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七卷)  2002/7/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7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臺面寶地偈頌第八首看起:

  【妙寶莊嚴華藏界,菩薩遊行遍十方,演說大士諸弘願,此是道場自在力。】

  這一首偈前面講過,可是意思意猶未盡,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應該怎樣學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偈頌裡頭說得很明白,『菩薩遊行遍十方』。在中國過去佛門裡頭常講「鐵打的常住流水僧」,這個意思是說,這一座寺院叢林建築在這個地方,它是不會移動的,但是裡面的住眾是川流不息,而不是永久住在那個地方的,叫流水僧!為什麼?世出世間法最重要的就是「緣」這個字,哪裡有緣就哪裡去,怎麼能夠長住在一處?長住在一處,這一處緣盡了,你住在這個地方不起作用了;換句話說,沒有用了。沒有用這個時候,只有兩條路子:一個就是往生,在這個地方圓寂了,緣盡了;另外一種方式,看看別的地方還有緣,他就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教化眾生。

  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曉得鑑真老和尚,中國沒有緣了到日本去,日本的緣成熟了,把他當成國寶。我到日本去拜過老和尚的道場,這個道場有老和尚的像,老和尚的墳墓還在後面。現在在墓的旁邊還立了一個趙樸老的紀念碑,日本天皇到那邊都去禮拜。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緣」,出家人心地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留戀,在哪個地方多住幾天、少住幾天,不是自己的事情,是這個地方眾生的緣有長短不一樣。

  什麼叫緣?這個地方是不是真正有人跟著你學習,你所教的、所說的大家都真正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有緣。如果大眾對你表面上很恭敬,陽奉陰違,不能夠真正依教奉行,這個地方跟你沒有緣。縱然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也沒有緣。建立道場是有好處,為什麼?跟這個地方結了緣。雖然結了緣,緣沒有成熟,就好像種果樹,種個桃樹,種子種下去,那個樹苖長出來,它還沒有長大,還不能開花結果,這個就是緣種下去了,沒有成熟。等到什麼時候它長成樹、結成桃了,你再來,這時有桃吃了,緣成熟了。所以這個緣是沒有白結的,你在這個地區給這個地區有貢獻、有布施供養,最重要的你要有願,我等待這個地區緣成熟的時候再來,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條件,緣成熟了。再來幹什麼?為這個地區人民服務,不是來享受成果的,是來服務的。

  怎麼服務?『演說大士諸弘願』,這個就是行菩薩道。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總要懂得應機說法,這個地方的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喜歡什麼樣的法門,你教他。如果你所傳的法跟這個地方眾生根性不一樣,那他學得就困難,就收不到效果。所以傳法的菩薩自己本身要會得很多,應用的時候那是一樣、一門。遇到禪宗的根機,你就教他參禪,幫助他開悟;遇到教下的根機,教下宗派很多,《華嚴》是教下,《法華》也是教下,《楞嚴》、三論、法相、唯識都是教下,要看他是哪一種的根性,這麼多經論裡頭,他喜歡什麼樣的經典。特別愛好,那就是這個經典他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一接觸他就生歡喜心;他有根,不是這一生初學,接著來的,因此往往他能夠悟入,我們一般講他有悟性;換一個法門則未必。真正高明老師對於學生他有能力觀機。我學佛第一個老師,真正是接引的老師,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他沒有傳給我密法,他教我看經,看經有不明白的地方找他,他給我解釋,這個也是觀機。

  學佛無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當然頭一樁事情是你要消業障。你的業障不消除;諸位要曉得,佛是一個圓滿智慧圓滿福德的人,所以叫「二足尊」,足是圓滿,二是智慧跟福報兩樣都圓滿,大智大福之人。我們沒有福沒有智怎麼學佛?怎麼能學得成功?所以學佛不能沒有福報,不能沒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有智慧,行!沒有智慧有福報,也行!這是什麼?可以入門,入門再補習,再把你缺少的那一部分補上來,兩者總得有一樣。兩個都具備,好!那個成就快。

  像我在年輕就缺,沒有福報,一點福報都沒有,這個學佛之後才懂得修福。修了將近三十年,福報好像才現前,我們才有一個講堂,不要到處跑了,有一個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我講經二十年,我學佛七年;換句話說,二十七年了,修福從這個地方開始看到有一點福報現前了。你沒有耐心不行,哪裡說是三年五年就能見到效的,沒有那麼容易!古人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一棵樹,讓這個樹長大也要十年。所以你要不消業障怎麼行?

  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是很重視,教我要消除業障。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有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業障!業障要消除。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麼消除?用什麼方法去消除?大師傳給我的不是拜懺,不是在佛前求懺悔,他教我不是這個方法。他教我的是改過自新,每天要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失、毛病習氣,只要自己一發現,就下定決心把它改過來,這個叫懺除業障。我明白了!所以他講的東西我相信、我佩服,他老人家所傳的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凡夫最難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不知道,你怎麼會改?所以聖賢書不能不讀,聖賢的教誨是一個標準,拿著這個標準天天來檢點自己,就容易發現過失。所以明朝末年,念儒家書的、學佛的都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過失,這是一個好辦法。我們佛門裡面,淨宗的祖師蓮池大師就用功過格來修行,現在這一篇東西還在《蓮池大師全集》裡面,流通很廣。它不叫功過格,它叫「自知錄」,人貴自知之明,「自知錄」就是功過格。

  晚近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把改過自新、改造命運的道理搞清楚,那裡面是講因緣果報的。我們要改惡為善,改禍為福,改凶為吉,改凡為聖,《了凡四訓》是個基礎的教育。你只要想改造命運,我們學佛是改造命運,是大的,我們是要改凡為聖。你看我們今天在六道,我們想改六道為極樂世界,這是大的改造。你要懂改造的理論,懂改造的方法,有理論、有方法,我們自己就有信心。所以頭一步要把自己的命運轉過來,命運都轉不過來,你學佛有什麼成績可言?它都擺在面前的。

  《了凡四訓》重要!所以我講經這麼多年,常常勸人,特別勸初學,你把《了凡四訓》從頭到尾念三百遍;用一年的功夫,一天念一遍,學佛從這裡學起。因果的道理明白通達了,你就開始修行,開始轉惡為善。善惡的標準,印祖講得好,他用《太上感應篇》,尤其是這個註解吉凶獲報的例子在《感應篇彙編》。《感應篇》的文字不長,一千三百多字,《彙編》就幾十萬字了,這裡面有註解、有例子,真的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些例子增長你的信心。

  除這一部書之外,《安士全書》也是印光大師極力推崇的,它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那個註解例證也非常豐富。「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文字更短,不到八百字。這些東西早年我都講過,內容非常豐富,以這個為標準來檢點自己的過失,把它當作戒律來看。學佛從戒律開始,以戒為師。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真有了功夫,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這個是學佛一條大道。古往今來那些聲聞菩薩都是走這一條路子成就的,你還有特別法門嗎?

  密宗,我的老師是密宗大德,他告訴我密宗是佛法裡頭最高的修學法門,不是初學學的;就像學校念書一樣,密宗是研究所。你要想上研究所,你先要念大學,念學士學位,然後念到碩士學位,你才能夠念博士班,你不能夠躐等。所以藏密一般規定開頭十年顯教,不是一下就叫你學密法,前面十年是顯教。顯教真正有基礎了,考試及格,你拿到學位了,西藏這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學位之後,你才有資格學密法。

  可是現代眾生的根性比古時候的人這個水平下降得太多了,這個時代學密能不能成就?往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是學密的,他告訴我,最近這半個世紀五十年中,在中國,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告訴我,念老講從今往後學禪的根機沒有了,學密的根機也沒有了,唯一能成就的只有念佛。他自己雖然是密宗的上師,他是念佛往生的。他在臨走的那幾個月當中生病,身體不好,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加功用行求生淨土。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那也是了不起的大德,確確實實是顯密圓融,宗教俱通,在佛門講是通家,希有難逢的大善知識,念佛往生的。他到這個世間來,我們很清楚,他來幹什麼?他的使命就是來會集《無量壽經》,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眾生因此而得度,往生就是真正得度。

  所以我們要想消業障得福慧,你要懂道理,你要懂方法。什麼是業障?那更要清楚,然後你才曉得我的業障是不是真的消了。業障是什麼?業障是煩惱,業障是習氣。我常說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業障,你還有沒有?名聞利養這個念頭是業障,五欲六塵享受這個念頭是業障,貪瞋痴慢這個念頭是業障。你看看,你這些念頭,當然一下斷斷不了,那是不容易的,減輕了。去年跟今年比,今年比去年減輕很多,你的業障消了。如果想一想,今年跟去年還差不多,甚至於今年比去年還嚴重,你的業障不但沒有消,逐漸在增長。

  這個事情真的諸佛如來幫不上忙,要靠自己。諸佛如來只是提醒你而已,只是告訴你,你有業障;再告訴你檢查業障的方法,怎麼樣把業障找出來;再教你消除業障的方法。還得要自己做,自己不幹,怎麼能成就?對於因果的道理不透徹,人的願心發不出來。真的,生活在這個世間懵懵懂懂、迷惑顛倒,雖然想作佛作祖,想出離六道輪迴,你變成妄想。為什麼?願發不起來。所以願既然發不起來,行就不得力。那個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想斷斷不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是對因果道理不透徹。

  這個事應該怎麼做?讀《了凡四訓》。可是很多人他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了凡四訓》,如果像是出家人沒有很繁雜事情,你讀本文,一天念三遍,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三、四個小時就夠了。一天念三遍,你一年當中,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可不能搞雜了,雜了效果就沒有了。我用一年的時間專修《了凡四訓》,我專修因果教育,一天念三遍,三百六十天念一千遍了。你對於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紮住根基了,然後你發願,你那個願心就不一樣了。

  這個是修行證果的捷徑。你不紮這個,你覺得這樣好那樣好,你混了幾十年,門都進不去。這個狀況我也曾經講過,壞在哪裡?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有經驗,給你講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我學佛,實實在在講,一般人講運氣很好,第一部看到的就是《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那一年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好像是六十九歲,他跟李老師同年。我看到這一本書非常歡喜。我那個時候有工作,每天還要上班八個小時。好像我在一個月當中把這一本書看了三十多遍,我相信、我懂得了,我的毛病習氣業障比了凡先生還要嚴重,他能改,我也要效法他,也要向他學習來改過。

  在這個不久,我就開始看佛經,看佛經不到一個月就遇到章嘉大師,告訴我懺除業障是後不再造,必須把自己毛病找出來,自己要認真努力去改正;不能把毛病改正過來,業障消除不了的。佛菩薩面前供養、磕頭、拜懺那是形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的妄念還會起現行,那是業障沒消除。怎麼樣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妄念不生,你的業障才消除,這是真功夫。

  佛法一切都是真的,沒有假的,經上所說這個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修行是表現,自己修行的成績,我常常講頭一個是相貌,相隨心轉,這個不能欺騙人,人家一看就曉得了。再看體質,再看你的風度,從前人講氣質,這是修養。沒有用過功夫的人,他的氣質很俗,我們常講俗氣。有修養的人,人家接觸你的時候不一樣,感覺得你氣質不凡,有若神仙!

  風度不一樣,跟你接觸感受不一樣。這個感受外國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相同。自自然然他有攝受力,這個接觸你的人對你敬愛尊重,產生這個力量。學佛的人這個力量尤其強,為什麼?一半是自己修的,一半是佛力加持的。佛力為什麼加持?是幫助你接引眾生。你有願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個願跟佛菩薩願力是相同的。佛菩薩要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你也有這個願,也很可能佛菩薩就藉著你這個形象加持你,使你能把度化眾生這個事業做好。

  所以菩薩遊化十方弘法利生,哪裡有緣哪裡住,緣勝多住幾時,緣淺少住幾天,統統都是緣分。在某個地方有幾個月緣分,有幾天緣分,有若干年緣分,都不能夠勉強。有些時候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菩薩住在這個地方與這個地方有緣,菩薩不住這個地方與這個地方還是有緣。住在這裡為人演說,天天在表演、在教學,身教言教,這一方的人學習也有很認真的,也有很隨便的。菩薩離開了,不在這個地區了,這個地方有很多人想他。曾經認真跟他學習的,會珍惜往昔的這個殊勝的因緣,他會加倍的努力,他成就了。在疏忽因緣當中,也有一些善根發現的,當時菩薩在此地沒有好好跟他學,現在他走了,想起從前的教誨,從前的形象,依舊發憤努力,他也能成就。一般人沒有親近到的,追悔,那是善根,這是好事情,為什麼當年沒有親近,沒有好好跟他學習,這是善根。

  所以菩薩來是慈悲,菩薩走還是慈悲,無一不是幫助眾生。你看根熟的成就了,根沒有熟的增長,沒有善根的種善根,無論在哪個地區,這個示現時間長短,無一不是利益眾生。這個地區眾生什麼時候根熟了,菩薩又來了,菩薩永遠不會捨棄眾生。所以菩薩來不來,不要問菩薩,菩薩什麼時候來?不要問他,他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問自己是不是認真學習。真學,菩薩就來了。有真學的這個念頭這是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是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有感,什麼時候來;哪個處所有感,哪個處所有應。這個感應道交的事情,我們前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是凡夫,我們的情執沒有斷,世間人很重視有情有義。不是非不得已,情義所在,古人講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人有仁有義。尤其這個地方眾生於我有恩,有恩有德,我們要報恩,知恩報恩,再大的苦難都不能捨棄,都不能離開。這是做人的道理,這是中國世間聖人的教誨。佛菩薩教誨是真實智慧,比這個要高,高很多。若非實在不得已,不能離開。

  我學佛這麼多年來,道德情義還是捨不掉。每住一個地方離開都是逆增上緣,順增上緣我不會離開的,逆增上緣逼著我不得不離開。這是佛菩薩對我的一個特別加持,我清楚,所以我對於逆境惡緣我感恩。為什麼?我住在這個地方住了這麼久,這個地方緣已經盡了,我還是捨不得離開。必須有個人來逼迫我,我非走不可,我都是這樣「遊行遍十方」的。但是細細去思惟,逆境惡緣是不是佛菩薩示現的?很有可能,我感激,讓我把這些情執逐漸淡化了;情執淡化,智慧增長了。這是道場的自在力。

  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修行,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我跟許許多多同修常常提醒,不能跟眾生結惡緣。為什麼?人不是一世就完了,人有來世,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這一世處不好,來世怎麼見面?想到這個地方,我就會跟一切人要和睦相處,為什麼?將來好見面。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更好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不能說這個人跟我是冤家對頭,我往生了,他也往生了,難道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在打架,哪有這個道理!

  所以誤會要化解,冤仇要消融,在心地裡頭痕跡都不著,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情,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了。培養自己的純淨純善。純淨,念念與真誠清淨平等覺相應;純善,念念與十善業道相應,那就是大慈大悲。如果你心念裡面,不說行為,念頭裡頭還有十惡的夾雜,你就沒有慈悲。哪有大慈大悲裡面還夾雜著惡念?所以反十惡為十善,要培養純善之心,要培養純淨之心,那麼我們人所在之處,這個地方就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真正修行人修純淨純善,那就是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臺面寶地偈頌第九首:

  【摩尼妙寶莊嚴地,放淨光明備眾飾,充滿法界等虛空,佛力自然如是現。】

  這一首是結歸佛力,前面是結歸道場。我們知道什麼是道場,同時更重要的要能體會到道場在做什麼事;道場裡頭要是沒有道,它就不叫做道場。從前李炳南老師常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長。這一所佛教的設施,這個建築物裡面沒有學、沒有修,我們常講解行兩門,這兩門都沒有,這個地方不叫做道場,這個道場就有了問題。

  所以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警策自己,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修學,我們知道因果,住持這個道場,負責這個道場,將來果報在三途。三途裡面,不是餓鬼、畜生,是地獄。我們何必造這個孽?如果你懂得佛法,你了解這個道場真正的意義,有學風,有道風,你無量功德,這個是道場裡面所有一切工作人員都有使命的。

  不要小看義工,如法的道場,義工在這裡做一個小時的工,他培一個小時的福報,完全看這個道場是不是真正有道。如果真正有道有德,這個道場真正有成就的人,有修行證果的人,他在這裡做一小時的工,一生就在這個道場做一小時的義工,這一小時義工的福報可能有好多世他都享不盡,這是真的。這個道場要是不如法,沒有道也沒有學,他發的是善心來幫它做義工,福報得不到,沒有福,培不到福,但是也沒有什麼大的過失。為什麼?因為你是義工。道場裡面執事有過失,主持的人有罪。執事有過,那個過大小不一樣,看你在這個道場做的是些什麼。如果做的是損人利己、害道肥己,那個麻煩就大了!自己好像是養肥了,沒錯,地獄種子現前了。

  這些事實真相,只要你細心去觀察,都在你面前。這個事情不神祕,因果報應擺在面前,從哪裡看?你看他怎麼死,你就知道了。走的時候有瑞相,決定是往好地方去;走的時候相不好,一定是往不好的地方去,能看得出來。往生的人,生天的人,來生還得人身,享受人間富貴的人,走的時候相都好。最明顯的一個現象,頭腦清楚,一點都不迷惑,他肯定是善道。你想想看,哪有頭腦清楚的人會去做畜生、去做餓鬼地獄?沒這個道理!凡是墮三惡道都是迷迷糊糊、糊裡糊塗去了,神志不清走了,那個很麻煩;頭腦清楚的人,你就放心。

  所以有很多同修問我,他的家親眷屬走了,是不是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事情不必問我,你仔細觀察他走的時候狀況。如果是念佛人,頭腦清楚念佛走的,那肯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是四十八願裡頭的第十八願「一念必生」。那個一念不是平常,是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他心裡是佛,願生佛國。念佛願生佛國,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本願,他不會違背的。

  我們有沒有把握到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可以說誰都沒有把握。尤其是在這個亂世,一個災難來了,知道自己怎麼死?所以我常常教導同學,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不要怕死,不要驚慌;災難到頭的時候,要怕死、要驚慌就完了,肯定三途去了。要怎樣?經上告訴我們的,不驚不怖,一絲毫恐怖都沒有。什麼樣突發的災難,要能夠到心裡若無其事,這個就是定功,這個就是念佛三昧。在這個時候一心念佛,決定往生!這是說我們萬一遇到意外的災難,而沒有辦法躲避,天災人禍,絲毫沒有恐怖。我們念佛的功夫在此地,不能不曉得。

  第二首結歸佛力,『摩尼妙寶莊嚴地,放淨光明備眾飾』,我們先說這兩句。這兩句是什麼意思,「摩尼」代表什麼?「妙寶」代表什麼?諸位要記住,前面第三句「演說大士諸弘願」,妙寶是三寶。哪三寶?是戒定慧三寶,是覺正淨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有三寶的地方是真正的莊嚴。摩尼是如意、清淨、自在,稱之為寶。妙寶上加上摩尼,它不是別的,確確實實就是指覺正淨;覺正淨就是戒定慧,慧是覺,定是正,戒是清淨。

  夏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經題裡面就有「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所以這五個字三學、三慧、三寶具足。題上就這麼清楚了,你就能想到這部經不可思議。別看這部經不長,小小的一本,三寶三學三慧統統具足,那是圓滿的大法,究竟的大法,真正堪稱無上法寶,摩尼妙寶。

  夏老居士是什麼人,沒有人知道。黃念祖老居士曉得,不說;他雖然不說,我們心裡頭有數。我最早聽到的是在美國邁阿密,是美國人說出來的。這些美國人都有特異功能,中國人說特異功能,一般人講神通。他們看到夏老的照片,給大家介紹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體是透明的。就從這一點的訊息,我們就曉得那不是凡人,身體透明談何容易!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身體是透明的。我們凡夫身體是漆黑的、污穢的,裡面髒東西太多了。

  由此可以證實,夏蓮居老居士煩惱障、所知障破了,二障破了;二障破了,在一般講最低的限度是法身菩薩,身體是透明的。雖然都是透明的,那個透明度又有淺深不一樣。有少分透明,像我們看毛玻璃一樣,確實是透明的,但是並不深,你看他的清晰度;有完全透明的,像玻璃一樣,一點渣子都沒有,那不是普通菩薩!我們讀《華嚴》,我們能想像到那種透明度,肯定是八地以上,等覺菩薩、如來的身相那是完全透明的,一點渣子都沒有。可惜這些外國人在觀察的時候,我沒有在場,曾憲煒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的。曾居士忘了他的透明度有多少,要是完全透明,那就肯定是等覺菩薩以上的。

  他的示現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是來會集《無量壽經》的,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眾生,作斯示現,這哪裡是普通人!宋朝王龍舒居士是進士及第,學佛解行相應,他做了一個會集本,流通也很廣,叫《大阿彌陀經》。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也做了一個會集本,確實他這個本子比王龍舒的本子好,福報沒有王龍舒居士那麼大。王本流通很廣泛,他這個本子很少看見單行本流通的,那就是福德因緣。到今天我們知道《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夏老居士這個本子流通量最大、最普遍,流通到全世界。這不是人力,『佛力自然如是現』,這是佛力加持。這個地方「摩尼妙寶」,剋實而論是指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

  「放淨光明備眾飾」,這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大法,清淨光明,確確實實一塵不染,無量無邊的莊嚴。這個「飾」就是應前面的莊嚴,飾是裝飾,備是圓備,沒有一點欠缺。在前面我們也說了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絕對不是講這個經本,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你就明白了。

  『充滿法界等虛空』,一點都不錯。我們怎麼學?我們的願要充滿法界等虛空,我們的行也要充滿法界等虛空,《華嚴經》你就學到了。純善無惡,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什麼樣子?作佛的樣子,作菩薩的樣子。

  淨宗同修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淨宗學會」這個名號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我第一次到北京就是去訪問黃念祖老居士,他把這四個字告訴我,一再的囑咐我,國內建淨宗學會機緣沒成熟,希望我在外國發起建立淨宗學會。我接受了、答應他了。那個時候離開北京,我就到美國去了,在美國加州住了不到一個星期,我到加拿大講經,在溫哥華就成立第一個淨宗學會。

  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加拿大的淨宗學會,在溫哥華。聽說現在這個會還在,什麼人負責我不知道。從溫哥華講經回來之後,回到舊金山,在舊金山這是第二個淨宗學會,美國淨宗學會,在Sunnyvale,楊一華居士主持的。這個淨宗學會現在逐漸很有規模,做了很多的好事。我們一些錄相帶在美國電視台播放,由他們負責的,他們在做的,我們還保持著聯繫。

  在美國到處講經,到處勸他們組織淨宗學會,大概有十幾個,美國有十幾個淨宗學會。正式在地方政府立案的淨宗學會確實是在外國開始的,以後再傳到台灣。台灣第一個是我們的華藏淨宗學會,沒有會址,就在圖書館,華藏圖書館。現在華藏淨宗學會這個招牌是悟道法師他拿去了,台北市華藏淨宗學會。還有一個台北淨宗學會,台北淨宗學會是陳彩瓊居士主持的。好像現在台灣大概我看也有二十幾個淨宗學會,馬來西亞有三十多個,澳洲有八個,好事情!

  淨宗學會的性質,實實在在講就是古時候的蓮社,我們彼此之間有往來,每一個學會都是獨立的,沒有統轄管理,沒有!這個我們跟佛光山不一樣,跟慈濟功德會也不一樣,他們是有組織的,有統一指揮管理的,我們這個沒有,各個會都是獨立的,人事獨立,財務獨立,只有修學我們大概都是統一的,都是依五經一論,而且都是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為主修的功課。我們在修學這一方面互相交流,互相的幫助。這個會是這樣的一個性質。所以會與會之間是友誼,大型的活動我們人手不夠了,我們會請其他會來支持,甚至於有些時候財務有困難,別的會也會支持,確確實實我們像兄弟一樣互助合作,互相尊重。

  曾經開過一次聯誼會,在我初到新加坡的時候,新加坡淨宗學會成立,召開了一次聯誼會,世界各個淨宗學會的代表都來參加。這種聯誼會我們是不定期的,不是每年有一次,看機緣成熟,我們這樣召開一次。看看將來我們在澳洲如果緣成熟的話,我們在澳洲來召開一次。這麼多年大家見見面,彼此互相來共同研究探討修學的方法,彼此互相觀摩,改正錯誤,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是有必要的。所以聯誼裡面我們著重互相學習,提供不同的修學經驗心得,幫助大家提升自己修學的品質境界,所以這個會還是有意義,值得召開的。

  這是摩尼妙寶,我們把它剋實而論指出來,就是《華嚴》,就是《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特別是夏老的會集本,它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真的是「放淨光明備眾飾,充滿法界等虛空」,我們的心行要與經相應。

  末後這一句重要,這是「佛力自然如是現」。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離妄想分別執著,《華嚴》是佛力自然如是現前,《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也是佛力自然如是示現的。如果諸位從這個角度深入去觀察體會,你所有一切的疑慮都消除了。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每一個人妄想很多。我們可以說這個思想非常非常複雜,心都不清淨,沒有真誠,沒有清淨,沒有平等,沒有智慧,沒有慈悲,說話、寫文章不負責任,因此這裡面自自然然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誤會。我們聽了看了能相信嗎?你要是相信、接受了,你自己的問題嚴重,你會迷失方向,你會走入歧途,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法子避免的。為什麼?想法看法太亂了,沒有標準。

  我們在這個混亂的局面裡,要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只有一個法子,跟著佛菩薩,跟著聖賢人,一門深入走一條路,決定不旁顧,我這一條路走到底能走出來。這個要有信心,這個信心是智慧、是福德;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他不相信,學了幾年好像沒有什麼收穫,他就再找另外的路,錯了!他這一條路快要走通,他放棄了,那多可惜!繼續走下去就通達了。所以一般人的話,特別是這初學的人,不能聽!

  從前老師教學生,也許諸位聽說過師承,什麼叫師承?承是承傳,老師一代一代傳下來,世法佛法古時候的承傳都是這個辦法。這個老師要找一個傳人,傳人不好找,所謂是可遇不可求。傳人的條件是什麼?是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從,對老師是百分之百的信心,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個人具足做學生的條件,老師傳授給他。他對老師信心不足,半信半疑,對老師的教導陽奉陰違,這個人不是傳法的人才,不具傳法的條件;在佛法裡面講法器,他不是法器。法器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依教奉行。教的你不做,這有什麼用?佛菩薩來了都沒辦法,你都成就不了。你就想想,這一個老師在一生當中教學,要找這個學生不容易,可遇不可求。有時候一生當中遇到一個,遇到兩個,那真是天大的喜事。

  一生當中一個都遇不到,怎麼辦?在從前著書,希望利用文字傳給後代。也許後代有有緣的人,他對你這個著書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還成就了。這個情形有,在中國頭一個是孟子。孟子是繼承孔子的,但是孟子那個時代孔子已經過世了,孟子從哪裡學?學孔子的書。孔子的著作留下來了,他真的是一門深入,依教奉行。有不明瞭的地方問孔子的學生,從前跟孔子學過的,向他來請教。孟子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從書本上學來的。

  所以真正這個承傳的條件就這麼兩個,對老師「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就這八個字。有絲毫懷疑就把你的這個學問破壞掉了,懷疑是你自己的信根不深。外面的謠言很多,你會輕信謠言,對於你的老師信心逐漸逐漸喪失,你的虧吃大了!那個造謠生事的人是什麼?是你的冤家對頭,是你的魔障,魔看到你要成就,他嫉妒。你成就了,他不能報復,他必須把你拉下來。你果然上了當,把你又拉回去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他等待機會來報復,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學道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

  但是實在講真難,為什麼?老師有過失,學生看在眼裡,他怎麼會服氣?那個老師是真的過失、假的過失,這個我們不知道。所以善財童子離開老師出去參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導他參訪善知識必須具的心態。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態度?不見善知識的過,你就能有成就。你見善知識的過,把善知識過放在自己心裡,把你的道行完全毀掉了。你想想看,誰能做得到?

  善知識裡頭確確實實有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的,他示現那個過失,那個過失是度一種人,用那種方法來度他,是他的善巧方便。我們凡夫哪裡知道?凡夫不知道!所以文殊菩薩講的這個話,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就說明,善知識這個裡面生熟難測。這就是說,這個「生」是真正凡夫的這個善知識,「熟」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麼會知道?把佛菩薩度眾生那種巧妙的方法,我們誤會了,那一類的眾生不是這個方法不能得度。所以吃虧是自己,不是別人,對善知識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

  若是凡人,清涼大師在註解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然是像大聖堯舜禹湯都還免不了有小過失。所以人為什麼自己不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過失?自己一身的過失,還批評別人過失,是過上再加過,你還會有什麼成就?說實在的話,誰才能批評人的過失?自己完全沒有過失,你才有資格。自己完全沒有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會批評別人過失,大智大德。他為什麼不批評?他那個完全沒有過失是從有過失修過來的,修行過來的,過來人!看到你的過失,我從前跟你一樣。

  佛眼睛裡面看眾生,佛是眾生修成的,一看你是我在從前哪個階段,他笑笑不會說你的。說人過失、記人過失的,這一生他的德行毀棄掉了。這個人沒有德行,哪裡能成就學問?哪裡能成就智慧?成就智慧,我們曉得真智慧是從定中發現的,因定生慧。你的心裡頭還有別人過失,你的心定不下來,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想想看,我們要求真智慧,要想得禪定,要想開智慧,決定不能把別人的不善裝在自己心裡頭;你把別人的不善裝在你心裡頭,你這一生成就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你哪裡是法器?你不具足傳法條件!

  所以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找一個學生是更難,到哪裡去找?這一樁事情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所以許許多多真善知識一生找不到,唯一的辦法著書。現在有更方便的方法,我們錄相,我們把畫面、音聲都可以往底下一代傳遞。如果我們所悟得的、所修得的是真實的,自自然然有人他去拷貝流通,還用得著自己操心嗎?如果這個東西沒有價值,後人不會給你流通。現在人沒有問題,現在有些跟你有交情,肯給你流通。過個五十年,過個一百年,那個時候的人跟你沒有交情,完全看你的東西有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絕對不會流通你的。

  所以從這些地方你就要知道,古來大德他們那些著作,凡是能夠流通到現在的,都是經過千百年當中多少人看過的,多少人讚歎的,才會把它刻版流通到現在。如果覺得這個沒有什麼太大價值的,放棄了。這個放棄的原因,古時候流通的成本太大,印刷術沒有發明之前用手抄,流通你要請人抄。請人抄要給錢、要給工資,你要養一些寫字寫得好的人,天天替你抄,成本太高。印刷術發明之後,就是木刻版,那個成本也不得了。諸位如果到南京,你就看到金陵刻經處,還有刻這個木版的。不像現在照相製版方便了。那麼大的成本,人家不願意付出,所以精挑細選,選擇你一生當中著作最好的、最精華的把你抄下來,你才曉得古聖先賢傳來的都是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