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一八卷)  2003/10/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18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東北方,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最後這一段經文,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

  到這裡是一段。道諦是修因,佛也舉了十個名詞。第一個名詞『離言』,跟前面苦滅聖諦第二句完全相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滅道俱名離言者,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這個滅就是滅諦裡面的「離言」是本性,原本就離言;在修道,是教導我們要離言,「離言」才能夠證道,我們一般講開悟。夏蓮居老居士教人一門深入,鍥而不捨,三年不說話,他說準能開悟。也就是說,三年是一千日,古人有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講一千日,真正用功修行一千日,一千日念念不間斷,這個效果不可思議。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在諦閑法師教他那個徒弟鍋漏匠得到最好的證明。確確實實鍋漏匠修行三年多一點,他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他什麼也不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都學不會,人笨,沒有智慧。好在他老實,拜諦閑法師做老師,尊師重道,老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方法,「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就真聽話,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就念。一個人住在一個破廟,這樣三年,他真念成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往生,走了之後,他還在那裡站三天,因為在鄉下,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人到觀宗寺,替諦閑老和尚報信,說你的徒弟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現在還站在那裡。諦閑法師趕緊回去看,這一個來往三天,他站三天。諦老看到他讚歎,說「天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不上你,名山叢林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成就不可思議。三年,三年不說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的話可以相信,誰能夠認真去做,這個人有大福德。鍋漏匠雖然沒有智慧,有大福德!聽話、老實。所以,老實人有福,老實人很容易成就。

  我們相信,諦閑老和尚也是當年講經說法的法師之一,你看諦老和尚說,「你超過了」;換句話說,這個徒弟的成就超過師父,師父還不如,各人的福德因緣不相同!所以,我們決不可以輕慢一個眾生,這個眾生愚痴,這個眾生沒有智慧,不可以輕慢。說不定他遇的緣殊勝,成就比我們高得太多了,我們比不上人家。你今天瞧不起他,沒有放在眼裡,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你怎麼好意思跟他見面!他的品位在你之上。所以古人常說人不可貌相,善導大師常說,「總在遇緣不同」,這是說各個人的成就不一樣,緣不相同,他的緣深。

  所以,道諦裡面修因,「離言」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學習。言語太多傷氣、傷身,儒家、道家都忌諱。有修養的人言語少,縱然是與人交談,沒有廢話。我這一生當中,遇到一個言語最少的人,章嘉大師。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每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大概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給我。我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的答覆非常簡單,真正是中國古人講究文章的那個原則,簡要詳明,他真的做到;簡單扼要,也詳細,也明白,真有受用。跟他在客廳裡面,面對面的對坐兩個小時,他說話似乎不超過十句。我非常歡喜親近他,磁場好,跟他坐在一起,心是定下來的。你心不完全定下來,他不給你講話,你問他的時候,他也不答覆。不像別的善知識。

  我親近過方東美先生,有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是長篇大論,給我詳細分析,李老師亦復如是。唯獨章嘉大師絕對沒有長篇大論,你跟他在一起,就像在定中一樣。我第一次,敏孟經先生給我介紹,去拜見他(敏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親王),大概見他的時候也將近有兩個小時,說了幾句話。非常真誠,非常親切,能夠感受得到,這是學養功深!在那個時候,香港正在印《太虛大師全書》,這個分量很大,當時發心預約,我也預約了一套,每個月寄幾本,寄來的時候我都看看,因為《大師全書》裡面都是白話文,我們初學的人能看得懂。我有些疑問向章嘉大師請教,他給我解答。

  但是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向他請教的是,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我問他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他沒有答覆,我們是很專注的在聽,真的意志精神都集中,聽他開示,但是他就是這樣子靜了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不說話,離言,不說話。半個小時之後才說了一個字,有!我問他有沒有方法契入?有!真的,這很有耐心,等半個鐘點等了一個字,耳朵豎起來再等他下面的話,他下面又沒有了。這一次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大概有五分鐘。然後很慢(他說話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看得破,放得下」,說六個字。這六個字,我當時聽了似懂非懂,好像是懂得了。我接著就問,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

  這是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差不多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說這些話。我告辭的時候,老人家送我到門口,那個時候他大概六十歲,六十一歲的樣子,我二十六歲。送到門口,他老人家拍我的肩膀,笑咪咪的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語少,你看看每一個字有那麼重的分量,教人一生都不會忘記。跟我們親近一般的這些學術界的那些大德們,長篇大論講了一、兩個鐘點,離開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得到。我們以後讀古書裡面講言簡意賅,在章嘉大師那裡看到了,體會到了。言語確實簡單,那個攝受眾生的力量非常大,我這一生當中親近不少在家、出家的大德,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章嘉大師。

  從這次之後,他是非常歡喜我,要我每個星期到他那裡去,跟他結了這個緣,每個星期都去向他請教。他告訴我他的著作很多,至少差不多也有四、五百萬字,相當可觀,他統統是用藏文寫的。到台灣,非常可惜,他的著作沒有能夠帶到台灣,在大陸上,戰亂期間,可能都喪失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學習,在日常當中學說話,說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言語是第二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基礎,是根本。人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那就不是人!你長的是個人的樣子,這個樣子失掉之後,再得不到這個樣子!道德擺在第一,言語是其次,你就曉得古人對於言語是多麼重視!言語講求的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要詳細還要明白,決定沒有囉嗦。言語多了傷神、傷氣,那不是養身之道。愈是大道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

  平常跟一般人應對,言語也要盡可能的簡單。特別就是現在,特別是用電話,尤其用手提電話,我聽說它的電波很傷人。手提電話常常帶在身上,你手機打開的,這個電波對人非常非常不好,時間久了會引起神經麻痺。用這個電話的人,用得愈少愈好,通話的時間愈短愈好,所謂長話短說。中國古時候,你看講文言,文言確實達到這個標準。古時候文明剛剛起來的時候,發明了文字,文字數量並不多,而且書寫,在中國古時候多半是用刀刻在骨板上。因為那個時候生活是在狩獵的時代,打獵,獵殺這些小動物,吃了之後,骨頭上面可以刻字。所以,今天我們有聽說過所謂甲骨文,甲是什麼?甲是龜,龜甲,上面刻字,骨是獸骨,甲骨上面刻字,紙筆沒有發明。所以刻的字數愈少愈好,但是少又要能把意思完整的表達出來,言跟文要求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養生之道,養精神、養氣。

  在這個地方,佛告訴我們,自性離言,自性無相,無言、無相。所以,你什麼時候能夠離言、離相,你就能見性。離言、離相,並不是把言語、現相廢除,不是這個意思。言語、形相裡面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這叫離。為什麼?所有一切現相是法性變現的,性相是一,性相不二。你在相上為什麼見不到性?你聽言說為什麼不見性?那是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夾雜著妄想,你見不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跟這些學生(他的學生都是阿羅漢、菩薩,都不是凡人,我們今天在經典上讀到的,佛的常隨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羅漢),每天講經說法,不像章嘉大師,要像章嘉大師的話,那他這一生說幾句話。

  佛給我們留下,你看看,後人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通到中國,少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非常艱難。中國的高僧到印度留學,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在經典裡面精挑細選,這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打聽打聽中國的國情,這邊人的根性,在佛經典裡面去選擇,選擇適合這邊人根性的帶來,所以量不多,大量的經典在印度,現在都失傳了。但是我們知道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的精華。到中國,以後就編成《大藏經》,我們現在看到《大藏經》,確實分量夠大,一個人一生學不完。

  但是佛在「般若經」上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我們不懂,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句話?真的,他離言,「即言離言,離即同時」,愈說我們愈糊塗。這要用白話來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你能懂嗎?我們不懂,但是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離即同時。我們凡夫做不到,佛所說的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說話都先有個念頭,我們用的是心意識,佛菩薩、法身菩薩沒有心意識,所以是說而無說。沒有心意識,他怎麼會說?現在我們真的有那麼幾分體會了,為什麼?看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體會到一些。

  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那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沒有感,佛就沒有應。佛絕對沒有說他有什麼個意思來跟你講,沒有,決定沒有,全是感應。如同擊鼓、敲鐘,我們敲一下,它就響一聲,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響的聲音長;敲得輕,它響的聲音短,聲音小。你要問鐘鼓有沒有意思?沒有,佛說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現身說法,亦復如是,他沒有意思在,他沒有分別,他也沒有執著。眾生有感,他應,他應的時候完全隨順眾生。所以,普賢十願裡面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學。

  我們自己有沒有思想?沒有,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思想,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性裡頭無形無相,亦無言說,清淨寂滅相!我們現在有想,有分別,也有執著。諸佛菩薩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細心觀察,好像他也有想,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你要曉得,他的那些思想、分別、執著是應,是眾生感,他的反應。我們凡夫看到好像他有思想,有分別執著,實際上沒有,完全沒有。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學習相當過程當中你能夠體會到,為什麼?自己慢慢入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在佛法裡叫三昧,我們中國人叫禪定。禪定不一定是盤腿面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不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寂靜的境界。

  但是這個境界裡面有感應,眾生有感,這是講自性,性有德、有能,性的德能自然起作用。我們叫起作用,其實在性德裡頭,所有一切言說、名詞統統加不上,所以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一個含糊籠統的話,妙絕了,真正是深妙、玄妙到極處,圓滿到極處,美好到極處,九法界眾生沒有法子想像,你想不到的,當然你也說不出的。這個境界,古大德常講「唯證方知」,你要不證你不知道,你證得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就是諸法實相,諸法真正寂滅相,這裡頭沒有惡,沒有災難,沒有一絲毫缺陷。華藏、極樂就是這個境界。

  我們真的要認真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爭取到,想想鍋漏匠用個三年功夫,他都得到了。我們美其名修行,三十年還沒消息,跟鍋漏匠比一比,慚不慚愧!為什麼人家行,我們不行?像鍋漏匠那樣成就的人不少,在哪裡?你們諸位看看《淨土聖賢錄》,看看《往生傳》,幾乎將近一半的人,修這個法門三年到五年成就的,《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頭幾乎人數佔一半。所以過去有人問過我,是不是這些修淨土的人,他的壽命那麼短,怎麼三年、五年就到了,他就走了?起了這個疑惑。我當時給他解答,我說不然,那有那麼巧的事情!你說兩個、三個,可能,那麼多人的時候,不可能這麼巧,他的壽命只那麼短促,他成功他就走了。

  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功夫修到家,他淨土取得了,他沒有必要在這個世間久住。就像宋朝瑩珂一樣,見到阿彌陀佛,佛跟他講你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我現在就去,阿彌陀佛真的接他走了。我們相信這種人佔決定大多數。我們今天如果有這個功夫,成就了,你想不想去?你還願意待在這個世間嗎?肯定你也走了!還有壽命,不要了,為什麼?在這兒受罪,多住一天多受一點罪,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離苦得樂,很明顯的例子。我這種解答想當然爾。

  真正能成就的人,能走的人,他還不走,只有一個原因,這個世間還有不少眾生跟他有緣,這個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可以度他們。換句話說,這是大慈大悲,不是為自己,為那些還沒有得度眾生,繼續留在世間。你們想想這不就叫乘願再來嗎?不需要到極樂世界去,再回來,不需要這個形式,這是什麼?業力轉換成願力。身體還是一個,形相還是一個,外表是相同,骨子裡頭換了;從前他是業力,現在轉成願力。這樣的人古往今來也不少,他住世久暫不是業力,緣分,跟這個世間眾生緣深緣廣,他住世的時間一定長;如果跟這個世間眾生緣淺,時間不長,他住世的時間也就不長。

  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時間長短是在眾生的業感,那就是緣。眾生心裡面歡喜他,喜歡聽他講經說法,樂意接受他的教誨,他住世時間就長。到哪一天對他冷淡了,對善知識冷淡了,不想學了,對他的教誨陽奉陰違。這是什麼原因?業障、習氣太重。敵不過惡緣、惡法的誘惑,遠離正法,這個時候佛菩薩就走了。什麼時候你覺悟了,「過去我錯了,我現在要求佛菩薩來度我」,佛菩薩又來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道理要懂得!我們真心求佛菩薩,依教奉行,哪有不感應的道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

  他告訴我,因為我在那個時候日子過得非常困苦,一個人從大陸到台灣,舉目無親。雖然有幾個同學、同鄉朋友,大家都自顧不暇,見面很熱情接待,沒有能力照顧你。章嘉大師知道我很苦,教我求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求法?真誠心求!這是感應,所謂誠則靈。大師又說,當你求求不到,你所求的願不能夠現前,這不是沒有感應,是你自己有業障。你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業習找出來,只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他老人家教我這一招,我用了一輩子,靈得很!

  可是許許多多人在佛菩薩面前天天求願,求不到!永遠求不到,到最後怎麼樣?不相信了,佛菩薩不靈。不是佛菩薩不靈,是你自己有業障,你自己不知道消除業障,你的業障天天在增長,你還求感應,感應到哪裡來?這麼個道理。這裡頭理事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然後真正相信有求必應,不要求人。求人,人不答應你,你不就生煩惱了,這都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求佛!什麼都求佛,最可靠。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自性本具的德能遍虛空法界,只要感應就能現前,有感就應,這是真理、原理。這個事情老師沒說,以後我們深入經藏,明白了,才知道有求必應的理論依據,一點都不迷信。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二句。

  【或名無諍。】

  這個修學的綱目,或者我們說它作修學的科目,在我們現前是迫切的需要,為什麼?現前這個社會無論出家、在家,爭執太多。《壇經》上能大師說,「此法本無諍,諍則失道意」,爭執的念頭起來,道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細心觀察現在的社會,幾乎每個行業、每個階層普遍都有爭執的現象。佛家雖然極力提倡六和敬,我們看到哪一個道場落實了和敬?早年,我那個時候大概四十多歲,不到五十歲,在台北講經。我聽眾裡面有個老居士趙默林,老一輩的人都認識他,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名望,他大概大我將近二十歲,我出家,他沒有出家。他學佛時間比我久得多,他親近過印光法師,所以跟我們李老師很熟。

  我在台北講經,他做影響眾,常常來聽,幾乎一堂都不缺,做影響眾,給我很多的鼓勵。有一天,他請我在台北火車站後面有個功德林素菜館(現在不曉得有沒有了),請我吃飯。我去了,結果發現就是我們兩個人,叫了兩個菜,趙老就給我說:淨空法師,你知道我今天請你來吃飯是什麼意思?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這個不敢當,老居士,不敢當,我說:什麼事情?他說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我說:沒有錯,五逆罪裡頭最後一條,破和合僧。他這個表現是很痛苦,他說:法師,現在道場普遍都有破和合僧的現象,在家人批評出家人,批評道場,出家人也是自讚毀他。他說:都造阿鼻地獄的罪業,這怎麼得了!他對這個事情很關心。

  我就笑笑,我說:老居士,你放心。他就望著我:為什麼?我說你老人家學佛比我早,至少要早二十年,我說你這一生當中,你仔細想一想,你曾經看到哪一個道場是修六和敬的!我這樣一提醒他,他冷靜了一下,笑了一笑,搖頭,沒有見過。我說:是啊!今天你說破和合僧,根本就沒有和合僧。如果有和合僧的道場,你要破壞,那個罪是阿鼻地獄;現在沒有和合僧道場,這個道場住兩個人還天天吵架,哪來的和合僧?爭論。所以,要拿世尊這個六條戒做標準,你去觀察,一個道場都沒有,哪一個道場裡頭住眾見和同解?沒有。戒和同修?身雖然同住,口有爭論,彼此不痛快。意不能同悅,利也不能同均。除了身同住這一條之外,其他都沒有,沒有和合僧團!他就笑起來了。

  所以,今天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怎麼樣攻擊、批評、毀謗,甚至於侮辱,都不至於墮阿鼻地獄。罪,當然是有罪,沒有那麼重。為什麼?沒有和合僧團!我這樣一說,他笑起來了,把他這個疑問解除了。如果這個世間出現一個和合僧團,這個世間人都有福!為什麼?和合僧團,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個僧團在這個地方,這地方人有福。澳洲如果出現一個這樣僧團,整個國家有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大陸十幾億人,真的,有這麼一個和合僧團,全國人有福。

  僧團多大?佛講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就是一個僧團,人數最少的四個人。四個人在一起,真正修六和敬。見和同解怎麼修法?只要有見,大家見解就不同,這是六和敬的根本,這一條是根本。佛法裡面見和同解是怎麼修的?大家都放下意見,不就和了嗎?你無意見,我也無意見,統統沒有意見,隨順佛陀教誨,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佛教我不做的,我就不做,隨順佛陀教誨,這個見就相同。不是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做法,那彼此各人一個樣子,他怎麼不打架?他怎麼不會爭論?放下就是!天下太平。

  所以,台灣在那個時候政府選拔好人,褒揚好人,好人好事,從南到北政府都在推薦,哪個是好人,表揚!李老師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寫完之後我們都看了,不知道老師什麼意思。老師寫完之後,把第二個「好」字上面圈個圈,圈個圈念去聲,變成什麼?好人好事!中國古大德跟我們講,「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李老師那時候很感慨,好人好事;換句話說,意思就是說,選出來那些好人,不見得真的是好人。社會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了,古聖先賢的價值觀已經沒有了,所以對於這樁事情他很感慨。

  今天我們學佛,學佛這個僧團,諸位要知道,僧團,僧不一定要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什麼?是團體,不是個人,一個人不能稱僧。四個人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叫僧團;如果不是修六和敬,四百個人、四千個人都不能稱為僧團。僧團的標準,一定要修六和敬,四個人以上。你才曉得真正有四個人能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一起共修,他們是救世主,那還得了!再跟你說,那是再來人,絕對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兩個人都會打架,都會鬧意見,到哪裡去找四個人?我很留意,留意了五十年,我都找不到。別說要找四個人,一個都找不到,那就是什麼?他決定不肯放棄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個都找不到,我們才曉得這個事情難。

  最後怎麼樣?只有各人自己修自己了。確實只有反求諸己,決定不能求人,不能希望別人,你要希望別人,你肯定失望。所謂是有希望就有失望,小的希望,小失望;大的希望,大失望;沒有希望的人就沒有失望!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世出世法沒有希求,所以一生過的很快樂,沒有奢望,我沒有求。在佛法裡面,在社會裡面,對一切眾生做了一點好事,那是什麼?水到渠成。就是佛家講的緣成熟了、現前了,做起來很方便;緣要不成熟,你要去做,你就得要所謂講要動腦筋,要想辦法,這就錯了。這是什麼?這是攀緣,不可以攀緣,隨順性德。這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

  我一生從來沒有建道場的念頭,為什麼?自己沒有福報,建道場要錢,錢從哪裡來?我要去向人化緣,要去向人募捐,這個事情我做不到,我寧願餓死,我也不會開口向人家去要一點錢,這個做不到的。餓死了就往生了!好事,不是壞事,何必厚著臉皮去求人?可是緣成熟了,怎麼樣?有人把錢送來,這怎麼辦?那只好替人做事。所以,當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是聽經同學們大家自動自發建了個小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是簡豐文居士,他是建築師建了這棟大樓,來找我,一定要送一層給我,都不是我問人家要的。我一生希望是什麼?清閒。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多自在。一生講經,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去講。這裡講完之後,還有別地方請,我就輪流去,到處作客,不作主。哪個地方法緣勝,多講幾天;緣沒有了,少講幾天,這多自在!一生都是別人找我。應驗了章嘉大師的教訓,佛菩薩冥冥當中照顧,只要你心正、行正,感應。我沒有求,沒有求,冥感,有顯應,這感應裡頭的事情。所以,人要做到真誠,與道相應,爭的行為決定不能有,爭的念頭不能有。

  現在在這個社會,我們常常聽到怎樣消除衝突,衝突就是爭論,『無諍』就沒有衝突。用什麼方法消除?我講了很多。要從自己內心,把自己內心裡面的對立消除,把內心裡面的矛盾化解,首先自己的衝突沒有了。自己衝突,我也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我的說法是自性跟習性的衝突,這是衝突的根。它為什麼衝突?日常生活當中,習性做了主,本性不見了。諸位要曉得,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習性不善。習性裡面的善是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是對立的,善跟惡是對立的。這個東西把它化解掉之後,就恢復到本性了,本性純善,本性至善,對立沒有了,這是功夫。自性裡面的對立沒有的時候,就接近性,雖然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也不遠了。

  假如你的習性跟自性還是對立,那你明心見性就非常非常遙遠。實在講,給你講真話,沒有遠近,就一念之差,一念迷,十萬八千里,一念覺,就在眼前。現在的人麻煩在哪裡?無量劫中煩惱習氣決定有,不但有,而且還有強大的力量。從什麼地方能看見?從你起心動念,從你言語造作,非常明顯的能看見。現在這個時代環境不好,環境裡面善緣少,不善的緣多,最嚴重不善的緣是什麼?競爭,不要小看。「此法本無諍」,你看看他心裡頭,意念裡面就是爭。西方從幼稚園就教競爭,東方逐漸學西方,也學著競爭,好像不爭就活不了。

  實在上講,不爭不墮三途,決定不墮三途;你要爭,果報就在三途。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升級,戰爭,現在的戰爭大概不是軍隊了。怎麼發展的?鬥爭發展上來的,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人生活苦,苦不堪言,人生在世戰戰兢兢,沒有安全感。為什麼?好像天天生活在戰爭的戰區裡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戰爭就遇到了,你說這多痛苦!所以,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大家心裡頭厭煩,這也有個好處,促進他的反思、反省,想來想去,想到最後,和平可貴,和平安定第一!總算把方向目標找到了。和平安定怎麼樣才能得來?把所有爭執放下,和平安定就現前。

  所以「無諍」,這個世間、這個社會才有和平。只要有爭,哪來的和平?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大都市,幾百萬人的都會,上千萬人口的大都會,我們細心觀察,那是什麼?戰區!人人在那裡面爭權奪利。中國古人也說,「爭名在朝,爭利在市」,現在人,名已經不重視,利放在第一。大都會所謂世界金融貿易中心,那是什麼?那是爭利的戰場,在那裡面都是利害相關,不爭的人絕對不到那裡去。不爭的人到哪裡去?到鄉下、到山林、到沒人住的地方,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所以,從前出家修道的人他真的無諍,避開聚落,不但是城市他不住,鄉村他都不住,他要找個曠野、山林,建個小茅蓬,一個人居住。以後遇到同參道友很投緣的,旁邊搭個茅蓬在一起共修,互相有個照顧。這個人有道、有德,逐漸被人發現,仰慕的人多了,親近的人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個道場。絕對不是說有計畫在那裡建個道場,不是!自然成就的。

  我們在此地這個小道場,也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設計,沒有規畫。這是個教堂,人家怎麼建的,我們就怎麼用,絕對不要改變,這多省事!保持原來的樣子,這地方上人看到個個歡喜,保存他們的文物,尊重他們的文化。一切要從「無諍」當中學起,記住,惠能大師的教訓,「此法本無諍」。這個此法是佛法,不管是那個宗派,不管是那個法門,佛法是無諍的。「諍則失道意」,諍與道就相遠了。哪一個修道的人去跟人家爭?沒有這種道理。別人爭,修道人退讓,歡歡喜喜讓開,決定沒有爭論的道理。

  為什麼?修道人知道,世間一切法幻妄不實,《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爭什麼?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你爭什麼?你要爭,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我要說的貼切一點,就是你的習性跟本性過不去。無諍,無諍是你習性,習性無諍,這個習性跟本性就相應。習性跟本性的對立、衝突化解了,原來習性就是本性,這就明心見性了,這樣你就大徹大悟,你就可以應化在九法界,可以應化在六道。為什麼?習性就是本性。

  可是習性跟本性一對立,那就不是了,那就成了障礙。這一對立,兩大類的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就起現行!那真的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跟別人結怨,生生世世去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個罪有得受。無量劫來的冤業不怕,只要覺悟,這一覺什麼?我到這裡終止了,我到這個地方一筆勾銷了,結帳,一筆勾銷,整個轉過來。這個轉就是我剛才講的話,把習性轉變成本性,佛法裡頭的術語,「覺迷不二,真妄一如」,就這個意思。世間跟出世間是一,決定沒有界限。九法界、十法界、無量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華嚴》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無諍多重要,這個科目是非常要緊的一門功課。你要果然懂得了,學會了,轉境界不難,不但不難,轉境界很快。我常常在講席上勸勉同學,我們學佛的人,為佛弟子,絕對不給一切人、事、物對立。為什麼?對立就違背法性,就與性德遠離;一切不對立,不對立就和了,和合了,無諍了。然後曉得,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它不對立了,不再分別了。離妄想分別執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原來就在眼前。眼前是什麼?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你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不是講,「此方即是極樂,極樂即是此方」;「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這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你為什麼見不到?你為什麼受用不到?是因為你對立,是因為你有爭。這個道理深!

  我們有智慧,我們有誠信,我們有善知識做依靠,這個善知識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善知識是阿彌陀佛,是毘盧遮那佛。善知識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卷就是親近佛菩薩。我們雖然沒有開悟,我們依靠佛菩薩,隨順經論教誨就是隨順佛菩薩的指導,不會有錯,肯定有不思議殊勝的成就。

  今天佛在經上也說得很清楚,這個時代,世尊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時代?鬥爭堅固的時代,佛門裡頭也鬥爭!釋迦牟尼佛講他老人家的法運,分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戒律成就;第二個時期禪定成就;第三個時期多聞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特別多;第四個時期塔廟堅固,來成就,喜歡造佛像,喜歡建寺廟;再下來一個時期,鬥爭堅固。五五百年,他一個時期是五百年,第五個階段就是五五百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五百年之後,那是鬥爭堅固的時代。所以,我們到處都看到鬥爭這個現象。你要懂得佛的教誨,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如果在今天這個世界沒有鬥爭,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就說錯了。

  果然是鬥爭,佛講得沒錯,他都看到了,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事情他那麼清楚、那麼明瞭,鬥爭堅固。我們在這個時代要想成就,要學佛的教誨,無諍!他鬥爭,我不鬥爭;他對立,我不對立;他有矛盾,我沒有矛盾;他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他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他有妄想,我遠離妄想,我跟佛學!不能跟世俗學,跟世俗學你就錯了,跟世俗學是修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三善道,也不爭。哪些道是爭的?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真正人道,人道也不爭。聖人教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經典,我曾經看到過有這麼一句話,「自己喜歡愛好的,應當要供養別人」,跟中國聖人講的話,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聖人教人禮讓,哪有爭執?耶穌教人,甚至於人家打你左面,你還要把右面讓給人家打,謙虛、恭敬、忍讓,人道!鬥爭堅固的時代,人把道失掉,雖然得個人身,人道沒有了!人道要沒有了,一失人身,再就得不到人身。做人的時候不失人道,來生還得人身。如果能修上品十善,來生生天。為什麼?你的道德水平提升了,超過人道,自自然然到天道去了。所以六道升沈是業感,佛經裡面講得好,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引業!我們知道,上品十善自自然然的到天道去了;中品十善在人道;下品十善,他裡面夾雜著鬥爭,念念不忘競爭,不忘鬥爭,阿修羅道去了。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這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我們要知道,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引業就特別要小心,要謹慎。為什麼?關係你來生。

  滿業,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你在哪一道受生之後,你一生的受用。譬如我們在人道裡頭,有人富貴,有人貧賤,同樣都是人道,享受不一樣,滿業不相同。滿業,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就是修布施。財富,財布施多,得財富;聰明智慧,法布施多;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多,佛把這因果都說清楚了。哪裡有爭!爭可麻煩了,折福!你本來有的福報,你有爭的念頭,你有爭的行為,你爭到了,福報折了,打折扣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學「無諍」。諸三昧當中,「無諍三昧」是最值得尊敬的。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