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五五卷)  2002/3/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55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加持分,意加第四句:

  【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

  這一句清涼大師註解,「眾生業海,業因微細,故云廣大」,這個提示非常好。眾生是講的九法界,九法界不是一佛國土,一佛國土九法界這範圍就小,在《華嚴經》上所說的,是無量無邊而且是無盡的重疊,世界海微塵數剎土,一一剎土都有九法界眾生。業因確實微細,我們自己知不知道?說老實話不知道。《仁王經》上佛所舉的例子,一剎那有九百念頭的起滅,一剎那是多麼長的時間?佛在經上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很快,我這個速度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次,也就是一秒鐘我們念頭生滅,念起念滅多少個念頭?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從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到微細。佛說這個話是真的還是方便說?跟諸位說,佛是方便說,真的比這個速度還快。

  前面我是用光的速度來說明生滅的現象。光的速度是一秒鐘走三十萬公里,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佛講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個生滅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一百公尺是三百萬分之一秒,走十公尺是三千萬分之一秒,走一公尺是三億分之一秒。然後你再算十公分、一公分、一公厘,這樣去算,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方便說。那樣極其微細的念頭,念頭生滅就是業,這個業在《唯識論》裡面稱為「無明業相」,三細相之一,「無明不覺生三細」。從無明業相裡面變現出「轉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就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現相,再變成相分,也叫「現相」。現相就是相分,轉相就是見分,我們今天講相分是物質的部分,見分是精神的部分。精神跟物質同一個根源:無明業相。太微細了,我們怎麼會曉得?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見到阿賴耶裡面的那些狀況?經上講的大乘圓教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那個定功叫不動地。所以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境界什麼人最清楚?八地以上的菩薩。八地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叫無生法忍,無生就是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速度太快,我們確實沒有辦法覺察得到,今天科學的儀器,再精密的儀器都沒有辦法測定它。經上也說「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相決定是虛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佛門裡面常講「借假修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連我們這個身體依正莊嚴全是假的,我們借這個假修真。真是什麼?真如本性。我們要在這個假相裡面去修明心見性,那是真的。為什麼?心性是能現、能生、能變,那是真的,那是永恆的。心性沒有形相,它不是色聲香味觸,我們六根緣不到;意根是思惟想像,思惟想像也達不到。

  所以等覺以下都造業,我們不能不知道。不造業的只有一個人,如來不造業。等覺菩薩為什麼還造業?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造不造業?所以業有分淨業、染業,六道凡夫造的業是染業,離不開見思煩惱,這個見思煩惱是染業;四聖法界,他們造的是淨業。佛經典裡面隨順印度人的習慣,印度人講白業、黑業,白業是善業,黑業是惡業。黑業果報在三途,變現三途的現象,餓鬼、畜生、地獄,惡業變的;善業則變人、天、天阿修羅,我們講三善道。如果造的是淨業,善惡兩邊都放下了,兩邊都不沾染,就脫離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是善惡業變現的,你善惡業都離開、都放下,六道的緣斷掉了,你在四聖法界,這是淨業。再往上提升,造一切善業、一切淨業,心裡頭連痕跡都不著,染淨也放下了,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無明沒有斷盡,在一真法界裡還要修,繼續不斷的往上提升。斷一品無明,你的境界往上提升一層,經上給我們講的無明有四十一品,一品一品的斷。斷四十品,是法雲地菩薩,還有一品沒斷,那一品到等覺位才斷。

  通常大家都知道,菩薩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曉得,這三大阿僧祇劫不算十法界的,十法界修行多長的時間沒算在內,是離開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那四十一品無明,斷四十一品無明要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斷三十品,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斷七品,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斷三品,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是圓教初住菩薩修到法雲地的地位。這是三大阿僧祇劫,等覺沒有包括在裡頭,愈往上去愈難,為什麼?太微細了。你說哪一個人不造業?哪一個人沒有過失?佛菩薩幫助我們,先讓我們明瞭這些事實真相,等覺菩薩還有過失,沒有過失的只有如來一個人。清涼在此地講「微細難知」,是指這一樁事情,真的是微細難知!我講經的時候常常講,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什麼叫功夫?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叫功夫,改正到自己確實一切過失都沒有了,你就成佛了。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常常給我們做示範,「聞過則喜」,這是聖賢,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聽到別人說我過失,心裡很不高興,很難受,自己認真反省,確確實實沒有過失,別人冤枉我。聖賢人則不然,別人冤枉他呢?他歡喜接受,為什麼?那個消業障消得最殊勝。沒有過失受人冤枉,這個消業障是大幅度的消除。《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一絲毫沒有得罪歌利王,歌利王自己疑心重,以為忍辱仙人調戲他的宮女,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用刀一片一片把肉割下,把他割死,不是叫你很痛快的死,這是最嚴重的刑罰。忍辱仙人一點惡念都不生,非常感激歌利王,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業障消盡了,最後一次把業障消乾淨了,他成就了,成佛了。佛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在世間以純善純淨的心,幫助一切眾生所得的回報是誤會、是侮辱、是傷害,還要繼續不斷去為眾生服務。世間人看你,「這個人是大傻瓜,你不通人情。」世間好人,我對你好,你對我不好,算了!掉頭而去,這是世間好人,不再去理會了,他不是世間聖人。聖人怎麼樣?還要繼續不斷為他服務。

  聖人跟凡人不一樣,聖人求覺,求無量覺,求圓滿大覺,圓滿大覺就是佛果。了解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自己,明白人不能自己對不起自己,自己愛護自己,愛護一切眾生,愛護山河大地,那個愛心充遍虛空法界,這是性德的流露,這是自性。凡夫可憐,迷失了自性,一無所知。我們今天學佛,學佛是什麼?佛是覺,學佛就是學覺悟,沒有別的。覺悟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釋迦牟尼佛慈悲到了極處,千言萬語無數次的重複,不厭其煩,為什麼?幫助我們覺悟。實在到完全不能接受了,沒有關係,暫時離開,這就是示現入般涅槃。他方世界那個地方世界眾生緣成熟了,緣什麼成熟?能相信、能聽勸導、能理解、能改過自新,佛到那邊去。等我們這邊哪一天這些眾生苦難受夠,不想再受苦難,想求覺悟,佛菩薩立刻就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道理要清楚、要明瞭。

  世尊當年在世教化一方都是緣分,這一方的緣分盡了,那個地方緣成熟了。這個地方教一段時期,根熟的眾生得度,他開悟、證果了。還有許許多多業障深重的眾生,佛在那裡教化眾生,他們不見不聞。這經上有記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舍衛大城弘法,舍衛是印度著名的大都市,那個時候人口少,經上講舍衛大城居民有十萬人。三分之一的人聽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沒有聽他講經說法,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城裡有釋迦牟尼佛,不見不聞。這說什麼?這就是說眾生的根性。佛講眾生根性常常說為上中下三等,上根的得度了,中根的幫助他提升,下根的幫助他種善根,這是普度眾生。中下根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熟,所以他接觸佛法甚至於修學佛法,他會懈怠、他會退轉,他會喪失信心,會學別的其他的宗教。這個時候緣就盡了,緣盡之後其他地區有人發心邀請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緣成熟了,佛就到那裡去。

  佛當年在印度教化眾生跟中國孔夫子一樣,周遊列國,你問他為什麼不住在一個地方?緣。一切隨緣,沒有住處,哪裡有緣哪裡去。我們這一生當中亦復如是,絕對不是隨順自己的想像、願望,不可能的。我們也走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本以為可以在那個地方長住下去,沒想到幾年緣盡了,別的地方緣成熟了,我們就要遷移。現在我們這個緣在這裡成熟,這裡能有多久?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能在這個地方住多久。我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對於真正修行人,這不重要。不但修行人,儒家讀書人常說「隨遇而安」,就跟佛家講的「隨喜功德」意思完全相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想學,我們就全心全力幫助他;他懈怠退轉,不想學了,我們歡歡喜喜離開,好來好去。我這個人這一生進很難,退很快,給我一個暗示我就懂得,我就知道趕快退了。要我在那裡進,我會很慎重的考慮,退我不考慮,我很快。

  在這個世間我已經住了七十多年,多少人住這麼長久的時間都想離開,我們世間人講厭世,厭倦了。尤其是看到現前這個社會亂世,史無前例;歷史上雖然有亂世,但是聖賢教誨沒有中斷,講經的人、講道的人、教學的人還都有,今天沒有了,怎麼能夠不叫人寒心?離開這個世界,還有更好的世界提供我們修學的環境,極樂世界是我們許許多多選擇當中的一個。我們要知道,虛空之中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世界有多少?世界海微塵數。我們明瞭、我們認識到哪一個世界去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們在此地以短短的時間把我們這些條件培養好,只要我們條件具足,十方諸佛剎土隨意選擇,想到哪裡去都能去。為什麼?所有一切諸佛剎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自己,哪有自己心識變現的剎土自己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你不能往生,原因是什麼?迷而不覺。不知道這個剎土以及剎土裡面所有眾生跟自己的關係,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才曉得那不是難事。

  學佛學覺悟,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真正的明白人,他的心裡肯定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有能力、有智慧歡歡喜喜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相親相愛,上是諸佛剎土,下到阿鼻地獄,沒有不能相處的。學教,接受諸佛菩薩的教誨,目的是幫助我自己覺悟,幫助我消除業障,成就『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而已。要怎樣才能夠接受?才能夠真正契入佛的境界?不要忘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聽經學教的三個重要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就能夠入境界。業障重的眾生麻煩,為什麼?他著相。他聽經、他學教,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心緣是用自己的意思來想經裡的意思,這樣一來,古大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都流眼淚、喊冤枉。

  我在講台上這麼多年深有所感,在台灣、在美國、在香港,無論在哪裡講經,都有人告訴我,「法師,你今天講經又在那裡罵人!」我憑什麼資格罵人?自己是凡夫,一身的毛病,沒有資格罵人。成了佛?成了佛更不會罵人,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怎麼會罵人?為什麼別人聽到會有這個感觸?就是剛才講的,他著言說相、他著名字相、他著心緣相。清朝開國的皇帝聰明,我們在梅光羲序文裡面讀到,清朝在早年宮廷裡面常常請法師講經,宮廷裡面講經不是從清朝開始,是從漢朝開始,歷代的帝王常常請法師在宮廷裡頭講經說法。清朝的皇帝歡喜《無量壽經》,這一樁事情到慈禧太后廢除了,慈禧太后不請法師到宮廷講經,她改變了一個辦法,在宮廷裡頭駕乩扶鸞,她相信這個。章嘉大師告訴我的,跟我講清朝為什麼會亡國,國家重大的事情請神扶乩來決定,哪有不亡國的道理?中國古大德說得好,「國之將興聽於民」,國家要興旺起來的時候,國家領導人聽聽老百姓的音聲,根據這個來制定政策;「國之將亡聽於神」,駕乩扶鸞聽於神,國之將亡,把人民擺在一邊不理會,錯了!所以慈禧太后著相,大概聽這些法師們講經常常說到她的毛病、常常在罵她,不講了,不要你們了。宮廷講經這個風氣廢掉了,非常可惜,天天搞駕乩扶鸞,迷信!

  所以學有善學、有不善學,聽有會聽、有不會聽的。聽眾有時候告訴我,「法師,你今天在罵人。」我心裡很難過,我知道他替我消業障,為什麼?我並沒有罵他,他說我罵他,他冤枉我,我也很感激他,他造這個罪業消我的業障。我展開佛經我是勸自己,把佛陀這樣殊勝的教誨,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我們來分享。如果以為我在罵人,我就恭恭敬敬奉勸你,你最好不要聽,不要起這個煩惱。我確實沒有意思罵任何一個人,我不敢這樣做,我這樣做我的修學是大幅度的退墮,不會向上提升的。佛的經教是對有緣人講的,有緣人他是會聽、會讀、會學,必定幫助他提升境界。一個會學的人,年年氣質不一樣,月月不相同,他會得法喜充滿。這一點我自己有體驗,為什麼五十年樂此不疲?這裡頭有樂趣,這個樂趣就是《論語》頭一句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種樂趣決定不是五欲六塵、不是名聞利養,是你天天在學習,你天天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了就改。

  可是也有一些人來告訴我,「法師,經上講的這些過失,希望你能夠更詳細、更透徹的講解,幫助我改過自新。」他並不以為那是罵他,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眾生的機感不一樣。往年我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師教學我們親眼所見,老師有的時候罵人、打人,有些同學能接受,對老師感恩,那老師對他就是用這個手段;有些人對於老師這種手法反感,那老師對他完全是笑面相迎,一句粗話都不說。那個時候我們班上二十多位同學,老師對每個人不一樣。善教,同學們善學。凡是樂意接受教誨的,都有成就;不願意的,成就就比較差一等,這是我們都能夠看得出來的。佛教化眾生的對象,是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等覺菩薩以下都是佛陀教化的對象。所以我在此地奉勸同學們,我們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良好學習態度是從小培養成的,諸位讀《弟子規》可以做個參考。我們不願意接受,可以不接受,經典可以不讀、可以不聽,你喜歡學哪一樣,你專攻那一樣,你肯定有成就。無量無邊法門沒有一樣不能成究竟的佛果,所以經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業因實在是太微細,不容易知道,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聖,很難觀察得清楚。

  第五句:

  【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

  這一段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就是「佛神變海」,佛神變海,「解脫作用,即是神變,神變依定,加三昧言。」由於甚深的三昧,一念能知三世。神變海這個名詞我們要懂得,什麼叫神變?神,我們一般講神奇莫測,換句話說,是超越一般人的常識,我們常講我們意想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到;變是變化,實際上它的原理就是「唯識所變」。這句話是個佛學名詞,初學的人還是聽不懂,我們再換句話,還是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變。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都包括在心想,想什麼它就變什麼,豈不是境隨心轉?但是境界隨心轉有的時候速度很快,有的時候速度很緩慢,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裡頭又有差別的因緣。因緣前面說了,微細難知,而且因緣不是單純的,即使微塵、毛孔,這是講到依正裡頭最小的,也是無量因緣現的這個現象,決定沒有單純。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它跟這個大宇宙完全相應。毛孔、微塵是大宇宙的濃縮,複雜的程度可以說是無二無別。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一微塵裡面有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一一毛孔,正報裡面最小的,有無量無邊的三世諸佛。我們前面讀過的,哪有那麼簡單!從經上我們明瞭世界是重疊的,而且是無止盡的重疊,不是單純的。現在科學家也有發現,說這個世界是多維次的,科學的技術已經能夠證明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從理論上講,是沒有限制的、是無限的,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這種現象從哪裡來的?還是《華嚴經》上一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相,想能轉變現相,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為什麼不想佛?想佛,佛境界就現前,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大勢至菩薩就傳我們這個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成佛,不成佛你怎麼能見到佛?

  要怎麼想法?我在講席當中都曾經告訴諸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都是佛,如果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眼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都是阿彌陀佛!蚊蟲螞蟻都是阿彌陀佛,花草樹木也是阿彌陀佛,這個念佛才叫圓滿。為什麼一切眾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示現的。樹木花草,阿彌陀佛示現的,變現!神變!虛空法界也是阿彌陀佛的神變,他變現的那就是!我們這個想法錯了沒?沒有錯,決定正確。真正念佛是這個念法,不是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口無心,那個未必能往生。你知道虛空法界芸芸眾生統統是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怎麼樣恭敬,對所有一切眾生就是這樣恭敬,「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怎麼修?如教修行供養。我的禮敬是供養,我的稱讚是供養,我的信心是供養,我的願心是供養,我的行持是供養。一毛孔、一微塵,無一不是阿彌陀佛的示現,你懂不懂?你明不明白?你會不會?會的人上上品往生。

  清涼註解裡面講,解釋這一句經文:『與住諸佛甚深解脫』,「解脫」,解是解開、解除、解放,解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脫,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脫離分證,你才得究竟圓滿,「佛甚深解脫」。解脫,阿羅漢就有了,阿羅漢解除了見思煩惱,換句話說,阿羅漢解除了執著,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就脫離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從哪裡來的?跟諸位說,六道輪迴本來沒有。這一個夢幻泡影從什麼地方變現出來的?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如果都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四聖法界他沒有執著他有分別,分別也放下、也解除,就脫離十法界,就這麼回事情。我們明白,這叫解悟;我們能夠放下,那叫做功夫。我知道什麼原因造成六道輪迴,什麼原因造成十法界,我把那個原因消除,你自然就脫離了。

  那麼要問,你脫離了,你還不是在此地,你還不是跟我們一起生活?沒錯,形相沒有兩樣,但是心相、受用完全不同。凡夫受用苦,三苦、八苦;解脫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面離苦得樂,三苦、八苦沒有了,他得的是真樂,自在隨緣,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成就無量功德。凡夫不是,凡夫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怎麼會一樣?一個境界是不斷向上提升,一個境界是往下墜落,不相同!這是一切諸佛加持,能讓菩薩「住諸佛甚深解脫」。這裡頭前面講的三個因素,最重要是第三個,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個是你能夠修學「一切諸佛行願力故」,一切諸佛的行,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所表的十波羅蜜;一切諸佛菩薩的願,是普賢菩薩所表的十大願王。一切諸佛的行願,這兩尊菩薩代表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十波羅蜜」、「十願」相應,這就是你真正在這裡修學一切諸佛行願。學得還要有力量,你真正做到了,起了作用,你就得毘盧遮那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就能夠得十方一切諸佛加持。那一句話非常重要,是加持分裡頭最重要的一句,所以諸佛菩薩冥顯加持,你能夠「住諸佛甚深解脫」。

  『無差別諸三昧智』,這一句是解釋「諸佛甚深解脫」,甚深解脫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什麼原因?「無差別諸三昧智」。這一句話重要,無差別就是再不會起心動念,無論對一切人事物,佛菩薩沒有分別心,你們說什麼好,都好,佛菩薩決定沒有意思,決定沒有分別、沒有選擇。為什麼?在他的心目當中,一切萬法它是平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平等的。再給你說真話,沒有真假,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沒有真假;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利害,連我們所說的,總結佛陀的教誨我把它寫成二十個字,二十個字也是「夢幻泡影」。我們講真誠,真誠的對面是虛偽,「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才得大圓滿。

  我們這二十個字對中下根性的人有好處、有幫助,就像《六祖壇經》神秀大師那個偈子一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修行過程當中的話,沒到家。過渡需要船,這是在船上,沒到彼岸;真的到了彼岸,這二十個字也沒有了,你還以為有這東西?渡船,到岸就不要了。沒到岸這東西有用,對你有大幫助。六祖能大師把神秀大師這個偈子改了一改,他的境界不一樣,他改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境界是到家的境界,塵埃落地,沒塵埃!這大乘佛法常講「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凡是能說得出的、凡是能想像到的,都是有兩邊。真正契入境界得寂滅忍,佛跟佛見面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絕對沒有言語。佛跟菩薩在一起有言語,佛跟佛在一起沒有言語,一念不生。

  佛跟菩薩在一起為什麼有言語?菩薩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感,佛有應,感應道交。菩薩在感應當中,心沒有到純淨純善,佛的應是純淨純善,所以佛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叫妙,這叫不可思議。在我們凡夫,有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佛是一樁事情,這個意思很難懂,但是它是真實境界。所以佛跟菩薩說法,佛的境界跟菩薩境界還是不一樣;凡夫,我們同樣都是凡夫,說老實話每一個人境界都不相同。聖賢人設立教學,教學的目的在哪裡?是把不相同的境界希望拉近一點,完全拉成一條線上不可能,用一個標準,希望距離這個標準不太離譜,才能維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標準完全相同的就一個人,就是佛。佛跟佛完全相同,境界相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還是有差別的,所以這裡給我們提出「無差別諸三昧智」。清涼註解,「解脫作用,即是神變」,神變依「無差別諸三昧智」,三昧是定。由定開慧,智慧現前,才有能力應付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感,你要有智慧、有能力去應,像諸佛一樣。這個應就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

  【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

  菩薩根,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它有多義,這當然的,因為一切菩薩是從初信位到等覺,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總共五十一個位次,都是菩薩,根性當然不相同,用海來做比喻。清涼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從這幾個例子我們就能明白,譬如「修十善業道,有三善根」,這是最淺的,從十善業道裡頭修三善根。三善根是什麼意思?無貪、無瞋、無痴。身口意三業,意是根,心要是善,口業、身業當然善;心要是不善,口業、身業造的是偽裝的善,是假善不是真善。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人,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這就是世間六道裡面的善根。我們要把這個斷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痴。

  諸位要曉得,貪瞋痴佛法裡頭稱它作三毒,三毒就像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說的病毒,這三種是最嚴重的病毒。貪心重的人,不管你貪什麼,你學佛貪圖佛法還是貪心,你將來到哪裡去?還是餓鬼道去。我不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不貪圖五欲六塵,我貪圖佛法,你的貪心沒有變,換個對象而已。佛不是教你換對象,佛是教你把貪心轉變過來成為無貪。所以你要是換對象,那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把佛陀教誨的意思曲解了,你錯了!你貪的都是善法,將來在餓鬼道裡面可能會變成有福報的鬼,我們一般講城隍、土地、山神這一類的,都會受到其他眾生的尊敬、祭祀,還是在鬼道。瞋恚心重的人,這是地獄業因,嫉妒、瞋恚都是墮地獄。愚痴是對於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畜生道。無貪、無瞋、無痴那個標準,《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很清楚。

  近代印光大師非常慈悲,他怕一般人讀佛經有困難,所以他不用佛經的標準,他用《太上感應篇》、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半部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兩篇東西都是道教的,印祖用道教的來幫助初學佛的人奠定基礎。這個基礎是戒學的基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用這個來做標準,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他老人家提倡《安士全書》,一生不遺餘力大力的提倡。《安士全書》教我們深信因果。善惡因果的標準,則取《太上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教我們斷惡修善,決定不墮三惡道,讓我們生生世世能保持人天身。然後再往上提升,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你能夠修十善,能夠依照《了凡四訓》跟《感應篇》、《陰騭文》修行,那就是持戒。持戒念佛,決定得生。印祖這個方法不知道救了多少人,我們要知道。

  下面又舉例子說,「修諸地度,精進為根」。諸地就是十一地,初地、二地到等覺十一地。度就是波羅蜜,修六度、修十度。那個根是什麼?精進。諸地我們從廣義來說,初信位它也是一個地位,升到二信,二信升到三信,三信升到四信,逐漸往上提升,提升到等覺。什麼是根?精進。你不能精進,懈怠、懶散你怎麼能升級?所以,諸地我們可以這樣解釋:菩薩階位,五十一個階位,這是說他的地位。這些階位用什麼修?用波羅蜜修。我們在《華嚴》上看得太清楚,初信位的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初住菩薩也是修布施波羅蜜,初行、初迴向、初地統統修的是布施波羅蜜;二信、二住、二行、二迴向、二地統統修持戒波羅蜜。

  但是諸位要記住,十波羅蜜是統統都要修。統統都要修,一個是主修。譬如初信位菩薩以布施為主,其他九個波羅蜜是輔助,全部都是幫助布施的,缺少一個,布施波羅蜜就不圓滿,《華嚴》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大家在這裡決定不能產生誤會,我這初信位的菩薩只修布施,可以不要持戒,可以不要忍辱,其他的都不要,那你就搞錯了,你的布施不能成就。一定是具足其餘九個波羅蜜,你這一個波羅蜜才算是成就。每一個階位,大的階位統統修的是一樣的,好像課程是相同,境界不相同。這是他所修學的課程,「度」是講的課程,不精進怎麼能提升?這幾句話很要緊,「攝受正法,信慧為根」,一切諸佛如來的正法,根是信、是慧。信不是迷信,迷信不是根,信裡面要有高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這是根,你才能夠攝受正法,你不會迷惑。

  下面一句是「攝養眾生,慈悲為根」。攝養,前面攝受是對教、是自利,這一句攝養是利生。第一個是攝受,用現代話來說,親和力,親愛和睦,對一切眾生真誠的親愛和睦,養育眾生。養,裡面有物質、有精神。我昨天跟圖文巴市長見面,談到我們多年嚮往想辦一個彌陀村或者是安養村,澳洲稱為退休村,幫助一些貧苦的老人度過他的晚年,希望晚年能過得很幸福。現在我們學院每個星期六的晚上,舉辦溫馨晚宴,我跟大家說過,晚宴不希奇,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老人們到我們這邊來感受到溫馨。這個溫馨在此地就是攝養,我們用親和把這些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這樣看他、這樣對待他,孝順他、尊敬他,讓他感受到真正的溫馨。

  現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國家對於老人福利事業都做得很不錯,我們參觀很多。但是真正如佛所說的,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父母、未來諸佛,哪一個都沒有。我們為什麼要辦一個這樣的退休村?希望我們把佛陀的教誨從這個地方落實,否則的話佛這個課程我們沒地方學習。我們有這麼一個社區,佛陀的教誨就能落實。我們能夠為天下的兒女盡一分孝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從這個地方落實,這是修學的大根大本。大師在此地說「慈悲為根」,那你沒有慈悲心,你做不到。大慈悲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待一切人一定是平等的,真誠清淨平等,我們來奉事供養。市長聽了我們這個說法他很歡喜,看樣子很有意思。我當場建議他,我們可以起個名字為「多元文化和平村」,做一個榜樣、做一個好模範,請市長擔任我們的村長。他也約我們改天到市政府,我們詳細來談這個問題。這是攝養眾生,你的慈悲心怎麼修法?在這裡修。

  佛教導我們的,我們得想方法落實。絕對不是說看別人怎麼作法我們跟著做,那毫無意義,那有什麼意思?我們這不是做慈善事業,我們做的是佛法的落實,佛陀教導我們的,我們如何落實去做到。所以不是把它當作慈善事業做,是把它當作家庭來做,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是父子兄弟,這裡面是親情,真實的慈悲。新加坡許哲居士有這個願望,她跟我談過多次。縱然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做不成功,這個理念要傳下去,我們要多講,希望後繼有人。末後大師總結,「種種差別,皆善知故」,他這裡就給我們舉出例子,各有各的根,我們要懂得從根本修。根本的根本是三善根,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三善根生的,三善根多麼重要!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貪、無瞋、無痴。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勉同修,實實在在講勸我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我從這裡做功夫,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要有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有什麼不好?給諸位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沒有辦法斷除惡業,換句話說,斷惡修善你做不到。為什麼?叫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那個根的樣子就是控制、就是佔有。我們要解脫,從哪裡解脫起?先從這個地方解脫、解開。解開之後,我們用什麼態度來處事待人接物?自在、隨緣;換句話說,什麼都好,你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我樣樣都隨緣。這裡頭有個原則,你要是惡緣,你搞貪瞋痴慢,我不隨你;你只要是正法、不是邪惡,統統隨緣。如果你做邪惡,我們決定不能夠隨順。我們會勸導,勸導你不聽,我們會離開。佛教比丘不共住,我不跟你共住,我離開你。離開你也是在啟發你,也是在幫助你,希望你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覺悟、能夠回頭,回頭是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