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三八卷)  2007/9/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十段,「寂用無涯三昧門」,這一大段裡面分成三段,我們學到第二段正顯業用。經文很長,這段也有三段,我們學到最後這一段,「通顯於三世間自在」。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到五對,來解釋根境相對的自在,我們前面學到第三對,現在我們從第四對看起。

  第四對講「出入無礙」,出是出定,入是入定,就在六根、六境十二對中,每對都具足這五種境界,無障礙的境界。前面我們讀過,我們學過清涼大師講的「根境無礙,理事二定無礙,理事二觀無礙」,定是入,觀是出,現在給我們講出入無礙。「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亂,若以事理相望,應成四句」,這四句是第一「事入事起」,第二是「事入理起」,從理起定。它底下有個「等」,因為還有第三、第四,第三、第四在《鈔》裡,這個地方就省略掉。第三是「理入事起」,第四「理入理起」,這就變成四種不同的型態,這是講理事一對。如果說「根境相望」,就是根跟境也有相同的四句,四個不同境界。「謂根事入,境事起」,從根事入定,從境事起定,只舉一個例子。第二「境事入,根事起」,第三個是「根理入,境理起」,第四個是「境理入,根理起」。此地給我們舉出出入無礙,這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已,實際上從哪裡入,從哪裡起定,就是出定,沒有限制;沒有限制才叫無礙,如果有限制那就有障礙,完全沒有限制。為什麼會有這樣情形?我們要曉得,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不出一心,一心所現,所謂是心現識變,哪裡會有障礙!你才知道作用的自在。《鈔》裡面講得詳細,我們把它省略掉,因為諸位可以看得懂,不難懂。略說說四句,細說說了十句,如果再詳細,再詳細說不盡了,這是給我們講出入沒有障礙。

  我們知道什麼叫入定?什麼叫出定?這個很重要。所謂入定就是心不動,我們把意思講完之後,清涼大師的開示講完之後,我們再讀經文,經文就很明顯,心不動,心不動就是入定。譬如我們眼根見色,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那就是境中入定;如果眼見外面色相,裡面不起分別執著,是我們從根入定,這個意思要清楚。定就是不動心,觀,觀就是起定、起作用,起作用是明明瞭瞭,雖明瞭也不起心動念這才叫觀。如果見外面的色相起心動念,觀就沒有了,那就是通常我們叫見,你見到了,見裡面有分別、有執著,觀裡面沒有。觀的功夫淺,沒有執著,功夫深,沒有分別,更深一層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也有覺觀。世尊當年說法,也常常用鏡子做比喻,鏡子能照,鏡子照的時候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當然更沒有分別,更沒有執著。它在照的時候有沒有漏掉一樣東西?一樣都不漏,全都照見了。佛與法身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身,眼見色就如同鏡子照外面的東西一樣,表面上看看不出來。我們見外面境界,佛也見外頭境界,有什麼兩樣?不一樣!他見境界心不動,我們見境界心動,心動了就是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心就亂了。

  就像池塘裡面的水一樣,水好比心,佛的心、法身菩薩的心,它這個池塘的水沒有起波浪,是靜的,池塘水乾乾淨淨,沒有一絲毫染污。從水面上看到池子底下乾乾淨淨,一點浪都沒有。那個水就像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照在裡面照得很清楚,就像一面鏡子,這是佛菩薩。凡夫的心,心不乾淨,有煩惱習氣,叫渾水,不是清水,從上面看不到底,渾水。不但是渾水還起波浪,妄想是小波浪,分別是大浪,執著是波濤。又是渾水,又起了浪濤,它照見,它能不能照見?還能照見,照得支離破碎,把外面的境界相在它照的現象裡面完全扭曲了。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就能想像凡聖用心不同,聖人用心寂用,我們凡夫是動用,我們心是動的,他的心是寂的,這就不一樣。在寂用,他出入沒障礙,在動用裡面,你也入不了定,定都入不了,哪還有什麼起定;換句話說,出入都沒有,凡夫沒有分。

  凡夫學菩薩,能學到一點相似,不是真的。用種種方法來控制,把這個浪讓它停下來,實際上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平靜,只能把大浪變成小一點,這就叫小定,這就是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在我們看起來,是了不起的功夫,跟佛菩薩相比,他心還有微波,並沒有止住,還是有波浪。佛菩薩看起來小,愈往上面去波動的幅度愈小,到出離十法界才叫真不動。那就是說,不動十法界就沒有,微微的動,十法界就現前,就好像作夢一樣,夢境現前。要曉得這微微的一動,阿賴耶就現前,阿賴耶是妄心,就現前,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幾乎是同時現前。雖然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同時現前,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都不嚴重,那是什麼境界?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法界,是這麼回事情。

  這是講迷,迷的時間真的非常的短促,愈迷愈深,知道愈迷愈深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在佛法常講無量劫,無量劫又無量劫,這是形容詞,形容詞形容什麼?你在很短的時間怎麼迷得這麼重!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是遇緣不同,沒有遇到善緣,沒有遇到真善知識。這個道理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就是講染污。你要是遇到好人,你就染上善的習氣,遇到惡人,你就染上惡的習氣,環境關係太大了。愈染愈嚴重,到後來就很不容易回頭,這叫事實真相。真正通達明白,真明白,放下也在一念之間,這是大乘教裡常說的,「凡夫成佛,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什麼叫覺?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那叫覺。那你就知道,放不下?放不下我還在迷。千萬不要誤會,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參禪、天天在學教、天天在研究經,這大概是覺悟了吧!你再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執著?如果有執著,你立刻就覺悟到我還是在迷,沒有覺悟。

  迷悟與這些學習,說老實話關係不大。佛祖,佛是釋迦牟尼佛,祖,我們講的是六祖惠能大師,都說迷悟這樁事情與文字(就是經教的學習)沒關係。他說得這麼明白,說得這麼清楚,經教學可以,不學也可以。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放不下有關係。放不下就是迷,放下就是悟,放一點點,小悟,多放一點,大悟。覺悟的層次無量無邊,不是用數字來計算的。貴在一時徹底放下,那叫什麼?叫頓悟,那恭喜你,你一念就成佛。做這個實驗給我們看的,六祖惠能大師,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一個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參學過,在當時他的身分是樵夫,樵夫是上山砍柴賣柴的,我們現在講苦力,靠勞力謀生。砍一擔柴,從山上挑到城市裡面去賣,能賣幾個錢?大概賣的那幾個錢,買點米、買點菜回家就可以吃一天;換句話說,天天要去砍柴,一天不去砍柴,他那一天生活就沒有辦法過去。

  這樣的人,從事於這種工作的人,我們在抗戰時期,那時候我已經很懂事,十幾歲了。我們住在城市裡面,我住在福建閩北建甌,我在那裡住了五年。我們家裡面燒灶,燒柴火。水,那個時候城市裡沒有自來水,富裕的人家自己家裡有井水,有井。一般平民都沒有,水從哪裡來?去買水。有專門在河裡面挑水挑到城裡面來賣,這都是苦力,賣水的、賣柴的。我們也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家裡是買柴、買水,過那樣的生活,我們親眼看到樵夫他們的辛苦。還有個行業就是拉黃包車的,這在香港也有,人力車,都是靠勞力的。

  惠能大師是這個行業的,他聽經能聽得懂,這很難得。我們現在深深的感慨,就是聽經聽不懂,講得再詳細也聽不懂,很歡喜聽,並沒有真正聽懂。到底什麼才叫聽懂?做到就聽懂了,聽懂了一定做到;聽了沒有做到,你要記住,我沒聽懂。所以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才能聽懂?心平氣和,換句話說,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你才能聽得懂。你心不清淨,妄念很多,心不平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浮氣躁,不但佛法你不懂,世間法裡面你能夠學到的都非常有限。中國在古代世間法裡,都要求心平氣和,所以從言語、從舉止都講求什麼?緩慢,慢,穩重,能吸收。這動作太快了,現在都講效率,所以現在人跟從前古人比差很遠。好在現在是科學技術發明,依賴科技的工具,如果沒有科學工具,現在人比古人不曉得要笨多少倍。往下去,人要依靠電腦,電腦沒有了,人腦就不管用,遲鈍。要依靠機械,沒有機械你就不能活動,人都變成機器了。

  我還受了一段這種訓練,時間不長,跟章嘉大師的三年。每個星期見面,他給我的是兩個小時,我們談話都不多,幾乎都坐在定中,可是感覺得非常舒適。就是他一句話不說,我也很願意跟他坐在一起,時間愈長愈好,那是種享受,體會到了。他教訓我們,一定等我們整個心情平靜下來之後,他才說話。進入他的客廳,我們的心情沒有定下來,他對你笑笑,看著你,總要看個十幾二十分鐘,這是至少的,真正平靜下來,再說話。現在人要遇到這種老師,他就沒有緣分,掉頭而去,他怎麼肯跟你學?看到別的老師滔滔不絕,他喜歡這些,習慣了。在一個很寧靜的,那個場合當中他覺得不習慣,他受不了。那是真正傳道的場所,叫道場;現在是什麼?現在叫熱鬧場。《弟子規》裡面叫「鬥鬧場」,鬥爭熱鬧的場所,那什麼?競爭、鬥爭。這麼熱鬧的場所現在人非常歡迎,真正寂用無涯的道場沒人去,現在我們講修行、教學的難,真正是難在這個地方。

  不是沒有場所,沒有這樣的學生,那個心真能定得下來,沒有!心要怎麼樣定得下來?你有自私自利,定不下來,你有欲望、有名利,決定定不下來。這個東西什麼?這個東西就是像池塘裡面攪亂的因素。你在池塘底下放個馬達天天在那邊轉,不然水怎麼會有轉?它怎麼能停得下來?你就曉得這是妄心。真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沒有七情五欲,真心!我們現在都是用妄心,用妄心來學大乘佛法,你說多困難。大乘佛法講得再好,真的體會不到。但是學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這是心浮氣躁也有好處,金剛種子種在你阿賴耶識裡頭。什麼時候起作用?你要是希望能早一天起作用,那你就不能中斷的薰修。雖然我心浮氣躁,我天天聽,每天不斷的聽,一天聽上兩個小時,聽上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起作用了。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起作用。

  起作用時間長短每個人不相同,這裡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每個人煩惱習氣厚薄不相同,煩惱輕的,時間就短,煩惱重的,時間就長。另外,一個人的弘願發願不相同,如果他的心願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他的時間長。如果一上來,就想到我的生活太痛苦,希望天下人都能夠過幸福的日子,都不要像我這麼痛苦,他的時間就縮短。他心量大,他念念不想自己,他想別人,這兩個是主要的因素。要問第三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勤惰,你勇猛精進,時間短,你很懈怠懶散,那你的時間就長,原因在此地。那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的善根、我們的願望、我們學習的勤惰,這就曉得了。

  這些因素再總的說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認知,你對這樁事情理解的淺深不相同。如果理解得很深、認識得很清楚,你就曉得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更重要。那你這三個條件很快就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很快具足。如果就是這個事情還不是重要事情,這是來生後世的,現在這一生,怎麼樣這一生當中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有財富、有地位、有權勢,想這個東西,那就沒有辦法,那你與道距離就愈來愈遠。所以,認知重要,認知也不是一下,經論上講得很清楚,做不到,聽了甚至也會講,做不到;換句話說,自己沒法子接受。不是沒有法子接受,不願意接受,還是願意接受名聞利養。世間人所謂的現實,其實世間人講的現實,跟聖人講的現實完全不一樣。世間人的現實是顧前不顧後,只想今天,明天就不知道;聖人的現實是往往後著想,不在乎眼前,所以他眼前的事情他能放下。

  所以,以世間人來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個傻子,怎麼那麼糊塗,放著國王他不去做,他要去做個苦行僧。世間人的眼光,這個人糊塗到所以然!世間人叫年輕人不要跟他學。世間人看到眼前,這一生要做大官、要發大財、要多兒多女,他要搞這個玩意。這個東西佛很清楚,這什麼?一世,來世就沒有了。而且這一世你能修到這個福報,是多生多世修的,一生就享完了,享福的時候往往把修福這樁事情疏忽了。所以窮人能修福,他沒東西享受,窮人來生就是富貴人,富貴人來生就變成貧窮,真的是風水輪流轉。老天爺很公道,不是富人永遠富,貧人永遠貧,不是的,這裡頭很有道理。窮人布施雖然很少,很慷慨、很大方。富人雖然是擁有億萬財富,捐一點錢斤斤計較,做點好事還來調查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有沒有被騙?有沒有上當?這什麼?這心就不清淨了。窮人布施一點絕對不會調查,絕對不會去過問,也不會去想,那個布施功德是真的。

  所以道理要參透,你才知道怎樣去修,怎樣去學。所謂修就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這叫修。毛病習氣要沒有修正過來,我們沒有學,佛菩薩、聖賢教誨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沒有得到,只是阿賴耶裡面種點善根而已。真難,太難!自古以來,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有些老和尚到老死都放不下,可見這個事情是真難。你要是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他講得頭頭是道,他就是做不到。這些事情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什麼時候放下?愈快愈好,這就是佛家講的善根。像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徹底放下,真難得了,真不容易!一般修行人到晚年警覺性高了,這真的有警覺心,他的一生修學累積這麼長的時間,起作用。晚年想到什麼?來日無多,中國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確實如此。人生在世,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就不多,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是七十歲以前就走了。那人到六十歲以後還能不覺悟嗎?晚日無多了,應該放下。學佛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面,他的警覺性就高,我應該放下,我再不能糊塗。年歲愈大就想到什麼?來日無多,八十歲以上,過一天算一天。我們家鄉,這大概是七十年前的風俗習慣,老人常常講,家裡也有些親戚朋友,「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七十歲,我不會留你在我家住一晚上,為什麼?老了,怕住一晚上住死了,那問題嚴重,這官司打不清。七十歲可以留你吃飯,不敢留你住,這個人不會怪你,因為擔不起這個責任。八十歲的人都不敢留一餐吃飯,怕你吃飯一下出了問題,這個麻煩。所以你就曉得,在這個時候,就是七十以後,還不覺悟,那叫老糊塗!還不放下,那就沒有辦法了。

  到七十歲還不肯放下,你就一定要想到,你繼續搞六道輪迴。要搞六道輪迴你一定要想到,你這一生、前世、再前世那些冤家對頭很多,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搞這個。這就是六道裡面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冤冤相報,佛講得很好,六道裡面的眾生,所有眾生不外乎什麼?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佛把它分為這四大類。你就搞這個,永遠搞不完,這裡還了,那個地方又結了,這就是輪迴很不容易出離的原因。真正覺悟,這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把執著放下,輪迴就沒有,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真修,人馬上就變了樣子。沒有覺悟的時候,跟一切人都是斤斤計較;放下執著,跟一切眾生完全平等,再不執著。你會覺得什麼?我們常常提的四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要把執著放下,這個境界就現前。那你的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歡喜,常生歡喜心。孔子所說的不亦樂乎,放下執著就不亦樂乎,放下分別就法喜充滿。佛法講的離苦得樂是事實,這不是理想,你放下,苦永遠離開,樂就得到了。你如果放不下分別執著,你想離苦得樂那是口號,那是說好聽的,你決定做不到。如果不需要放下分別執著能夠做到離苦得樂,佛就不會出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你們能做到,佛何必來多事。你們想,怎麼想都做不到,佛就來幫個忙,把你為什麼你想求求不到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佛來告訴我們。我們把這個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原因消除,我們的願望就落實,不再幹傻事。所以什麼都要放下。

  人到八十以後,千萬不要想著我還要活多少年,這叫打妄想。事實真相什麼?活一天算一天。古人講壽命就講到八十,前面二十年,人生之春;二十到四十,人生之夏;四十到六十,人生之秋;六十到八十,人生之冬,沒有了。八十以後是多餘的,多餘的不能算,有一天算一天,不可以算兩天、三天。徹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無量壽,壽命沒有了就無量壽。有,都有量,沒有了就無量壽,真正自在解脫。所以,放得愈早那是善根愈深的人、善根愈大的人,他很早就看破了。六十以後善根都是稍微差一點,到八十能放下都是了不起,為什麼?他成就了。所以能不能成就,就在你肯不肯放下?還要記住,這是我們現在學佛學那麼久,了解了,放下是走佛菩薩的道路,放不下是造輪迴業,你想想是不是?我一天放不下,我一天在造輪迴業,兩天放不下,我兩天在造輪迴業,輪迴業愈造愈深。煩惱習氣重,像背個重擔一樣,愈背愈重,總有一天把你壓垮,壓垮就是壓到三途去了。往上沒有你分,你只有往下,愈陷愈深,愈陷愈嚴重,自作自受,你可不能怨天尤人。

  這些事情總要覺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覺悟早,十九歲下定決心統統捨掉。十九歲是人生之春,他就看破了,國王不希奇,榮華富貴的生活是造業。有權有勢最容易跟人結冤仇,你宿世今生的冤親債主從哪來的?就是從這兒來的。如果你是個平民,你沒有地位,你也沒有權勢,你不跟人結怨,這個要頭腦很冷靜,帳才算得清楚。有權、有勢、有財,都容易跟人結怨;統統沒有,跟人不結怨。所以釋迦牟尼佛捨得乾乾淨淨,三衣一缽,人家供養他的精舍都不要。為什麼?他太清楚、太明白了,這個東西副作用太大了。得一點點甜頭,一點點享受,你所付出的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得不償失,不幹這個傻事情。這是他對我們的教誨,給我們做的示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言行舉止,都是在教化眾生,你要會看,你要會體會到。真看清楚、看明白了,「這聰明人,這是了不起的人」,你才會去學他,不再幹傻事,做個明白人,不幹傻事。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對,「第五對,二利體用無礙」,這個二利就是自利利他。所以諸位要知道,自利才真正利他;人不能自利,你就決定不能利他。而自利一定是從利他而來,不能利他就沒有自利,那個自利是什麼?自害。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謂於眼根起定心不亂,是體也,自利也」。心不亂才是真的自利,心亂了就害了自己,你看人家自利的標準是與性德相應。性德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自利,過佛菩薩的日子,不是過六道凡夫的日子,過佛菩薩的日子,這自利。「而不礙現於廣境,是用也」,廣是廣泛,境界裡面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在這裡頭起作用。如果你對這個還不能理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所作所為,那就是現於廣境,沒有障礙。自己行住坐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心都不亂,《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顛倒是什麼?起心動念顛倒了,分別執著顛倒了,貪瞋痴慢顛倒了。為什麼?自性清淨心沒有這個東西。

  自性清淨心,我們解釋的菩提心,都是依照經上解釋的。真誠,這是你自性本有的,你用虛偽,虛偽是顛倒。清淨是你本有的,是你的真心,現在你心裡面有這麼多的煩惱,這麼多的習氣,染污,顛倒了。平等是你的真性,現在你有分別,你分別好醜,這顛倒。正覺,自性本覺,這是真的,現在變成迷而不覺,這顛倒。自性是大慈大悲,現在變成自私自利,這都顛倒了。《彌陀經》上教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說的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所以我們念佛的標準在此地。念到什麼時候能往生?念到一心不亂,這是真正自利。會修行的,這真菩薩,在哪裡修?道場。給諸位說,什麼地方都是道場,在家庭,家庭是道場;在廚房,廚房是道場;在餐廳,餐聽是道場;在臥房,臥房是道場。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只要你在修道,什麼叫修道?把我們這些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你在道場。

  你看像這些地方你都會起心動念,你能夠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就是道場了嗎?你要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在寺廟的大雄寶殿裡頭那也不是道場。你在那裡還有分別執著,你在那裡面心還是亂的,怎麼叫道場?所以,心不亂是道場,心不亂是自利。心要亂了,不是自利,叫自害。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動感情,你都會常常生什麼?貪瞋痴慢,這不是道場,那是自害,你天天在修貪瞋痴慢,唯恐貪瞋痴慢還不夠。貪真的要修成功,就到餓鬼道去;瞋恚修成功,那就地獄道去;愚痴修成功,就畜生道去。你到底修什麼?

  所以說佛用戒定慧對治貪瞋痴,你修戒定慧就不落三惡道,修戒不貪,修定不瞋恚,修智就不愚痴,遠離三惡道。我們到底修什麼?前面我們提到過,《維摩經》上說,一切時、一切處所,無非道場,沒有一個不是道場。只要你心在道上,心在道上就是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心不亂。心裡面保持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對善人、對惡人,對逆境、對順境,你心裡頭就是這個心,真誠、清淨、平等、覺、慈悲心,你全都是道場,你真的是坐道場。沒有這個心,坐在大雄寶殿裡面,給你坐在沉香寶座上,那都不是道場,這要懂得。所以佛法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相上沒有佛法,實質裡頭真正有佛法。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這個確實,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示現,人看不出來,天也看不出來,可是人天真的得到他的利益。怎麼知道得他利益?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災難這麼多,他為什麼沒有加持我們?為什麼沒有利益我們?佛對我們的加持,佛對我們的保佑,我們不知道。我們天天在造惡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違背了自性。如果不是佛菩薩在加持保佑,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了。這個世界還能存在,佛菩薩神力加持,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正如同夏威夷傳統古老的心靈療法,你看做法給他治療的人跟他沒有見過面,沒有接觸過。只是在自己小房子裡面,對著病人的病歷,在這裡給他祈禱、給他祝福,佛家講給他迴向。幾個月之後他病好了,他並不知道這個人幫助他的,他不曉得。諸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對六道眾生,就是這樣的,天天等於說在祈禱、在祝福、在給你迴向;你不知道,你還是在作惡多端。

  其中有少數善根福德比較深厚的,他接觸到佛法,他明白過來,知道有這麼樁事情,所以對於三寶的恭敬心、感恩的心才生得出來。我們一般佛教徒,對三寶感恩的心沒有,為什麼沒有?不能知。佛菩薩怪不怪他?佛菩薩要怪他,佛菩薩是凡夫,為什麼?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對他怎麼好、怎麼照顧,他天天罵佛菩薩、侮辱佛菩薩、羞辱佛菩薩、毀謗佛菩薩,還得糟蹋佛菩薩,還要把佛菩薩消滅掉。佛菩薩心不亂、心不動,若無其事,為什麼?知道他迷惑顛倒,要幫助他、要救他,絕不放棄治療。必須什麼時候他才回來?苦受盡了,苦受盡是要到地獄受,是最苦的地方,他造的這些惡業,他要受這些果報。地獄不是佛菩薩建造,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你造作有這些罪業一定會現這些果報,自己去受,所以自作自受。

  佛菩薩知道,你必須自作自受,受滿之後你有良知,為什麼?人性本善,人性本覺。現在你被這些東西障礙住,不能現前,佛菩薩怎麼跟你講都不懂,沒有法子教。不是佛不現身到這裡來說法,來教導我們,我們這些學生心浮氣躁,不能接受。他來了我們會造更重的罪業,這是佛菩薩不忍心的,所以佛菩薩不來。再給你說,不來而來,不是真的不來,真的來,來在哪裡?不認識。他不是用佛身示現,也不用菩薩身示現,也不用阿羅漢身示現。示現跟我們一樣的凡夫身,你根本就不知道,你見了瞧不起他。瞧不起他,你的罪很小,不深,為什麼?他沒有現佛菩薩的相。現佛菩薩相,你要是瞧不起他,那罪就重了;他現個乞丐相,你瞧不起他,正常的,所以你造的罪業很輕,不重。你說慈悲到這種地步,我們都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這個世間,以佛身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示現了,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佛就要走了,換個身體來,不再用這個身。換身體很容易,看這段經文,太容易了,這就是出入無礙。可是有人知道,在四禪天裡面五不還天,四禪五不還天那些修行人他們知道,他們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在那裡示現佛身,可惜人天不能知。他們下去,他們有這個能力變成人的身體,到世尊面前啟請他住世弘法利生。啟請,那佛就答應了,佛不能妄語,答應當然就要住世。在住世八十年當中給我們做的種種表演,你要能看得懂,你要能看得出來。所以自利是真利他,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他不二,二利是一。

  後面總結的一句話說,「良以體用無二,故自利,即是利他」,翻過來講,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圓滿,那就是利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自利沒有圓滿,怎麼樣修自利?利他就是自利。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所修的就是利他,他才能成得了佛;如果菩薩修自利的話,他就墮落。菩薩有墮落,你說為什麼?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自利是跟性德完全相違背,他怎麼不墮落!就是因為墮落,所以經上佛說的,「法身流轉五趣」,五趣就是六道輪迴,你的法身就淪落到現在,在六道輪迴去打滾出不來,就是那麼一個念頭,自利。要知道此地講自利就是利他,是法身菩薩說的,這不是我們,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要怎麼講法?要倒過來,利他就是自利,那就沒有錯。《華嚴經》在形式上講是給法身大士說的,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是初住以上的,比賢首菩薩還高一級,那個自利即是利他。我們今天要講真正自利,是利他即是自利,我們如果學法身菩薩那就完了;我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利益別人,這還得了,這是完全錯了。

  所以這個地方自利講得很清楚,自利是什麼?是心不亂,這個標準講得太高了。我們到了順逆境界裡頭心都不亂,那就是自利真的利他,我們現在沒有到那個標準,這自己要知道。所以聽話不能聽錯,聽錯、用錯了,佛沒有錯,罪過是自己,你不能夠怪佛菩薩,不能怪經典上說錯,不是的。他講得很清楚,他的標準是一心不亂。我們沒有到一心不亂,你就修一心不亂,這就是自利。修一心不亂還是要從利他上下手。

  大乘菩薩們他們的修為,我們如果真正明瞭,他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而在這裡面現身說法,幫助一切眾生,從來沒有休息過。雖然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眾生,心裡頭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過。不但沒有起心動念過,分別執著是當然沒有,那個自利才是利他。我們今天為大眾服務的時候,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叫造業,這真的不是假的。造業這裡面有善有惡,你能夠說捨己為人,沒有自私自利,念念都為別人,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如果造的是惡業,完全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顧別人,利用自己的權力、職位去欺負別人、壓別人,幹的是損人利己,造惡業,惡業的果報在三途。所以都叫造業,這個一定要知道。什麼是不造業?最低限度對於一切法不執著,就不造業,那叫淨業。因為你不執著跟六道裡頭沒有業因,你所造的不是六道的業因,就沒有六道的果報。所以你總要記住,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你就造業,業有善惡。要沒有分別,那更高,沒有執著是阿羅漢、辟支佛,四聖法界這兩個法界;沒有分別的話,那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跟菩薩。所以,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尤其重要的是不執著,分別淡一點,這是菩薩,凡聖就從這個地方講的。我們習氣不能不承認非常深重,所以經教的薰習,千遍、萬遍、十萬遍、百萬遍,我們才回得了頭。一遍、二遍不行,回不了頭的,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的薰習時間太長,這毛病習氣。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個話都是真話,句句是真話。

  我們再看後面有些重要的開示,「此上十義」,五對十個意思,「同為一聚,法界緣起,相即自在,菩薩善達,作用無礙,思之思之」。這幾句話說得好!法界從事上說,體是空的,體上沒有生滅,事上是緣起的,無量因緣生起這些現象。相即自在,為什麼?體是空的,相怎麼不自在!他為什麼變成不自在?你執著就不自在了,起心動念就不自在,分別就更不自在,執著是完全不自在。如果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法界緣起的時候相即自在,彼此都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寂用無涯,這兩個字用得太好,寂用,不能亂用,不可以動用,心要是動就不自在。用亂字好,亂用就不自在,寂用就自在。寂用跟法性完全相應,就是一真法界;亂用裡面就是十法界,亂用愈輕,就是四聖法界,嚴重就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菩薩善達,善是善巧,達是通達明瞭,明瞭怎麼樣?他心不亂,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根跟境界一接觸他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心不亂。不像世間一般人他迷了,他當真,當真就起執著,就起分別,麻煩就大了,那就亂了,完全迷了。菩薩善巧,菩薩通達,他的作用無礙,他的作用是寂用。

  下面說,「又經且約根境相對」,這是經,佛教學都是講求把綱領抓住,給我們講的是原理原則,你要有能力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不然這講不盡的!佛已經講得夠詳細,比中國聖人詳細十倍、百倍都不止,中國聖人講得更簡單、更扼要。中國聖人講一句話,佛可以講一部經,那一部經就是講這句話。但是一部經是不是能把意思講完?講不完,還是簡單,還是精簡,這個道理要懂。講根境相對,那我們就想到什麼?境境相對,根境能相對,境境也能相對。根根相對,根境相對,境根相對,境境相對,馬上就能想到,一大堆想出來了。「謂色塵入正受」,色塵是境,現在我們眼所看見的,你在馬路上走走你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看了怎麼樣?看了完全不動心,你就在色塵上入定,入正受。正受是什麼?沒有苦樂憂喜捨。你看到沒有起歡喜心,沒有起貪心,也沒有瞋恨心,也沒有懷疑,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如如不動,你就在色塵上入定。

  「聲香三昧起」,有的時候起作用並不在色上起作用,在音聲上起作用,這都是講外面境界,音聲上起作用,或者在香起作用,這就是說境境相對。下面說「此如下童子身中入正定等中明」,底下就講到,底下一段經文,「童子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從定出」,你看多活潑、多自在。「復應根根相對,謂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一塵入正受,多根三昧起等,並略不說,上來無礙,深妙難思」。你看到這菩薩的作用,可是你一定要曉得,《華嚴經》開經的時候就說過,這部大經裡面所說的全部講我們自己,不是講外人。「大方廣佛華嚴」是誰?就是自己,就是佛在這個經說,你本來是佛,不是講的別人。

  從《華嚴經》悟入的話,你就真的認識自己,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我本來就是這樣的。《華嚴》像面鏡子對照一下,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這不像我本人了。《華嚴經》是自己本人,那什麼原因?佛是一句話解答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原因就在此地。那你要不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大方廣佛華嚴」,你就跟「大方廣佛華嚴」融合成一體,《華嚴經》上所說種種境界,你就在身心上統統顯示出來。所以《華嚴經》在哪裡?《華嚴經》在你面孔,在你的眼耳鼻舌身,在你的言談舉止,在你的生活,在你所有一切活動。你生活空間多大?遍法界虛空界。你可以在此地入正受,西方極樂世界起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入定,華藏世界出定,得大自在!而且出入同時,沒有間隔。為什麼?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空間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的,不相應行法。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時間、空間維次都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所以出入同時;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空間沒有邊際,無邊際的就在此地,這是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上來所講的無礙深妙難思。

  下面這幾句話是非常重要,「始學之流,如何趣入」,我們開始學習,怎麼樣契入?這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心的事情。我那個時候剛學佛,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問這個意思。我說現在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我就是問的這個意思。當時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也就是針對初學,教我什麼?「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進去了。這兩句話好像很容易,意思太深,我那個時候聽了,實在講似懂非懂。好像懂得,淺的意思懂得,深的意思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布施不是施財,是施法,那是一般人講得很淺。布施是對於你親愛的人,你把貪心布施掉,沒有貪戀;對於你怨恨的人,你把瞋恚布施掉,這高!布施是放下,要放下這些。要讓你的清淨心現前,要讓你的平等性現前,你就契入。看不順眼的就生氣,看得順眼就貪戀,你完了,你這個不肯布施那就沒有用處,你施財、施法統統是假的。我有錢,我布施財,我印《大藏經》,印一萬套《大藏經》布施給各個地方,布施法,法布施。看到人還有貪瞋痴慢,沒用。你要曉得那是什麼?你在修福,修的世間有漏福報。你的果報,果報在世間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什麼?你輪迴心做佛法的事業,還是在輪迴裡面。所以,一定用菩提心,菩提心幹什麼事都是大乘法,這個重要。什麼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只要用這個心,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為什麼?佛心。佛心,你說話是佛的言語,你的造作是佛的行為,你的造作把它寫下來就是戒律,你的言語紀錄下來就是經典。這就是你本來是佛,你真的成佛了,成佛不難,很容易!

  可是,你要是沒有這個認知,這個認知就是看破,你沒有能看破這個境界,你不肯放下這些煩惱習氣,你就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什麼都是輪迴業,學佛也是輪迴業,佛是輪迴業裡面的善業,善業所感受的是三善道,大概都是人天善法。因為你的分別執著很嚴重,所以色界、無色界都沒分,你只在欲界,欲沒有放下,欲望害死人!不可以不知道。嚴重的執著就是餓鬼、地獄、畜生,你願不願意到那裡面去過日子?不願意,那你得把貪瞋痴放下。只要你有貪瞋痴這個念頭,無論幹什麼樣事業,它跟貪瞋痴連在一起,你就曉得那是三惡道的業因。你天天幹這個,你能說不去?不由自主,業力牽著你去。那不是你想不想去,業力!你能把煩惱習氣都放下,願力帶著你走。願力帶著你走,那是可以滿足你的願望,我想證阿羅漢果,我想成菩薩,我想作佛,都能滿足你的願望。所以,六道裡頭業因果報自作自受。

  始學如何契入華嚴境界?如何回到本來是佛?「今當總結」,現在給你做總結,「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念慮不生,自當趣入」。這十六個字重要,你能記住這十六個字,你就入華嚴境界;換句話說,你即身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事理無礙,根境一如,為什麼?都是心現識變,不離一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最要緊的用功是什麼?功夫是念慮不生,就這四個字。念是起心動念,慮就是我們平常講你有顧慮,顧慮什麼?你放不下。念頭是什麼?念頭是你分別沒放下,慮是你執著沒放下。執著放下,沒有顧慮;分別放下,沒有念頭。所以念慮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不生,你就趣入。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日常生活,像我剛才所講的,你在廚房也好,你在飯廳也好,你在客廳裡面會客也好,你處理日常事務,你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甚至在臥房裡面也好,只要念慮不生,你的生活是菩薩行,統統是學菩薩道,全是佛道。什麼是佛法?祖師大德常常講,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為什麼?你用菩提心,念慮不生,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有念頭、有顧慮、有疑惑,全是世間法,那就是哪一法是佛法?上念佛堂一天到晚念佛,不是佛法;禪堂裡面天天坐香,不是佛法;講堂裡天天講經說法,不是佛法。那是什麼?世間法。世法、佛法的界限我們一定要清楚,界定,它的定義,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叫世間法,無妄想分別執著全是佛法。佛法、世法差別在這裡,除這個之外沒有一絲毫差別,這個不能不懂。

  清涼大師還有《鈔》,《鈔》我們念一下就行,「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總觀也」,這講止觀,這是總觀,「念慮不生,總止也,即禪門大意」,達摩祖師傳到中國的禪宗,總結就這兩句話。人家問什麼叫禪?你這個答覆就決定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