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5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最後一小段經文:

  【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這段經文是「結華藏外」。在前面「結華藏內」最後一個小段講聞法得益,七種利益,最後一種講「修極」,我們特別強調佛的恩德、佛的智德、佛的斷德,也就是這個經中所講的「大悲」、「大智」、「自在」。自在是斷德,如果你不能夠把煩惱習氣斷乾淨,你哪裡來的自在?所以我們要想得大自在,如同我們天天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這是一位得大自在的。我們這麼多年來,總結佛陀教導我們的修行原則,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你要有絲毫放不下,你就不能得大自在。修學的同修,哪一個不想得大自在?大自在何以得不到?沒放下。這樁事情說實在話,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放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小自在。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了,心裡一絲毫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連印象都沒有了,那你得的就是究竟圓滿的自在,自在到極處了;那個「極」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因此我們要想生活的自在,現在人講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果報,它的因是看破放下。我們懂得修因,智是看破,沒有智慧不行,智從哪裡來的不能不知道;斷德是放下;恩德就是隨緣,隨緣利益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如來三種圓滿的大德,我們今天在因地上要懂得修學。

  末後這段經文是說,以「華藏」做個例子,盡虛空法界無量無邊微塵數諸佛國土「各有此會」,像毘盧遮那佛這個華嚴法會太多太多了,不是華藏一處,周遍虛空法界,這樣是一個圓滿的「大法界會」,這才是華嚴無盡之說。上來這品經總共有五卷經文,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十個大段,總的來說「教起因緣分」;到這個地方這品經經文講圓滿了,「世主妙嚴品」。

  我們這個本子採取的是《疏論纂要》,李長者在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雖然從最後這一段經文說起的,「從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一直到剛才所說的,說明「天地徵祥」,大地都感動,「世主興供」;長者總結這裡頭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略略的提一提就行了。第一個是把華藏世界的名稱說出來了;震動的因由是如來的神力,神力裡面特別是說法,講經說法;震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僅是華藏世界。其次說明無量無邊的世主,凡是世主都比一般人有智慧、有福報,他要沒有福智,他就不能作世主;即使是惡趣裡面的世主,也都有聰明、都有福報。何況眾多世主之中,確實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緣覺羅漢示現在其中。那就是那一類的眾生修學佛法的因緣成熟,感動佛菩薩去應化,到那個族類族群裡面去示現;形相是凡夫,跡象上看他好像是凡夫、是神眾,實際上是諸佛菩薩,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大乘經上講的「大權示現」,我們凡夫不認識,凡夫不能夠覺察。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怎樣才能夠不得罪人?才能夠修行如法?那你就得要知道,我們這個族群當中有佛菩薩在當中示現。我也不知道哪個是佛菩薩,我把每個人都當作佛菩薩,決定沒有過失。實在講,諸佛菩薩示現在群眾當中有這個意思,教你不可以輕視一個眾生,不可以怠慢一個眾生。你不要以為那個眾生做惡,菩薩示現的,形象是惡,心不惡,他那個示現有他的用意,這個用意很深、很微妙,我們沒有智慧,看不出來,體會不到。

  所以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應當恭敬讚歎供養,自己應當常常時時處處懺除業障,我們才會有進步;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我們修學要想有進步、要想有成績,那不是容易事情。讀了《華嚴》冷靜去思量、去觀察,知道佛菩薩的慈悲,知道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真正是無微不至。而我們錯了,錯在麻木不仁,沒有知覺,對於諸佛菩薩的恩德絲毫都體會不到。可是佛菩薩沒有責怪我們,沒有捨棄我們,依舊像日月遍照,大地普載,不嫌棄我們;他非常有耐心,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幫助我們、覺悟我們、成就我們。世主代表我們供養,我們不知道;法喜充滿。第四段以這個例子來看許許多多的佛剎,無不如是。下面一段說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跟我說,他們宗教裡面的上帝是無形的,也是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說法好!在佛門裡面稱為如來,在他們那邊稱為上帝,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只要他有這個認知,宗教與宗教之間就可以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可以互助合作,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希望這個認知能夠普遍,每一個宗教的宗教徒都有這個認知就好了。下面這一段這是講得利益,「世主各隨自解」,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十一句的聞法得益。最後一段,剛才我們念的,總結華藏世界之外,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跟華藏沒有兩樣,共同成就一大法界的法會。

  李長者在這個地方設一個問答為我們解答,為什麼這個地會動?他說,他也是依據經論上所講的,「其地動,大意有五」,第一個是這個法會裡面有不少人聞法開悟證果,感動地神,歡喜踴躍,這地動了。第二個,智人出現,我們講如來出世;第三,如來入滅,地會動。第四種因緣,世間有災變,這是非常可怕的。第五種是修行證果的時候,自己法喜充滿。無論是哪一種,佛弟子決定推崇老師,這是自性裡頭敬德流露,唯佛神力,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推崇到本師佛陀。

  其次又設問,他說「何故於此段中地動興供」,主要的是供養,為什麼這些世主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來供佛?他的解答是經文從開端到這個地方,說明「初會中常隨佛眾」,《華嚴經》清涼大師判作九會七處,這是第一會,李長者判的是十會十處,第一會這第一處菩提場完全相同,沒有疑議的,初會裡面常隨佛眾,「當境之內神天眾」,我們稱他為雜神眾,以及「如來師子寶座裡面古今諸佛同因眾」,前面我們都讀過。如來的寶座是什麼?寶座是虛空法界,所以這一類的大眾不是變化的,都是真正修行證果,從如來寶座當中流出。寶座流出是表法的,寶座是如來講經的處所,說明這些大眾、這些菩薩聞法得益,修行證果,從這裡流出來的。還有「菩提樹內流光眾」,這一類也開悟、也證果了,是從佛陀所有一切建樹設施之中感悟的。

  這個話諸位同修聽了不太容易明瞭,我們要就現實環境來說,這個寶座裡面古今諸佛同因眾,是剛才所說的,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他們是聽眾,聽經開悟、修行證果了,是這一類的大眾。菩提樹內流光眾,是指哪一類?這個道場的建樹,樹是樹立,是建樹,建設這個道場,建設這個講堂,這裡頭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現在我們常講的義工,這些義工是為大眾服務的,長年服務,長年的薰修,他們雖然沒有坐在講堂聽經,在周邊照顧,這就是菩提樹內流光眾。他只要誠心誠意幫助大眾服務,隨緣聞法,聞久了他也開悟,他也修行證果了,這是屬於護法的,弘法護法都得利益。以及我們末後所看到的,「如來宮殿內大悲眾」,這些統統都是這一個道場範圍之內,或者是這尊佛教化境內,說的是這些大眾。結華藏外面的這些大眾,那就是佛陀教化對於四面八方影響的,在佛法講十方,還有上方下方,他的影響所及,讓遠方不是境內的大眾看到、聽到都受到感動。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然後佛從面門放光,召集他方世界的大眾也來參加這個法會。李長者在這裡說得很好,他說這是「無自他中他也」,我們換句話說,無差別當中的差別。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無差別是說的自性,自性沒有差別;無差別中的差別,那個差別是講現象。換句話說,相有差別,性無差別;事有差別,理無差別,我們不能不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契入法界,也就是要想明心見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心性是平等的,心性是清淨寂滅的,心性的德用是永遠利益眾生的;心性的現相,現出的形相,永遠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也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面的第三願,廣修供養。廣的境界有多大?盡虛空界、盡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佛國土裡面又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一個真正覺悟修行人服務的對象、服務的範圍,你想有多大!所以心量小的人不行。修行人不能不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有眾生沒有自己,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有悟處,你才會契入。

  長者後面有幾句話也說得很好,「以真法性,塵剎普周,一剎那之中,三世同際」,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應當學,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什麼是真心?利益眾生的心是真心,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真實到什麼程度?那個利益的心要包含到虛空法界,這從空間上講;從時間上講,一剎那等同三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看這個心多麼純,不僅是廣大,純淨純善到極處!這是我們不能不去細心體會,不能不認真學習的。學習的初步,大乘經上常講的「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做起?大乘經論裡佛教給我們,從發心做起。你還沒做,先教你發心,發菩提心。我們今天所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大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是圓滿功德;不念佛,你的功德很難圓滿,那個圓滿要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樣的落實,我們完全是隨順華嚴教義,《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念佛這兩個字是隨順《華嚴》。

  學佛決定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一切諸佛如來都不能夠違背。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佛門中有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古時候的人,不論他學佛或是不學佛,大概從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所以在一生當中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都會小心謹慎。為什麼?他知道種善因得善果,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將來一定受不如意的果報。他自己會約束自己,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他自然會小心謹慎,道理就在此地。

  長者告訴我們這一部經總有六重因果,第一從「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我們今天講圓滿了,一直到「華藏世界品」,這個總有五品經,說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果」。往下去,「毘盧遮那品,是古佛因果」,佛說這段經是「引古證今」,說明佛佛道同,因果不虛。第三從「第二會普光殿,顯示十信因果」,教我們初學入門之處。第四從「須彌之頂,直至離世間品」,這段經文很長,是《華嚴經》教學的中心,「顯菩薩證修因果」。第五「入法界品」,這是最後,說明「古今本法不思議因果,此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一切諸佛修因證果的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是「一切佛之本體」,不是佛獨有,一切眾生也有,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所有的不比眾生多一點,眾生跟諸佛比,也不見得自己比他少一點,只是眾生迷了,是有,但是他迷而不覺,那就沒法子了。迷了的時候沒有失去,好像失掉了,叫迷失;覺悟之後好像是得到的,其實是本有的,不是你真的得到什麼。

  「入法界品」經文有兩分,兩個部分,後面這個部分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跟五十三位善友為會主,說的是什麼?「進修因果」。這個修行是真修,歷事鍊心,如果一切眾生的境界你不親自涉獵,怎麼能夠成就你自己的智慧德行?你親自涉獵,樣樣明瞭,樣樣不迷,這是智慧。涉獵之時,你的心能把持得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功夫。修行就是修這個,這是什麼?這是戒定的大圓滿。所以歷事鍊心不是為別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戒定智慧,成就究竟圓滿的十波羅蜜,成就究竟圓滿的普賢菩薩十大誓願。這個經上前後講的十波羅蜜,「總舉解行證修因果」,清涼大師把它判作信解行證。末後這兩句話總結結得好,「令使啟蒙易解,不滯其功」,這兩句話說得好。啟蒙易解到底對誰?圓頓根性的人。《華嚴經》是啟蒙,《華嚴經》又是圓滿,正是佛門當中常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也是無法不圓。你只要是圓教根性的人,你就可以從這個地方啟蒙,從「世主妙嚴品」啟蒙,到「入法界品」圓滿,圓教!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圓教的根性。現在時間到了,圓教根性下一堂我們再來談談。

  諸位同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今天講完了,這一品經總有五卷經文,我們確實講了很長的時間,講得很詳細;實際上來講,講得很囉嗦,廢話不少。在古時候這個說法是不許可的,不是一個好的講法,但是在今天如果不是這麼囉嗦,沒有人能聽得懂。古時候的人確實煩惱習染比我們現代人輕,善根福德比我們現在人要厚,這是真的;所以一般人都有悟性,雖然不能夠說聞一知十,至少聞一能知二、三的人在社會上的確也不少。我們看看現代社會的眾生不像從前了,聞一知一的都不多,其中有不少數聽聞經法把意思錯解、誤會了,在今天聽眾當中不在少數。所以有一些同學常常來找我,希望我把這個經細講,講得愈白愈好,為什麼?如果不是這樣講,他聽不懂,體會不到意思,我想想這也是事實真相。

  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啟講《華嚴》,我聽了一卷,「世主妙嚴品」裡面第一卷,大概他講了多少個小時?二十幾個小時。他老人家一個星期講一次,每個星期三在台中慈光圖書館,一次兩個小時,同時有台語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一年使用四十五個星期,他逢年過節放假,換句話說,一年只講四十五個小時,所以一卷經不到三十個小時。我懂得了,我聽明白了,我知道《華嚴經》前面總有十一卷半的經文,全是講表法義趣,如果能明白這一段經的內容,全經通曉了。前面完全是現相,今天講是佛菩薩的形象,你一看不都明白了嗎?往下的經文總有三十八品,是你在前面現相你看不明白、看不懂,再給你詳細解釋而已。你要看懂了,後面還需要解釋嗎?不需要了。

  「世主妙嚴品」接著就是「如來現相品」。這裡頭修因證果,特別是李長者講的「令使啟蒙易解,不滯其功」。所以我在前面提到,怎樣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圓教的根性,我們就能夠接受圓滿的大法。如果不是圓教根性,你就是《華嚴經》從頭到尾聽過了,白聽!為什麼?你不得受用。你聽了很歡喜,也有點感動,但是做不到,不能落實。佛在經上常講眾生有五種根性,第一種圓頓根性,第二種大乘根性,小乘根性、聲聞根性、人天根性,我們到底屬於哪個根性?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人天根性都不夠格。如果是人天根性的人,他一定是好德好善,儒家講的五倫八德,他歡喜,他一生都能夠信守不違背,這是人天根性。試想想,我們對於倫理道德,有沒有那種歡喜心?有沒有那種愛好的欲望?說有,「我也有,我聽了心裡也很歡喜」,但是做不到,就像俞淨意一樣,你們去念《俞淨意遇灶神記》,真的我們現在很像俞淨意。俞淨意被灶神一棒打醒,他回頭了。從前是搞假的,那一棒打醒之後他搞真的,立刻就感得人天福報,真的是因果報應、感應道交的事情絲毫不爽。《俞淨意遇灶神記》,我們過去也曾經講過。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是俞淨意,沒有遇到灶神,沒有人把我們打醒,永遠在迷惑當中,幹這些似是而非,這樣下去真的是自甘墮落,果報就像灶神講的必定在三途。如果想求佛菩薩善神來幫助我們,夢想!你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欲望在希求,沒有感應,諸佛菩薩、天地善神不會滿足你的私欲,不會來做這個事情。諸佛菩薩一切善神他會幫助你的誓願,你那個誓願是為利益眾生、是為利益社會的,跟他的願望相同他才會來幫助你。你是滿足你私人的欲望,他怎麼會來幫助你?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想培養自己成為圓教根性,你首先要曉得,圓人是什麼樣子?沒有別的,圓人的心量大,起心動念利益虛空法界,這是圓人,跟《華嚴經》相應。起心動念不是為盡虛空遍法界,這不是圓人;起心動念為娑婆世界、為華藏世界,給諸位說,這是大乘根性的人,不是圓頓根性,那個心量也算不錯了。華藏世界比娑婆世界大,我們將來看到「世界成就品」你就明瞭。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這是大世界。這麼大的心量不是圓人,所以,心量不拓開怎麼行?起心動念想的那個境界那麼窄小,沒有法子,心量太小的人就是學《華嚴》,都出不了三界六道。為什麼?你心只有那麼大,你總得要記住世尊在經教裡一句最重要的至理名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的範圍就那麼一點點大,學《華嚴》也隨著你的小心量把華嚴境界縮小了,那不是真的華嚴,那是假的。用天台家的話來說,名字華嚴,你學《華嚴》是學的名字華嚴,不是分證華嚴,不是究竟華嚴,用天台家這個名字講好懂、好體會。

  心量再大一點,起心動念想到整個世界,我們大家共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希望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不但是人,地球上還住很多動物,牠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地球上還有很多樹木花草、植物礦物,它也是地球上生存的一分子,跟我們完全平等,權力是平等的,義務也是平等。我們大家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心量學《華嚴》是什麼?觀行華嚴,能得《華嚴》一分利益,不大。如果我們的心量再拓開,我們不僅為這個地球服務,關心愛護它,我們把這個心量拓開,拓開到太陽系,拓開到銀河系,拓開到佛在經上所說的三界六道、娑婆世界,能把心量拓開到這麼大,起心動念都會想到娑婆世界九法界眾生,這樣的心量來學《華嚴》,給諸位說,是相似的華嚴,還不是真的。

  心量還要拓開,拓開到這個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這一個華藏世界裡頭,真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像世尊給我們說的娑婆這個剎土,極樂世界也是剎土,都在十三層。十三層有多少剎土?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講,西方世界在哪裡?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個佛國土,十萬億就是十萬億個佛剎,剎土。每一層的剎土都無量無邊,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很近,不遠。這樣的心量學《華嚴》,那就是分證即位,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得盡虛空遍法界,這裡頭極微塵數,無量無邊極微塵數華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中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九界眾生,是我服務的對象,是我尊重的對象,是我敬愛的對象,是我禮敬的對象,是我稱讚的對象,是我供養的對象,這個空間是我活動的空間,這才是究竟圓滿圓頓根性。所以你要不把心量拓開,你看不懂《華嚴經》,你體會不到如來所說真實義。所以我們在前一品裡面讀到的,是華藏世界的世主。

  現在我們看第二品,「如來現相品」第二。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這一品以下是《華嚴經》的正宗分,前面所講的是序分,《華嚴經》的序分長,這是大經。「將釋此品,四門分別」,給我們介紹這品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先做一個總說,分成四個段落,來介紹全品的大意。就像我們講經,講經之前講玄義,通常用天台這個方式「五重玄義」,先介紹全經大意。清涼大師在這部大經每一品之前,一定先介紹這一品的大意。第一段說「來意」,就是這一品怎麼來的,它裡頭分成兩段,第一個是「分來」,第二個是「品來」。分是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從分上來講這是屬於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前面序分是說《華嚴經》發起的因由,這一段已經很清楚很明白的說出來了,接著當然要講正宗分,三分裡頭要說正宗分,所以正宗分接著就來了。四分裡面,清涼把全經分成四分,第一分是講「教起因緣」,第二是要說明「說法儀式」。教起因緣就是前面「世主妙嚴品」給我們講教起因緣,華嚴法會是怎麼來的,什麼因緣來的?前頭說明了。接著在正宗分裡頭,一開端一定要先說明說法的儀式,所以這一品經跟著來了。這是講分,三分或是四分。

  第二接著介紹「品來」,品是品類,這裡面有兩個意思。前面一品說明「眾集」,集會,從十方世界來參加法會的大眾都到齊了,講經的法會聽眾都到齊了;現在要顯示,「顯疑現相」,佛現的這個相引起大眾疑情,看了之後對於實際上的意義內容並不了解,其實這些無非都是大權示現。第二,前面說是「舊眾」,都是跟佛常常接近的大眾,我們講本地的一些聽眾,這個諸位就好懂;在這一品裡面,我們看到有很多新來的聽眾,四面八方來的聽眾,不是本地的,四面八方來的聽眾,所以接著來。清涼的四分,第一分是「舉果勸樂生信分」。這是第一會,第一會有六品經,「世主妙嚴品」是第一品,「如來現相品」屬於第二品,接著來的。這是說這一分、這一品接著來的原因。

  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解釋,「釋名」。先講分,「分名正宗者,正陳宗旨,揀序流通」,正式要說明本經的宗旨。宗旨是什麼?是修學的理論與方法,要正式跟我們說明。我們在這些經文裡面,通過學習,斷疑生信,道理明白了,那些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方法明瞭了,方法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得受用,這樣才能夠入佛境界。在四分裡面,這還是屬於「舉果勸樂生信分」,要為我們說出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依報是說他的生活環境,正報是講他的身體,為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生活教學的環境。

  佛的工作,我們前面一再說明,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教育工作。你看看他的工作,看看他的生活,看看他生活的環境、教學的環境,他教學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分國土,大世界、小世界都不分,不分族類,一視同仁,真正做到真誠清淨平等,究竟圓滿的做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生信心,生希求的心,「我也希望跟毘盧遮那佛一樣」。把果報呈現出來給你看,看你相不相信?所以佛說法絕不是先講修因,然後再講證果,那個難,眾生不容易接受;佛的殊勝處是先把果報示現給你看,然後你如果能發心,好,我們教你。其實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都學會了,我們能夠觀察得出來嗎?現在看不出來了,為什麼?古時候道場都被破壞了。從前我們常講靈山,這個山水有靈氣,現在人所謂是磁場,磁場好極了;我們中國人講風水,這風水絕佳。出家人在那裡建道場,所建的道場風水絕佳,人到那邊去之後,心情自然就舒展,真的煩惱輕、智慧長,他對這個地方非常羨慕,示相,看看出家人悠閒自在,跟他談談話,受益良多,他真的跟城市當中的人不一樣,氣質完全不相同。這是什麼?示相,就跟此地講的是一個意思,毘盧遮那佛首先把依正莊嚴端出來給你看,這就是攝受眾生巧妙的方法。

  我們今天要說佛教怎麼怎麼好,世間人應當要接受,對世界有些什麼好處,好處在哪裡?你口說不行,特別是現前的社會,現前社會說假話的人太多了,你怎麼苦口婆心的說,人家聽了,「假的,哪裡是真的!好?世間哪有這個好人?裝的,不是真好,他有企圖、他有目的,他在這裡沽名釣譽。」人家用這種心態來看你。實在講這種心態古時候人就有,但是少,現代太普遍了。古聖先賢的教化要想在這個世間推展,萬難萬難!可是怎麼樣?難還是要幹,不能說難我們就不幹,那就錯了!如何能夠斷除大眾的疑惑?所有一切評論都不要放在心上,人家讚歎你,你不要喜歡,為什麼?我們做得不夠好,人家讚歎太過分了。讚歎是給我們一種勉勵、給我們一種警策,我們想到我們要做得更好,不要辜負別人。別人的毀謗我們接受,歡喜接受。為什麼?他毀謗是真的,我做得不好,我應當要接受批評,我從批評裡面天天去思惟,改過自新。想想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這個世間還受別人批評,我們受別人批評又何足以為怪?

  現相永恆的,他說我裝模作樣,我裝一輩子不就變成真的了嗎?裝到死也不改變,來生還來裝,生生世世都裝,那就對了。只要自己沒有私心,只要自己點點滴滴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現相是教化眾生、接引眾生第一課,你說這個意思多深!「舉果勸樂生信分」,所以我們要不把形相端出來,弘法利生難了,你拿什麼弘揚佛法?我們今天要示現的是什麼相?此地是給我們一個啟示,現相必須要契機。我們首先要看看現前這個世間的眾生相,依報的相、正報的相,然後自己就清楚了。他示現的這個相不好,那個相不是正道;那我們現的相是什麼?我們現的相是要讓他自己逐漸逐漸體會到、覺悟到,走正道,正道是什麼?佛道、菩薩道。現在凡夫所現的相是三惡道,我們要現什麼相?針對著他的毛病,他有貪心,貪而無厭,我們要示現無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絲毫的貪心都沒有,這個要做出來給人看。世間人有瞋恚心,我們要示現慈悲心,跟他相反。世間人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利害,我們要示現我們有能力辨別,一切人事物一接觸就曉得,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示現這個相,才能幫得上忙。

  現在人不孝父母,不養老人,厭棄老人,你就想想我們應該現什麼相?如何幫助他?或是顯明的幫助他,或者是暗示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我們來這個世間搞這個行業、穿這個服裝,就是幹這個事情;你要怕苦,你就幫不上忙。他們怕苦,我們不怕苦,你要做出不怕苦,肯受苦,歡喜受苦,要做出來給他看。他以後看多了,原來吃虧、原來吃苦,後頭有這麼多好事!世間人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他有多大的福報?世間從前作帝王的人,現在這個世間,你看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那些領導人,我們清楚,過去生中修積大福報,愈是大的國家,他修積的福報多少世,累積的大福報!非常可惜,他沒有親近真正善知識,從小沒有學聖賢的教誨,於是只知道享福,不知道惜福、不知道培福;那麼大的福報,多生多劫修積的,二、三十年享完了,有的長的三、四十年享完,短的四、五年,七、八年,十幾年享完了,真正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實在講,佛弟子沒有現好相給世間人看,使世間一切人看到學佛的人迷信,「社會的寄生蟲,應當要把他消滅」。我們為佛弟子現相不好,造成社會大眾誤會,沒有人跟我們學,看到我們都害怕了。

  我早年到香港,聽香港的同修告訴我,香港人最討厭光頭,他們非常忌諱,認為今天出去遇到一個和尚,倒楣了,看到出家人吐口水。出家人是三寶之一,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不能怪他,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形相不好,道理不明,跟人家也說不出什麼東西來,受盡屈辱。今天這個社會稍微好一點了,如果我們得意忘形,迷戀在五欲六塵享受裡面,那還得了嗎?佛法確實非常危險,真正是在存亡繼絕的邊緣上,然後才曉得我們的使命有多大!我們不能夠持戒,不能夠吃苦,佛法會在我們這一代滅絕。幾個人懂得?幾個人能有這種危機感?我看到「現相品」這個名稱怵目驚心,我要現什麼形相給人看,來挽救正法?希望正法久住,希望眾生得利益,不為自己。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他示現那個相,他為什麼要受那麼樣的辛苦?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要不能吃苦,要不能甘心情願為一切眾生吃苦,吃苦不是為個人,為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形相覺悟、回頭,我們對不起一切諸佛如來,對不起歷代傳教的祖師大德,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眾生。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