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九卷)  2007/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7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第二大段「釋名」,解釋這個題目品題「升須彌山」。看清涼大師《疏鈔》最後一段,「若觀心妙高者,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本心地」,這是一小段。前面把須彌山給我們介紹出來。學佛必須要知道,佛說法就是上課,就是教學,佛說法他是依二諦,就是他憑什麼說法?他憑藉的是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真諦,那是什麼?就是事實真相,講真理,講真的事實真相。這是很多我們常識都接觸不到的,就是如來他自己親證的境界。我們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非常高深的哲學跟科學,不是一般人能懂的事實真相、宇宙真相。第二個原則是依俗諦,俗諦是依一般大眾的常識,這就好懂;換句話說,是依我們世間的科學、哲學,這就好懂。

  須彌山是古印度宗教、學術裡面,大家都肯定的一種宇宙觀,這講宇宙,一個小世界,就是單位世界。一個小世界,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同一個日月所照,這是古印度對於宇宙的看法。他們的看法跟現在的天文,你要是細心去觀察有相同的地方。你看佛經上講世界,講四方東南西北;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講上方,這我們都好懂。它講下方,你就想想這味道,下方有世界,那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是懸在空中?要不懸在空中,這十方就講不通。雖然沒有明白給你說出來,地球是個圓的,宇宙之間是有無量無數的星球、星系組成的。在我們從前,總以為一個單位世界是個太陽系,總是這麼想法的。我在美國遇到了黃念祖老居士,他在美國講學時間不長,一個月回來了,我們算聯繫上。他回到中國之後,我也就回到中國來,去拜訪他,他住在北京。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就談到大千世界,他告訴我說,單位世界就是一個小世界,不是太陽系,那是什麼?是銀河系。

  他這一提示,我想想也有道理,為什麼?我們太陽系是繞銀河系轉的。那須彌山在哪裡?須彌山是銀河系的中心,我們中國人講黃極,太極叫黃道、黃極,這講宇宙的核心。現在人認為銀河系當中是黑洞,那也許佛經上講的須彌山,就是科學家講的黑洞。但是古印度的說法,他說須彌山上下大,當中細,黑洞是不是這種狀況?也有這個狀況。黑洞是個漩渦,引力非常大,是個漩渦,你看漩渦它前面大,慢慢愈轉愈小,愈轉愈小,我們只看到上面這一截,沒看到下面那一截,他說下面它從小慢慢它又轉大,這樣看起來確實它像一個腰鼓,形狀像個腰鼓,所以它並不是像我們地球上的高山,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尤其懂得佛所講表法的意思多,用它來代表,表法的意思多。實際上從形相來講不是很重要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不懂,你看佛經你就看不懂,你就會產生很多誤會了。

  你看他把它介紹完了之後,後面講觀心妙高,這個才重要。觀心這是功夫,這是佛法裡最重要的修行理念跟原則。心,心才是妙、才是高,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離不了心,所以佛在教學裡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但是這個心不好懂,我們看到這個心總以為這是心臟,不是這個意思,這不是心臟。這個心是什麼?用哲學的話來說,是宇宙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這個大乘教裡講得好,所以這個心不是在我們身上。這個問題,諸位要是讀《楞嚴經》,你就明白,《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

  這個故事要從頭說起,楞嚴會的發起,是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佛用咒,就是楞嚴神咒,派遣文殊菩薩把阿難救回來,摩登伽女也帶來,他們兩個有宿世因緣,都不是偶然的。帶回來之後,就問阿難尊者,你最初發心要出家是什麼原因?阿難就說出來,最初出家的原因,是看到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相太好了,這個相決定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你修行成就的。換句話說,阿難尊者出家的念頭,他不是學道,他是羨慕佛的相好,也想出家修行有這樣的相好,他用的是這個心。佛也不說是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就問他:你用什麼當作心?頭一個他講「心在我身體裡面」,佛給他反駁,「心不在內」。你看接著不在外、不在中間,七處,阿難也很了不起,他能想七處,全部被佛否定掉了。否定掉之後,阿難就慌了,這樣我不是沒有心嗎?心到底在哪裡?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是什麼?心就是真如本性,在《華嚴》裡面稱為法性,宇宙森羅萬象這叫法相。相從哪裡來的?相從性變現出來。所以相是心現的,心是本體,宇宙的本體那是你自己的心。

  心是一個,沒有兩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心現的。為什麼會那麼複雜?那是識變的,識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有十法界,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只要有妄想,妄想就會現出現相出來,你要問它為什麼會現這個相?這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所以說不可思議。能現、所現你不但說不出,你都不能夠想像,為什麼?你一想像,你看看是不是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出來了?佛教我們,你怎樣才能夠徹底了解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講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全明白了。他給我們做了榜樣,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謂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就是他同時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叫明心見性,就徹底明白了。在中國也有一個示現,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裡頭,半夜五祖跟他講《金剛經》,那當然是提綱挈領,不是詳細講,講《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

  這個大悟,我們現在明白,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所悟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所證的境界,是完全相等。釋迦佛,經上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釋迦牟尼佛現佛身;惠能大師,應以比丘身而得度,他就現比丘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你就明白了。悟了之後,你看釋迦牟尼佛在《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一切眾生,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包括在裡頭,甚至於《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那就包括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包括,它都有法性。體是法性,相是法相,法相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這裡頭就是佛門裡面所講的哲學、科學。

  真正講到究竟圓滿,宇宙從哪裡來的?佛說得清楚,不是科學家講的大爆炸,大爆炸講不通,沒法子自圓其說。佛講得好,怎麼來的?一念頓現。一念是什麼?一念是迷。你看佛在大乘教教給我們,「迷唯一念」,什麼叫迷?你起了念頭,就是起心動念你就迷了。起心動念迷了之後立刻,時間非常之短暫,真叫是億萬分之一秒。它有次第的,先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再接著就執著,這樣一來就把你的真性、你的法性、你的自性就變成阿賴耶,一動念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它就帶妄,不是純真,純真稱為自性,迷了之後就叫阿賴耶。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體,就是第八識,連著生起來的執著,末那第七識;分別,第六識,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什麼時候來的?一起心動念就是的。三心二意就不覺,三心二意它就現相,末那執著阿賴耶的見分以為是自己,由見分立刻就產生境界相,境界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的世界,森羅萬象,那是相分。這就是講的四分,每個識都有四分,每個心所都有四分,自證分是本體,就是阿賴耶識,是自證分;見分是精神,我們今天講精神,心法。相分是物質,佛家講色、講心,《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它講了個空,那個空講本體也講精神,這是講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的來源,是一念不覺,立刻就現前。怎麼現的?一時頓現,不是有次第,也不是什麼爆炸。為什麼會現這些?那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它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

  所以能大師開悟之後說出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把自性的本體、現相、作用,全說出來。你看他悟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的心是清淨的,一塵不染;你的心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本自具足」,具足就是佛在《華嚴》上說的,智慧具足、德行具足、能力具足、相好具足,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絲毫差別。第四句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是自性本定。我們現在的心是動的,念頭多,妄念紛飛;你的真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動搖,就是沒有念頭。最後一句,「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的。這講到究竟圓滿的科學跟哲學,說得好,很不好懂。

  我講到這些事情我就常常想,想到什麼?在做小朋友的時候玩過萬花筒,有同修給我找到,但是找到很小的,這是個小的萬花筒,這樣看看在裡面轉的時候。我就想找一個大的,我們用攝相機把這個畫面放在屏幕上,注意看到。萬花筒用來比什麼?能生萬法,你看你只要動,它就比前面變化,你不動它就沒有變化。自性不動的時候沒有相,叫大光明藏,什麼東西都沒有;可是你念頭一動它就現相,就森羅萬象。而且這個相,不管你怎麼動法,它現的就不一樣,絕對不會有兩個相同的相。到什麼時候相同?相統統沒有了就相同,大光明藏這就相同了,所以說佛佛道同。等覺菩薩都不同,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相,到究竟佛果上就一樣,完全相同。這個意思深,宇宙的真相是什麼?佛講無常,無常就是剎那剎那,就像我們放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的。所以我用電影來做比喻,電影,諸位曉得,電影是幻燈片,放映機一打開,這張幻燈片就照出去,照在銀幕上它有沒有先後?沒有,沒有先後,不是爆炸,它就是這樣就出來了。可是它很快,它鏡頭一關,這相沒有了,再一打開,第二張起來了,一秒鐘二十四張。所以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現的相是二十四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我們就被銀幕的影像欺騙了,以為好像是真的。我們現實生活,能生萬法它速度多快?佛在《仁王經》上所說的,我常常講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方便說已經就不可思議了。方便,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也就是一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這個時間,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像放映機的鏡頭開關有九百次。我們彈指彈得快的話,我一秒鐘至少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仁王經》上說的,我說佛是方便說,為什麼我說它是方便說?因為用光速來講,它比光還慢,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所以我們曉得,真正速度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你沒辦法,我們現在講起個念頭,那就不知道是多少個畫面出現,你就沒有辦法計算。所以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觀心妙高,什麼人能觀心?大乘教上佛常講,八地菩薩,也就是說八地菩薩他才能夠見到阿賴耶的生滅,阿賴耶種子現行的生滅,也就是說我們現前森羅萬象生滅的真相,也就是好像他看到電影的底片了。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看到銀幕上的影像;他看到底片,看到底片快速度在那裡旋轉,他看到這個相,八地菩薩。七地菩薩還不行,還見不到,七地菩薩叫遠行地,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我們就曉得,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是什麼地位?八地菩薩。通常佛講經的時候,多半是講的別教,智者大師判教判藏通別圓,這是八地。在《華嚴》,《華嚴》是圓教,前面清涼大師說得很明白,《華嚴》是個特殊法門,不能用三乘來解釋。三乘就是大乘、中乘、小乘,中乘是辟支佛,小乘是聲聞,大乘是菩薩,不能用三乘來解釋。為什麼?別教講的,三乘裡面講的八地,在《華嚴》上講是什麼?第八住。實際上初住菩薩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就是成佛了,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相似佛。

  初住菩薩往上去還有四十一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我們要問,圓教初住跟圓教的妙覺位,有沒有差別?理上講沒有差別,事上講有差別。理上為什麼講沒有差別?初住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妙覺位的果佛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他哪有差別?所以沒有差別。事上講差別,清涼說得好,雖然初住菩薩是頓斷妄想,妄想是無始無明,這個斷掉、破掉了,證法身,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就不一樣。雖然不一樣,他所顯現出來的智慧、德能、相好,沒有兩樣,也就是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能應。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示現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身,眾生有感,他有應。在中國,歷代祖師很多都是諸佛如來來應化的,應比丘身分、在家長者居士身分,其他身分多了。如果沒有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這世間人造罪業,世界早就壞了,這是他們來緩和,所以造罪業雖然重,世界還沒有真正走入末日。外國宗教都講世界末日,末日就在眼前。可是佛教沒說,佛教講末法,末法有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末法還有九千年,這佛說的。我們要相信佛的話,為什麼?佛把煩惱習氣全都放棄了,這才知道事實真相。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破妄想分別執著的,就叫做佛法,就叫出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還有,就叫世間法,道理在此地。我們讀《華嚴經》,我們依《華嚴經》來修行,是不是出世間法?不一定。如果我們還有執著、還有分別,念《華嚴經》也是世間法。如果你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你什麼都不念,一個字不認識,你是出世間法,惠能大師就是這樣的,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就能講給你聽,他就講得透徹,為什麼?智慧現前。佛說的,如來智慧、德相現前,他障礙去掉了,這個你不可以不知道。真正去掉之後,他觀心妙高。

  觀心妙高,說老實話,阿羅漢還做不到。阿羅漢妄想分別執著,他只破執著,執著沒有了,他還有妄想分別,所以他沒有辦法觀心妙高。觀心妙高的人是什麼人?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能觀心妙高。這是在《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個經的當機者。觀,是佛法修行的一個原則,重要的原則,叫修觀。觀有三等,觀照,我們今天能做得到的,只能做到這個功夫,觀照。可是這個做也不是簡單事情,什麼叫觀照?離心意識就叫觀照。這個功夫淺,不是把心意識斷掉;心意識斷掉,那你就照見,照見是法身菩薩,那就是此地的意思。所以初級的是觀照,中級的是照住,照住是什麼?得定。最高的是照見,你看《心經》很多人都讀過,同學們都讀過,「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萬法,能生萬法。萬法什麼?萬法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什麼萬法皆空?我們剛才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的現象,它的存在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今天看的現象是什麼?是這種幻相的相續相。但是你要曉得,這個相續它是不真實的,它是虛幻的,相續相真的就像看電影銀光幕上的相一樣。所以《大般若經》我讀了一遍,做了一句話的總結,它說明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的,這裡頭含的真正是究竟圓滿的科學跟哲學。我們今天的能力是解悟,不是證悟,證悟你就得受用,這個受用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我們今天理解,受用得到的那真是九牛一毛,得這麼一點點,味道就嘗到,就法喜充滿。我們往上怎麼提升?往上提升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能放多少,地位就不斷向上升。

  所以懂得這個原則,在生活當中要放,工作當中要放,待人接物當中要放,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我們真正用功就在這兩方面。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你看法相宗裡面講「轉識成智」,不執著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裡頭識轉過來是清淨平等,妙觀察是什麼?妙觀察是覺悟,一點都不迷。《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那個覺就是妙觀察智。所以法相宗告訴我們,轉識成智要從因上轉,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果上轉你就不要理它,因上轉過來,果自然就轉過來。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中上根性的人真正想修行,就是盡可能減少分別執著,減少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到什麼時候才真正轉過來?阿賴耶跟前五識統統轉過來,你的修行功夫才叫到家;還沒有轉過來,還沒到家。你必須要繼續努力,努力不在其他,努力統統在放下。所以說老實話,凡夫成佛,放下就是!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所以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裡面修行,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了解事實真相,沒有一個放不下的。我們學佛學了這麼久,了解也不少,不透徹。真正透徹,都是從你功夫上看,你是不是真放下,從這裡看,看你的真功夫,你真正了解多少。然後才知道心妙、心高,高明,這個高跟妙都是形容詞,能生萬法。

  這是個名詞,下面有解釋,解釋還是用比喻來說,「謂三昧須彌」,你看這就不是假的,事上的須彌,須彌是妙高,三昧妙高。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三昧是印度梵文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妙高!我們凡夫,凡夫沒有。凡夫的享受佛講了五種,就五種受,這個五種是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這兩大類的受;心有憂喜,你的心有憂、有歡喜,身心這四種;另外一種,身暫時沒有苦樂,心裡也沒有憂喜,這叫捨受。捨受好,捨受是正常。它為什麼不叫三昧,還叫捨受?因為你捨的時間很短,你不能永遠保持;捨受永遠保持,那就叫三昧。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希望捨受的時間,每天時間愈長愈好。實在沒有辦法做到,我也遇到很多從事於公務的這些人士,他們事務太忙,尤其是一些國家領導人,真的是日理萬機。碰到我,我總是告訴他,你每天不要多,十分鐘,十分鐘什麼?修捨受。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十分鐘,什麼都不要想,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是什麼?養生之道。那個真的你能夠做到每天十分鐘,你永遠保持頭腦清楚,這就像什麼?禪宗講靜坐,不要多,坐十分鐘,養成習慣,每天坐十分鐘。坐的時候,不管什麼姿勢沒有關係,實際上不坐也行,你站著、散散步都可以,十分鐘。只要你把苦樂憂喜放下,你就生智慧,你就心地清淨,能量就充足。要曉得苦樂憂喜消耗能量,我們的飲食是能量的補充,為什麼佛陀在世他們一天只吃一餐?他消耗得少,沒有別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們統統都大部分在捨受,他沒有苦樂憂喜,他消耗能量少;苦樂憂喜愈多,消耗能量愈多,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阿羅漢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他心更清淨,他得三昧,阿羅漢得三昧;辟支佛的定功更高,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他就夠了。我們凡夫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好多點心,那就證明他的能量消耗太多了。

  八萬四千法門,這佛家常講無量法門,法是方法,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所以禪定,絕對不是只有禪宗修的,只要是佛所教的,不分宗派、不分法門,全是修禪定。修禪定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叫無量三昧,無量法門。念佛,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三昧,用這句念阿彌陀佛,持名念佛,修什麼?禪定!你看《彌陀經》上講,你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一心不就是禪定嗎?不亂就是智慧,所以定慧雙修。世尊在《大集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無上深妙禪,這佛說的。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法門,你要懂得念佛是修什麼?念佛是修清淨心的,用這句佛號。也就是說念頭起來了,不管是善念、惡念,總而言之,全是妄念,念頭一起來你立刻就覺悟。宗門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覺悟什麼?趕快把這個念頭打掉,用什麼方法?阿彌陀佛。所以禪宗是要靠覺,淨土宗方便,我念頭起來,不管什麼念頭,統統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叫念佛三昧。

  大乘教常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那你就曉得,「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這句話講什麼?就是講念佛三昧。你有什麼理由,這樣肯定它是念佛三昧?《華嚴經》做證明,《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修什麼法門?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大徹大悟,文殊是他的老師。惠能大師是在忍和尚會下大徹大悟,悟後怎樣?悟後起修。起修就是五十三參,第一個他所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名字叫吉祥雲比丘,翻譯的人不一樣,意思是一樣,梵文相同,一個翻成德雲,一個翻成吉祥雲,德跟吉祥意思是一樣。他修什麼法門?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彌陀佛。般舟一期九十天,它的方法要求很嚴格,九十天你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你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行動可以,走著可以,就是繞佛。站著可以,不能躺下來、不能坐下來,叫佛立三昧,九十天。

  這個要年輕人,真有體力、有精神才行,年歲大了不行,體力不夠,什麼事情都要年輕才行。成佛也得要年少,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三十歲,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都年輕。他們才真能幹,做得到,九十天不睡覺、不能坐下來,叫勇猛精進。德雲比丘在哪裡?在須彌山頂,跟這個相應,三昧須彌,他在須彌山頂修般舟三昧。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這就是主修的法門,第一個參學的先入為主。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說得更清楚,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明白文殊、普賢、善財修什麼法門?全是念佛。這不就顯示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嗎?念佛三昧才是三昧須彌,寂然不動,這個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能聞到淨土、能聞到《華嚴》,《華嚴》跟淨土的關係太密切了。

  前清彭際清居士,這在佛門裡面是個大德,也是才子,他不到二十歲;二十歲叫弱冠,成年了,行冠禮,戴帽子;他不到二十歲,是童子,考中進士,這個不容易。雖然考中進士,一生不做官。學佛,對佛法造詣非常之深,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是大德。他家環境好,他的父親是兵部尚書,乾隆皇帝時候,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是高幹子弟,一生學佛。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是他講的。他把《華嚴》、《無量壽經》、《彌陀經》說成一部,只是講得詳細、簡單。換句話說,《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細講,《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說,非常有道理。所以他自己做了一部論,《華嚴念佛三昧論》,黃念祖居士有註解。這是告訴我們,在佛陀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這是他最重要的課程,我們在末法這個時期能夠遇到,真正是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可不能辜負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寂然不動,念佛三昧。

  「無思無心」,思是思慮,你看中國的字,心上面有了格子,田就畫上格子,這是什麼?分別,你有了分別,有分別就叫思。如果上面寫個相,相就是現相,想,想就有相,思就有分別,這就有差別的。思想不一樣,思是有分別,想是有相,現相,你一想,想個人,人的相就現出來。我們現在想北京,想天安門,天安門的相就浮現出來,那叫想;思是分別,沒現相。你看這個字,無思就是沒有思想,沒有思、沒有想,心就是想的意思,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不收不攝的意思就是不取不捨,對於一切萬法不取也不捨,這是真的隨緣。我們處在順境,很好的環境,你也不要故意把它捨掉,你捨掉怎麼?你起心動念!你就錯了。我生活在一個不好的環境,很苦難的環境,也不取不捨,平常心對待,就是無思無慮,無取無捨,這就對了,這就是寂然不動。不要故意的,隨緣就好,這是《華嚴》圓教。在小乘教他一定要捨,要修苦行,那是什麼?就著相,又有分別、又有執著。大乘圓教,永遠保持無思無慮、不取不捨,你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想能辦事嗎?能,事情現前的時候是智慧處理,高明。你有用思想,我要研究怎樣處理,沒有不出亂子的。你看現在人,現在人沒有智慧,現在學校也是如此。我想到當年我非常感激方老師,沒有讓我到學校去旁聽,到學校裡去旁聽你就有思有慮、有取有捨,不就學這些東西嗎?他不讓我到學校去,每個星期天讓我到他家裡,小圓桌上就是我們兩個人,上課就跟聊天一樣,真有受用。他的教學還會天馬行空,確實顯示出得大自在。「任性而定」,這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任性,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造作,它本來就是定的。「稱本心地」,本心地就是自性;換句話說,是自性的流露,沒有通過意識。通過意識就不是《華嚴》圓教,通過意識就是佛法常講的三乘,上根大乘、中根辟支佛、下根聲聞阿羅漢,這三乘人,為什麼?有修有證。圓教無修無證。為什麼稱本心地,任性而定?這叫上上根人,這不是普通人。

  再看末後這段,「入佛智海,湛然不遷」,這個佛是自性,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跟十方諸佛的智慧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我們通常講性,講法性、講佛性,法性跟佛性有什麼差別?法性是宇宙的本體,佛性是本體裡面的一分,哪一分?智慧。佛講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法性是如來智慧、德相全包了,那是法性。單單講智慧,佛性,就是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不同在這個地方。所以智慧是你自性有的,你的心愈清淨,透出來就愈多;你的心被染污,智慧就透不出來。自性智慧像陽光一樣,要是有雲彩遮住,它透不出來。雲彩有厚薄,它透的光明大小不一樣,雲彩愈厚,亮光就逐漸減弱;雲彩薄一點,它的光明就顯得大;沒有雲彩,就全部透出來,三層雲彩。現在我們坐飛機知道,飛到空中的時候確實雲是一層一層的,我們往往在同雲層飛行的時候,看底下有好幾層。三層的雲彩,這就好比佛所說的,妄想是一層,分別是一層,執著是一層。

  智慧不是學來的,你所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應該要學著放下,放下你就有智慧。你要不肯放下,你只能學到知識,一般人學到佛學常識,自性智慧你是一點都不能透露。學佛經學成佛學常識,那就現在變成佛學,這不是學佛,這不是佛的意思,佛不叫你學這個。《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這佛講的,佛講的這一切經教,你聽了要放下、要捨掉,連佛法都要捨掉,何況世間法!這個不能不懂。所以佛跟你講真話,沒欺騙你。如果你跟著佛學,處處都是依靠這些,對經教分別執著放不下就完了。你所學的是什麼?佛學,現在的術語叫佛學,要用佛經上說的,世間法。為什麼?執著沒有放下,世間法。執著放下是阿羅漢,你超越六道輪迴了,超越六道輪迴可以說你出世了。

  但是你住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頭,你出了第一個牢籠,六道,第二個你沒有出去,第二個叫十法界。為什麼?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妄想,分別妄想放下你才出十法界。出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薩,那真的成佛,得大自在了,就是跟你說法性裡面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顯現出來,不要求的,全出來了。相好是什麼?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的實報莊嚴土相好,不要求,本來有,樣樣都具足。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叫你從心性裡頭去求,不要從外面求,外面永遠求不到,為什麼?心外無法,你要向內去求,那就對了。「入佛智慧,湛然不遷」,不遷是不變,湛是比喻像水一樣乾乾淨淨,像泉水,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一絲毫波浪沒有。

  「是妙法樂」,你學習得受用,什麼受用?法樂,不但是法樂,妙法樂!這個樂沒有法子形容,給你講你不能體會。所以祖師大德講得好,「唯證乃知」,你自己入這個境界,你才曉得;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跟你講你都不會體會,體會不到。又有句成語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杯水是怎麼樣?熱不熱?你要喝才曉得,你不喝,怎麼給你說?熱,你不曉得熱到什麼程度,溫,也不知道溫到什麼程度,你要嘗一口才知道。法喜充滿,這是學佛真正的受用。方老師把佛經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地方是最高的享受。孔子是世間法,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但是他能夠專,專一,所以他也能得到法喜、法樂。《論語》頭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從內心裡面的歡喜,不是外面的。與外境不相干,內心裡面的歡喜,佛法是妙法樂。

  再跟你講這是人生,我們講養生之道,這是人生養生之道裡頭最好的補品。我們諺語不是說嗎?「人逢喜事精神爽」,你長年生活在歡樂之中,法喜裡面,你人不會老、不會生病,到最後跟你說不死,不老、不病、不死,真有方法。秦始皇求,沒求到,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所以他生不逢時,他沒有遇到。遇到大乘教真是如此,所以學佛的人,他不是死,他最後是提升自己,這肉身不要了,臭皮囊丟掉,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上去。現在講比較容易講,不同維次空間,這就是佛家講的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個不同維次空間。你往上提升,你提升,下面一定放棄、放下,你提升了。也就是說,生從哪裡來,清楚,死了到哪裡去也清楚。真的跟你講,有沒有生死?沒有,永遠沒有生死,一切法永遠沒有生滅,這是跟你講事實真相。這是佛依真諦而說的,這不是俗諦。

  下面兩句,「觸境自在,合本性淨」,觸境是什麼?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耳對音聲,鼻對香氣,舌對味,身接觸,意就是念頭對法塵,六根對六塵境界得自在。什麼叫自在?六根觸六塵境界,裡面要是生七情五欲就不自在,為什麼生七情五欲?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不自在。你有歡喜,你討厭,你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欲是欲望,統統是煩惱,你還起這些東西,你哪來的自在?所以觸境自在,是觸境五欲六塵不生,這就跟你自性清淨心相應,所以合本性淨。《壇經》上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跟這個相應,這是真正的享受。這是誰的享受?法身菩薩的享受,諸佛如來的享受。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曉得,佛菩薩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這個一定要懂得。所以佛教,你真的明白了,它不是宗教,它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

  我們從經典上面看到,《釋迦譜》、《釋迦方志》裡面看到,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求學,給我們示現的,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把所學的放棄了,這講你學的東西要放下。你要不放下變成所知障,貪瞋痴慢、七情五欲是煩惱障,是執著;你所學的這些東西,你不肯放下是所知障。都是障礙,障礙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所以佛示現學了十二年放棄了,學跟不學沒有關係。特別是現在這些學校,問題確實很多。佛教裡面教學,跟中國傳統儒家、道家的教學,都講求師承,都講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個能開智慧。智慧開了,如果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叫世間智慧;分別執著放下了,佛知佛見,那是佛家講的智慧。差別在此地,所以要放下。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榜樣,一生沒有建道場,但是他很活潑,他並不固執,與當時他在家這些弟子,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豪門貴族這學生很多,提供精舍、提供別墅花園,請佛去講經說法,他答應,他也去住。竹林精舍他住的時間很長,祇樹給孤獨園住的時間也很長,講了不少經典,現在講在那邊開課。可是講完之後還人家,不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你的供養我接受,我接受使用權,我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你的,我要使用權,這個好。為什麼?他底下這些弟子們不會動惡念,想爭財產,這個念頭起不來,為什麼?他沒有財產,那是主人的。佛這個課程講完之後,還人家,你說這個多好。

  佛教傳到中國,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就是現在新疆這些地方,把法師請到中國來,皇帝請來的時候,皇帝以老師之禮對待他。中國跟印度的習俗不相同,佛到中國必須要隨順中國的風俗習慣,中國人尊師重道,絕對不可能讓老師去托缽,讓老師去住在野外,那人家不把這學生罵死了,那大不孝。所以帝王要給老師建宮殿,帝王住的是宮殿,供養老師也要宮殿。你看看摩騰、竺法蘭這兩位法師,學釋迦牟尼佛接受,接受供養。可是這宮殿是十方常住,寺院就是十方常住,這不是自己的,是國家的財產,到中國來是國家財產,國家供養的。所以寺,這要曉得,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直接屬於皇帝的,用我們現在話說,屬於中央領導人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稱寺。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主管稱卿,從前三公九卿,九個寺的主管是九卿。三公地位高,他是皇上的顧問,就現在來說,三公是皇上的顧問,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的主管。用寺,它不用部,寺是要永遠繼承下去的,不能改變的才稱為寺。像宰相下面一級單位辦事情,稱部,部可以增、可以減,可以改變,寺不能改變。

  佛教到中國不歸宰相管,歸皇上管,皇上把它稱為寺,你就曉得對佛教是多麼尊重,要懂得歷史。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直接歸皇上管的教育部,教育的機構。歸宰相管的教育稱部,禮部,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這歸宰相管的。他所教的,就是漢武帝在先秦諸子百家裡面,選擇的是孔孟,用孔孟學術做為國家的教育主流,這樣定下來。在這之前,孔子的地位跟諸子百家是平等的,沒有特殊;漢武帝這樣一選擇,孔孟地位就突出來。以後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世作夢也沒有想到,他有這麼高的地位。所以這要感謝董仲舒的建議、推薦,漢武帝的決策。這個教育政策定下來之後,一直到滿清沒有改變,孔子在中國的地位,不因改朝換代的影響,為什麼?任何一個政權都尊重他,都採取他。什麼道理?我想了很久,也真的有了答案,孔孟跟釋迦牟尼佛有相同的地方,同在哪裡?諸子百家都有創新,都有發明,都有自己的主張;孔孟沒有,孔孟講仁義不是他說的,祖宗說的。

  這個說法,「孝悌忠信、仁義道德」,應當從伏羲氏的時候就傳下來,所以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為什麼?他沒有創造,他沒有發明,沒創新,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是老祖宗的東西,世代相傳他繼承。所以我說孔孟是老實人,老實人有福,沒有創新。釋迦牟尼佛老實人,你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就是註解裡面,解釋經題的時候,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好,他一生所講的這些經典,都是過去古佛所講的,我沒有敢在上面改動一個字。這個啟示的意思很深,社會要安定,人民要幸福,世界要和平,要靠什麼?要靠老實,不能有新花樣。像科學技術新的花樣,你得到的利益是得到一些,時間是短暫的,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得不償失。現在科學日新月異,人過的是什麼生活?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飲苦食毒」,人過這個生活,這個動物不能吃了。

  我有一次在方老師家裡,方老師已經過世了,但是師母我照顧她,那時候我們有三個同學照顧師母。我曾經有一次問她,我說師母,你們現在吃的豬肉、雞肉,這個味道跟五十年前,妳想想看,那個時候味道一樣不一樣?她想了五分鐘告訴我,不一樣。什麼原因?五十年前你們吃的豬,這些雞、鴨都是在野外放的,這些家畜都是自己去覓食的,養豬也是都養在野外。現在養雞場養在籠子裡面,你就想想看,雞一出生一直到被殺的時候都在小籠子裡頭,小籠子就跟監牢獄一樣,這個雞生下來就在監牢獄,一輩子關監牢獄,牠那是什麼心情?牠那個肉能好吃嗎?我是從這裡想的,肯定不一樣。我是五十六年沒有吃肉食粥糜,所以我想決定不一樣,從前有鮮味,現在不可能有。不但是動物,連植物都不一樣,植物,你吃的稻米、蔬菜都農藥、化肥,把它的基因都改變。那味道怎麼會一樣?怎麼能吃?所以現在人這個病很多,奇奇怪怪病很多,病從口入,這是什麼?科技帶來的。你看東西很好看,中看不中吃,逼迫著我們,自己必須要做農耕。我們在澳洲雖然沒有種稻米,我們種菜,蔬菜、果木都自己種,我們沒有化肥、沒有農藥,那個味道跟市場買來的不一樣,你這才吃得安心,所以市場不敢去買。

  現在人過的是什麼日子?從前人過的是什麼日子?從前人過的是人的日子,詩情畫意,不分貧賤,他過得快樂;現代人生活得痛苦,所謂說壓力很重。從前沒有聽說有什麼壓力的,哪來的壓力?所以,還是老實人有福,孔子是老實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實人。不要有什麼新奇花樣,再好的花樣,都比不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比不上。我們也看到,街道上常常看到招牌,美容整容,我們看到的,美容整容是破壞自然生態,破壞自己的,你父母生下來的面孔,你要把它改變,你破壞。他是可以把你整容一下,你覺得很美,但是十年之後,你整容的毛病全出來了,苦不堪言。我在澳洲見到一個義工,每天很痛苦,我問她怎麼搞的?她鼻子裡面是常常流血,告訴我,二十年前整容,現在得的後遺症,破壞自然生態。你那個愛美時間很短,可是你後頭,長時間你要付出痛苦的代價,你說這個人他有智慧嗎?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觸境自在,合本性淨」,這句話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什麼人能得到?老實人能得到,老實就是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貪瞋痴慢,做個本分的人。如果說是貧窮天天想發財,孔子也講過,如果發財是巴結人、侍候人能夠得到的,我也願意幹。如果得不到,我還是過我的貧窮日子,過得心安理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中國世世代代從前人都相信,相信什麼?命運,這個很有道理,你的一生富貴窮通無不是命,命裡注定。《了凡四訓》,諸位好好念念你就明白,袁了凡先生碰到一個算命的孔先生,算得真好,把他一生的命都排定。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的官只能做個小縣的縣長,死在任上,他做縣長只有三年。告訴他,到三年的時候趕快辭官回家,不要死在異鄉。給他算的,你每年你考試考多少名,你官位升到多少等級,你一年收入多少,統統給他算定了,而且十幾年年年看的都一樣,一點都沒錯。所以他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全是注定的,想也想不到,不必想,到時候它自然就有。

  有一年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念,雲谷大師很驚訝,因為一般人都是妄念紛飛,怎麼這個人沒有妄念?就很稱讚他,你功夫不錯,三天三夜居然沒有一個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實,他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一點差錯都沒有,有妄念也沒用處。雲谷禪師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一聽這個話,就追根究柢向他請教,這才告訴他,人不是聖人都有妄念,沒有妄念是聖人,你不是聖人,你還是有妄念。你什麼妄念?命給人算定了,雖然不是妄念紛飛,你是無明,墮在無明裡頭,然後告訴他,命運可以改變。你的命運誰給你定的?不是上天給你定的,不是佛菩薩給你定的,不是閻羅王給你定的,是你自己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惡決定的,道理在此地!譬如財富,你命裡有財,有財庫,為什麼有財?你過去生中曾經修財布施,你肯用你的財力去幫助苦難的人,那你命裡就有財;你願意修法布施,那你就有智慧;你願意修無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長壽,這是真正的因。你過去生中沒有修,那你就要受苦受難,這是真理。

  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個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了,我二十六歲,他七十歲,我剛剛開始接觸佛法,他是老佛教徒,也很喜歡我這年輕人,給《了凡四訓》給我看。我看到這本書好像在一個半月,因為它書分量不多,我看了三十遍,非常受感動。了凡先生的毛病習氣,我全都有,他那些福報,我沒有,他是壽命不長,五十三歲,我的歲命更短只有四十五歲。明白之後,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修學,但是我並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財富,可是佛在經教上教我的,我真幹,老師教導的我依教奉行。以後遇到李老師,李老師慈悲,看到我們幾個年輕人,相貌很薄,就是短命相、貧賤的相,貧賤短命,他很慈悲,勸我們發心出來講經,講經的功德很大,能夠把命運轉變。我也沒有想到轉變命運,但是講經這個事情,我很歡喜,我很認真學習。所以我一出家就開始教佛學院,就講經,講了十幾年,我處境就愈來愈好。

  我三十三歲出家的,好像四十八、九歲,那四十五歲過去了,四十八、九歲的時候有一天遇到甘珠活佛,甘珠大我十幾歲,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是個小活佛。碰到時候他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平常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很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事情不必背著我,當面可以講,我很清楚、很明白。他說:現在你不一樣了。我說:怎麼不一樣?他說你這些年講經說法,你的命運完全改變了,不但將來你的財富很多,壽命很長,他告訴我這些。他自己第二年就往生,這在密宗裡面是個很好的上師,很難得,很如法的修學。我們交往時間也很長,互相都很尊重。所以李老師那時候幫助我們這些年輕人,教我們全心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改變自己命運。

  下面這句話說,「是四德寶而自莊嚴」,四德是常樂我淨,須彌山是四寶所成,這是自性,自性的四寶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就是前面講的妙樂,法喜充滿;我是自在;淨是清淨,身心清淨、環境清淨。只要你自己身心清淨了,居住在穢土也是清淨的,也沒有絲毫染污。「斯則本覺如來,升法須彌之頂」,本覺如來就是初住菩薩,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就是本覺如來。所以比喻升須彌,這不是世間的須彌,是法須彌,升須彌之頂。這個意思,我們在經裡面講得很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