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0四卷)  2002/08/0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04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

  清涼大師《疏鈔》裡面的開示非常重要,他說「隨一一心,同時相應功德流注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大師在《鈔》,鈔就是註解的註解,裡面說,「大海」是比喻藏識,前面講過,「小海」前面所說的是表種子,這都是講的心王、講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大海,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是小海,就是前面講的地面上的香水海。現在講的河,河表什麼?河表同時相應的心所。我們知道與阿賴耶相應的心所「五遍行」,他這個註解裡面講的「善十一,遍行、別境,二千福河,流注心地」,由此可知,此地講的海間香河是識心相應的心所。這個提示非常之好,我們了解佛說這個用意到底在哪裡,我們應該怎麼樣修學。換句話說,前面所講的都是講的存心,我們講存好心。心所是心王的起用,它起作用與哪些心所相應,清涼大師在註子裡沒有講煩惱心所,煩惱有二十六個,他只講到善十一、遍行五、別境五,所以說「二千福河」,二十乘百是二千,取這個意思。請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

  這一節文,我們知道『香水海』是藏識裡面含藏的種子,香水河是與它相應的心所。這裡頭最重要是『右旋圍繞』,佛法尚右,右是順、隨順,隨順法性;向左這就相違背、相反了,與性德完全相背,那是左。左旋圍繞,那就是凡夫,那不是聖人,那也有相應心所,相應心所就是煩惱,二十六個煩惱。凡夫!六道裡面的眾生,不知道隨順性德,隨順煩惱習氣,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六道輪迴,轉變成三途苦報,沒有一法不是從心裡頭轉的。所以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

  學佛,實實在在講,真正聰明伶俐漢,抓到佛法幾個綱領,一生受用不盡。尤其是往生西方淨土,往生淨土的祕訣不能不知道。這個佛號怎麼念法?你去找初祖,第一代的祖師,什麼人?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法界初祖,最原始的初祖。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的,在《楞嚴經》上,他教我們怎麼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方法,念佛的祕訣。都攝六根這個意思,我們凡夫六根往外頭六境跑,眼溜到色塵裡面去了,耳跑到聲塵裡面去了,都往外頭跑。都攝六根就是收心,把它統統收回來,眼不要向外緣,向內。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法門,不往外看,往裡面看,觀世音是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眼根呢?眼根反視,反視就見性,就見到色性,性成無上道。你六根要知道回頭!凡夫的毛病是不曉得回頭,眼見色合自己意思貪心起來了,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來了,煩惱起現行,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佛今天教導我們不要隨順煩惱習氣,那怎麼辦?我們沒有功夫,沒有戒定慧的功夫,六根非往外面跑不可,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持戒,嚴持戒律。好辦法!果然能夠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去做,認真的去做,你就有回頭的日子了。

  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就是我們博地凡夫隨順性德。佛菩薩的教訓,他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都是性德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所以我們隨順佛菩薩教誨就是隨順性德、隨順自然。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你要不懂,你有疑惑,「我為什麼要隨順他?為什麼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為什麼受他的約束、受他的限制?」我們全想錯了,這是什麼?把佛菩薩當作凡夫,不知道他是聖人。他跟我們不一樣,他的示現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是煩惱自然流露,怎麼會相同?他們「右旋圍繞」,我們偏偏要相反,我們是左旋在打轉,所以活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現在苦,來生更苦,你有出頭的日子嗎?非常非常困難!古人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誰是老人?佛是老人,菩薩是老人。佛是個圓圓滿滿覺悟的人,菩薩是大覺,但是還沒有到究竟圓滿。法身菩薩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不向他學習,你到哪裡去學?

  現在這些聖人不在眼前,那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沒有福報,不能跟這些佛菩薩生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沒有福報!但是還算是幸運,諸佛菩薩的經教流傳在這個世間,我們有緣接觸到了。世間最大的福報是流通聖教,流通聖教裡頭最殊勝的兩樁事情,一個是依教奉行,一個是印送供養《大藏》,這兩種福報是平等的。很多同修都非常關心,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有劫難,千萬不要以為一九九九年、二千年平安過去了,大概沒事了。你細心觀察,你看看每天資訊裡頭傳遞的是什麼訊息,在這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災難頻率繁多,這不是太平的徵兆,我們怎麼可以掉以輕心?所以生活在這個時代,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真的不一定災難什麼時候發生,也許在明天,也許在下個星期,也許在下個月,誰能預料得到?聰明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認真努力修行。為什麼?災難不能避免,修行功夫得力,提升自己的境界。

  聰明人一門深入,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意思懂了;淨念相繼,「淨」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二六時中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這一點都不假!念佛功夫確確實實是有等級的,上上乘的功夫是自己的身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合而為一,這種人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那你要問:怎樣跟阿彌陀佛合一?這個「合一」是此地講的心心所完全相應。阿彌陀佛的心心所是什麼樣子?大乘《無量壽經》就是!我講經的時候勸同學,你把大乘《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明白了,教訓統統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自己的心行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自己心行,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同居土,你在這個世間跟阿彌陀佛已經沒有差別了。你的思想是阿彌陀佛,你的見解是阿彌陀佛,你的言語、你的一切行動全是阿彌陀佛,這個跟諸位說,這是全身念佛,不只是口念,思想、見解、行為統統都在念佛!最下的就是口念,口跟心相應,思想、見解、行為要善;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至少要跟十善相應、跟五戒相應、跟三學相應、跟六和相應。

  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的時候,不是在美國,第三個淨宗學會是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一個緣起,緣起裡面訂了六門功課,行門。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能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肯定生凡聖同居土,靠得住。如果我們的心行與這五個科目相背,這一生念佛,阿賴耶裡面種下了阿彌陀佛的種子,跟阿彌陀佛結緣,這一生不容易往生。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好地方去,人天兩道,你到天上去享福去了。到人間那也是人間大富大貴、長者大德,來生比今生那殊勝得太多了,這大福報。

  早幾年我在北京看黃老居士,老居士的學生告訴我,他說:「黃老常常在我們面前提起法師。」我說:「什麼事情?」他說:「淨空法師如果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不得了!」我們不要福報,為什麼?享這種福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把這個福報迴向淨土,做為我們求生淨土的資糧。這一生修福不要享福,永遠沒有享福的念頭,這個好!講經弘法如果不開悟,是福報。你講經的時候,果然能夠像古大德所說的「隨文入觀」,你能夠契入經典裡面的境界,這個好!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以前教過同學們,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講經亦復如是,聽經也是,問題你會不會聽。你要會聽,一次完成,三學三慧具足。說了這麼多的話,真正重心是要知道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就是「右旋圍繞」。千萬不要搞錯方向,搞錯方向就是三途六道。這一句是「舉數」,長行裡面也是三段。下面有十句辨別莊嚴,請看經文:

  【一切皆以金剛為岸。】

  『一切』,就是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這個「一切」就是指各個香水海,它具有的四天下微塵數的香水河。表法的意思要懂,所有相應的心所沒有一個不順,非常難得!從念佛法門裡面來說,就是沒有一絲毫的夾雜,有毫分夾雜,那個毫分是左旋不是右旋。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毫分不善是左旋。我們今天學佛最困難的,我們有沒有善心?有沒有善意?有!為什麼不成功?這裡頭夾雜不善,麻煩在此地。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不純,善惡混雜,細心去反省,善少惡多,這怎麼得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個根性,這個根性能不能往生?完全看緣分,真的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所以念佛緣要殊勝,什麼叫殊勝?《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不能夾雜,夾雜就不是一向專念;《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淨念相繼」,這些大的前提、大的原則我們要掌握到,真正是一個念佛道場。

  我們結七念佛,現在是非常時期,怎樣念才能收到效果?我們是因應環境,我們舉行十個佛七,十個佛七連起來,人在這個地方念佛心是定的。通常一個佛七,說老實話,大概到第五天心才能定下來,第六天念一天。第六天的心有的時候都浮動,為什麼?佛七圓滿,剛剛定下來的時候又圓滿了,一圓滿心又動了,很難收到效果。所以我們提供修行的道場是十個佛七,這十個佛七第一天有儀規,按照念佛儀規來做,第二天以後就沒有了,就一句佛號。這十個佛七當中沒有開示,你要聽開示、要聽講經,到佛學院去,念佛堂裡面沒有,念佛堂主七師一句佛號念到底。佛號我們念四字,不念六字,為什麼?臨命終時,你要曉得愈簡單愈得受用,六個字比四個字多了三分之一。往生經裡面,佛教導我們的是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我們就是執持名號,一個妄念都沒有。

  怎麼個念法?我們還是分三個區,繞佛是一個區,以繞佛為主;止靜是一個區;拜佛是一個區,分三個區。實在念累了休息,休息的時候不脫衣服,你還是穿著海青;出家人衣抽下來,海青不脫。稍稍休息,醒過來了,精神振作起來了,趕緊進念佛堂。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諦閑老和尚教的,早年行策法師也是用這個辦法。這個方法好,七十天你的心都是定的。要是念得好,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功夫成片。念到這個功夫,往生就有把握了。妄想放下了,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成片裡面上等的。我們講九品,上三品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去就去,世壽還沒有完,不要了。古來念佛人這種例子很多,他的壽命還有,不是沒有,他不要了,我現在就走。真有本事他走得了,不是走不了。有這個本事不走的,一個是隨順世間壽命,一個是在隨順期間幫助接引眾生,肯定為念佛眾生做最好的榜樣;要不是這樣,他沒有理由不走。別人不走是沒有本事,他有這個本事,有本事而不走,還不是為眾生?為眾生服務,在念佛堂裡面給大家做樣子,做模範、做典型,大慈大悲的示現。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辨別莊嚴,這十句裡頭。「嚴事並無差別」,莊嚴的事跟前面所講的大致上都相同。所以說「一切皆以金剛為岸」,「一切皆以淨光摩尼以為嚴飾」,每一句都可以冠上「一切皆以」,這個意思為我們顯出寶體寶嚴,體是寶,莊嚴的也都是寶。「聖靈游集」,聖是聖人,佛菩薩、神靈他們在這個地方游化、聚會,集就是聚會。「光雲相映」,這些人都放智慧光明,像燈一樣,光光互照。「萬象浮輝」,這種景象在今天大都會裡面,我們登在高處看這個城市萬家燈火,美不勝收。這是大師對於長行十句總說,細說如果前面經文都明瞭了,這個地方你都能夠想像得到了。這第一句是「岸體金剛」,一切皆以金剛為體,金剛代表堅固不壞,對我們初學的人這一句重要。什麼堅固?信心堅固。如果對我們修學的法門、經典、方法有懷疑,那就不行了。

  世間是多元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古大德從經典裡面發現的,《無量壽經》不是一次宣講的。我們看古大德這些註解裡頭,他們的看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次。在翻經目錄裡面記載著《無量壽經》有十二次的翻譯,它的譯本有十二種,但是這十二種當中,七種失傳了,找不到了。題目在,在目錄裡頭有,書找不到。這十二種譯本現在還剩五種,所以他們就用這五種原譯本來比對,發現釋迦牟尼佛至少講過三次,這個很特別。世尊在一生當中四十九年講經沒有講過重複的,《無量壽經》他講三次,這是很希奇,這又顯示什麼意思?祖師大德在那裡推想、思惟,這經重要,所以他講過三次。每一次講的不可能言語完全相同,意思可以說大同小異。我們今天也是如此,給你一個題目講演,同樣題目講三遍,你講的內容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可能,總有幾句不一樣,你不是依照稿子講。

  釋迦牟尼佛當年沒有稿子、沒有經本,所以記錄下來之後不一樣,於是三個不一樣的版本。這裡頭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最明顯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漢譯的二十四願,魏譯的康僧鎧的本子四十八願,宋譯的這最後的譯本三十六願,這個不能有差別。從這個地方看,釋迦牟尼佛不是一次講的。為什麼這個願有二十四、有四十八、有三十六?在我們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為大家介紹淨土法門,對象不一樣,聽眾不一樣。佛是隨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佛法不是死的。正因為是這個原因,所以會集就有必要;如果不會集,那你一定是五個本子統統要讀。如果當年這個譯本要沒有散失,那現在就有十二個本子,你要學《無量壽經》,這十二個本子都要念,太麻煩了!何況這個本子裡面當然很多重複的、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每一個本子都有不同的。為了讀誦學習便利起見,一定要把它會合起來,相同的地方留住,不同的地方全部採納。從一個本子把這許許多多本子都讀到,都沒有漏掉,集大成。這個工作應當要做。

  最早年做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本子叫《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流通也相當廣。蓮池大師註解《阿彌陀經》,這大家曉得《阿彌陀經疏鈔》,《疏鈔》裡面他引用《無量壽經》,差不多一半是用王龍舒的會集本。你從這個地方就明瞭,這是一代祖師他對這個會集本肯定;他要不肯定,他怎麼會引用他的?所以為了契機,有此必要。眾生的根機不一,佛接引眾生的方法、方式也不一,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有這個知識,你對於這些差別那個分別執著你就放下了。

  根性不相同,機緣不一樣,決定不能說我是這個根機,你們都要跟我一樣,不可能!就好像人吃東西一樣,各人口味不相同,這個人喜歡吃辣的,你們統統都要吃辣的;那個人喜歡吃甜的,你們統統都要吃甜,這是不講理。最好的飲食是什麼?隨各人自己的口味,最高明的,哪個不歡喜?人人都歡喜,要能對各人的口味。對各人的口味這一桌菜可不好辦,有一個辦法,所有蔬菜,我們吃素的人以這個做比喻,全是用清水煮過或者是清炒,裡面什麼佐料都不加,一色,沒有味道。調味?擺在另外一邊,你自己去調味,那就很適合你的口味了。外國人就是這樣的,你看外國人這個餐桌上,他擺的有鹽、擺的有糖、擺的有醋、擺的有油,他的菜確確實實沒有味道,他懂這個道理。我做出的東西不一定合你的口味,但是這樣做,讓你自己調味,那當然合你的口味了,這就是最好的。

  不變的是原則,金剛表不變,金剛表智慧。這個香水河的兩岸是智慧,金剛般若,不壞的信心,堅固的願心。信願堅固,你的行就堅固、就不壞,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不會受環境的震動,你的心是定的。信願行都是金剛,我修這個法門,我自己得利益,我自己得好處。所以今天我們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只有一句佛號是統一的,為什麼?佛號要不統一,那就亂了,秩序就亂了,這個不如法。佛號一定要統一,四字這個節奏決定是統一。你是繞佛或者是拜佛或者是止靜,隨你自由,這個就方便,這個不必統一,各個人都歡喜。為什麼?每個人身體體質不一樣,體能不一樣,要適合他的身心,讓他身心自然調適,歡歡喜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長行第二句看起:

  【淨光摩尼以為嚴飾。】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很簡單,「摩尼嚴岸」,我們知道這一大段經文完全說的是相應的心所。『淨光摩尼』,「淨」是清淨,「光」是光明,就是十一個善法跟遍行、別境,阿賴耶識所緣的,阿賴耶識起作用的。我們要學的,這幾年來我也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修淨土總的來講,我們修什麼?純淨之心,純善之行,就是此地講的「淨光摩尼」。由此可知,這是莊嚴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什麼叫純淨?離妄想分別執著才純淨。唯有純淨的心與十善業道相應,這個十善業就是純善,不夾毫分不善。心要是不純淨,修十善業道總不免夾雜。所以這個世間六道裡頭的凡夫,十善修到清淨不容易。你要說是真的像佛講的標準: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什麼人的標準?諸佛如來的標準。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換句話說,還有毫分不善夾雜,你想想是不是這個標準?《十善業道經》不能等閒視之,不能小看,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你看經後面講的,與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法不相應,這是光。所以我們看到佛像,彩畫的佛像,我們看到佛像頭部都畫一個圓光,圓光頂上通常都寫三個字,這三個字發音是「唵阿吽」。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經》上講的這一句話,身口意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一絲毫不善都沒有,是佛!「唵」是身三業,「阿」是口四業,「吽」是意三業,十善圓滿這個人成佛了。十善是從學佛起步、你一入佛門就學這十條,修到純淨純善成佛了。這是不是佛家修學的基礎?你從這裡就想到了。十善做不到,你還持什麼戒?不但大乘戒你不能持,在家菩薩的五戒你都做不到。三皈五戒是以十善為基礎,從十善業道裡面生起來的。十善業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須臾不離,生生世世都奉行。成佛之後還不離,為什麼?做給初學的人看,接引初學,做給老修人看,讓老修行的人能有長進。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我們明白了,他在那裡表演十善業道。

  這一句是「淨光摩尼以為嚴飾」,我們要懂得「淨光摩尼」是什麼。你持戒修善,你得自在、你得如意,摩尼是如意,身心自在。佛法當中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拿什麼去求?拿善戒去求。你有十善、你有五戒,出家人你有沙彌十戒,你不犯威儀,你就有求必應。出家的同學如果沒有十善,連沙彌律儀都做不到,你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一條路就斷掉了;你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跟妖魔鬼怪那一條路通了,這怎麼得了!我常常講,不斷的在講,都沒有能把大家喚醒過來。怎麼知道你沒醒?你對於沙彌戒律沒有重視,你沒醒悟過來,你還在昏睡。真正醒悟過來了,他一定認真在這上下功夫。

  我今天在澳洲學院、學會跟大家在一起學習,如果諸位不重視戒善,我會離開,我不會跟你們共住。我會去找一個地方去閉關,我搞我的,你們搞你們的,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實話。你們肯學真用功,我看到很歡喜,我樂意跟你們大家在一起同學,我也能盡心盡力照顧大家。佛法裡頭緣如是,什麼叫有緣、什麼叫沒有緣?不能隨順佛陀教誨,沒有緣;真正能隨順佛陀教誨,有緣。與這個世間亦復如是,我相信每一個同學,你要真正修到往生有把握了,你還願意住在此地嗎?就像我們一般人這個心理一樣,有個好的地方、好的國家,如果你移民簽證拿到,你不去嗎?想盡方法去辦移民,這個移民果然拿到,非常歡喜高興去,趕快去了。

  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好,諸佛讚歎,一切諸佛的剎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比。那是不是西方世界生活環境是一切諸佛裡頭的第一?不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介紹給我們,諸佛剎土的殊勝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更高的多得是!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他那個地方學習的環境第一。這是真的,那是諸佛剎土裡頭不能比,學習的環境。實際上來講,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佛教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帝王、大臣、將相他們的福報大,居住的環境比你的大學要殊勝得多。不說別的,你說北京的皇宮,哪一個大學有皇宮那麼大、那麼莊嚴?沒有,都比不上!但是講教學,皇宮比不上學校。從這個比喻上,諸位就能夠體會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學習的環境,你將來修行成佛,你在菩薩道的這個階段當中,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你所修積的功德,將來感得的報土不一樣。

  佛法離不開因果,佛法不是講世間人離不開因果,諸佛如來還是離不開因果,因果才是宇宙之間世出世法裡頭的真理。《法華經》上講的「十如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那個如是,因果決定相應。善因決定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絲毫不爽,我們對這個要有像金剛一樣堅定的信心。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印光大師的教誨,他老人家的教誨就是特別重視因果教育。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同學善心願心發不起來,怎麼發都發不起來。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去反省,這原因在哪裡?實實在在講,不了解因果的真相,把這個看淡了;如果真正了解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你就不敢不用功。為什麼?你知道你將來的苦報,你願意去受嗎?你願意來生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嗎?

  《淨土聖賢錄》裡,我們看到宋朝瑩珂的故事,這佛家講公案。瑩珂的成就,沒有別的,怕墮地獄。他自己出了家,確確實實破了戒、犯了清規,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他相信因果,他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決定墮地獄,害怕了!求同參道友幫助他、救救他,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給他去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那些人都念佛往生。自己才下定決心,把自己寮房門關住,一句佛號念到底!不睡覺不吃飯,一心就要把阿彌陀佛念來,他那個心真,他的願切,行勇猛。

  三天三夜還沒有到七天,三天三夜阿彌陀佛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這十年當中好好修行,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有自知之明,他懇求阿彌陀佛,他說:「習氣太重,禁不起誘惑,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又造多少罪業,恐怕不能往生。求佛現在就帶我去,我十年壽命不要了。」佛聽了之後同意,「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往生,好不好?」瑩珂法師歡喜,三天之後。佛走了,他就把自己寮房門打開,告訴寺廟裡大眾,三天之後佛來接引我往生。寺廟裡頭沒有一個相信,關起門來睡了三天大覺,起來說夢話,不相信!但是看他說話的語氣態度又不像假話,好像是真的,大家想想三天不遠,看三天之後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上早課的時候要求大眾,今天這一堂課希望大家改念佛送他往生。大眾對這個事情當然歡喜,於是大眾統統念佛,念到大概一刻鐘,瑩珂法師就講佛來了,跟大家告別辭行,他就走了,不生病。阿彌陀佛很守信用,三天果然來了,他就跟他去了。

  他為什麼能往生?他怕因果報應。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特別是給破戒犯規的人做了一個示範。但是你要有這樣真誠、懇切、勇猛,你才能把佛念來。一般人為什麼念不來?他對這個世間還留戀,還捨不得走,如果我們這裡搞個念佛堂打佛七,到這個地方七天肯定往生,一個都不會來。人家就說「那個地方怎麼能去?去就死了!」可見得口裡面說的「我要求往生,生極樂世界」,佛要是真來了,嚇死了,那不是往生,墮落!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對你們的心行太清楚、太明白了,假的不是真心,你怎麼求怎麼說,佛在那裡如如不動。像瑩珂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假?做假哪裡會有感應?「淨光摩尼」就重要了,這一句這四個字我們曉得,用在淨土法門是清淨堅定的信願行三資糧,這是淨宗學人的嚴飾,有戒有善,有信、有願、有行。第三句:

  【常現諸佛寶色光雲。】

  這一句所說的就是「現佛光色」,現是示現。什麼是佛的光,什麼是佛的色,我們要搞清楚。佛的光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佛的色是大慈大悲,從這上面來講,諸位很容易體會。『常現』,不是暫現,換句話說,你修學的功夫契入這個境界,二六時中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人不能不誠懇、真誠,誠就靈,誠就感應。李老師教我「至誠感通」,我這一生得受用。人在世間,一定要記住佛的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把光陰抓住,決定不浪費光陰,日子不能空過、不能虛度,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佛講菩薩唯一的善根「精進」,菩薩要不肯精進,要懈怠他就退轉了。世間人講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菩薩當然具足這三善根,三善根還要加一個精進,那才是菩薩,他能成就。懈怠懶惰,虛度光陰,他一生有什麼成就?這些道理,大小乘經論可以說佛天天講、常常講,果然這三種善根再加上精進善根,你都能夠修得很好,那當然你是『常現諸佛寶色光雲』,這一句肯定就落實了。

  一句比一句殊勝,前面「淨光摩尼」我們肯定是戒善。最簡單的講,我們在家一般學佛的五戒十善,出家最低的沙彌律儀十戒十善,還必須落實威儀,二十四門威儀,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形象,那叫「常現諸佛寶色光雲」。二十四門威儀,那是佛的相。但是你要曉得,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沙彌相,大僧不離沙彌;不是說到大僧了,沙彌二十四門威儀就可以不必要了,不是的。你看看等覺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你看他威儀具不具足?再看如來果地,如來果地看什麼?看釋迦牟尼佛,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違犯沙彌二十四門威儀?沒有,他統統具足,比他更圓滿!比丘戒二百五十條,除了前面十三條是戒律,後面全是威儀。大乘菩薩戒裡面,真正戒律也不多,也只有幾條,《梵網戒經》十重四十八輕,十重是戒,四十八輕是威儀,你都做到了。常言說得好:「戒是佛身」,這是戒光,「常現諸佛寶色光雲」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我們一定要從戒下手,沒有戒就不會有定,沒有定就不會有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不重視戒行,你怎麼能入佛門?再看第四句:

  【及諸眾生所有言音。】

  這個地方特別要重視『諸眾生』,「諸眾生」怎麼說?九法界眾生。『所有言音』,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出同類音」。這個註解註得好,不出同類音就不能夠普度眾生,你的教學說法就有障礙。我們今天做不到,在外國講經教學要通過翻譯,佛不需要,佛能夠出同類音。我們跟人,人與人之間交往還能通過翻譯,我們跟畜生往來就不行,找不到翻譯,跟鬼神往來也找不到翻譯;鬼神跟我們往來傳遞訊息要靠靈媒,那個靈媒也等於翻譯一樣。我們要想想,同類音難得,但是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無障礙的法界講不通。語言不通這是障礙,怎麼可以說是無障礙?清涼大師為我們介紹這部大經,說這部大經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師講的話是真的,決定不是騙人的。到什麼時候無障礙,事事無礙?見性就無礙。華嚴會上華藏世界的居民,程度最低的是圓教初住,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種無礙他們都得到。

  九法界眾生不行,在四聖法界裡面,我們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包括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講藏教佛、通教佛,他們只能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不行。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我們現前做不到的,但是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也能夠破除我們的分別執著,知道佛教化眾生的原則,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他就說什麼法。身行不固定,說法也不固定,全是活的,真的是所謂活活潑潑。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要突破我們自己的障礙,我們的障礙在哪裡?過分的分別執著,好像跟我不同的都是錯誤的,這造成很大的誤會。你一定要知道,一切眾生不是同一個根性,你這個法門能得利益,別人這個法門未必能得利益,所以佛為眾生說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一個法門能普度,佛又何必講這麼多法門?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心開意解,不但對於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肯定,歡喜接受。

  現代人不接受,我學淨土我就不能接受禪宗,他學禪宗就不能接受教下,他不能接受。往往怎麼樣?敵對,自讚毀他,殊不知自讚毀他是重戒,菩薩戒裡頭第二個重戒,你錯了!有個淺顯的比喻,好比我們這群人都生病,有個高明的大夫給我們診斷,我們每一個人處方不一樣,每一個人吃的藥不相同。你總不能說「我這個藥好,你看我一吃都好了,你那個藥不行,你要改吃我這個藥。」改吃我這個藥就把他吃死了,他吃他那個藥,他的病好了。他的藥我不能吃,我的藥他不能吃,這個道理我想你能夠懂得,你能夠體會得到。佛經裡面常常讚歎佛是大醫王,九法界眾生是病人,他給他開的處方,每一個人的處方不一樣,你怎麼能執著「只有我這個法門對,他那個法門不行」?到底是哪個對?哪個錯?自己錯了,佛沒有錯,對方那個吃藥的人也沒有錯。我錯了還不承認,不知道自己在造罪業!

  現在這種情形,往往在同一個法門裡面,彼此都不能相容。我聽說念佛法門有人執著六字、反對念四字,有人執著四字、反對念六字,你說糟不糟糕?這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到極樂世界還天天吵架,哪有這個道理!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喜歡念六字的很好,他能念到一心不亂,他能往生;喜歡念四個字的,也好。什麼樣的音調都好,喜歡念得快的好,喜歡念得慢的也好,只要你自己念得歡喜,念到能夠伏住你的妄想雜念,你功夫得力就好。一定要知道我們同樣修淨土,他跟我的根性不相同,怎麼可以勉強?世尊當年在世,我們曉得介紹淨土法門不只一次,多次宣講,但是佛並沒有發起打個佛七,沒有!佛也沒有召集大家在一起共修,沒有!你們想一想,佛只是教,修行在個人。這就是說得很清楚,佛在這裡開藥方,各人回去自己去服藥。不是把所有的藥在那裡一鍋煮,不是的,那還得了!

  後來祖師提倡共修,什麼原因?也有道理的,有很多人光讀經學教,不修行了,懶散了,祖師提出這個辦法,我們大家一起來共修。一起共修有什麼好處?依眾靠眾,到時候大家一起來,你不來你在偷懶,你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年老的人看到年輕的都這麼用功,「我老了,要趕快用功」;年輕人看,「那麼大年歲都勇猛精進,我要急起直追」,互相勉勵,都做大家的好樣子,互相警策,共修是這個理念興起來的。確實共修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共修必須大家根性差不多,這才行。差別大,那怎麼辦?要分幾個道場。譬如我剛才講的,有喜歡念六字的,那個念佛堂專門念六字的;這邊念佛堂專門念四字的,互相不干擾。但是態度一定要彼此互相尊敬,我們都是念佛法門,我們服的這個藥不一樣,但是都會到極樂世界,要明白這個道理。依靠經典亦復如是,淨土經論,現在《無量壽經》九個本子,你說哪個本子好?本本都好,無論依哪個本子都能往生。依原譯本好,依會集本也好,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經文,沒錯。你又何必執著?你又何必強迫別人要跟自己一樣?不知道自己錯了,別人沒錯,希望同學們多想想。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