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0卷)  2009/11/2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辨加所為」。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這段經文就是諸佛如來加持菩薩之所為,就是為什麼要加持他,這把意思說出來了。我們看清涼大師他老人家的《疏》:「且對加因,名加所為,然加所為,正在說法」;「此十」,我們上面念的這十句,「亦即說法所為,展轉相成」。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不是無緣無故的,也不是偶然的,這裡面就述說它有因緣。這是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看到的。為什麼要加?這是因。這段文在加因之後說明加持所為,為什麼?實在講就是為說法。這十種所為展轉相成。說展轉,清涼大師怕我們不能夠明瞭這個意思,所以他再加以註解,這個註解叫鈔。鈔是註疏的,疏是註經的,註解的註解,難得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鈔》裡面說,「展轉相成者,舉佛願等,為得加故」。由此可知,這是佛的本願。

  我們知道,中國古時候的家庭,父母對兒女就跟佛對菩薩一樣;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家庭裡面最大的一樁事情就是得有後人、有接班人,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諸位一定要知道,並不是你的兒孫多;兒孫多也算後人,但是那個後的意思不在此地,是你的後人確實有能力繼承家道的。在古時候說一個家,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這是家裡面的大事,後人當中一定有人來繼承,那你的家就世代不衰,它有承傳。在我們中國,可以說第一個家,也就是世世代代有承傳的,這諸位都曉得,孔家,孔老夫子的家。實在講,哪個朝代的帝王都沒有辦法跟孔子比。帝王,我們在歷史裡面看到,他能傳多少代,那是祖宗積功累德所成就的。孔子的德就太大!二千五百多年來代代都不衰。傳到現代大概就沒有了,傳了二千五百年。民國年間還有孔子奉祀官府在台灣,孔德成是奉祀官,這最後一代,聽說現在連奉祀官也沒有了,這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裡面是個很悲哀、感嘆的事情。我們去看看,將來中國的政府會不會繼續設置奉祀官。我有理由相信,這個朝代沒有,底下一個朝代可能會有。為什麼?民族的文化道統不能中斷。孔子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他沒有了,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到此為止。這個事情如果是英國湯恩比知道,他會流眼淚,他會傷心。為什麼?我們知道他天天在想著,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帶給全世界的安定和平,而且他還真的希望中國人能統治全世界。中國人憑什麼統治全世界?憑傳統文化。我們中國人,甚至於很多人疏忽了,這個外國人他了解。為什麼他了解?他一生的精力時間都用在研究世界文化史。他是個歷史哲學家,他研究歷史跟一般史學家不一樣,他是專門研究文化史。所以這樁事情,凡是中國人要放在心上,不能讓它斷掉。

  再說到中國文化,確實是有問題。在過去幾千年來,我們每個族姓都有祠堂,春秋祭祖,沒有把祖宗忘記,而且世世代代都續譜。譜是家族的歷史,在過去大概二十年到三十年要修一次,就是把現在所生的小孩要記載在家譜上。家譜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你世世代代家裡面生的小孩哪一天出世的,然後記載的是功名。在過去參加考試,像秀才、舉人、進士,這是叫有功名,現在講有學位,要記錄上去。他的事業簡簡單單的,曾經做過國家什麼樣的職務,哪一年過世的,葬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定要記錄下去的。世世代代你能夠找你的根!現在家譜疏忽了,祠堂也不要,這是什麼?孝沒有了。孝沒有了,忠就沒有了,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忠孝沒有了。忠孝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拔掉了。五千年的根本,今天把它毀掉,這多可惜,這是我們非常痛心的一樁事情。在海外的中國人,像我這麼大的年歲,對於這個事情是無比的關懷。文化大革命,祠堂毀掉了,家譜還在不在?這幾十年當中,我們心目當中就想這個東西在不在,我們家的歷史!我找了許多年,到處打聽。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家鄉七十年,在家鄉到處打聽,總算還是祖宗有德,家譜還找到了一部,真不容易。我的一個族弟告訴我,他說還在。我說在哪裡?他說他收藏了。我說你怎麼收藏的?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祠堂被毀了,他在祠堂裡面偷出來的,那個時候他只有十七歲。真不容易!祖宗加持他。一直他就藏起來,沒有人知道,他家裡人也不知道,遇到我問的時候他才告訴我。我說現在沒有關係了,文化大革命已經終止,不再有這個事情,你可以拿出來我們大家看看。這才拿出來,裝在一個箱子裡,人家以為這箱子裝衣服的。這一個箱子整整就一套,線裝書,宣紙印的,三十七冊。我們大家翻翻看是無限的歡喜。這一看才曉得,我們是炎黃後裔。黃帝之前沒有發明文字,沒有記載,有傳說,所以前面第一句「伏羲之後」。伏羲、神農是我們的遠祖,那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到黃帝這才一代一代記下來,到我這一代,我這個輩分,一百三十六代。多歡喜!一代一代清清楚楚的記下來。我展開家譜,家譜上沒有我的名字,有我父親、母親的名字,因為修那本家譜的時候我還沒出世。民國四年修的,我民國十六年生的,所以修家譜的時候我還沒有出世。現在你看,隔這麼多年我們要續譜,就是民國四年以後出生的家族的人,名字要補上去。這在從前是很大的大事。所以無後為大,你後頭沒有繼承人,守不住家業,叫家破人亡。

  做老師的,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傳人,也是無後為大。學生再多,不能繼承你的學術,不能繼承你的道統,那是你一生當中無比的遺憾。可是這個事情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找不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老師要遇到一個好的學生,能夠傳他學術、傳他道統的,那他是如獲至寶,這一代一代能傳下去了。如果一生遇不到,那怎麼辦?不得已用第二個辦法,著書立說,把他的著作傳下去。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人,只有留著作。我們知道歷代儒釋道三家,用著書留在這個世間的人多,真正有傳人的人不多,這是一樁難事情。我們做學生想求一個好老師難,好的老師想找一個繼承他的學生就更難。所以佛遇到這個好學生,菩薩,菩薩是學生,心心念念希望這個學生能承傳他的法脈,弘法利生,念念都不忘要幫助他;這個加持就是幫助,用最善巧、最適當的方法來幫助他,成就他,佛法世世代代有傳人,利益眾生無量無邊!可是這樁事情也不是容易的。

  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的傳人算是最多的,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每部經一翻開,你一定看到有記載,聽眾裡頭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佛的常隨弟子,是佛的傳人。佛法傳到中國,在中國形成十個宗派,小乘兩派,唐朝末年以後就衰了。什麼原因?是被中國儒、道代替了。所以中國人不學小乘,用儒、用道做為修學大乘的基礎。大乘有八個宗派,世代相傳。傳到今天,這些宗派現在有傳法的儀式,傳一個法本。法本是什麼?證書,實質沒有了。在從前傳承,是你在這個宗派裡修學有很好的成績,老師才把這個證書給你,你是這一派的傳人;現在沒有了,現在老師不講這個,只有形式上的證書一代一代傳下去,法沒有了,法要看老祖宗的。華嚴宗的,我們現在要看清涼的、要看宗密的;天台宗的,我們要看智者大師的、要看章安的,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我們現在祈求佛菩薩憐憫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求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不是再來人不可能悟入。所以佛事還是要靠佛力加持。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面看到,佛菩薩加持後學的弟子,這講展轉相成,世世代代往下傳遞。

  所以舉佛願等,這後頭小註上有,我把它念下去:「舉佛願等,為得加故,所以加者,為說法故」,這非常重要,就是為說法。「若更進釋」,再進一步,它有四重,「四重」,第一個「諸佛願等,為入三昧故」。實在講,佛他老人家最大的一個願望,願望所有的佛弟子修學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利益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受是感受、是受用。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凡夫的受都不是正受,凡夫的受是什麼?五種,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叫苦樂憂喜捨,五種受。身有樂受、有苦受,心有憂受、有喜受,還有一種,當我們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不錯,這叫捨。為什麼捨?它時間不久,它又會起苦樂憂喜。如果永遠沒有苦樂憂喜,都是捨受,那就是三昧,這叫正常。我們再講得清楚明白一點,就是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三昧。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真的,這是諸佛教化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能夠證得的。真是一個好老師!普願大家個個成就。他沒有為自己想,念念為學生想。

  第二,你得三昧,你得三昧一定就會得諸佛加持。諸佛如來加持,實在講,諸佛如來加持是普遍的加持,十法界的眾生平等加持。為什麼這個地方一定要這個說法,「為得加持」?佛普遍加持,我們凡夫感受不到,得三昧的人他能感受得到,是這個意思。不是我們一般人佛不加持,不是,佛心是平等的。三昧是什麼?三昧那個心是定的。沒有得三昧的人心是浮躁的,妄念煩惱習氣很多,所以佛菩薩加持你感受不到。我們在這麼多年來學習《華嚴》,我們懂得,諸佛如來決定是平等的,對於十法界,從佛法界到餓鬼、地獄、畜生,佛是平等平等,決定沒有差別。你明瞭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對佛菩薩才感恩!佛菩薩的慈悲、佛菩薩對於眾生的愛護超過父母太多!真的是平等心。在理上講,那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三種周遍」,他怎麼會有分別!

  三昧有淺深不同,我們講定有小定、有大定、有甚深禪定,不同,差別很大。從《華嚴經》裡面來看,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個等級怎麼分的?等級就是三昧淺深不同。三昧是定功。初信位菩薩得的是小定,叫小小定。小小定也不是我們凡夫能明瞭的,我們凡夫跟他相比那差太遠。最小的,小定,《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好比小學,初信是小學一年級。他得的是什麼定?經教裡面講,見思煩惱裡面他把見煩惱放下,斷了。這個見就是你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放下了。這個品類也很複雜,佛在教學當中把它歸納為五大類,五種見惑。第一個「身見」,諸位要記住,把我們這個身體當作自己,這頭一個錯誤。第二類的錯誤叫「邊見」,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第三、第四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太深。成見為什麼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所以它有兩種。因上的成見,「非因計因」,你把因看錯了;果上的成見是「非果計果」,這個計是以為有果。因上叫「戒取見」,果上叫「見取見」。除這兩種之外,其他所有一切錯誤見解就歸納為一個叫「邪見」。這五種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入初信位的菩薩,你也得到佛力加持。

  這個境界在《金剛經》上講,《金剛經》大家都很熟,《金剛經》前半部講的,「菩薩」,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空了,他就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佛教門檻是真高!比我們現在學校取博士學位難,博士學位不難取,這個難。這是什麼?佛教小學一年級。我們過去初學的時候不知道,以為《金剛經》上,《金剛經》是大乘的,大概破四相是什麼人?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都以為是這樣,經文擺在面前都沒有辦法體會到。後來這個經念多了,豁然看到經上須陀洹,須陀洹是小乘初果,佛問:你證得須陀洹了嗎?須陀洹回答得好,如果我要自己認為我證得須陀洹,佛就不叫我須陀洹。你看這個回答得多好。為什麼?我證得須陀洹,我還在,我相沒破;我的對方就是人,那人相也沒破,你四相都在。四相沒有了、斷掉了、放下了,你才證須陀洹。須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薩在斷證煩惱上講是平等的。我們從這裡才恍然大悟。《金剛經》是大乘法,大乘法裡用須陀洹來講就更清楚、更明白,實在它就代表《華嚴經》裡面的初信位菩薩。這是我們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修行,修行就要取得這個果位,這是老師對我們的期望,這樣你才真正能得到老師的加持。他得佛的加持,智慧就開了,他就提升再證得上面一個階位,二信位的菩薩、三信位的菩薩、四信位的菩薩;到七信位,那個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相等,也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七信位。所以這十信它跟小乘四果四向一對,完全吻合。斷煩惱的功夫是相等的,智慧不相同,智慧是大乘的智慧超過小乘就太多!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斷煩惱是一樣,可是智慧不一樣。

  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確實能夠體會到佛加持一切苦難眾生。但是眾生由於煩惱習氣太重,感受不到!學佛的人有一分清淨心,你就感受一分加持,有兩分清淨心,你就能感受兩分的加持,而且很明顯。我們在聽經的時候、我們在讀經的時候,真聽懂了、真明白了,這就是佛力加持。為什麼?煩惱輕了。同樣在讀、同樣在聽,同樣這部經天天在讀,為什麼過去那麼長的時間這意思我都不懂,為什麼今天一展開就豁然明瞭?過去煩惱很重,障礙,今天煩惱輕一點,他就悟了。我們凡夫這個迷悟是拉鋸戰,不是一悟永悟,今天悟了,明天又糊塗了,煩惱習氣一來又糊塗了,常常有這麼個現象。我們的功夫就在此地顯示出來了。真放下!這不是開玩笑的,真的,你才能得法喜充滿,你才能夠真正在佛門裡頭累積功德。累積功德一定是無我,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所以要知道,身有生死,我沒有生死。我是什麼?一般凡夫認為是靈魂。你也不能說他是錯,靈魂沒有生死,過幾天它又投胎去,它又找個身體去;它要不找身體,我們就稱它為中陰身。還有,有聰明的,他不要身體了,身體太麻煩、太累贅。這種想法在中國最早我們書本裡面看,老子就這個想法,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有身體,沒有身體多好。有沒有沒有身體的人?有。什麼人?無色界天,他不要身體。我們可以稱無色界為靈界,靈魂住在裡面,那是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可是靈魂實際上是迷惑的,它沒有覺悟,它不靈。我們稱靈魂是讚歎它,其實它不靈,它迷惑;如果真正靈了、真正覺悟了,就不叫做靈魂,我們佛門稱它為靈性,那是自己。開悟了,明心見性,見到靈性,見到自性。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染,自性能生萬法,那才是自己。禪宗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自性。千萬不要誤會身是我,錯了,身不是,身是假的,身有生死,靈性不生不滅,靈魂有變易生死,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的。所以講得加。實在講,諸佛菩薩的加持平等普遍,沒有差別。

  第三,「所以加者,為說法故」。這個加都是加持智慧,說法的時候還加持辯才。這人不會說話,可是他一上台他就會說;這人好像不見得有什麼智慧,上台突然就有智慧。這些事情,凡是上台講經都有這個感應。沒講經之前,當然有充分準備,準備很多參考資料,可是一上台之後完全用不上。在台上講出來的,下了台之後自己都覺得很訝異,我怎麼能說得出,說得這麼好?佛力加持你,三寶加持你。所以講經老和尚都有。我從前問過李老師,李老師有,常常有。到我們自己學講經上台的時候也發覺常常有,絕不是自己事先準備的。我們要想得到佛明顯的加持,上台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幫助你,當你一心一意想幫助一些苦難眾生,決定沒有自己名聞利養夾雜在裡面,你的智慧、你的善巧方便突然現前,那是三寶加持。最後這句話說得很重要,說法為什麼?「為令菩薩增長佛智等故」。這裡頭有個「等」字。佛幫助你成佛,不是別的。幫助你成佛,你一定要行菩薩道,你不行菩薩道你成不了。菩薩道是什麼?教化眾生。為什麼教化眾生能成佛?教學相長。你自性智慧怎麼現前的?在教學當中自然往外流露,性德往外流露,又得到佛力加持。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清涼大師說,「文分二別,初十句別明,後一結說」,在前面十句裡面第一句是總,其他的九句是別。「總為說十住法,令信解諸菩薩修行,增長性習二性,生菩提智故」。這十句裡第一句是經文『為增長佛智故』,就是這一句。你看看,佛對於學生的愛護,希望你早一天成佛。佛以智慧、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你,你一定要相信「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你不成就?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佛的慈悲加持,你不知道,所以你常常退心。凡夫進得少退得多,這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造成的自己不知道,還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加持你,怪佛菩薩不照顧你,那你就造罪業。佛菩薩明明加持你、照顧你,你冤枉他,這就錯了。確實在初學這種現象很多,所以初學的時候這個瓶頸很不容易突破,總是認為我已經很努力,我已經做得很多。不知道你做得是不少,可是你做錯的就更多。這是什麼?業障,習氣、煩惱在作祟。真用功的人,功夫用在哪裡?功夫用在放下煩惱習氣,這叫真功夫!你所修的菩薩道、所做的善行,這裡頭長智慧;長兩種智慧,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

  清涼這句話我們也簡單解釋一下,「總」,這是第一句,「為增長佛智故」,就是說這一句。「總為說十住法,令信解諸菩薩」,信解菩薩是什麼人?十信位,十住菩薩有能力教導十信菩薩。十信菩薩不是簡單人,諸位要曉得,我們從小乘來講大家容易明白,你看須陀洹,初果,他所證的就是斷煩惱,跟《華嚴經》初信位平等;初信位也是斷五種見惑,小乘須陀洹也是斷五種見惑,你不斷你就不能證得。要知道,須陀洹是小乘一年級,初信位是大乘一年級,上學的資格都是要斷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都沒有了。經論上所講的八十八品見惑分為這五大類。雖然沒有離開六道,但是他們是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肯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出離六道輪迴;不管有沒有佛出世,他都有能力超越六道。也就是說,有佛出世,他能證阿羅漢;沒有佛出世,他證得辟支佛,獨覺。因為這七次往返,生生世世接受佛法的薰修,這個力量太大,沒佛出世他也能成就。

  這個現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給我們修學增長了很大的信心。我們今天就一定要什麼?想到我這一生成就,如果遇不到真善知識,那這一生就完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覺得有希望,遇不到真正善知識還是能成就。怎麼樣?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典籍留在世間,被集結在《大藏經》裡面,如果我們得到這些經典,就跟親近善知識沒有兩樣。能不能成就,就是你如不如法。也就是說,佛法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能不能持戒?這個持戒不是經典裡面講的戒,這個持戒就是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方法。方法裡面第一個,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這是基礎,基礎如果疏忽了,用什麼樣的功這一輩子不能成就,下一輩子還不能成就。扎根太重要了!你不能夠疏忽。為什麼有人修行能成功,有人修行不成功?基礎。像蓋房子一樣,有人蓋高樓蓋得很成功,地基打得穩固;有人蓋個茅舍都蓋不起來,為什麼?在沙土上,沒有地基。所以這個根本重要!中國世世代代都有高人出現,是什麼原因?過去扎根的教育做得很好,在中國很普遍。農村裡面,婦女不認識字,她受過教育,她懂得做人;母親不認識字,教出的小孩是聖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弟子規》做到!《弟子規》她不會念、她不認識字,可是她統統做到,從小學的、父母教的。父母不是言教,父母是身教,父母做到,小孩在旁邊看會了,幾千年世世代代就這麼傳下來。這個根紮得好,以後遇到、親近善知識他能成就;一生遇不到善知識,能夠識字,認真學習也能成就。這種人很多,《高僧傳》裡頭、《居士傳》裡頭、《善女人傳》裡面我們都看到。

  我們從初果看,這是初信;初果在修行的時候,二果向,向著二果,這是二信位的菩薩;證得二果等於三信位的菩薩;三信再提升,三果向,四信,五信、六信,四果是七信位的菩薩,就是阿羅漢,超越六道,不再回到六道來了;八信就是辟支佛,九信就是十法界裡的菩薩,十信就是十法界裡的佛。十法界裡是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這叫信解菩薩,包括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到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是講令信解菩薩修行。菩薩,印度話,梵語音譯的。佛經傳到中國,古時候翻譯的,中國有講古譯、今譯。這個古今是從玄奘大師為標準,玄奘大師之前稱為古譯,玄奘大師以後稱為今譯。古時候譯為道,菩提翻作道,這底下講的是「生菩提智」;今譯,就是玄奘大師以後都翻成覺,覺悟,菩提是覺悟的意思。所覺的境界有理有事,理就是涅槃,斷煩惱障,證涅槃的一切智。一切智是什麼?是萬法皆空,這是一切智。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屬於一切智,阿羅漢證得了。事,也是一切有為的一切法,有為有生有滅。我們用《百法明門論》來看就很清楚,這是世親菩薩把《瑜伽師地論》上講的六百六十法歸納為一百法,便利於教導初學,這是法相宗入門的基礎課程。這一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叫有為法,後面六個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現象,前面九十四法都有生滅現象。從哪裡講起?從阿賴耶講起。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善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是有為法。這從事上說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所知放下,所知是障礙,所以障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這兩種障斷掉,那就成佛。

  我們看佛菩薩給我們做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識分子,聰明好學!他給我們做這種表演。十九歲離開家庭,我們知道王子出身,聰明好學,身分很特殊。你想想看,在當時印度,宗教學術就像我們中國春秋時代百家爭鳴,一時學術風氣達到登峰造極,釋迦生在這個時代。所以他去參學,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學派,他統統親近過、統統都去學。我這次在澳洲悉尼訪問幾個宗教,裡面有個學派,吠陀,古印度的哲學的學派。他們沒有儀式,完全是教學,你進到道場,它是教室。他也有一張釋迦牟尼佛的畫像掛在牆壁上,不像我們是供在那裡做禮拜,他沒有,就像普通的字畫一樣掛在牆上。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在吠陀學派學過,因為我們接觸得很少,我就向長老請教,吠陀裡面說的中心思想是些什麼?他告訴我,他們肯定宇宙一切萬法是一體。他給我們做了半個小時的講解,我聽了之後,跟我們《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大致相同,沒有《還源觀》講得那麼清楚。佛曾經學過。可是他學了十二年,所有宗教哲學他統統接觸,他再也沒地方學,但是問題我相信會跟我們差不多,問題沒解決。宇宙是一體,跟我們是一體,我們能承認,中國老子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有這種講法,可是沒講清楚、沒講明白。宇宙到底怎麼來、到底怎麼回事情?我從哪裡來?這個大問題沒有解答。

  特別是六道輪迴,這在古印度普遍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傳說。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學婆羅門教,肯定四禪八定他得到了,得到四禪八定使六道裡面的時空就突破。換句話說,他能看得到非想非非想天,他能看得到阿鼻地獄。在定中境界上沒有障礙,你只要得四禪八定你就能看到,這就是你親證的境界。可是問題在哪裡?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外面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在當時所有宗教學派都不能答覆。所以釋迦牟尼佛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統統放下。十二年所學叫所知障,所知障一放下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那一年是三十歲。這一開悟,徹底明瞭,就開始教學。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他怎麼教?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十個、八個人也教,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也教。只要他一開口都是教育,你把它記錄下來全是經典。不是正式有課堂擺在那裡才叫教學,不是的,活活潑潑,一絲毫拘束都沒有。辦班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不但言教,身行,做出榜樣來給人看,身行言教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知識分子。

  在中國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為我們表演的,他不認識字,給我們示現的,一天經也沒有學過,沒有親近過任何善知識,只是遇到五祖忍和尚。在黃梅那裡住了八個月,幹什麼?廚房裡做義工。五祖沒有讓他到禪堂參禪,沒有讓他到講堂聽教,只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做義工,做了八個月。傳法的時候把衣缽傳給他,沒有傳給別人。別人當然不服氣,這是道場的一個義工,什麼都不會,沒有念過書,祖師怎麼可以把衣缽傳給他?五祖知道,知道大家不服氣,所以傳給他的時候,半夜就叫他趕快走,躲起來,不要讓人找到你。他跑到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大家把這樁事情淡忘了,他才出來。為什麼?嫉妒、不服!六祖那一年二十四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見性,把見性那個境界說出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報告。他說了多久?二七日中,他是在定中說的。所以人不知道,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底下打坐,入定了,二七十四天,沒有人知道他在定中講經說法。聽眾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他不能進入釋迦如來的定中。說出這麼一部經。這部經太大了,現在傳到中國來的是目錄提要,不是全經,像《四庫全書》目錄一樣。惠能大師見性了,也把見性那個境界向五祖忍和尚報告,他只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五祖忍和尚一聽,行了,後頭不要說了,給他證明他真見性。能大師講的這五句,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樁事情。所以一部《華嚴經》要是把它濃縮就是這五句,這五句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釋迦牟尼佛斷兩種煩惱,煩惱障、所知障統放下了;惠能大師沒有所知障,他什麼也沒學過,他只有煩惱障,所以他煩惱障一斷完,他也明心見性。這個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們知道修行的訣竅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是愈學愈感激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第一天見面就向他請教,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殊勝,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師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這兩句話實在講,我是似懂非懂。接著我第二句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教我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沒有別的長處,我很聽話、很老實,真幹!那一天我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告訴你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聽話、真幹。老人遇到一個聽話的學生很愛護,所以我跟他三年,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星期天放假我不要上班,他給我兩個小時,除了他有公務或者很繁忙的時候,三年當中沒有間斷。我佛法的基礎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他告訴我學釋迦牟尼佛。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法在經典裡面。這些指示都非常重要,我們沒有走冤枉路,從經典學釋迦牟尼佛。

  所以在經教裡面我們看到,佛法是學術,不是宗教,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所謂的佛陀、菩薩、阿羅漢,實際上是佛法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一樣,最高的學位博士,碩士,學士,佛陀就是博士學位。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這個最高的學位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他不是神,他不是上帝,它是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拿到這個學位的標準是什麼?放下,章嘉大師講的放下,看破放下。看破,你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諸法實相,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個都放下了就是佛。只放下一個,放下哪一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第一個學位拿到了。第一個學位是正覺,你真的覺悟了,你沒有錯誤,正覺。再把分別放下,不但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也不分別,分別心沒有了,你就證菩薩,升了一級。菩薩是什麼?正等正覺。如果再向上提升,你能在一切法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破無明,這叫放下根本煩惱,不起心不動念,那你證得最高的學位,佛陀,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三個學位名稱。章嘉大師教得好,我第一天問他,他就說出來了,就把這個傳給我,還叮嚀囑咐要去真幹。放下你就會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你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智慧開了,超越六道輪迴;再知道還要放下分別,阿羅漢還有分別,分別再放下,他就成菩薩;菩薩再放下起心動念,他就成佛。所以佛法的修學,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修什麼?放下就是!決定不能有煩惱習氣。這些東西,為什麼佛要叫你放下?自性裡頭沒有的。

  自性裡有什麼?跟菩薩講,諸位要知道,因為菩薩還有起心動念,還可以跟他講,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性德相好。性德是什麼東西?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性德。佛教菩薩、教阿羅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隨順性德,這是向上提升;違逆性德,往下墮落。在佛法裡面,佛給我們講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也很簡單。這是性德,必須要遵守。《還源觀》上講得簡單,講四種,那四種是非常圓滿。我們講得這麼多種,儒講的四個科目,佛講的六個科目,都是《還源觀》裡的第二,四德的第二德。它第一是講什麼?隨緣妙用,第二講威儀有則。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威儀有則,佛法裡面講的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十願也是威儀有則。講得再多,《還源觀》上是一條,就是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這是佛教導我們的。處事待人接物永遠記住,用什麼心態?柔和質直。我對佛菩薩是這樣的態度,我對所有一切眾生也是這個態度,對我的冤親債主也是這個態度,這就對了,那你是真的在學佛。你還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不行,這是六道凡夫。佛菩薩是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遵守佛的一個教誡,那就是代一切眾生苦。你到這個世間來是行菩薩道的,菩薩道是什麼?救苦救難,這是菩薩的本分。別人毀謗我、侮辱我,甚至於陷害我,我怨不怨恨?不怨恨。為什麼不怨恨?他是佛,他現在迷惑,所以做錯事情,他的本性本善,一時迷惑,你怎麼可以責怪他?他清醒過來就覺悟、就明白了。那我們要做好樣子給他看,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他毀謗我,我讚歎他,為什麼?人不可能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他有缺點,他也有好處,我們不提他的缺點,專讚歎他的好處,這就對了。這是普賢行願裡教給我們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他對我無禮,我對他有禮;他對我不尊敬,我對他尊敬,跟尊敬佛一樣的尊敬。他能接受我的時候,我全心全力幫助;他不能接受,我就回避他。不但佛菩薩這樣教我們,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導我們。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放下,這就對了,這才能增長佛智。其實佛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為什麼不能現前?煩惱習氣障礙了它。我們把煩惱習氣放下,我們自性裡面智慧就往外透,這叫增長佛智。自性裡沒有,怎麼個障法!

  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講,「增長性習二性,生菩提智故」。性是本性,習是習性,本性跟習性,在佛法裡面,兩種都是智慧。在世間人說,本性是善,善隱,不見了,習性是惡的,習性當家做主現前,造業!習性,你親近善人就變成善,親近惡人就變成惡,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現在人習性很麻煩,為什麼?他所接觸的惡多善少。現在我們生在這個世界,張開眼睛所看的是什麼?所聽的是什麼?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全學壞了,所以感得許多的災難、疾病。對自己身體來講是疾病,對我們居住環境來講是災難,水災、火災、地震、颶風,感得這些災難。災難不是無緣無故的,是有原因的,這些科學還沒有見到。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聖教,而聖教就超越了科學,沒人知道。

  我初學佛的時候,方老師就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這部書編得太好,有圓滿的理論,他在理論上加上個圓滿,有周密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他說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把這個理論方法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能落實,做出來給你看,這部書編得太好了。我們讀了《華嚴》之後回想,朱熹編四書那個靈感決定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為什麼?它太像《華嚴經》。《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就是五十三參。你看看,聖人、賢人怎樣把《中庸》、《大學》的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跟《華嚴》一樣!那我們知道朱夫子當年在世跟佛法往來得非常密切,決定讀過《華嚴》。這我們有理由相信,編得這麼好!於是我們展開四書都會想到《華嚴經》。所以習性,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所表演的那個習性是善,純淨純善,與本性完全相應,所以生菩提智。那個性本善是根本智,習性的善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在佛法裡常講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表演的習性。所以近朱則赤,我們跟聖賢人在一起,二性都善。我們沒有法子親近到善知識,讀聖賢書就是親近善知識。

  學佛的人,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在什麼樣環境當中,只要能夠真正把握住修行的重點,沒有不成就的。學習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淨土宗裡面的《聖賢錄》、《往生傳》你去看看,那些成就的人就是能把這個祕訣掌握到。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也能掌握,掌握到什麼?一句阿彌陀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到三年人家往生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走得那麼瀟灑,成功了,一門深入。研教經教的,一部經用個十年、八年的功夫,定得到、清淨心得到,智慧開了,它起作用。倓虛法師的傳記《影塵回憶錄》,這裡面記載一樁事情,一個劉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那個時候他並沒有出家,倓虛法師他們三個朋友一起開了一個中藥鋪。他這個朋友天天讀《楞嚴經》讀了八年,這天在店鋪裡面,中午,也沒有什麼人來,沒有顧客,就在櫃檯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時候他作夢,這個夢很逼真,就見到兩個人走到他店鋪來。他一看,這兩個人是冤親債主,為了財務事情打官司,他打贏了,這兩個人輸了,輸了就上吊。兩個人吊死,他非常後悔,學佛的人為了這麼一點點事情,讓兩個人丟了性命。所以看他們來了,他原先心裡不安,結果來了跪在他面前,他就問他:你有什麼事情?求超度。他說行,心就平了,不是來找麻煩的,求超度的。他說:我要怎麼樣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他說:好,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踩到他的膝蓋、踩到他的肩膀升天了。你看就那麼容易,什麼原因?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不可思議。你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這麼大的效果!不要操一點點事他就成就。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