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0七卷)  2008/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

  這首偈子,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文字不多,但是它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後五中」,這個後就是從這個以後,從第三首以後,三、四、五、六、七這五首偈,「初偈」說什麼?「正明照境」,這正是說明諸佛如來智照境界,像《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他用智照。跟凡夫不一樣,凡夫講見,見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照,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見就叫做照,用這個字的區別在此地。不但是眼見,耳聽,我們耳聽音聲如果沒有妄想執著在裡面,耳聽聲音也叫照,就是六根起作用都用個照字。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就叫識,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都叫識,識就是分別執著,這是差別在此地。從這個地方就曉得,你看看諸佛如來,他們六根在六塵上起作用,跟我們不一樣,他能見到事實真相,我們見不到真相,為什麼?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障礙了,不是不見,不是不聽,一樣也起見聞覺知的作用,可是外面境界扭曲,諸法實相你見不到。所以他這個地方用一個「數」來做代表。

  首先講『諸佛所行境』,這個「境」就是俗境,我們看清涼的註解,「初偈正明照境,境即俗境,有能所故」,就是有能照、有所照,有能所,這是凡夫。在諸佛如來他沒有數,「即俗而真」,就是真妄不二,所以他不落在數裡頭。這個數的意思很深,在我們一般講這個數也當命運來講,我們一般人有數,所以算命看相的他算得很準,那是什麼?那就是有數。而諸佛菩薩沒有數,為什麼沒有數?就是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數,我們先講淺的意思,在中國古書裡面講「十渺為埃」,塵埃,塵埃是很小的,塵埃。中國也有這種講法,十個渺,渺是三點水,一個眼睛的目,在旁邊一個少,也就是渺茫的渺,十個渺是一個埃,十個埃是一個塵,就是講的塵埃,塵埃很小,十個埃是一個塵,我們中國有這種講法。這個講法跟佛法裡面講的小數,有很相似的,但是佛講的比我們講的微細。佛說用塵,也是用塵,但是它的塵就有八種,就是大小他把它分八種;我們中國人講塵、埃、渺,分三種。佛經裡講八種,八種最大的叫「牛毛塵」,這個塵在我們中國的確是塵埃,牛毛很細,在牛毛的尖端上,這一粒塵埃在那裡它不會掉下去。你就曉得,那個牛毛如果在高倍顯微鏡裡面看,可能會放得比我們指頭那麼大。如果這裡頭有一粒微塵放在那裡,它不會掉下去,四平八穩的擺在這個地方,這是牛毛塵。比這個塵更小的,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就細;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就叫「兔毛塵」,那就更細。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密度並不是很大,現在科學實驗知道,水的分子它當中空隙很大,這一粒塵在當中空隙裡面鑽來鑽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的密度大,金屬,可是金屬在顯微鏡之下,它好像一根一根的,它裡頭還是有空隙,在金屬裡面它能夠自由通過,它沒有障礙,它非常小。金塵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塵」,可見得微塵的確是我們肉眼不能見。我們肉眼說老實話就連水塵都見不到,好眼睛也許能夠看到兔毛塵,恐怕那都很困難,水塵是決定看不到的。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比金塵還小,金塵七分之一就是微塵,阿羅漢能看得到。微塵還是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是顏色的色,聚是聚集的聚,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就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這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這是最小最小的。所以它一共有八個數,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有這三個數,有渺、有埃、有塵。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開悟,那個偈頌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講的跟這首偈相應。

  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境界太微細,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佛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於中無有數』,沒有數量,為什麼沒有數量?『正覺遠離數』。這個「正覺」就是佛,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法身菩薩,都是正覺,初住菩薩就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我們現在講到第九住。這是說他們在這些境界當中,也就是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十法界裡面都做不到。十法界裡面,我們剛才講到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他在四聖法界,阿羅漢上面是辟支佛、菩薩、佛,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都達不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們都還有數。只有到明心見性,那叫照境。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他那個照境是相似的,不是真的。我們在經教裡常常讀誦學習,聽佛講多了,我們也明瞭,像阿羅漢執著雖然斷了,執著習氣沒斷,他已經就不在六道。這就說明六道裡面有執著,縱然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只可以說執著比我們淡一點,他還是有;真正斷掉,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羅漢雖然是執著破掉,但是執著的習氣在,他已經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證得四果羅漢。

  四果羅漢修什麼?就是把習氣斷掉,他在四聖法界裡首先把習氣,這個習氣斷掉他就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沒有執著的習氣,可是他有分別,所以辟支佛要斷什麼?斷分別。分別斷掉,他就證菩薩果位,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果位,這個菩薩有分別的習氣,確實沒有分別,他有分別的習氣。他要是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就地位又上升,他叫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就是說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斷了,還有什麼東西沒斷?起心動念,這叫無明,這叫妄想,他還會起心動念,但是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什麼時候他真正能夠做到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一真法界是什麼?我們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現前。在這個境界裡面,他無明斷了,就是妄想斷了,妄想習氣沒斷,所以有實報莊嚴土。妄想習氣要是斷盡,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剩下來一個那真的叫不生不滅,永恆的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面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就是大乘教裡面,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你真正的自己。這個東西在佛教裡稱為法性、稱為佛性,名稱一百多個。佛為什麼講這麼多名稱?叫你不要執著、叫你不要分別,只要是這個意思就行,怎麼說,你只要懂得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執著名字相。《老子》所講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你不要執著言說相;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名字相。言語跟名字全是假的,所以叫名字性空,它是個工具,在教學裡面用這個工具引導你契入境界,了解事實真相。

  此地講的境,境是俗境,俗境就是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部叫俗境。所以俗裡面有內外,俗是凡俗,內凡是六道,外凡就是四聖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有內凡、有外凡。內外是從哪裡分?內外是從執著分,執著沒有了那叫外凡,只要有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跟我們講,六道、十法界都是假的,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來的,你就看不到事實真相;如果你能把這三種障礙放下,事實真相就現前。所以說境就是俗境,這講得很清楚,就是世俗、俗境。有能、有所,能就是能執著、能分別、能起心動念,這是能。所是什麼?所就是幻相,現相出生了。你有起心動念,能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宇宙出現,我出現,這就是依報、正報,宇宙是我們的依報,我是正報。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那是自性裡的,都從自性裡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當你沒有起心動念,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什麼都不缺乏,所以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乏,它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行是圓滿的,技能是圓滿的,福報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欠缺。不動的時候它不現相,所以叫常寂光;這一動,一動就是起心動念。

  我們在《還源觀》裡面講的,先講一體,「顯一體」,一體就是常寂光。「起二用」,那就變成實報莊嚴土,那就是有了起心動念它就現相。就是惠能大師末後所講的「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顯,本自具足是隱,隱顯不同,那就是常寂光。隱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常寂光雖然它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你不能說它沒有,它存在,它不現。一動的時候,起心動念,萬法出現,能生萬法宇宙出現;宇宙出現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動分別的念頭,馬上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就變成十法界的佛菩薩境界,就變成十法界;如果再有執著,執著六道輪迴出現,這就講所。這就說能說所,能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就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六道,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實報莊嚴土算是一真法界,這個東西出現,所以有能、有所。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在正覺現前,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能緣的智沒有了,這能,就是你能夠,能起心動念、能分別、能執著的這個沒有了,能沒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能沒有,所也沒有,所緣的境界沒有了。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起心動念所緣的境界,起心動念是能緣,所緣的境界是實報莊嚴土,實際上在常寂光裡頭實報莊嚴土也沒有,只要起心動念它就有,它就現前,能所就有了。所以,能沒有,所就沒有。沒有了,是什麼?經文上是這樣說,「能緣之智既寂,所緣之境亦亡」,亡是滅亡。能寂了,寂就是寂滅的寂,我們前面叫圓寂,寂就是涅槃,就是惠能大師講的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這是常寂光淨土。寂是定,我們講禪定,寂定,這個寂是定中起的作用,不好懂。定,清淨心裡頭沒有作用,它沒有起心動念,它起什麼作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寂而常照」,是不是起作用?正明照境。這個照裡面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它能照,而且是常照。所以絕對不是起心動念才有這種能力,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的。這很不好懂!所以我們也很難得,感謝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讓我們從這個實驗裡面把佛經這句話搞明白。你看看水,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這杯水放在你面前。可是在實驗裡面,你寫個字貼在這個水瓶裡,貼上個十幾分鐘,你把它放在冰箱裡,攝氏零下五度它就開始結晶,結晶放在顯微鏡裡面去觀察,它就現相。如果你寫個「愛、感謝」,那個圖案非常美,我們這個走廊上掛著的,你們看到的,那說明什麼?它會看。寫個「我討厭你」,這文字不管哪國的文字,我們外國文字不認識,它什麼國家的文字都一樣,只要是這個意思,它的反應結晶都很醜。這是什麼?這常照,這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雖照,它痕跡找不到。如果不是通過這個實驗看到的現象,你根本就不了解,水它能聽,它有見聞覺知。實驗的時候才曉得,不實驗它還是有,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以惡意對它,它反應完全不一樣。這杯水,你看它四周圍的環境,那些環境現的相,它知不知道?它知道。四周圍的音聲它聽到,它有沒有感觸?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有沒有感應?肯定有,怎麼會沒有!一杯水如此,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一樣不如此,連塵埃都如此。所以佛說一粒微塵裡頭有大千世界,這是事實真相,這有能有所。

  數從哪裡來的?數就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就有數,那個數是極其微細,一般人決定不會知道。我相信那些算命看相的都不是看這個數,他是看什麼?他是看你那個執著的數,執著的數是最粗的;分別細一點,分別是方便有餘土,我們相信算命看相看不到它,實報土更不必說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很嚴重,落在數裡頭,就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落在數裡頭,他給你算命、給你看相看得很準,看你的吉凶禍福。為什麼?你那個善惡很粗、很明顯,他能夠觀察得出來,能夠判斷得出來,所以他看得很準。他們也說,極善的人,數產生變化;極惡的人,數也產生變化,那就說它不靈了,看不準了。一般凡夫那很準確,尤其像了凡那樣的人,那是最準確的,那是標準凡夫。為什麼?他也不作惡,也不作善,一生平平淡淡的這樣過,這是標準凡夫,那算得是真準,一點都不差。

  這些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從初住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往上,再往上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他那個妄想習氣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還有一品沒斷盡。所以四十一品無明習氣,這就好懂!無明是真的沒有,無明習氣,極其淡薄的習氣等覺菩薩還剩那麼一點點,那個斷了就究竟圓滿,那就住常寂光淨土。這是說這四十一位正覺佛,他們照境,照見,照見真的就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什麼?「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前面第一個色是物質現象;後面四個,受是你感受,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想就是妄想,你的思惟;行,行是相續相,念念不斷,這叫行;識就是阿賴耶識,本識,這四個都是心理現象,精神現象。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沒有!在什麼地方沒有?即俗而真,就在現象裡面去看,完全是空的。真俗不二,他就沒有數;你以為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存在,就有數。這個數,我們中國人稱為運,在我們個人,我們人有命運,在你家你有家運,在國有國運,在整個世界有世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個人的命運,我們自己個人的命運這是自己造作的。家庭以上那就是共業,佛法講個人是別業,我個別的;家庭,家庭是共業,你一家有幾個人!現在是小家庭,過去是大家庭,共業。國運,這一國的人民共同所造的;世運,全世界人所造的。

  今天全世界的金融風暴,地球許許多多這些變化,地球變暖,這是什麼?這是全世界人的共業,世運裡面的共業。如果我們自己這一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這個團體跟他不共業,就不受難。我這一國人裡面的共業,我這一家人跟他不共業,我這個家庭不受難。一家人裡面的共業,我個人不跟家人共業,這家庭如果有災難,我不受,這是真的道理。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那就講到消災免難的原理原則,你才能掌握到。曉得這個,我們自己先修自己,佛法常講你要度眾生,先得度自己,自己度了之後你才能幫助別人。首先幫助什麼?首先幫助是家,再幫助這個社會、這個地區,然後再慢慢擴大到國家、到世界,它有道理。這個道理只有佛講得透,講得叫我們讀了之後心服口服,這裡頭一點迷信都沒有。所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化解六道輪迴裡面所有災難,這六道的。六道上面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呢?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所以他不需要斷惡修善,對我們來講它是淨土,我們是穢土,六道是穢土,穢土裡頭有善惡。淨土裡頭沒有,淨土裡有什麼?淨土有染淨,染淨那就不是用斷惡修善,是破迷開悟,用破迷開悟可以能夠超越四聖法界。我們這個地方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超越六道;然後再破迷開悟,那就超越十法界,這是超凡入聖的一條大道。這是說明為什麼叫無數,明心見性的人「於中無有數」。這個「諸佛」,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所講的諸佛,《金剛經》上的諸佛,他就指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講得好,他們沒有數。

  底下給我們講「正覺遠離數」,這個正覺就是法身菩薩,就是指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可以包括究竟圓滿的佛果妙覺位,四十二個位次。為什麼說遠離?這個地方也說得很好,「心同無為,故云遠離」。這就是老子也有這個味道,也說過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自然的,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個心是什麼心?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跟無為合而為一,這叫遠離,也就是說這三種心沒有了,歸到無為。妄心回到真心,還是這一個心,真妄不二,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為什麼在凡夫上有真有妄?凡夫迷了,迷了就變成二,覺了就不二。覺了,妄也是真;迷的時候,真就變成妄。所以說實在話,只有迷悟的差別,除迷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佛陀教化眾生,總的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教我們斷惡修善,離苦得樂,這是第一個階段,教我們先超越六道輪迴。這裡面的境界不好,太苦了,這個苦受得很冤枉,因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那就不冤枉,它是假的,什麼時候你一醒過來就全沒有了。所以遠離是離妄想分別執著,無為是法性。一定要曉得,真心是法性,妄心也是法性,是一不是二,但是得遠離。

  凡夫起作用,肯定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不起作用的時候?不起作用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還是具足。我們用隱顯來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隱了。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說,《中庸》也講,喜怒哀樂沒有發作的時候這叫中;發作的時候,發作要有節度,就是不要太過分。發作時候要有節,用禮來節制,不要過分,這是世間法。佛法呢?佛法是叫你要把這個東西斷掉,先把它控制住,然後要把它斷掉。覺悟就沒有了,迷的時候就有,悟的時候就沒有,所以這隱現。隱的時候,自己要曉得,「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講的;現前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如此而已,這個真的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總的來說,有分別、有執著就有數,無分別、無執著就沒有數,佛法裡面講凡、講聖,差別就在此地,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末後講「是佛真法」,這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後面這四個字,清涼大師講「雙結能所」,能所這是一雙,在此地講總結。總結能所不二,能所都不可得,能是空寂的,所也不存在。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就是我們講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六道輪迴),這是所。能現、所現,能現不可得,所現當然是假的,哪裡會是真的!這叫真正的佛法。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

  你看此地用的字,用的文字要細心觀察,前面他是講諸佛,現在講如來。為什麼不說諸佛要換個如來?佛法裡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凡是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有這個差別。從相上講,我們跟諸佛是有差別;從如來上講,我們跟諸佛沒有差別,為什麼?從性上講,我們同一個性。這是自性般若光明,普照法界。『滅除眾暗冥』,「眾」是十法界有情眾生,不僅僅是六道,十法界眾生都要靠佛教化,都要靠佛接引,都要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證果,破迷開悟。所以諸佛如來,這是講見了性的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十法界裡面的導師。跟一切有緣的眾生,這個有緣是生生世世來做引導,不管是善緣、惡緣,只要是跟這些人有緣,無論在什麼時候你有困難,你去求佛菩薩他有感應,你不求他也有感應,有求他叫顯感,我還沒有念頭來求他是冥感。他來應,應也有顯應、有冥應,顯應是清清楚楚你感觸到,他來幫助我化解問題。冥應,困難的事情很容易解決,他在冥冥當中幫助你,他幫助你使你沒有能感覺到,這慈悲到極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求佛。

  不相信佛的人有沒有感應?也有,跟什麼人感應?也是跟他有緣的眾生。那個有緣的,我們現在講冤親債主,他跟他起感應,善跟他的善緣起感應,惡跟他的惡緣起感應。所以善,他會變得更善;惡,他會變得更惡,這感應的道理都是真的。你只要很冷靜、很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個東西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的周遭,我們從來沒有斷過,都是有連繫的。學佛的好處就是跟冤親債主的感應是有,但是我們不緣他,我們念頭不在他那邊,所以他那邊就變得很薄弱。我們跟佛菩薩這念頭很強烈,都是有緣,你跟佛菩薩很強烈,佛菩薩的緣就先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他不學佛,冤親債主那邊的力量強,你總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裡頭絕對沒有迷信。所以我們從賢首大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真的體會很多重要的關鍵的問題得到答案,這真是不容易,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緣分,這個門打開了,讓我們對於許許多多事情不再懷疑,深信不疑,確實它能夠幫助我們在現前這個災難的社會當中平安度過。這篇文章我還常常在看,愈看就覺得我前面講得不夠圓滿,不是我有意,而是什麼?而是我們在講的時候就是那個境界,幾個月之後這境界又提升,那個時候沒有看到的,現在又看出來,愈看愈深、愈看愈廣、愈看愈有味道,那是修行,真正幫助我們修行。回頭再讀《華嚴經》經文,我們所嘗到的法味不相同。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也有註解,「後四遣相顯理」,這個後四就是從第四首,『如來光普照』,這首到下面第五、第六、第七這四首講什麼?遣相顯理。相是事相,理是性理,遣是什麼意思?遣是不要執著,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見性。古大德有個比喻,可能也是賢首國師,性相不好講,也很難懂,他老人家就把黃金比喻作性理,金器就比喻作事相。黃金做個鐲子,金的鐲子,做個戒指,做個項鍊,都是相。如果你著了相,你就把那個金忘掉。我告訴你,你把手鐲拿來給我,手鐲拿來了;你把項鍊拿來給我,項鍊拿來了。我說你把黃金拿給我,他看不到黃金,不知道黃金在哪裡?這是什麼?著了相。如果說黃金拿來,隨便哪個都是!我要叫你拿手鐲,決定不是戒指;叫你拿戒指,絕對不是項鍊,這著相。不著相就見性,為什麼?這要在《還源觀》裡面去講,你才真正的恍然大悟。《還源觀》一開頭「顯一體」,一體是什麼?一體就是理,一體就是性。相,相是現相,能生萬法,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怎麼來的?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怎麼變現的?心裡面起了極其微細的震動,這一動它就現相。不動,不動不能說它沒有相,它不現,「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講的,不現的時候本自具足,它就有那麼多東西,所以它才能現得出來。它一動全現了,真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整個自性就像萬花筒一樣,萬花筒裡面有些碎片,本自具足,你只要一動它,一轉動它,千變萬化。

  現在科學家,連量子力學家都說明整個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波動的現象。妄想是波動,分別是強烈的波動,執著是最嚴重的波動。不動,不動它就不現,只要動它就現,所以出生無盡,沒有一個相同的。為什麼說它是假的?因為它存在的時間,我們記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話,它存在的時間,我們現在算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所有物質、精神現象存在的時間,就這麼長。現在為什麼我們好像看到?看到是相續的,它一個一個接著的,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現相是相同的。你在放映機上看,那個底片幻燈片是一張一張的,它的速度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到就以為是真的。現在告訴你,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多少張?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張。電影的畫面一秒鐘才二十四張,現在我們的境界是這麼快的速度,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你以為是真的,全是假的!如果當中一個斷了,就永遠斷了,就沒有了,它一個一個連續它不斷,一斷就全沒有了。所以現相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佛講這個現相是什麼?現相是無始無明所現,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現前這一念。永遠是現前這一念,這一念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怎麼會是真的!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真正肯放下。你想得,實在是不可得,想得也得不到。

  這種現相,在大乘教佛常講,「不生不滅」,它生滅速度太快,太快是什麼?你找不到它生滅。我們今天講一個生滅這是個粗念,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講一個念頭,彌勒菩薩說這一個念頭裡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細念。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無論是精神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它是融合在一起的。彌勒菩薩講得很明白,我們凡夫講一個念,這一個粗念,講一彈指,這是一剎那,一彈指這一個粗念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就是宇宙,宇宙的現象發生,「形皆有識」,任何一個物體都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這要知道它只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到什麼時候才有受想行識?到六粗就有受想行識,三細六粗。六粗是指什麼?十法界裡頭有受想行識,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受想行識。但十法界裡受想行識有粗細不相同,最粗的,是六道裡面,最下面六層天,講欲界天,欲界,六道裡頭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非常明顯受想行識,你有感受,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色界天就淡薄,到無色界天就更淡薄。那你可想阿羅漢以上這四聖法界,有沒有受想行識?可以說沒有,但是怎麼樣?有受想行識的習氣。習氣不好斷,聽到不同的意見會起爭執,那是受想行識裡頭出來的;沒有受想行識,他不會有這種執著,不會有爭論。所以你要細心去觀察,自己慢慢得受用。

  我們跟一切人,無論在語言上、在思惟上,或者在受用上,無論是精神跟物質跟別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你要是立刻想到佛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頭就滅掉了。就能夠做到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沒有吃虧、佔便宜?沒有。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剎那生滅,念念不可得,恢復到正常!這樣才能夠給六道裡面眾生做個好樣子,不再爭,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就真做到。無求,我們還能夠升官發財嗎?能,不但能,可能會更好。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染有染的報,淨有淨的報。這個因果報應也是跟宇宙起源同時就有,你看,起心動念極微細的那種波動,那是因,因為這個因,果是什麼?果就是宇宙出現了,能生萬法。要沒有這一動,這宇宙沒有,不會現相。宇宙不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能大師講「本自具足」,在常寂光裡頭本自具足。現相不能說它有,因為它念念不可得,確實是個幻相,從振動裡面發生的,所有一切現相都離不開振動。這就是大乘教裡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振動。我們的念頭淨就是淨土,清淨法身現前;我們的念頭不清淨就染污,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就出現。我們有執著,執著就更嚴重的染污,嚴重染污裡面就有善惡。我們善念多、惡念少,三善道現前;惡念多、善念少,三惡道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造的,都是自作自受,除了自己念頭真正主宰,沒有外面力量干涉。佛法裡常講,離開心沒有一法可得,法不離心,心不離法,心跟法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不是二。

  遣相顯理,你千萬不要執著,你不執著,自性原來就在面前!就在一切事事物物上,連虛空都不例外。虛空也是自性變的,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遣相顯理,皆躡跡遣滯」,這句話我們換幾個字講,你就很容易懂得,即相離相,你就好懂。就在相上見性,就在相上不著相,為什麼?知道相是幻相,知道這個相不存在。你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先想昨天,昨天過去了,還能找得回來嗎?這個知道,昨天過去沒有了,明天,明天還沒到,要掌握到現在。現在呢?前一點鐘不見了,後一點鐘還沒到,然後你再觀察,前一秒鐘過去,後一秒鐘沒到,你這樣細細慢慢去觀,你能夠觀出極其微細的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來,說現在,現在沒有了,過去了。《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心是能生、能現、能變都不可得,那它所生、所現、所變的怎麼會得到?這才告訴你一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心開意解了。心開意解之後,你就能放下,什麼都能放下,不但身外之物你會放下,連身體都會放下,為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深山打坐,看到一隻老虎來,餓了,餓得很可憐,沒東西吃,捨身餵虎他能做到,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菩薩沒有執著,老虎有執著,這個身體供養牠跟牠結個緣。為什麼?有緣,菩薩將來才能度牠;沒有緣,佛菩薩在你面前,你不相信他,你跟他沒有緣。所以只有佛菩薩能捨身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你要曉得目的就是要度他,要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這個地方觀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觀察,觀什麼?當相即空,這個現象在面前,知道它空無所有。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上的畫面。這個東西天天在面前,現在家家都有電視,電視能幫助你覺悟,你要能看出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剎那剎那不可得,你看到這個,你從相上就見到性,空無所有。你不要管它這個相是善是惡,你不要管它這個,你就想它的本質,相是假的,屏幕是真的,屏幕上乾乾淨淨,現什麼相它從來沒有染著過。這就像自性一樣,屏幕是常寂光,裡面所現的相,善的相是三善道,惡的相就是三惡道,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就在電視上看出屏幕如如不動,一絲毫不染。你能夠常常這樣看,看電視也是修行,也是在行菩薩道,看久了之後他能證果、能開悟,這一點都不假。所以說法門多少?無量無邊,沒有一法不通見性,任何一法上都能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佛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還要找什麼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不需要!因為我們不會用功,所以不得已,諸佛菩薩才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用意何在?就是說你在這一生、這一世當中,你確實沒有能力回頭,也就是這個東西擺在你面前,你就是看不破。電視擺在你面前,你沒有看破,沒有看破真相,你全是落在假相裡頭,迷在假相裡頭,所以你錯了。如果你能看破,你從看電視就開悟、就證果,就成佛了。整個佛法在哪裡?就在電視裡頭,就在畫面裡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佛法裡頭一絲毫祕密都沒有,全擺在外面。所以你不行,你沒有這個根性,你著了迷,你省悟不過來,那就叫你到極樂世界,換一個修學環境,那邊老師多,諸佛如來是老師,上善菩薩是同學,容易覺悟,換個環境而已。到最後還是得明心見性,還是要把事實真相看穿,你才能契入佛境界。所以我們在《般若經》上總結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都是說的這個意思,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這個地方「雙非顯中」,「初偈」是第四偈,「照理滅障。菩提涅槃,離有無故」。有無是對立,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四句百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是一句第三句,非有非無是第四句。佛講這是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沒有真正的意思。菩提涅槃離有無,就是離四句、離百非,四句離了之後說不出話來,為什麼?你一說、你一動念頭就落在四句裡頭,不是有,就是無,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無,或者是非有非無,你總落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就落在裡頭,一開口也落在裡頭。所以真正證果、真正見性,見性的時候怎樣?古大德有個比喻,「口掛牆壁」,牆壁上有個釘子,口掛到牆壁,沒得說。不但沒得說,他也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雖然他沒有言語,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心跟法性合而為一,身跟法相融合成一體。身是法身,心是法性,這就是《華嚴》初住以上的諸佛如來。

  所以障,我們前面講過二障、三障、最嚴重的三障。最嚴重的三障,佛很慈悲特別跟我們拈出來,為什麼?這最嚴重的三障要是不除掉,你不能進佛門。這個我們要記住,最嚴重三障是什麼?第一個傲慢、第二個嫉妒、第三個貪欲,這是最嚴重的,障菩提道,你有這個不能入佛門。佛菩薩來教你,你都聽不懂,給你做種種示現,你也體會不到,就是你有三障。所以我們真修行先除三障,傲慢有沒有?有,你不能說沒有,是你有你自己不知道,因為傲慢是俱生煩惱,從傲慢裡面生嫉妒。所以總得要記住,佛在經上說「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是正報,你看最初那個起心動念,我在《還源觀》裡面跟大家說,起心,宇宙就現前。所以宇宙不是大爆炸,不是一步步進化,不是;一時頓現,你一起心整個宇宙現前,就是本自具足裡頭能生萬法。你動念,動念就起心,起心動念,起心,宇宙現前,動念,我出來了,正報。所以起二用,二用第一種用就是依報,第二種用是正報,依正同時起來。就在那個極其微細,我們講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那時候出現,就那麼快,一下就出現。實在講就像我們放電影一樣,銀幕上,你把放映機一打開馬上就出現,立刻出現,沒有先後。這是二用。

  依報是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正報是三細相裡面的轉相,就是見分。那個業相就是動,就是那一念,那一念是動,叫無明業相。立刻正報、依報就現前,而正報就是轉相,轉相就是第七識,這裡面就有四種煩惱,四大煩惱常相隨。但是四大煩惱,沒有分別的時候,它也是隱現在裡頭,沒有現,只是隱在裡頭。就好像能大師所講的「本自具足」,阿賴耶本自具足不現行,就是不起作用。什麼時候起作用?智相出來起作用,智是分別,我們今天講知識,它不是智慧,智慧現前的時候它伏住不起作用,知識起來的時候才起作用。智相就是六粗,它起作用,起作用裡面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執著這是我,有個我的執著,執著是我,叫我見,這第一個起來了,接著有我了,我愛,我愛是什麼?就是根本煩惱裡面的貪;我慢,傲慢,我慢就是瞋;我痴。你看看,我見、我慢、我愛、我痴,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我,那三個就是貪瞋痴。貪瞋痴叫根本煩惱,就是病根,就是宇宙產生的時候,我出現,它就跟著來,你說這東西多麻煩!這是什麼?自性裡頭沒有,但它變現出來的。所以不能有。佛菩薩、聖賢們教給我們,怎樣把它滅除?所以頭一個你有智慧,就是智照,你對於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就會真正肯認真來學習,學什麼?謙卑。對任何人都謙虛,決定不敢輕慢,為什麼?滅自己的煩惱。對治傲慢就是謙卑,不但我們老祖宗教我們,佛菩薩教我們,連其他宗教都教。我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是天主教的早晚課,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分量不大,它有五段,第一段就是聖母瑪利亞的謙卑,擺在第一段。所以曉得謙卑是性德,對治我慢,學恭敬,恭敬裡面才能夠滅嫉妒。我們中國諺語所謂「福至心靈」,人福報現前他突然也聰明了。如果福報現前他很愚痴,那不知道要造多少業障?那個麻煩就大。所以什麼是真正的福報?智慧是真正的福報。有智慧、有福報,他會拿那個福報去利益一切眾生,去積功累德,他不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人「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痴最難斷,智慧開了,痴就沒有。所以有戒、有定、有慧,我們才能夠把煩惱滅掉。這個地方講,「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

  這首偈裡面講雙非,『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非有非無,這個雙非顯中道,就是二邊不住。有沒有中道?中道不存,如果有中道,中跟二邊又對立。所以一定要把它掃得乾乾淨淨,心裡痕跡都沒有,這是真心;有一點痕跡是妄心,它不是真心。照理,這是照見事的理,一切事相的理,理就是自性,障就沒有了。所以定,定能夠伏煩惱,這障礙能伏住、控制住不讓它發作,不能把它消滅。消滅一定要智慧,智慧開了把它化解,就沒有,自然就沒有了。智慧開了,才曉得這個東西根本就不存在,真的叫心開意解,大徹大悟。「菩提涅槃,離有無故」,菩提是自性覺,涅槃是自性寂,就是寂滅,就是自性清淨。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接著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清淨,有菩提涅槃的意思;本不生滅,完全是涅槃的意思,沒有生滅,這是真的,這是永恆的。本自具足跟能生萬法是隱顯,常寂光裡頭本自具足,確實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叫大光明藏;可是一動,它就現相,能生萬法。雖生萬法,自性還是如如不動的,所以「何期自性,本不動搖」,自性本定。

  誰在動?我們今天講心浮氣躁,什麼心在浮?什麼氣在躁?你要曉得不是真心,真心永遠不動的。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剛才教給諸位同修,你們看電視,屏幕永遠不動,永遠不染,裡面現相動得再厲害,打鬥得再厲害,屏幕從來沒動過,那是自性。你要掌握著那個不動,你才了解所有一切動盪的全是虛妄,確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決定不要受它干擾,你就成佛。所以不動在哪裡?不動在動中,動中有不動。學佛這樁事情,你說難它不難,你說不難它真難,你真懂得門道它就不難。學佛是什麼?學佛就是見性,學佛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清淨心。就像看電視的時候,學佛是什麼?學佛,你確實時時刻刻都知道屏幕是乾淨的,屏幕是不染的,裡面現相那是十法界、那是六道輪迴。現在所播出來的內容都是三惡道,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性如如不動,從來沒有染著過。能作如是觀,會看,禪宗裡面講「會麼?」他真會,會他就破迷開悟,他就離苦得樂,他就成就了。

  當然學佛是要有環境,其實什麼境界都能成佛,哪裡需要挑選?真的,關鍵就在會不會!什麼地方是道場?一切處所都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沒有一個不是道場,什麼道場?華嚴道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都能夠契入華嚴境界。要怎麼去?首先我們講要除去三重障。三重障除掉之後,我們在這些年來,幾十年常常勸勉同學,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不貪愛這個東西,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修行嚴重障礙,你為什麼不能突破?前頭三重障,所以佛講的還在前面。你得把前面三重障破掉之後,我這十六個字就不難!這十六個字把你帶到哪裡?帶到佛教的大門口,沒進門。所以這個你要注意到,這十六個字我都做到,自己覺得很不錯了,出不了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才算是進門,進了佛教小學,沒證到阿羅漢沒入門。我這十六個字是門口,雖沒有入門,很近了,再努力一下就進去。這個進去那就要依佛的標準,不能依我的,我這個標準不行,我這個標準只能帶到門口。那就是要破身見,頭一個要肯定真的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什麼是我?有人說,乃至於西方哲學家都說,「我思故我在」,能夠想像的那個是我。現在西方人也講靈魂,東方人講得更多,知道什麼?人沒有死,人死掉是身體壞了,他又去找一個身體。所以身體不是我,他去找個身體,六道輪迴!心善、行善,他找的身體就愈找愈好。

  現在在這個世間受貧窮果報,生活得很苦,但是他的心善、行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積得不太多,但是他一轉世再換身的時候,比這一生就過得更好,富貴身。如果是有大善心、大善行,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他在這裡住不了,到哪裡去?到天上去。天,欲界有四王天、有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六層。欲沒有斷,他生欲界六層天,愈往上去欲望愈淡薄,沒斷。如果欲望斷掉,欲望是很大的障礙,欲望斷掉,他生天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這個斷都是控制,不是真斷。如果真的斷了的話,六道就沒有了,他就到聲聞法界去了,他不在六道。所以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講涵養,世間人講修養,他修養功夫深,雖然有這些煩惱習氣,他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他不起心動念,這個並不是他真斷了,修養的功夫到了,他看得比別人看得淡,不會起心動念,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這些年來,我們特別強調要學《弟子規》、要學《感應篇》、要學《十善業》、要學《沙彌律儀》,沒有別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建立德行的基礎,我們真正學佛做好預備功夫。這些在大乘教裡面都可以說是學前教育,你具足這個教育你才能入學。《華嚴經》裡面小學一年級,是十信位的初信菩薩,初信菩薩斷煩惱的級別,跟小乘須陀洹相等,也就是說不執著身體是我,也不執著靈魂是我。靈魂是我,是世俗說的;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那是一點不假。

  我們修學真正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方法那是破迷開悟,必須以大乘經教薰習,慢慢逐漸的,你對宇宙真相明白了、搞清楚,你真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理論上講得這麼簡單,講得這麼透徹,我們哪個人肯幹,你能夠同時把三個都放下,你馬上就成佛。一千三百年前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也沒聽過。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放下,放下就成佛,五祖的衣缽就傳給他。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學經教學了五十七年,講經講了五十年,都沒有辦法放下,你看他一下就放下,不能不佩服。他放下那個境界全是華嚴境界,當時可惜沒有人拿《華嚴經》去問他,問他,他老人家會把《華嚴經》講一遍。

  所以我們凡夫學佛,首先三重障要破除,然後我們常講的十六個字要掌握,你學三教的根本法,《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乃至於《沙彌律儀》,一點問題都沒有,我相信一、二年的時間,你的根就紮穩。這四門東西,就像一張桌子四個腿四平八穩,然後一門深入。學哪一門?現在我勸人學《華嚴》,為什麼?有現成的材料,我們《華嚴經》講到此地,已經講四千個小時。如果真的,那得有福報才行,沒有福報你還得要找工作,還要忙著吃飯,那你就沒有福報。什麼叫有福報?你不需要幹活,不需要工作,你能夠有個小環境住得很安穩,衣食都不愁,每天十二個小時,天天不間斷。十二小時怎麼做?早晨早課念兩個小時的佛,念阿彌陀佛;晚課也是兩個小時,念阿彌陀佛,一天念佛四小時。上午、下午八個小時聽《華嚴經》,聽經每天聽六個小時,早晨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下午也是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靜坐是什麼?靜坐是什麼都不想,把所有念頭放下。如果還有妄念,妄念你就想我聽這三個小時的經,經裡講些什麼,你就不會亂想。這樣修行能夠修三年,大概差不多這四千個小時聽完,三年,你會得華嚴三昧,你的心就定了,真的定下來,定生慧,你就開智慧。《華嚴經》聽的東西,你不要去研究,你全都明白。研究,研究不會明白,你要曉得為什麼?研究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這是自性裡面東西,怎麼會相應?離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明白,道理在此地。

  我們學這些經教,看這個經,心愈清淨,意思就愈現前;心裡煩躁,什麼都看不出來。這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沒有了,智慧就現前,轉煩惱成菩提。能夠有這樣的環境,無論在家、出家,這等於是閉關一樣,三年根就紮穩。三年如果能得三昧,你不要放棄,繼續努力再三年,準開智慧。然後你每天念佛,往生你決定不在凡聖同居土,最低限度你在方便有餘土,功夫好的實報莊嚴土去了。真的是萬修萬人去,就怕你不肯;你只要肯幹,沒有不成就的。如果有志同道合,有個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大家能住在一起關起門來,像閉關一樣,統統成就。慧遠大師當年在廬山東林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把祕訣告訴大家,無論在什麼地方你自己都會成就,不必去找道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