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八五卷)  2006/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8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無方大用,清涼大師的開示,十門三昧業用第七門,「俯同世間三昧門」。前面第五講現諸法門,第六四攝攝生,接著講俯同世間,這是說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得要恆順眾生,隨緣化導。也許有人要問,佛陀、菩薩大慈大悲,為什麼不用一乘法來普度眾生,而要隨著眾生的業報,這不是不慈悲嗎?殊不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我們世間的教學很類似,世間再好的老師,在中國諸位都知道孔老夫子,他的學生有三千人,夫子怎麼教法?他教學的原則,因材施教,這就正如同諸佛菩薩俯同世間是一個意思。學生的根性不相同,換句話說,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觀察學生的根性,叫觀機,這就是一門大學問,觀察眾生的根機。

  眾生迷悟有淺深不同,煩惱習氣無量劫來那是薰習成就的,自然是各各不相同,善根福德也不一樣。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造業受報,有些曾經遇到過佛法,接受過聖賢、善友的教誨,有些業障深重,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這種情形我們如果稍微細心去觀察,在我們的周邊就能看到。你看有些人見到、聽到聖賢的教誨,即使是初學,不論年齡大小,初次見到就受感動,甚至於流淚,我們一看這種情形就曉得過去生中善根發現;還有些人跟這種態度恰恰相反,接觸到之後,聽了幾句或者聽了幾分鐘,聽了十幾二十分鐘,離席而去,對這個沒興趣,聽不下去,這類我們就知道他煩惱習氣很重;接觸這個法門,或者是法門不契機,或者是善友、老師跟他沒有緣分,這個差別很多。

  釋迦牟尼佛在世,確實有些眾生佛度不了,跟佛沒有緣,見到釋迦牟尼佛他掉頭就走,佛叫舍利弗去度他,去接引他,他就很聽話。有些人就問佛陀這怎麼回事情?佛說過去生中他跟舍利弗有緣,所以說佛不度無緣之眾。正因為是這麼個關係,所以諸佛、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很重要。你就是成了佛,沒有緣,你也度不了他。所以佛陀住世的時候,應化在世間,一定要與眾生同事,四攝法裡面的同事,這才能結緣。認識各個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緣分,應該用什麼方法接引他、教化他就要用什麼方法。

  中國與這些大聖大賢緣分很深,特別是儒釋道,跟這三位聖人的緣可以說特別的深。信佛的,對儒道尊重,信道的,對儒佛也尊重,學儒的,對佛道還是很尊重,所以儒釋道三家在中國這個社會和睦共處,這就是現在人所謂的多元文化的教學。多元文化在近代是個新名詞,在中國已經奉行至少二千五百年,真正是道並行而不相悖,相輔相成,這個根基非常之厚。

  中國人很容易教化。可是在今天的社會情形跟過去不一樣了,清朝亡國之後,中國的社會一直處於動亂、戰亂之中,到現在一個世紀了。一個世紀一般講五代,所以在農村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疏忽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三代到四代,沿海的這些大城市確實達到五、六代,還有更嚴重的,現在再想用儒釋道三家過去那個方法來教學就困難了。從前有根,像植物一樣它有根,已經是棵大樹,你要常常照顧灌溉就行了,年年開花結果。現在這棵老樹枯死了,枝葉花果都沒有了,好在埋在地下的深根還有一線的生機,你決定不能要求這棵枯樹再開花,不容易,現在必須從根本救起。這是我們常說的,儒的根在倫常八德,中國這五千年來教學的理念方式,五千年沒有改變過,改朝換代沒有改變,蒙古人統治中國、滿清人統治中國也沒有改變。這些道理、事實我們要多想想,你把它想通了,然後你才會想到在今天我們如何能夠延續傳統教育,能夠光大傳統教育。

  父子有親,這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教育的根本,你說要不要提倡?父子之間是親愛的好還是對立的好?要非常認真去反省。我常常講,講的次數太多了,中國教育的興起,為什麼有教育?教育的興起就在這一句。教育的目的,使父子的親愛如何能在這一生當中永恆保持而不失去,這靠教育。教育第二個目的,是這種親愛如何把它發揚光大,擴大到愛家庭、愛家族,然後擴大愛鄰里鄉黨,我們講的愛家、愛國,最後擴展到「凡是人,皆須愛」,泛愛眾。

  泛愛眾這個意思很廣,眾裡面第一個是人,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人我們都要敬愛;眾再延伸,也包括一些畜生,天地萬物,那個眾字都可以包括。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有所謂「仁民愛物」,仁是仁慈、仁愛,民是人民百姓,你的愛,愛一切人民,延伸到萬物,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愛山河大地,跟佛法裡面講的就沒有兩樣。所以佛法到中國來,跟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水乳交融,就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不是沒有道理,基本上的理念是一樣的。

  中國的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父子親愛的教育,簡單的說,就是愛的教育。日本江本博士這十幾年來做水實驗,他的結論就是愛是宇宙的核心。從水結晶裡面講,他告訴我,愛的觀念,不管是哪國的言語,也不論哪種文字,「愛」這個字你給水看、你給水聽,結晶都是最美的。除了「愛」之外,就是「感恩」。所以他告訴我,愛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沒有比這個美的。中國教育的根源就在此地。這個延伸到社會,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以五倫是道,天然的,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創制,不是的,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隨順大自然是德。父子是道,親愛是德;君臣是道,仁義是德,君仁臣義;夫婦是道,有別是德;長幼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信是德。具體落實,中國古人教給我們十二個字,這就是所謂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在中國不論是儒、是佛、是道,對這十二個德目沒有一個不贊同,沒有一家不重視,這就是俯同世間。這十二個字怎麼落實?如何能夠融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融會在工作、融會在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融會在泛愛眾?在儒家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在佛家,十善業道、三皈五戒。十善業道是平等對廣泛的群眾提出的,三皈五戒這是佛門弟子。這就是根。

  你懂得這是根,在今天什麼最重要?根最重要,沒有根這棵千年神樹不能再存活下去,勢必它要變成化石。如果我們希望這棵古老的神樹依舊能夠活下去,就在這三個根上下功夫。功夫從哪裡下?要落實在自己心中就活了,我自己心裡面真正有弟子規、有感應篇、有十善業,古德說「為往聖繼絕學」,從自己內心開始,你不能指望別人,這都是五千年祖宗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能夠收到效果,從自己本身做起。然後遇到志同道合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看到你這樣做心裡生歡喜,你把你自己的修學心得向別人介紹,向別人做報告,別人聽了很感動,想跟你學習,這就是有緣。所以我們自己要不能做到,為往聖繼絕學那你就沒有分。說老實話,這個工作只要發心,沒有一個人做不到。

  什麼人繼承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文化教育?誰發心認真去學習,這個人繼承了,把五千年絕學的根養活了,根活了。根活了要本,本怎麼辦?本就是樹的主幹,本還是要靠自己,這就是你具足了這三門,或者是四門。佛弟子是四門,我講三皈五戒,在家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三皈五戒,上面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你能夠把這個百分之百的落實,別人做不做我不管,我一定要落實,為什麼?為古聖繼絕學,效果是為天下開太平。今天是亂世,怎麼亂的?傳統的文化教育失掉了,這個天下焉能不亂!不亂不可能。如果古聖先賢教誨不要了,天下也不亂,我們可以不必學它,我們學它幹什麼?如果這門學問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治亂興衰,那就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的學習,道理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學當然有一起學的好處,這要緣分,機緣,沒有這個機緣,哪個人學哪個人成就。

  老師,這諸位要曉得,中國人講師承,儒釋道都講師承,眼前沒有善知識,找古人。我勸導有緣的同學,我都是勉勵大家做古聖先賢的私淑弟子。古人不在了,他的書在,我依照他書裡面的教誨,熟讀深思,能解能行,把我所學到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論、行為,那個人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學《論語》,孔子是你的老師,你要學《孟子》,孟夫子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學《老子》,五千年老子是你的老師,你要學《莊子內外篇》,莊子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學《十善業道經》、學《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師,我介紹給大家的老師。我給你介紹的這些人是我的老師。可是這麼多的老師,你只能在一生當中學一家,這個本才真正堅固管用,一生專攻一門,一門通了能貫通一切。

  經典太深,我們還可以請幾個助教來幫助我們,我們今天在此地學《華嚴》,誰是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華嚴》是深,我們找到助教,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是我們的助教;李長者的《合論》,這是我們重要的參考資料,李通玄居士是我們的助教;我們今天所選擇的課本是道霈禪師編的《纂要》,道霈禪師也是我們的助教,我們有三個助教幫忙。你要學淨土,也只能學一部經。你要學《阿彌陀經》,你可以讀蓮池大師的《疏鈔》、讀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個好助教。《要解》也有相當的深度,圓瑛法師有《講義》,圓瑛法師也可以擔任我們的助教。《無量壽經》黃念祖居士有註解。這都是我們的善友。這些人都不在世間了,書在。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像過去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二十年。周止菴居士一生專攻《心經》,《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他居然在這一部經上也下了二十年的工夫,一生專攻一部經,成為什麼?成為這部經的權威。今天一提到《金剛經》,沒有人不想到江味農,提到《般若心經》,自然就想到周止菴的《詮注》。這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先例,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自己在家,雖然有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全心全意用在這學問上。你能夠深入,不要多,少分,你就得法喜充滿,你會鍥而不捨,世間種種娛樂你會統統放下,為什麼?你真正體會到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世味(世間的滋味)哪有法味濃!怎麼樣也比不上法味。佛,出世間的法門,儒,世間法門,真正嘗到味道,這個世俗你就不會再去嘗試,自然你放下了。你還貪圖世間的娛樂,換句話說,你沒有得到法味。這是我們真正對中國傳統文化學術來講,繼絕學,開太平;佛法來說,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有這樣的大志。

  玄奘大師過去童年的時候,童年是不滿二十歲,他就立下大志,「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兩句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遠是對釋迦牟尼佛說的,那時候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多年了,紹是繼承。遠的來講,我要繼承釋迦牟尼佛的遺教,對現代來講,我要把釋迦的聖教發揚光大,立這樣的大志,所以他才有成就。你的成就大小跟你的願力、你所立的志趣是個正比例,你的志大成就大,志小成就就小。人不可以沒有志,志要不立,你這一生不管怎麼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沒有法子著力,在佛法講發願,要發大願。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知道我自己本性本善,我的不善?不善是違背了我的本性,違背本性是錯誤的。古人講恥,八德裡頭有,禮義廉恥,最大的恥辱是什麼?最大的恥辱是違背了本性。思想、見解、言行若有不善,這很恥辱。在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要是跟佛性相違背,這是最大的恥辱。佛說你本來是佛,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今天做好人,我今天要學佛,世間人沒人認識我。那我要問,我們學聖學賢、學佛、學菩薩是要世間人認識我嗎?是要世間人恭敬我嗎?存這樣一個念頭就錯了,本性裡頭沒有這個念頭。孔子說得好,「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我絕對不會怪他,我依舊認真努力在學在做。做好人何必要人知道?何必要人讚歎?

  在前些年我寫了四句話,「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不必要人知道。這四個好要如何去落實它?讀聖賢書就落實了。堅定穩固的落實就是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是我們今天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裡面,俯同世間。三昧,清涼大師後面有解釋,我們講到最後再總說什麼叫三昧。

  再看第八句,「毛光照益三昧門」。這十種三昧,後後勝於前前。第七門裡面落實儒釋道三家教學的根本,等於這棵老樹活過來了,根本活了。根本活了之後一定發新枝,一定發新葉,開花結果。毛光照益,毛是比喻毛孔,毛孔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利益一切眾生。這說什麼?你的道德、你的學問自然會在你的儀容(你的威儀、你的容貌)、你的言談舉止當中顯露出來,正是古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威儀、你的舉止、你的談笑自然能感動大眾,大眾跟你接觸就能夠受到利益,毛光照益。你的涵養愈深,一切眾生接觸你受益就愈大。這個意思還未盡,時間到了,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這句就是玄奘大師所說的利益眾生,他老人家的話是「近光遺教」,要把佛陀的教誨發揚光大,利益眾生。在中國文化教育的承傳上面來講,「為萬世開太平」,這句就落實了。總的來說,都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的威儀、你的形相就不能夠感動別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夠利益眾生。自己沒有成就而能利益眾生,佛在經上常說「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

  佛陀要教化眾生要做到毛光照益,所以他必須依圓明海印,修華嚴妙行,到俯同世間,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就是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如來,如來就是自性,哪個眾生都有。這是講性德本來具足,智慧、德相本來具足,我們迷失得太久,忘掉了這樁事情。雖然迷得很久,忘掉了,但是沒有真正失掉,如果有個好的人,有個明白人,他來引導我們,我們自己的性德很容易就被他引發出來。引導的人必須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才真正能感動人,感動就是引導他。

  我們在佛陀的傳記裡面看過,他也是經過十二年的修學;孔夫子十五年的修學,他講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十五年。釋迦牟尼佛十二年,他十二年是苦學,勇猛精進,超過夫子的十五年。到處去尋師訪道,三十歲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把自性本具的性德恢復了,沒有別的,恢復!世尊在這個世間所示現的,諸位要記住前面的一句話,俯同世間;換句話說,世間人假如用十二年的時間,可以達到他的成就,這俯同世間。所以他並沒有像惠能大師在中國的表演,為什麼?惠能大師的示現給我們一個什麼認識?那是天才,那不是凡人能做得到,那是一種特殊因緣的示現。唐朝時候中國佛教是鼎盛的時候,十個宗派都是那時候建立的,所以他是在這個特殊環境裡面做出一個特殊示現。而釋迦牟尼佛真的是俯同世間的示現。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看出門道,那你不能不知道,我們在這裡體會到。

  所以我們如果是真的像我前面跟諸位提供的建議,用兩年的時間扎根,儒釋道,也就是我常講的,無論在家出家,同樣的,沒有差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沙彌律儀,這是根,兩年當中把它完成,真正做到,然後再用十年專攻一門。學儒,專攻《論語》十年工夫,專攻《孟子》十年工夫;十年學孔子,你真的是孔子,十年學孟子,你真的是孟子,現代的孔孟出現了,十年學老子、學莊子,只能學一樣,你就真的成為今天的老子、今天的莊子,十年專學一部佛經,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世尊給我們示現的是十二年,十二年之後毛光照益。下面是我們接下去,全球、全世界,在佛法裡面講大千世界,毛光照益大千世界,毛光照益九界眾生,這不是假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功了。

  什麼人明白這個道理?發大願心,我一生專門幹這樁事情。這一生當中,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什麼樣的挫折都攔不住我,我決心要把這條路走通,這就對了。只要有大願心,你自己真肯幹,到時候「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在早年從方東美老師那個地方接受了佛教,認識了佛教,是在同一年,大概稍後兩個月的樣子,時間很短,認識了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誨三年。那時候的三年是每個星期兩個小時,跟方老師學也是如此,一個星期兩個鐘點課。三年之後章嘉大師圓寂了。章嘉大師圓寂到明年,明年三月四號是他老人家圓寂五十週年紀念,我們要在圖文巴開一個紀念會,紀念他老人家。以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師,跟李老師十年。我修學十三年,有朋自遠方來很晚,到晚年才有幾位同學想跟我在一起學習。

  諸位要知道,這麼多年來我在講席裡面常說,我是學生,我不是老師,老師在哪裡?坐在台下聽課的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是我的善友,我在台上是來做學習報告的,向諸位老師、諸位護法報告的,我不敢稱為老師。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要從自己身上去落實,要把它做到,不可以好為人師。我們是以同學身分,學儒,孔孟是我們的老師,學道,老莊是我們的老師,學佛,釋迦牟尼是我們的老師,必須要知道。我們在一起全是同學,只是我年歲大一點,學的時間比你們長一點,可以來幫助你們,這種態度是正確的。

  我總是盡心盡力,決定沒有隱瞞,我知道多少都說多少,和盤托出,可是年年有新的悟處。所以同樣學習一門功課,年年的見解都不相同,從前有朋友勸我寫書,我不敢寫。這都是跟老師學的,方老師的著作在晚年,晚年還唯恐自己有錯誤,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不多。現在我們看到《方東美全集》,百分之九十是在他上課講經的錄音帶裡面記錄下來,同學整理給他出版,他自己寫的東西不多。李老師的著作亦復如是。這是什麼?年年都提升自己,今年看去年東西,遺憾,裡面毛病還是很多,明年看今年又是如此,這東西怎麼能拿得出去?真是如此,這都是講實話。

  所以我這一生沒有寫過東西,全都是同學們從錄音帶、錄相帶裡面寫出來的。有些我看過,絕大多數我都沒有看過,送來給我看,不想看,為什麼?過去了,我很不滿意。都是真話,確實沒有滿意的時候。沒有到成佛,等覺菩薩對自己東西還是不滿意,成佛,沒有話說了。成佛有沒有著作?釋迦牟尼佛沒有著作,孔子有著作,釋迦牟尼佛沒有著作,所以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從接受教誨記憶當中寫出來的。這裡面記憶力最好的,我想很多同學都知道,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的頭腦確實不亞於一個錄音機,他聽世尊所說的,他能夠記憶不忘,所以集結經藏大家都推崇阿難:阿難你升座複講,世尊講的這部經,你從你聽的、你所記得的,你給我們講一遍,我們記錄。佛經是這樣出來的。佛都不敢著書立說,何況別人!

  尤其佛對我們的開示,我們要記住那個原理原則,佛說我們的智慧平等,我們的德行也平等,我們的能力也平等,我們的相好、福報也平等,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分別執著產生了障礙,不能證得。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本來是佛。你看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還不是看破放下!所以學道、學佛,乃至於學儒,你要不肯放下你都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孟子說過,孟子是儒,孔夫子的學生,《孟子》裡有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你看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不是一樣?

  他沒有釋迦牟尼佛講得那麼清楚,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成佛。儒也要放下,放下什麼?還是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放下是非人我,這個東西是障礙。世間道都障礙,何況出世間?所以真正做學問的人,對於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都非常淡薄。他們有道德、有學問,如果想過一點富裕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也許有人說,他雖然有學問,他沒有命。有學問就能改造命運,你們看《了凡四訓》就是!有學問的人懂得改造命運的道理,懂得改造命運的方法,他為什麼還不改?不追求這個,道理在此地。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矣,快樂得不得了!

  決定不追求富裕,就像《華嚴經》前面佛菩薩教導我們的,不求五欲,五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不求這些,放下了;王位,我跟諸位講得很清楚,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不求,放下了;富饒、自樂、大名稱(名聞利養),統統放下,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與道就相應。生活愈簡單愈健康,心地愈清淨愈自在,不受環境的干擾。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境界永遠是平等的,為什麼?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尤其是《大般若經》,世尊真的是千言萬語叮嚀囑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就想那個心多清淨!

  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你這個樣子毛光才真正發生普照世間,利益大千世界才真能做到,為什麼?性德放光,智慧光、德能光、相好光,相好是講福德的光。換句話說,也就是現代有些人所講的返璞歸真,這是中國道家講的話,我們佛門講回歸自性,用儒家來講回歸本善,性本善。那我們這一生活得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這生沒有白來。沒有絲毫的念頭為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自己可以過清苦的生活,別人看起來是清苦,苦中有樂。樂什麼?樂道。這個樂實在講就是《論語》裡面第一篇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每天在學,所學的是統統能用上,不是所學非所用,所學皆落實,變成生活了,這是最快樂的事情。「有朋自遠方來」,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在多寡。人生在世,一生當中遇到一個知己都非常可貴,能遇到三、五個,十幾個,那快樂得不得了。「人不知而不慍」,沒有比這個更快樂。這種快樂就產生光照,自然的就感動你的周圍鄰里鄉黨。

  早年我住在美國舊金山,是舊金山城外的一個小鎮,庫柏提諾。這個小鎮很有名,中國人稱它為矽谷,科技中心。我們一個小社區,環境非常優美,那時候韓館長在,她有一棟房子,比我的大,我一棟小房子,跟她住對門。我們周邊的鄰居有一天來問我,他不是問我,問一個小法師,跟韓館長住在一起的比丘尼,問她:妳們為什麼這麼快樂?這些鄰居天天看到我們歡歡喜喜,有說有笑,他們很驚訝,他說你們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小法師來告訴我。我說妳跟他講,我們是學佛的。佛是什麼?我說妳再跟他說,佛就是快樂,極樂世界快樂!佛是清淨的,淨土,心地清淨,自然就快樂;佛是無量壽,長壽,你只告訴他這個。他問你佛是什麼?快樂、清淨、長壽。這個好,我也要。我說可以,你來要,我們附近有個小道場,每個星期六、星期天我們都在那邊講經,歡迎你來聽。或者是星期天,他們多半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你們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來聽,你們學快樂、學清淨、學長壽。所以我們在國外這個形象自然就感動很多人。

  我多次參加國際和平會議,與會的這些朋友們見到我的時候幾乎第一句話就問我:法師,你是怎麼樣保養的?由此地來觀察,你就曉得(這些與會人都是中年以上,差不多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四十歲以下少數)專家學者都重視怎樣保健。我教他心地清淨、心地慈悲,長齋念佛,這是我的養生之道。所以自然叫他跟你見面,聽到你的音聲、看到你的形相,我們現在一般人說,他落下很深的印象,這就是光明遍照。讓他得真實的利益,他感動他就來問,他就想來學習。

  還曾經有人問什麼叫慈悲?我跟他講慈悲就是大家所講的愛。愛他懂,那為什麼叫慈悲?世間人講愛裡頭有感情,慈悲這個愛它是理智,它不是感情,他明白了。愛是要理智的愛,不要用感情的愛,感情的愛裡面生煩惱,理性的愛裡面生智慧,不一樣。他明白了,慈悲比愛好,都是愛,這個愛的方式好,理智的。所以慈悲是平等的,感情是不平等的。形象就是最好的接引。所以佛家講究威儀,為什麼?這就是佛陀教給我們維護正法的尊嚴,如果我們沒有威儀,就破壞了佛法的尊嚴。這種尊嚴讓人家接觸到了,肅然起敬,那個恭敬心就產生出來了,對你起敬一定會向你請教,那就是接引。

  聖學,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沒有主動教你的,是要什麼?是要你來請教,再跟你講解,就很容易接受。他不想學你跟他講,他輕視你,輕慢的心,再好的法他都不能接受,所以接受的,恭敬心中得。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恭敬心,你就是遇到佛菩薩也得不到利益,為什麼?沒看在眼裡,他怎麼會得益?我們在大眾當中講經,聽眾很多,每個人得益不一樣,什麼原因?對佛的恭敬、對法的恭敬、對善知識的恭敬不相同,所以他得的利益不一樣。對佛十分恭敬,一絲毫懷疑沒有,對法恭敬不懷疑,對善友恭敬,他得的利益最多。

  一位好的老師,有德行、有修養,教學有經驗的,他能觀機。學生當中他眼睛照一照,就曉得哪個人得利益、哪個人不得利益,清清楚楚。不是他有神通,他看到那個人專心,這個人得利益,看到那個人心不在焉,聽課的時候東張西望,神不守舍,妄念很多,沒聽進去,雖然坐在那裡,沒聽進去,稍稍留意你統統都能看出來。為什麼此地講到無邊大用,清涼大師首先在此地為我們開導十門三昧,什麼意思?三昧,前面跟諸位說了,定。一心專注是三昧,三心二意不行,學不到東西。所以諸位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三昧,決定要一心專注。無論學世間法、學出世間法,不是一心三昧,縱然你學到一點,很有限,說實在話,不得利益。

  這句是告訴我們必須自己成就才能影響別人,成就愈大,影響的面大,影響的時間長。像孔孟最佩服的是堯舜禹湯,書裡頭講堯舜講得很多,那就是堯舜是一心專注學習古聖先賢,他學到家了,無論在智慧、德行。特別是舜王,他在少年的時代母親過世了,繼母對他不好,父親沒有智慧,受繼母的影響,虐待他。現在我們來看書上所記載的,嚴重的虐待。他沒有怨恨,決不忘父母之恩。父親所愛的繼母,他把她看同自己生母一樣的孝順,三年感化了他的繼母,感化一家,感化他的鄰里鄉黨。你看一個人修德,感化一方。

  當時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堯王,堯王聽說有這樣一個孝子,實在太難得了,知道這個事蹟之後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堯王有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跟他做朋友,向他學習,觀察他的德行、能力,然後才任命他為官員,出來為人民服務。做得非常好,堯王很滿意,最後把王位讓給他。他不辜負堯王,真正把國家人民教好,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古聖先王,一提起來,堯舜禹湯。這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我們做個平民能不能做到這麼多好事?能,不一定要在王位。釋迦牟尼佛他是王子,繼承王位的,捨掉了,給我們做榜樣。平民德行成就,一樣可以毛光照益。

  世尊示現告訴我們,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所以佛,說實在的話,本質不是宗教,本質是什麼?教育。釋迦牟尼佛是個老師,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求學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學成之後,就是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之後就教人,教了四十九年。終身職的教師,而且是個義務教師,不收學費,有教無類;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就是現在所謂多元文化的教師。我們要把他的身分看清楚、看明白,教學是第一樂事。你認識,搞清楚了,才知道這樁事情的快樂。

  孟子也說人生有三樂,裡頭有一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所以教學裡頭有樂趣。世尊一生教學,他的弟子,一直傳到中國來之後,歷代那些祖師大德,哪個不是教學!身教、言教,或者是兩者具足,流傳到全世界。在近代佛教衰微了,什麼原因?根本疏忽了。所以我們這麼多年來大聲疾呼,勸勉四眾同學扎根,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三皈五戒、沙彌律儀。真正想學,學釋迦牟尼佛。兩年把根紮穩,十年專攻一部經,十年之後你毛光照益。不說三千大千世界,至少你普照全球,功德利益無量無邊,這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