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一卷)  2009/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我們前面學到李長者的論文,說到三種會緣。

  我們今天接著看論文,「以會三緣,近正善友,而能自覺無明本是佛智,三乘同然」,最後這句話很重要。三乘同然,就說明一切眾生皆自有之,與上面這個話前後相應,只是迷悟不同,迷了就叫無明煩惱,悟了就是佛智,就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學佛確實是要有緣分,這就是佛門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就是這三種緣,三大類。緣很多,也是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有緣,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親近善友。善友,一般經上常講的善知識,常常親近善知識,就是對於佛法有信、有解、有行、有證。在我們這個時代,證果的人很少,恐怕遇不到了。所以老師教導我們,都勸導要找什麼樣的善知識?找有解有行,我們才能夠跟他學,也就是說他的解行要相應;他所講的跟他所行的不一致,那我們就要謹慎、要細心,不能夠盲從。他講得不錯,可不可以聽?可以聽,他行的不如法,決定不能跟他行。

  過去在唐朝時候,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兩句話,這兩句話很重要,他說「能解不能行」,他解得沒錯,確實他也有很好的師承,為什麼他做不到?當然,第一個是他的習氣很重改不過來,第二個可能是外緣對他的影響太大,就是禁不起外緣的誘惑,但是他所講的還是沒錯,甚至於他自己做不到,他也會承認,但是他勸別人做,像這樣的人,智者大師說,「國之師也」。你看,智者大師很讚歎,他解得不錯,不是自己隨便在那裡造謠生事,確實像夫子訂的標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沒有強不知以為知,這還算是個好老師,我們依他的正法來修行,自己會有成就,不會出亂子的。如果說「有解又有行」,智者大師說「國之寶也」,國寶。能知不能行是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這是國之寶也,這個話的用意很深。我們今天國寶找不到了,但是國師還是有。那就是說,我們跟他學,一定要依教奉行,對我們肯定是有好處的,他不會教我們做壞事,這是個標準。所以你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

  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在社會上幾乎都沒有了,自己修行困難當然多,可以說我們內裡面的煩惱習氣不會比古人差,可是外面誘惑的力量比古人我想超出一百倍都不止。在這個環境之下,要想成就談何容易?不要說其他法門,就是連念佛法門,你能夠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沒有困擾而真正能得往生,這個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知道前年深圳黃忠昌居士念佛往生,那個緣真叫稀有難逢,年紀輕輕,三十幾歲,真正發願給大家做個榜樣。因為我們看到《往生傳》、《居士傳》裡面念佛,多半三年就往生。這個事情我講過很多,肯定不是他的壽命到了,而是他功夫成就了,雖有壽命不要了,這樣往生,這才能講得通。他就發心做試驗,他說我找個地方去念佛,我念三年,專心念三年佛,真的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在深圳閉關,找到向小莉。向小莉的福報我覺得是這一生修來的,從哪裡修來的?送黃忠昌往生作佛。這是她的緣分,這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大福報,她碰到了。她護關,護持他三年,讓黃居士什麼心都不要操,一心念佛,飲食起居她細心的照料。雙方都盡了責任,黃居士沒有辜負向小莉,向小莉也沒有辜負黃忠昌。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他就預知時至,就走了,沒有生病,瑞相稀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當生成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是真的,念佛往生不是難事,問題,只要你肯放得下,身心世界、世出世間一切事統統放下,每天就是一遍《彌陀經》,幾萬聲佛號。他那時候問過我,我勸他學諦閑法師的那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諦閑法師的方法非常善巧,就是這一聲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立刻接著念。念佛最好是用繞佛,就是走著念為主。你看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走著為主。但是諦閑法師跟我們說的就更方便,特別適合於現代人,你走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累了,可以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沒有日夜,沒有晝夜,這樣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功。古人成就了,現在很多人成就了,黃居士是特意做出來給我們看的,為我們現身說法,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所以親近善友,「而能自覺無明本是佛智」,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要肯定無明跟智慧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叫無明煩惱,覺悟的時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為意樂淺深各別,以因本智上而生信心」,這就是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從哪裡發的?是從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裡面發出來的,這發菩提心。可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因為一念不覺就變成無明,從無明發不起這個心,所以它要遇緣,有緣讓你把這個念頭生起來,學佛的心生起來,念佛的心生起來,成佛的心生起來,發心往生是成佛的心,無比殊勝的心,所以這個有淺深各別。那個深的,發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能不能成就?肯定成就。佛在大經裡面講多少遍,「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黃忠昌可以做到,我們哪個人做不到?個個都做得到,好榜樣擺在前面。關鍵的問題是你真放得下,你就成功了,如果心裡還有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天到晚還有憂慮,這是你的致命傷,這才是最重大的障礙。

  所以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外頭沒有障礙。佛不障礙你,你相信,魔也不障礙你,魔為什麼不障礙?他障礙不到。魔給你做種種擾亂,讓你操心,你真正接受,你真正操心,那你就上了當,你就被他障礙了。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確實堅定我只有一個方向,我只有一個目標,我只有一條路,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我要去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人能攔得住!就像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一樣,那是提醒大家的,「放下身心世界」。我現在常常勸勉學佛的同學們,放下世出世間一切眾緣。世間放下,出世間也放下了;出世間的八萬四千法門放下,世間八萬四千煩惱放下了,你這個路上沒障礙。你看,一卷《彌陀經》,一句六字洪名,穩穩當當,你在這一生超凡入聖,作佛去了。善根淺的,不怕,善根淺的一接觸,我能相信,只要你能夠鍥而不捨,用功的學習,從信到解,真正理解,把事實真相搞明白了,那你就行,真幹,這一生就沒有白來。這些信解行證,都是因本智上而生信心,「約本智而為悟入,以不離本智故」。 煩惱是本智,無明是本智,稍稍覺悟,它起的用就不一樣。如果真的有解有行,行幫助解更深入,更深入的解幫助行更堅定,解行相應,相輔相成。

  「於初發心住即五位齊周」,這個話說得好。當然這是講到法身菩薩,發心住的菩薩(初住菩薩)他脫離了十法界,從這時候起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如果我們用相宗的話來講,大家好懂,轉八識成四智,轉識成智。相宗講,我們凡夫,凡夫包括十法界,用什麼心?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起心動念,是妄想;用末那,末那是執著;用意識,意識是第六意識,是分別,所以凡夫用的心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用的是這個心。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的八識心,四聖他們用得正,為什麼?他們是佛的好學生,完全依教奉行,一絲毫都不違背,用得正。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貪瞋痴慢的念頭、有名聞利養的這些念頭夾雜在裡面,我們用得雜,用得不純。這是六道裡面的修行人比不上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人心清淨、精純,我們在這上面不如別人。但是我們遇到淨宗法門,成就可能會超越他們,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認知、要珍惜,確實百千萬劫難遭遇。

  發心住即五位齊周,它這個五位下面講了,「雖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這叫五位,一行一切行,初住菩薩就具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行門,這不可思議。可是我們不能忘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不是五位齊周,是六位齊周。這六位再加哪一位?加十信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到極樂世界是六位齊周,周是周遍。這麼好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出來,我們自己要不發心,那真對不起自己,真的叫這一生空過了。過去古大德講,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聽到這個法門,那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怎麼會有這麼一天,遇到一切菩薩理想當中的一個法門,他們想不到,他們都沒遇到,你遇到了,遇到是六位齊周。怎麼齊周法?為什麼會齊周?長者在這裡也給我們解釋,解釋得好,你看他這裡雖然列了五位,「行位法門,進修軌度」,這就是次第,像念書一樣,它有級別的,我們念書的時候,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有級別的,大乘教裡面五十一個級別,就是五十一年級,五十一年級畢業了,那就是佛,究竟圓滿佛。

  為什麼能夠齊周?底下舉的這個比喻好,「如王寶印,一印無差」。這不一定是說國王,中國人自古就發明了印信,印章上刻的很多字,字是要一個一個寫,要一個一個刻,可是蓋印的時候,你一蓋下去,全部的字全部印出來,同時出來,那就叫五位齊周,它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出現,它是同時出現。這樁事情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真的,這是宇宙的奧祕,鍾茂森居士有詳細報告,我們這裡有他的光碟,諸位可以看看。科學家發現的全息理論,說明什麼一樁事情?說明整個宇宙是一體,而且整個宇宙信息不可以分裂。再小的一個物質,在佛法裡面講,依報裡面最小的是微塵,正報裡面最小的是毛端,汗毛端,最小的,這麼小,但是它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完整的信息,所以沒有辦法分割。這最近科學家才發現,但是佛在三千年前,在大乘經裡面就講得很多,《華嚴經》尤其說得詳細。一微塵裡面的法界跟外面虛空法界一樣大,法界沒縮小,微塵沒放大,而且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還有世界,重重無盡。什麼人能去?我們前面讀過,普賢菩薩能去。普賢菩薩代表一個什麼?代表一個十一地的菩薩,當位普賢,是十一地的菩薩,就是等覺菩薩。你到證得等覺位的時候,毛端裡面的世界你可以進去,微塵裡面的世界你也可以進去,你能同時化無量無邊身入一切諸佛剎土供佛聞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現在我們學習經教,有些科學給我們做幫助,確實是便利了不少,這些不思議的境界,看了科學報告,他跟佛講的相應。科學現在發現,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比科學家講的還要清楚、還要詳細,不能不佩服。前面舉出印章這個比喻,告訴你同時出現,底下這是法合,實際上,在大乘教裡面,「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這個意思好,這是真的事實真相,這不是假的。尤其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一心大智。大智不是學來的,大智是一切眾生皆自有之,這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什麼時候這個智慧現前?一心就現前了,一心是清淨心,一心是真心。諸位要記住,二心是妄心。什麼是二心?起心動念就二心。一心它所現的相,是我們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常寂光淨土,是一心所現的相。常寂光淨土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那叫真正清淨,有了物質、精神,那就叫染污,那不叫真正清淨體,它有相了。我們在《還源觀》裡面,你看第一句,「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常寂光,這是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你看看,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它把上面加一個無始,無始是什麼意思?沒有開始。為什麼沒有開始?三世是一時,一時是三世。迷了一時,以為有三世;悟了三世,確實它只有一時。這一時就是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裡的一念。

  我們在前面談了很多,我們彈指的速度,用自己的速度來彈,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次,一秒鐘。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個四,乘四次,現在我們習慣用秒為單位,那是多少秒?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叫一時。這個一時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在這個狀況之下可以講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講個不生不滅那是多餘的,那是廢話,確實有生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好像是同時的,所以不生不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不生滅。這個意思你聽懂了嗎?這給你講真話,這不是假的,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在這個實相裡面,你找染淨不可得,真的,你看我們今天講的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也這個現象,也是一念,我們講忉利天宮,也是一念,講大梵天王還是一念,講極樂世界也是一念,講華藏世界也是一念,你想它平不平等?所以他的心真清淨,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圓滿的現前。

  這一現前,就不叫常寂光土,就換了個名詞,叫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的淨土,實報莊嚴土。這裡面很熱鬧,為什麼?四十一位法身菩薩都在這個地方聚會,都到這裡來了。為什麼會到這裡來?因為大家的級別相等,他們把世出世間一切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妄想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他們全到實報土去了,跟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佛實在講他也現身說法,這個現身說法在大乘教裡面稱之為留惑潤生,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最後那一點點他不斷,為什麼?斷了他就不現相,總是帶著它,這叫大慈大悲,不是沒有能力斷,有能力,不要斷它,留著這一品惑幫助這些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幫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跟等覺,幫助他們,同時也幫助十法界裡面有緣眾生。像觀世音菩薩所發的願一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所以這個地方說總在一時,這一句是真實智慧。

  「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諸佛故」,這個智印咸遍無邊諸法。一切法不止八萬四千,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是佛在教學當中把一切法歸納為八萬四千大類,每一類裡面沒有邊際、沒有數量,可是一心遍至,沒有一樣不至。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了證明,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為一切眾生講經教學,每一天,我們能想像得到,都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提出一些疑難的問題,求佛開示。佛對這些人所講的話,有一部分也被記錄下來成為經典,諸位在《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到,特別是《四阿含》裡面,例子太多了。佛沒有上過像現在大學這麼多的科系,但是他們問的那些問題超過大學所有的科系,而佛都能解答,好像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沒有一個問題把佛難倒了。這什麼原因?就是一心大智,智印咸遍的緣故,這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性德,佛說了,人人都有。我們現在的性德被煩惱障礙住了,不起作用,我們煩惱去一分,它就起一分作用,去二分它就起二分作用,去十分它就起十分作用,不要學的。可是這個事情相信的人不多,總認為智慧是要用功去學習的。所學習那些東西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學不到的。怎麼樣用功去學習,是知識,孔子所說的「記問之學」,不是智慧,現在人講的知識。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非常相似。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學了佛之後,沒學過經教,佛教寺院裡面有講堂,他一天沒去過,解門;行門裡面,禪堂他一天沒去過,念佛堂他一天也沒去過。他那時候在佛門裡面住了八個月,在五祖忍和尚的道場,忍和尚分配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他在寺院裡面做了八個月義工。五祖傳法的時候,他算是正式聽五祖講《金剛經》,我們估計時間,也不過兩個小時,他一生接受出家人給他講經,真正聽經就那麼短的時間,他就開悟了。怎麼開悟?我們現在懂得了,他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一時頓捨,這很了不起。我們現在是漸漸捨,一天捨一點,慢慢捨,他不是,他一下捨掉了。捨掉,這個境界就現前,一心大智現前了。所以在逃難期間當中,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很大,有兩種本子,一種三十多卷,一種四十多卷。無盡藏比丘尼很用功,天天讀誦。惠能大師聽到了,問她,妳念這個經,這個經的意思懂不懂?她不懂。能大師講給她聽,她開悟了。這是他一生度眾生,有四十三個開悟的,無盡藏比丘尼是頭一個,第一個遇到他開悟的。就像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能大師一時頓得,他證得了,所以他的智慧現前。

  「以智等眾生心故」,一切眾生心裡起心動念他全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他全知道。「以智等諸法故」,無量無邊這一切法,這些法的法性、法相,佛法裡面講的性相、理事、因果,他全明白,沒有一樣不通達。「以智無中邊表裡三世長短遠近故」,智慧沒有跡象的,沒有中邊,這全是給你講對立,我們用一句話說,智裡頭沒有對立,那你就曉得對立裡頭就沒有智慧,對立裡頭只有煩惱,智慧變成煩惱,智慧變成無明。中央跟邊這是二邊對立;表裡,表是外表,外表跟裡面是對立;三世是對立,長短是對立,遠近是對立。遠近講的是空間,三世講的是時間,一心大智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在最近十幾年當中,我們在一塊學習,我常常提醒同學,把內心深處的對立放下,我們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法不對立,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學習。為什麼?對立是把一心大智變成無明煩惱;不對立,我們的無明煩惱就恢復到一心大智,修行從這裡開始。我們常常講,別人跟我對立,那是他的事情,我不跟他對立,他是凡夫,他現在還要搞對立,他不想出離輪迴,我們希望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那就不搞對立,我一定要把它放下。果然放下了,我們講個最現實的話,對你的身心健康有大幫助,為什麼?煩惱輕了。煩惱是賊害身心,不是好事情,它傷害你身體,傷害你的清淨心,讓你的真心永遠不能現前,讓你一心大智、一心大德、一心大能,這個大後頭有好多,大智、大德、大能,在《華嚴經》講的是智慧、德相,智是大智,德是大德,相好是大能,它統統都把它障礙了,讓你都不能夠發揮。這個障礙實際上講太大了,我們一定要覺悟。

  下面話說得好,「為智過虛空量故」,這就是超越虛空。「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過是超過,你一念有能力,這個分別是解說,這講後得智。什麼時候解說?有人向你請教的時候,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有很多人向他請教,他就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個所現的就是現一念能分別超過虛空等法門。虛空是無盡,沒有一樣不知道,你能問得出,他都給你講得出,你不問的,他也全知道。有的他給你講,無問自說,有些不給你講,還有一些,問了也不給你講,不是他不知道。為什麼不給你講?給你講對你有害處,對你沒好處。如果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問釋迦牟尼佛怎麼去造原子彈,釋迦牟尼佛曉不曉得?當然曉得。為什麼不講?講了這個東西會害死人,不能給你講,你用不著知道這些事情。這真正叫大智、大德、大能、大慈悲。

  下面長者引用經來作證明,這是用《華嚴經》裡面的經文,「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量」,這兩句話是《華嚴經》上的,說明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你聽到這句話你一定要明瞭,不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毘盧遮那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智慧,不是這個意思,是一切眾生自心本有的智慧。佛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恢復一心,一心是你的真心,三心二意是你的妄心;妄心大家不一樣,真心大家是一樣的,真心本具的大智、大德、大能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所以諸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決定不敢輕慢,像普賢菩薩一樣,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肯定為大家做表率。對待別人就這三樁事,做得圓圓滿滿,對自己?也給大家做個示範,懺除業障。自己,佛菩薩業障沒有了,還要懺除嗎?是,要懺除,做樣子給別人看,給那些業障深重的人看,讓我們看到佛、菩薩都懺除業障,何況我們,我們更要懺除。這是他的慈悲,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做得非常像,做得很逼真,一點破綻你都看不出來,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就像舞台表演一樣,他表演得太逼真,來幫助我們、啟發我們、誘導我們,用意在此地,說的話都是真的。

  「以是義故,以自心根本無明體用,而見不動智。與一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以是發心之初,住佛種智家故」。我們在這裡看到佛教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的煩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始無明斷掉了,起心動念沒有了,所以他知道自心根本無明的體用,體是大智,作用是大德大能。而見不動智,與一切諸佛。見不動智就是見性,見一切諸佛就是見到佛性,然後這就豁然大悟,悟的什麼?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你還能分嗎?一分就迷了。可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也有分別,也分別我你他。我們要曉得,他的分別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他自己呢?自己肯定沒有分別,自己已經契入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要不然的話,釋迦牟尼佛還是凡夫,還比不上一個初住菩薩。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真正體會到佛的慈悲、佛的善巧方便,他是在示現,他是在表演,他真正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人家是這個境界,跟凡夫不同;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他好像也有起心動念,也有分別執著,而實際他完全沒有,隨順,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的是什麼?一心大智,一心大德,一心大能,沒變,它全在起作用。起作用就在他現相裡頭,就在他應化之中,他應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跟你們沒有兩樣,骨子裡頭不相同。骨子裡頭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作用是大智、大德、大能,我們這個起作用是妄想分別執著,他起作用是無盡的智慧,我們起作用是無邊的煩惱。

  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了,學了這麼久,《無量壽經》經題上一句話就全都講完了,「清淨平等覺」。學佛學什麼?學清淨心,學平等心,學覺而不迷。果然學到了,你得的果報是大乘,大乘是智慧,就是一心大智,無量壽是相好,自受用,莊嚴是他受用,是幫助眾生的。你看這個經題上,「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後面因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經題,我們修因、所希望得到的果報,全在經題上。這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我們只要抓住,你決定不會走錯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是真的,不是假的,冤親債主、妖魔鬼怪來障礙你、來擾亂你,如果你的方向、目標、路子純正,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不能擾亂你,冤親債主也沒有辦法動你一分。要堅定信心,一門深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心。什麼叫一心?清淨平等覺就是一心。而這三樣你只要修一樣,一個得到全都得到,我就修清淨心,清淨心得到,平等就得到,覺也得到;我修平等心,平等得到,清淨就得到,覺也得到,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開這麼多法門,這麼多的宗派,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入門只有三門,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淨門,平等是正門,覺是覺門,用佛法僧做代表。所以你學佛,一進佛門先受三皈,三皈是什麼?就把這個告訴你,那就看你學哪一門。覺門,性宗學的、禪宗學的,大徹大悟。但是這一門的根性,就是它所具備的條件,要上上根性,中下根性沒辦法,這個門走不通。第二個正門,正知正見就是平等,平等是屬於正門,教下走這個門,華嚴走這個門,法華也走這個門。在中國三論、法相唯識都是走這個門。覺門是頓悟,像惠能大師那樣根性沒有問題,正門是漸悟,是有級別的,像此地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它有這個階級的。在教下,你看天台大師講四教,藏通別圓,賢首國師講五教,小始終頓圓,有階級的,慢慢向上提升。除這個之外,還有個淨門,修清淨心的,它跟上面兩個都不一樣,這個法門裡面也有頓、也有漸,什麼樣根性都合適。淨土宗採取的是淨門,修清淨心,密宗也是修清淨心,這兩個宗派是以清淨心為主修的。但是無論修哪一樣,覺正淨,就是清淨平等覺,一個得到一切得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沒有成就的時候有差別,成就了都一樣。

  所以我們對於自己所主修的法門當然要尊重,要認真學習,要不然不能成就。對於其他法門要尊重、要讚歎,不可以毀謗,不可以批評;要是毀謗批評,你自己這一門就不能成就,為什麼?你有障礙了。分別心是障礙,你批評就有執著,執著是障礙,分別執著不但破壞你契入、證果,還破壞你開悟,你開不了悟。甚至更嚴重的是破壞你的信心,你還得造業,那你就大錯特錯。真正的修學,是尊重自己的法門,讚歎別人的法門。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的心態完全改變了,你確實像這個經上所講的,你會把所有一切眾生看作你的親兄弟,看作都是你的家親眷屬,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你對於一些愚痴,比較愚鈍的人,你不敢輕視他,你會生一種憐憫心、同情心。他為什麼變成這樣?他煩惱重、業障重,他煩惱業障要是放下,一心大智就現前了。一定常常想著,佛在這個經上常講,講的遍數太多了,所以我們記憶就很清楚,印象很深刻,「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同一體性」。你常常記住這兩句話,我們不會輕慢一個人,即使這個人曾經毀謗過我,侮辱過我,傷害過我,我對他還是尊敬,他的長處我還是讚歎,他的過失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同一體性。他之所以會做錯事,那是他的煩惱習氣,習性不善,不是本性,本性純善純淨,大家都一樣,不善呢?不善是習性,他被環境染污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跟善人在一起,自然就學善了,你跟不善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染上不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包容、要寬恕。

  開始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能夠這樣修學,能包容人,能夠原諒人,能寬恕人,提升自己的德行,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特別是在人事上,一個就是善緣,你所歡喜的人,一個是你討厭的人,最容易產生偏心,就是不平等、不清淨。在這種境界裡頭我們認真學習,對我們清淨平等這個提升非常快。當然開始學的時候是勉強,慢慢就成習慣,到最後就自然了,那才真正叫隨緣。隨緣裡面你一定生智慧,智慧德相都會生出來,大智、大德、大能慢慢都會體現出來,這就轉凡成聖了。成不了大聖他成小聖,小聖是《華嚴經》裡面十信位的菩薩,十信是小聖,初住菩薩以上是大聖。修行要這麼修法,才真正能夠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境界。

  菩薩「以是發心之初」,菩薩是這樣發心的。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看破放下,初學是先學放下,放下你才有智慧,你慢慢就能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就放下更多,放下更多你又幫助看破,看破的面就愈來愈廣。老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從凡夫地提升到如來地。這個等級是先看破再放下,高!你看看,你什麼時候能入這個境界,自己真正知道自心根本無明的體用就是不動智(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上與一切諸佛,下與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這是什麼?這是看破,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了。放下是什麼?放下是所有一切染污放下了,這都是煩惱。染污放下了,清淨心恢復了。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煩惱習氣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個東西會放下,一切不平等的放下了,不平等放下就平等心現前。特別強烈的,你特別歡喜的,特別討厭的,怨親平等,從這裡開頭。

  怨親平等怎麼修法?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懂得那麼一點道理,我講經的時候有人問我,怨親是極不平等,怎麼修平等?我就教他,開始你把你的冤親債主,你家有佛堂,在佛堂供個牌位,你每天誦經念佛都迴向給他,你就這麼做法。有人真照做,做了一、二年來告訴我:法師,還是不行,想起這些人的時候我還是討厭他,還是怨恨他,這怎麼辦?我說你繼續做下去,你現在功夫不夠,也就是你的根性比較差。根性利的,半年一載這個怨氣就消掉,平等心現前了,一、二年氣還消不掉,是你自己業障太重,你功夫不到家,怎麼辦?繼續去做。你看看,做上個十年,做上個二十年,你的境界就大不一樣,平等心會現前,平等心現前你智慧會增長,清淨心會現前,那個覺就是智慧。真幹!準靈,不是不靈,不靈是功夫不到家,自己做得不踏實、不認真,認真的話就不會。所以怨親平等。你看看,我們在佛堂裡面我們供父母、祖先的牌位,這是最親的,把這個冤家債主也供在一起,一方面是化解怨結,是經典上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要化解,不要跟人結怨。我們最近讀了很多宗教的經典,許許多多的宗教對於這一點都特別講得多、講得細,就是不要跟人結怨。佛教講得更深,不要跟一切眾生結怨,頭一個教我們不吃眾生肉,不跟一切眾生結怨,小動物,蚊蟲螞蟻、蟑螂老鼠都不能跟牠結怨。這些小動物,我們在最近十年當中跟牠們有很好的溝通,發現牠們很有靈性,能夠通人性。我們愛護牠,牠也愛護我們,牠就不來找我們的麻煩,互相幫助,互助合作,共榮共存,我們不傷害牠,牠也不傷害我們。所以說牠們通人情,同一智海,不能說小動物沒有智慧,不能說小動物沒有感情,牠都有,你要慢慢去發掘你就知道了。現在跟這些小動物相處,甚至於比人好處多了,牠們比較單純,這就真的住如來家了。

  什麼時候住如來家自己很清楚,你會有一種超凡入聖的這種感觸。當然初學著重在斷惡修善,從這裡做起,再提升到破迷開悟,最後決定是轉凡成聖。此地講住如來種智家,這是超凡入聖。照《華嚴經》的標準來講,這是初住以上的境界,決定不在十法界,在十法界是向著這個方向,沒有契入。起心動念斷掉,那就進入,就進入住佛種智家。這地方下面有一句,「纔發心時,即於十方現身成佛」。諸位一定要知道,才發心時是初住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學過,十信心滿,就是十信修圓滿了,十信跟一般大乘裡面所講的可以說是完全相應,佛在一般大乘教裡面講斷惑證真,這是講一般正規的途徑,你必須這樣學習,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好像念書一樣,你想拿個博士學位,你一定是先念小學,念初中,念高中,念大學,念研究所,你才能拿到這個學位,佛法修學亦復如是,也是有階級的,但是佛法拿到學位是要憑斷證功夫。學習就是幫助你看破,看破的目的一定要曉得是幫助你放下,如果你要不肯放下,那你在這一生修學是跟佛結一個法緣,這一生,說老實話,沒有成績可言。所以一定要放下,放下就有成績。像長者在前面跟我們講的,放下,前面講過五住地惑,首先你要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才能證得《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就是小學一年級,你真的入學了。如果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你沒有入學,換句話說,你還在幼稚園,小學一年級還沒你的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包括十信,沒你的分,這一定要知道。

  八十八品見惑說起來也很麻煩,所以佛有善巧、有方便,把它歸納為五大類,這好講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好說話了。破身見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學《金剛經》,都以為佛講的這個破四相是大乘菩薩,沒想到是小乘須陀洹。經上你看明明講的,我們就疏忽了,就忽略了這個事情。以後學了十幾年,在講《金剛經》的時候看到這個,豁然之間明白了。經上不是說須陀洹嗎?佛說他證得須陀洹了,而他自己呢?他自己並不以為他證須陀洹,如果自己以為我證得須陀洹,佛就不說我證得須陀洹。這個話什麼意思?如果你自己執著我證得須陀洹,你還有我執,你還有我相,你四相具足。須陀洹已經破四相,剛剛開始破四相。讀這個經文,明明白白在經上寫的,我們就那麼粗心大意。所以須陀洹跟《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他們在放下是平等的、相等的,都是把我相放下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放下邊見,不再跟人對立,這個很重要。不再跟一切人對立,不再跟一切事對立,不再跟一切萬物對立,沒有對立了,這個好!不再有成見,不論是因上的成見,是果上的成見,成見是自以為是,不能跟別人隨緣,一定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做法,這叫成見。當然,這種成見,佛有時候也堅持,譬如佛制定三皈五戒,要求初學的人必須要遵守。這不就是一種執著嗎?不就是一種分別嗎?為什麼佛菩薩還這麼堅持?引導你入門。這是幫助你斷煩惱的,幫助你放下一切不善的習氣,所以佛菩薩不能不堅持,道理在此地。

  我們在這個世間幫助人斷惡修善的,有時候我們也表示堅持,可是心裡頭?心裡頭不能有,這要學菩薩,外表是隨緣,完全是利益眾生,而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為自己什麼都不堅持,什麼都隨和,但是為社會的利益,為大眾的利益,為國家的利益,為世界人民的利益,這個要堅持,這不可以馬虎的,個人的名聞利養無所謂,可以完全放棄,要懂得這個道理。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的一個原則,我們要懂得、要學習。所以講到成見,有些事要堅持,有些可以不要。像最近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的動亂,大家都想求安定,都希望能夠化解衝突,能夠恢復安定和平,我們也希望,這個事情要不要堅持?這個事情要堅持,這絕對不是我個人事情。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只有用古聖先賢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學才能達到。所以我參加很多國際會議,都是討論這個主題,我們把中國五千年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傳統文化的智慧、傳統文化的方法、傳統文化的理念、傳統文化的效果,提出大會裡面報告,大家聽了耳目一新,從來沒聽說過,都歡喜讚歎,但是沒有信心。會後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才叫真正的危機,比金融危機厲害,金融算不了危機,信心危機!用什麼方法幫助他生起信心、堅定信心?只有做出樣子來給他看,所以這是逼著我不能不做。我們在中國安徽湯池小鎮做示範,沒想到做成功了,快速的做成功。這個試驗做成功了,我們在聯合國講話聲音就大了,告訴大家這不是理想,可以做得到,不相信你去看。到湯池小鎮來參觀考察的人很多,許許多多外國朋友都來看,看了之後相信了,這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幫助大家建立信心。

  我們現在希望全世界這些志士仁人真正要覺悟了解,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族群他們傳統的老東西都是珍貴的,都是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些部分大同小異。佛門裡面講十善,《聖經》裡面也講十善,《古蘭經》裡面也講十善,印度教經典裡也講十善,通的。所以在現前,我們中國同修們,學佛的同修們,儒釋道的這三個根我就非常堅持,希望大家一定要學習。這三個根紮下去,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假以時間,你的方向、目標、路子不更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我們要學孔老夫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這個世界會有和平,會有安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