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四二卷)  2002/6/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42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長行最後一句,這是這一段總結: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由此可知,上面講的十句只是略略的舉出幾個例子,實實在在講,剎清淨是『世界海微塵數』,數不盡!這是佛在此地略舉幾條。這十句都跟諸位介紹過,清涼大師在末後還有幾句話,這個開示也非常的重要。這十句裡面,前面三句是「變化淨因」,後面七句是「受用淨因」。經上是「欲總收諸土,故依次豎配。若約橫修,初心即可圓具其十」,後面這一句非常重要。從豎的來講,這十句,你看看從初地,前面三句是講初地,「變化淨因」。後面七句是從初地到八地、九地、十地,講「受用淨因」,這是從豎的方面來講,從初地到十地。如果說從橫修,橫的來說,橫是一即一切,一修一切修,一切即一,所以「初心即可圓具其十」,這個重要!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初地菩薩主修的課程是布施波羅蜜,但是其他九波羅蜜修不修?修!同時都修,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是圓滿成就布施波羅蜜。持戒是如法、守法,布施要如法,不如法這個布施不圓滿。布施要有耐心,要沒有耐心,很急躁,布施也有缺陷。諸位從這個地方去想,你才知道一就包括一切,初地菩薩如此,我們現前也應當知道學習。

  大師非常慈悲,舉出五十三參裡面的例子來作證。善財參訪大願精進力夜神,七十三經就是《華嚴經》第七十三卷。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是八十華嚴,告訴你這一樁事情是在第七十三卷。「善財初見」,就能夠跟善知識等同,經上講「於善知識同己等十心,便得佛剎微塵數同行。所謂同念心,常憶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別決定一切法故」,這是在此地略舉,詳細經文在後面。

  我們今天在此地要懂得學習,首先要把心量拓開,念念都想到遍法界虛空界,這樣就好。學《華嚴》最低限度你把心量拓開,不再那麼小氣,這就很難得了,能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著想,漸漸你才能入佛知見,能入菩薩境界。

  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障難是什麼?我們的心量太小。由於心量小,你的煩惱天天在增長,智慧不開。心量太小,這是菩薩道上最大的障礙。雖然發心要幫助一切眾生,心量小你幫助的面小,你幫助的時間短暫,這個與菩薩道就不相應,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像華嚴會上這些菩薩們,發大菩提心。我們雖然在凡夫位,也能夠是一個大道心的凡夫,那也是華嚴會上的當機。心量不大,那怎麼行?

  現在我們看這一段的偈頌。這一段偈頌有九首,長行裡面十句統統都包括了。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這一段是說偈儀,這裡面最重要的,無數次的重複。『承佛威力,觀察十方』,無數次的重複,要知道這是慈悲到了極處,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疏忽的。上面這一句是謙德,人要謙虛,不能夠自以為是。普賢菩薩這樣地位的人,來跟大家解答問題,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敢說自己有能力,這是佛力加持的。絕對不可以自以為是,等覺菩薩都不行。

  但是我們看看我們凡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往往現出非常傲慢的態度,這個對自己傷害很大。聽眾聽到看到你這種態度,下一次來不來聽?不來聽了。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不斷,你這個經的意思怎麼能講得出來?當然我們現在是在學習講,絕對不是自己講,在學習!希望聽眾都是我的老師,聽眾都是我的監學,來勉勵我、教導我,我講了有不如法的地方,請大家來指教。這個心要真誠,不是表面敷衍的話。人家看你表面敷衍,看出你的毛病也不會跟你說,為什麼?沒有誠意接受批評、接受指導,你自己怎麼會有進步?

  我很少看到講經的法師真誠接受別人指導而真正能夠感激,我一個都沒見到過。我們在學經的時候,老師教導,別人指導我們,無論他說的是對、說的是不對,我們都要禮謝。在家居士,我們恭恭敬敬的問訊禮謝;是出家人,我們頂禮禮謝。他批評有錯誤也要禮謝,為什麼?你要不禮謝的話,以後沒有人願意批評你、來指導你。這個對自己進步有很大幫助,不能自以為是。

  學,不容易!求學能真正有收穫,關鍵在謙敬,謙虛、恭敬。不是真正的謙虛、真正的恭敬,你學不到東西,別人在旁邊笑話你,不會真正幫助你。我們在旁邊觀察,哪一種人將來能有成就,哪一種人不能成就,都能看得出來。你從哪裡看?印光大師講的標準就很好,絕對標準,他的誠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有誠敬,這個人有成就;沒有誠敬,這個人肯定不能成就。從一些小地方看,微細的地方、平常不太注意的地方,你從這些地方看到,非常清楚,非常明顯。

  現代佛法教學,教如是,學亦復如是,比往昔難得太多。過去方老師、章嘉大師、李老師教我,跟我今天在教人,難度至少增長一百倍,真不容易!我們真正是付出了愛心、真誠,怎麼樣?學習的人不領你的情,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放在眼裡。所以過去演培法師講得好,他老人家住世的時候,在新加坡,我有時間就去看他,老友了。那是個講經的法師,說到現代社會倫理道德沒有了,佛門的倫理道德也沒有了,所以他講得很好,今天絕對沒有師徒的名義。從前師徒如父子,師生如父子,他有倫理,現在沒有了。所以演培法師講得很好,今天師徒能夠成為一個朋友就不錯了,這話說得正確。我們仔細觀察,今天許許多多地方師徒是冤家,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幾個是真心來學道的?多半是懵懵懂懂在混日子的,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甚至於還有蓄意來破壞佛法的,來找麻煩的,這個時有所聞,已經不是新聞了。

  今天要成就,我常講不能靠老師了。老師不敢教,老師要是認真教,就變成冤家對頭了。老師只是站在朋友的立場,還得察言觀色,講話還要留分寸,以免得罪人,以免別人記恨在心。所以能夠講真話教導的只有講經,因為經不是對你一個人說的,經是對大眾說的。你要在聽經裡面你要會聽,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我有沒有這個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你會聽。不會聽的,許許多多的教誨,「這是佛說別人的,不是說我的,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聽了。菩薩、諸佛如來真實智慧慈悲的教誨,你統統拒絕了,你得不到利益。誦經得不到利益,研教得不到利益,聞法也得不到利益,沒有感恩的心。

  這些年來,我將趙樸老「知恩報恩」四個字,我是在一份雜誌裡面看到的,我把它影印下來放大,做成匾額,印了好幾萬份。一方面我們尊重樸老,這是一代的大德,紀念他老人家;另一方面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知恩報恩,「承佛威力」就是知恩報恩。我記得我們的講堂裡面,靠左面這個門上曾經掛了這一幅,前天我去看沒有了。從這些地方能夠看出我們道場大眾對這個並不是很關心,這是給諸位做種種的增上緣。所以自己要真正發心,要好學,我對於同學的話也只能說到此地。

  「觀察十方」,這是對平輩、對晚輩、對初學,恭敬!諸佛如來不輕初學,初發心、初來學的不敢輕視。佛都不輕視,菩薩也不輕視,我們怎麼敢輕視初學?由此可知,這是我們犯的大病。說不定這一位初學就在這一生當中他的成就超過我,很可能!他怎麼會超過?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他如果遇的緣殊勝,肯定超過我。遇到殊勝的緣,只要你認識,只要你能夠抓住,那個成就是不可思議的,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自己境界提升。我是每讀到說偈儀,我都有很深的感觸。現在我們看偈頌第一首:

  【一切剎海諸莊嚴。無數方便願力生。一切剎海常光耀。無量清淨業力起。】

  這首偈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它重頌兩樁事情,一個是『方便願力』,一個是『清淨業力』。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得很好,這一首是「總明能所淨」,能淨、所淨。能淨的是因,所淨的是果。前面兩句是講方便,後面兩句是講清淨,都是上一句是果,下一句是因。『一切剎海諸莊嚴』,這是果,什麼原因?『無數方便願力生』,這我們明白了。所以莊嚴佛國土,我們常常念,天天念,拿什麼來莊嚴?要拿行動來莊嚴,行動是「方便」。

  「方便」從哪裡生的?從願力。方便是行,願是行的先導,指導你去做。普賢菩薩的大願十大願王,禮敬,禮敬的範圍非常之廣,那就屬於方便。「方」是方法,禮敬的方法;「便」是非常恰當、非常適合,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儀式。我們懂不懂?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頭,尤其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給別人方便,然後才成就自己的方便;給別人不方便,果報是自己就得不到方便,別人也不會對我們方便。世出世間法,總而言之是一個大的因緣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我常常提醒同學們,世間法、出世間法怎樣才能做好?第一個人事關係要搞好。古人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與一切人和睦相處,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成敗的關鍵。成功的人物,他成功在哪裡?人和。成功的領導人一定跟被領導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那個被領導的人會對領導人效忠,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如果領導人對被領導的有偏見、有偏愛,不平等,被領導的階層就有怨恨,不會盡心盡力的來效忠。領導人不需要自己有能力,他有權,被領導的人要有能力。真正執行辦事是被領導的這些人,方向、目標那是領導人的事情。這些我們都不能夠不知道,不能夠不學習。

  願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那個願是正確的;如果隨順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那個願是有害的。世間人發什麼願?升官的願、發財的願、獲得名聞利養的願、獲得五欲六塵享受的願,他願在此地,發這種願的人多!今天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眾生,你去問問他:你想什麼?頭一個告訴你:我想發財。跟佛菩薩的起心動念真的不一樣。

  佛菩薩發的願,你看看無量無邊的願,我們說過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可以說是過去、現在、未來大願的總綱,不離這一個原理原則。利益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說是服務,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發的是這個願。

  因為要幫助眾生,這是一樁大事情,眾生多,無量無邊,煩惱習氣各個不同,你要幫助他,你一定要有德行、要有學問。你沒有德行,他不服你;你沒有學問,你沒有方法幫助他。為了要幫助一切眾生、要服務社會,先斷煩惱,成就自己圓滿的德行,讓一切眾生歡喜你、接納你,樂意聽你的教誨,你不斷煩惱怎麼行?斷煩惱從哪裡斷?這我常講,自私自利,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從心地裡頭拔除得乾乾淨淨。不在這上用功,那怎麼行?

  我常常勸勉同學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十六個字裡頭講十二樁事情。這十二樁是煩惱根本的根本,要斷!斷了之後只有好處,絕不吃虧。這個東西障道,障法緣;這些東西造罪業,是三途苦報的根源。你要不能捨棄,你的果報在三途。

  品德成就了,再求學問,「法門無量誓願學」。我今天看到佛學講座,看到這個課程,你們都發心出來學習,好事情。但是這個學習,你一定要曉得不能中斷,鍥而不捨。你學一部經,這一部經講完之後,你趕緊接著講第二遍,兩遍講完接著講第三遍。我過去在台中學教,我們有一班同學,有二十多個人。我勉勵同學們,我們學會這一部之後,一定要講十遍。十遍到哪裡去講?所以平常你要結緣。「台中蓮社」蓮友很多,都跟他們結善緣,到他家裡去講。到人家家裡天天去講經,不可以。他固然能接納,他的家人不能接納。一個星期一天,這個可以接納。第二天我換一家。一個星期七天,除了聽老師上課之外;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經,一次教學,一次講古文,老師是一個星期三堂課,我們這三天一定要參加,跟老師學習;還有四天,我找四個人家,輪流去講,都講一樣的;換句話說,在一個星期之內我就講四遍。這部經講完,這四遍講完了,另外再找同學家裡,我又重新這樣,又講四遍,才能學得出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沒用,講過一遍,這一斷斷了兩三個月,又生疏了。

  你們曉得我這一點成就,四十四年沒間斷,幾乎是天天都在講,一天至少講兩個小時。多的時候我曾經一天講過九個小時,有大概三、五年,那是年輕的時候。一天講五、六個小時很正常的,不能間斷!老師以前一再教導我們,他用比喻說:打拳的人天天要練,拳不離手;唱歌的人、唱戲的人,天天吊嗓子,曲不離口。講經的人天天要講,不能離開講台。

  我為什麼積極把教室建立起來?我們有十個教室,希望這個地方學習講經的,他天天都有上台的機會,不至於中斷。什麼時候,你做準備?我們一屆是七十天,三個月辦一屆,每一屆當中大概有二十天的休息,這二十天你去做準備,你去預備。到上台你去教,教就是練講,你才會輕鬆、才會愉快,你才會有進步。一遍一遍不一樣,這是我們現前學習的方便。但是你要沒有願力,你這個學習不容易長遠,你會中斷,你會退轉。願力在支持你。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世出世間事都沒有例外的,無論做哪一樁事情。

  上一次韓館長的弟弟、妹妹到這邊來,他們教你們做麵食。我當時跟你說了,你們看到、學會了,學會了要天天練,至少要不斷的練十天。為什麼?你才不會忘記。哪一樣都一樣,要熟!長時薰修,我們把東西真的學會了。學會之後再求精、再求好,我做得比他還要好,這是應該的、是正確的。中國古人常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一定要比老師好,這個老師教學成功了。如果教的學生不如老師,這個老師失敗了。這個學生成就跟老師平平,老師的教學都不算成功,一定要學生超過老師。

  社會不斷在進步,一代要勝過一代,這是我們中國古人教學的理念。你看看中國古時候做官的人戴的帽子,這個帽子前面低後面高,兩層,像樓梯一樣。這個帽子是什麼意思?前面這一層是自己,後面是後一代,就是提醒你希望後一代高過我這一代。設計這種帽子叫你不要忘記,全心全力幫助下一代、提攜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過我這一代。古人的用心。

  江逸子居士給我們畫了一張城隍的德像,原本我們帶來了,他戴的帽子就是這個意思,他畫的服裝是宋朝的服裝。這個像我們曾經在香港做版,把它複印出來,應當印好了。我這一段時期沒有去查問,將來我們分送到全世界各個道場,我們來供養。城隍是福德正神,他很慈悲,他教導眾生不遺餘力。他教的是什麼課程?因果這門課程,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斷的在提示大家。這是真的,決定不是虛假的,決定不是迷信,我們應當要重視。這些都是「方便願力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偈頌第一首:

  【一切剎海諸莊嚴。無數方便願力生。一切剎海常光耀。無量清淨業力起。】

  這一首前面雖然介紹過,它的意思深廣無際,重要的是我們要怎樣來學習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莊嚴遍一切處,我們無論是世法、出世法,現在人常說門面包裝,這個門面包裝就是佛法講的莊嚴,讓人家看到、聽到、接觸到都能生歡喜心,別人歡喜自己也歡喜。由此可知,我們以道場為例,道場一切設施都是莊嚴。這個莊嚴離不開願力,離不開善巧方便,隨我們自己心力、財力、能力把它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莊嚴。

  佛陀的教學對這一樁事情尤其重視,不但接引眾生,接引初學,成就老修;成就老修裡面,那就是莊嚴裡面有表法。我們這個建築裡面有殿堂,殿堂裡面有許許多多莊嚴具,一般寺院供佛菩薩形像,莊嚴!佛菩薩形像是主體,配合幢幡寶蓋、香花燈明種種供養具,無一不是莊嚴。初學的人看到歡喜,像到一個博物館去參觀一樣,許許多多東西他初接觸,都感覺得很新鮮很希奇,一定他會問、會請教。在這個時候,執事人員就為他講解、為他做說明,這叫機會教育。對老修,老修都懂得種種莊嚴表法的義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自己念念當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所以這就是屬於藝術化的教學。

  現代人常常講藝術,殊不知佛法是最早把教學把生活藝術化,日常生活都是藝術化,所以佛法的修學是高度的藝術生活,真善美慧的生活。我們如果不能夠做出來,如何接引大眾?接引大眾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把這個藝術化端出來,人見人愛,人見人歡喜。這個一定要大願,一定要善巧方便。

  後面這一句,『一切剎海常光耀』,「光」是光明,「耀」是照耀,光明照耀永恆不斷,這叫常。什麼光?智慧之光,福德之光。福慧兩種光明,永恆不斷,照耀菩薩剎土,這是果。因是什麼?『無量清淨業力起』。福慧的真因都是淨業,淨是慧之因,業是福之緣。菩薩的業是什麼?六波羅蜜。從布施、持戒到禪定,這是福業;般若是慧業。福裡面有慧,這是淨業。慧離相,慧心地清淨,慧不染污。

  菩薩在世間,我們細細的去看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都是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修的淨業。無論是生活,無論是事業,大的事業、小的事業,擺個攤子、做個攤販是小事業,都是福慧光耀,把「大方廣佛華嚴」就在他人事物當中表現無遺。「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看?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切大小事業裡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無論大小事業,為便利社會廣大的群眾,為供養利益一切眾生,修布施!

  他做得如理如法,買賣的時候公平交易,童叟無欺,這是持戒波羅蜜。耐心、尊重、恭敬對待一切顧客,這是忍辱、精進波羅蜜。所以雖然擺個小攤位,你仔細去觀察,他是十波羅蜜齊修。再深入觀察,具足普賢十大願王。擺個小攤,這個小攤販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在擺小攤販;大的,公司行號的老闆,一個國家國王、大臣,你仔細去觀察。

  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我現在過哪一種生活?從事哪一種行業?怎樣把普賢願、文殊行落實在我的生活上,落實在我的工作上?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文殊、普賢菩薩的日子?我們生活的境界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這個佛學了真有受用,你真的學會了。

  佛家講的「會學」,宗門祖師大德常說「你會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來的經教,你會落實在生活嗎?你會落實在工作裡面嗎?你會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現在人講的交際應酬?會!會,你過的是佛菩薩生活;不會,你還是個凡夫,所學非所用。你的心不清淨,你的身不清淨,你在你的生活、工作、應酬裡頭不放光芒,你是一團烏煙瘴氣。

  現在你看看中國很普遍,有一些練氣功的,還有一些特異功能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能看到一個人的氣。每一個人氣大小不一樣,色彩不一樣,大概是金色的、白色的,這是最好的,心地善良,心地清淨。煩惱習氣重的,他的氣是灰色的、暗色的,它不明。如果發現看到他的氣是黑色的,他的災難就來了。心有所感,就產生生理上的變化。凡是心地清淨的,善良慈悲,也有能力觀察,這是很科學的,不是迷信。

  我們一定要修淨業,淨業的因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一定是圓圓滿滿含攝著真誠、平等、正覺、慈悲,缺少一個,他的清淨不圓滿,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同樣一個道理,慈悲心裡頭一定真誠,一定清淨,一定平等,一定是正覺,少一個慈悲心也不圓滿。

  這些東西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佛菩薩起的是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起心則已,一起心準是這個心,恆常不變。我們常講真心流露、自性流露,這就是真心,這就是自性。凡夫起心動念跟這個完全相違背,真誠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貢高我慢,正覺的反面是愚迷、邪迷,慈悲的反面是自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是落在哪一面?如果是落在負面的,你要不要把它修正?這個修正就是修行。

  我起心動念是虛偽的,現在要把虛偽捨掉,我要用真誠心,無論對待什麼人都是真誠心。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你要怕吃虧上當,你就上了大當,你就吃了大虧。為什麼?你還繼續搞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虛偽、染污、傲慢、邪知邪見、邪迷、自私是三惡道的業因。這個心不但是不能出輪迴,是墮三惡道。上品地獄道,中品餓鬼道,下品畜生道。反過來,凡夫就作佛,反過來是真心、自性,我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世間一切法,佛在經上講得透徹,是虛妄的、不實的。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貪戀,連自己這個身都不可以貪戀。身也是假的,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它眾生。說「眾生」,你要曉得,就是提醒你它沒有自體、它沒有自性,它是眾緣假合而現的現象。緣聚,這個相起;緣散,這個相就滅。相是妄相,相有沒有生滅?沒有。所以講緣起、講緣生,你就立刻要體會到不生不滅。所以生,沒有歡喜,沒有貪愛;滅,沒有苦惱,沒有悲傷。那些現象叫七情五欲,那是痴迷的現象,不是覺悟的現象。覺悟的現象,這個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不會被虛妄境界所轉。

  這些事情,我們從前在一個小冊子裡頭講澳洲的土著,《曠野的聲音》。澳洲有一些土著,甚至於他也有這個境界,他們的生活完全隨順自然。生活也好,與人交往也好,從來不加一點意思在裡頭,這是我們講的回歸自然,反璞歸真。

  我們讀了這些小冊子很歡喜,許許多多地方他們所做的跟佛在經典上講的相應。然後我們再想想,他們做得相應,我為什麼不能相應?這些人沒有學過佛,沒有讀過佛經,他知道那個生活快樂,他們沒有我執,或者說我執非常淡薄,妄想分別執著都輕,都很淡薄。他們過的生活,他們的心境縱然不能入佛菩薩的境界,非常接近。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天天在學佛,天天在念佛,我們跟佛的境界距離遙遠。

  這個事情很多人自己也很清楚,常常讀經,只要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行,一對照、一比較就很清楚很明顯的看出自己是什麼境界。擺在我們眼前這十法界、十條路子,我們到底是在走哪一條路?這個自己要知道。「我走成佛之道」,沒錯,你嘴巴說的是沒錯,實際上你走的不是成佛之道。你所想的跟你所說的與你實際上走的不一樣,這就不誠實了,沒有真誠。既然不真誠,後面毛病一大堆必定都犯了,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定邪迷不覺,沒有慈悲心,一連串的都來了。

  我們今天修行,自己比什麼人都清楚,我走的是哪一條路。過去走錯了,不怕,怕的是你不肯回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怕的是你不肯回頭,不知道回頭。知道,不肯回頭的人大有人在。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肯回頭?沒有別的,迷戀五欲六塵,不捨貪瞋痴慢,這就是知道也不能回頭。

  總而言之一句話,「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放不下自己眼前的小利,真正是古人所謂蠅頭小利,損失的是大利。大利是什麼?往生淨土,親近諸佛如來。生到淨土,你親近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一切時一切處真的是稱心如意,你可以參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這個大利!為了小利不肯放下、不肯捨棄,把大利失掉了,這個經上我們常常看到,佛感嘆可憐憫者!眾生可憐在哪裡?你要是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真可憐。許許多多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的,希求這個法門而求不到,沒有緣分,遇不到。

  這個法門是淨宗法門。諸位要曉得,《華嚴經》是淨宗經典,誰說的?彭際清居士講的。他說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我反過來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何況《無量壽經》開頭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再看《華嚴經》到最後,總結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說它跟淨土宗是什麼關係?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瞭。明瞭之後你才會重視,你才真正明瞭「百千萬劫難遭遇」。我這一生難得,希有難逢,我遇到了,我得到了。遇到、得到,能不能契入境界完全靠自己。如何能契入境界?修清淨心,造清淨業。

  經文這一句「無量清淨業力」,無量是從事相上說的,事相無量無邊,只要是清淨心,無量無邊的事相沒有一樁不清淨的。清淨心是定慧,定慧放光,光照剎海,這才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我想我們許多同修讀到這首偈、聽了這首偈都很嚮往,真的嚮往,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就,關鍵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願不願意放下。「放下」在佛法裡面是菩薩行當中的不二法門,我們舉比喻說,這個話我都說得很多。放下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放下塵沙煩惱,超越十法界;放下無明煩惱,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放下!沒有別的。《楞嚴經》上講得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放下而已!你放不下的太多了,要覺悟!樁樁件件要放下,點點滴滴要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你才真正得清淨心,你才真正的是清淨業。這一首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現在請大家看第二首:

  【久遠親近善知識。同修善業皆清淨。慈悲廣大遍眾生。以此莊嚴諸剎海。】

  確實他這邊所講的全是修因,清涼大師跟我們講這向後一共有八首偈,這八首偈都是頌前面的長行。八首前面的一半,就是從第二到第五是順著前面長行的次第讚頌四種清淨。這一段經文說的是菩薩淨土,不是一般的菩薩,是地上菩薩,所以從初地講起。初地菩薩「慈悲為首,故云為生修行,遍滿真如,故云廣大」。這一句就是解釋『慈悲廣大遍眾生』,這是這首偈子裡面最重要的一句。

  大意明白了,怎麼修法?前面兩句重要,『久遠親近善知識』,「久」是長久,不是短暫的。久遠跟永遠是一個意思,永遠要親近善知識。到哪裡去找善知識?諸位一定要知道,經教是善知識,真善知識。每天不離開經教,念念當中想著經教裡面的教誨,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念念都想到經典的教誨。為什麼經典要熟讀?在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想得起來,能提醒你;如果經教不熟,境界現前忘得一乾二淨,隨順煩惱習氣去應付,那就造罪業了。念得很熟,目的就是叫你一切時一切處隨順經教,是這個意思。

  由此可知,我們能認識善知識,『同修善業皆清淨』,把經教裡面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就是用經教的道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經教裡面的一些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是「同修」。無論你依哪一部經典,你依《無量壽經》,你就照《無量壽經》修行;你依《十善業道經》,你就依《十善業道經》修行,務必要有成績可觀。那就是你要做到;你做不到,你沒有成績拿出來,學得再多、學得再好,沒用處,對自己思想、見解、言行沒有起絲毫的變化,這是你所學非所用,這是錯誤的。你怎樣做到?學了就有用處,這是真正的佛法。

  「佛」這個字是梵文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你學了之後真的覺悟,真的不再迷惑,把你的迷關打破。你跟諸佛菩薩同修善業,這個善業是淨業,純淨的善業,是用清淨心修的。

  在這個時代,我們親近善知識不要去找人,人未必善,我們自己未必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遇到真善知識不容易。真善知識你要沒有緣,雖然遇到了還是等於沒有遇到,為什麼?我自己不具備條件。自己是什麼條件?跟諸位說,是《弟子規》的條件。不懂得自己應該怎樣做個好的學生,遇到真正的好老師空過了,什麼也沒學到。就是不懂得學習的道理,不知道學習的方式,遇到真善知識也沒用處。

  你要問怎樣才是一個具備好的學生的條件?現在也沒有人教導你,你想印光大師的那個話你就懂得了。「誠敬」,果然有真誠心,沒有學過也不離譜,所謂是「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外面表現的,雖然沒有學過這些禮節,你所表現出來的,人家尊敬你,人家愛護你。

  你要是不懂我這個話的意思,你看看《紅樓夢》劉佬佬進大觀園。劉佬佬沒有學過這些禮節,不懂得這些規矩,為什麼大觀園裡上上下下都歡喜她、都尊重她?心地真誠,一絲毫虛偽都沒有,對任何人她都尊敬。不懂得規矩、不懂得禮節,她表現的是天真的流露,自自然然合乎規矩、合乎禮節。小節有的時候她不懂,但是大體上她不犯。那些小節,說實在話,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大節,她不會失,真誠心自然流露。要不是這樣的心態,親近善知識你什麼都得不到。

  如果對善知識還有疑惑,那就更壞了,那可以說善知識正面的東西你完全得不到,你所得到的是負面的。負面,不是善知識有負面,是你錯會善知識的意思,把善知識正面的東西你學到反面去了,冤枉不冤枉?跟諸位同學說,這種事古今中外都有,例子很多,說之不盡。這首偈意思很深,而且很重要,我們還沒有講完,下一堂課我們接著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