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五卷)  2008/8/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第五段「精進慧菩薩」。今天我們從第四首偈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我們念三首,四、五、六:

  【世間言語法。眾生妄分別。知世皆無生。乃是見世間。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如實等無異。此名真見者。若見等無異。於物不分別。是見離諸惑。無漏得自在。】

  這三首是第二個小段,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面跟我們講,「明緣起無生觀」。這個「次」就是第二段,三首偈,緣起無生。第一首偈,就是第四首,「遣所緣」,下面一首是「泯能緣」,最後一首是「辨觀益」,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我們現在看第一首,就是我剛才念的遣所緣。「然依他二義,一者幻有,從分別生,即是上半」,前面兩句,「二者無性」,就是後面兩句。上面兩句,『世間言語法,眾生妄分別』,這是講幻有是從分別生的。『知世皆無生,乃是見世間』,這是無性,後面所講的。我們在第一段前面所學的,三性當中是遍計所執性,你看他第二段跟我們講的是依他起性,七、八、九末後這第三段裡面講圓成實性,三性、三無性我們在前面都學過,但是可能也有一些新來的同學沒有聽到過。不過這個三性、三無性在佛法裡面是非常普遍,一切經裡面都講到,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遍計所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抽象概念,根本沒有這個事實。所以清涼大師在《疏鈔》裡舉的例子,其實這個例子是佛經上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常常用這個例子來講。我們晚上走路,月光被雲彩遮住,亮度也不夠,看得也不遠,遠遠看到一棵枯樹,樹葉都沒有了,看到那個樹就像一個鬼站在那邊,這就是遍計所執,完全是虛妄的,一種誤會,這個抽象產生的誤會。這些事情很多,類似這個,在佛法裡面,我們曉得世尊教學把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歸類,《瑜伽師地論》裡面,這是彌勒菩薩講的,把一切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就好講多了。天親菩薩,也是學唯識的,跟著彌勒菩薩學的,六百六十類,對於初學的人來學還是非常困難,很聰明的人、上根人還可以,中下根就感到困難,所以他把六百六十類再歸納,歸納為一百類,這百法,來教初學。他造了一個論,叫《百法明門論》,歸納一百法,一百法就方便多了。一百法裡面又歸為五大類,大類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後面是無為法,就分為這五種,分為這五大類。

  心法跟心所有法這都是精神現象,我們現在講精神,色法是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依他起,所以叫緣生,因緣所生法,緣生之法。不相應行法裡面有二十四類,這是抽象概念,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我們一個錯覺裡頭產生的,不能說沒有。譬如你看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第一個是得,我們講你得到了,我得到錢了。我不說我這個人,不講我哪一個得,也不說得到什麼,單單講這個「得」它是屬於哪一類的,單單講得。得錢,錢是依他起,我得到,我也是依他起,眾緣和合的,錢也是眾緣和合的。我們現在不講哪個人得,也不講所得,單單講這個得字,它屬於什麼法?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可是有這麼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個錯誤概念,哪來的得?你得什麼?你什麼也得不到,可是他就有這個概念,還很執著,屬於這一類的,這叫抽象概念。時間也是這裡頭的,空間也是這裡頭的,哪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可是你執著它真有。現在科學家比我們一般人聰明,科學家也不承認有三世,為什麼?你說現在,現在變成過去,一剎那就過去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現在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給你講真相,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講三心不可得。所以這屬於抽象概念,這一類的法就叫不相應行法。遍計所執性,它的性質是從我們妄想裡面顯現出來的,它不是真的。

  依他起就好像有一點真的了,眾緣和合產生這個現象。其實它也不是真的,因跟緣也不可得,所以緣起無生。像《中論》裡面所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我」是佛說的。譬如我們講這本書,書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書,大家說這是書,什麼因緣?你看有封面,裡面有紙張,在中國書用針線把它穿訂起來成一本書。你要是拆開,線是線,這個封面,紙是紙,這就不叫書,叫紙、叫線,你看名詞馬上就變了。我們把它裝訂在一塊,這是一本書,就叫書。你要曉得,真正會看的,有沒有書?沒有,這是幾十張紙而已,他看到幾十張紙。紙也是因緣所生法。像這種紙大概都是樹木纖維製造的,你再還原,紙也沒有了。這是告訴你緣起性空,它不是真有,它是幻有,你錯認了。可是這種比抽象概念好像是有一點真實,好懂,抽象概念是不好懂,可是這個東西都是有的。到最後跟你講真的,真的是圓成實。那是講什麼?那是講到自性,講到能生,能生是真的,所生是假的,因緣所生,所生是假的。所以能緣、所緣都不是真的,都是依他起性。能緣是什麼?我們最明顯的,欲望,我想得到這個,我想得到那個,能緣。所得的,我得到財,我得到榮譽,我得到地位,那是你所得的,我們講財色名食睡,你所得的。能所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你要知道是依他,性空,緣起性空,你就能放下。

  把能所都放下,能緣、所緣都放下,這是什麼人?菩薩,這就不是凡夫了。凡夫不知道,以為真的我能得到,五欲六塵我確實已經得到了,他以為是真的。如果真的明白人,我們自己身心都不可得。我們的心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我們的心。身呢?身是四大,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是講元素,佛經裡有科學。地是什麼?地是代表物質,你看得見、你摸得到,它代表物質;水是什麼?水是講它有濕度;火是講它有溫度,這我們中國人講的。現在科學裡面他不說這個,他講電,濕度是什麼?陰電,帶陰電;火,火是陽電,帶電;風大,風是什麼?它是動的,它不是靜的。現在我們曉得,最小的物質,原子,你看原子核,它像宇宙一樣,電子繞著原子核旋轉。所以一個基本的物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你看看佛經講的元素,我們現在講粒子,基本粒子,它的性質就是地水火風,它確實是個物質,它帶陰電、帶陽電,它永遠在那裡動,它是動態,它不是靜態。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那時候沒有科學,佛經裡面就講這些東西,講得非常微細,比現在科學講的還要細密,還要講得圓滿。

  依他有兩個意思,依他起,第一個意思是幻有,第二個意思是無性。為什麼說幻有?從分別生,這講得深。《華嚴》裡面講的跟其他大乘經裡面講的不一樣,這個講得深,從分別生,這真的講到根本,這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分別是識,心能現,識能變,心怎麼現的?心動了就現,不動它就不現。它為什麼要動?這個沒有原因。什麼道理要動?它真的沒什麼道理。用我們現在講,自然現象,佛經上的名詞叫「法爾如是」,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可是心動了,境界就現前。所以宇宙從哪裡來的?不是現在科學家講的爆炸來的,大爆炸,不是。但是他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大宇宙這些星球用最快的速度離開我們,都是向外面走,而且速度非常快,離開我們。這種現象就像爆炸一樣,爆炸之後物質四散,散到外面去了。他看到這個現象,以為宇宙的出生是屬於大爆炸。也難得,虧得他還想出一個爆炸的原點,原點很小,爆炸出來是這麼大的宇宙,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宇宙的原點,這是近代的科學家說的。

  我們下個月,也很快,九月一、二、三,三天,香港理工大學邀請我們去做一次講演,三天。第一天我來講「華嚴經的智慧」,第二天我找鍾茂森居士講「華嚴經的科學觀」,第三天我找的是胡小林居士跟我們講「傳統文化帶動企業良性的發展」。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來聽聽,聽聽《華嚴》的科學觀。現在的科學家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宏觀宇宙,一個是量子力學,《華嚴經》都講得透徹、講得好。宇宙,《華嚴經》上說的,是從起心動念產生的。起心動念我們沒法子知道,這在大乘教叫根本無明,現在的科學裡面講,波動。起心動念是波動的現象,非常微細,微細到不但我們人間沒有這個能力感受到它這種波動。就像我們居住的地球,你們現在常常看到地震,那是什麼?那是很大的波動,你測出來了。其實地球在太空當中的運行,繞著太陽運行,雖然有軌道,但它並不是很規則,它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動,你測不到,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只有地殼起了變化你才會測到,實際上它不斷在動。我們人身體,你看血液循環它也在動,這是大的,用儀器可以測到,我們的毛細孔、我們的細胞它是原子組成的,原子裡面你有沒有辦法測到?沒法子,儀器也測不到。

  所以起心動念,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算時間用秒做單位,我們知道老式的電影是用幻燈片製作成的,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它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就好像是真的一樣,一秒鐘二十四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起心動念,一秒鐘有多少?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單位是兆。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張的幻燈片,這樣速度放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這說的什麼?這說的我們現前的這個宇宙,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面境界相,從自己身能夠接觸的,外面所接觸的,速度就這麼快,這要知道,這才叫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佛經說得這麼清楚,科學家沒說出來,確實從分別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分別生的。十法界之外的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怎麼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裡頭沒有分別,不但沒有分別,而且連起心動念也沒有,那它為什麼還有世界?像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我們在前面念過「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現在我們曉得了,那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所以這個世界存在;如果習氣斷了,習氣斷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好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夢中境界都沒有了,這是永嘉禪師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醒過來了,醒過來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後,那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這是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四土,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一片光明,那是你的自性。所以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清淨的,沒有絲毫染污。

  《華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說出來,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說自性是「清淨圓明體」,清淨、圓滿、光明,那個光明是智慧,圓滿是德行,清淨是本體,所以清淨心自然智慧光就放出來,你德能就顯出來。修行,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修清淨心。念佛也不例外,《無量壽經》上經題第一個就是「清淨平等覺」,把清淨放在第一。清淨是真心,平等、覺是真心裡面的德能,這個要知道,那是本有的。惠能大師見了性,見了性才能說得出來性是什麼樣子。能大師說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圓滿具足的,就像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性裡面包括這些東西,它有智慧,智慧是光明,它有德能、它有才藝、它有相好、它有福報,都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雖然它沒有現相,但是它具足,它什麼都不缺乏,有緣它就現出來。所以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自性本定,它本來是定的,它從來沒有動搖過,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第三句裡面所說的「本自具足」現出來了,現出來是宇宙,妙不可言。不現出來的時候含藏在裡頭,不是沒有,現出來的時候,不能說真有,相有性無、事有理無。

  能大師講得簡單,講了五句,釋迦牟尼佛見性時候說得詳細,他怎麼說的?這一部《華嚴經》就是講的自性,自性的本體、自性的現相,這個現相就是法身,本體就是法性,它的作用,作用是什麼?作用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它起的作用。所以在一真法界,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剛才講了,他有起心動念的餘習,習氣沒斷,這是清涼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等級?習氣厚薄不一樣,習氣很多的,他品位就下,習氣很薄的,他品位就上。這種地位高下,這是世尊不得已用這種方法,教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在華藏世界裡頭有沒有這種概念?沒有,為什麼?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有什麼高下?沒有這個觀念,有這個觀念他就墮落,他就到十法界裡面來了。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有分別沒執著,六道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統統具足,這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再深一層去認識,認識清楚這就是看破,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看破之後你就放下了。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然後這個世界怎麼樣?這個世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經》上講的,世界是無障礙的法界,不礙事,為什麼不礙事?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有妨礙。

  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確實就像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的現相一樣,我們把銀幕比作自性、法性,這裡講無性,裡面的現相那是法相,法相是分別有的,它沒有自性,自性是真性,真性是永恆不變的,這個事相是剎那剎那在變,它有什麼自性?它沒有自性。所以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好,我們要常常記住,要常常作如是觀。《金剛經》上講的不詳細,提一個綱,《金剛經》末後四句偈教給我們,事實真相是「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在百法裡面,五法,前面四法叫有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四類都叫有為法。什麼叫有為?它有生有滅,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呢?真的叫無為法,無為什麼?它沒有生滅。無為法是什麼?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自性,自性是無為法。雖然它沒有任何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它能生萬法,萬法都是依他而起的,依他生起的。自性不可得,我們六根緣不到,眼耳鼻舌身,連意,意就是我們的思想,都達不到、都緣不到。所以佛經上不得已用個空字做代表,佛才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代表法性,色代表法相,法相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出來的,能生萬法。

  所以要曉得,相是假的,相是幻相,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釋迦牟尼佛說這樁事情,難得,說了二十二年,講般若,二十二年就說這麼一樁事情。千經萬論,希望大家能聽懂,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才肯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但不分別、不執著,六根在境界上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成佛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是阿羅漢;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具足,這叫六道凡夫,這把事實真相全告訴我們了。所以在此地,一切法裡面,佛舉了一法,舉一個例子,一個明白全都明白了。舉個什麼例子?「言語法」,世間在六道裡這些眾生的言語法。言語法從哪裡來的?「眾生妄分別」,你知道言語法是妄分別,一切法跟言語法一樣,是生滅法,全是虛妄分別,這個要知道。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鈔》,這是《疏》的註解,他說「依他二者」,這是依他起,「一幻有,二無性,從分別生,釋依他義」,它是依分別才有。要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依他才有,實報莊嚴土裡面沒有這個。所以實報莊嚴土叫一真,叫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是依他起性,就是識變的,實報莊嚴土是心現,識不起作用,不是識變,它就是心現。所以跟十法界比,那就是那個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十法界是夢中之事,醒過來之後就是實報莊嚴土。

  「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分別即他故」,所以這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佛在經上通常跟我們講四緣生法,這個四緣是講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解釋十法界相當吻合。親因緣,每個人都有,那是什麼?阿賴耶裡面的種子。好像我們種植物一樣,種五穀雜糧得先有種子,種子能夠生出。譬如我們種稻米,稻的種子種下去,它慢慢長出來會結成稻米,結成稻穗,這是稻米的親因。佛告訴我們,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有佛的種子,有菩薩種子,有辟支佛的種子,有阿羅漢的種子,有天人的種子,有人的種子,也有餓鬼、地獄、畜生的種子,統統都有,每個人都具足。你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我有佛的種子,我想作佛,能不能成就?能,你那個想不能間斷,想是什麼?想是所緣緣,你一心一意的想,攀緣這個,這就是大乘教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是所緣緣,我天天想佛,怎麼會不成佛?天天想菩薩,他就成菩薩。天天想發財、想升官、想五欲六塵,那是什麼?那是貪。天天想貪,到哪裡去?鬼道。天天瞋恚,脾氣很大,一點點小不如意事情馬上發脾氣,常常發脾氣,他天天想這個,到哪裡去?到地獄,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愚痴是什麼?糊塗,真假、邪正、是非、利害都搞不清楚,糊裡糊塗的,畜生道。所以是你想什麼你就成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在人間,每個人都想仁義道德、都想孝悌忠信,這個世界是和平的、和睦的,這個世界就是人間淨土。

  我們中國人講和諧社會,禮義之邦,人人想這個,它就現前。中國古代的社會確實是這樣的。你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家都想。為什麼大家會想?有聖人教導大家。什麼人叫聖人?聖人是明白人,知道事實真相的人、明白人他來教我們大家。所以中國五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是聖人,就是明白人,他教我們五倫八德。這種教誨,一直到民國初年,我們的社會普遍學習。我這種年齡,從小十歲以前接受這個教育,知道孝親尊師。五倫是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在這個世間人與人相處不出這五種關係,這五種關係要知道。所以應該怎麼相處?那就是有德,父子親愛,這種親愛的精神要把它擴大,愛一切眾生。君臣有義,義是什麼?義是合情、合理、合法,也要把它推廣到一切眾生,跟一切眾生相處都應當如理、如法、如情,有情,那這個社會多美好!長幼有序,這是講敬,恭敬,朋友有信,講誠信,這個社會就祥和,就是和諧社會,就是禮義之邦。中國靠這種教學,自古以來中國政府歷代帝王都是把教學擺在第一位,政府裡面所有一切設施是為教育服務的,你看那個排行你就曉得,他把教育排在第一。宰相底下從前是六個部,管教育的是禮部,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他排在第一,宰相如果說是有事故不能上班,不能視事,禮部尚書代替。幾千年都是這樣的,一切為教育。

  現在的社會最近這一百年,我們把中國東西拋棄了,學外國人的,外國人可不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他把自利擺在第一,自己的利益,把利益擺在第一,所以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自私自利,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中國人過去是以家為本,他有家族,中國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所以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家庭,人數少的,人丁不旺也有七、八十人,人丁興旺的有四、五百人,那是個家。家和萬事興,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從小就教育子弟不能有私心,起心動念要為整個家族去想,榮宗耀祖是一生追求的目標。我在社會上做些好事,我的祖宗光榮,家族光榮。所以他不是為自己,他能夠捨己為人。不像現在人,現在人是損人利己。我們中國教育是損己利他,不是損人利己,是相反的,所以這個社會長治久安。

  我們今天社會的動亂也不過就是近百年而已,清朝亡國之後,我們學外國人學壞了。所以現在外國人也是社會動亂不安,他要學中國古人。這不是我們提出來的,是英國人湯恩比提出來的,他說「解決(這是全世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世界社會問題,他說「要靠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他提出來的,向中國學習。這是真正有眼光、有見地,我們不能不知道。舉一個例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看大師《鈔》,「從分別生」,是解釋依他義,「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分別即他故」。下面他引用《唯識》的話來說,「唯識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依他起的自性,這個性就是講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質,它的性質。這個性當性質講,它的性質,是從分別緣所生的。四緣,我們要記住,所緣緣重要。如果我們一生,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極樂世界,這個人決定生極樂世界。天天念阿彌陀佛,心裡還想著名聞利養,還想著貪瞋痴慢,這去不了,為什麼?不相應,你那個念佛是假的,憶佛念佛是假的,你還貪圖這個世間。所以要放下,對這個世界一點都沒有留戀,一心一意去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決定得生,這個道理要懂,所以這裡頭沒有迷信。第三個叫無間緣,就是你的所緣緣不能間斷,我們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不可以間斷。最後是增上緣,增上緣,很多幫助你的,譬如道場,幫助我們,經教,幫助我們,我們天天學習經教,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經教用處在此地,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經教提醒我們。道場這是我們的增上緣,同參道友是我們的增上緣,到最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是增上緣,所以統統具足。

  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分別執著還是沒放下,所以你生到那邊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如果你把分別執著在這個地方就放下了,到極樂世界去不是這兩土,你生實報莊嚴土。我們得好好想想,我們是現在放下還是到極樂世界去放下?這個帳要會算。現在不放下,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要修多久的時間才能修到實報莊嚴土?十二大劫,實際上講,十二大劫在西方極樂世界算不了什麼,為什麼?那個地方人有無量壽,所以十二大劫在無量的壽命裡來講,那不算是很長的時間。可是如果在這個世界你就把分別執著放下,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那裡去就成就了,你就省了十二大劫的時間,這要懂得。所以你現在肯放下,《華嚴經》上教導我們的,你就佔了大便宜。真正是密宗講的即身成佛,那是真的,一點不假。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

  舉這個例子,「今言世間語言法,即所起之法,眾生妄分別,即是能生」。為什麼會有語言?這是眾生分別心起來的。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知道緣起性空,緣起無生觀,無生就是性空,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無性,緣起性空,你自然就放下了。所以在大乘教裡面,三論宗講的八不中觀,這個意思在大乘教裡面,無論哪個宗派都很認真的學習。「不偏就叫中,不邪就叫正,中道就是正道」,這是八不中道觀。三論宗把這八句話認為是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至極的宗旨。這個至極宗旨,我們把它用現在話來解釋,就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凡夫修行成佛,「八不」就是正觀。四句偈說了這八個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反過來講,講對面,講對立,反過來那就是生滅、斷常、一異、去來,這八個字叫八迷,迷了。我們有沒有這個觀念?有沒有生滅的觀念?有沒有斷常的觀念?有沒有一異的觀念?這個一異觀念很可怕,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是一,你們大家都是異,就對立了。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沒有一異。世尊在楞嚴會上用大海做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法性、比喻作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把大海裡的水泡,浪花沖起的水泡,比喻作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水泡。迷了,不知道大海是自己,認為水泡是自己,我這個水泡跟別的水泡就對立了,這是執著、分別;如果分別執著放下了,水泡破了,破了,原來大海是自己。回頭看看大海裡面還有很多的水泡?那還是自己,不一不異,這句話你才真正算是懂得。大乘教裡面講不,這裡講八個不,實在講,講「不」是無量無邊。「不門雖無量,此八該攝一切法」,全部都包括了。

  《本業瓔珞經》裡面說,「二諦義者」,二諦是真諦、俗諦,八不是真諦,反過來八迷是俗諦,他講的這八句,「不一亦不二」,二就是異,就是不一不異,「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八不。你從什麼地方能看到八不?你細心去體會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一彈指,是世尊問彌勒,彌勒是專門學唯識的,他是唯識宗的祖師,世尊問他,凡夫常講的起心動念,有幾個念?有幾個形?有幾個識?念頭一動就有形色出現,那是什麼?物質現象,跟著就有識的現象出現,識是什麼?精神的現象。所以精神是心法,物質是色法。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色法跟心法是一不是二,現在世間裡面把它分作精神、物質,心法他們叫精神,色法他們叫物質。精神跟物質是同時生起的,精神裡面有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物質裡面有精神,現在科學證明了,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就是非常好的證據,物質裡頭有精神,精神是見聞覺知。水是礦物,有見聞覺知。我跟江本博士談,我們也談得很投緣,我告訴他,不但是水,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你慢慢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它。精神裡面有物質,這個就難了,這就不容易看到。譬如我們現在講的,有許多沒有身體的,就是沒有色相這個身體的眾生,我們講幽冥界、靈界,他有沒有色身?有,我們肉眼看不見。在佛法裡頭有,說他有色,他的色叫無表色。表就是表示出來,他這種色是我們看不到的,沒有辦法在我們面前顯示出來,他有,有天眼通的人就看到。

  所以精神跟物質是分不開的,物質裡頭有精神,精神裡頭有物質,而且是同源的,同時興起的。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看到的,第二條,「起二用」,一體,從一體裡起二用,兩個作用。這兩個作用,第一個就是宇宙,宇宙現前了,第二個就是生命現前了,這個生命是自己。像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沒有生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在大乘教裡,那叫正報。所以正報是說自己,不是說別人。別人對我自己來說是我自己的依報,依報是環境,環境裡面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我們的依報,我個人才是正報,所以這個依正一定要搞清楚。不是說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叫做正報,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正報是指自己,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是同時誕生的,沒有先後。生命是多元化的,不一定一出生下來我們就是一個人的形狀,不一定。你看宇宙之間這些動物現相就太多了,還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可能在宇宙誕生的時候,我們跟整個宇宙誕生,現在所講的天界,不是人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同時誕生的,就是看每個人的業力不相同,這個業力是自然的,法爾如是。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佛法解釋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迷了以後,最重要的要知道回頭,如果不回頭,愈迷愈深,那麼你的煩惱習氣就愈來愈重,你在六道裡面的日子就愈來愈辛苦。所以覺悟的人慈悲,他看到這個現象他來幫助你,幫助你回頭是岸。業障實在太重了,佛菩薩做種種示現,示現怎麼樣?看不懂,看了不會覺悟;跟你講,講解也聽不懂,很可能聽了之後錯會了意思,還是回不了頭。所以諸佛菩薩真的是,我們的話來說,慈悲到極處,我們在六道裡生生世世他統統照顧,從來不捨棄。所以佛菩薩的恩德沒有人知道,他也不稀罕我們知道,他永遠跟著我們,為什麼?他知道我們跟他是一體,道理在此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不知道他,他知道我們,他幫助我們回頭,誘導我們放下,放下就是。所以為我們處處現身,時時現身,不一定現什麼身。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覺察?心清淨就能夠覺察,我們不能覺察實在是因為太煩躁了。所以心浮氣躁這很糟糕,心浮氣躁什麼善法都沒有辦法接受,這是一道很堅固嚴重的屏障把它障礙住了。所以要跟佛菩薩接觸心要清淨。

  我們再細心去觀察一下,在現前這個社會,中國、外國都有,通靈的人,凡是通靈的人他們的心比我們一般平常人的心清淨,他要不清淨他馬上就失掉,他這個通靈的能力馬上就失掉。其實我們每個人出生下來都通靈。你細心觀察,你看嬰兒生下來幾個月,還不會說話,睡在搖籃裡面,你仔細觀察,他一會兒笑,一會兒他有表情,那是什麼?他看到一些我們看不到的這些靈。無論他睡著或者是睜開眼睛,他自己會笑,他自己有表情,你細心觀察,他真的看到東西,他不會說。到他以後慢慢長大,慢慢就有一些分別執著起來了,他這個漸漸就失掉。有些能夠保持到十歲左右,但是他不說。偶爾也說出來,說出來大人講:胡說八道,你說什麼?嚇得他不敢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細心觀察你就知道。所以佛法講的這個「八不」是真的。

  從最淺顯的,我們看電影的幻燈片,看電影的底片,看這個好。你常常看,你看它一張一張的,前一張,第一張不是第二張,第二張不是第三張;第一張也沒有進入第二張,第二張也沒有攀緣到第一張,個個互相不往來。快速度的給它移動,它成了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好像我們日常生活活動沒有兩樣。你從這個畫面就省悟過來了,原來我們所有的活動,前後都不相干,每個畫面都是獨立的,它哪有來、哪有去?它哪有生滅?真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真看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整個宇宙的縮影,你在這個電影底片裡面看到;這是整個宇宙,諸法實相,我們把它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清楚了之後,大乘經裡面講的你就懂得。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如露如電就是速度移動太快,電是閃電。這個電影的幻燈片在放映機上放映的時候就像閃電一樣,你看錯了,你誤會了,你沒能看到真相,你被這些幻相欺騙了,被這些幻相迷失了,迷失了它的真相,你看的是妄相。

  阿羅漢、菩薩以上,他們看到真相,所以他們能放下。看到真相的人,你想叫他不放下不可能。聽經學教幾十年的人還沒有放下,他所聽的、他所學的沒懂,不是真懂。真懂看什麼?看放下多少,放下多少就真懂多少。可是放下之後還有很濃的習氣,習氣可不容易斷。習氣遇到境界的時候它就發作,遇到可愛的,貪的習氣發作,遇到討厭的,瞋恨的習氣發作,一發作就又變成現行,立刻就退轉,就退到原位,甚至於還墮落,你說這個多可怕!那怎麼辦?這就是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順境界裡面,所謂順境、善緣,鍊什麼?鍊不起貪心,沒有貪戀。怎麼鍊法?提起覺觀,你能不能提得起來?你馬上就要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的。《金剛經》中國人念得最多,不學佛的人也念,為什麼?真的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那個貪的念頭才一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平了。假的,不是真的,不值得喜歡,不值得留戀,想留戀也留戀不到,為什麼?它不存在。遇到逆緣,逆境、惡緣,心裡難過,不高興了,馬上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者想到《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習氣馬上就降溫,就不會發作。

  所以修行修什麼?真正修行的人,順境裡面修不貪,逆境裡面修不發脾氣,就從這裡開始。為什麼?這個毛病最嚴重,貪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你從這兩個修,修成功了,你就是不能往生,你決定不墮三惡道。對於一切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契入境界之後,有一點功夫了,你態度變了,你變得很柔和。「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質直柔和」,質直是什麼?真誠心待人。什麼是真誠心?我希望別人用什麼心對待我,我就用那個心對待人,那就是真誠心。你待人接物的態度就變了,溫柔、和睦,不但現前的冤親債主可以化解,累劫的冤親債主都會化解掉,真正講的消災免難。所以修行,說老實話,不是每天念多少經,磕多少頭,不在此地,讀經、學教,我們常講是提醒自己,真正修行是在生活上,吃飯,在飲食上不執著。所以我們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每天出去沿門托缽,給什麼吃什麼,哪有選擇的?沒有選擇,他心是清淨的,他心是平等的。清淨心、平等心能轉境界,這個我們現在明白了。他托來的東西,他心地很歡喜,他吃的時候味道就好,境隨心轉,他心好,不管什麼東西到他那裡,都是最美的味道。我們很可憐,我們是心被境界轉,這就受外面的控制,他不會,他們是境隨心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心地善良,純淨純善,那你看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才真正能夠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

  《涅槃經》二十七卷有這麼幾句話,「十二因緣」,辟支佛所修的,「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你看十個不,「龍樹菩薩承之」,真做到了。《智度論》第五卷有這麼一段話說,「如說」,譬如講「諸法相」,說諸法相,有這麼幾句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它也講八個不。由此可知,《八不中道觀》通大小乘一切法,為什麼?這是講的諸法實相。《智度論》第七十四卷裡面說,《大智度論》是一百卷,「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末後是兩個非,前面十二個不。龍樹菩薩學到了,用這幾首偈,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就作如是觀。這個觀成功了,他修學是大幅度向上提升,他是初住菩薩,不但是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我們要想想,他能做到,我們也向他看齊,要向他學習,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實的利益。

  世間東西全是假的,你拼命去追求,追求到最後一場空。你要了解事實真相,很寒心,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造業。縱然造的是善業,也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可是人天還不容易得,人怎麼樣?中品十善,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講到善法,諸位都應該知道,善從哪裡生的?它的根是孝親尊師。你看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孝親尊師,一部《地藏經》就是講這個道理。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裡頭,孝道的精神、核心就是親愛,父子有親,那種親愛。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用現在的話說,是愛的教育。愛,頭一個就是要自愛。他不自愛,他怎麼能愛人?自愛,愛自己什麼?愛自己的本善。《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愛自己的本善,本善是什麼?是倫理、是道德。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本善是什麼?本善是自性性德,這是本善。「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講的四德,那是本善,隨緣妙用、威儀有則、質直柔和、代眾生苦,這是性德裡面的四善,具體給你講就是十善業道,自己能夠把十善業道百分之百的落實是自愛。

  我們今天再引申出來,《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做到是自愛,《感應篇》百分之百做到是自愛。你做不到,做不到你不自愛,不自愛怎麼會愛人?哪有這種道理!你看你把《弟子規》做到了,你的父母喜不喜歡?真喜歡,那才叫孝順;老師喜不喜歡?老師真喜歡,這叫尊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是不孝父母、不自愛,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就這個道理嗎?不孝的人,背師叛道的人,這個業造得就重。這些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你要知道,他為什麼做不到?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了解,哪有做不到的!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難,這是求自己。求自己,只要自己一下覺悟了,立刻就回頭,回頭是岸。我們今天迷得重,迷得深,不知道回頭,一定要親近佛菩薩。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去讀誦。讀誦讀不懂沒關係,一遍一遍讀,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道理?一千遍念下來,心清淨了,清淨就懂了。為什麼現在聽不懂?心不清淨。我們聽講聽不懂,心不清淨,心要是清淨,看書就看懂了,聽講就會開悟了。所以我們想學習,先要把學習的障礙排除,障礙就是心浮氣躁,障礙就是煩惱習氣。

  《中論疏》裡有幾句話說得好,「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教下所講的,正道,八正道,止觀裡面的妙觀,「方等之心骨」,方等,釋迦牟尼佛講方等講八年,通大小乘的。「定佛法之偏正」,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這八不就是標準,就從這裡來定。如果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正法。我們還落在生滅、一異、斷常,那我們走的是邪法。這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不是假的,是真的,都要依這個做標準。後面還說,「示得失之根源」,依八不,你得到了,得到正法;反過來說,你把大乘佛法的根沒有了,失掉了。「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八萬法藏是什麼?現在就是《大藏經》。你要是迷了,這部《大藏經》你看不懂,你天天念它,等於夜遊,什麼都看不見,風景沒看到。「悟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十二部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十二種方式叫十二部經。我們初學的時候,就是一般學術裡面講,十二種不同的體裁,實在講就是對不同眾生他有十二種的方法,你要悟之,這個《大藏經》那就是白日,青天白日。由此可知,這個「八不」是多麼重要。

  《止觀》裡面又說,《止觀》第六卷,《摩訶止觀》,「橫門者」,橫對豎講,橫是廣,推廣,「如中論八不,一論明八門」,一論就是《中論》,它說明八門,「諸經論則無量」,你要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講的是無量,不是八個不,無量不。《八宗綱要》裡面也有幾句話,都值得提醒我們的,「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我們凡夫都墮在妄想、墮在戲論裡頭,像這些灰塵一樣,「八不」是一個拂帚,它能把這些灰塵拂去。「無得正觀之月」,無得是正觀,「無智亦無得」,《般若心經》上說的。六百卷《大般若》,我讀了之後做了一個總結,四句話,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要常作如是觀,我們就會心平氣和,這就是正觀。正觀像明月一樣,「浮一實中道之水」。八不顯實,這就像月亮的月影在水中一樣,水清淨,水沒有波浪,月亮在水裡面就看得清清楚楚,正觀。時時刻刻你能夠用八不提醒你,你就不會迷失方向。我們的方向是成佛之道,這個要記住,我們走的是成佛之道。這一段的意思還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明天接著再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