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三九卷)  2001/7/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39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水神偈頌:

  【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第一首:

  【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這個偈頌是讚歎如來相好光明。世出世間接引大眾,相好是第一德,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跟一切眾生接觸,第一個印象要好;如果第一個印象不好,再要叫人家對你有好印象相當困難,為什麼?我們常講先入為主,凡夫哪一個沒有成見?所以第一個印象不好,想別人對你好,想別人能幫助你、成就你,那個艱難可以想像得知。菩薩成佛,菩薩知道,知道眾生的心理,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先修相好,相好是福報。成佛是怎麼成的?成佛是修慧成就的,《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由此可知,菩薩平常著重在修慧。

  但是這要成佛了,成佛之後要把他的弘願兌現,「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要兌現,不能說話不算話,說話不算話那就是騙人,哪有騙人的人能成佛?修行人決定不可以輕諾寡信,這是缺德的事!言而有信。要度化眾生就要想到,跟眾生接觸第一個印象一定要非常好,所以他要特別去修福。經上常講,用多少時間?百劫,百劫不一定是那麼長的時間,表圓滿。什麼叫圓滿?你的福修圓滿了,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全是福德積集的。在此地,前面這兩句,『清淨慈門剎塵數』,這裡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第一個因素,就是根本的業因是清淨慈悲,你才能得相好。「剎塵數」也不是真的是個數量,清涼大師說得很好,「離過無緣」,這是說清淨;「門如塵數」這是講利樂眾生、度化眾生,眾生無邊,門是法門,所以諸佛如來以無量無邊,就是以剎塵數的法門來教化眾生。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清淨慈悲」,第一個心要清淨,第二個身要清淨,第三個環境要清淨。效果從哪裡看?從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清淨、零亂,一切東西堆得拉拉雜雜的,人家一看,你這個環境零亂,你身不清淨、心不清淨,給人第一個印象就壞了。

  第二句『共生如來一妙相』,如來三十二相每一個相都有一個因,《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涅槃經》、《大集經》裡面、《華嚴經》也講到,《華嚴相海品》裡面會講到。這個地方引用的清涼大師的疏跟鈔也有一部分,諸位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引經據典,把這些業因果報詳細的介紹了。在此地菩薩告訴我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任何一個相好,換句話說,我們任何一種福報,許許多多善因共成的。說一個相有一個因,那就是許多因素裡第一個因,如同世尊為我們介紹十法界的業因,那個業因太多太複雜了,佛只舉一個。佛法界,「平等」,平等心是因;菩薩法界,六度心是因,舉一個。但是要知道,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智慧善因所成就,每一個相好都有密切關聯。

  『一一諸相莫不然』,一一諸相通常我們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故見者無厭足』,這是果報,這才能夠接引眾生,令眾生跟你一接觸就生歡喜心、尊敬心、仰慕心,他才會跟你學習。所以,福德莊嚴是幹什麼的?不是自受用,攝受眾生的。我們希望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頭一個就要給眾生最佳的印象,我們不能不記住。諸佛菩薩為我們做這個示現。第二首:

  【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種種修治無懈倦,如是方便雲音入。】

  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學佛,此地講的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好學不倦。所以我常常勸導諸位同學,我們學講經的人,都希望自己法緣殊勝,法緣從哪裡來的?要跟人結緣才行,你不結緣,法緣怎麼會來?我們講經的人要想法緣殊勝、要想經講得好,聽別人講經。無論是老參或者是初學,像我這樣的算是老參,講了四十多年,你們培訓班同學是初學,不論是老參、初學講經,歡喜聽聞,增長自己的福慧。他講得沒有我好,我為什麼要聽他的?我們去給他作影響眾,這就是護持佛法、這就是擁護三寶、這就是廣度眾生。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利益,同時結了法緣,這我常講的,跟道場結法緣,將來我有緣到這個道場講經弘法;跟道場常住結法緣,這裡面出家在家的修行人,我跟他有緣;第三個跟這個道場的信徒結了法緣。這一去聽經,一舉不曉得有多少得!我懂得,任何人講經,法師也好、居士也好,只要跟我自己時間沒有衝突,我一定去聽,我歡喜聽經,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法緣。不喜歡聽經,這個人沒有法緣,這個人智慧福德都有限,不會增長,他不會修。

  我們要懂得『普詣一切如來所』,一切講經的道場,我們都要去參與。『種種修治無懈倦』。你只要去聽、去觀察,《壇經》裡面說得好,「下下人」可能有「上上智」,不要看那個是初學,不能夠輕慢,也許初學講這一座經有幾句話我們沒想到,他或者是有意無意說出來了,對我們很有受用。如果他有過失,犯的有過失有錯誤,我們看到了、聽到了,立刻回光返照,這種錯誤我有的時候有沒有犯?當然有意不會,可能無意會犯。成就自己福慧最有效果的方法無過於聽經。我過去在台中追隨李老師,李老師歡喜聽經,除了是跟他自己工作有衝突,如果沒有衝突,哪個地方有人講經,他一定會去。我們曉得這個很有道理,這就是真正好學,永遠沒有懈怠,永遠沒有疲倦,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菩薩從這個法門成無上道。再看第三首:

  【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應化眾生悉令見,此是髻輪之所知。】

  『寂然不動』不是指的身,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釋迦牟尼佛在世,足跡遍五印度,那時沒有交通工具,走路,可見得寂然不動不是身。心不動、智不動、願不動,決定沒有動搖。他只有一個心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成佛了,還要上求佛道嗎?是的,他是做了上求佛道給我們看,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為一切眾生做如是的示現。我們看了覺悟了,要在這一生當中幹什麼?第一樁大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餘的事隨緣就好,為什麼?因為那些事是輪迴事,起心動念是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即使在世間作帝王,現在講作總統、作國王,大富長者,你擁有億萬財產,有什麼用?你能享幾天福?死了什麼都帶不去,你的地位帶不去、你的權力帶不去、你的眷屬帶不去、你的財富帶不去,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的!

  佛在經論上常常勸導我們,聰明人要做什麼?能帶得去的,要在這上留意。能帶得去的是什麼?業,善業惡業你都帶得去,善業來生生三善道,惡業來生墜三惡道。人幹這些事情就糊塗了,錯了!應當幹些什麼?學佛菩薩修淨業。淨業的果報不在六道,六道裡沒有淨業,淨業的果報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華藏的中心,最殊勝的一個地區。華藏好比是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是烏節路,最繁華的地方,最殊勝的地方。我們把目標訂在這個地方,對了!你真有智慧,你真的覺悟了。這個目標訂了之後,『寂然不動無來去』,絕對不被境界風動,你真正看破了,真正放下了,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隨緣而不攀緣,身心清淨得大自在。

  『應化眾生悉令見』,自己成就了,這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要想幫助別人,經典上常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反省,我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有沒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握什麼?隨時隨地,不管什麼方式死,都肯定到極樂世界,這是最起碼的功夫。怎麼知道我們會肯定到極樂世界,會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你這個信心從哪裡來的?從佛陀教誨當中來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祖師大德加進去的《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五經,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五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這個信心肯定了。經裡面的道理我明瞭,經裡面的教訓我都做到了,所以自己有圓滿的信心,真正是「寂然不動無來去」,任何教內教外的都不能動搖我的信念;淨宗講信、願、行,絕對不會動搖,所以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你們在世間走的是什麼路?我走的是什麼路?我們走的路不一樣。自行就是化他,自己做出這個榜樣,讓大眾看了之後,他看一次兩次不會覺悟,十次八次不會覺悟,一百次兩百次不會覺悟,看上一千次兩千次,可能他覺悟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你悟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做如是示現,一遍一遍重複,金剛般若會上須菩提覺悟了,看出來了。須菩提看多久?我們要仔細去推算一下,世尊示現成道之後就講經說法,先講阿含十二年,再講方等八年,二十年了;然後接著般若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在般若中期講的,由此可知,應該差不多是三十年。須菩提尊者天天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門道,這才讚歎「希有世尊」。所以作斯示現,你不要以為別人一下就看出來了,哪有這回事情!須菩提還要看三十年才看出門道,才真正覺悟。一看出來,一覺悟,入佛的境界;不入佛的境界,看不出來。三十年天天聽經、天天修行,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轉迷為悟,三十年的功夫才入佛知見、入佛境界。這是什麼?真幹的人。要不是真幹的人,一輩子跟著佛都不會開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學。

  「寂然不動」就是我們的信、願、行,「寂然不動無來去」。我們在世間,一切時、一切處為一切眾生做出覺悟的示現,我們的形象跟他們不一樣,思想觀念、言語行為都不一樣。世間人的思想自私自利,我們這個思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世間人多半都是幹的損人利己,我們所做的是損己利他。做給他看,也要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做四十九年,活一天做一天,一定有人看出來。一生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看出來就行了,這一個人就得法了,佛家講法子,這個人就是傳人,佛法就不會滅。只要自己老老實實去做,這叫修行,把我們所有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修正過來,修正的標準就是經典。天天要讀經,抓住這個標準,這個標準裡面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我們以什麼為標準?以真如本性為標準,真如本性在經典裡面。請看第四首:

  【如來境界無邊量,一切眾生不能了,妙音演說遍十方,此善漩神所行處。】

  長行裡面跟諸位介紹過,「善漩」就是反覆的意思,天天如是作,年年如是作,使一切眾生見聞天天在加深,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成就。由此可知,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非常重,現在社會風氣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不可能不墮落。如何保持自己不墮落?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天天講經,錯誤的行為自自然然就改正過來了。陳光別老居士所以能夠往生,什麼原因?他家裡人告訴我們,老居士在生病的四年當中,聽經念佛沒有間斷,就是這麼個道理。天天聽經,道理清楚明白,方法懂得,境界清楚,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他成功了。我們今天不認真的聽經,不認真的學習,不認真的念佛,只是希求往生,哪有這回道理!所以你那個妄想會落空,陳光別老居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偈頌裡面第一句,『如來境界無邊量,一切眾生不能了』,了是明瞭。『妙音演說遍十方』,佛菩薩來作示現,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演是表演、做到,一切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今天講總的原則、總的方法,看破、放下,我是不是真的看破了?看破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明瞭,我對於宇宙人生是不是真的明瞭了?我對於佛法的修學是不是真的懂了?真的明瞭,真的搞懂,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會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一切分別、一切執著,自然放下了。這一放下,你的果報就現前,什麼果報?大自在,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解脫」,「五分法身」現前了,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要不要學?不要學。為什麼不學他統統具足?因為是性德。過去因為你看不破,看不破你有無明,放不下你有煩惱,你有無明煩惱,障礙了自性,所以戒定慧好難修!現在你看破放下,原來戒定慧是現成的,言語造作自自然然他就符合戒律,五戒、十善、比丘戒、菩薩戒條條都圓滿;看破放下你要是做不到,你學戒律很辛苦。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勸導人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看破放下。

  我學佛可以說運氣很好,一生都是遇到真善知識,我沒有走冤枉路。「看破、放下」是我在二十六歲第一次親近出家人章嘉大師,第一天告訴我的,他把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樞紐傳授給我了。我這一生得它的受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在隨緣,自己私生活,自在;跟大眾相處,隨緣,法喜充滿。我知恩,怎樣報佛恩?經論裡面說得很好,只有「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才是真正報佛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所以一生當中樂此不疲,愈做愈快樂。

  「妙音演說遍十方」,不是住在一個地方,哪裡有緣哪裡去。昨天澳洲悟勝法師打電話給我,問我什麼時候到澳洲,我就告訴他,澳洲的攝影棚做好了我會去講經,如果攝影棚做不好,我可能會長住香港,為什麼?香港那裡有一個標準的攝影棚,我們這一部《華嚴經》最主要的是要把錄像帶留下去,提供給後人做參考、提供給佛學院做教學。我說我沒有一定的住處,哪個地方有這個設備,他要肯邀請我,我立刻就去了。他聽了之後,「那我們趕緊做、趕緊做」,我說:「好,你去趕緊做去」。你要不做,我到這兒來看看你,我不會在那個地方住。雖然淨宗學院在那邊建立,我不會在那裡教書,我也不會在那個地方做院長。現在是剛剛啟建,我掛這個名,成就這個道場。我會去找一個校長。現在我請悟琳法師,美國人,悟通法師,越南人,請他們兩位做副院長,負責學院籌建實際的工作。同學們在那邊認真努力的學習,將來學校建成之後,我們這一班同學都是學校裡面的老師,負責教學。所以現在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充實自己的經教、德行,學為人師。第五首:

  【世尊光明無有盡,充遍法界不思議,說法教化度眾生,此淨香神所觀見。】

  清涼在這個地方有小註,『世尊光明無有盡』,這個「無盡」,大師是說「以顯光常」。常光是什麼?心願德行。世尊普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早成佛道,這個心願永遠沒有中斷,我們今天講,一分一秒都不中斷,這是心光、願光;與心願和合的,《無量壽經》上講的光明,《大勢至圓通章》裡面講的十二光,還是舉例。無量無邊的光明隨著心願,心光、願光是主,其餘無量光是伴,主伴圓融,主伴不二,我們要學習,我們要發心,要發願。『充遍法界』,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我們能看出來,世尊度眾生的願絕不限於娑婆世界,要限於娑婆世界就不能充遍法界了。雖然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但是他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國土無量眾生都在佛的心願之中,佛沒有捨棄他們。『說法教化度眾生』,我們要問了,釋迦牟尼佛教不教化他方世界眾生?肯定教化,但是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不是以佛的身分,以菩薩的身分、以聲聞的身分,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分。他在娑婆世界現的是佛的身分,其他諸佛國土裡,現身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釋迦佛如是,我們再問問,哪一尊佛不如是?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得到啟示,我們的心量太小太小了,侷限什麼?我們這個小道場,在我這個道場講經說法,我們歡喜,到別的道場講經說法,我們就不高興,那四弘誓願要改一改,只度這個道場的眾生,其他道場不度,眾生無邊誓願度僅限於居士林、僅限於淨宗學會,其他道場那是例外,哪有這種道理!佛家普度眾生,天天掛在嘴皮上,不懂得普度的意思。「普」是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沒有國土的界限,沒有族類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統統突破才叫「普」。『不思議』,顯示智慧願力、善巧方便之宏深,深廣無盡,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讀了,不要以為這是菩薩他們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那我們念它幹什麼!這些神眾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教導我們的,跟我們有緣。請看第六首:

  【如來清淨等虛空,無相無形遍十方,而令眾會靡不見,此福光神善觀察。】

  福光主水神教導我們要修清淨心,特別是淨宗法門。成無上道到最後只有三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就變成三門,這三門是覺、正、淨。淨土宗是屬於淨門,修清淨心、清淨願、清淨行,心願行都要等虛空法界,那你就成佛了。『無相』,不著相;『無形』,不分別,這四個字就是離執著、離分別,不執著、不分別,『遍十方』,這才叫清淨。如果你有執著,你的心就被污染,就會生起自私自利,就會幹損人利己的惡業。你要是有分別,你的心就不平等;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阿彌陀佛又名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德號。「無相無形遍十方」是覺,迷了怎麼能遍十方?這一句,諸位仔細看,是不是清淨平等覺?

  『而令眾會靡不見』,「會」用現在的話來講團體,眾會就是一切團體。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夫婦兒女組成的;最大的團體是僧團。僧團比國家還大,為什麼?國家有界限,它有它的疆域,僧團沒有疆域,僧團的心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最大的團體是僧團。清淨平等覺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第七首:

  【佛昔修習大悲門,其心廣遍等眾生,是故如雲現於世,此解脫門知足了。】

  這是知足主水神他所修學的法門,在這裡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也是教導我們的。他修的是大悲,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現前這個世界災難太多,天災人禍天天都有,非常嚴重。「大悲」,悲是憐憫苦難眾生,菩薩的悲心『廣遍等眾生』,真的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我們學佛,依教奉行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佛菩薩的慈悲怎麼落實?佛弟子落實!佛弟子如果不能奉行佛菩薩的教誨,那佛菩薩這些經教全都落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佛的大慈大悲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我身上表現,我把它做出來,這叫佛弟子,這叫學佛,不論是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這一樁事情。

  我跟其他宗教接觸得很多,我也曾經跟他們談過「神愛世人」,神在哪裡?神怎麼愛世人?這不是一句空話嗎?神愛世人要落實,怎麼落實法?神的兒女要把「神愛世人」做出來。天主教徒、基督徒、猶太教徒,實際上他們三個是一家,都是神的兒女,要把神愛世人做出來給世人看,這是「神愛世人」活了。同樣一個道理,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四眾弟子要把它做出來,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平等、我們的心覺而不迷,大慈大悲,從心、願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表現在我們的言語,這叫學佛、學菩薩。

  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大藏經》在哪裡?我這個身體就是《大藏經》,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一部圓滿的《大藏經》,我求願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肯定隨心所願,關鍵在我們是不是真幹。真懂了,真明白了,真去幹了,一絲毫的虛假都沒有,所有一切作為只有一個目的,利益眾生、宣揚佛法。只有這一個目的,決不是為自己。『是故如雲現於世』,現是示現,示現在這個世間,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為一切眾生說法。「如雲」這兩個字好!如雲是不著相,示現不著示現的相,弘法不著弘法的相,利生不著利生的相,這真正解脫了,這才是知足的意思。下面第八首:

  【十方所有諸國土,悉見如來坐於座,朗然開悟大菩提,如是喜音之所入。】

  前面兩句就是遍虛空法界。『諸國土』是諸佛的國土,經上常講的,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標準的佛國土。還有比這個更大的,一尊佛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十個、百個、千個,這都要看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他發的心願,隨其心願而示現的果報不相同。阿彌陀佛的心願大,他的極樂世界是遍虛空法界,沒有極限。如來沒有身相,但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十方所有國土裡一切眾生,心裡想見如來,如來就現相。『朗然開悟大菩提』,佛現相為眾生說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就是證大菩提。喜音神教我們的。再看第九首:

  【如來所行無罣礙,遍往十方一切剎,處處示現大神通,普現威光已能悟。】

  我們也要學,佛教化眾生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做一個真正佛弟子,我們沒有能力盡虛空、遍法界,至少要教化這個地球上眾生,在這個地球上,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教化,一切不執著,自在隨緣。有緣就在那個地方教化,緣盡了就離開,緣聚緣散。佛法也是因緣生,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這麼個道理。因為它是因緣生的,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我們在那個地方全心全力建立一個道場,緣盡了,道場是為這個地方大眾建的,不是我的,所以我離開的時候,心裡一絲毫牽掛都沒有,為什麼?我懂得緣聚緣散;緣聚利益眾生,緣散還是利益眾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真的得大自在,一絲毫的罣礙都沒有。什麼時候緣盡?你不喜歡我們在這兒住,你想要這個道場,道場送給你,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哪個地方又有人請我們,我們到那裡去。自在隨緣,絲毫罣礙都沒有,『遍往十方一切剎』。

  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聚散都是教學。世間人聚的時候歡喜,散的時候面紅耳赤,個個不高興;如果這個地方還有財產的話,有道場、有財產的話,還要打官司。菩薩沒有罣礙,歡歡喜喜的來,歡歡喜喜的離開,教世間人看,這樣才如法,這才是真正佛法。如果還有絲毫爭執,不要說行為,心裡頭還有一念不高興,錯了,那不是佛法。『處處示現大神通』,這就叫大神通,「通」是通達,理事通達、性相通達、因果通達;「神」是神奇莫測,不是凡夫知見所能夠理解的,我們要在這裡學習。末後一首:

  【修習無邊方便行,等眾生界悉充滿,神通妙用靡暫停,吼聲遍海斯能入。】

  善巧方便是度眾生、教化眾生唯一的手段。「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什麼叫便宜?最適合的方法,就叫方便。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對某一類的眾生,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你自己心裡頭有定慧,決不會被境界所轉,《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用什麼方法轉境?「方便」。「修」,修是修學;「習」,習是落實,我們在經典裡面學的智慧,在經典裡面學的這些方法,學了之後,我們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活用。什麼時間,什麼處所,對什麼人用什麼方法,那個人得利益了;不是用一個方法。一個方法只能度一類人,不能普度一切眾生;你要想普度一切眾生,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等眾生界悉充滿』,到底有多少?無量無邊等眾生,眾生有多少,佛菩薩的方便就有多少,他怎麼會不契機?契機者得度,道理在此地。

  『神通妙用靡暫停』,佛菩薩的心願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分一秒都不間斷;佛菩薩度化眾生的行持:「慈悲方便」,也沒有停止過,這個話是真的。工夫真正成就的人,晚上睡覺作夢,度夢中眾生;在佛堂裡面靜坐,度定中眾生,確確實實他的工作沒有間斷,日夜都不間斷。見到一切人,度人;見到一切畜生,度畜生;見到山河大地、樹木叢林,度這些山神、水神、樹神、花神、草神。我們凡夫實在講粗心大意,他怎麼會懂得,他怎麼會看出來!看出這個修行人,倒很悠閒,在水邊樹下,在那裡打坐,他哪曉得人家在那裡度眾生!我們凡夫看不出來。真正修行人要從這些地方修,我們自己的道業,我們自己的智慧福德,在這一生當中哪有不圓滿的道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