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二0卷)  2007/2/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手出廣供三昧門」,最後一首偈:

  【手出供具難思議。如是供養一導師。一切佛所皆如是。大士三昧神通力。】

  這首偈是總結,前面十七首是舉例。要曉得我們供養三寶,供具就是供養的物品,無量無邊,何止上面所說的幾種。但是在此地最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是它表法的意思,這才是真正回歸到教育,也是佛陀教育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實在說是時時刻刻,所謂是一切時、一切處提醒眾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即使在娛樂當中都能夠相應,這正是中國古時候所有一切文藝表演,都遵守一個指導原則,那就是《論語》裡面講的「思無邪」。就是不能夠讓你在欣賞或者是表演娛樂節目的時候有錯誤的觀念,有錯誤的思想,那就錯了。娛樂也沒有忘記覺正淨,這個教育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特別是從《華嚴經》要能夠體會得到,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

  在課堂裡面,我們學到這些都是表法。可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包括你的工作,無論是哪個行業,交際應酬,全都用得上。譬如我們佛前供花,花代表什麼?花代表因。因為先開花後結果,花代表因,花開得好,你就知道果一定結得好,讓你想到這個。出外應酬穿件花衣服,那也是花,跟供佛的花沒有兩樣。時時刻刻你看到,現在不管是真花、假花,或者是供的花,或者是畫出來的花都是一樣,讓你看到就提醒到我要種好因、種善因,才有善的果報,它讓你起這個念頭。所以這個舞台的表演,上面都有講到,你看前面講的幢、旛、繒、幔,都是舞台上的裝飾,為什麼那樣的華麗?經上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絢煥備眾色」,這就是光彩燦爛,讓你欣賞到美,全代表的是因。這麼好的因,後頭當然有無限好的果報,是這麼個意思。

  你看看佛菩薩接觸大眾,那個形相不是修苦行的樣子。如果接觸大眾也像修苦行的樣子,都會把人嚇跑掉,誰還來學佛?學佛這麼苦!這個要懂得。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他為什麼要示現修苦行?你要知道當時印度的風俗習慣。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印度古時候是宗教之國,非常重視修行,修行裡頭非常重視修苦行。印度人對苦行僧從內心裡面生出的敬仰、佩服;如果佛不修苦行,社會大眾看「這個人不行,這是沒有苦行功夫的」,就不相信了。所以在那個社會背景之下,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走向什麼?享樂。佛菩薩要在現在出現於世,一定也是講求享受歡樂,不會示現苦行。所以佛沒有一定的形相,佛沒有一定的方法,佛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看他隨順,在印度這個人間是以苦行的方式表達;他在天上就不是,天人享樂,在天上就不再用托缽,穿著都一樣很華麗,適合於什麼環境。

  這是非常好的教學,讓我們了解,我們今天在世間推動佛陀教育,如果是在很落後的地區,很貧苦的地區,我們的飲食、穿著要跟他一樣,當地人就願意接受。如果你穿得很豪華,生活很奢侈,他一看到他迴避你,為什麼?他有自卑感,他不願意接觸你,看到你來了,他趕快躲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尊在三千年前就這樣教導我們,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你到哪個國家、到哪個地區去觀光旅遊,尤其是我們推動佛陀教育,對那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你要熟悉。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入境隨俗」,他就很歡迎你,你才能推動。

  大乘法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這麼一句經文,「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不隨順他,他怎麼會歡喜?他縱然是不善,不善也要隨順。隨順到一段時期之後,你跟他變成好朋友,你再慢慢去感化他,讓他回頭,這就對了。沒有一樣不是接引眾生的方法,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的好教材,你怎麼能捨棄?活活潑潑,所以他能夠適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手出供具難思議』,不可思議,無量無邊。這些「供具」它有用,而且又表法,又有實用,又有很好教育意義在裡面。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的。

  供養的對象,不要忘記,第一個是父母,再接著就是老師。這個地方是講道場,所以道場裡面『供養一導師』,我們最尊敬的導師,導師是佛。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這一位導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現在不在了,不在我們都這樣恭敬供養,他在更沒話說。導師的形體雖然不在,他的教誨、他的精神永遠跟我們結合在一起,只要我們自己能夠遵循老師入滅之前教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老人家一生的教誨也是難思議,最後臨走的時候提出這兩句話,什麼意思?我們要曉得。佛陀的教育就是聖賢的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回歸自性的教育,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教育,根在戒,根在不怕吃苦。這兩樁事情是一般人,凡人,他很難接受的。難行要能行,難忍要能忍,我們自己有福報,福報給別人享,這個道理要想通。

  我們出家之後走弘法教學的路子,老師就告訴我,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四眾同修的供養你要不要接受?我要修苦行,我不接受。你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教我修苦行,佛陀沒有教我不接受供養。供養太多怎麼辦?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做出很好的樣子給我們看。你看看在近代,我們雖然沒見過面但是很熟悉,虛雲老和尚。我跟他沒見過面,看到很多照片,從來沒有看到他一張照片穿的衣服沒有補丁的,沒看到過。所看到的都是補一塊,東補一塊、西補一塊。他的皈依弟子很多,達官、貴人,你說他供養有多少,難道那個破衣服不能換件新的嗎?我們相信很多弟子看老和尚穿破衣服,供養新衣服就不知道有多少。老和尚還是穿破衣服,新衣服哪裡去?很多初出家的人沒人供養,都布施掉了。不像現在,現在科學技術給人帶來些富裕,都走向享受主義。

  從前新出家的人真的很苦,沒人供養。常住當然供給他吃住,有很少的零用錢,很少。這衣服,衣服都是撿老和尚的,就是比你先出家的,他們有多的衣服。那些出家的法師不像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布施都新的給你穿;他們不是的,他們信徒供養他新的他就穿,舊的他不要了,新出家的,他就送給你。所以從裡到外,我出家的時候從裡到外都穿舊的。那個時候寺廟裡頭大概有六、七個出家人,我們那個寺廟沒有女眾,全是男眾,他們一個人送一件、送兩件。還有一件大褂,就是常常出去穿的大褂,補了幾個補丁的,他送給我,我穿了很久。以後韓館長把我拿去了,不知道是丟掉還是怎麼樣,再也沒見過,我很掛念那件衣服,百衲衣!

  所以像印光大師,這是最好的榜樣,印光大師穿的舊衣服,他的衣服很乾淨,沒有補丁,但是是舊的,這一件衣服總穿十幾、二十年。我們相信供養很多,他老人家供養,物品隨手給常住,有需要的供養大眾。供養的錢全部集中起來,他辦個印經處,在蘇州報國寺,叫「弘化社」,是他老人家辦的,就是佛經流通處。他有個小型的印刷廠,他把錢集中起來專門做法布施。他的布施是分三種,第一種,就是你有能力可以買得起這些書,他是成本流通,就是這本書印多少錢,我照書收回成本,這第一種。第二種,你比較清寒,想看佛書買不起,半價流通,等於說打對折;第三種是完全贈送,他分三種。不像我們,我們只有一種,完全免費贈送,印祖他那裡分三種。他賣的錢,我們曉得還是做印經的基金,一生幹這個事情,沒有做其他的事情。像社會上慈善救濟,社會上的慈善家很多,做這種救濟的事業是很普遍,讓別人去做;印經布施的事沒人做,印祖他一個人做。

  所以我們明白了,有人做的,不要去湊熱鬧,人家財力雄厚,我們比不上,沒有人做的事情,應當要做。我從印光大師學會了這個方法。我們印書也有幾個辦法,第一種,四眾同修的供養做印經的基金。印什麼書?第一優先的就是我們所講的經。譬如現在我們講《華嚴》,一定要印《華嚴經》,提供道場的聽眾。在往年講經,沒有科技的這些設施,我們都是講堂,就像教室一樣。每個聽眾都有課桌椅,桌上都有經本,這是第一優先的。第二種優先的,是流通量很少,我們一般講絕本,如果不印怕它失傳,這個要優先印,就是不講也要印。所以有先後的順序。第三種就是一般勸善的書,這個要大量印。

  早年我們疏忽了,從印光大師印的這些善書,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示。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地點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法師建的道場。圖書館是在三層樓上,面積不大,好像只有一千五百呎。一千五百呎還隔了兩個房間,還有個廚房,還有浴室,你就可想而知講堂有多大,很小的一個講堂。那個地方還在,諸位去看看你就曉得了。很擠,擠滿了,大概才擠一百一、二十個人,就擠滿了。連門口、樓梯上都坐了人,大概差不多滿滿的,水洩不通,大概一百二十個人,一個擠一個。沒有椅子,都坐圓凳子,椅子也佔地方,小圓凳子不佔地方。小圖書館,弘化社的書它收得不少。因為淨宗是從印光大師傳下來的,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所以看到祖師的東西就很親切。白天沒有事情,就看弘化社的書。

  看到《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我看書第一個喜歡看版權頁,看它什麼時候印的,在哪裡印的,印了多少。這三樣書這一看,真是讓我有異常的感觸。他印的量太大,這三種書合起來數量大概有三百萬冊,印祖印了許多佛經都沒這麼多,數量都很少,兩千冊、三千冊,五千冊的都不多。唯獨這幾種,每次印的時候五萬冊,從兩萬冊到五萬冊,印了十幾二十版,算一下,數量太大了。為什麼?這不是佛經。周安士是佛教徒,他編的東西是個大雜燴,前面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道教的,這第一篇分量佔全書的一半,第二篇是講戒殺的,第三篇是講戒淫的,這都是勸善的,最後一篇是講念佛的,《安士全書》一共是四篇。《感應篇彙編》是道教的,《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居士教訓兒子的四篇文章。

  他用這種,大力來弘揚,印這麼多,讓我在那裡想為什麼原因?我想了差不多兩個星期。現在來說就非常清楚了。社會的動亂要靠因果教育才能救,人要能相信因果,起心動念自然就收斂了。用佛經來教來不及,佛經實在講,有相當悟性的人能得大利益;儒家的書好,來拯救社會都來不及了;因果能收急效。那次講經完了之後,我回到台灣也就大量的印,我沒有印那麼多,我印了五萬本。在我們這個小型法施會裡面,五萬本就很大數量了,通常我們印經都是印一千冊、二千冊,三千冊就很多了。回去印了五萬冊,也把這三樣東西都講了幾遍,這就是現前社會迫切需要的,我們要做。

  另外一種,就是有人他拿錢來給我們印經,資金足夠,他想印什麼我們就幫助他、成全他。但是經一定是正法,不是邪法,如果是邪法,我們不會替他印,不能用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名義來印。教育基金會也是做了一樁好事情,曾經印過一套巴利文的《大藏經》,泰國的,在台灣印,印了之後我們送給他。祖師教導我們,我們要知道,要歡喜布施。現代難!現在想布施,對象都不好找。

  從前出家真的是想學,現在不是,現在你看許多,過去在台灣,大學生畢業以後出家了。問他為什麼出家?這個行業好!很賺錢,又不要納稅。這個心態就不好,出家沒有幾年,能言善道,大廟蓋起來了,供養就像皇帝一樣,吃飯的時候周邊好多人侍候。所以他們很多同學看到都非常羨慕,「這個職業好,選這個行業,聰明絕頂!」把佛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是忘得一乾二淨,享受!我們看到很難過。這就是今天所謂是一般人對佛教的印象不好,佛教逃避現實。他不是真的提倡佛陀教育來教化眾生,他是來享樂的、來享受的。你要想,他要做個普通的行業,要蓋一個那麼大的廟,他蓋不起,一輩子也搞不起來。說是要有幾十個人侍候他,他到哪去找?這個行業很容易。

  學佛,除了經典之外,李老師常常教導我,還要找個好榜樣,他介紹我的好榜樣就是印光大師。這點真的是很重要,看看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跟他學就沒錯。苦,當然也不必過分,清淡的生活足以養身;養尊處優,福報很大,身體都不好。這是諸位同學都看得到的。我們前一輩的一些老和尚,跟我同輩分的,比我晚一輩的,凡是養尊處優都有很多毛病,或者是短命,不到六十歲就走了。這些在末法時期叫怪現象,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那個可不能學習。我們學了佛,發心出家,為什麼?這個要清楚,要守一輩子不能改變。這麼好的教學,真正是寶!是三寶,能救世間,可惜世人不認識。我們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認識了,當然自己得利益,這個利益要跟社會大眾分享。

  自己永遠記住,在這個世間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能多求。多求你的煩惱就多,你造業的機會就多,你墮落機會也多,道業不容易成就。簡單的生活,有這個福報,有這麼多供養,去供養眾生,特別在現前,幫助世界恢復安定和平,這多重要。幫助一切迷在名利裡面的這些眾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這是真實供養。我們從事於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是社會教育,要把這個工作做好,自己一定以身作則,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

  要永遠守住,決定不能走上名聞利養,決定不能夠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尤其是現前的社會這些吃的東西,《無量壽經》上講的「飲苦食毒」。在從前我們讀這句經文不懂,怎麼是飲苦食毒?我們飲食都很好,怎麼飲苦食毒?現在,大概釋迦牟尼佛這個話是講我們現在社會,現在東西全是假的,都是有毒,連水都不乾淨。現在有很多是買有機的蔬菜,是真的是假的?一樣是農藥,一樣是化肥,拿出來告訴你這是有機的,價錢加個三倍、四倍。你以為這是真的是,殊不知是假的,他騙你的。

  現在這個世界,肉食就更糟糕,我親眼看見的。前年我在山東,在慶雲他們這個地方的領導,帶我看附近一個養鴨場,規模很大。我去看,場裡面的接待人員帶我參觀小鴨。遞了一隻小鴨擺在我手掌心裡頭,跟我手掌一樣大,這麼一樣大。他問我,法師,你看看這個小鴨大概出生幾天?我一看這個樣子,我說大概要一個星期到十天。他笑笑,告訴我,昨天出生的,今天就長這麼大。我嚇一跳,好像吹氣一樣的,兩個星期就拿到北京去賣了,兩個星期就長這麼大。餵的是化學飼料,好像荷爾蒙這一類的化學飼料,促進牠發育。他說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這個場提供的,這還敢吃!從前這個道場裡面還有吃雞蛋的,那個雞蛋不是種蛋,不是種蛋它沒有生命。以後我告訴大家不能吃,為什麼?那個雞生長不正常,牠的蛋也不正常。真的叫飲苦食毒,你說可憐不可憐?

  恐怕將來連空氣裡頭都有毒,這是真的。這是我在國外,不是國內,一個速食店,就是像麥當勞一樣這種速食店。有一家客人很多,人排隊都排得好長,生意非常興隆。以後被查出來,它空氣裡頭有毒。他是利用冷氣,裡面含有一些興奮劑,到那個地方去之後,你會感覺得特別興奮,無形當中呼吸空氣就是吸毒。我不知道是嗎啡,還是什麼東西,不曉得,興奮劑。他讓客人來了之後,覺得這個地方好,常常到這家去。你看連空氣都有毒,還得了嗎?這個社會太可怕了,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全是假的。藥是假的,你說怎麼得了!食物是假的,多可怕!

  湯恩比博士說過很多次,他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農耕(農業)最好恢復到從前用人工種植,那個飲食是最養人的;現在這個機械化,大規模的生產,不養人。農產品,你不要看它是很好看、很大、很壯,實際上沒有營養,營養敵不過從前農民手工生產的。現在已經普及到全世界,麻煩透了。所以人心反常,反應是什麼?反應是地球反常,空中是大氣反常。居住地球上的這些生物自作自受,這不是老天爺的懲罰,是你自己造的種種不善的回報,這個要曉得。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可以做為科學的證明。所以供養佛,最重要是法供養,財物裡面全都有表法,唯有表法才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正、淨。

  中年以上大家對身體比較注意了,養生之道,最重要不要給自己壓力,無論是身體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對於健康非常不利。身體要輕鬆,心要清淨,心裡面最好沒有東西。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佛教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讓我們的心把所有一切妄念暫時把它放下,那就用念佛。你看一念把一切妄念打掉,一天能夠專心念佛,念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你能念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就可以恢復你一天的能量。如果妄念不能夠去除,對身心能量的消耗太大,你補充不夠,補充不上來。消耗能量最大的是發脾氣,心裡有怨恨,凡是有怨恨,常常發脾氣,他會感覺到身體很疲勞。這個原因就是你的能量消耗快消耗完了,你感到疲勞;能量充沛,你不會有這個感覺。

  末後這句說得好,一切供養『大士三昧神通力』,這個「三昧」是手出廣供三昧。三昧是什麼?三昧是禪定。這個禪定不是盤腿打坐,就是我剛才講的身輕鬆,心清淨,一句佛號不夾雜一個雜念,這叫三昧,這念佛三昧。所以行住坐臥都在三昧當中。人要真正住在念佛三昧裡面,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能成就自己,能幫助一切眾生。第四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第五段,有八首頌,「明現諸法門三昧門」,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菩薩住在三昧中。種種自在攝眾生。悉以所行功德法。無量方便而開誘。】

  這是第一首,清涼大師跟我們講,這首是「總標多門」。下面有五首,就是從第二首到第六首,「別顯二十種門,供等即門」,這個供是供養,「通入佛果故」,所以供養是修行的門徑。第三段有一首半頌,就是第七首到第八首的前面兩句,「結多所因,由四悉檀故」。四是四種,悉檀是佛門裡面一個術語,這個翻譯是華梵合譯。檀是檀那,就是布施,這個音是印度梵音;悉是中國字,悉是普遍,四悉檀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這個普遍多廣?要是說到廣義的來講,稱性來說是遍法界虛空界,可見得這是隨著心量來拓寬,上供諸佛,下施眾生。最後兩句是總結這個三昧的作用不可思議。

  在這一個大段,是講「無方大用」,這是無方大用裡面的第五段。我們讀了這五段,我想很多同學很明顯的能體會到,作用全是從定中顯示出來的。你沒有定,就像我們剛才講的,你就沒有這種能量,何況《華嚴》裡面所講的「三昧」是稱性的三昧。這個能量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裡頭來的。既然說是自性來的,應該是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佛在「出現品」裡面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不是講得很清楚嗎?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可是六道眾生,如果廣義來說,包括四聖法界,十法界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這個能量既然是自性裡面來的,不是外面來的,這個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像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現象,我們要懂得,要能體會。他開悟的時候雖然是對著老師說出他自己的境界,也是告訴我們後學,讓我們能生起認知,有這樣的認識,知道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第一句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清淨心是正常的。我們現在不清淨,迷了,清淨失掉,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變成妄想。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才是自己,沒有生死。我們現在迷了,迷了有沒有生死?迷了還是沒生死。是自己認為有生死,是個錯誤的知見,其實沒有。《法華經》上講得很好,「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我們只是把世間相的緣聚緣散看錯了,認為緣聚就是生,緣散就是滅;你真正看清楚真相,緣聚沒有生,緣散沒有滅。

  這樁事情怕大家不好懂,我們得舉個比喻,你從比喻裡面去細心體會。譬如我們現在用經本,這本書,這經本,這本書是怎麼成的?你看有這麼幾十張紙訂在此地,那幾十張紙就是緣,緣現在聚在此地,這本書成了。要是把它拆開,拆開來,一張一張拆開,這書就沒有了,就不叫它書,叫紙張,這裡有好幾十張紙張。試問問你,這幾十張紙訂在一起,書有沒有生?拆開來之後有沒有滅?紙張訂在一起,它也沒有生,拆開來它也沒有滅。你從這兒體會,萬法皆是如是,從一法裡面你就能體會到一切法,真的是不生不滅。有些人認為好像精神不滅,靈魂不滅,人身雖然死了,靈魂還在,還照樣活動,身體沒有了。可是科學家又說了一句話,叫「物質不滅」。物質能夠變成能量,能量又能夠變成物質,能與質互相轉變,永遠不滅。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見到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又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佛在《華嚴》上說的智慧、德能、相好,你沒有一樣欠缺。你的智慧、你的能力,相好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中國人講的福報,你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沒有兩樣。你看毘盧遮那的福報,華藏世界,你看到阿彌陀佛的福報,極樂世界,我們的福報跟他是相等的,他不比我多,我也不比他少,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可是這個東西跑哪裡去了?我跟諸位做報告,講得是比較細一點,這個東西被什麼東西障礙住了?被貪瞋痴障礙住了。三毒煩惱把你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智慧、才藝、德能、相好,全都障礙住了。貪障礙了福報,痴障礙了智慧,瞋恚障礙你的能力,你的德能。雖然說的是障礙,實際上並沒有失掉。如果要是失掉,惠能大師前面一句話就講不通,本不生滅就講不通了。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不生不滅,德相也不生不滅。所以失掉是暫時失掉,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跟眾生實在講沒有兩樣,差別就是迷悟,眾生迷了,佛覺悟,就這麼回事情。什麼時候你覺悟了就成佛,你迷惑了就變成眾生。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到差異的地方,這點我們要相信。

  你要想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信心了,為什麼?是你本有的,只要你除去貪瞋痴。你把貪放下了,沒有這個念頭,你福報就現前,這個福報不是修得的,是性德。修得的不算,修得的怎麼樣?有始有終,它是生滅法。譬如這一生我修財布施,來生我得財富,這是生滅法,這不是性德,這叫修得,迷了以後,修這麼一點點。最重要的是性德。愚痴放下,智慧就開了;瞋恚放下,你的道德、你的能力就恢復了。所以眾生在迷,愈迷愈深,他想得這些東西,都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愈迷愈深,愈想得到的時候失掉的愈多。這一生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這些名聞利養,來生就把過去所積的這一點善因全部耗盡。這一生又沒有積德,又沒有修福,所以你在六道裡頭就是一世不如一世,他是往下墮落,他不是往上升;往上升那是行善積德,往上升。

  思想、見解、言行都不善,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做的損人利己。在過去這個世界上是有,不多,所以這個世界還能維繫著安定和平,人們還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現在不行了,現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在全世界都被疏忽了。人們迷於科學技術,養成所謂自我主義,只有我,沒有人。兒女不養父母,朋友沒有情義,有利就能夠結合在一起工作,沒有利都變成敵人,損人利己。所以感應到整個地球在太空當中運行失去正常,現在這不正常的現象太明顯,尤其是今年的冬天,不像冬天。我今年冬天在香港,冬天的衣服都沒穿上,棉衣沒有穿上,棉袍沒有穿上。如果地球上溫度不斷向上提升的話,恐怕香港將來變成像新加坡一樣,沒有四季,這個影響就太大了。動植物的生存,氣候異常就不能生存。對人類來講,我們生活所需求的,飲食起居所需求的,就大量的缺乏,這時候怎麼辦?為了要爭生存,要搶食物,那就是人殺人了,因果律裡面講的冤冤相報。是人類把地球毀滅了,不是地球對不起人。現在到了存亡的邊界線,如果大家能覺悟、能回頭,這個世界還有救,不是不能救。

  我今天早晨看了一篇,澳洲葛萊姆他去參觀湯池,寫了一份報告。他看了很感動,他認為西方世界要向湯池學習才有救。所以這個實驗點,愈多的人去參觀,會產生很大的效果;今天你不做出樣子來,說,沒人相信。我是讓人把他的報告翻成中文,傳到湯池去,給他們看看。

  只要把貪瞋痴放下,自性本定,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切三昧門的根恢復了。從戒定慧、從覺正淨裡面顯示出來的,就是此地講的無量的『功德法』。從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你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是真實功德。怎麼叫真實功德?是從你真心裡流露出來的。六道凡夫是從煩惱裡面流出來的,這個要知道。科學技術沒有離開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科學家有沒有離開?沒有。他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有執著,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所以那只是技巧,那不叫功德法,為什麼?科技造福社會,充其量說福德法,不是功德。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佛經上講的「一大事因緣」,福不能救。今天世界變成這個樣子,福不能救,要什麼東西能救?功德能救。

  功是什麼?是我們每個人修行的功夫,這個功夫不是別的,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功夫。真正功夫它所依的,第一個是智慧,因為沒有智慧你不相信,信心是從智慧生的。第二個要有恆心、要有毅力,你才能堅持,果報才能現前。初學的時候,要跟煩惱習氣對抗,要克服它。煩惱習氣是無量劫養成的,它跟性德是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現在把它扭過來隨順性德。所以《弟子規》為什麼那麼難?《弟子規》是隨順自性的,是性德,我們的習氣是完全跟它相反。現在的兒童,全世界太多了,對父母沒有尊敬心。對父母都沒有尊敬心,他還會尊重別人嗎?尊重,世出世間聖人都把它擺在第一位,你們想想這什麼緣故?在中國,世間法裡頭,《禮記》,古時候這些所謂是賢人君子、聖王,以仁義治天下。孔子一生講仁,孟子一生講義,所以仁義兩個字代表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禮記》裡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把尊敬擺在第一,頭一句話。在佛教裡面,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第一句話,「禮敬諸佛」。

  我們知道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個愛,這我講過多少次了。中國教育的起源,根就是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那個親愛。那個親愛是天性,是自然的,決定不是哪個教的,哪個學的,不是,自然的,本性,親愛,親愛表現在外面就是尊敬。「誠於中而形於外」,形於外就是尊敬,誠於中就是親愛,在佛家講慈悲;換句話說,外面沒有尊敬,裡面就沒有愛心。人要沒有愛心那還得了嗎?人沒有愛心,說老實話連禽獸都不如。禽獸做壞事有限,頂多是牠肚子餓了,抓個小動物來吃,牠吃飽了牠不會傷害牠們;人沒有愛心不得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中國傳統教育,佛法的教育,特別是大乘,乃至於我們看一般宗教的教育,無不是以此為核心。我們常常在街頭上看到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外面掛的這些招牌、霓虹燈,「神愛世人」。世出世間聖賢人教人教什麼?這我常講的,首先教你要自愛,你自愛才會愛人。如果人不知道自愛,說是愛人,那個愛人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叫自愛?隨順性德就是自愛,尊重倫理是自愛。我們再把範圍縮小,講到我們現前,認真努力把《弟子規》全部落實是自愛。為什麼?《弟子規》是你的性德流露,你做到了全是你自性流露,這自愛。我們的思想、行為跟《弟子規》相違背的,不自愛,沒有別的。《太上感應篇》你去翻翻,如果我們做的跟它相違背的,不自愛;如果跟它完全相應的,自愛。你再看佛的《十善業道經》,你統統能隨順做到,自愛;違背了,不自愛。千萬不要把這個小東西看輕了,都是從前教小孩的、教童蒙的。從小就要教,長大了再教不行,他已經被染污了,所以非常困難。

  現在我們這個教育,可以說是愛的教育至少丟掉一百年,丟掉三、四代了。現在我們再把它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一定要克服,從什麼地方克服?從自己克服。佛說的「自度而後能度他」,自己沒有得度,你就不能度他。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現,非常好的教訓,那就是什麼?他老人家當年出山幹這個事業的時候,只有五個人。你看他一個老師,鹿野苑五比丘五個學生起家!這是佛教的起源,在鹿野苑五個比丘五個學生,就能把佛教在地球上建立。今天如果我們做好了,找到五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一起修學,我們五個人一定能夠把佛教復興起來。釋迦牟尼佛模式做在那裡給我們看,只要真正做,從哪裡做起?我告訴同學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從這個東西做起。大經大論是它的開花結果,這三樣東西是根,像一棵樹一樣,你沒有根,哪來的枝葉花果?

  我們看到這麼多年來,這一百年來也不少學佛的在家、出家,為什麼佛教搞得這麼衰?說老實話,疏忽扎根的教育,都忙著搞枝葉。所以沒有根底,到最後禁不起社會的誘惑,絕大多數退轉了。這使我們想到世尊的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才能守得住,他的成功真的就靠這個。釋迦牟尼佛持戒、苦行一生沒有改變,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那是當時大富長者的供養。佛跟弟子們沒有接受,只是暫時住進去做講堂,在那個地方講了幾部大經。釋迦牟尼佛最後入滅還是在雙樹間,在曠野野外大樹底下,不是在精舍。所以你看他自始至終沒有,他接受人的供養,三衣一缽,每天出去托一缽飯。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他自己做給我們看,這樣才不會被外境誘惑,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你才有立足之地,這就叫三昧。這是我們不能不記住,不能不效法。

  我們看到別的法師,四眾供養都拿來蓋大殿、蓋道場,富麗堂皇。我要是走他們那個路子,縱然不能蓋很多,蓋個一、兩座是沒有問題的,也能夠做到那個規模。可是我們沒有離開經教,經教,老師耳提面命,教導我們這兩句話,福報要給眾生享。眾生今天最缺乏的是什麼?缺乏的是佛學知識。所以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沒有做別的工作,就是一樁事情,教學,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千人、幾萬人也教。只要老人家一開口,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對什麼人都是教誨;換句話說,都是教化人、幫助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苦為樂,轉凡為聖。不都是講這些嗎?我們要知道,佛陀當年在世跟中國孔子一樣,沒有教科書,教化人的時候沒有寫講義,沒有做個計畫,沒有,都是隨便談。這些經典是佛陀過世之後,學生們從記憶當中,佛以前怎麼講的,記憶當中寫出來的,後人寫出來,佛沒有看過。

  但是這些整理的學生,我們曉得,這佛在經上已經透露訊息給我們,「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所以他那個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在我想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一起來的。釋迦牟尼佛好像唱戲一樣,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其實都是一樣的程度。所以佛滅度之後,他們來結集經藏,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個字都不差,他們來演戲的。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要如法炮製,我們要幹,把佛教再興起來。興起來,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才能搞得起來。你要不跟他一樣,跟現在一般這些道場一樣,那縱然興旺也興旺不了幾年。有興就有衰,是屬於生滅法,我們要走不生不滅的法。

  三昧是定,六祖也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說你的真心本來是如如不動的,現在有沒有動過?沒有。動的是什麼?動是妄心,真心從來不動。所以修行,到最後的階段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妄心就是生滅心,生滅心是什麼?你曉得,念頭。你看前念滅後念生,那個生滅的念頭是妄心,起心動念。真心從來沒有起心,從來沒有動念,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人問的時候無知,鏡子照到外面無知;有人問的時候隨問隨答,就會給你講得清清楚楚,無所不知。這是般若,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它不起用就是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三昧,你走路也好,站著也好,坐著也好,躺著也好,統統在定中。決定不會因為你的活動,你的定失掉,沒有,所以叫「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自性變的,整個宇宙是一家。整個宇宙,連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平等的親愛,表現的平等的尊敬,所以佛經裡面尊敬山神、樹神、花神、草木神。今天還有個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們道場念佛的時候,有人看到花神在道場。他說花神很漂亮,我說是!他喜歡花,所以他死了以後就做花神去了。這個要知道,喜歡樹的就做樹神去了,喜歡山的做山神去了,喜歡水的就做水神去了,就這麼個道理。我說你要請他,給他供個牌位,他是你們的道場神,就是你們道場種的這些花草樹木,請他們在道場一起共修,做道場的護法神,這樣就好。他也是眾生,他也在迷,看到道場歡喜學佛,他也跟著來了,好事情。不要害怕,不要在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對他尊敬。邀請他一起共同來參加我們的念佛堂共修,講堂裡面來聽經上課,這都是道場的一個好現象。

  由此可知,我們對任何一個人,對冤親債主都要尊敬,都要用愛心。你一定要知道他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造這些惡業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不是真的。真的,真的他是佛;真的,真的他本善,人性本善。所以你要看他的本來面目,他很可尊敬,應該要尊敬。要學儒家的禮,一切恭敬,毋不敬,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尊敬。從這個地方再發展,平等的敬愛,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最後做到平等的幫助,不求回報。我尊重他,我並不求他尊重我;我關懷他,我並不求他關懷我,這就對了。為什麼不求?我要有求,我這個心是假的,不是真心。為什麼?你是有求、有企圖的,你才這樣做,不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心的利益是見性,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妄心,有一念希求的話就做不到了,那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福報,這個要知道。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決定不能有回報的念頭,我們應該要做的,諸佛菩薩應該做的,這叫「功德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