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九八卷)  2008/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八段真實慧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

  【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昨天我們學到此地,意猶未盡,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學起。偈頌的意思,深廣無盡,佛法就是覺,為什麼說『不可覺』?覺了佛法這才是成佛,為什麼說不能覺?這個意思跟《老子》前面兩句話很接近,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覺了佛法就不是佛法,為什麼?因為你有覺,你有念頭。這個覺呢?這覺是妄想,有妄想你就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就不是佛法。後頭這句說得好,『了此名覺法』,「了」是你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覺。心裡明白,能不能說得出來?說不出來;能不能有思惟?沒有思惟。沒有思惟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佛!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人,我們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佛很慈悲,因材施教,我們的根性鈍,下下根人,下下根人佛也有善巧方便,就從下下根講起。所以佛法有所謂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菩薩,最上面是菩薩、緣覺、聲聞、天、人,叫五乘,五乘就是人天佛法。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也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就在《十善業道經》上,《十善業道經》是人天法,所以就以這個做依據的。你看《十善業道經》,從人天法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為根本。所以十善業道就是我們基本的佛法,佛法裡面的基本法。即使上上根人,像釋迦牟尼、像六祖惠能,他們雖然不是這樣一層一層學上去的,你看他,他悟了之後,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是不是十善業道?是的!而且是圓滿的十善業道,沒有一絲毫虧欠,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說是我這個佛法學到上面去,下面就不要了,沒有這個道理。絕對不同世間念書,世間念書你念到中學,你小學就不要;念到大學,中學東西不要。佛法不是的,佛法念得再高,連底下基層修得愈好;絕對沒有說下面的捨掉,他會得到上面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它是整體的。於是我們這就明白,『諸佛如是修』,他真修,真修他怎麼會成就呢?『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是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沒有起心、他沒有動念,雖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統統做到了。我們講到學習最基本的,最基本的十善業道,用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悲一切,那是什麼?那不就是《弟子規》嗎?《弟子規》在如來分上,在法身菩薩分上,他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周到,心裡「一法不可得」。這叫理事無礙,叫性相一體,他不是把東西捨掉!

  我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核實這個問題,「弟子規,聖人訓」,總綱這個八句,就是自性的性德顯露。聖人,聖人就是佛菩薩,中國人叫聖人,印度人叫佛菩薩,那個訓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弟子規》裡頭智慧、德相圓滿具足,從自性流的,這個東西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所以夫子才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意思太深了。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自己說,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說法上面加一個字。你相信嗎?我們學了這麼長的《華嚴經》,答案是肯定的,相信,一點都不懷疑。為什麼?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他們證得之後真的叫一鼻孔出氣,這禪宗的話,你證得的是圓滿的,他證得的也是圓滿的,你不能超過他,為什麼不能超過?圓怎麼能超過?超過就不圓了,所以都是圓滿的。就是你也不能增,也不能減,跟他完全一樣,這叫述而不作,這叫信而好古;所以說佛佛道同,佛佛圓滿。把一乘大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弟子規》,一點都不錯,他做出個樣子我們學,我們學的時候像佛,不是佛,形象上像,跟他做得一樣。怎麼不是佛?因為我們有得有失,人家「一法不可得」,我們在一切法裡頭有得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不是佛。可是樣子上做的是佛,你看佛孝悌,我們也做到孝悌,跟他學學得很像,形象上學得很像。佛謹信,我們也學謹信;佛汎愛眾,我們也心量能夠拓開,也能夠無條件的愛護一切大眾,愛護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做得很像。可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捨掉,所以我們還是凡夫,凡夫樣子學得很像,可是不是佛境界,這一定要懂。但是學佛,凡夫就要從這裡學起,你才真正能夠學得好,真正能夠不斷不斷向上提升,道理在此地。

  如果連這個都不認真學,天天聽經聞教,還是提升不上去,為什麼?李老師講的,你搞佛學,你不是學佛,搞佛學跟提升境界不相關。學佛呢?學佛就從《弟子規》學起,你就知道《弟子規》就是一乘法,你才會認真去幹。那你看《弟子規》句句不一樣,句句是《大方廣佛華嚴》。到了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之後,什麼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沒有見性之前,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讀誦,你在這裡講解,你在這裡修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它就不是佛法,這個道理要懂。不懂,不懂也不要緊,依照規矩去學慢慢就懂,別著急。你看我們於一切法真能做到不執著,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那是什麼?那是阿羅漢的境界,這是真正入門,《華嚴經》裡面七信位的菩薩真正入門。我們連初信都沒入,這個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在六道裡修福報,為什麼?你跟佛學,學得很像,這是真正的善,沒有見性的善,善決定生人天,享人天福報。善也有等級的,所以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你修到哪個等級,你到哪個等級去受報,出不了三界。

  可是如果你遇到淨土那就太難得,你能夠信淨土,你能夠發願往生,你要能夠依教奉行,把你所修學的善行迴向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雖然是生凡聖同居土,說老實話也就成了佛。真的,這是一生成佛的佛法,《華嚴經》也不例外,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弟子規》上前面的七樁事,那就是我們想修行、想提升、想證果,必須要學習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末後學文。學文就是學經教,不是學別的,經教通了文學自然就通。但是把這個放在最後,這不是首先是德行嗎?德行不能奠定,學文沒什麼用處,沒有實際的功德利益。如果有德行,這個文藝自己可以享受,所謂精神生活,可以教化眾生,可以弘揚佛法,自利決定利他,利他才是真正自利。這裡面我們只舉例,不能一條一條的細說,前面我給諸位提到「父母呼」,父母是舉例子,是我們最親愛的人,是我們最尊敬的人,他叫我們,我們當然馬上會答應。在大乘教裡面,在菩薩教裡面,我昨天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應,無論距離多麼遠,這個心念頭振動的波動的速度是任何速度都沒辦法跟它相比的。現在物理裡面講的速度,大家只曉得光速是最快的,電磁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要跟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這個波動比,那差太遠,簡直不能比,心才動一個念頭,這個波動已經遍法界虛空界。

  現在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不少的星,我們現在看到它放光,這個光到我們地球上有一百億光年的、兩百億光年的,光走的速度走一百億年、走兩百億年。還有更遠的,我們現在看不到,我們的科技儀器還不夠精密。但是我們一個念頭剎那之間就周遍法界,這個速度太快了。是不是真的?我們念了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對話就知道,念頭才動,起心依報就出現,一時頓現。這個一時是一念,一念是多長的時間?現在我們大家算出來,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一念。這個速度我們無法想像,因為我們開始想的時候,已經不知道多少個念頭,一念沒辦法想像,這一念就周遍法界。你看《妄盡還源觀》裡面,是根據《華嚴經》所講的,三種周遍,三種周遍是同時的,第一個就是講的速度,周遍法界,第二個講出生無盡,第三個講含容空有,這三種周遍同時,同在一念當中,圓滿的。

  所以你看,我們的念頭力量多大!我們在苦難當中有這一念求佛菩薩,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有應,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有感覺到的、有感覺不到,感覺到的人好像少數,感覺不到的人佔多數,這什麼原因?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道理,跟我說:你有求但是沒有應,不是沒有應,是你有業障,你的業障障礙住,他應的時候你收不到,接收不到,不是沒有應。那要怎麼辦?老師教我懺除業障,佛菩薩的應你就感受到。業障怎麼懺除法?他老人家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儀規並不重要,重要在哪裡?後不再造。我這才真的明白,什麼叫懺悔?天天反省哪裡做錯、說錯、想錯,明天趕快把它糾正過來。真正像孔子讚歎顏回「不貳過」,叫真懺悔者。顏回要在我們佛法裡面,他叫懺悔菩薩,給我們做出懺悔最好的榜樣,他的過失沒有第二次。所以夫子讚歎,所有學生當中沒有一個人能跟他比,別人犯過還會有幾次,只有顏回,你看他改過改得那麼徹底,改得那麼乾淨、那麼快速,聖人!這些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我們應當學習。天天讀經,讀經是什麼?讀經是照鏡子,自己找不到自己的過失,讀經拿經跟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來對照。讀什麼經?從《弟子規》做起,你一定要把《弟子規》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落實在生活上。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所有一切全是大方廣,全是《華嚴經》;《弟子規》是一,《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弟子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看在佛法裡面,能夠把十善業道這十句,菩薩展開來給你說,能說八萬四千條事情,沒有離開這十條,八萬四千細行;在小乘教裡面展開來三千威儀,三千條就是十善業展開的。《弟子規》裡面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展開來就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大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我這個說法你同意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父母是代表,代表什麼?我們最尊敬的。諸佛菩薩你看他們的行持,都是自己謙卑,尊重別人,謙卑到什麼程度?《菩薩戒經》裡面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自己是兒女,看待一切人都是我們父母,你就成佛,你的煩惱習氣、貢高我慢都沒有了,這三種重障,嫉妒、貪欲都沒有了。你對待父母還有什麼?孝敬。「父母命,行勿懶」,任何人拜託你的事情,只要你答應,答應叫受命,受了就真幹,要負責、要盡忠、要盡孝,都是孝心的擴大,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

  「父母教」,這個教的意思可太廣了,最需要細心去體會的,就是示現。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他做的是好事,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他做的那些不善,我們還要認真去思考,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一切善人、惡人都要有敬意,就是普賢菩薩講的「禮敬諸佛」,自己沒有分別心,這人是好人、那人是惡人,沒有分別心,他都在做示現,他都在教化眾生。像我們歷史上的,岳飛教正面的,教你盡忠報國;秦檜演反面的,教你不要做漢奸,做漢奸就像他那個下場。現身說法,兩個都是好老師,兩個都是功德相等,你這樣看法善惡就沒有了,他是來教育人的。所以你要善學,要會體會,善於體會到,處處都得受用,時時得受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一樣不得受用,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如果遇到別人責備我們,「父母責,須順承」,縱然責備是冤枉的,我們也順承,提升我們自己忍辱波羅蜜。這最好修忍辱的機會,那個責備我們的人是我們忍辱的老師,是教我們忍辱的教授。我們不但對他沒有怨恨,對他感恩,不是他這種教誨,我們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他過去生中的修忍辱波羅蜜,行菩薩道,也就是當菩薩的時候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就冤枉,他沒有過失,可是歌利王錯怪了他,把他凌遲處死。這是殺人裡面最殘酷的,不是叫你痛快的死,用小刀給你身體一片一片的來割割死。受這麼大的一個侮辱,忍辱仙人沒有怨恨,發了一個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我度你」,為什麼?報恩,報什麼恩?忍辱波羅蜜圓滿。我們將來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圓滿的時候,也是這種現象出現,看你能不能忍?那你不能忍的時候還要再修。釋迦牟尼佛成佛,頭一個得度證阿羅漢果的憍陳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說話算話,成佛確實第一個度他。所以任何人給我們的羞辱,你要知道這個不容易,成就我們自己的忍辱波羅蜜,他造的罪業他要受果報。如果我們是菩薩以忍辱來順承,他雖然墮地獄,墮地獄裡面他受罪減輕,他在地獄裡不會很苦。但是因為他的不善心行,那種惡的惡意、惡行他要受果報。這就是人家願意墮地獄來成就我,我怎麼能不感激他?不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有意是菩薩,無意真的是惡人,真的惡人我們也把他當菩薩看待。為什麼?他成就我。

  像提婆達多,佛在世的時候天天領著一些惡人來破壞佛法,來陷害佛,他是來表法的。佛沒有一絲毫怨恨,成就佛教化眾生的十願、十度(十波羅蜜),《華嚴經》上講的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他們在表演負面的,墮地獄了,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墮阿鼻地獄,但是佛說他在阿鼻地獄過的日子相當於忉利天。為什麼?成就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教化眾生,成就許許多多的眾生以提婆達多做借鏡改過自新,這是功德的事情。所以大經裡面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加了兩句,我加兩句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是華嚴境界。入這個境界,他怎麼會不法喜充滿!當然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所以你要入這個境界,首先你得放下,像這個經說「一法不可得」,這是真的。你要常常記住,森羅萬象,確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在變化,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那就是法法皆平等,不論是善法、是惡法,為什麼?都不可得,都等於零。但是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迷在這裡面,迷在這裡面他就造業,他就受報,他受很多冤枉苦,造作惡業變出來三途,三途沒有人造,這個境界是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境界也是心想生,如果我們心地善,這個世界非常美好,你能感受到美好;你心地不善感受不到,你在受苦、在受難。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任何人對待我再不善的行為,我們都感恩,真的成就了忍辱波羅蜜。

  下面講「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說什麼?這是增長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不是好事情。「物雖小,勿私藏」,這是增長三毒。我們天天學佛講要斷煩惱、證菩提,可是控制、佔有、私藏,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哪個沒有?人人都有。不學佛不知道,不學佛認為這是正常的,這好事、這不是壞事。私藏,你看看古人怕這個世間有災難,怕佛法失傳,把佛經刻在石頭上,你們看看房山石經不就知道嗎?房山石經那是一部全部的《大藏經》,發掘出來之後跟現在《大藏經》做個比較,它還多了幾部。我們現在的《大藏經》它裡頭全有,還有幾部我們沒有的。藏諸名山,是不是私藏?他不是私藏,他是供給後人的,怕在戰亂經典被毀掉之後,將來你們發掘出來之後,還有完整經典流傳於後世。這是個好心,這真的發的是菩薩心,其目的是希望正法久住,我們要體會古人的用心。現在發掘之後認為這是寶藏,我們要怎樣做才對得起古人?古時候沒有印刷術,除這個辦法沒有第二個辦法。現在印刷術發達應該怎麼做?發掘出來,趕快把它做拓片。現在可以用照相的、影印的技術,統統把它印出來,你印個一萬套,印個十萬套,在全世界各個圖書館都有,那就不怕!災難不至於把整個地球毀滅,只要地球還有一個地方存在,它就有幾套保存住。所以分散是最安全的,放在一個地方不安全。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想到用心在哪裡?更重要的,古人把這些東西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學習這才對得起古人。認真學習比流傳給後世更重要,為什麼?他希望你成佛,得到這個方法依教奉行,你就證阿羅漢、證菩薩果、成佛,這是最大的希望。你成佛之後肯定也希望幫助後人成佛,那怎麼辦?我們就大量流通,就是這個意思。

  「親所好,力為具」,你的父親喜歡什麼?父母喜歡什麼?父母喜歡你成聖成賢。有的父母希望將來兒女做大官、發大財,那是父母沒有把聖賢書念通,聖賢書念通了就不會有這個念頭。你想想看,釋迦牟尼是王子,他如果不出家繼承王位,做再好的國王,二千五百年之後沒人曉得他,誰知道?捨棄王位一生從事於聖賢的教學,二千五百年之後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知道,提起來沒有不尊敬的,這個果報不一樣!佛對於後人的期望,經典上講得太多了,他希望我們大家人人成佛、人人證果,這是他唯一的希望,勸我們不要再搞三途六道。我們能成得了嗎?在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多,「出現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見性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本來是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說出來。我們現在有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不能證得。

  用相宗的術語來說,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意識,執著是末那,迷了之後自性變成阿賴耶識。相宗怎麼成就?轉識成智,從末那開始,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識成智就成佛。這四種智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皆有如來智慧」,這話說得好,你看看只要我們放下就回頭!最重要的是自己放下,不必要求別人,求人難,中國古聖先賢常常告訴我們,世間有兩種難事,「登天難,求人難」,這個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別人的。自己成就了就能成就別人,成就別人不是普遍的,成就什麼?成就有緣人。別人看你成就,他受了感動,他向你學習,他也成就,那叫有緣人。業障深重沒有緣的,慢慢來,總有一天他會成就,這個事情不能著急,著急怎麼樣?著急是欲速則不達。本來這一生成就的,因為你要求過急,反而這一生不能成就,得拖到來生,這就起反作用。所以佛這才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錯,順著他錯,錯他將來受報,在受報當中他覺悟回頭,他必須要通過這一關。現在你怎麼逼他,他反抗更厲害;幫助別人要智慧、要善巧。有智慧當然有善巧,沒有善巧那就沒有智慧,智慧的應用就是善巧。所以什麼事情,世出世間法都是急不得,總要心平氣和,你才能看得清楚、才能看得明白,一急就糊塗,好心做出了壞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很多例子。我們真正好好修行,證阿羅漢果、證菩薩、成佛,這是我們父母意想不到的歡喜!「親所惡」,你幹壞事、你做壞人、你犯罪、你被判刑,這是父母最厭惡的事情。這個事情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你看看海口監獄他們用《弟子規》來教這些犯人,犯人懺悔回頭。你再看這些犯人的家親眷屬,在這裡面你就看到親所好、親所惡。我們要孝養父母,決定不能做父母所厭惡的這些事情,決定不可以。父母喜歡你成聖成賢,你的父母不但受到人的尊敬,他會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這個叫真孝順。

  我們看到「悌」,悌是兄弟和睦,平輩的和睦。在中國過去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確實值得人尊敬。這一個家族住在一起,一個村莊,一個村莊一家人,一般人口都在三、四百人,人丁興旺的有六、七百人的,人丁不旺的也有一、二百人。中國五千年長治久安靠什麼?靠家。為什麼?這一個家是個社會團體,它這麼多人居住在一起,所以它有家道。道是什麼?是倫理這是共同的,五倫、五常這是家道。他有家規,家規就是《弟子規》,也叫家訓,家訓跟家規是一個意思。他有家學,也就是說他有子弟學校;他有家業,他有家的事業。這是顯示出家的精神與功能,功能裡面最大的三樁事情,第一個是養老,所以人老了他有依靠,後代會養他,會尊敬他、會養他。不像現在,現在人老的時候真可憐,子女不養。現在經濟出了問題,國家養靠不住,這怎麼辦?大問題了。如果哪天美元貶值到一文不值,全世界人受難,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大亂,不是小亂子。到錢不值錢的時候,那就是以物易物,我們經歷過這種生活,非常可怕的現象。所以家的功能有育幼,小孩讀書沒有問題,家有家塾,就是現在講子弟學校。有養老、傳宗接代,傳宗接代是什麼?傳家道,家道、家規、家學、家業有人承傳。這個東西不是說你兒女多,不是這個意思,兒女當中有能力,有德行、有學問、有能力繼承家道、家學、家業。家家都懂得,家家都好,這個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所以從前做官好做,我們在許多文學作品裡面看到,這些做官的,社會安定沒有什麼事件發生,這些官員常常遊山玩水,吟詩作詞,他搞這個玩意兒,留下很多的文章。哪裡像現在做官,現在做官,我看全世界做官很辛苦,看哪一行都沒有做官這一行苦,為什麼?社會動亂,案例太多,處理不完的案件。在從前一個月難得有一、二個案件,你說他多自在!所以官府裡搞什麼?講經、講學搞這個,沒事幹。這個地方主管官底下這些僚屬聚集起來講學,真的是教學為先。連皇帝也不例外,皇帝在宮廷裡面,請儒釋道這些學者專家到宮廷裡面去講學,皇上帶著嬪妃、帶著文武大臣一起來聽。清朝前面幾個帝王康熙、雍正、乾隆,宮廷裡面講學的那些講義,我們現在叫講義,都保存著,在《四庫全書》裡面。我常常看這部分,看到底宮廷裡面講些什麼,像《論語》,這是《四書》,他怎麼講法,《孝經》怎麼講法,它統統都在《四庫》裡,《薈要》裡也有。你就曉得當時學習的風氣多麼興旺,這是盛世。為什麼會興盛?大家都在學,都在學聖學賢,帝王學聖學賢,各個階層的官員在學聖學賢,讀書人都在學聖學賢,你說這個世界它怎麼不美好!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想到,像中國從前這樣的家,大家族,現在是不可能再恢復,現在我們確實是古人所說的「家破人亡」,沒有家了。小孩認識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很多就不認識,自己父親的兄弟,伯伯、叔叔還知道,再上一代祖父母的兄弟不知道,外祖父母的更不知道,再上一層曾祖父沒人曉得,高祖父就不必說,這悲哀!這就叫家破人亡。但是中國這個家的精神與功能,是社會安定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間法都必須從安定的社會當中才能夠安立,才能夠建樹起來。社會不安定,佛法沒有法子建立,世間法也沒有法子建立。所以今天的世界,每個人迫切希求的是什麼?是化解衝突,社會安定,世界和諧,這是今天整個人類心目當中的希求。這是這個時代的大事業,可不是小事,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是什麼人?聖人。所以我參加聯和國的會議,我對他們都非常尊重,雖然到現在還想不出方法,但是那一片熱誠值得我們尊敬。我們的參與沒有別的,就是把中國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長治久安的方法向大會報告。希望我們能夠回頭,重視古聖先賢傳統的文化,不可以輕易否定,不可以疏忽,那裡頭有寶!可以解決我們現在社會問題。

  《弟子規》裡面,字字句句都是寶,教我們「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是我們對家庭也好,對同事也好,對廣大群眾也好,國際間交往也好,你能這四句做到,無論做什麼事業,我相信你都是成功的。頭一個要輕財,不要把財看得很重,輕財,財看得很輕,仁義就現前。現在這個世間從事於工商業的很多,我們同學當中有個胡小林,這也是經商的,他學了佛、學了《弟子規》之後他明白了。原來滿腦袋都是要賺錢,現在學了佛之後,原來錢賺不到,是命裡有的。他說既然命裡有的,那我何必操這麼多心?就不操心了。規規矩矩的做人,規規矩矩的做生意,用什麼?用仁義來經商。很多人說你用仁義道德經商,你怎麼能賺錢?難得他還是相信佛法,決定用仁義道德來經商,贏得他的顧客信任,這個公司好,這公司不騙人,貨真價實。不但經營沒有虧本,他告訴我,他才兩年,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五,生意愈做愈好,有信用、負責任,絕對不欺騙主顧,做出個好樣子來給大家看。原先還想發展搞分公司,搞別的行業,多搞幾種,現在想到命裡有這麼多錢,我搞那麼多公司不是分心操心嗎?算了不搞了,一生就做一個生意做到底。對!做到底,百年以後就是老字號、老招牌,這家業。所以我就勸他,你這個企業,希望能夠繼承中國傳統家的精神與功能,你把你這個公司一百多個員工看成一家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他們的老人就是自己的老人,所以建老人樂園養老;他們的兒女就是自己的兒女,建個子弟學校來培養,員工進入他的公司,心就定了。我們相信是一家人,他不是老闆跟員工這個關係,他們是一家人的關係。中國傳統這個家的精神跟功能,希望企業來繼承,每個公司都能做得很好,我們的社會一樣可以恢復到安定和平。這一個做成功,我相信會產生影響力,會影響其他的企業、行業,乃至於影響一切的團體。

  「言語忍」,這個太重要,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忍是關鍵。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講,菩薩六波羅蜜,積功累德的是布施,布施是修德。但是你這個德行能不能保得住?那就在忍,能忍就保得住,不能忍你隨修隨著就丟掉,就失掉了。這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看中國過去家庭的精神與功能,他就三種布施。所以他的果報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他有修因,他才能得到果報。你修這三種因,如果不能忍的話,那你的果報就得不到,都失掉了,隨著修就隨著丟,這就很可惜。所以你看《金剛經》裡面,雖然講六波羅蜜,可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為什麼?這兩個是關鍵。沒有忍就沒有定;換句話說,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清淨心不能現前你就沒有智慧。所以我們怎樣獲得心地清淨?怎樣讓清淨心生智慧?關鍵在忍,眼見、耳聞、身體接觸就要學忍辱。忍不過,說話到嘴邊了忍一忍,停個幾分鐘。胡小林在做報告,我聽他說過,他說從前的脾氣很暴躁,現在遇到怎麼?這個事情放在這裡,等十五分鐘之後再來處理,十五分鐘他心定下來,他絕不是立刻就處理。十五分鐘之後他心平了,處理就很溫和,就很順利,不會像從前脾氣立刻就發作。雖然是老闆,員工是無可奈何,但是心不服。現在能夠把重大的事情,於公司不利的事情,他能夠放下十幾分鐘、放下半個鐘點以後再處理,不一樣了,完全不相同。換句話說,用智慧來處理,不是用情緒,情緒很糟糕,常常會做錯事,自己都不知道。

  下面在日常生活當中,《弟子規》裡面常常教導我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是教謙讓,處處要學謙虛、要學忍讓,這個讓先開始忍,忍讓;慢慢過一個時候就進步,進步到謙讓,謙虛讓別人;到最高的境界是禮讓,哪裡會有衝突!人與人相處不可能有衝突。衝突是什麼?你競爭,爭就會有衝突,讓怎麼會有衝突?讓不吃虧,愈讓愈多。我們中國古人教導我們「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必有後福;一點虧都不肯吃的話必有後患,他會有災難。古人講難得糊塗,那是真聰明,那是真智慧,不是真糊塗。

  在「謹慎」這段裡面都是講日常生活,這就是《妄盡還源觀》裡面,講自性的四德第二條「威儀有則」。威儀是什麼?行住坐臥,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臥有臥相,這都是講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都有規矩。所以有則,則就是原則,它有原理、原則,這些原理、原則全是自性流露出來。末後有這麼一條「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條很重要,用別人東西一定要借用,別人答應了可以;別人不許可,我們拿去用這叫偷。佛法裡面偷盜的定義叫不與取,這個物有主,錢財也好、物品也好,它是有主的,你要用一定要問主人,主人沒有答應你就拿去用的話,就叫做偷盜。這個過失很容易犯,我們自己必須要很謹慎、很小心,一定要相信因果的定律。你殺眾生要還命,佛在經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要吃羊肉,把羊殺了,人死了之後來生就變成羊,那個羊又變成人,那個人又吃羊肉。這叫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搞這個,你說多痛苦!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因果通三世,知道這個道理,才曉得人生在世間沒有吃虧的,也沒有佔便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你自己造作決定的。你造的一切是善就感善果,你造的不善那就有惡報,就這麼個道理。你是如理經營,所得到的財富是你有的,如果說是不如理,不合理的,你所得的財富是假的,不是真的。

  這幾天有同學在網路上下載世界各地關於經濟風暴這些事情,我看了,裡面有一條,億萬富翁在金融風暴裡面,在一夜之間他的億萬財產就沒有了,那是什麼?不是他的,他命裡沒有,他也沒享受到。天天心裡面在計較,怎麼去賺錢,怎麼去保值,怎麼樣叫它去生利,天天想這個全是妄想。妄想怎麼會賺錢?哪有這種道理?佛教給我們賺錢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的財用永遠不會缺乏,這是懂得因果。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你不肯布施不行,菩薩在世間就幹這三樁事情。我們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幹什麼?去布施去的,我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三樣東西都修行,菩薩道。怎麼布施財?教他們生財有大道,我們把這些理論、方法介紹給他,這是法布施;他們知道、聽懂了,真正大家一起來學習,同心協力來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那是無畏布施。我們就把中國傳統的教學理念、方法,跟中國這個家的精神跟功能,能夠安定社會,能夠帶給世界的安定和平,三種布施具足,這是大乘法裡面去行菩薩道。如果我們自己主辦,主辦還要花錢,那是財布施,樣樣具足。學了要會用,我們這個布施,三種布施,布施到全世界。誰布施?我們幾個人是代表,我們淨宗同學都有分。為什麼?你們在後面支持,沒有你們支持我們怎麼做法?全世界的淨宗,還有不是淨宗也對我們支持,許許多多人!你們為什麼會這麼做?這個道理很簡單,這麼多年來大家在一起學佛,雖然我們不在一個教室,我們利用遠程教學,你們在電視機前面、在網路畫面前面,我們人人都有分,都在做這好事。所以淨宗同學福報、智慧、健康長壽,你只要依照經典裡面去做,每個人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是自己意念、心行造就出來的。我們在《華嚴經》上不斷向上提升,真的哪一天明白了,真明白了把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就大幅度提升到聖人的境界,阿羅漢就是聖人,真的聖人,不是假的。提升到菩薩境界,每個人都可能,只要你肯幹。

  「信」這條裡頭,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無信則不立」,你要沒有信用,你在這個世間就沒法子做人。這話是真的嗎?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少看到有講信用的人,跟古人所講的有沒有矛盾?你細心去觀察沒有矛盾。古時候的人跟現在人不一樣,古時候的人是仁人,都是仁慈的人,那是真的人;現代的人好像不是仁人,不是仁慈的人。現在的人煩惱重,煩躁,心浮氣躁。從前人心是定的,他講仁、講信、講義;現在這三個字都沒有,變得心浮氣躁,身心不安,所以他有憂慮。學佛的同學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能夠明白一點道理,雖然在現前社會裡,依舊能夠得到身心安穩;想得到,必須要把欲望放下,我們常常說的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你心就定了,你就不會心浮氣躁。在今天這個環境裡面,依舊可以過古時候那種聖賢君子的生活。所以聖賢教育在今天行得通,不是行不通。

  既然講到信,這裡頭有一句非常重要,「詐與妄,奚可焉」,詐是欺詐,妄是騙人,這個事情做不得,決定不可以做,幹這種事情果報很可怕。現在用欺詐、用妄語,特別在哪裡?特別在商業,很多經商的同學,「現在不騙人怎麼賺錢?」都認為就看大家欺詐的本事,好像錢都是這樣騙來的,不正當的手腕。用這種手段得來的錢,還是自己命裡有的,自己命裡沒有,欺詐也得不到。我命裡沒有財,我要用欺詐的方法,一分錢也賺不到,命裡沒有;命裡面有,用欺詐的手段,已經把你命裡財富虧折了。譬如你命裡有十個億,你用的是詐與妄,你所得到的可能只有一半,十個億就變成五個億,你還認為你很有本事,我賺這麼多錢,其實你命裡的財富已經丟掉一半。如果你用的手段狠毒,不但騙人錢還要要人命,可能你得到的是你命裡面的十分之一。譬如你命裡十個億,你只能得到一個億,九個億沒有了,來生還要墮地獄,還要變畜生去還債,這個虧吃得太大了。你不相信因果,你不相信報應,等死了之後,自己親自見到這個事情,你後悔莫及,這事情怎麼能幹?所以古人經商做生意有商道!我是安徽人,徽商在歷史上相當輝煌,安徽南面是徽商他們居住的地方,你看那些族姓,你看看他們的家譜,家譜是什麼?有規矩,家規,都是以誠信無欺。所以他的家業有承傳,無論經營哪一行的生意,講老字號的招牌,世世代代承傳,遵守祖宗的教誨,決定不敢欺騙別人,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真的是貨真價實為顧客服務。現在我們看到詐與妄是很平常的事情,到處見到,我們看世界上這麼多大銀行為什麼倒閉?倒閉的原因是什麼?詐與妄是它倒閉的原因。他要是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它怎麼會倒閉?哪有這種事情?我們看到保險公司倒閉、金融企業倒閉,問題都出來,統統出在這兩個字。所以這兩個字不是發財的祕訣,發財的祕訣還是佛講的布施,財布施。所以施底下就有得,捨得,你能捨財就得財,得到的財,那個財還要捨,愈捨愈多,愈多愈捨。那你就成菩薩,真正教給人發財之道,又真正救了許多苦難眾生。

  下面有兩句話,我們也要非常重視它,「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人能夠學到這兩句,傲慢、嫉妒、貪欲這三重障就化解掉。見人善不會嫉妒,要想著什麼?我要跟他學,齊是平等,希望我也能做到。見人惡要內省,要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個重要!也不可以輕慢做惡的人,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對他恭敬有加,但是不能學他;善人恭敬還要向他學習,這就對了。這是成就自己德行、學問妙訣!這個學會了,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讀五十三參,感到善財真是好運,怎麼碰到那麼多善知識?沒有想到我們的善知識比他還多,他才五十三個,我們五百三十都不止,五千三百都不止。從早到晚就在身邊你都遇不到,你說你多可惜!這是要認識機緣不要錯過機緣。

  後面有兩句「聞過怒,聞譽樂」,有人批評你就發脾氣,有人讚歎你就歡喜,這人之常情,在社會上很多。你要記住,凡是有這種狀況的,他是富,雖富不久,雖貴也不久,這不能學。後面兩句「聞譽恐,聞過欣」,聽到人家讚歎他,他恐慌,為什麼?我做得沒有這麼好,別人居然讚歎我,我更要認真努力。所謂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謹慎去做。別人批評我,歡喜,真正接受,改過自新。這種批評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不要放在心上,不管他是善意、是惡意我們都要感恩,認真改過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靈性。接著有個錯、有個惡的標準要懂得,無心做錯事情這是錯,有意做錯事情那是惡、那是罪。做錯事情不怕,古人講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底下「汎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這要養成,在《華嚴經》裡面這個境界擴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人要愛,花草樹木要愛,所有的動物要愛,天地鬼神要愛,山川大地要愛,沒有不愛的,「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這叫大慈大悲。後面有一句說「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長處一定要想到中國的古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是什麼?傳人,我有能力,我要找傳人,傳給後人這是大事。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你沒有傳人,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到你這就完了,這是最不道德的一樁事情。不管你做得怎麼好,你沒有傳人,你後頭沒有接班人,你的事業也是等於零,這個意思很深。下面還有很多,我們揀最重要的,末後一大段裡面講到讀書,我們必須要記住,「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這四句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非常重要,同時學幾樣東西學不好。後面講的「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這些文統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環保,這裡頭有清淨心的環保,有居住環境的環保、心境的環保。

  諸位想想,「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是諸佛如是修,你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不是一法不可得就什麼都不幹了,那你就錯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這一堂課把《弟子規》扣上這段經文,讓大家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為主,沒有一樣不是《華嚴》,《弟子規》也是《華嚴》,《感應篇》也是《華嚴》,《十善業》更是《華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今天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