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四五卷)  2001/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45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河神偈頌第一首:

  【爾時普發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河神眾而說頌言。如來往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譬如霈澤清炎暑,普滅眾生煩惱熱。】

  這一首是普發迅流主河神的讚頌,也是他修學的報告。前面我們曾經讀到他所修的法門,是「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這個意思是弘法利生,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義務教學,他可以說是不遺餘力,而且在經文裡面顯示出來,他的法緣無比的殊勝。這一樁事情,我想每一位弘法的菩薩都有意願希求,就是接受他的教化的人眾多,而且時間長,這些是屬於果德。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要真誠的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的法緣才殊勝。法緣怎麼個結法?世尊教導我們的四攝法,那是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最重要的開示。

  第一個要布施,布施什麼?這裡我們不能不知道。總的來說,布施真誠的愛心,這樣才能夠得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要不能真誠愛護一切眾生,你的法緣怎麼可能殊勝?至於其他的一切布施供養,都從真誠心裡面流出來的,如果不是真誠的愛心,換句話說,你那些布施供養都是虛偽的。何以說虛偽的?妄心當中必定有不正當的希求,總不外乎求名、求利、求供養,總不外乎這些,這樣做你的法緣就損失了。縱然你有智慧、你有辯才,佛法裡面講你有善巧方便,你也擁有大量的信徒,這些信徒只限於你眼前,你不能夠與九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真去思惟,才能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法緣盡虛空、遍法界,他的緣怎麼結的?沒有別的,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所以他結的法緣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看偈頌的經文,第一句『如來往昔為眾生』,這是結法緣。諸佛如來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並沒有終止,還得要無量劫之後,無始無終,就是真誠慈悲為眾生,他不為自己。『修治法海無邊行』,「修」是修正,「治」是對治,其實諸佛如來哪有毛病?跟諸位說,煩惱習氣早就斷得乾乾淨淨,圓成佛道了。但是為眾生,九法界眾生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六道裡面那真是圓滿具足無量無邊的煩惱,一品煩惱都沒有斷。

  四聖法界裡面的眾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若干品,如果把塵沙煩惱斷盡,他就超越十法界,這是契入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稱他作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煩惱斷盡了,諸位要曉得,到等覺菩薩,破四十品無明,還有最後一品,最後一品叫生相無明。由此可知,世尊示現在法界當中,不但示現在十法界,也示現在一真法界。示現什麼?示現修正、對治煩惱習氣。在六道裡面,看看六道眾生的毛病,佛菩薩也示現這種種毛病。先示現跟眾生一樣的,然後再示現修行、修治,怎麼樣把自己的煩惱克服掉,儒家講的「克己復禮」,自己做出修行的樣子,表演給眾生看,讓眾生看到之後學佛菩薩,「他用這個方法把煩惱習氣斷了,我也來學學。」這叫大慈大悲。

  六道眾生苦!「煩惱無邊誓願斷」,我們要示現無邊的煩惱,示現斷煩惱的樣子。這裡面包括斷煩惱的道理、方法、境界,做給眾生看,講給眾生聽,這些眾生看到聽到,覺悟了。向佛菩薩學習,仿傚佛菩薩修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無邊行」,行是行門,就是修行,無量無邊的方式、善巧方便,全是做給眾生看的。所以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如同凡夫,八相成道,這個用意非常的深。這就是教我們,我們要想轉凡成聖,就得要學八相成道。從哪裡學起?從覺悟,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死生事大」,真的覺悟了。覺悟之後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佛已經看清楚、看明白了,怎麼解決?出家修行。這個出家,諸位同修要記住,要了解它真正的意義,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找個寺廟去出家,這是形式,實在講無濟於事。

  表現出家,你要曉得什麼是家,煩惱是家、三界是家、生死是家,佛剃頭出家表現,是教我們要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生死家,你要明白這個意思。要想出這個家,怎麼出法?要知道這三種家是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變現出來的。你要想真正出家,得破迷開悟,迷是什麼?迷是魔障,所以世尊示現降魔。魔裡頭有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這四種魔都降伏了,那以後怎麼辦?自己事情了了,「生死已辦」,自己的問題解決了,要示現幫助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全做出來給我們看,真正對得起我們,好老師!這種教學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在這個世間再找不到第二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我們學習的處所,所謂是菩薩學處。世尊給我們做榜樣,又惟恐我們在這一生不能證得究竟的果位,因此特別勸導我們念佛求生彌陀淨土。為什麼?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是期望我們快速圓滿成就,不要拐彎抹角,不要耽誤很多時間,不要浪費很多精力,用意在此地,我們都要能夠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說的自始至終,無非是諸佛如來為眾生表演修治無量無邊的行法。

  下面這兩句是比喻,『譬如霈澤清炎暑』,「霈澤」是大雨,「炎暑」是夏天。佛的表演,「炎暑」實在講就是比喻我們現在生活的世間,苦海、煩惱熾盛比喻作「炎暑」。佛為我們表演,佛為我們說法,這是一副清涼劑,就好比大雨,炎暑遇到大雨,暑氣完全消除了,我們得到清涼自在。『普滅眾生煩惱熱』,這一句是法合,合比喻。這是普發迅流菩薩,他為我們顯示的,字字句句真的是無量義,我們得細心去體會。再看第二首:

  【佛昔難宣無量劫,以願光明淨世間,諸根熟者令悟道,此普潔神心所悟。】

  普潔泉澗主河神,這是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主河神,用清涼水洗滌眾生的煩惱垢,這十位代表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顯示方法善巧無量無邊,方向、目的只有一個,斷煩惱的方法。如何教我們自己能夠斷煩惱,轉煩惱為菩提;如何能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我們看這一章經文,總的義趣不外如是。普潔菩薩,在這名號裡頭特別要留意的是「潔」這個字,它是對治染污的。尤其「普」字用得好,普是平等,普才清淨。

  『佛昔難宣無量劫』,「昔」是往昔,難說能說,難解能解,無量劫不是短時間。佛的弘願不可思議,『以願光明淨世間』,這句話我們絕不能夠大意,要細心去體會。佛跟魔差別就在這一個字,佛以光明「淨」世間,魔以光明「染」世間,你是佛、你是魔關鍵就在這一個字。諸位要曉得,佛有光明,魔也有光明,魔的光明也很大,普通人沒辦法跟他對抗。佛的光明是金色光明,魔的光明也是金色光明,諸位去讀《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你就知道。大魔王他的福德很大,他有廣大的世智辯聰,天上人間都沒有法子跟他相比。但是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諸佛菩薩的光明大,但是是柔和的,就是我們講佛光很大,金色光明,它不刺眼,我們看到愈看愈舒服。魔的光明刺眼,就像太陽的光一樣,你沒有辦法直接眼睛對它看,它刺眼,魔光跟佛光差別就在此地,這個我們要懂。

  魔的磁場跟佛的磁場不一樣,現在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分。諸佛菩薩的氣分柔和,你親近他你會生歡喜心,你會生敬愛心、敬畏之心,又喜歡又畏懼,喜歡,不想離開。魔的氣分就不一樣,魔的氣分,你是完全被它制伏住,你想離開,不敢。不是不願意離開,不敢離開,怕他不高興,怕他發脾氣,那我們受不了。而諸佛菩薩,我們不願意離開他,是出於內心的。佛跟魔要從這些地方細細去辨別。為什麼?對我們的修學產生關鍵的作用。無論世出世法,你要想求學,首先要找一個好老師,這個老師是魔弟子還是佛弟子,那對我們修學就產生關鍵的作用。普潔神在此地告訴我們,凡是諸佛菩薩聖賢教誨,必定是讓我們得到清淨平等覺。

  『諸根熟者令悟道』,這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當機者,他得到的受用最大。親近善知識,他真的開悟了,就像宗門裡面常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契入了,這是根熟的眾生;根沒有熟的眾生,種了善根。根沒有熟的眾生程度差別很大,完全沒有善根的人不是沒有,有,但是並不是多數,是少數;善根少的人,幫他增長;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到世間就是來幹這個的,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提升,善根成熟的人幫他悟入。這裡面我們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十法界這裡面的有情眾生,有有善根的、有沒有善根的,你就想到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上面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大分來說,細分差別是無量的。

  善根成熟令悟道,這個悟道,道就是真如本性,明心見性叫做悟道。真的覺悟了,正等正覺,他離開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入一真法界,這是根熟眾生。十法界裡頭根熟的眾生,幫助他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根沒有熟的,必須幫助他、提升他,這是普潔菩薩他所修的、他所行的,自行化他。『心所悟』,他要不悟,縱然肯自行,不肯化他。徐老師上午講儒學,講到儒家,君子儒、小人儒,那個小人也不容易,小人儒是什麼?就是佛法講的小乘法,只求自利,不能發心利他,是這麼回事情。君子儒是大乘,自己覺悟之後,一定發心幫助別人,沒有條件,盡心盡力幫助人,這在儒家叫大人儒。儒家講的太極,就是佛家講的真如本性、真心自性,佛講的名詞很多,都是說這樁事情,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第三首:

  【大悲方便等眾生,悉現其前常化誘,普使淨治煩惱垢,淨眼見此深歡悅。】

  這是離塵淨眼主河神他的讚頌。他修學的法門是「以大悲方便令一切眾生斷除塵垢」,都是與水有關係。塵垢是比喻,像我們這張桌子,桌子擦得很乾淨,一天不擦桌面上就落了灰塵;一個月不擦,這個桌子就不能使用,我們手一摸都染上灰塵。垢是污染,不乾淨的東西污染了。把這兩個字來比喻五欲六塵,五欲是垢。我們一般人都不喜歡,身上穿的衣服要是被髒東西污染了,你就知道把這衣服脫下來趕快去洗乾淨,人都愛美。你心地被污染,你為什麼不能夠洗乾淨?

  我們的精神被污染、心地被污染,被什麼東西污染?財污染了、色污染了、名污染了,被飲食污染了,好吃;被睡眠污染了,貪睡。一個人貪睡的時候,精神萎靡不振,不能振作,大好光陰虛過了,這都是罪過。「垢」嚴重,「塵」比較輕一點,塵是六根所對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這是塵。我們看菩薩的讚頌,他是如何對治的,真正把自己的塵垢洗刷乾淨。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向他學習。

  第一個「大悲心」,我們不能疏忽,大悲心把我們自私自利的塵垢洗掉了。他的大悲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知道他是真的?『大悲方便等眾生』,你看他大悲心的心量多大!等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這一句裡頭我們就明白,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有這樣廣大的心量,所以才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就是:最適合的方法。這個方法多了,對哪一種人最適合就用哪一種方法,方法因人而異,不是一樣的。一樣的方法度不了許許多多的眾生,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嗜欲不一樣,嗜好、愛欲不一樣。

  再說得清楚一點,他的妄想不一樣、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佛要用種種方便,這才為我們說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這個意思你明白了嗎?好像是明白了,其實沒有明白。你看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你看看《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以觀世音菩薩做例子、做比喻,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把一切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應以國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國王身;應以長者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現長者居士身;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他就現童男童女身,無所不現!我們從這個地方恍然大悟,世出世間一切大聖大賢都是應化,應以基督身得度者,他就現基督耶穌;應以伊斯蘭教得度者,他就現穆罕默德;應以阿拉身得度者,他就現阿拉;應以天主身得度者,他就現天主、就現上帝,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瞭,原來統統是一個人,這就是宗教裡頭常講的「唯一真神」。真神只有一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賢聖都是這個真神的化身,是一不是二,有什麼好爭論的!這個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宗教之間的衝突沒有了,族群之間的衝突沒有了,國土衝突沒有了,世出世間許許多多的矛盾衝突全都化解掉了。

  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講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信賴、互助合作,你看這個世間多美好!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要教人覺悟,讓一切眾生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一體,宇宙人生是一個身,你看看多親切!要說一家人,實際上還不夠親切,是一體!佛經上說出來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什麼是法身?明心見性就是證得法身,見性他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是心性變現的,「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本性,那個心就是所有宗教裡面講的真神,唯一的真神是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真心起用,起作用的時候就叫它做識。心跟識是一不是二,二你就迷了,知道是一不是二你就覺了,「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覺悟了,這是大覺,這是真正的悟入了。佛法教學,實在講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從佛法教學裡面我們就體會到善巧方便,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技巧,真是教人佩服到五體投地。

  『悉現其前常化誘』,在《華嚴》末後一品「入法界品」裡面,為我們講得非常詳細,你果然覺悟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周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大悲化現來誘導我們。『普使淨治煩惱垢』,目的是對治我們的煩惱,幫助我們恢復到清淨心,恢復平等心,恢復真誠心,恢復正覺慈悲。淨眼神他修這個法門,他從這個法門裡面契入如來境界,也就是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初地叫歡喜地,法喜充滿,自行化他。

  第四首:

  【佛演妙音普使聞,眾生愛樂心歡喜,悉使滌除無量苦,此遍吼神之解脫。】

  這是十方遍吼主河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恆出饒益眾生音」。我們在這一首偈頌裡面如何來學習?第一句『佛演妙音』,這是很明顯的暗示,主河神是佛陀的化身,是如來倒駕慈航。我們在他說話的語氣當中、語意當中要能夠體會得,他不是真的神眾,真的神眾是凡夫,他不是真的神眾,他是如來化身。「妙音」在這個地方是廣義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只要口裡面出言都是妙音,口裡發的音聲都是妙音,為什麼?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音妙!不像世間凡夫,世間凡夫所出的言音都是叫人迷惑的,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有沒有覺察到?想一想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言語造作總有對象,不可能沒有對象的,對著別人發出的音聲,這個言音是令他覺悟還是令他迷惑?如果是幫助他覺悟的,這個音決定是妙音;如果是令他迷惑顛倒,這個音就不妙了。音是從心裡面生出來的,妙音必定是從覺悟心裡面生出來的,佛是覺者。『普使聞』,這個心量總得要學習,佛這樣的重複在《華嚴經》裡頭千遍萬遍。實在是我們凡夫的心量太小太小了,不管怎麼說,起心動念還是沒有把自己忘記,沒有把自己的家忘記,沒有把自己的眷屬忘記,心量小到這個程度,不普!這就是你不普,你的心叫偏心,佛經裡面講偏陋執。我們看經典上無數次的提示,這才發現,這才覺察到,從這個地方我們自己生慚愧心。佛不是一遍我們就開悟的,真的是無數遍我們才覺悟,說明自己的業障深重。感謝佛菩薩的慈悲給我們無數次的提示,我才真的明白過來、真的覺悟了。

  『眾生愛樂心歡喜』,由這一句我們就曉得,佛的言詞、佛的種種的示現,那個演就是示現、表演,他真的是有高度的技巧,我們講「高度的藝術」,為什麼?他令眾生心歡喜。眾生有過失,眾生迷惑顛倒,教導他、誘導他、感化他,令眾生生歡喜心、生感恩的心。不是看到過失一味去責備。責備,對方起反感,不領你的情,那你就不懂得藝術,不懂得善巧,你沒有智慧。你真的有高度智慧善巧,你是平平穩穩來處理這個事件。當時、往後,你教誨的這些眾生,生感恩的心,生歡喜心,生敬愛之心,你的教學成功了。

  第三句是講教學的目的,『悉使滌除無量苦』。無量苦從哪裡來的?從無量煩惱來的。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帶給我們現行無量無邊的苦報,這是首先要覺悟的。我跟佛菩薩學習,依佛菩薩為師,「師」就是我的榜樣、我的表率、我的典型模範,我向他學習,要學得很像,學得很像那就相似了。學得像,天台家講「相似即」;學得逼真,你就入「分證即」。從相似到逼真,不真幹哪能成就!從哪裡下手?務必要從斷惡修善下手,佛教導我們的十善業,這是基礎。要把損害眾生的念頭斷得乾乾淨淨,不但沒有損害一切眾生的行為,念頭都沒有,不殺生這一條戒你圓滿了。惱害眾生的念頭沒有,這是真心,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諸位要曉得,真心自性裡頭沒有損害眾生的念頭,你就回歸自性了。

  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能夠明心見性,從任何一個法門見性,性德圓滿現前,這就是一些人疑惑想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佛法當中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怎麼通法?」一個法門契入,一切法門都入,道理在此地。因為它是性德,你從這個法門明心見性,只要見性,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時通達,就全都通了,無量無邊的行門也一時都得到了。大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就是這麼個道理。我修不殺生這個法門,真正修到傷害眾生這個念頭都沒有了,你就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圓初住菩薩。初住叫「發心住」,發菩提心;初地叫「歡喜地」。諸位要曉得,別教初地菩薩跟圓教初住菩薩是一個位次,由此可知,發心住就是歡喜地,這裡講的「眾生愛樂心歡喜」。

  學佛,我們不把目標、方向定在證果,不能夠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沒有在學佛。這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跟我說的。真正學佛的人從粗相上來看,年年不一樣。我們自己想一想,我今年跟去年做個比較,今年煩惱比去年少,今年覺悟比去年多,這就有進步;如果冷靜一反省,今年煩惱跟去年差不多,今年覺悟還不如去年,這就壞了,退步了,那就沒有學佛了。我們一般初學的人,一年跟一年比較看不出進步,不得了!真正用功的人,我常講月月不一樣。現在是十月,十月跟上個月九月比較一下,我的煩惱是不是比上個月輕?我的智慧是不是比上個月增長?如果在這上面,你能夠發現到煩惱輕、智慧長,你可以稱得上勇猛精進,佛經上「勇猛精進」是這個意思,月月不相同!

  我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不准我寫筆記。他為什麼不讓我寫筆記?道理就在此地。他跟我說:年年境界都不一樣,你現在費那麼多功夫寫筆記,到明年沒用了;如果勇猛精進,現在寫一大堆筆記,到下個月就沒用了。我聽老師說這個話很有道理,他教我專心聽講,契入意味,這就是說你要真正明白義理,真正嘗到法味,這才是真正是得受用,你寫筆記幹什麼!我們今天講的東西天天在錄像,錄像是幫助大家。我要不要看?我不要看!我要一看生慚愧心,我看到這個錄像,「這淨空法師在胡說八道!」確實是如此。老師教學生因材施教,學生根性不相同的,煩惱輕的人、志向專一的人,他教學的方法不一樣;煩惱重的人、志向不專的人,老師是要他寫筆記,不寫筆記不行,為什麼?志向不專、心不定,煩惱習氣很重,那就用另一個方法。

  我現在在新加坡、在澳洲教學,我使用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用什麼方法教初學?用講經這個方法。我們講這一個小時,把它錄像錄下來,教學生你就聽我講,就聽這一個小時,一天就聽這一個帶子。這個帶子要聽八遍,也就是重複聽八遍。每天我們上課八個小時,八個小時同樣聽這一片東西,聽八遍。這是什麼道理?訓練你戒、定、慧三學。八遍,遍遍都要認真,你才得利益。如果你頭一遍聽了,第二遍馬虎一點,第三遍心都往外跑了,那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每一遍都像聽第一遍那樣的專心,你這樣聽上個半年、一年,你得清淨心,你煩惱輕、智慧長,用這個方法來訓練你。如果不是這個辦法,你要想克服自己煩惱習氣,決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我這種教學,你在不在我身邊沒關係,你不在我身邊,拿到我講經的錄像帶或者是光碟,你自己在家裡學。如果你有時間,你用我這個方法,一天一個光碟聽八次,你心定了,你不會胡思亂想。對於外頭的外緣決定不能接觸,特別是決定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不能聽電台廣播,不可以看雜誌,甚至於連佛教經典都不要看,為什麼?我們的心不定,什麼時候開始讀佛教的經典?悟後起修!你戒定慧三學得到了,然後你再看佛教經典,這個時候看不需要人指教,經文一打開,字字句句無量義,那個時候看才有味道!現在你要看,看不懂,看前面不知道後面,看到後面前面忘光了,把你的時間、精力浪費了。所以宗門提倡「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不准看經、不准聽經。

  我們今天的方法,跟禪門那個原理原則完全相同,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不是教你打坐參學,不是這個,我教你聽經。目標方向完全相同,只是手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能收到效果。何況你根性是鈍根,下下根人也有好處,為什麼?遍數聽多了、聽熟了,聽熟了阿賴耶識這個善根就有力量。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你也可以為人演說,熟了嘛!這一部經果然能夠聽上一百遍、兩百遍,熟能生巧,那個巧就是悟處。悟了,苦就離開了,樂就現前。苦是迷才有苦,迷是苦之因,苦是迷之果;悟是樂之因,樂是悟之果。所以種種的方法、善巧方便沒有別的,無非幫助你覺悟而已,這個方式你不妨試試看。

  你依照這個方法去試,試三個月,看看有沒有效果?三個月如果有了效果,你就不要放棄,你就一直堅持下去。堅持多久?堅持到開悟為止。這就每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有的人一年兩年就開悟,有人要三年五年,有人要十年八年。我們在過去史傳裡面所看到,有些人到三十年、五十年才開悟的,所以沒有毅力、沒有恆心,那什麼都不能成就。「有恆為成功之本」,人要是沒有恆心,不要說是佛法,世間法他都不能成就。有恆為成功之本,這一點都不錯。這樣才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第五首:

  【佛昔修習菩提行,為利眾生無量劫,是故光明遍世間,護神憶念生歡喜。】

  這是第五尊「普救護眾生主河神」他的讚頌。在前面,我們看到的,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於一切眾生中,恆起無惱害慈」。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不殺生」,戒條裡頭只修這一條,從這一條證無上道。古人比喻講「條條大路通長安」,諸位要曉得,長安是中國的古都。從漢朝到唐朝建都,都是在長安,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在外國人講,「條條大路通羅馬」,歐洲羅馬帝國歷史最長,羅馬在歷史上享國一千年,比我們周朝還要長,周朝是八百年。這是比喻佛法修學,明心見性,任何一個法門都辦得到,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講經的時候也曾經用比喻說過,我們比喻說圓,佛法常常用圓來表法,法輪常轉。這個圓是圓球,圓球有心,心就比喻作本性真心,圓球上任何一點都通達到圓心。我們地球是個圓球,地球上任何一點都直接通達到地心,這個概念大家都有,都很容易明瞭。在佛法裡面講那個圓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儒家講的「太極」。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這個圓球球面上的任何一點,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單單修不殺生這一條,能證無上道,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道理要懂!

  「普救護眾生主河神」,他的名號就是他所修學的這個法門「普救護」,用什麼方法「普救護」?用大慈悲心,於一切眾生恆起無惱害,「恆」是沒有間斷,一切時、一切處「不惱害眾生」這個念頭不間斷,他學這個法門。他在這個法門裡面成就了,這個成就就是明心見性。這個法門裡面得定、開慧,大徹大悟。你用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哪一個法門都通無上道。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裡?學得太多、學得太雜,貪多嚼不爛!每一樣東西都學,都學一點點,學得很膚淺,因此不起作用,不能夠得定。在佛法裡面講,佛法的成就,初步成就叫「得三昧」。三昧是梵語,意思就是禪定,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不能得清淨心,不能得平等心,所以就不會覺悟。清淨平等是三昧、是禪定,因定開慧,慧是覺悟、大徹大悟。

  佛在經上實在講,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不能怪佛,怪自己聽不懂,看不出。這個原因就是自己的業障太重,又不肯好學,對善知識的教誨疑惑。大乘經上常講,「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對菩薩都是最大的障礙,對我們更不必說了,我們一懷疑就完了。懷疑從哪裡產生?最容易產生的是見善知識的過失。我們跟一個老師學,常常看到老師的過失,對老師信心喪失掉,這是所有一切眾生的通病。所以我們在《華嚴》「五十三參」,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你看看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去參學,給他最重要的指示,就是教他不可以見善知識的過失,那一段開示太重要了。見善知識的過失,對善知識的信心打了折扣,誰吃虧?自己吃虧,損害的是自己。於善知識有沒有損害?一絲毫損害都沒有,這個道理懂得人太少太少了。

  何以會看到善知識過失?善知識教化眾生不是對我一個人說的,他教化的眾生許許多多根性不相同、嗜好欲望不相同,他接觸那些眾生要用種種方便。我們愚痴,我們不認識,把他種種示現當作過失,誤以為他的煩惱習氣不斷,不知道人家是教化眾生的手段方法。我們誤以為他是凡夫,誤以為他煩惱習氣跟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還重,我們對他喪失信心,對他喪失了恭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原來對老師十分誠敬,結果打了折扣,變成五分誠敬,甚至於變成三分、二分誠敬,我們的利益喪失掉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過尚且不見,怎麼會見善知識過?我們想一想,惠能大師在五祖黃梅道場八個月,五祖黃梅有沒有過失?如果惠能在那個道場也常常聽別人講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為也未必以為然,那他就不能覺悟了,五祖不會把衣缽給他。傳法的弟子必定是對老師有十分誠敬之心,老師才把衣缽傳給他,這必然的道理!為什麼?有一分疑惑,你誠敬有虧,誠敬有虧你的道業不全,祖師把衣缽傳給你,傳錯了人。傳錯人他要背因果責任。這些事情如果我們很冷靜細心去想一想,不難明瞭,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學習。菩薩的心沒有別的,念念幫助苦難眾生。諸位要曉得,只要淪落在十法界,都是苦難眾生。怎麼說苦難?他沒有明心見性,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他沒有辦法擺脫煩惱習氣,他沒有能力超越生死輪迴;「輪迴」是指六道,「生死」那就包括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雖然分段生死他了了,他有「變易生死」。所以通常我們講了生死、出三界,是講兩個階段。出三界是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是超越十法界。覺悟的人、法身菩薩他們是這樣的存心。

  『佛昔修習菩提行,為利眾生無量劫,是故光明遍世間,護神憶念生歡喜。』佛的修行,「習」是學習,《論語》裡面「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諸位一定要知道,佛的修習是為眾生表演的。他煩惱斷盡,智慧德相都圓滿了,所以佛經裡面常講他是「無學」,小乘阿羅漢是無學,大乘究竟佛果是無學,無學還要修習,這叫倒駕慈航、大慈大悲。他不是為自己,為利益眾生。就好像父母對兒女,真正明理的父母,在他子女的面前,特別是子女的童年,他要裝模作樣,為什麼?表演給兒女看,讓兒女學習,要做出孝順父母。他子女看到,他就學會,就懂得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做出來給兒女看,做得非常明顯,為什麼?如果不明顯,小孩他看不出來,印象不深刻。要做出來!尤其要做出什麼?深信因果報應。

  我們從小的時候,每年七月中元祭祀鬼神。過年的時候祭祖,還要祭祀鬼神,祭祀鬼神我們最常去的,母親帶我們去城隍廟燒香。城隍廟燒香是學什麼?學深信因果,學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要受惡報,這樣的教育。母親長輩帶我們到城隍廟,去看閻王殿、十殿閻王,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相信、長輩相信,我們跟著信心就建立,影響到一生。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就想到因果,就想到果報。如果那個果報不好,我不敢做;不但不敢做,那念頭不敢起。你說這種教化,意義是多麼的深遠,現在人不懂!

  《無量壽經》上說得好:「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念到這三句經文,心裡面很難過;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教誨。佛菩薩原諒這些愚痴眾生、造作極惡極重罪業的眾生,佛菩薩不責怪他,是因為他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懂、他迷惑顛倒,所以才胡作妄為。惡業已經形成罪報,災禍現前,佛還是盡心盡力來幫助他化解,這真是慈悲到極處!還是再誘導,希望他能夠回頭,希望他能夠覺悟。極重的這些災禍能不能夠消除?關鍵在他自己能不能覺悟。《無量壽經》這三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到,不是說這個惡人造了這麼多的惡業,「算了!不要去管他吧!」那不是佛菩薩的心,不是佛菩薩的行為。佛菩薩不責怪他,還是全心全意幫助他。這個時候幫助他,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機緣成熟,為什麼?他災難現前,你給他說因果,他能聽得進去;不是災難現前的時候,你給他講因果,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印光法師在這個時代提倡因果的教育,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尤其是在現前,全世界災難現前,一定要全心全力闡明因果的大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這才是真正菩提行,菩提是覺悟。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首意思還沒有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