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八八卷)  2006/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四段「大用無方」,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鈔》,引用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六門。請看第四門,「言四德者,一隨緣妙用無方德」,上次學到這個地方。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習佛菩薩的隨緣而不攀緣,能夠與自性相應,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是回頭是岸、返璞歸真。

  下面第二,「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條也非常重要。必須要知道,諸佛菩薩在世間一切示現、言論,無非都是為了調順眾生,我們現在說度化眾生、教化眾生。用什麼來教?往往一般人的觀念很狹隘,一聽到這樁事情都想到是言教,課堂裡面上課;而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所表現的全是教化眾生。所以,這條我們不能夠不注意。這一條具體落實就是持戒,就是要有個規矩。別人不守規矩,決定不能責備他,為什麼?他沒見到,他沒有聽到。別人不守規矩要責備我自己,我沒有做出好樣子給他看。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從來不責備人,就是做樣子給他看,所以一切眾生那麼樣的尊重,那麼樣的仰慕,那麼樣的感恩。總是要把眾生本有的性德引發出來,他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中國古人講「人之初,性本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性本善。他現在的念頭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不善本來沒有,本來都是善的。

  佛教,佛是什麼?這諸位是知道,佛是覺悟,佛是智慧,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你怎麼樣能把眾生自性裡面的本覺、本善引導出來,你的教育成功了。如何引導?佛就給我們做了榜樣。穿衣有穿衣的樣子,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不在華麗,不在時髦,整齊清潔;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做出樣子來給眾生看,這是教育。這些樣子就是弟子規,就是戒律、威儀。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實際上戒律不多,只有四重戒、十三輕戒,總共合起來十七條,後面全是威儀,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守的規矩。佛家這些威儀講的規矩比弟子規多,《弟子規》總共只有一百一十三條,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所以有戒律、有威儀。為什麼我們今天對於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這麼重視?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德行。

  處處是為別人,我們的威儀不好,樣子不好,我們上對不起佛菩薩,下對不起眾生,沒有給眾生做好樣子。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千萬不要輕視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你拿弟子規去考考他,他每條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善巧、非常圓滿,這是什麼?這是他的智慧。絕對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自己,做不做沒有關係,是為教化眾生,為樹立佛教的形象。今天佛教的形象在社會上破壞了,誰破壞的?不是別人破壞的,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自己破壞的,自己沒有照這個去做,就破壞了。

  會學的,會講的,要把儒釋道三個根融會貫通,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是什麼標準?善人的標準。經本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做善?我們今天講的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落實沙彌律儀,這是善。諸位要知道,沙彌律儀在家出家統統可以學,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在家人不能學,那是出家人的。所以沙彌律儀跟菩薩戒,在家都可以學,不分在家出家,應該要學。如果不學,這一個德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大乘教,尤其是《華嚴》,常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這個做到了,統統都有了;這個做不到,統統都沒有,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妄盡還源觀」的六門是一體六面,你不能不知道。一面都不能少,一面沒有了,六面全都沒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你才曉得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住持」,是我們的身心安住在威儀上,譬如我們的身心今天學習是安住在弟子規上。弟子規學得不錯了,學感應篇,把感應篇跟弟子規融成一體。不是說我學感應篇,弟子規就不要了,那錯了,感應篇跟弟子規合成一個。第三步,再把十善業道跟弟子規、感應篇融合成一體,最後再加上沙彌律儀。真的安住在這上面,「持」是保持,保持永遠不會失掉,到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作祖,還是這個規矩。「則」就是原則,你在這個世間做人辦事、待人接物,你有原則,這是德。不是隨順你的煩惱,你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可以。像四時,春夏秋冬不能顛倒,它有秩序、有原則。這個秩序、原則是自然的,決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哪個人創造的,不是的,這就叫性德,你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你現在違背這個原則,就是你迷了,你沒有覺悟。你要覺悟的時候,自然是這樣,哪裡要學,哪裡要教,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叫性德。

  而我們六道凡夫是迷了自性太久,真的是迷失了,自性裡面雖然有,它不能現前。現前出來的是煩惱,是自私自利、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是貪瞋痴慢,現出來是這些。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叫煩惱、叫罪孽。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起這種現行,這造罪業,佛門常講的造業。造業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成習慣了。錯誤,不能不知道。真正要學佛,就要把這些錯誤的改正過來、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那是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自己覺悟之後,跟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這大概總是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師大去訪問,看到學校裡面有一塊大的牌子,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這八個字也就是這一句的意思。你如何做世間人的模範,給世間人做好樣子?「威儀住持」,這就能落實。當時我看到這八個字,我就對陪同我的副校長,我跟他說,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當時聽了就愣住,他說這八個字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共同擬出來的。它說「身為世範」,我改了一個字,我把「身」改成「行」,學校也接受了,「行」比「身」的範圍大。這八個字,我們不但在國內,在海外也常說,常常勸導,大家一定要發心。我這種生活行為,我的工作的態度,我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可以給社會做最好的榜樣?我們的社會都像我這個樣子行不行?好好想想。古聖先賢的教誨,諸佛菩薩在經中的告誡,那就是行為世範,就是學為人師。

  第三,「柔和質直攝生德」。攝受眾生,接引眾生,要用什麼方法?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要柔和、要質直。這兩樁事情乍看好像是矛盾,柔和就不能質直,質直就不能柔和。怎麼樣又能做到柔和,是又能做到質直?質直就是正直,行得正,沒有一絲毫邪曲,沒有邪惡,沒有彎曲。佛家常講「直心是道場」,世尊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心直言直,這中間沒有委曲之相,這樣學佛才能有成就。委曲之相就是心不正,言不誠實。心如何能正?無貪、無瞋、無痴,心就正。人要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心就正。起心動念,頭一個想到於我有沒有好處,於我有沒有利益,心就不正。

  諸佛菩薩,世間的聖人,起心動念沒有想到自己,起心動念想到一切眾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諸佛菩薩從來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能離苦。每天想的是這個,做的也是這個,要幫助眾生真正離苦,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有沒有法子?有,不但有,而且還很簡單,可是這個法叫難信之法。不是普通人難信,修行修了一輩子,他都不相信,這就沒法子,所以諸佛都說難信之法。這什麼法?念阿彌陀佛。只要你能夠專心念阿彌陀佛,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前一段時期「山西小院」光碟傳到我們這個地方,大家都看了,看了很受感動。沒錯,你是有點善根,被感動了,你信不信?不信。為什麼不信?你沒有能照做,這就是你不相信,信的人一定依教奉行。

  你的身體本來是健康的。壽命,要照中國古人的講法,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他是根據《黃帝內經.靈樞經》,這是中國醫學的理論,中國古人講人的壽命,正常的壽命是兩百歲。就是這個機器你要好好的使用,好好的保養它,它可以用兩百年。你沒有達到這個期限,就是你自己糟蹋了自己,你不會使用,你不會保養,糟蹋掉了。所以,中國道家最講究的是養生之道,他們修行的目標就是長壽。佛法並不重視長壽,佛法重視在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重視這個。可是你要曉得,真正覺悟之後,或者是真正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佛人的目標,一心不亂跟大徹大悟沒有兩樣,念到這樣的功夫,生死就沒有了。你要在這個世間住一萬年、二萬年行不行?行,一、二萬年小事。

  釋迦牟尼佛還有兩個學生現在還在世間。一個是迦葉尊者,他在雲南雞足山,他沒有入滅,還活在世間。他要住世多久?壽命長了!他要等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彌勒佛。彌勒佛什麼時候到這個地方來成佛?根據經上所講的,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你看壽命多長!那是什麼?那是明心見性了。你在這個世間,那要看緣分,能長住,也能馬上走,這大自在。另外一位就是賓頭盧尊者,阿羅漢,佛不准他滅度,把他留在這個世間給世間人種福。所以你們如果要發心齋僧,他就會來應供。你發的是真誠心,想修福,他是真正的福田僧,你供養到他,這真有福。大慈大悲,不辜負眾生修福的願望,所以他留在世間沒有滅度。他來應供,諸位都知道,阿羅漢六種神通具足,他能變化,他變化成什麼樣子你不認識。他會混在大眾裡面,沒有人認識他,來給你作福田,這是佛菩薩的慈悲。

  人修行到一定的層次,生死沒有了,真的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十種自在,得大自在。無一不是為眾生著想的,已經沒有自己了,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眾生,生佛不二,性相一如,到這個境界了,他哪裡會有病?所以真正相信淨宗,生病,真的念阿彌陀佛。醫生,要不要去看看醫生?也行,提個方便。為什麼?如果不看醫生,現在這個社會上人批評你,佛教搞迷信,你看看生病都不找醫生。佛法是智慧,有善巧方便,我們就看醫生。其實是怎麼好的?念佛好的。醫生的藥可以吃,可以不吃,看醫生拿藥,可以不吃,念佛就好。這個話裡頭的意思很深,希望諸位細心去體會。

  我們的心要直,言要直,但是態度要柔和。諸位曉得,態度不柔和,別人不能接受。所以佛教菩薩,他自己示現的「四攝法」,你看看「攝生」,攝受眾生。第一個是「布施」。人與人之間,你要曉得,你雖然是菩薩,他是眾生,他是六道眾生,煩惱習氣很重,一定要隨順他,隨順他的煩惱習氣。布施,四攝法裡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裡面布施的目的是斷自己的慳貪,目的在此地,持戒的目的是斷自己的惡業,忍辱的目的是斷自己的瞋恚,它都有目標的。四攝法裡面布施的目的不是的,那個布施是什麼?是跟人布施我們講布施恩惠,是以恩惠對人。所以我常常講,這個具體說法就是請客、送禮。人跟人往來,所以講禮尚往來,多請客,多送禮,感情才能夠聯繫上。如果人不往來,沒有禮節,人跟人就沒有感情,所以這個很重要。

  在家庭裡面,你看看現在,現在在全世界離婚率非常高。有結婚生好幾個小孩,最後還是分手,離婚了。為什麼不能白頭偕老?說實在話,不懂得四攝法。四攝法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法,對外面來講,人跟人交際的方法,這個佛都有。擴大來講,國家跟國家的外交法,四攝法可以用在外交上,佛法裡頭全都有。我在講席裡頭常說,夫妻要是會用四攝法,肯定白頭偕老,一生幸福美滿。千萬不要疏忽這些小節,不能疏忽。你說年節送一份小禮物,乃至於一張小卡片,人家收到心裡很高興,他沒有把我忘記。先生外出,出外去旅行,回來總要給太太帶一點小禮物,太太出門,也會給先生帶一點小禮物,這個感情就堅固,決定不會有離異的念頭。人,尤其中年以上,總是希望有個好的伴侶,彼此互相照顧,那四攝法太重要了。

  往年我在新加坡,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做得很成功。新加坡的曾士生先生,他是部長,曾經問過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用什麼方法能把這九個宗教搞成一家人?」我說這個方法是佛教我的。「佛教你什麼方法?」四攝法。我到每一個宗教去拜訪,禮拜他們的教主,尊重他們的經教,禮敬他們的傳教師,愛護他們的信徒,彼此尊重,他們歡喜接受。常常聚會,常常怎麼聚會?我們佛門裡面有大的法會,邀請他們來參加;他們有法會,我們也去參加。你想想看,九個宗教,每年他有一個大法會來邀請,那我們一年就要相聚九次,何況還不止。

  每年過年,我們辦一個溫馨晚會,九個宗教團結在一起。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都參加,還有他們的信徒;另外還有他們所辦的孤兒院、養老院,這些老人、兒童,平常沒有人照顧,在年節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團圓、歡聚,這多有意思!而且還邀請政府的首長也來光臨指導。每年做。這麼一來,宗教彼此互相了解,而且更難得的,互相學習,真正成為一家人。今年十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十個宗教手牽手在大會堂上為世界和平祈禱,這個在全世界是第一次。宗教團結走向了聯合國的大會堂,過去沒有過。讓大家看到,真叫刮目相看,原來宗教是這樣的團結,這樣的和睦。所以今年,新年快到了,新加坡的宗教們有舉行溫馨晚宴,也邀請我,一月二號,我去參加。四攝法!

  四攝法第二是「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真誠的關懷,真誠的勸告,這是愛語。愛護自己跟愛護別人沒有兩樣,愛自己多一點,愛別人少一點,錯了;顛倒過來就好了,愛自己少一點,愛別人多一點。這樣才真正能夠做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關懷、互助合作,以宗教的力量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麼一個大的方向、大的目標,所有宗教聯合起來,我們共同努力,這是每個宗教創教人的本願。宗教教學的宗旨確實是「仁慈博愛,誠敬謙和」,我用這八個字把世界上所有宗教教學的宗旨說出來了。不管你信仰哪個宗教,你要不離這個原則,「仁慈博愛,誠敬謙和」,宗教裡面決定不會有矛盾發生,決定不會有衝突發生。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博愛的,《無量壽經》上有「博愛」。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也是以這個為宗旨,孔孟講仁義。

  四攝法第三個「利行」。行是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動,我們的造作,決定是有利益的。利益誰?利益對方,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一切人類,再擴大,利益一切眾生。大乘教裡面講九法界眾生,常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你要知道,這個心量才是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的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現在怎麼樣?現在你迷了,迷了之後,你的心量變得很小,變得不能容忍,這是錯誤的。心量小,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還要小,就變成六道;再小,就變成三途。所以,三途是小心量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是本性所現的。十法界就很小了,迷失自性才變成十法界,六道又更小,三途就小到極處了。如果我們連一個人都不能包容,將來到哪裡去?地獄道,這不能不知道。

  四攝最後的一條是「同事」。同事,我們首先要同佛菩薩之事,同大聖大賢所行之事,我們要同,往上同。然後我們做出榜樣來,讓眾生與我同,你可不能要求,你要求就錯了。你要感化他,讓他自然向你看齊,自然向你學習,你就成功了。所以在態度上、言語上一定要柔和。勸導人都要有智慧、有技巧,佛家講善巧方便。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多少你就教多少,不能接受就不能說。不能接受的你要說,會起反效果,反效果是什麼?就結成冤仇,讓人家懷恨在心。這個懷恨要不能消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麻煩可大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四,「言四德者」。前面講到第三「柔和質直」,這一條非常重要,而且應用的確非常之廣。可以說從早到晚,我們不能夠離開人群,真正能用得上,你在大眾當中會變成最受人尊敬的人,最受人歡迎的人。你這個德行要建立之後,你在這個世間無論辦什麼事情,沒有辦不通的。為什麼?助緣很多,哪一個不希望幫助你?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這是大德,這不是小事。你心直、言直,你是正道,你的方向是作佛、是作祖,這是無比的殊勝。如果你心邪,那就不善。還有一點點自私自利,或者有一點名聞利養,想求名利,能不能求到?能求到。可是你要曉得,你得的利益很小,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

  如果有這個念頭,你一定要想想釋迦牟尼佛,我們的本師。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我們中國人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為什麼要捨棄掉?你想不想做個國王?想不想做個總統?你要是真正覺悟,真正是學佛,我知道你不會想,就像經上所講的「不求五欲及王位」。為什麼?那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什麼?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教學,究竟法是辦教育,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不能不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改變方向、沒有改變宗旨,一生從事於(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一點我們要看清楚,要深深的去體會。

  教育的目的,在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你說這多快樂!有能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你一生肯定不會迷惑,在在處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是智正覺,你不會迷惑。這個裡面有大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佛家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絕對不是世間人天福報可以能相比的。誰能享受得到?跟釋迦牟尼佛學,跟聖賢人學,你就能享受到,這就是早年方東美先生教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記住,學佛,不是佛學,搞佛學沒有。搞佛學,這個最高的享受他沒分,他享受不到,學佛才有。就如同儒家所說的一樣,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要學孔子、學孟子,你能享受得到;你要研究儒學,享受不到。學孔子要像孔子,學孟子要像孟子,學釋迦牟尼佛要像釋迦牟尼佛,那才行,這叫質直。

  所以言色,言就是言語,色就是容貌,都要柔和。中國聖人所說的「和為貴」,以和與人相處,以和與天地萬物相處。和是性德,在中國八德裡面「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屬於八德。

  四德最後一條是「普代眾生受苦德」,這個要發心。我們自己在求學的時候受苦,在教學生涯當中受苦,佛門裡面講弘法更苦,你要甘心情願。為什麼?眾生苦,我應該要受苦。時代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現前這個時代,物質文明不斷的向上提升,人民的生活比過去富裕得多。道場,你看看人家道場,清淨莊嚴。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弘法的人很苦,弘法的人是什麼?像學校裡面的教員,教員很辛苦,教員很清高。如果沒有護法,什麼是護法?學校是護法,校長是護法,學校裡面所有的職員、員工是護法;沒有這些護法,再好的教員,沒地方教,不能發揮。在佛門裡面的護法,寺院是護法,寺院的住持是護法,寺院裡面的執事是護法。他們要不護法,你修得再好,講經講得再好,沒有地方讓你教,沒有地方讓你講。所以這個「普代眾生受苦」,我的感觸最深。

  過年馬上到了,我都八十一歲了,一生沒有道場,依靠護法;要沒有護法,我確實是很可憐的人。到今天我連個住所都沒有,在香港這個住所,諸位都知道是陳老居士的。我一生沒有建道場,澳洲這個道場是不得已而建的。是因為韓館長當年在世收了這一批出家人,她過世了,這些出家人,有些他們有福報,自己也都能建立一個小道場,還有跟著我的,我們都沒有福報,那怎麼辦?所以在澳洲建個道場。道場建好之後,交給他們,讓他們有個安身立命修學的場所。

  一直到現在,這個學院我還掛個名,為什麼要掛名?這些同學說:師父你掛個名,辦事方便。我說好,那就掛個名。實際上,我統統都交掉了,我沒有道場。我也沒有信徒,你看講經在攝影棚裡面。我知道在電視機前面聽經的人很多,在網路,在電腦螢幕上學習的人可能更多,你們認識我,我還不認識你。你們就曉得,我現在一天到晚難得有一通電話。另外,大家都知道我不看信件,我不要記人的名字,更不會記你的電話、地址,所以我的心清淨。我的生活很苦,我常常想到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比我還要苦,心就平了,就很舒服了。我比釋迦牟尼佛的生活過得好太多了,釋迦牟尼佛出門要走路,我現在出門還有車;雖然自己沒有車,出門有人服務。三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這個小房子住得還算不錯,自己沒有所有權。

  眾生苦,我們今天所受的一切苦都是代眾生受苦。尤其是修行證果的人,阿羅漢以上出了六道輪迴,他們再來,你說是不是代眾生受苦?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世尊實在說久遠劫已經成佛,《梵網經》上這他自己說的,他這次到我們地球上來示現是第八千次。我們在經上看到,諸佛菩薩與遍法界虛空界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現身說法,隨類現身,隨機說法。

  現身,像示現八相成道,那就是示現我們一個普通人,從生到死。釋迦牟尼佛的世壽是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他一生的學習、教化很辛苦。生活的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教學,沒有教室,上課,沒有桌椅,都是坐在樹下。找一棵大樹,釋迦牟尼佛坐在樹下,學生都是圍繞著周圍,統統坐在地上,沒有椅子,沒有桌子,也沒有課本。世尊的教,前面諸位看到「威儀住持有則」,身教;每天坐下來上課,跟學生們一起研究討論,言教,四十九年樂此不疲。對於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一絲毫羨慕的心都沒有,各人幹各人的。

  我在這個裡面體會到兩句話,這是我說的,世間人享受人天福報,樂,樂中有苦;像釋迦牟尼佛他們這些人,生活非常之苦,苦中有樂,我體會到這兩句。所以一般人看到我的生活很苦,我苦中有樂,我有真樂。那些有大福德的人,他們有樂,他們是五欲六塵之樂,樂中有苦。苦是什麼?煩惱習氣他不能斷。就以佛法來說,至少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他有求不得苦,他有愛別離苦,他有怨憎會苦,他有五陰熾盛苦,這很明顯。

  就像我今年,在倫敦大學、在劍橋大學,我都跟他們上一堂課,是他們漢學系的博士班跟碩士班合起來上課。很難得,他們都是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個同學告訴我,他的博士論文是寫王維。另外一個同學,也是一個寫博士論文的,用孟子。很好,很難得。我就告訴他們,我說:「你們這個論文寫出來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你們學的是儒學、佛學、道學,可是學位拿到之後,你們依舊是一生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裡。」大家聽了都笑了,也都點頭。為什麼沒有快樂?為什麼不能像夫子一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些同學也有用佛經寫論文的。

  我就特別給他們說明,學佛跟佛學不一樣,學儒跟儒學不一樣。如果你真的學儒、學佛,你會得到受用,你會生活在幸福快樂的人生;可是你要是搞儒學、佛學,那不行,你煩惱習氣不會減少,你還是生活在痛苦的世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的是古人所說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學習的方向目標要正確。

  你學聖學賢,雖然是物質生活苦,形象苦,苦中有樂,真樂,那就是不亦悅乎,法喜充滿,有真樂。絕對不是外面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是這個,與那些不相干。凡是那些的樂,我過去講經有個比喻,那些樂是外來的,好像什麼?好像吸毒。吸毒,樂他才吸,打嗎啡那個樂,但是那個樂是短暫的,後面很痛苦,樂中有苦。苦中有樂,那就不一樣,那個樂是永恆的,是不間斷的。順境、善緣不生貪戀,真的能放下,能捨得,沒有一絲毫留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當然更沒有報復的念頭,你說多快樂!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覺,這種樂趣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沒事了。要為自己的話,就入般涅槃,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是看到世界苦難眾生跟自己有緣。所謂的有緣,就是你教導他,他能接受,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就是有緣。而大乘教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願意聽你的教誨,接受你的指導,你不應該捨棄他,你要捨棄他,你就不慈悲。一個都沒有了,可以走了,不必留在這個世間。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住世時間長短不定的原因。依他的能力來說,他愛住多久住多久,決定沒有做不到的。所以他一定是,外國人講有工作要做,這個工作幫助人覺悟,幫助人斷惡修善。

  所以一般講,我們常講,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的標準也不一樣。根熟的眾生,就是他能夠做到信解行證,那一定要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十法界,這根熟眾生。一定要幫助他,他這一生就能成佛,永遠脫離六道。第二等的,他沒有辦法脫離,煩惱習氣太重,但是他能信、能解、能行,不能證。這個幫助他提升,不能夠讓他墮落,幫助他提升,來生後世他還繼續努力再學習,這第二種人。第三種人,沒有善根,他不信,他不解,當然更不能行。這些眾生是最苦的,沒有脫離六道輪迴的機會。菩薩照顧,給他種善根。種善根用什麼方法?叫他見到三寶,三寶的形像讓他能有機會看到,有機會聽到,這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要懂得幫助一切人種善根。怎麼幫助?我們的威儀要好,形象要好,無論在什麼地方,讓人家一看,他就起歡喜心、起恭敬心,這個心就是他的善根,這個好。所以不能沒有威儀,不能沒有相好。

  你修行得好,怎麼個修行?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你相貌會變,體質會改變。你本來是身體多病,你要真的念阿彌陀佛,我相信三年,你的身體恢復健康,不要去看醫生,不要吃藥。剛才我說過了,醫生、藥,還是一樣看,不要讓社會大眾懷疑,說你的閒話;但是看了醫生,藥拿了可以不吃,你就一句佛號念到底。為什麼?心清淨,身就清淨,你的形相就清淨。心地慈悲,你的形相就慈悲,人家一看,「這個人是個好人,這個人面貌很清秀,面貌很慈祥」,這就攝受眾生。我們自己刻意這樣修法,這是代眾生受苦。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眾生。

  我們在湯池建立傳統的文化教育中心,就有很多人來問我,「法師,你在那裡投資這麼多,你有什麼意圖?你有什麼目的?」因為我做的是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我建個寺廟,大家不會問,出家人建寺廟理所當然。現在出家人沒有建寺廟,去搞教育,這就引起很多人懷疑。我也說得很清楚,我這一樁事情是被人家逼出來的,都是因緣。我移民到澳洲之後,就參加澳洲的大學,從事於團結宗教、團結族群,化解衝突,做這些事情。我們在佛法裡面學到這些這麼多的法門都用上了,很有效果。

  九一一事件之後,昆士蘭大學有個和平學院,這個和平學院裡面主要研究的課題,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校長派了兩個教授到我們學院來邀請我,說明來意,特地邀請我跟和平學院的這些教授們舉行一個座談會,來交換意見。因為他們知道我過去在新加坡曾經團結九個宗教,做得很成功,想借重這個經驗。首先,我聽他們的報告,這才知道全世界有八所大學,並不多,有八所大學設有和平學院。而在這兒研究,研究得還不錯的,昆士蘭算是很不錯的。遇到九一一事件之後,他們認真的反省,因為過去確實有不少人,主張對付這些衝突的事件要採取鎮壓,武力鎮壓,採取報復,用這種威嚇的手段制止他們。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大家覺得這個不行,它現在變成一種恐怖形式的戰爭,這個戰爭讓人防不勝防。就想到了能不能改用和平的方法,所以來找我。

  我聽了之後,我就提出我們的想法。首先,你要把衝突的原點找出來,衝突怎麼發生的?當然,他們都在研究兩方面,哪些地方發生利害衝突了。我聽了之後,我就告訴他,我說那是緣,不是因。我們佛法講得詳細,我們佛法講因緣果報,因要有緣才能產生果報。他們所看到的是緣,不是真正的因,所以解決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只能解決一時,過不多久,衝突又發生了。因是什麼?我們用佛法上的術語來說,本性跟習性的衝突。儒家也是這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性跟習性的衝突。這個說法,翻譯很不好翻,他們也很難理解,在他們文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所以我不得已,我說我們再換句話來講,大家好懂,自利跟利他的衝突,這個他好懂。

  一樁事情發生了,是不是首先想到對我的利益?對我有沒有利益?就沒有想到對他的利益,這個他容易懂。利害擺在面前,是對我有利,還是對他有利?大家都要爭這個利,衝突不就起來了嗎?這個說法,比我們講的習性跟本性差距很大,但是這個他能懂、能接受。我說我們必須起心動念要想到對方的利益,才能化解。不要只想到我的利益,對我有沒有利益?如果是想到我的利益,這就叫什麼?損人利己,利己不就損害別人嗎?他那邊也是講他自己利益,他就傷害我了,衝突就起來了,這才是因。所以這是個觀念上的問題。如果我們念念都考慮到別人的利益,別人也考慮到我的利益,衝突馬上就化解了。

  學校再過了一週,舉行第二次,邀請我,再舉行一次座談。座談會結束之後,學校就正式聘請我做他們學校的教授,和平學院的教授,這樣我就參與學校的這項工作。而學校每年都有幾次接受聯合國的邀請,校長希望我代表學校,昆士蘭大學跟格里菲斯大學,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在幾次和平會議當中,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前後參加過六次,六次好像有四次我是主題講演。我就把我們中國傳統這種理念、方法給大家介紹,大家聽了都很感動,都很讚歎。但是最後我們散會的時候,這些學者專家告訴我,「法師,這是理想,做不到」,不能落實。這句話絕對不是他對我們輕視,而我們自己想想也是真的,為什麼?在世界上沒有這個例子。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裡頭有,但是他們沒有深入研究中國的歷史,所以就很難講得通。怎麼辦?必須要做出實驗。科學講實驗,我能把它做出來給你看,那就沒話說了。所以這是逼出來的。

  我就首先想到《老子》「小國寡民」,找個實驗點,找個小鎮。我找過好多地方,在美國找過,在新加坡找過,在澳洲也找過,緣不成熟,都搞不成功。最後這一次是回到老家去探親訪友,目的也不是搞這個,但是給家鄉父老就談起。他們都問我在外面怎麼樣,我就把我的這些事情告訴他們,很想搞一個實驗點。沒想到他們聽了之後很歡迎,他說就在老家做,家鄉這些父老兄弟們都支持。我說好!

  家鄉有幾個鎮,我都巡迴去看一看,選擇湯池這個小鎮,只有十二個村莊,居民四萬八千人。所以我就想到,我們就用儒家的《弟子規》展開教學,讓這個小鎮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才能產生效果。你說《弟子規》教小朋友,小朋友學了,看到父母沒有做到,學生看到老師沒有做到,他不相信,他一定會說,你們這些大人騙我們小孩。所以應該怎麼樣?大人要做到。在家裡面,父母要做到,在學校裡,老師要做到,小孩才會相信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就做實驗。招一批老師,把我們的理念、想法告訴這些老師,要求老師首先做到。你要不做到,你沒有辦法教學。而且教學相當困難,為什麼?要到人家家裡去教。把弟子規送到每個村莊,送到每個人家裡,他們還不太願意接受,還有為難的樣子。到以後,聽了幾次之後,「這個東西好,對我家裡有好處」。我們教了三個月,成功了,大家都知道了,非常歡喜。而且問我們,我們中國有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實在講,過去知道,也就是七十年前知道。

  我十歲離開家鄉的,我小時候受到這個教育。抗日戰爭之後,社會打亂了,這種教學大概就中止了,一直到現在,斷了七十年。可是還是有根,兩個月的教學就能把人的良心喚醒,成功了。我原先是預計三年才看到成果,沒有想到三個月就看到,讓我很感嘆,對這些老師們說,人民怎麼是這麼好教!出乎意料之外。同時使我們想到,我們家鄉倫理道德教育底蘊深厚,因為那塊地區是古時候桐城派的基地。所以我們從小的時候,村莊裡面都有私塾,鄉下普遍都念書。

  到七月,沒想到聯合國要辦這個活動,邀請我參加主辦。這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也是我們真正天天盼望祈求的,怎麼樣把我們這個實驗的成果,對全世界從事於和平工作的這些志士仁人,介紹給他們,把他們的信心恢復起來,真有效。真的是祖宗有德,三寶加持。聯合國還特別給我們一個展覽廳,我們就把湯池這半年教學的成果統統在那裡做個展覽,展覽三天。我們的目標達成了,就是為這個事情。

  達成之後,這種教學的工作是國家教育去辦的,不應該我們辦。我們的事業還是講《華嚴經》,那個事業不是我們的事業,所以我就要交。我寫了一封信給當地的縣委書記,我這個中心要交給政府。政府也很難得,跟我協商,最好有大學來接受。我第一個想到安徽大學,距離很近,它在合肥,距離相當近,所以就安徽大學。難得,他們有一個傳統文化研究院,我們的中心就歸他這個研究院,是他研究院的一個實驗區,希望他繼續這樣做下去。這個鎮,我們所標榜的就是「和諧社會,禮義之邦」,在這裡做了一個示範。是全國的示範,也是全世界的示範,這個有意義、有價值,就讓學校、讓地方政府去經營去。

  我本來是沒有事的,但是這次從倫敦回來之後,想到還是有樁事情要做。那就是國外很多著名的大學都有漢學系,都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老師,所以培養國際一流水平的師資是現在迫切的一個大問題。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法?我們要努力來協助。把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起來,才能夠幫助整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只有安定和平,世出世法才能建立;社會動亂,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