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六六卷)  200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66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主山神偈頌第二首:

  【眾相嚴身遍世間。毛孔光明悉清淨。大慈方便示一切。華林妙髻悟此門。】

  這是華林菩薩他的讚頌。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的,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修習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這是以大慈悲心、大愛化導一切眾生。清涼大師為我們提示的是「相光熟機,皆慈善根力」,清涼大師的註解與他的讚頌完全相應,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強烈的提示,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應當要留意哪些法門。

  第一句說『眾相嚴身遍世間』,這是相好;第二句說『毛孔光明悉清淨』,這是光明。相好是福,光明是慧,有福有慧,第三句又有大慈。我們想,菩薩所住的那個地區的人有福,這真是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的道德善師,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真的像開經偈上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雖然沒有這麼大的福分,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們沒有遇到,祖師大德出世我們也沒有遇到,但是他們的遺教存留在世間,如果我們能夠讀誦、信解、依教奉行,我們所得的福慧還是圓滿的。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大德是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雖然是往生了,他的相好,我們在相片上看到了;他的光明、他的慈悲,我們在文字上見到了。如果能夠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是祖師的真實弟子,這是眾生道德善師。問題看我們肯不肯發心學習,能不能認真努力去學習,關鍵在此地。道德、智慧、福德是我們許許多多同修內心所羨慕的、所嚮往的,也是很想得到的。實在說得到不難,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都在我們身邊,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有福報的人,沒有福報你怎麼能遇得到?但是福報裡面他有業障,業障障礙了我們的福慧;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還是不能成就,這就是業障。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在哪裡,自己總得要曉得。我們學什麼?怎麼個學法?修學的好處、利益在哪裡?菩薩在這首偈裡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修學的真實好處、利益就是「眾相嚴身」。眾相是說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對佛說的,我們哪有那麼大的福報?雖然沒有大福報,真正修學有小福報,你修一分你的相就轉一分,你修兩分你的相好就轉兩分,相隨心轉。

  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教我們怎麼個修法?幾乎無一不是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是心裡頭的念頭,起心動念。怎麼個修法?把那個不善的念頭修改成善的念頭,這就叫從根本修。但是善惡的標準,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說的。孔老夫子也是大聖人,他所講的這些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夫子教人也是從根本修。誰說儒跟佛的道不同?那是沒有深入經教,深入經教你就曉得,世出世間大聖人教人沒有不同。儒跟佛,我們很客觀的看,只有廣略不同,佛說得多、說得廣,儒家東西分量少、說得簡略,其他的我沒有看出有什麼不同的所在。

  從根本修,從哪裡修起?儒教我們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起,這四條都是從根本修。格物,格是格鬥,物是什麼?物欲。實實在在講,就是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不知道這是病!不知道。聖人知道,知道這些東西不是好東西,這些欲望戕害我們的慧命,必須要把它遠離,我們要跟這些物欲做一番格鬥。用現在的話說,我們一定要戰勝物欲,要戰勝自私自利,要戰勝貪圖名聞利養的念頭,要戰勝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這叫格物。在佛法裡面叫斷煩惱,這些東西統統佛用一個名詞,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不行。煩惱就是業障,障礙我們性德,障礙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這三句偈裡面,第一句是相好,第二句是智慧,第三句是德能。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斷除,我們的性德一分都透不出來,相好、智慧、能力一分都透不出來,被這些東西障礙住了,我們要清楚、要明白。儒是這樣教人,佛也是這樣教人,從根本修。

  第二「致知」,知是智慧、是知識,要開智慧,要求知識。在佛法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都是從根本做起。儒家,沒有格物的功夫,你就不能成就學問,物欲決定障礙學問,物欲決定障礙真知,它不會障礙世智辯聰,它會障礙真實智慧,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二障除掉了,我們的真心才顯露。儒家講的誠意正心,這是真心;誠意是體,真心之體,真誠顯露了;正心是用,你的真心起作用,起心動念無一不正。正就是與性德相應,與性德不相應的就不正。你起心動念都純正,這個難得。在佛法裡面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儒家講的正心。儒家講一個,佛法講兩個,兩個是什麼?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古大德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深心?好德好善,對自己唯一的愛好是好德好善,這個心是深心,對自己;對別人,迴向發願心。什麼叫迴向?必須把自己的智慧、能力、才藝、福報奉獻給一切眾生共享,這叫做迴向。迴向,迴自向他,我們自己修行,成就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不是自己享受,供養一切眾生,對上供養諸佛如來,對下供養九法界眾生,這叫迴向。迴向還不夠,還要發願,這個了不起。發什麼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已經成佛了,煩惱已經斷掉,斷乾淨了,沒有了,沒有怎麼樣?還要表演,還要去演戲,演那個斷煩惱。為什麼?為眾生,眾生煩惱沒有斷,我們要做出斷煩惱的樣子讓他看,讓他覺悟、讓他仿傚。不是為自己,自己煩惱沒有了,要表演斷煩惱給別人看,這都叫迴向、叫發願。

  法門已經都學圓滿了,成佛了。已經學圓滿了,但是還要裝著從頭學起,沒有一樣不是教化九法界眾生。眾生在幼稚園,我就裝著也念幼稚園;眾生念小學,我也跟他一樣去念小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不離眾生,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永遠在我們身旁,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認識。要給你說穿了,在哪裡?你身旁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原來就是!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示現,當你有一天覺悟了,你發現了,你才會感覺到驚訝,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菩提道上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化現的,都是來幫助我覺悟的。善人善行,啟發我的善心,我看到了、看多了,自己回頭向他學習,以他為榜樣;惡人惡行給我們提出反面的教化,讓我們看到聽到了,認真反省我有沒有這個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沒有,反省自己沒有,自己要提高警覺,不可以有;有,趕快把它改正過來,他是我們一面鏡子。

  我們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惡行,佛菩薩在我們面前做出這個樣子,讓我們看到聽到了,發現原來這個我也有,才把自己毛病過失反應出來了。他是我的善知識,他是我的好老師,我對他要感恩戴德,我對他要恭敬供養,沒有他,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過惡,永遠不能夠改進。你想想看,哪個人、哪個物不是在教化我?同學們,你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恭喜你,你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善財童子,你所遇到的所有一切境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就是經上講的五十三參。你天天在參學,天天在提升自己境界,一定跟善財童子一樣,一生當中圓滿菩提,證得無上的佛果,自性本具的相好、光明、德能完全都恢復了。

  菩薩在此地用四句偈來提醒我們,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有沒有成就?現在講成績,這個大家好懂,我們修學有沒有成績?這是標準。我們想想,我們的眾相嚴身有沒有進步?換句話講,我們的相貌有沒有轉變?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變得好?你心有進步。諸位要知道,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了。心不好,要想把相改好,現在這個科學有辦法,去美容,很多人幹這個事情。改到最後什麼效果?改出一身病出來。那是違背自然,用人工,人工違背自然,你相貌怎麼會好?所以,相好是你修學成績的外表,果然你修的一年比一年好,你功夫得力,身體體質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原本有病,真正修行,病沒有了。原本為什麼有病?因為你裡頭有病毒。哪些是病毒?妄想是病毒,分別是病毒,執著是病毒,貪瞋痴慢是病毒;再告訴諸位,自私自利是病毒。內有病毒,外面有感染,你身體怎麼會好?你相貌怎麼會好?現在佛菩薩這一切聖賢教給我們改心,把這些心裡所有的不淨、不善統統改過來,我的心善、我的行善,相貌就善,身體也善,善好,這是我們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樁利益。學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就在此地,你立刻就得到。飲食起居說老實話,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佛教人隨緣,隨緣就行,不要攀緣。隨緣是什麼?隨緣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攀緣,隨緣、攀緣是從這個地方分。如果隨緣,一切都是好的,為什麼?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你永遠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如果攀緣,不管什麼境界裡頭,你都會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你得不到。所以我們常常要反省、檢點,我的身相有沒有改變?我們並不求改變,求改變你著相了,打妄想,從這個地方檢點我修學的成績,身相是成績單。再檢點、深入的檢點,智慧,是不是智慧比從前增長了?佛法當中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煩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這都是成績。從什麼地方看?頭一個看經,去年我看這個經文我還看不懂,看不出經裡頭的意思,我聽經聽不出味道;今年不一樣了,我看經能看出意思,聽經能聽出味道,進步了。再深入檢點,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真誠慈悲?過去一年,我對待一切眾生漠不關心,得有人提起,哪個地方有災難,我們得去幫幫忙。聽到之後,「好,我來隨喜。」不是主動的,被動的,總算是不錯,也修了點福。今年不一樣了,今年能夠主動去做,不要別人提醒我,我還會提醒別人。你要不常常反省檢點,你就不知道你自己修學功夫有沒有進步。這在我們初學,我們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工作是要做的。

  所以佛門祖師給我們定的早晚功課,早晚功課什麼意思?早課目的是提醒,用經教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個修行功德不可思議。一天不改過,一天就沒有修行,沒有進步就是沒有修行;一個星期不改過,這一個星期就沒有修行;一個月不改過,這一個月就沒有修行;一年不改過,你一年空過了,可惜!自己真修、真練,然後才能夠利益眾生。你看看,「眾相嚴身遍世間」,你的福報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是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像佛陀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為自己的。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確實有成績,我們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體一年比一年強壯,是不是為自己?不是。你為自己錯了,違背了法性。不是為自己,這個相好為誰?為眾生。這個相好是什麼?是佛門的招牌,是佛門的廣告,一切時一切處,讓這些眾生看,看了之後他有感受。這個相好就像阿難尊者說的,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修成的;我們現在換句話說,這個相好並不是講求什麼營養東西保養得到的,是學佛得來的。從這個地方看出佛法的好處,讓他生起仰慕的心、羨慕的心,也想跟著學,這是招牌廣告。你要以為這個是自己享受的,大錯特錯!你就墮到凡夫去了。所以相好光明是度眾生的,接引眾生第一個手段,就是讓眾生看到你的相好光明。光明我們講光彩,現在人講磁場、氣氛,看到之後生歡喜心,就把他引進來了,這接引眾生。菩薩成佛,為什麼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別的,為眾生的,哪裡是為自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就是「遍世間」的意思,遍世間意思很深,不但是接引我們大眾當中的人眾,接引畜生眾、接引鬼神眾、接引九法界眾生,這才叫遍世間,這個世間是指十法界。

  「毛孔光明悉清淨」,智慧展現出來是什麼?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無一不清淨。如果有特異功能,我們一般講有天眼通的人來看,你的身體是透明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是透明的?你的身體裡面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這個身不透明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恐懼,你有自私自利、你有貪瞋痴慢,你這個身體是黢黑的。身體裡面是黑的,放出來的光也是黑的,這個光現在一般修氣功的人他看氣,我們佛法不叫氣,叫光,所以那個會氣功的人看一個人,他的氣顏色不相同。真正修行人,他那個光是什麼光?金色光明,真的是一塵不染。其次這個光是白色的、黃色的都很好,看到是藍色、灰色、黑色的,你這個人身體不好,有病。可是你要記住,佛經上講的是絕對的真理,「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絕對真理,所以你心好,相好;行好,你身體一定好,就這麼個道理。

  「毛孔光明悉清淨」,這個意思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了,毛孔放光。諸佛如來毛孔放的這個光大、明顯;我們凡夫毛孔放的光,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必須練氣功、必須修禪定,才能看出來。但是這裡頭還有一層深義,前面第一句是以福報幫助眾生,相好光明幫助眾生,對於如來無上的大法生起戀慕之心;第二句,以自己的智慧攝受一切眾生;第三句落實,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大慈方便示一切』。你得要去教化眾生,你不教他,雖然他有緣,他的障太重,他這一生覺悟不了,他這一生修行不得力。菩薩必須以善巧方便來教導他,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善根;善根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是菩薩示現在世間所做的事業,他是為這個來的。

  菩薩這麼做法自利利他,如果不度眾生,自己決定不能夠圓成佛道。這是什麼道理?就是世間人常講的教學相長。所以你不肯教學、不肯教別人,你縱有進步,非常緩慢。所以二乘人(就是小乘人),聲聞、緣覺學得很辛苦,進步得很慢,為什麼?不肯教人;大乘菩薩的進步很快,什麼原因?歡喜教別人。世尊在經論裡常常告訴我們,歡喜教別人是修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愈施愈有智慧。財布施就是以你福德的布施,愈布施福德愈大。大福報是從施福得來的果報,大智慧是從施法得來的果報;無畏布施就在其中,那你得的是健康長壽的福報。『華林妙髻悟此門』,菩薩在這個法門裡頭覺悟了,證得無上菩提。請看第三首:

  【佛身普現無有邊。十方世界皆充滿。諸根嚴淨見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第三尊「高幢普照主山神」,他在前面我們看到,修學的法門是「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淨諸根」,他修的是這個法門,看看眾生喜歡什麼,他就莊嚴哪一種;根是講的六根。由此可知,「嚴淨諸根」是隨順眾生的,我們要在這裡學這個本事。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我們現在看他這首偈,從這首偈子裡面,我們好好的學習。

  第一句說『佛身普現無有邊』,這裡頭意思就很深很廣了。普門示現,世尊在楞嚴會上是給我們講原則、講原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在眾生心喜歡的是什麼,愛好的是什麼,我們如何為他示現,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是不知道,多問問就曉得了,首先你要去問這些年歲大的人,甚至於年輕人,你問他喜歡什麼?問的時候要提示他,你喜不喜歡美麗?我相信年輕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喜歡自己美麗,總不喜歡自己醜陋。愛美之心不但人有,畜生都有,你們到動物園看到孔雀,你穿上很漂亮的衣服,牠就跟你比美,孔雀開屏;你穿得邋邋遢遢,牠就不理你。畜生都愛美,植物也愛美,可見得愛美之心一切眾生共同的。再一個,不老,我想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不病、健康長壽,沒有一個眾生不希求。

  我過去在美國達拉斯建了個道場,我們開幕的前一天先開放給我們的街坊鄰居,邀請他們,我們以點心招待,讓他們來參觀,讓這些鄰居知道我們中國人移民到那裡去,我們在做些什麼。我們這裡供的佛像,他很好奇的問:「這是什麼佛像?什麼意思?」我們就告訴他:「阿彌陀佛代表對於一切人事物覺而不迷。」他聽了,他聽得懂,「這個好,我也要」;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博愛,這個他也要;大勢至菩薩代表理智,他都喜歡。我們修什麼法門?修淨土法門。什麼叫淨土法門?心地清淨,這個他要;淨土是極樂,快樂他要;無量壽、長壽,他也要。我說好!每個星期六,我歡迎你到這個地方來,你所要的統統可以得到。皆大歡喜,他就進門來了。不妨礙他信天主教、基督教,星期天你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教堂上帝是你們的父,佛法是你們的老師,你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不衝突,兩邊都去,皆大歡喜。總要為眾生去想。我們沒有佛菩薩那樣的神通道力,能夠為十法界一切眾生示現教化,但是不能夠完全不知道效法。尤其在這個時代,眾生歡喜的事情我們不能夠不知道,也要懂得應機說法,觀察一切眾生心之所好,知道用善巧方便來誘導。

  今天下午道長來訪問,也有兩位新聞界的朋友,談到現代的媒體為了討好觀眾,隨順觀眾的愛好,製作許許多多的節目,這個節目多半都是負面的,提出這麼一個理由來。當時我就說,如果我們在節目當中多製作一些正面的、富於倫理道德方面的這些節目,我深深相信觀眾不會少。不要以為這些節目拿出去沒有觀眾、沒有人看,你還沒有拿出去,你怎麼曉得沒有人看?你不妨試試看。你以為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人都迷惑顛倒,人人心裡頭都是貪瞋痴慢,沒有一個好人,你們現在製作節目不就是這種心態嗎?殊不知這個世間覺悟的人不少。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人到這個時候回憶過去一生,只要他回憶,他就會覺悟,他這一生當中做的事情哪些是錯了,哪些是對的。他現在所需要的,是需要正面的教學,是需要聖賢的教誨,這一部分的觀眾你抓到了。還有一部分具足善根的小學生們,小學生們真的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他古聖先賢的東西很容易接受,確實能依教奉行。等到他念中學、念大學,他又被污染了,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小時候先把善根種下去,會很管用,雖然他在青年迷失了,他到壯年的時候就很容易回頭;壯年不回頭,老年肯定回頭。這一部分聽眾,你也能把他抓住,你為什麼不去試試看?

  學佛,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為什麼?時代因緣不相同,古時候是封建社會,適合於保守;現代二十一世紀,民主自由開放,不適合保守。所以世尊在《法華經》裡頭教導末法時期的眾生、學生,特別是講經說法的這些學生,一定要弘揚大乘,為什麼?大乘契機。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確實是民主自由開放,多元文化,多元的社會。展開經卷來看多彩多姿,沒有保守、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在《華嚴經》看到這個境界,怎麼不會契現在人的機?我們用文字、用錄音、錄像、光碟流通少分,我們所發現的,人家看到真生歡喜心,這些年來多少人問我們要,我們接應不暇,供不應求,就知道這個社會善心人很多。想看這些節目,沒有人製作,製作節目的人都以為這世間人都喜歡花天酒地,都喜歡殺盜淫妄,他不曉得他把這個世間一部分善心人給遺忘掉了,非常非常可惜!

  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要接引現代眾生要大乘,活活潑潑的大乘,能夠滿足各個階層人的娛樂、心裡面的欲望,他所追求的快樂。就可以像經上所說的,『十方世界皆充滿,諸根嚴淨見者喜』,「諸根嚴淨」這四個字是說我們四眾弟子,在家、出家,要做一個真正的好榜樣、好的模範。後面這三個字不要忘記,人家見到歡喜;如果人家見到你討厭,見到你遠離,那就錯了。我曾經聽說,學佛的同修有些人在某些道場,看到妳穿的衣服比較時髦一點,化一點妝,裡面人就指責妳,說妳錯了,於是她自己真是不知所措,不曉得怎麼好。他指責妳的,說妳學佛不應該這樣化妝,沒錯,那是在什麼時代?至少二、三個世紀以前那個時代。還要用那種方法,把學佛的人統統給趕出去了,人家不願意學佛了。你說不能化妝,你看看觀世音菩薩有沒有化妝?大勢至菩薩有沒有化妝?你說不能戴首飾,觀世音菩薩戴的瓔珞、還戴的有手鐲,穿的衣服我看很華麗,不是粗粗糙糙的。你再看看,要有機會,你們到敦煌、到雲崗、到大足,你去看看這裡面壁畫畫的變相圖,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聚會,天女在空中表演,載歌載舞,那是多麼歡樂的場合!那不是把這些人統統給嚇跑掉了?一定要懂得我們生活在什麼時代,這個時代人需要什麼,叫應機說法,你要懂得觀機。

  修道的人,飲食都很簡單樸素,為什麼道場上做的這些飲食都非常精美?過去我們跟韓館長生活在一起,她跟一般人不一樣,穿著不是像老太婆,飲食非常講究。我們那個時候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們的餐廳稱為「華藏大飯店」,飲食確實好,接引了很多人。他到這邊來念佛,幹什麼?他想來吃一餐飯,我們用這些東西來幫助他、來接引他。如果這個地方吃的東西不好吃,他不來了。絕對不是我們貪圖口味,我們要以好的供養眾生,只要我們能力做得到的,盡心盡力供養眾生,讓眾生生歡喜心,讓眾生在這個道場得到真正的歡樂。他覺得這個地方比什麼娛樂場所都好,清淨莊嚴,每一個人見面面帶笑容,言語溫柔,這是道場。現在有些道場,他沒有學大乘,他沒有學《華嚴經》,這怎麼能怪他?他哪裡懂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不懂,所以他觸處成障,處處都是障礙,他不曉得真正佛法是無障礙法。

  《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四十華嚴》品題就非常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有分別怎麼能解脫?有執著怎麼能解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明瞭的,在這個世紀,你才能夠弘揚正法,你才能夠廣度眾生。在這個社會,不管是哪個國家人,不管是哪個族群,不管是哪個宗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接觸,第一個生歡喜心。大乘法裡頭佛常講,「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學佛的人實實在在講健忘。你看看佛家的道場,正規的建築,一進大門,頭一個看到的是什麼?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坐在山門口面對大門對你笑,不是面孔呆呆板板的,對你笑,笑咪咪的。這什麼意思?常生歡喜心。他所表法的,古德提了八個字:「成喜悅相,生平等心」。這是你一進佛門要學的,進了佛門,對待一切人事物心地平等,對每一個人歡歡喜喜,這就對了,你才能進門。我們連進大門這一課都沒有學到,在在處處還以為自己學得不錯。如果說細細的去討論一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你真的做到了幾條?還有多少條你沒有做到?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看到這些神眾,個個都是活活潑潑的,都得大自在,這是圓滿成就的大法。雖然是民主自由開放,不失規矩,為什麼?它裡頭有「嚴淨」,莊嚴不失清淨,清淨裡頭不失莊嚴,莊嚴是美好,我們今天講真善美慧。你學了之後,無論道場、無論家庭,真的是和睦相處,足以為你的鄰居、親戚朋友做示範。人家一到你家裡來看到就不一樣,你家為什麼這麼好?為什麼這麼歡喜?為什麼這麼和睦?你就接引許多人。我們過去在美國,鄰居早晚都會見面,看到我們這個道場每一個人都那麼快樂、都那麼歡喜、都那麼親切,他們打聽我們到底是幹什麼的、是學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潛移默化感動這些人,讓他自動到這個地方來問佛法、來了解佛法,進一步的他想研究佛法、修學佛法。如果我們所表現的不能讓他們生歡喜心、生羨慕的心,佛法就不能弘揚光大,佛法就不能廣度眾生。「見者喜」這三個字重要,不要叫人見了畏懼,那錯了,一看到學佛的人害怕,掉頭而去,我們錯了,要明白這個道理。請看第四首偈:

  【歷劫勤修無懈倦。不染世法如虛空。種種方便化群生。悟此法門名寶髻。】

  這是「離塵寶髻主山神」他的讚頌,我們在前面讀到,他主修的法門是「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我們一般人講的勇猛精進,永遠沒有懈怠,那他當然成就了。佛法裡面最麻煩的,實在講就是懈怠懶散,就沒有法子成就。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有個成就,寶髻菩薩他老人家修學的綱領我們要學習。修行不能怕時間長,『歷劫勤修無懈倦』。再跟諸位說,你要想學佛、你要想作菩薩,永遠要保持勇猛精進,不能有一天懈怠。當我們修行成佛,功德圓滿了,是不是可以不必再精進?不可以。自己沒有成就之前,勇猛精進是為自己;自己功德圓滿之後依舊勇猛精進,為眾生,表演給眾生看。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為什麼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還要示現八相成道?那個示現是表演、是做戲的,做給我們看的。他要不這樣做,我們不相信他,我們認為說你是天人,你是天生的,我是凡夫我怎麼能跟你比?我怎麼能學你?必須要表演,也要來投胎,也要從小慢慢長成,也要受一些折磨,發心出家修道,表演給我們看,這就是勇猛精進無懈倦,真的是無懈倦。《梵網經》上他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世間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個戲常常演,我們碰到他演這一場,他是第八千場,我們才碰到。我們得好好想想,沒有成就的時候,幫助別人實在是幫助自己;已經成就之後,全心全力幫助九法界苦難眾生。

  無論是自行或者是化他,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第二句,『不染世法如虛空』。不是不接近世法,記住,「不染世法」,就是不被世法所污染。大乘法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叫真的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不染著,他能夠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心地不一樣,凡夫染著,在世法裡面起貪瞋痴慢;菩薩也在五欲六塵裡面,不起貪瞋痴慢,差別就在此地,這高明!你要不跟一切眾生相處在一起,你不能度他,你不能幫助他;跟他在一起,你心裡也起貪瞋痴慢,好了,你沒度到自己,被他度跑了。所以在《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也到處去講經說法、去教化眾生,世尊教他守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嗎?「不染世法如虛空」。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禪定,他所說的就是《金剛經》的意思,他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如果我們換句話,大家更容易懂,外不受一切物欲的誘惑,這就叫禪。眼不會被色誘惑,眼根在色相裡頭入定了,不是不見,一樣去見;耳不為音聲所動搖,不為音聲所影響,耳根在音聲上入定了;鼻不為香氣所動搖,鼻根在香氣裡頭入定了;舌不為味所染,我的舌根在味裡面入定了。舌根在味,吃飯,不執著,菜餚擺在面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會吃飯。每一道菜,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這叫照見,智慧!在五味裡頭沒有起一絲毫貪愛,沒有起一絲毫厭惡,一切平等的,入定,吃飯在入定,吃飯在修定慧;吃飯能夠守住世間吃飯的規矩、威儀,那是戒律。吃一餐飯是修戒定慧,這叫會吃飯的,不會吃飯的起貪瞋痴,這舉一個例子。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一法不如是,從早到晚,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說哪一法不是戒定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這人修行不但是功夫得力,功夫到家了,他怎麼會不成就?

  凡夫的麻煩,睜開眼睛被外面色相所動搖,被它影響,順著自己意思的起貪心;不但起貪心,而且還想佔有,就是十二因緣講的愛、取、有。起心動念不善,起控制的念頭、起佔有的念頭,這就是凡夫,這就造業。什麼叫佛菩薩?佛菩薩見色聞聲,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為什麼?如虛空。這叫不染,這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是在修學大乘佛法,穿衣修大乘佛法,吃飯修大乘佛法,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修大乘佛法。一修一切修,這是真修行人。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要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這個幹法才行。

  對人要看他的程度,你怎樣教導他。他是初學,有初學的教法;他是老修,有老修的教法;他根熟,有根熟的教法,不一樣!初學的教法守規矩,像教小朋友一樣教《弟子規》,樣樣都要遵守,教初學。教老修,他已經不著相了;不著相,他要遇到初學,他還是要那樣守,裝模作樣。為什麼?裝給初學的人看,否則的話初學的人說:「你教我這麼做,你自己不肯做,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我不學你。」所以對初學的人我們表現得嚴持戒律,那個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學戒律不是個簡單事情,許多人都是死在戒條之中,死在句下。這從前李老師常講,學佛成就什麼?念書不善念的,到最後變成書呆子;學佛不善學的,到最後變成佛呆子。執著,食而不化,囫圇吞棗,天天在學習,沒有消化,沒有消化就是你天天在學習,經義沒有了解、沒有覺悟。

  我們學教,經文字字句句解了,這信解,解是化了。化了還不行,一定自己要能吸收它的養分。像吃東西一樣,我吃下去了,吃下去東西消化了,消化之後怎麼樣?一定要我全身血脈吸收它的養分,我才得受用。消化了要不得養分,沒有能夠吸收,有什麼用?上面吃下去,下面排泄掉了,沒有得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自己要入這個境界,入境界你就完全消化了,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你過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你才消化掉,你得受用。假如我們學這個經教,經是經、理是理,我日常生活還是照樣,完全脫節、完全不相干,你想想我們浪費這麼多時間、浪費這麼多的精神,學這個有什麼用?學了沒有用,沒有用何必要學它?那就錯了!充其量、美其名,種一點善根而已,這話也是實在的,得不到受用,種一點善根。佛家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能得到利益只是如此而已,現實生活上你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轉變。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教導我們,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就是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未曾毫分轉動你的命運」,你的修學沒有成績;有成績怎麼樣?決定把你的命運轉過來了。我們在佛法上修學,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最重要的,「不染世法」,這四個字的意思你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不是不要世法,你想不要,你逃不過的。你眼不能不見,《楞嚴經》上說閉著眼睛,閉著眼睛你見的是一片黑暗,還是見;睜著眼睛見明,閉著眼睛見暗。你耳朵不能不聽,你鼻不能不嗅;你不嗅,鼻壞了,不聽,耳壞了、耳聾了。六根決定要接觸六塵境界,關鍵是不能被境界所轉,不能被境界所影響,在境界裡頭不可以起貪瞋痴慢,不可以有自私自利;我講的大家比較好懂,不可以有絲毫控制的念頭,不可以有絲毫佔有的念頭,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入菩薩的境界,華嚴境界,你才過法身菩薩的生活,那是真正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就是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想想這句話。學佛要得不到這個享受,我學它幹什麼?學得那麼苦哈哈的、可憐兮兮的,這個佛學得錯了!佛法活活潑潑、快快樂樂,真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然後『種種方便化群生』,「種種方便」總的歸納不外乎三業,身業、語業、意業。身是表演給人看。這裡面身、語、意三業的表現是真實智慧,用現在的話說高度藝術;佛家講善巧方便,現在人講高度的藝術、高度的技巧,真實智慧,教化眾生、感化眾生。方法不是一種,「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講,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是什麼方法?沒有一定。它必須要符合四個條件:對什麼人、對什麼事、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叫緣,機緣。哪一個條件不同,方法就不一樣,方法是活的。讓人接受時生歡喜心,就能夠領悟、就能夠回頭,你這個方法便宜,非常適合。如果你用的方法讓對方生煩惱、起疑惑,不能接受,你那個方就不便,那方法就錯了。便宜是最正確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這沒有智慧不行。

  種種方便無量無邊,這種種方便從哪裡生起?從智慧生起的;從前面的功夫,歷劫修行不染世法,從這生出來的,這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習。你要接引一個人,你先觀察他的善根可不可能,也就是看他有沒有善根,這是智慧觀察。特別是我們度自己家裡的親人,自己家親人總是很長時間在一塊相處,他的根性、他的愛好了解清楚,用什麼方法你就會用了。你想度你的家人學佛,家人喜歡看電視,你天天陪他看電視,他很歡喜。電視看一些綜藝娛樂的節目,偶爾之間你也可以放一點有關佛門的這些東西給他看,他一看點頭,「也不錯!」慢慢的誘導。對於節目,音樂歌舞的欣賞,你要從他那個不正常的興趣,慢慢的引誘他到正法,需要時間、需要方便,那就得靠你的智慧。

  實在講,佛是真有原則,佛教給我們的四攝法,你要會用。四攝法裡頭頭一個布施,用在我們家親眷屬是供養,供養他愛好的,供養他喜歡的,慢慢的把他誘入到佛法裡面來,這就對了。喜歡音樂,最後讓他去聽佛門的音樂。我們過去在美國一些外國人,聽我們念佛的聲音,他站在那裡站了好幾分鐘,然後告訴我們道場這些小法師,「你們的音樂很好聽,聽得我心很安靜,這是什麼音樂?可不可以借給我聽聽?」我們念佛的錄音帶很多,送他一盤,他就在家裡常常聽。看到我們自己車上都貼上「南無阿彌陀佛」,他看到很好奇,他說這什麼意思?我們告訴他,這是佛教裡頭保佑你開車平安的。他說那我也要一個,可不可以給我一個?我說可以,送他一個,他也就貼到車上去了。你不必跟他講這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跟他講這個。保佑你行車平安,他也要;你說這念佛,他未必喜歡這個東西。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你的家人逐漸逐漸歡喜佛法。所以佛門現在也有不少很活潑的做法,我也聽說有一些法師,在香港這個地區搞弘法大會要載歌載舞。這個做法對不對?可以這個做法,但是歌舞之後,你要如何把佛法傳達給他們,而且要有相當分量的比重,這就對了。譬如表演兩個小時,我前面半個小時是歌舞節目,當中一個小時講經說法,最後半個小時也是綜藝節目。為什麼後面要擺精彩的,好的表演擺在後面?他不會離開。初聽經的人聽了未必會聽得進去,後頭有好節目在,他也慢慢等著看完再走。這都是手法、都是方便。

  『悟此法門名寶髻』,寶髻主山神,我們要常常跟他學習,他是末法時期大乘弘法很了不起的一位善知識。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