人都邀請法師,給法師餞行,請法師吃飯,法師答應了。第二天他出發了,大家送他,送到十里長亭,每個人都很歡喜。「法師瞧得起我,昨天在我家應供」。那個人聽到:「不對,法師昨天明明在我家,怎麼會在你家?」這一傳開的時候,知道法師有分身術。昨天中午他分五百個身,同時在五百家應供。今天他走了,送他上路,才知道他有分身術,這是屬於神足通。換句話說,最低限度他是三果阿那含。

  這是李老師以前跟我講,印度來到中國的這些高僧,參加譯場翻譯的,譯經,李老師說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聖人,中國人有福,所以這經翻得這麼好。不是現在,現在許多國家翻經的是凡夫,不是聖人。老師跟我們說這話,使我們對於翻經的法師起尊敬心,對所譯的經典生清淨信,不再懷疑了。不是普通人翻的,翻經的法師差不多都顯的有神跡,佛法裡面講顯神通。他顯神通的時候,大家知道了,他走了,他離開此地,或者他往生了;這個沒往生,這個回國了。那個時候交通不便,中國到印度不是簡單事情,也不會有人去找他,露一手就走了。神通都是從禪定當中生的,很深的禪定,自己的心要清淨,要能做主。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七鮮少世界如來名號第二句:

  【或名具眾寶。】

  佛法裡面凡是說到『寶』都是講的法寶。世間物質裡面的寶物,如同經上常常講的七寶,也都有表法的意思,它以法為重。為什麼?「寶」在世間它有很高的價值,擁有眾多珍寶可以富裕他的物質生活。眾生多數貪圖物質的享受,所以念念不忘去尋寶,但是這些物質上的寶再多,不能幫助你開智慧,不能幫助你了生死,不能幫助你出三界。何況世間人都知道,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世間人迷惑,用盡了心機,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時間都用在尋寶賺錢這樁事情,搞這個,吃盡了千辛萬苦。得到之後,你又能享受幾天?所以,你要是仔細去想想,真的是得不償失!中國古人常說「人生在世,平安即是福」。

  在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多,聖賢教化很普遍,就是一般民間甚至於鄉村,提起聖賢大家都能肅然起敬,所以貪瞋痴有,並不很強烈,不像現在。現在是聖賢書拋棄了,認為這東西是落伍,這東西是屬於消極,不能夠使國家富強,使人民富樂。現在迷信科學,科學是萬能的,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不相信聖人的。但是我們如果冷靜的思惟,細心觀察,聖賢人講的這些道理,科學家種種發明發現,還是不能相比。聖賢之大道,確確實實是寶,法寶,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安樂,不一定是富有,富有未必安樂,聖賢的大道確確實實能得到安樂。

  不爭,我們常講,對一切人事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競爭的念頭,安了,身心安穩。在一切生活裡頭知足,特別是物質上的生活知足,知足就常樂,放下就安穩,這聖賢大道。然後用我們的精力、用我們的時間學道,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科學沒有法子相比,成就完全在信心、在願心。淨宗修學的三個條件:信、願、行。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諸位同學有人親見耳聞最近的事情,念佛往生,真的往生。這世間什麼樣的珍寶也沒法子,你也買不到。

  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前年的事情,二00一年,還是二000年?應該是二00一年,陳光別居士往生,住在新加坡的同學你們親眼所見,那不是假的。他在往生前,我替他做三皈依,以後我到香港講經,在這時候他走了。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四個人一班輪流給他助念,在他病危的時候,一直到他往生。就在他走後的兩三天,居士林念佛堂有一個女居士,年紀很輕,我看她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身體很弱,被鬼附身,就在念佛堂。附身之後說話,說的不是她的聲音,這是靈鬼附在她身上,跟大家說,他是老林長冤親債主,而且說什麼?很多,不是一個。好多個陳光別居士的冤親債主,他們在老林長家裡,但是看到老林長念佛往生了,他們也沒有為難,也沒有障礙,看得很歡喜,也很讚歎,他念佛往生了。這是從鬼附身透出的訊息,給我們證明陳光別居士確確實實是念佛往生。

  他們到居士林來,居士林有護法神,這鬼神進不來的,他們跟法師一起進來的,這些法師到陳老居士家裡去助念的,他們換班回來了,這冤親債主跟著這些法師回來,到居士林來了,他說居士林的護法神沒有攔阻他。他們來沒有惡意,決不是來作怪的,而是來求皈依,求聽經的。居士林同學打電話到香港,我在香港講經,問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們立刻代我替他們做皈依,做三皈依之後,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們要求聽經。他們看到老林長聽經聽了三、四年,除了聽經之外就念佛,他成功了,他們要聽經。當時居士林的同修告訴他,五樓的講堂天天講經,我不在的時候,有培訓班的學生輪流講經,天天講,他們在那個地方練講《無量壽經》,他說:你們可以去聽。結果他說:五樓《無量壽經》的光太強了,他們受不了。聽什麼?他們喜歡聽《地藏經》。我說:行,我們就利用二樓跟一樓裝上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播放《地藏經》的錄相帶。他們同意了,所以那一陣子有很多人不知道:二樓一樓沒有人,電視為什麼開著在講《地藏經》?供養鬼神的。

  我們從他的訊息裡頭知道,鬼神最喜歡的《地藏經》跟《十善業道經》,最契他們的機,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滿他的願。法寶能解決問題,世間財寶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財寶多了沒有不造罪業的。換句話說,給你帶來的是麻煩,不是好事情。真正好事情,法寶,我們物質生活清苦一點好,健康長壽。人這一生,什麼樣生活是最好的?我常常講,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得失、沒有煩惱,身心自在,每天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人叫真正有福。身心沒有外在的壓力,你說你多自在。

  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做高官做到總統、做到首相,憂慮多、牽掛多、煩惱多,內外壓力很重。發大財的、億萬財富的亦復如是。他怎麼會自在?他怎麼會自由?出門要好多個保鑣,怕人害他,吃東西怕人下毒,一天到晚提心吊膽,這日子不好過。所以,你在世間具有的、擁有的地位,擁有的權勢,擁有的財富,你想想看你付出多少代價?你要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這些權勢、地位、財富送給你,我相信你也搖搖頭沒興趣,我不願意付出這麼重的代價。一生平平淡淡的做一個自在人,快樂!跟佛菩薩做朋友,跟道德之士交往,身心清淨,來生不是往下墮落,是向上提升,這要法寶。

  所以,我們要真正能夠理解,佛在經上常講、所講的都是實話,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大富長者有這能力,他的功德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千萬不要以為貧道、貧僧不能修福,那你就錯了;貧道、貧僧修的福報,世間人不能跟他相比。世間人,哪一個人有大千世界七寶?那在佛法裡面除了是轉輪聖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們也許有這能力,但是不如貧僧、貧道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能幫助人覺悟過來,世間七寶、名聞利養只是教人迷惑,它不教人覺悟,佛法裡頭四句偈能幫人覺悟。如果他真的聽懂了,真的相信了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度的。你不要看他眼前好像很苦,那是什麼?別人看他。他那個樂別人看不到!我們讀《論語》,孔夫子讚歎顏回,顏回之樂別人看不出來,孔老夫子看出來,他真樂。他樂的什麼?他樂的道。物質生活他是真窮,簞食瓢飲,簞是用竹子編一個簍,用這盛飯,吃飯他沒有飯碗,喝水他沒有杯子。在中國大陸,我小的時候住在農村,農村裡面用瓢。瓢是用什麼做的?葫蘆,叫葫蘆瓢。這葫蘆一般都是做種子的,它長得很大讓它長,長得很老,那個子就可以來年再種,外面殼很堅硬,一劈劈開把它當中挖掉,兩個瓢,用這舀水,這是顏回用瓢飲水,沒有碗沒有杯子,簞食瓢飲。這種生活夫子講了,要是在別人,別人憂慮感到苦,但是顏回沒有在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苦,他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他樂的什麼?道。那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夫子得到了,顏回得到了,所以夫子對顏回很讚歎!顏回短命,早死,孔老夫子也非常悲傷,真正最得意的學生就是這一個,不幸早死。

  我們現在學了佛知道,他所修積的德行,他享天福去了。這是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不是個普通人。在這世間教化,個人因緣不同,夫子的緣成熟,顏回在這世間的緣不成熟;不成熟,自己功夫成就了,走了。我們今天知道,每一個人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在這世間,這世間大,這《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無邊諸佛剎海,你的過去生生世世在哪裡?不一定在這世界。夫子在《易經》裡頭講「遊魂為變,精氣為物」,他這八個字也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得好!所有這些物質從哪裡來的?他不是講心現識變,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他講「精氣為物」,這物質世界是精氣變現出來的,精氣為物。這六道裡面這些人物?「遊魂為變」。他懂得,它不叫靈魂,它叫遊魂。

  遊魂很有道理,為什麼?人死了之後,佛法講神識,我們中國社會一般講靈魂,它真的不靈,要說迷魂倒還像,它確實是迷惑顛倒。但是它的速度非常大,它的速度超過光速,光不能跟它相比,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到哪裡去了,真的是遊魂為變。夫子對於宇宙之間的一些奧秘,他不是不知道,他不講。為什麼不講?沒有人懂。如果教人錯會了意思,那變成迷信,對社會沒好處。所以當說的要說,不當說的不說,聖人教化眾生沒有不遵守這個原則的。佛在經上講「應所知量」,他能知道多少跟他講多少,不能接受的不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叫觀機。

  真正懂得一切眾生的根性程度,他的需要你能夠滿足他,這叫善教。這些做學生的人皆大歡喜,滿足自己的願望。所以,佛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經典裡面來看,這經典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世尊當年在世,他所接觸這些學生程度不齊,真的是應以什麼法得度,他就說什麼法,就傳授什麼法,一點都不會錯,這是真正叫具足眾寶。這寶是性德,具足眾寶,明心見性的人他得到了。沒有見性,你自己雖然本具,自性本具,不起作用,等於什麼都沒有。由此可知,佛教導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真實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連我們念佛法門求生淨土都不例外。

  我記得我早年在台中求學,剛剛出家之後不久,我到台中去看老師去,遇到那些老同學們,同學很多,同學看到我出家了,都來看我。看我就告訴我,他說:你到底在老師這裡得了些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告訴我。我說:沒有,老師沒有特別教我,教學的時候,我們大家不都在一起嗎?都搖頭,老師說了,他說:你們跟我十年了,什麼也沒學會,學會的人走了。老師雖然沒有指出名字,明明就說的是你!我聽了這話,我說:我是學了一點東西。我說:明天來,我給你們做個心得報告。

  我畫了三個圖表,當中有一個圖表,我把這學佛終極的目標分作兩個,一個是一般的法門,目標是明心見性,一個是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我先送給老師看,然後再跟他們大家講。老師看了之後點點頭:拿筆來。拿一支筆給他,他把那個往生極樂畫一條線,畫一個箭頭到明心見性,告訴我:往生西方極樂還是要明心見性。我的三個表,老師都肯定了,就是這地方加了一個箭頭,這箭頭他加的。不要忘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明心見性。我這才明瞭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這地方見性見不了,障緣太多,魔障太多,求阿彌陀佛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幹什麼?到那裡跟阿彌陀佛學,還是明心見性,一見性就具足眾寶了,自行化他了,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再看第三個名號:

  【或名世解脫。】

  『世』是世間,世間很複雜,六道是世間,十法界是世間,這是講大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世間,我們生在這世間,重重煩惱繫縛住,這繫縛就像繩索,一重一重把我們綁起來,綁得死死的,動彈不得。古人比喻說名韁利鎖,這是講名利。韁是套在馬頭上的繩索,這馬就聽指揮了,騎馬的人你要馬從哪邊轉彎,你這韁繩一拉牠就知道了。你拉右面的,牠往這邊轉,拉這邊繩子牠往這邊轉;叫牠走慢一點,鬆,繩子鬆下來,牠就緩慢的走;你要叫牠跑,把這兩個韁繩拉緊,把牠頭拉起來,牠就開始跑,牠懂得。

  名就像韁繩一樣,你要好名,你就被名所控制。利,財寶,那是什麼?枷鎖!那就更嚴重了。披枷帶鎖,鎖是手鐐腳銬,刑具!你懂得這意思,然後你就曉得這『解脫』的意思。怎麼樣把它解開脫離枷鎖?這枷鎖雖然不是有形的,比有形的還厲害,因為有形的,你總是想辦法把它脫掉,解脫掉。這無形的!你迷在裡頭,生生世世迷在裡頭,從來沒有一個念頭要解脫,這事情就麻煩了,愈陷愈深,愈久愈嚴重,到死都不覺悟,太多太多了。如果他有緣遇到佛菩薩,遇到修道之人,看看修行人的生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無憂無慮。

  所以在中國古代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曾經讀過聖賢書,都有智慧能明理。他們交朋友絕對不會少過所謂說方外高人,一生當中總有幾個出家的朋友,修道的朋友,道士。時常得空閒的時候訪問他們,聽聽他們說經講道,這歷史上幾乎大家都知道的,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好朋友,知交。我們看看中國歷代的文人,你看他們的文章,他們的詩詞,文做得好,詩詞做得好,裡頭都有禪意。從哪兒來的?都是跟這些出家人,跟這些老道常常做朋友,從那兒得到的靈感。他們的書畫、文學作品裡面都有禪意,所以它能流傳千古。他們懂得這個,懂得解脫,羨慕修道人的生活。

  有不少到晚年退休之後,在家很認真的修行,甚至於把自己的產業捐贈給道場。如果產業多的、財力大的建寺院,供養修行人;這財力少一點的,多半是置田地山林,供養道場,給道場做為道糧,所以他們不是捐錢給寺廟,不是的。他買地,他買山,把這山跟地捐給寺廟,寺廟將這山地給這些農夫去耕種,收租。他每年有收穫,收穫裡頭拿一部分來供養道場,所以道場的經濟收入它有固定的,這是從前佛教寺院庵堂的經濟來源。它不是靠化緣,不是靠信徒零星的供養,不是的。寺院不化緣,即使做法會也不收錢,供養是隨意的,絕對沒有限制。他的生活有固定收入,收租這制度好。

  但是在現在,現代行不通了,現在寺院裡頭沒有恆產,收入什麼?收入要靠信徒的供養,要靠法會,要靠經懺佛事。於是出家人道心沒有了,他天天要忙著生活,他的心不清淨。什麼是道?清淨心是道。心不清淨跟一般凡人有什麼兩樣?真正修道人跟出家人不一樣的,就是修行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家宗派不同,法門不同,這五條裡頭重點不一樣。禪宗、性宗他們重點在正覺,淨土的重點在清淨心,但是無論是哪個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總的綱領就是真誠,真誠是總綱領。菩提心之心體是真誠,這一定要知道,然後才能談得上解脫,在世間法裡面所有一切纏縛解開了,脫離了,脫離一切苦,脫離輪迴,脫離三界。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