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八九卷)  200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89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四周輪山偈頌第五首:

  【香水分流無量色,散諸華寶及栴檀,眾蓮競發如衣布,珍草羅生悉芬馥。】

  五、六兩首都是重頌前面講的水,這上加了有衣,這些莊嚴。『香水』,前面長行裡面我們看到過,「一切香水流注其間」,像我們在許多山裡面看到一些泉水、小溪、瀑布,這個是在山上遊山玩水常常看到的。在長行裡面跟諸位說過,這個「香水」是表戒定真香、表五分法身香。清涼大師為我們註解《華嚴經》,表法的義趣講得很廣、講得很深,我們一定從這上面去體會,才知道性相不二。性相不但是不二,性相確確實實是一體,相千變萬化不離自性,這裡面的教學,最重要的是教我們從相上見性,會歸到自性這個受用就同佛菩薩,我們平常講的轉境。

  怎麼樣轉境界?只要回歸到性分,就是自性本分上,境界就轉了,這個轉境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可以說是無二無別。我們凡夫這一點不但是做不到,實在講迷得太深,這是業障深重,很難體會得到;稍稍能體會得到,這在佛法裡叫解悟,你明白了。明白了,你能不能得受用?那就看你能不能夠轉境界。換句話說,你能不能隨順性德。凡夫隨順相,著了相,很辛苦;隨順性,得大自在。為什麼?相千變萬化,性如如不動。我們看到這個山當中的小溪、流水、瀑布,能夠立刻回歸到自性,性德流露,那當然就不一樣,境界就轉了,回歸到五分法身。

  你看下面,『散諸華寶及栴檀』,「散」就是布施、施捨,「華」、「栴檀」都是表修德。接著看『眾蓮競發如衣布』,蓮是蓮花。眾蓮,不止經上講的四色蓮花,不止四色,無量色的,《華嚴經》講的雜華莊嚴。「衣」,衣是遮身的,這個地方是遮體。什麼體?山之體,山又代表偉大的形相,偉大的形相這個遮體的是諸華寶、栴檀、眾蓮,你想這個裡頭的意思。「諸華」是代表萬行,六度萬行,「栴檀」是表妙香,「蓮」表的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不但果上沒有染污,這個蓮華開在水上,根生在泥土裡面,泥土代表六凡,莖在水中,水代表四聖,花開在水上面表什麼意思?四聖六凡都不沾染,因不染,果也不染;花是因,蓮子是果,花果同時,這個只有法身菩薩才能做到。為什麼?他超越十法界了。池子裡面,泥代表六凡,水代表四聖,這是十法界,為我們說明法身菩薩因與果都是清淨的,我們常講的純淨純善。

  「衣布」就是莊嚴。說的是山間山水的莊嚴,實際上它的含義是教我們修行,是教我們覺悟。於是我們明白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說哪一樣不是諸佛如來慈悲教誨?諸佛如來什麼時候曾經剎那際離開我們?沒有!沒讀這個經的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讀了這個經之後,這才真正體會到每一個眾生都是生活在諸佛如來的懷抱,沒有剎那際離開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在哪裡?六根你接觸到的,全是諸佛如來在那裡講經說法,在那裡提示我們,幫助我們覺悟。非常可惜的,我們凡夫業障習氣太深太重,怎麼樣呼喚都醒不過來;醒過來的人,他明白了,他得受用。這個受用,《壇經》裡面一句話講得很明白,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要得受用的話,那就是這樣的,你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常生智慧,不生煩惱。無明也是煩惱。凡夫,換句話說,不是生煩惱,就是生無明,總墮在這個裡頭。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像能大師一樣,永遠跟煩惱無明遠離,常生智慧,這個經上真的字字句句都是教我們生智慧。

  現在要問:智慧為什麼生不起來?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太多太多了,為什麼生不起來?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什麼時候能把這個轉過來?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就是業障,就是習氣,這個東西不斷,永遠障礙了性德,想學佛菩薩學不像,佛菩薩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

  我們總是沒有辦法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起心動念我們常講牽掛憂慮,都是這些東西,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肯放下,造成了障礙,這個障礙猶如大山一樣。要知道別人沒有辦法把你的障礙除掉,障礙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還是要自己把它除掉。古德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我們自己做的,還是要自己把它解除,諸佛如來也沒有辦法幫助你解除,沒有法子!要你自己真的肯放下,不再有這個念頭了,念念想著眾生,念念想著法界。《華嚴經》上講法界,你看那個心量多大,這才能入得了華嚴境界。你心量太小了,不行。讓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頭,宗門常說的「從相上見性」,這個就是轉境界。不要去著相,在相上執著分別,錯了!要從相上見性。《華嚴經》上所講的全是從相上見性。這一段這是旅遊遊山,遊山玩水能見性。

  末後一句,『珍草羅生悉芬馥』。「芬馥」是香氣遠聞,「珍草」是表細行,佛家常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我們常常提醒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個小的地方就叫做「珍草羅生」,「芬馥」就是你的影響深遠。

  今天早晨我看到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傳真,簡豐文居士傳過來的,告訴我,基金會的董事會改選,我這個董事長還是辭不掉,又被選上,我感謝這些人的好意。我們同事二十多年,基金會在成立的時候,我跟簡居士說過,我們基金會裡面工作的人員確實是義工,當時我們向教育部註冊立案的時候,教育部的官員告訴我們,他說:法師,義工不能長久,一定要有待遇,要建立制度。我想很對很正確,所以我們也建立了制度,現在這個制度的架構建得非常好,但是我們的工作人員很辛苦,工作量很大,待遇非常微薄,所以等於是義工。有些工作人員,他有家庭,他有小孩,我們一定都照顧到,所以維繫他家庭一個低水準的生活,這些人我們非常感激。

  我跟簡居士多次商量,在我們這個道場工作二十五年以上的,當時說我們一定要送一棟房子給他,現在人慢慢都老了,我們要照顧他老年的生活。尤其這些年來,我們常常希望建個彌陀村,社會上年老無依無靠的人,我們很樂意的照顧。在我們自己道場工作這麼多年,現在逐漸衰老了,哪有不照顧的道理!

  簡居士這兩年找到一塊好地,在台北的鄉下,我曾經去看過一次,確實鬧中取靜,在這一個山窪裡面,我去看,這一般人講的那裡風水很好,四面是山環抱住,這個裡面有一塊空地,面積雖然不太大,建一個小型的道場確實很理想,外面的聲音都聽不到,很安靜。這個裡面有樹木花草、有小溪泉水,難得這也是三寶加持,找到這麼一個地方。現在計畫在那裡建一個小道場,供給基金會資深的同修們,將來在那邊養老念佛,建個念佛堂,這是好事情!

  我們對於一同在一起工作的同仁們,我們都要照顧到。這個道場的建立,建道場需要錢,我們想想還是不要化緣,不要去募捐。為什麼?化緣募捐建的道場,將來在裡頭住眾身心不安,怕的是什麼?出錢的人要來干預、要來管理。他不高興了,他就得叫人走路,我們的身心沒有保障,沒有法子安定下來。所以我想我們自己大家湊一點錢,建築簡陋一點都沒有關係,只要建得堅固能夠遮避風雨。我們都是修行人,山裡面土地面積夠用,自己可以種菜,水源好,旁邊的小溪也非常好,在這個裡面建個念佛堂,建幾棟寮房,早年我們的願望可以實現,我們的同學身心能夠安穩,全心全力為佛法工作,佛家講三種布施,這三種布施都具足。

  財布施,我們從事基金會的工作,我們用的身體,內財布施。雖然拿這一點微薄待遇,還是內財布施,為什麼?這些同學們他們的學歷,他們的能力我知道,在任何或者是私人公司、公家機構,他們都可以拿到高待遇;把他的高職位待遇捨棄,來做我們佛法的事情,就是布施,內財布施勝過外財。所做的工作弘法利生,流通經典善書,又加上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現在我們做的是VCD、DVD,已經做到DVD,流通到全世界,得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是世間第一等好事,第一等功德之事,我看到這個訊息非常歡喜。

  我們想想今天的社會,道義已經不可多見,常常在資訊裡面,我們看到公司營運不利的時候裁員,這些人員替公司有些也做了十幾、二十年,裁員的時候給他一點點的報酬,就叫他離開,這個人就失業了。我們看到這些訊息,心裡頭很難過。公司為什麼營運不利?老闆沒有去檢討這個因素;如果老闆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你自己有多大的福報,福報享盡之後就沒有了,你這個公司就衰了,就要倒閉了,你的福報享完了。

  如何能叫這公司代代相傳,永遠不衰?我想每一個公司老闆都有這個求願,都有這個願心,能不能兌現?給諸位說,答案都是肯定的。你要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無論你這一生是盛是衰,那是屬於果報,你不要忘記修因。因地存心要厚道,待人要真誠。凡是存心厚道,待人真誠,念念都能為別人著想的,縱然他的福報小,中國人常講,算命的講,你命裡頭的財庫不多,你命裡財庫少,你能這樣存心,能這樣待人,這就是修積善因,充實你命裡頭的財庫,你的公司行號永遠興旺。如果為了自私自利,對待員工刻薄,那就看你命裡頭財庫有多少了;財庫用盡了,當然衰退。這其中有因果的道理,我們要懂得。

  中國古德常常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遠,我們要細心體會。待人要忠厚,特別是替你辦事的這些人,你要時時刻刻能夠照顧到,他怎麼不忠心為你服務?縱然做老闆的遇到很大的困難,這些員工都不會捨你而去,你以真誠心待人,人家以真誠心回報,道理在此地。所以決定不能對人刻薄,對人厚道的人有福,常常能照顧到別人的人,這個人有福。再看底下這一首,第六首:

  【無量寶樹普莊嚴,開華發蕊色熾然,種種名衣在其內,光雲四照常圓滿。】

  這個偈頌裡頭都是說水之德,水永遠在那裡流。山上我們看到的水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山澗裡面無論是溪水,無論是泉水、瀑布,全部是流動的。這裡先看到樹,『無量寶樹普莊嚴』,這個山上樹木多。看到樹,我們就想起「建樹」。人生在世,中國古人常常講的立功、立德、立言,那個「立」就是建立的意思,建立就是建樹、樹立,這一生沒有白來,我們要有好的建樹。

  這一段經裡面是講的偉大的形相,換句話說,偉大的建樹。偉大的建樹,無量寶!什麼是寶?真正的寶不是物質,真正的寶是道德,真正的寶是智慧,真實智慧,道德的建樹,智慧的建樹。寶樹,這是真正的莊嚴,莊嚴性德,那怎麼不普?在相上莊嚴,跟諸位說,這個「普」字我們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在性上莊嚴能做到。你一定要知道,性上莊嚴,相就莊嚴了。

  迴向偈裡面講「莊嚴佛國土」,那個佛國土,大的來講華藏世界,小的講法,我們就不說「佛」字,「莊嚴國土」,那就是我們這一個國家,自己這個國家。加上「佛國土」,如果說是釋迦牟尼佛佛國土,就是娑婆世界;更大的毘盧遮那佛的佛國土是華藏世界。這些物質上能不能統統莊嚴到,普遍莊嚴,一法不漏?能!只要與性相應,就統統做到了。為什麼?所有一切的相分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相的根源,生起的根源,只要稱性,念念稱性,行行稱性,一點都不假,莊嚴佛國土。

  我們今天,我們是什麼身分,我們選擇哪一個行業?以我的身分在我這個行業裡頭,我應該怎樣建立?我們這一生不容易!選擇釋迦牟尼佛從事的行業,釋迦牟尼佛從事什麼行業,我們要知道,多元文化教學的行業。我們這一生做出最大的貢獻,全心全力把這個教學的工作做好,這就是樹立,在佛法術語裡面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讓這個佛陀教育多元文化的教學,世世代代不中斷,永遠能夠傳下去。我們做這個工作,自行化他,自行得受用;化他裡面,跟諸位說,得啟示,教學相長,師資道合,我們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這一條道路。

  這個樹立,花果是什麼?是聽到佛法的人,看到佛法的人,接觸到佛法的人,他們覺悟,他們修行證果。他們覺悟,他們修行開花了,他們將來念佛往生了,往生就是結果,我這一棵大樹開花結果。所以下面講『開華發蕊色熾然』,比喻這一樁事情。

  『種種名衣在其內』,「內」是山內,山內就是表這個形相裡面,這是形相之中。衣表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禮,我們衣服叫禮服,衣著整齊清潔,接待人這是有禮節;我們如果穿著衣著很骯髒,不清潔,這是對人很沒有禮貌。正式場所要穿禮服,在我們佛門是這個袈裟,袈裟是我們披的這一件衣服,我們咖啡色這一件披衣,這是我們佛門的大禮服。諸位看到這裡有一條一條的格子,這個豎的一條一條,這一件衣是二十五條,我們稱為大衣,這個是大禮服。所以佛法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潑的,通權達變。

  古時候,現在你們看看印度人,你也看得出來,印度人只有一塊很大的布在身上裹起來,這是印度人的衣,一塊布;佛亦復如是,佛是印度人。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在印度的北方,冬天很冷,這一件衣服不能夠保暖。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並沒有改變中國人的服裝,只是在我們自己原來服裝上加一件禮服,他那個衣服太大了,我們把它縮小,縮小成一半,他們是整個裹在身上。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地方用帶子,用帶子繫起來。以後帶子不方便,把它用成鈕釦,現在我們用勾環,用一個環,用一個勾,更方便了,所以這個衣服縮小了。

  二十五條表什麼意思?這個衣服裡頭一塊一塊的,一格一格的,諸位看到是一格一格的,這個格子一樣大,一樣大代表平等,每一格代表一個法界。我是在青州出土文物裡面看到的,我看到三尊毘盧遮那佛的像,佛像都是披這個袈裟,袈裟每一格裡面它畫的有變相圖,十法界依正莊嚴,我一看就明瞭,這個衣服代表什麼?代表十法界,每一格代表一個法界。衣服製作的方法,我們看到像這樣有長有短,它代表無盡,沒有止盡的,虛空法界沒有邊際的,披在這個身上意思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意思多圓滿!這一件衣,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嗎?

  我們搭上這一件衣,如果對一切人事物還不平等,那有愧這一件衣。在這一件衣裡頭顯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衣是表這個相的,所以這個衣稱之為「福田衣」。福田怎麼種法,我們明白了,對待一切人事物平等和睦,這是真正種福田。所以這個衣披在身上,這是「種種名衣在其內」。那山上披的是什麼?遠看是森林、岩石、溪水、瀑布、花草,這就是這個山的外衣。它也是多元文化,你看看山上,全山無論是植物、礦物或是動物,也都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取這個意思。

  『光雲四照常圓滿』,「光雲」是說它的氣象,我們今天外國人講的磁場,我們中國人講的氣象,在一個人身上的是光彩,從你的光彩透出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照射四方常圓滿,這個圓滿是講的事事無礙,我們常講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圓滿。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四周輪山偈頌第七首:

  【無量無邊大菩薩,執蓋焚香充法界,悉發一切妙音聲,普轉如來正法輪。】

  這以下四首,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提示,「妙用自在,並顯可知」。這個無需要解釋,意思非常明顯,我們一看都能夠明瞭、都能夠理解;而實際上,它的含義還是很深,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句,『無量無邊大菩薩』。「大菩薩」,廣義的來說是法身菩薩,只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大菩薩;如果狹義的來講,那是指地上菩薩。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三十個位次我們稱菩薩,後面十一個位次,十地加上等覺,我們稱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我們今天在此地只要看法身菩薩就行了,法身菩薩無量無邊;就狹義的來講,就是地上菩薩,這十一地菩薩還是無量無邊,比我們凡夫多。如果說凡夫多,菩薩少數,那宇宙就不健康了。好比我們一個人,人身很健康,不健康的是局部,手臂這個地方麻木了,這個地方也疼痛,局部不妨礙整個身體的健康。局部麻木的地方好比什麼?好比是凡夫,六道眾生凡夫,健康的部分是大菩薩。所以你一定要曉得,佛菩薩的數量肯定比九法界眾生多,我們首先要肯定這一點,然後一定要發心急起直追,我一定要轉凡成聖,我一定要快快的入大菩薩這一夥,香港人講入夥,我們要入他的境界,入華嚴境界。

  這些大菩薩『執蓋焚香充法界』,「執蓋」的意思,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讀這兩個字感觸非常非常的深,「蓋」表什麼?蓋表防止污染。你看看四大天王,北方天王(多聞天王)手上拿的就是蓋(傘蓋),表示防止污染的。印光大師傳法的四句偈「閑邪存誠」,閑邪就是防止污染,閑是防止的意思,邪是邪惡,邪知邪見、惡作惡行一定要知道防止,不能做,不能接近。真正學佛人,希望這一生有成就的人,我們要親近什麼人?親近佛菩薩。我們是初學,我們戒定慧三學不得力。三學不得力,你要是親近邪知見的人、親近惡作的人,你會受他的影響,你會被他污染,要懂得防止。可是現在一般的學人,他不能接受。

  在中國古老的年代,無論是佛法世法,大家都知道講求師承,師是老師,老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傳給學生,代代相傳,這個道統能夠延續不墜,這叫師承。師承的教學,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沒有別的,三個條件,就是約法三章,不會有很多很多規矩,不會的,只有三條。第一條,只能聽老師的,完全接受老師的指導,不是老師指定的這個科目,你不能看不能聽。我在年輕的時候拜李炳南老居士做老師,進門就約法三章,老師告訴我:你到我這邊來跟我學習,你看經,你看一般的書籍、普通書籍,如果沒有經過我同意,一律不准看。只要是文字的東西,一定要老師同意,我才可以看,老師沒有同意的不能看,經典都如是,沒有經過他同意的經不能看,第一條。聽講經只能聽他一個人的,其他的任何大德長者講經,一律不准聽,這是第二條。第三條,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這三條。這三條如果你能夠接受,可以,老師收你做學生;你要是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

  我當時想了一想,接受了。那是什麼?閑邪存誠。老師對這個學生要負責任,真教!百分之百的接受教導,決定不能夠陽奉陰違,否則那個師生之道就毀掉、就沒有了。真的,這是還有一點沾到古人之風,師徒如父子,無比的親切,師資道合,我接受了。接受之後,老師說:我對你這個要求,這三個條件,期限五年,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什麼都不能看,老師沒有同意的,什麼書都不能看,這是把眼見給你封殺掉了;耳又不准聽,心地自自然然清淨下來。我經過三個月就嘗到這個味道,妄想少了,很多不可以看、不可以聽,只聽老師一個人的,妄想少了,心定下來了,得受用了,真的漸漸有一點智慧,到半年效果就很殊勝,我對老師非常尊敬,這個方法好,很妙!好像三年之後的樣子,還沒有到五年,三年我就跟老師說,我說:老師要求我五年,我增加五年,我一定嚴格的守十年。老師笑笑,嘗到味道了,這是法味。

  如果你不能夠完全依從,我們講表面上依從,背後完全不順從,這個效果你得不到。為什麼?我們戒定慧沒有基礎,不得力,你接觸外頭境界一定會被污染。這個污染就是我們通常講你受他的影響,你會起心動念,把你的清淨心、把你的專注破壞了,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把你這個破壞了。

  所以古人講的話有道理,「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你們仔細看我,我這幾十年來,接受老師的教誨薰陶,我絕對不會打聽別人的事情,別人毀謗我,說我很多話,有人來告訴我。他來告訴我,說個兩句三句,我馬上叫他停止,我不聽,你不要告訴我。他說:為什麼?很簡單的一個理由,我希望我一生當中保持我對那個人最好的印象,多快樂!多好!你不要給我任何人對我有不好的印象,我不願意接受這個東西,我修持得一點利益,我懂得防止邪惡,我不聽信謠言。你們對我說,某人說我的是非,某人說我什麼,不管他有沒有,我不會放在心上,我永遠保持對一切人一切眾生最好的印象。

  以後學佛讀經,你看看《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那我做得沒錯,佛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教我們常常晝夜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是對的。老師給我這三個約法,約法三章意思就在此地,這個是做學生有沒有成就的先決條件,你要懂得防止污染。菩薩執蓋表這個意思。你不能夠防止污染,一切諸佛菩薩來教導你,都沒有用處。所以沒有必要知道的事不必知道,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不必要認識的人不必要認識。

  我們一生在外面講經,接觸的人很多,我不記人的姓名,絕對不記他的地址電話。我自己居住的地方有電話,但是電話不常用,我把電話線拔掉了,我需要跟別人連絡的時候,我把電話線插上,平常拔掉,省事,護持清淨心。「別人有很重要的事情找法師」,沒有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清淨心,是老實念佛,修養自己道德,這個重要。

  「執蓋焚香」這四個字的意思好深好長,我們要深深去領會。焚香香氣遠聞,這是什麼香?德香,道德!「充法界」,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它跟性德相應,沒有一樣不充法界。再看下面這一首:

  【諸摩尼樹寶末成,一一寶末現光明,毘盧遮那清淨身,悉入其中普令見。】

  這要不解釋很難懂,『諸摩尼樹』,這上加一個「諸」,太多太多了,這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的社會各行各業的建樹,是說的這個意思。我們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在尖沙咀這個地方建立佛陀教育協會,這也是一棵摩尼樹。這個樹是怎麼建成的?寶末成的。寶末是指什麼?我們這個會裡面所有一切的會友大眾,到這個學會來一次,聽一次經的,生歡喜讚歎心的,出一塊錢的,都是寶末。這個寶末意思講眾緣成就的,眾緣是寶末。為什麼?一切人事的緣、物質的緣一一都稱性,稱性則是寶。稱性是從你真心裡頭生的,而不捨妄念,妄念之體是真心,它怎麼不是寶末?

  『一一寶末現光明』,縱然是迷失本性、隨順煩惱習氣,但是這個地方是個佛的道場,是正法道場,即使邪惡(邪心、惡行)到這個道場來,也慢慢的會轉變。怎麼說會轉變?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天天聞法,他怎麼會不轉變?我們今天利用科學設備、科技的設備,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通過網路都能收看到畫面音聲,跟在此地講沒有兩樣。

  每天我們在一起學習《華嚴》四個小時,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天天不能間斷。《華嚴》講到今天,已經講了七百八十多次,一次是兩個小時,一千多小時了。同學們要是真正發心學習,每天聽我現場講演四個小時之外,其他的時間盡量聽前面的,把前面所講的補過來。聽這個經的好處在哪裡?破迷開悟。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利益,完全在迷悟。如果說是迷而不悟,我們的修學,即使修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我們是凡夫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那怎麼辦?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主要就是對我們這種根性的,我們這種根性最殊勝的方法就是長時薰修,你天天聽,天天薰習,就是薰香。不斷的薰習,果然能夠十年不中斷,每天能夠聽四個小時到八個小時,十年不間斷,肯定你有悟處。

  我們為什麼不開悟?薰習的時間太少了,力量不夠,每天四個小時不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才只有四個小時接受佛法的薰習,還有二十個小時是煩惱的薰習,我們怎麼能敵得過煩惱?這是一般人學佛多年功夫還不得力,原因在此地。所以要密集、要長時,它才能管用。自己一定要肯定煩惱習氣非常重,只有這個方法能把煩惱習氣銷融化解掉。這個需要毅力、需要決心,你沒有這個毅力、沒有這個決心,你做不到,那就難了。

  世出世法都一樣,凡事起頭難,起頭克服煩惱那非常非常不容易!這種密集的薰習,我常常講三個月就見到效果;有效果,你就增長信心,你就產生了興趣,就生法喜,半年那你就很顯著。再堅持下去,人就變了。這個變了,我們常講那個人的命運改變了,相變了,心變了,命運改變了。凡是你還變不過來,說老實話,沒有別的,薰習不夠,沒有產生效果,我們佛法裡頭術語講的功夫不得力,薰習的力量不夠,妄想雜念太多。

  跟外面的助緣也有關係,這個外緣怎麼樣?愈少愈好。我這個學佛得力,當年老師的照顧,他把我的外緣統統斷掉,李老師切斷我的外緣是明顯的,直截了當告訴我的。方東美先生跟章嘉大師他們沒有說,但是他的方法很巧妙,就是說那個時候我要上班,假期公餘的時間他都把我抓來。換句話說,我沒有時間到外面去接觸一般大眾。

  那是剛剛接觸善知識,他要明顯的這樣限制我,可能我不會接受。我親近李老師之前,接受過章嘉大師教了三年,方東美先生教了一年,四年的基礎,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知道老師這個話是好話,我接受了。沒有前面這個四年的基礎,突然之間這樣教我,很不容易接受,會起反感,老師未免太自負、太跋扈,好像除你之外,就沒有別人,很容易讓人生起這種誤會;這個誤會生起來,掉頭而去。我畢竟有那四年的基礎,這四年親近的的確是大善知識,紮了這點根,李老師也會看得出來,所以提出來我能接受。

  薰習的力量是我們這一生成敗的關鍵,我也曾經多次舉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往生的例子,他是在最後的四年生病,在家裡頭養病,每天躺在床上聽講經,每天聽八個小時;除了聽經之外就念佛。這八個小時聽經,他搞清楚、搞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求生淨土。四年他成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四年的時間密集薰修。他的家人告訴我,每天聽經八個小時,電視機關掉就念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幹,沒有別的祕訣,這個就是成功的祕訣。

  所以一般凡人不能成就,拉雜的事情太多,放不下,打閒岔!想想我們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最重要?還有什麼事情能比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沒有了!這個機會要是失掉,你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夠再碰到這樣的機會?真的是難料。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一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利害得失與我統統沒有關係,是非人我與我也沒有關係,我搞這個幹什麼!

  有緣的人,能聽得進去、能接受的,我幫助他們、成就他們;沒有緣的,對佛法沒有信心,不想學習的,給他種個善根,歡歡喜喜,我們曉得他得度的緣不在這一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有能力了,我們的能力跟諸佛、跟這些大菩薩沒有兩樣,我們也能夠「執蓋焚香遍法界,悉發一切妙音聲」。「妙音聲」是講經說法的音聲,我們也會有正法的建樹,幫助如來接引眾生,等於說在十方世界與我們有緣的人,我幫助阿彌陀佛招生,帶領他們到極樂世界,我們都是同學,親近阿彌陀佛,成就無上菩提,然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

  這個經文裡面,「普轉如來正法輪」,普是平等,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是如來正法輪?在形相上無量無邊,揀別的方法,只要是這個法與法性相應,那就是正法輪;與法性相悖,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具體而言,佛法裡面講的三學、六度、十波羅蜜,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與這個相應的是正法。所以佛給我們提出來戒定慧三學,佛說的四句偈我們千萬不能忘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符合這個標準是正法輪。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戒律是標準,威儀是標準。你看出家人,一入佛門,先學什麼?「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標準;在家弟子十善、三皈、五戒,這是標準。

  在近代我們的生活環境遠遠的不如古代,古代風俗淳厚,佛的這些標準足夠了。在近代祖師又給我們做了一些補充,印光大師為我們補充的《太上感應篇》,這用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補充戒律,這個是屬於道德。又教我們讀誦《了凡四訓》,學這個課程幹什麼?這個課程是因果的課程,深信因果。修學整個指導的原則,總原則總綱領確確實實是《觀無量壽佛經》佛所講的淨業三福。

  我們今天在澳洲圖文巴辦淨宗學院,我們淨宗學院修學指導的總綱領就是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在這一條裡頭,第一個階段選定的課程是儒家的《弟子規》,佛法的《十善業道經》。第二條裡面「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選擇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那是祖師補充的東西,我們也選擇在裡頭,《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第三福裡頭,第三條裡面,「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特別選《地藏菩薩本願經》,補充材料《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那是我們道德教育的根本。我們遵循佛陀指導的這個原則,選這些經論教材,我們從這個地方扎根,要不認真學,不能把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落實到起心動念,怎麼會有成就?

  在這個時代裡頭,自己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別人學不學不關我的事情,我不要去批評別人,不要把別人常常放在自己心上,用不著。要把自己修好,自己修好就能感動別人;自己沒有修好,天天去看別人,哪有不墮落的道理!佛在經上常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個話你懂不懂?換句話說,你要想影響別人,你先把自己修好;你自己的形象不好,你就沒有辦法影響別人,佛法稱之為內學。

  「普轉如來正法輪」是先把自己搞正,真的三皈依「轉迷為覺,轉邪為正,轉染為淨」,這是如來的三皈弟子。怎麼轉法?淨業三福就是轉境界方法的總綱領,三藏十二部經教那是裡頭的內容。內容有淺有深,有廣有狹,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當前的需要,我去選擇哪些教材,認真努力的來學習,這才能轉得過來。

  總而言之,自己要認真努力,度眾生先度自己,消一切眾生的障難,先要消自己的業障,一切都從本身做起,決定要嚴持戒律,祖師大德常常掛在口邊,時時囑咐叮嚀,要緊!《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持戒當然是好人,這個戒律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圓滿流露。我們沒有見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違背,那要怎樣才能夠隨順自性?持戒就是隨順自性;換句話說,不持戒就是違背自性,這一點一定要認識。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