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二卷)  2007/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第四段「明手出廣供三昧門」,第四首偈看起:

  【十方所有諸妙物。應可奉獻無上尊。掌中悉雨無不備。菩提樹前持供佛。】

  『無上尊』就是佛。這首偈是講以種種『妙物』,十方所有的,供養佛。時節因緣也非常的殊勝,再過幾天農曆年就到了。佛弟子在這個大的節日都歡歡喜喜的供養三寶,所以我們今天借這個經文的機會,也跟這段經文完全相應,來講供養、布施。供養是對上,對父母、對尊長、對老師用供養,對平輩、對晚輩、對一般人就是布施。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差別在恭敬心,凡夫總有分別心。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講布施、供養,講到究竟處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只有供養,沒有布施。那是怎麼回事情?普賢菩薩眼目當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九法界眾生,即使是畜生,蚊蟲螞蟻,餓鬼,地獄,他只是迷失自性,染著不善的習氣輕重不一樣,不善習氣輕一點,他就上升人天,重一點就是三途,最重的是阿鼻地獄。

  講染著是隨順世間人講的,實際上有沒有染著?沒有。我們做「凡聖迷悟示意圖」,諸位總要記住,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是真實法,這個真實法我們凡夫見不到,佛與法身菩薩他們清楚。真實法,確實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還是佛,佛決定沒有變,可是凡夫會變,為什麼?假的會變,真的不會變。這真金,我們用真金造一尊佛像,這是真佛,這是真金佛。哪天不喜歡佛像了,把它造一個藝術品,造個小貓的像、小狗的像,像不一樣了,那個金有沒有變?沒有變,還是真金。我們認為真金是佛,變成什麼樣子它還是真金,所以法性沒有變,會變的是外面的法相。你要是認識清楚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怕的是你認識不清,迷了,所以講你沒看破,迷了。

  我們用這三個顏色代表妄想、分別、執著。凡夫這三種統統有,這就是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迷了、你失掉了。妄想執著礙不礙事?不礙事。我們叫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佛說的,我們把我們的自身比喻作法性,智慧、德能,相好,我們這個法身以及山河大地,我們的環境。它有沒有障礙?沒有,既沒有障礙法性,也沒有障礙法身,更沒有障礙法相。但是我們現在真的實施有困難,這個困難就是這個東西沒有放下。這個東西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是什麼?用現在的話說,是個錯誤抽象的意念,你不知道你決定受它的害,在六道輪迴、在九法界流轉,你不知道。

  所以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放下。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就是這一套。你看他十九歲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學到三十歲,把印度所有那些專家學者,他都見過,這些在佛經裡面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這個外道不是罵人的,用現在的話,就是九十六種宗教跟學者,他都參訪過。真的,也很了不起,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在世界上其他地區找不到,中國也不如,為什麼?他們這些人都修定,佛經講的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其中真的有些人達到第八定。第八定他能夠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也就是說在定中把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他看得很清楚,都接觸到。可是最後有幾個問題不能解決,釋迦牟尼佛問了,六道是怎麼來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有六道?不曉得;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也沒有人知道。佛說這個不究竟,十二年參學,心外求法,所以一律稱之為外道。我們學佛如果也是心外求法,那還是外道,這個我們通常講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所以佛法叫內學,從哪裡學?從你真心本性裡面去學,這就對了。

  不能解決問題,心外求法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才到恆河邊上那個大樹底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不能解決問題,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就等於說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一下放下本來面目現前了,那是自己的,就是如來智慧德相現前了,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可是這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幾個人能做到?這是什麼?叫頓悟,一下就放下了。大多數人做不到,做不到佛有方便,你慢慢的放,你先把執著放掉,執著沒有了煩惱就輕,這叫阿羅漢。再叫阿羅漢你把你的分別也放掉,藍色代表分別,分別沒有了,這就剩妄想。這是什麼?菩薩,菩薩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最後再叫菩薩把妄想也放下,本來面目現前了,本來面目就叫做佛。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學佛不要向外學,向外學學不到,學佛到哪裡學?學佛就是學放下,沒有別的,放下就是。所以十二年所學的,你看禪宗裡面有參學,真的大徹大悟之後他說了兩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從前穿草鞋,我穿鐵鞋,鐵鞋都踏破了,找不到,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下開悟的時候,原來一點都不費工夫。釋迦牟尼佛十二年去苦學,那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菩提樹下徹底放下,一下就開悟,大徹大悟,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是世尊給我們示現的。

  也許你說他還不是學了十二年?好,有一個人示現不要學十二年,中國的惠能大師,這是禪宗六祖,出現在廣東。他的示現直截了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是個砍柴的樵夫,偶爾聽到人念經,聽了之後很有味道,就向念經的人請教你念的是什麼,我聽得很有受用。這個念經的人聽六祖講的幾句話很不平凡,知道這個人了不起,就勸他到五祖那裡去,到那邊去跟他學,你一定會成就。難得,他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靠他養,難得這位先生(念經的這個人)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我們大家照顧你的老母親,你放心,你去學。

  到了黃梅,黃梅八個月學什麼?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去過,在道場做義工。五祖把他分配到廚房,在廚房裡面破柴舂米,幹苦活幹了八個月。其實五祖那是個高人,也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一看就知道。從南方來的,北方人對南方還歧視,蠻子,瞧不起,歧視。如果這個法傳給他,沒有一個人服氣,所以安排他到碓坊做八個月,也是磨鍊他忍辱波羅蜜。「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說的。你確實是有超人的智慧、德能,叫你到廚房去做苦工,你能不能忍?惠能大師非常歡喜,接受這個差事。人小,他個子很矮,身體很輕,踏碓要分量,怎麼辦?他找個大石頭綁在身上,增加重量來踏碓、來舂米。

  傳法給他半夜三更,這個故事不必細講,我們這代人都知道。我們想想看三更到方丈室,老和尚在等他,給他講《金剛經》,那不是細講,提綱挈領講大意。講不到三分之一,諸位要知道,《金剛經》只有五千字,大概只講了一千多字,不到兩千字,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悟了,就徹底大悟。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一聽,印證,行了,後頭不要講了,全通了。這是什麼意思?徹底放下。就是這三個,釋迦牟尼佛放下,成佛,六祖放下,也成佛了。六祖的放下跟釋迦牟尼佛的放下這個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釋迦牟尼佛放下之後就開始教學,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惠能大師放下,成佛了,緣不成熟,嫉妒、障礙,大家不服。不服怎麼樣?把他找來殺掉他,把衣缽搶回來,他跑到獵人隊裡去避難避了十五年。十五年,時間長了,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就淡化,他冒出來了。他得衣缽那一年,傳法那一年,二十四歲。也符合中國古人講的標準,弘法利生應該在什麼時候?四十歲以後。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學經教,老師就是告訴我四十歲之前不可以出去,學講經在家裡學。他的家裡,一個是慈光圖書館,老師辦的,一個台中蓮社,這兩個地方,這是自己的道場,在自己家裡講可以,不可以出去。

  這是老師的苦心!四十歲之前信心不堅固,怕一接觸外面就動搖、就墮落,這個事情太多了。為什麼?你一出去講經,如果法緣很好,名聞利養全來了,你的心馬上就變掉,本來是個菩薩心,到最後墮落了,你沒有去度眾生,被眾生度跑掉了。多,自古以來太多!所以老師限制四十歲,我們同學個個都遵守,沒有過四十歲不可以離開自己的道場接受別人邀請,不可以,老師不答應。惠能當然沒有問題,也是給我們示現,得衣缽之後也要隱居,隱藏十五年,差不多也是四十多歲出來,四十出頭出來了。二十四加上十五,所以也是四十歲出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即使自己有這個能力,那就是惠能大師,他不會動搖的,為什麼?他是大徹大悟,做給後人看,這就是大慈大悲。做給後人看什麼?一個是自己有耐心能夠忍十五年,正是《金剛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十五年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那是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徹底覺悟的,比等覺菩薩還高一級,在獵人隊裡幹什麼?替他們燒飯。他們每天打獵,都是吃的動物,他自己吃素,還要燒這些肉食東西供養這些獵人,你說這是什麼日子?所以他老人家拿著菜放在鍋旁邊煮熟,他吃肉邊菜。他有悲心,看到動物受傷,那個傷不很嚴重,他偷偷把牠放掉,過這樣的日子。真是委屈到極處,忍受那麼多年,為的是什麼?傳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什麼樣的苦都能受,什麼樣的羞辱都能夠接受。這是惠能大師大慈大悲為我們做示現,我們讀《壇經》要知道感恩,要知道學習。如果我們稍稍一點點都不能夠忍受,怎麼可能成就?自己不能得度怎麼能度別人?

  所以到年節的時候,一年的大日子,佛弟子沒有一個不歡歡喜喜的供佛、供法、供僧。在形式上,供佛、供僧,這是最明顯的;供法,不知道怎麼供法,不曉得怎麼供養法。大概供養法現在我們印一點經書送給人,做一些光碟,這是法寶,都做這些事情。這要跟佛在經上所講的,大乘教裡面所講的,也是對的,不能說不對,供養等級不相同,我們的方向、目標還算正確,等級不相同功德大小不一樣。要依照佛說,這功德裡頭還有真的、有假的。我們今天節錄天台宗所說的這三種供養。發心要發得大,要跟佛菩薩一樣,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念念不忘正法久住。正法久住要靠誰?不能靠別人,我們如果靠別人你決定會失望,要靠自己,自己要真正發心,發什麼心?菩提心,菩提心落實在大慈大悲。我們在這幾十年當中把菩提心說成十個字,我要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很抽象,怎麼落實?怎麼表現出來?慈悲就是表現,慈悲就是愛心。與前面八個字相應就是菩提心,不相應不是菩提心。那個慈悲心是世間人的慈悲,不是佛家講的慈悲心,佛家講的慈悲心,慈悲裡頭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慈起無緣之化」,無緣是沒有條件,無條件的,對於一切眾生,有根利的、有根鈍的,就是有聰明的、有很愚痴的,我們要平等看待。「利鈍齊觀」,齊是整齊平等。化是教化,要用平等心。「悲含同體之心」,悲是憐憫眾生,眾生跟我們同體,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法性。「怨親普救」,你的冤家對頭他本來是佛,你的家親眷屬他本來也是佛,平等的,現在都迷了,難得我們現在有一點覺悟,要幫助他,不分怨親。你看看怨親普救,把怨放在第一,我們凡夫不是這樣,我們凡夫把親放在第一,我一定先度我的親人,冤家債主以後再說。你看菩薩教我們,你真正悲心現出來,怨最可憐,為什麼?他造作罪業他將來墮三途,墮三途的人應該先救,這就對了。我們家親眷屬雖然造業,還沒有造那麼重的業。這才真正顯示出你的慈悲心。

  台教講供佛講供養,「供養佛者,只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學,即是供養佛」,這是真供養。我們要不要拿香花、幢幡這些?那是唱戲的,這在道場上需要。道場上主要是接引不信佛的人,真正入佛門了,知道那個不重要,那是舞台上表演,接引大眾,種種法會都是接引大眾的。佛法這善巧方便,因為佛法不宣傳,不勸人學佛。怎麼說不勸人學佛?佛很謙虛,不敢說我很有學問,我了不起,你們要跟我學,這個話佛決定說不出來,你懂了吧!裡頭最深的意思,我是佛,你也是佛,決定是平等的,我怎麼可以做你的老師?他現在迷惑了,迷惑怎麼辦?我們表演,我們在那裡唱偈頌、唱讚,唱讚就是讚佛,佛怎麼好,法怎麼好,讓他聽,他聽了之後受感動他自己來了,這是正確的。所以佛用這些方法去接引大眾,幢幡、寶蓋這些莊嚴具,這裡很熱鬧,大家都來了,來看熱鬧,看熱鬧慢慢就懂得,就來學佛。所以佛不招生,是讓你自己來。自己來總得讓人曉得他的好處,那就用這些方法,所以佛弟子就想出這些方法來表演,替老師接引學生,招生,老師決定不敢招生。招生那你是做為人師,真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總是謙虛,他絕對不敢說,我什麼都不行,我不如別人。所以這要曉得,種種設施都是為教化眾生的設施。

  昨天給諸位略略講了些供養具,像香花、水果,像天王殿四天王、彌勒菩薩,那都是表法的。你懂得之後,那都是教學,都是教育。這是莊嚴的相。宮殿就很多人來遊覽、來觀光,他來觀光一定會來問你,問長問短,你就給他介紹,他的佛法就學去了。愈學愈多,愈學愈有感受,他真的就深入,深入經藏。所以是接引大眾的,我們要懂得善巧方便。真供養就不是在這些,這些是幫助佛門接引大眾的,這些幢幡、寶蓋莊嚴具的供養,這是經上講的。真供養是什麼?真供養是學佛,這是真供養。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那個不談,像六祖惠能,真的,我三個老師都告訴我,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三個人都告訴我你千萬不能學惠能,那個學不到的。惠能大師之前中國歷史上沒有出一個,惠能大師以後到現在也沒有出一個,那個學不得的,那個叫頓悟、頓超。方老師舉比喻給我說,那是一步登天,他有那個本事,一步他上去,你要上不去掉下來,粉身碎骨。

  因為我在當初接觸佛法,有個朋友,我休假,有一個星期休假,我到外面去遊玩就住在他家裡,住了五天。他的書房裡頭有一本《六祖壇經》,丁福保的註解,這個本子流通很多,它還是線裝的。我看了很有味道,像看小說一樣,看故事一樣,五天我居然就把它看完了。所以以後遇到這些老師,他問我你有沒有看過什麼?我說我看過《六祖壇經》,他們說這學不得,這不可以。他說我們中下根性的人要從漸教上下手。漸教是什麼?要學教,正規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往上提升,像爬樓梯一樣,你登上一階有一階的受用。他說那是一步登天,決定學不得,學那個你會吃大虧。這個話是實話,沒有那種天賦的人要照《壇經》那樣學的話,不但成不了佛,他會變成魔,真正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我們今天隨順佛陀,佛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學,這是真的供養佛。佛對我們初學是怎麼教的?我們淨宗,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個緣起,裡面提出修行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這是出自於《觀無量壽佛經》,是我們今天所依靠的最高指導原則,沒有指導不行,決定不能違背。淨業三福第一條,它有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隨順佛的話,佛的教導。這四句怎麼學法?我們怎樣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弟子規》,你們看看《弟子規》是不是講的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太上感應篇》,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落實在《感應篇》;底下修十善業,這《十善業道經》。所以這句話裡面,儒釋道這三個根,我們今天為什麼提倡這個?儒釋道的三個根,世尊四句話。有這個根之後你才能入佛門,你有這三個根,那就是佛家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資格學佛了。

  學佛從哪裡學起?三皈五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學三皈五戒。然後再進步,再學菩薩戒,出家再學沙彌戒、學比丘戒、學菩薩戒,慢慢向上提升,這是具足眾戒。三福前面兩條都是扎根教育,到第三條才講到經教,經教頭一個是「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真發心。玄奘大師還沒有成年,十幾歲做童子的時候,他求出家,那時候年齡不夠,那時候要考試,他向主考官講,人家問他的志趣,他答了八個字,「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個主考官就錄取他了。紹是什麼?繼承。遠,我繼承釋迦牟尼佛,現在我要把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學發揚光大,這樣的抱負,所以他有那麼大的成就。他一生確實沒有違背他的本願。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學佛?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真正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缽,那個衣缽是形相,不重要,就好像我們此地講供養,這叫真供養。我們隨順佛陀教誨來修學,這就是供養佛。

  那什麼是供養法?「為轉煩惱得解脫故」,這就是供養法。你看看,我們舉例來說,我們不懂得孝順父母,也不知道尊敬師長,現在我們學了知道了,知道就得受用,就會很快樂。跟父母尊長、跟兄弟、跟朋友都相處得非常和睦,懂得尊敬別人,懂得敬愛別人,懂得關懷別人,懂得照顧別人,懂得幫助別人,以前都不懂,現在懂得了。這就是轉煩惱得解脫,這是供養法,你做到了,你真正得到受用。在儒家講,《論語》頭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有那個悅,那就是法供養,真正是得法;佛門裡面講的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真正供養法。

  底下說「即今與眾自修六和」,這是真正供養僧。你看現在過年當中齋僧的風氣很盛,到處都有人提倡齋僧,請出家人吃飯;請幾百人,請一、二千人,規模很大,齋僧。佛門講齋僧的功德很大。佛給我們講真正供僧,就是現在與所有大眾相處,不是叫別人修六和敬,自修六和。你叫別人修六和敬,錯了,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這就對了,這個六和敬團體才成就。人人都自修六和,就統統和了。我叫你修六和,我自己沒做到,你叫他修六和,你也沒有做到,結果一個都做不到。

  所以佛法的成就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話完全相同,「反求諸己」,決定沒有責備別人。所以我在聯合國開會的時候講了幾句話,會後很多人問我,說聽不懂。我怎麼說?「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自己對了也是錯的」,這個話他們聽不懂,為什麼別人錯了是對的,我自己對了是錯的?契入佛法的人懂得,別人錯了也是對的,他是一念不覺,他本性本善,雖然錯了,你看從哪個角度上去看,如果你有智慧看,他沒有做錯。你要看出來之後,對自己是個增上緣,這就是《論語》上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哪有錯?惡人做錯事情讓我看到了,我馬上想自己,我不想他,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我要有,趕緊改,他不是我的老師嗎?他不是我的恩人嗎?提醒我了;我要是沒有,我要想到下次不可以犯他這樣的過失,所以還是我的老師。他哪有錯?他沒錯,對的。

  我要說我對了,我對是什麼?傲慢,我錯了;我狂妄,我自大,我自以為是,我錯了。再往深處講,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說錯了沒有?佛講的「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門真正修行人,所以他的功夫確實煩惱年年輕,智慧年年長,這是漸修,漸漸逐步他有進步了。這樣的一個心態來待一切人,這是真正供養僧。所以自修,不求別人,你自己是這樣常常做,逐漸你就感動這些人。我們這裡如果有一、二個人這樣做,相信三年我們這個團體是和合僧團。這個地方出現和合僧團,半個地球都得福報,你救的,你的功德多大。這個都不知道,不要以為我們自己這樣做沒什麼,這樣做那個影響力很大,諸佛菩薩護念,護法善神擁護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大意說出了。

  「此是真實受用法」,這就是講供養法,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叫真實法。受用是我加上去的,它原本的是「此是真實法」,我加了個受用,真實為受用。「未知真實法,不名供養」,這是佛說的,你要不知道真實法,供養只有形式,不是佛所講的真正供養。真正供養是這個樣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受用是什麼?用儒家講就是不亦悅乎,你得到受用了,自受用。你有這個德行,你有這個修養、有這個學問,自然就有很多人仰慕,來跟你學。來跟你學的人是什麼?就是第二句所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什麼?來參學的,來向你學習的。朋是同學,你看老師多謙虛,老師對學生很謙虛,學生對老師是尊敬,稱老師;老師自己決定不會稱我是你們的老師,不會,我是你們的同學,我是你們的學長。真正有學問決不是。

  李老師從來沒有說我是你們的老師,沒說過,只說我年歲比你們大一些,我比你們多學幾年。所以他老人家教我以誰為老師?以他的老師為老師,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他教我要跟印光大師學。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文鈔》在,所以他把《文鈔》送給我,叫我依印光大師的《文鈔》學習,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是印光大師學生,你看多謙虛。寫信後面的署名他不是寫師,寫友生,這個要知道。你就看到友生是他的老師,朋友的友,學生的生,友生,是用這個做署名,這是老師謙虛,不敢為人師。他真教你,教你謙虛、教你一切恭敬,這是受用。

  第三個那個受用就更顯然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看你有這麼大的學問、有這麼大的德行,怎麼樣?沒人知道,自己決定不會宣傳的。哪有說我自己有道德、有學問,這怎麼講得出口?這說出去多難為情!老師的德行要靠誰去宣揚?學生,我們接受他教育的人,知道這個老師有道德、有學問,真正是個好老師,又願意教,又懂得教學的方法,我們要替別人介紹,看到有好學的人我們會推薦、介紹。我在老師會下我曾經介紹兩個人,第一個是出家人,慧忍法師,業障重,在那裡學了十個月,沒有辦法,離開了;第二個是徐醒民居士,這學成功了。我們做學生的人要介紹,他自己是決定不會幹的。

  像現在講要競選,說我怎麼好,你要選我,投我一票,怎麼也說不出口。所以民主時代,有德行、有道德的人他絕對不會出去,為什麼?他認為這是很難為情,人怎麼可以這樣子,他只有人家請他出來,像諸葛亮三顧茅廬才肯出來,哪有那麼容易!哪有自己要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民主制度底下真正是人才很難得,非常不容易。所以從前演培法師問我,我贊成君主,我不贊成民主。君主是真有人才,皇帝訪賢,他求賢,人家是求他才能出來,哪有說一叫就出來,沒有這個道理。好!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台教」就是天台宗,所說的供養三寶對我們的修學非常有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怎樣才是如理如法的供養。他又說「眾生行資觀智心,即供養佛」。眾生行就是我們現前看到社會大眾,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幫助一個修行人開悟,修行人開悟了這就是供養佛。你看看現在社會大眾,他們每天想的是什麼、幹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幫助一個修行人開悟,那個修行人就是佛,他們在那裡統統供養了。這個話講的有誰懂?我們今天要不是學《華嚴》,不是學這麼久,不懂,這些人在造罪業。由此可知,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煩惱、菩提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幫助你入不二法門。真正修行人看到一切眾生造作這些罪業,他慈悲心流露出來了,菩提心流露出來了,以大慈大悲來教化眾生,那佛就出世了。他一定有他的善巧方便,真的是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教化眾生他就用什麼法,這佛出世了。

  所以眾生行,你能不能說它一定是好、是壞?不能說。對真正修行人,所謂真修行是境隨心轉,他的心能轉外面境界,那就是善的,如果對凡夫來講,凡夫心被外面境界轉,那就不善。所以修行人定功不夠,看到這些花花世界、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很容易被人家動搖,這就不善。對真正修行人,他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長時間在裡面薰修,成就他堅固的定慧,這是真供養佛,一點都不假。由此可知,善惡不在外面,你就懂得了,善惡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覺,沒有一樣不善,一念迷,天天念佛、拜佛也是假的,也不善。如果你拜佛念佛是求佛菩薩保佑你升官發財,那是假的,那是不善,看到佛菩薩修行增長貪瞋痴。你看,真修行人是增長戒定慧,增長戒定慧就是供養佛,增長貪瞋痴那是供養魔,佛魔不二,一念覺迷不同。這個道理天台家講得好,所以這個意思就更深了。

  我們今天修行方向目標正確,天天沒有離開佛法,天天不離開眾生,眾生所作所為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大乘教上常說,會修的人,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修的人,問你哪一法是佛法?《華嚴經》也不是佛法,關鍵在會不會。會不會到底怎麼個說法?還是先前的一句話,反求諸己的人會,不知道反求諸己的人不會。所以朱夫子把這句話提出來做為教學的總綱領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白鹿洞的學規沒有幾條,很簡單的幾條,最後就是這條。所以你要說會不會、善不善?就得凡事都能夠回頭想自己,這會學、善學。見到善的,要好好的模仿人家,向人家學習,就是沒有的,向人學習;如果自己有,他有這個善行,我也有,要希望我的善行更增長,不可以失掉。見到惡人、不善的人,馬上想到我有沒有他的不善?如果有要改,沒有的時候,勉勵自己不可以犯。都是老師。

  所以真是成就自己,自己就是佛。你看眾生行資助觀智的心,那就是佛。我一個人學到了,自己成佛,那個人學到了,那個人成佛。決定不止一個人,會有很多人天天在境界裡頭有悟處、有領悟,這就是有長進。如果每天沒有啟示,沒有悟處,就是沒有進步。不是說讀書讀多少有進步,念多少佛有進步,拜多少佛有進步,做多少好事有進步,不是的,統統不是。真正進步是什麼?悟處。你讀書,遍遍都有悟處,所以才有法喜,才不亦悅乎,念的把時間也忘掉了,吃飯也忘掉了,欲罷不能,他真歡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不能不知道。我們常講勇猛精進,契入這個境界真的勇猛精進了。學東西學得不歡喜,學得很苦、學得很累,這錯誤,這不善學。縱然他有得到的,很有限,肯定沒有悟處,有悟處一定歡喜。

  下面說「觀智心開發境界」,這是供養法。觀智心就是我們講覺悟的心,就是有悟處。你看這個悟處,不但接觸佛法有悟處,這是正面的,看到一切眾生所作所為都有悟處;反過來想自己,不想別人,想別人錯了,想別人的錯處是最大的錯誤。你看我們自己的心,中國人都講良心,你的心很善良,你的心很美好,良心。你的良心怎麼盡裝別人的垃圾,別人做錯的事情你就記在心上,你這個良心是別人的垃圾桶,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叫大錯特錯。所以看到別人的過失絕對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永遠保持你善良的心,你說這多快樂。看到別人做錯,立刻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那個人是我的恩人,他提醒我,我怎麼可以怨恨他?怎麼可以輕慢他?自然就沒有了。然後養成自己一切恭敬,行善的人恭敬,作惡的人也恭敬,那就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可是讚歎就有分別,讚歎一定是善的我讚歎,他不善的我不讚歎,恭敬,恭敬沒有讚歎。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因為你讚歎的時候影響,怕別人跟他學,學他的壞樣子,那就錯了,不讚歎,有恭敬不讚歎。有恭敬,是對作惡的人也這麼恭敬,那對行善的更不必說了,這就是教人禮敬。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接觸,恭敬心擺在第一。你看儒家的《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佛經很多懺儀,拜懺的懺儀,裡面一打開,「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你都看到這個詞句,這就是恭敬沒有分別。對佛菩薩恭敬,對阿鼻地獄眾生也是一樣恭敬,決定沒有等級的,這就對了。有等級,你的恭敬不是真正的,不是真實,真實的不分等級。你有等級,你的分別執著沒放下,那就不是真的。

  觀智,就是你的覺悟、悟性,開發境界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是供養法,誰的法?自性的法寶。這也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進步、我們境界的提升從哪裡看?一年比一年煩惱輕,一年比一年智慧長,會怎麼樣?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年比一年感到幸福。世界不管它怎麼亂法,我活在這邊快樂幸福,無與倫比。你要懂得這個,你才能體會我為什麼那麼感激老師。我感激老師的心念超過感激父母,我父母的相片沒有到處掛,我老師的相片到處都有,不是老師哪裡知道,老師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我們肉身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知道尊師才知道重道,知道重道(重師道)你自然就會尊師,這一定道理。所以這叫法供養。

  「境智和合,即供養僧。此是真供養,亦名法供養」,這個意境就高了。境是什麼?外面環境,智就是自己的悟處,自己的覺悟。你看,順境覺悟,逆境也覺悟,善人覺悟,惡人也幫助我覺悟,境智和合,這是真正的六和敬。僧就是和合僧,六和敬的僧團。這是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叫真供養。我們在年節這時候把這段經文反覆的在學習,將我們自己修學的一點心得與大眾分享,希望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知道、都了解,從今而後學真供養,學真法供養,我們在菩提道上決定是幸福快樂,在人生裡面,那就是佛所講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這個世間現在是愈來愈痛苦,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可不可以離?可以,會的人就離了,漸漸的會離,契入心性。我們再看後面,「若以智求,智則成解,解背圓宗」。這個智是世智辯聰,不是前面講的真智慧。真智慧跟世智辯聰差別在哪裡?真智慧是把分別執著放下,那是真智慧,沒有放下分別執著那種聰明智慧,佛法稱之為世智辯聰,他的知不透徹。所以我們要以世間這個智慧,像現在的求學去求,智則成解。懂吧?成解,解是什麼?就是學術。像我們去年十月在倫敦劍橋大學訪問的時候我跟他們上了一堂課,告訴他們,他們現在也非常用功在學習漢學,你看有用《無量壽經》寫博士論文,佛學的,有用孟子寫博士論文,還有一個用王維(唐朝的詩人、文學家)做論文的題目。我說很好,你們都可以拿到學位,可是怎麼樣?你們一生還是會生活在煩惱跟痛苦的世界。他們聽了都笑了。為什麼?智則成解,解就是講的佛學、儒學、道學,世間一種學術。解背圓宗,圓宗是明心見性,這個相違背,我說你要放下才行。釋迦牟尼佛過去十二年學的就是智則成解,所以他違背心性,必須怎麼樣?必須把它統統放下,放下之後才明心見性。這十二個字意思就在此地。

  現在照這樣說起來,我們要不要學?要學,為什麼說要學?你不學經教,你就會學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你說我都不學,都不學你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還是在學,你沒有辦法,你起心動念都在學習。既然是這樣子,你就不如學佛的經教。學佛的經教智則成解也不錯,你做個佛學家,你可以拿個佛學博士學位,不能見性,你決不能見性,你的真正智慧不會開。要怎樣才能真正開智慧?我們學經教的人,這就是我所講的,我們要把它顛倒,我們學佛、學儒、學道,那就與圓宗相應。所以他們搞的是佛學、儒學、道學,我們所搞的是學佛、學儒、學道。學儒我要學孔子,學佛我要學釋迦牟尼佛,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學道我要學老莊,這叫學佛,學佛就跟圓宗相應了。宗是真心,圓滿的心性,那就真得受用了。

  所以我在劍橋講,跟他們講,我說你們雖然學,學儒、學孟子、學佛、學《無量壽經》,我說大乘教裡面的法喜充滿你們沒得到,儒家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你沒有得到,這真的,為什麼?他們還有分別執著。帶著分別執著去學這個東西,就變成學問,變成佛學、儒學;如果能夠放下分別執著,那是學佛、學儒,你會得到受用,儒會得到不亦悅乎,佛會得到法喜充滿,會生活得很快樂,不一樣。雖然我們那堂課只有一個小時,我給他這個啟示很有受用。因為他們以前走的是學術的方向,儒學、佛學、道學,我給他反過來,學儒、學佛、學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啟示,他要也能改的話,那他的成就會非常殊勝。外國人真的是很好學,就是沒人教他。不能用智去求,大乘教不能用智去求。

  「若起心照,照則立境,隨照失旨,皆是影事」。照是什麼?照是宗門的方法,參。參裡面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包括的有分別執著,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沒有放下,你學宗門的方法,我來參。參怎麼樣?就有能照,就有所照,能所對立,對立自然就造成障礙,對於明心見性見不到。明心見性不可以對立,才能真正見到諸法實相。所以前面講智求是教下的方法,心照是宗門的方法。教下的方法、宗門的方法都好,就是你懂得,你不能學它的樣子,只有樣子你不懂得它真正的內涵,你學不到。內涵是什麼?不管是宗門、是教下,我們妄想不說了,太高了,那是做不到的事情,分別執著要少一點,要在這下功夫,這是真功夫。所以一定要放下,放下你智求跟心照都能跟性德相應。放下愈多愈好,要拼命放下,要懂得這叫真功夫,這叫真學問。為什麼叫真學問?你看孟子說得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那個心就是分別執著,你把這個東西放下就是。

  儒懂得了,孔孟他也講究悟處、悟性,所以他也講究放下。他那個放下沒有佛家放得那麼徹底,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比一般人是放下了很多。譬如講對於自私自利的執著他很少,他起心動念會想到別人;名聞利養的執著很少,他很快樂的過他那種清貧的生活,他不會去過一種奢侈豪華,他不會做的,所以他能夠安分守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他是盡量的把它淡化,所以他雖然不能夠證得心性,明心見性他不能證得,他已經靠近了,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目標。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正法,就是放得還不夠,佛法是放得徹底,全放下。

  我們學教一定要記住馬鳴菩薩的教誨,那怎麼學教?我們每天讀經、每天聽經,要記住馬鳴菩薩的話,「離言說相」,你聽講的時候不要執著我說些什麼,不要執著。「離名字相」,我們講這些許多名詞術語,講這些佛、菩薩、阿羅漢、智求、心照,不要著這個相,你懂得這個意思就可以了,不要去執著,你看執著放下了,不要去分別,意思領會到就好了。「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你直接體悟的、領悟的,那是真的,不要去想。想這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想是落到意識裡,想是分別執著,不能用這個。所以直接的領悟,決定沒有拐彎抹角,懂就懂,不懂不可以想,你可以念第二遍,可以聽第二遍。所以佛是不斷在那裡講,你這一遍聽不懂沒有關係,後面機會很多。

  這是佛陀教學的方法跟一般世間人不一樣,一般世間老師只願意教一遍,聽不懂,記不住,算了,不教你,要叫你專心;佛慈悲,聽不懂沒關係,明天再聽,後天再聽,這真是慈悲到極處。孔夫子就不行,孔夫子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你,你太笨了。可是佛行,你看佛遇到周利槃陀伽那麼笨的人,記性完全沒有,教他念「笤帚」兩個字,教上面一個字,下面忘掉了,教下面,上面忘掉了,這麼笨的人佛有耐心都把他教出來了。這是佛比孔子高的地方,不從別的地方看,從這個地方看,孔子太笨的人不願意教,釋迦牟尼佛行,可以,還教。

  所以中國的書籍幾乎沒有重複的,佛法重複太多了,一遍一遍重複。這個意思就是對中下根性的人,不要叫你去想,你遍遍聽,到你放下一段程度之後,明白了,悟了,現在這裡沒有聽懂,我再放下一些,過幾天又悟了。這個悟不是別的,不是說你看得多會悟的,不是,也不是說你學得多悟的,不是,放下多少悟多少,這個道理要懂,你可別弄錯。記住,要相信孟子所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放下就是,他不放下,那就智則成解,解背圓宗,他放下就相應,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這個道理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說了,「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說什麼?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壇經》上六祖講的這句話就是指這個,本來具足。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向六祖去請教,他統統明瞭,他都會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這種學問到哪裡學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四十九年,任何一部經典你不明瞭,你去請教他,他給你講得頭頭是道。我們在這個地方得到很大的啟示,這個啟示使我非常感念章嘉大師,為什麼?頭一天見面就教我看破、放下、布施,第一天就教給我。學了五十六年,愈學愈覺得了不起,佛法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成佛,到究竟圓滿成佛,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怎麼做?捨,布施就是捨,你真正能捨得。平常我們勸人捨財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這是接引初機。都是實話,都不是騙人的。因為世間人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想錢、想聰明智慧、想健康長壽,滿足他的願望,絕不騙他,真的得到。我們這些年照做也真的得到,得到要捨,決定不能留,一留就違背圓宗,不留,統統都捨的時候,跟圓宗就相應。

  這個道理明白了,真的透徹了,就叫做看破。所以看破之後才能真放下,才能真的徹底放下。這放下,自己的聰明智慧、自己的福報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佛家接引眾生的方便,就是方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好像釣魚一樣,我給你一個魚餌,我把你釣上來,釣上來之後然後再教你開悟,這就是引誘你進門。所以財布施就很重要,世間人,古今中外,不管哪個族群,不管哪個宗教,沒有不貪財的,一聽說財眼睛都亮了;所以一定要修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施得愈廣,範圍就愈大,把自己的貪心斷掉了,吝嗇的心斷掉了;叫貪慳,這是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列在第一個。你看釋迦牟尼佛把世間人所有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真有數,不是隨便說的,他真的講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再把它歸納,這就是普通我們講經說法常用的百八,一0八類,念珠是一0八顆,叫我們常常想到這一0八類的煩惱要去掉,是這個意思。可是教初學,這一0八還是太多,所以再歸納為二十六。一般教學就是講二十六種煩惱,六個根本,二十個隨煩惱。可是教初學不用這個,教初學只用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就好講了。六個再歸納,嫌多,就是三個,貪瞋痴,叫三毒。三個還可以歸納,歸納為一個,貪,你就曉得貪多可怕。為什麼?瞋恚是你貪不到才瞋恚,你要是貪圖到你就沒有瞋心,你就歡喜了,所以他愚痴,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貪。所以貪心不能增長,貪心是無始無明裡面就有的,它是所有煩惱的根。我們學佛對這個要有非常高度的警覺心,可以隨喜,隨喜要是有一點點貪的念頭起來,趕緊要迴避;如果不迴避肯定你墮落,你掉進去了,那是個陷阱、是個火坑,比什麼都可怕。

  好的老師照顧我們,他知道這個嚴重性,處處提防,寧願叫我們多吃一點苦頭,不能讓我們起一點貪心。所以釋迦牟尼佛滅度告訴後人兩句話,老師不在了,以後依靠誰?誰來做我們的老師?佛說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是他老人家一生做出樣子,他不是隨便說的,他做出來了,你看他一生都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自己是王子的身分,如果他家裡面照顧他那還有什麼話說?供養得起,不是供養不起。他的弟子當中,當時十六大國王都拜他做老師,大富長者有得是,不接受,帶著這批學生還是過清苦生活,還是天天出去托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以苦為師。為什麼?你過這種生活過成習慣了,慳貪沒有,這是幫助你,把你無始劫以來煩惱的根用這個方法才拔得掉。真是苦心!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能體會你就生感恩的心,那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會守住本分,絕不過分。但是在別人地方作客,人家是盛大的,現在我們素食,素宴接待,可以的,這是人家的恭敬心,我們要接受。我們決不能貪圖,有貪心那就錯了,這個道理要懂。

  我的老師做出榜樣給我看,他的學生多,我見他的時候在台中十年,教了十年,跟他學的有二十萬人;我也跟他十年,離開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五十萬人。所以我跟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要想當台中市長,只要你說一句話,你都不要出去,馬上當選。他就哈哈大笑。我們都是他的學生,誰不投他的票?不要宣傳就行,有這麼多學生。這是他不會幹的事情。你看他自己,很多有錢工商界的這些弟子們供養老師的衣服,衣服好、料子好,他歡歡喜喜的接受,很好,謝謝,接受,那個人走了之後他的衣服就送人了。我也有分,他送我好幾件。自己還是穿他的舊衣服。他的舊衣服我們不知道,他老人家走了之後收拾他的東西才知道,裡面都是補的補釘,他自己補的,外面是舊衣服,裡面都是破衣服,自己補的。人家送他,他都不肯換一件,轉手都給人,給這些弟子們,這些弟子們生活都很清苦。以苦為師他做到了。九十五歲都不受人家照顧,人家想去照顧他,不要,這也證明他身體好,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九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接受兩個同學照顧他,九十七歲走的。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才能成就。

  我們今天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是戒,你不在這上扎根不可能有成就。在這上扎根還要以苦為師,還要把自己生活盡量簡單化,為什麼?你有苦你煩惱才能斷,或者是真正能伏得住。如果不能甘心情願過個苦日子,那個煩惱還是會在那裡起起伏伏,還在作祟,難!那個東西是違背自性的,我們今天終極的目標是求明心見性,障礙明心見性的東西你不把它清除乾淨,你怎麼能達到?所以真是難得,佛跟老師做榜樣給我們看。

  李老師的老師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是這樣的,十方的供養多,他辦一個印經處,蘇州弘化社,這些錢統統集中到那裡印書。那時候已經排字不是刻版,是排字印刷的,弘化社的書。給我們做樣子,沒有拿來自己享受,還是過自己刻苦的生活。他閉關的關房我去參觀過,非常簡單,三間小房子,佛堂一張桌子供一尊佛像,阿彌陀佛,兩個小蠟台,一個香爐,佛像後面寫個大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死」字。天天看這個字,提高自己的警覺,所以萬緣放得下。想到死,有什麼東西能帶走,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這些真善知識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常常記住。

  所以起心,壞就壞在起心,宗門的照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真的功夫。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哪裡是照?那叫胡思亂想,那不是照,閉著眼睛胡思亂想。所以智求、心照都是影事,就是不是真的,夢幻泡影。「若了真心,自然無心合道,合道則言語道斷,無心則心境俱閒」,這是真懂得的。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我們做不到的。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是法身菩薩。我們今天能做到的只能夠在執著分別上放下這個,還是放得不徹底,如果執著真的徹底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我們今天阿羅漢果沒證得,比起一般人無論在知見、在哪方面是要高一些;可是比起真正證果的人,就是他真正放下的人,我們還不如,我們放得不乾淨,繼續努力。

  當然,佛法講緣,得要有緣。像李老師當年人家供養他東西,他馬上就分送了,學生多,我今天要供養,沒有辦法分,沒有學生。所以當年在新加坡還有很多宗教,跟很多宗教連繫,我就常常各個宗教送禮,幫助他們辦學校、辦孤兒院、辦養老院,他們做些慈善事業,我去幫助他。所以我學印光大師,這些錢多半拿去印經。現在如果要是有些人跟我學,那我就跟李老師一樣,我有地方散了。緣,這個很重要,都得要有智慧。

  了是明瞭,真心現前自然無心合道。無心合道就是參,就是照,沒有心,沒有念頭,起心就錯了,不起心自然合道,這是真的。合道則言語道斷,無心則心境俱閒。總而言之一句話,搞真的就一定要把分別執著捨掉,那個境界就解脫了,真的是大自在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