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九0卷)  2001/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90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足行神第五句:

  【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他修學的法門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寶、有光、有音聲,所以他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些形象非常重要,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裡面,光就是我們講的光采、風度、威儀,所說的全都在形象之中。音聲是我們與人接觸時候談話的音聲,我們的表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給一切眾生好的影響,對人如是,對事也如是。對事情認真負責,總希望把它做得有條有理、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切眾生看到、接觸到,對你生尊重心。如果我們自己平常衣冠不整,不修邊幅,我們講隨隨便便慣了,對自己是方便,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多半都是這樣的,但是佛不許可。佛非常重視形象,重視威儀。

  過去宋朝的大儒朱熹,《四書》就是他編的,這一千多年來變成學儒主要的一部教科書,幾乎沒有人不讀,註解有幾百種之多。他有一次到寺院裡面去參觀,正好遇到吃午飯,佛家講過堂用齋,飯廳佛家稱為齋堂,一千多人在那裡吃飯。他從外面走,一點聲音都聽不到,覺得這寺廟清淨莊嚴,沒有人,結果從齋堂一走過,這麼多人在吃飯!他當時也就呆住了,非常感嘆說了一句話:「沒有想到,三代之禮居然在佛門裡面。」威儀感動了這一位學者,他對於佛法尊敬的心油然而生,自歎不如。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你看塑造的佛菩薩像、彩畫的佛菩薩像,你看到哪一尊佛菩薩像衣冠不整、威儀欠缺?連阿羅漢都找不到。再看看修行人的榜樣,出家比丘、沙彌,在家的二眾弟子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在敦煌、在雲岡石窟裡面看到古時候這些造像,雕塑的也好,繪畫的也好,你都看見威儀具足,形象大好,這都是教導我們的。

  威儀、風度就是此地講的寶光,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慈悲、他的清淨莊嚴都從色相出,這個色相顯露無遺。這是什麼?教化眾生,這個形象是工具。我們今天對這個疏忽了,真的疏忽了。這個形象如何建立?世尊很慈悲,用心良苦,垂滅之前這些大弟子們向佛請教:你老人家在世,我們以你老人家為老師;你要不在世了,我們依誰為老師?佛說「以戒為師」。戒律最重威儀,換句話說,出家人修行,行是我們行為,我們行為錯誤,給社會大眾不好的印象,一定要把這些錯誤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依什麼修?以戒為師。依什麼戒?根本的戒律,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

  這個課本從前我們在臺灣特別印出來流通,我們印過《戒律全書》,又從《戒律全書》裡面第一部分《沙彌律儀增註》多印了幾千本,希望我們出家人能夠成就世尊對我們期望的威儀,這才能夠建立道場,這才能夠攝化眾生。我們讀了沒有?我很清楚,現在叫人學經教不難,大家還有這一點熱心歡喜來學習;叫你學戒律,你害怕。所以你看看到處講經的有,講戒律的沒有。不但講戒律的沒有,連講《禪林寶訓》的都沒有。我過去曾經發心講,沒人聽。《禪林寶訓》總共大概有三百多段,它都是小段的,我大概講過四十幾段,後來就停了。《沙彌律儀》講過,我還特別將這本書連經文帶註解重要的教誨,特別把它節錄出來,意思就是全書你沒有時間去讀,重要的這些條目一定要記住。這是第一次我們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印成小冊,便利攜帶。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奠定自行化他的基礎,念念不能夠離開。這是什麼?這是佛行,諸佛如來日常生活就是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稱性。

  《華嚴經》上說得好,宇宙之間、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形象,「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有情的形象就是戒律,給你說沒有一絲毫的造作,佛家的術語說「法爾如是」,我們世間人講自自然然,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形象不自然,不是自然的。我們把自然的形象扭曲了,那就是「唯識所現」,唯識把唯心所現的這個法相扭曲了,扭曲就錯誤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我們今天錯得太離譜,一百八十度的扭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然的性德全不相應,變的這個形象是什麼?三途惡道的形象。我們有沒有看出來?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惡道的形象有沒有從自己身上看出來?有沒有從我們現實生活環境裡面看出來?果然能看出來,這是智慧,有救了,你肯定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你自己還不覺悟,還是一味的迷惑到底,你的麻煩大了,你的前途一片黑暗,你行的是哪個道?你不是佛道,你行的是鬼道,你行的是地獄道。餓鬼、地獄、畜生前途都是黑暗的,尤其是地獄一片漆黑,那種苦痛,《地藏經》上講「不忍稱說」。

  阿羅漢證果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神通都現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宿命是能夠回憶前世,回憶得多麼的深遠?佛告訴我們,他能夠記得起五百世之前,也能夠知道五百世以後,他有這麼大的能力。過去五百世當中曾經墮過地獄,現在想起當時在地獄那個狀況,依舊是心有餘悸,一提到這個事情,身上流血汗,你就想這個事情多可怕!他已經離開地獄,絕對不會再墮地獄了,想到地獄情形還這麼樣的恐怖,這些人都是現身為我們說法。他是把《地藏經》裡面所說的那些狀況展示給我們看,提醒我們惡業不能造,形象不能毀。

  不要以為這房間裡頭沒有人,沒人看見,我隨便一點無所謂,你錯了。九法界有情眾生,我們稱之為神靈,我們覺得這個房間沒有人,九法界的神靈看見了。「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話說得不錯。下面這一段,底下這個單元「身眾神」,身眾神是什麼?跟隨在我們身邊,日夜不離。我們睡覺,他也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日夜不離。你以為沒有人知道,你錯了。儒家常常勉勵人,教人要「慎獨」,獨自在一個房間要謹慎,不能隨便。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主敬存誠,不可須臾離也,儒家才能夠修到君子、賢聖。

  所以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修得不錯,有沒有認真去想想、去反省、去檢點:功夫成片有沒有得到?這是我們講修行功夫剛剛得力。功夫得力了,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個什麼樣子?二六時中妄想少了,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只有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怎麼個想法?經念熟你就會想了,就是想經本裡面的境界。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念一段,像《無量壽經》念一品,你就想這一品的境界。古大德這種方法叫「隨文入觀」,用這個方法把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好方法。二六時中憶佛,就是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念佛不僅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也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無量功德,念這個、想這個,大勢至菩薩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人了不起!

  我們凡夫想什麼?凡夫想鬼、想地獄、想畜生,他就往三惡道去了。怎麼是想鬼?鬼是貪心,貪而無厭,我們天天在增長貪心,慳貪的念頭天天在增長,這就是想鬼。瞋恨心、嫉妒心就是想地獄,「這個人跟我過不去,我恨他、我討厭他,我等著機會去報復他。」這個念頭是地獄的念頭。這個念頭愈重,報復的心愈強烈,墮的地獄愈深、愈苦。愚痴則是畜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不能辨別是非善惡、得失利害,全都搞錯、搞顛倒了,這想畜生。所以諸位冷靜去想想,我們今天世間人他在想什麼?足行神所講的『蓮華網光明』、『眾寶』、『妙音』,我們完全疏忽掉了。這樣修行怎麼能成就?怎麼能夠避免三途六道?

  佛的慈悲只能到此地,佛對於一切眾生只能做到開示,悟入那要受教的人自己發心,佛幫不上忙。佛如果能幫得上我們,幫得上忙,幫我們悟入,我們就不要修了。這是佛幫不上忙的地方,我們要懂得。佛能做的,他已經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究竟,「開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他盡到責任,他做得很圓滿了。今天佛雖然不在,我們展開經卷,如同面對世尊,讀誦經典,聽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們能不能像足行神一樣,『念念中化現』,示現清淨、光明、妙音?落實才能算數,不落實不能算數。第六句:

  【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

  我們一看菩薩修行的這個名號,就知道這位菩薩會說,能言善說,辯才無礙。『樂吐妙音』就是無礙辯才裡面樂說辯才,歡喜說法教化眾生。所以他修學的法門,『出生無邊歡喜海』。他所說的是妙音,一切眾生聽到,哪有不生歡喜心的道理!什麼叫妙音?總而言之一句話,離苦得樂之音。你想想看,哪一個眾生不歡喜?眾生都有苦,能教我們離苦得樂,這是非聽不可。因此「妙音」,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音,法音宣流,現在這個世間特別需要。

  如果今天沒有法音,我們聽不到法音,那你所聽的、你所接觸到的是些什麼音聲?妖魔鬼怪。這些音聲是增長你的煩惱,是在培養你的習氣,最後的目標是把你送到三途地獄,妖魔幹的事情。眼前給你一點甜頭,讓你得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轉眼之間墮落在惡道,魔!不是好人。好人不會害人,好人存心、力行決定是利益眾生,哪裡會害眾生!世間哪個是好人?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先不要去問別人,我自己要學做好人,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真幹。佛家的標準就是淨業三福、十善業道;《佛說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乘法的啟蒙,《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力行。具體落實,那就是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以戒為師」。佛又說了一句話:「以苦為師」。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持戒律?太苦了,五欲六塵享受沒有了、要捨棄掉,做不到!做不到的意思是什麼?五欲六塵的享受不能放下。於是經教還有點興趣,提起戒律就皺眉頭,擱置一邊;雖然自己不敢說這個戒律的是非,心裡面不能甘心情願去學習,於是佛的行持沒有了。

  你們想想,縱然經學得不錯、教學得不錯,能言善道,有佛之心,沒有佛之行,空的、假的!所以佛教在現代的社會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也比不上伊斯蘭教,為什麼?人家有行,確確實實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做得很多,他們很認真在做。我們去參訪,不能不佩服。早年我在台灣,第一次參觀天主教多瑪斯修道院,實實在在講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教怎麼樣都比不上,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沒有法子相比。我那個時候在他們學院裡面上課,這才有機會去參觀,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況,飲食起居、平常修行的這些功課,不能不讚歎。如果要是不讚歎,那沒有良心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們現在就是連歡喜說法教化眾生的人都少了。要想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首先自己得佛法殊勝的利益,然後才能幫助別人。第七句:

  【栴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

  他是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栴檀』是香裡面最好的,寶香!我們現代眾生福薄,這個栴檀樹大概已經找不到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我們曾經聽老和尚講這些故事,說在唐朝時候還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帶的有栴檀香,佛經裡面講「牛頭栴檀」。這個香燃一丸,很小燃一點點,當時的首都是在長安,長安城四十里這樣大的範圍都聞到這個香氣,那麼一點點大的香,它的香氣能夠讓四十里範圍的眾生都能聞到。

  『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人聞著這個香氣,精神爽。這個地方是表法的,「香風」是什麼?佛教裡面道場早晚都唱讚、讚頌,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的「戒定真香」,真香不是栴檀樹,真香是戒定慧。人真修戒定慧,心放光,身放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勤修戒定慧,這個身就變成栴檀。早年我到香港來講經,香港有一些同修告訴我,都是些老居士,講到解放之前虛雲老和尚來到香港,香港同修非常歡迎,給他建了一個精舍。這個精舍我去參觀過,老和尚住了不到一個月就回中國,他說香港這個地方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回中國去了。住在香港期間,去禮拜老和尚的人很多,老和尚確實德高望重。他們發現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身上衣服從來沒有換洗的。衣服不洗,衣服的領子油垢很厚。老和尚他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可是在遠處就聞到他的衣服、身體放香,是一股清香,聞到之後能提神。「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從虛老這樁事情就明瞭、就清楚。

  前面這幾位足行神,這是什麼?行道,修行的模範,足行神是我們修行人的榜樣、修行人的模範。他以音聲說法,以形象化眾,為大眾樹立最好的榜樣。言教、身教、意教,意是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心心希求眾生早一天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他們的心;所以他們的言音,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一定是勸我們修行,一定是勸我們持戒,勸我們不要怕苦,句句都是警策我們的話,這是修行榜樣。我們相信他們說法不是談玄說妙,不是說什麼高深的大法,實際上的行持,淺近的話語,完全能夠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有所成就。這是我們從他的身分地位上,能夠推測到他給我們說的是哪一類的法門,我們在每一尊足行神的修學法門裡面也能夠略窺一二。

  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智慧、沒有很深的道行,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他們的修學,但是只要真心肯學,讀了聽了總能夠領略一些,幫助我們現在修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的。這裡所講的「香風」,前面所講的「妙音」、講的「化現」,都是樹立最好的榜樣模範覺悟眾生,這個眾生是修行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警惕,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足行神第八句:

  【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蓮華光明』,蓮華是表清淨,也表圓滿,佛為什麼不用其他的花來表法?蓮花亦表因果同時。蓮花在長的時候,沒有開,花苞裡面就有蓮蓬,蓮蓬裡面就有蓮子,所以這是代表因果同時,沒有先後。它不像其他的花,其他的花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因果同時。所以佛用它來表法,這個意義很深。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因地心」原來就是「果地覺」,這樣智慧才能夠現前。我們現在也發心了,發心為什麼不覺悟?佛在《楞嚴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今天是發了心,發了心怎麼樣?因地不真。也就是前面講,心是發了,行不能夠兌現,不能夠落實到身體力行,這就是明顯的因地不真。不要說發別的心,淨業三福是初心,《楞嚴經》裡面講「最初方便」,我們對於父母孝順的心有沒有生起來?無論你的父母現在還在或者是已經不在了,有沒有孝敬的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還不行,還要有孝敬的行為。我們用什麼樣的行為報答父母?因真,果也真。

  大乘佛法裡面修行入門的一門課程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入門。裡面說的是什麼?「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講的這個?你們看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如何用自己的身行表現出她的孝心?我們這樣去細讀深思,才了解《楞嚴經》上佛講的這句話,「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完全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孝養父母這句忘掉了,哪裡有?心裡面痕跡都沒有;或者是有,印象非常淡薄。有人提起來,是有這個印象;沒有人提起來的時候,忘得一乾二淨。奉事師長就更不必說了,對父母不能盡孝,怎麼可能對師長尊重?尊師重道沒有了。

  我想起童年的時候,大概是七、八歲,我念過幾個月的私塾,大概三四個月。在鄉下,在我們那個小縣的東鄉宛氏宗祠,學校在它的祠堂裡面,私塾,以後改成小學。頭一天進私塾,我父親帶著我去,我的印象很深刻,還帶了禮物供養老師的。進學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清朝見皇帝的大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帶著我也像拜孔老夫子一樣三跪九叩首拜老師,拜完之後再送上禮物,這是我們正式要上學了。父母教導兒女尊師重道,我們做小孩看到父親對老師這樣尊敬,我們哪敢不敬老師,哪敢不聽老師教誨?一個人能夠教成功是家長跟老師密切合作,做種種示現表演給兒女看、給學生看,他們是在做戲,我們跟著學習,教育的意義太重了。以後變成學校,這種禮節就沒有了,尊師重道的心就大打折扣。現在過了一個甲子,我說這個話大概七十年前的事情,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現在淪落成什麼樣子?父不父,子不子。往年方東美先生給我講:「現在學校是什麼?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社會焉能不亂!

  我們今天讀誦大乘經典感慨很深,要如何能教化眾生?首先自己要能夠清淨光明。清淨心生智慧,因果同時。清淨心是因,生智慧是果,一分清淨生一分智慧,十分清淨生十分智慧。學講經的同學,你們都希求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從戒定開起。你不能夠嚴持戒律,你不能得清淨心,定就是清淨心,你哪來的智慧?經讀得多、聽得多,看過許許多多人的註解,你也能言善道,但不是智慧。為什麼?別人的東西,是「記問之學」,儒家講「不足以為人師」,這是真的。師是大眾的表率,是大眾的模範,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性德流露,自性般若智慧往外面透,才能為眾生做表率、做模範。由此可知,無論是弘法或者是護法,不真幹不行!怎麼個幹法?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照做,依教奉行;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夠違犯。這些事情佛雖然沒有詳細給我們說明,綱領都說出來了。戒律是綱領。抓到綱領,我們就知道應該從哪裡下手。重要的地方,佛都曾經細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綱領,《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細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是綱領,《佛說十善業道經》裡頭是細說。抓住綱領,理解細行,一一遵守,依教奉行,這樣才能成就。

  足行神,說老實話,是弘護正法的榜樣,引導我們捨棄惡道,履行佛道。是哪些人?就是自己。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十九種神眾,你們想想哪一個不是自己?為什麼說得這麼詳細?我們的毛病習氣實在太多了,佛真的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反覆教導我們,這個恩德超過父母。眾生迷惑,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佛菩薩的恩德,感恩的念頭當然不會生起來。墮落在無明、煩惱、惡習之中,無力自拔,只有淪落,只有往下沉墜。佛菩薩看到自然生憐憫心,想幫助,幫不上忙;幫不上忙,還是幫一把試試看。有願意伸出手來的,佛菩薩就把他拉上去;佛菩薩伸手來幫助你,你自己不伸出手來,佛菩薩沒有辦法。你墮在苦海裡,人家要救你,你不肯伸出手來。我們從這些比喻裡頭細心去體會。

  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毛孔放光明』,這是講身教,現身說法。『演微妙法音』,「演」是表演,也可以做為演說解,這一個字雙關語。從前面這半句「一切毛孔放光明」,表演;從後面「演微妙法音」,演說,身教、言教都含攝在其中。過去,確確實實好老師、善知識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榜樣,都是學生的模範,表演給學生看。私塾教學跟現在學校教學不一樣,私塾是一個老師,大概教十幾個學生,太多了教不了,現在講的是小班制。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這個很難,這才叫人師。教你怎麼做人,什麼樣的心態對父母,什麼樣的心態對兄弟姊妹,什麼樣的心態對親戚朋友,老師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不是只教你念書,那個很容易,教你怎麼做人。所以你在學校、私塾裡面你能夠尊師重道,你懂得怎樣尊敬老師,你回家就知道孝養父母,就知道友愛兄弟,人是這麼學出來的。沒有榜樣,我們到哪裡學?單單靠書本很不容易體會得。

  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老居士就跟我講過好多遍,一定要找一個榜樣,向這個人學習。他沒有說他,這是他老人家謙虛,其實他已經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教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做榜樣。印光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了,我們如何向他學習?印光大師的《文鈔》在。現在大師全集出來了,《文鈔》有二集、三集,還有關於印祖一生行誼,有不少出家在家的大德都撰寫出來了。我們可以從文字當中知道大師的生平,是我們好榜樣、好模範。蓮華光明神修行的方法這樣落實就好了。第九句: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曜解脫門。】

  微妙光明神也是重視身教,重視形象的表演。『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光明是大相,網是細相。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講的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萬德萬能,圓滿的相好都在身相上顯露無遺。那我們一看,『微妙光明足行神』是什麼身分?這決定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要不是諸佛如來應化,怎麼可能?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所以《華嚴經》上每一位神眾、每一位天眾、龍眾、阿修羅眾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真正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足行神得度者,即現足行神而為說法,不就這個意思嗎?要不是諸佛如來,怎麼有這樣圓滿的示現?我們要曉得。

  現在我們怎樣落實?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微妙」是真實的,假的哪來的微妙?真的才微妙。真實的是什麼?真心。妄心就不妙,真心微妙。我們從哪裡下手?我們從真誠下手,儒家的教學,「誠意、正心」,從這裡下手;大乘佛法從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下手。大乘講的「至誠心」、儒家講的「誠意」,不誠那什麼都不必說了。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不少年了,用了多少時間、多少精神,但是今天到底有什麼成就?六根還是被外境所轉,自己一毫一分都做不了主宰,外面小小的境界風動,自己就感覺得受不了。七情五欲就像波浪一樣,隨著外頭境界風起大風大浪,這樣下去怎麼能成就?

  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我們細細觀察他是怎麼修的?他從誠意修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今天沒有辦法修身,原因在哪裡?心不正,意不誠。我們很想誠意正心,也沒有辦法做到,什麼原因?前頭還有條件,前面有「格物、致知」,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格物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嚴持戒律,真正的功夫從這個地方做起。嚴持戒律雖然不是微妙光明,它是微妙光明的因。致知是佛法裡面講的破所知障,格物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然後至誠心就現前了。你有二障在,你的真心絕對不會現前。

  我們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嚴持戒律下手。持戒念佛,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佛法正道。可惜我們沒做,所以我們今天變成什麼樣子?什麼都不是,一舉一動都不像。從哪裡看?從生活上看,從你處事待人接物上看,不像嘛!這個問題嚴重,不是小事。尤其是出家眾,麻煩更大,在家眾還好一點,出家眾要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果報在阿鼻地獄。你要問:「我哪裡有那麼大的罪過?」你自己不知道,你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多重!破壞佛教形象不就是破和合僧嗎?破和合僧在阿鼻地獄。如何護法?要護持我們的形象;如何弘法?要展示我們的形象。足行神,大多數都是用形象來教化眾生。微妙光明神尤其不可思議,大相、細行都普照世間。大相是持戒,細行是威儀,這句話如果我們把它落實在事相上說,「種種光明」,就是種種戒律;「網」,就是種種威儀。淨業三福的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一條?

  三皈,我們想想看,三皈這是最大的原則,綱領裡面的綱領。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說佛、法、僧,他說覺、正、淨。我最初看到《壇經》,那個時候我剛剛接觸佛法,接觸佛法正式看經,這是第一部。我看的是丁福保居士的《箋註》。我看到這一段,我感覺得非常訝異。一般皈依三寶都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這種說法?我就在想,六祖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多年,大概在那個時候傳授三皈,可能有人把意思錯會了,不能夠真正得到三皈,不能真正領悟到,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說。這樣說法,意思非常清楚,很明白。後面還註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原來覺、正、淨就是講佛、法、僧。我們知道了皈依,皈是回歸,依是依靠,從哪裡回歸?依照六祖大師的說法,是從迷而不覺回歸,從這裡回頭。依靠什麼?依覺而不迷。試問問我們做到沒有?如果我們沒有做到,皈依佛這一條沒有。你三皈是形式,沒有實質,天台大師講「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還搞什麼?皈依佛落空了。

  再看第二條,看看皈依法有沒有?六祖說法是「正而不邪」,我們從哪裡回頭?從邪而不正、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這是皈依法。我們凡夫起心動念,我們思想、我們的見解都是邪知邪見,有沒有從這裡回頭?沒有,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還是以為「我想得對,我看得沒錯」,沒有回頭!正知正見在哪裡?在經典裡面。我們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所以皈依三寶裡頭,佛不在世,法寶第一,最重要。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隨順經典的教誨,經典裡面所教的是正知正見,我們這樣做是真正皈依法。還是起心動念都隨順自己的意思,你沒有皈,你也沒有依,皈依法這一條也沒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條皈依僧,「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僧寶。我們必須從一切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現在人講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依清淨身,這是真正皈依僧寶。我們沒有做到,身心還是被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污染。諸位想想,連三皈都沒有能做到,「具足眾戒」不要談了。這怎麼辦?能把十善業道修好,人天善人,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兩句話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稱的。我們能稱善男子善女人嗎?淨業三福頭一條能做到,你是人天善,可以稱善男子善女人,是在五乘佛法裡頭人天法。真正能夠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善,須陀洹他們所修的基礎。要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人,大乘裡面稱善男子善女人。十一句統統能做到,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淨業三福前面兩條;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一條,三福裡頭第一條。這標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由此可知,微妙光明足行神他所修學的這個法門,圓滿的落實淨業三福,所以這個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世間,我們不學怎麼行?得認真努力來學習。所以佛法不是真幹,決定沒有成就。這一生我們得人身遇佛法,能不能成就,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在三個條件裡頭因緣有了,我們遇到佛法,緣分有了。遇到佛法有沒有成就?那要看你的善根、福德。什麼叫善根?我講得很淺顯,我說的是能信能解,你真正肯相信,你真正聽懂,看懂、聽懂了,這是善根。如果你學佛半信半疑,你讀經、聽講也不能夠完全理解,你善根不足;雖有善根,善根太薄,力量太弱,不能夠真信,不能真正理解。福德是什麼?福德是能落實,是肯真幹。佛教我們孝養父母,真做出來;教我們修行十善業,真幹,條條做到。做不到怎麼樣?能說不能行,沒有福德。

  所以《阿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條件要圓滿具足。我們只有因緣,善根、福德都不夠,不能往生。但是因緣確實關係很大,善導大師曾經講,西方淨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遇的緣殊勝,緣會幫助我們善根、福德,也就是說我們有好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常常勉勵我們,常常勸導我們,慢慢就真的幹了,從假學佛到最後就變成真學佛了,緣!沒有緣,緣要斷了,太難太難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