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一一卷)  2002/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11

  諸位同學,請看「海間香河」偈頌第五首:

  【河中出生諸妙寶,悉放光明色熾然,其光布影成臺座,華蓋珠瓔皆具足。】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四、五、六這三首偈都是「頌旋澓出影」。在前面把「旋澓」的意思跟諸位說過了,這個一定要記住,旋澓就是表不斷的重複。無論是學佛法或者是世間法,如果不能夠反覆的學習,我們一般人講的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記。特別是殊勝的大法,這個大法往往都是一切法的綱要,必須要熟記才能真正得受用;要熟記就一定要反覆去讀誦,常常溫習。

  學習的時間不能夠不重視。在一般來說,在一生當中學習的期間是少年,這是一生當中學習的時間。所以你看中國古時候,古時候說實在的話,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現代人想得周詳。古人的心比現在人要細密,心地清淨,他想得很深、想得很遠,正面的多,負面的少,跟現在人確實不一樣;有智慧,有福德。在一生學習當中,這個學習的時間,聰明的兒童(佛法講善根深厚的、根利的)五、六歲開始;也有四歲,那很少。最晚的,這是比較遲鈍,最晚的七歲一定上學了。所以兒童教育是從五、六、七歲這個時間開始。學業完成呢?二十歲之前完成。根性鈍一點的,有的時候會延長到三十歲。這是一般講的學習的時間。三十歲以上就難了,四十以上不能學了,你的學習期間過去了。

  李老師早年在台中講經教學,學講經的、學講演的,李老師的年齡限制在四十歲,四十以上不能學了,他不教了。老師的醫道好,我們非常敬仰。我認識他的時候三十一、二歲,我就很想跟老師學醫道,老師搖搖頭:你學習的年齡過了。如果你是二十歲我教你,三十以上這一門東西不能學了。勸我學經,學經教這個還行。四十以後,學什麼東西都難了。可是我們經學班的同學,一般年齡都是三十以下,二十到三十歲大概佔三分之二;少數年歲大一點,三十到四十歲,像我在這個班上的年齡,不多;超過四十歲的有三、四個人;年齡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歲,老師也教她。什麼原因?我們看出來了,好學。林看治居士把自己看作是幼稚園的小學生,拿著經本,她認識的字不多,遇到人就問:這個字怎麼念?時時刻刻跟人學,難得!

  學小部經,老師在《阿含》裡面選,在《大藏經》經集部裡面選,所選的經文都不長,最長的決定不會超過兩千字。幾次講完?標準的是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鐘。他是兩個人一同學一部經,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像是翻譯,實際上兩個人學的是一門功課,這個是兩種語言都照顧到。老師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讓林看治參加這個班,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六十歲了,孫子都在小學當教員了,她還在經學班學經。由於她的勤奮、認真、努力,她學成功了。這個人心地好,很慈悲,法緣殊勝,經學班同學哪一個在法緣比不上她,她的聽眾多!一部經學會了,在台灣,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十幾個地方請她講經,都歡喜聽她的。這是破格的一個例子。有她這樣的精神,有她這樣的謙虛、好學,還有補救;當然學大部經她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僅限於小部,與初學的同學們結法緣。這是講一生當中你學習的年齡是在三十歲之前,頂多到四十歲。

  一年的時間?中國古老的諺語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秋是讀書的季節。人在四季為大自然環境所感,學習的科目不一樣。春天學什麼?要跟春天氣象相合,古人在春天學詩。秋天學什麼?秋天學經史。換句話說,理論的部分是在秋天,文藝的部分在春天。這是講一年什麼時候學什麼東西。一天什麼時候學東西恰當?上午。所以你看學校排課,主要的課程一定排在上午,下午多半是音樂、體育、美術這一類的課程,就是副科;主科一定在上午。佛法尤其重視在清晨,「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你要去學習什麼東西。

  現代人們的生活,從農業時代轉變為今天工商業的時代,尤其是最近這一個世紀,轉變為高科技的時代,這個演變影響人們的心理與生理。工作量增加了,運動的時間相對的減少,精神生活感受到壓力,所以現代人有許許多多精神跟生理上的疾病。古時候沒有;相對的,現代社會上許許多多的災變,古時候也沒有,確確實實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都要明瞭、要知道如何學習,成就自己德行、學問、智慧、能力,來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自己解脫才能幫助別人,這些首先要懂得。

  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自己要想想,自己的年齡、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行業、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多方面你都要去考慮到,然後選擇一個適當的科目,好好的用功努力,能成就。這個成就就在反覆不斷的重複,世尊弟子當中的周利槃陀伽是我們最好的模範,天天幹。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大家學習,諸位要能聽清楚,不可以盲目。我講經的對象是廣大的群眾,不是對某個人,各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換句話說,你所學習的科目不可能是一樣的。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多,科目多,社會上重視的是專家,不是通家。你要是「我樣樣都通,樣樣都懂」,社會上沒有人用你。為什麼?雖然你樣樣懂,你不精!通家是什麼人?是大福德之人。他不需要專精一樣,他要廣學多聞,樣樣都懂得一點。大福德之人,他是領導人,在一個學校裡面他做校長,校長要通家,他這個學校多少院系他都要懂,他不必要精,他去找專家替他來教學。你是文學專家,請你當文學院院長;你是物理專家,請你當理工學院院長;你是醫學專家,請你當醫學院院長,專家。他用專家。

  我們要問,如果我們廣學多聞,有沒有那麼大的福德當領導人?自己對自己要清楚,要有自知之明。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德,不能領導別人,我就要接受別人領導。社會上就是兩種人,一個是領導人的人,一個是被領導的人,世出世法都沒有辦法脫離這個定律。在佛法裡面,寺廟裡有住持,住持是領導人,寺院所有大眾都接受他領導,一個道理。那個要大福德,沒有大福德,我們一定要懂得我接受別人領導,我要服從領導,為團體盡我自己本分的一份責任。我在我自己工作崗位上把它做好,盡到我的責任,跟團體所有部門、所有工作崗位的同學們合作,這個團體是健康的,這個團體是經上講光明的、善好的。如果說自己又不能領導別人,又不接受別人領導,這樣的人你在團體裡,你沒有立足的餘地。你不能夠包容別人,別人沒有辦法接納你,你走投無路,世出世法都一樣。學,世出世間的學,學什麼?沒有別的,就是學跟社會大眾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來創造群體的福祉,這是世出世間真實的學問。所以說到「旋澓」,這裡頭的境界深廣無際。

  『河中出生諸妙寶』,這一首主要的就是講「出諸妙寶」。「河」,前面說了是心性所起作用。作用有對自己的,有對別人的;對自己的是自受用,對別人的是他受用。自他是一不是二,但是一定是先自受用,自受用同時就是利他。為什麼?你自己的修養,你給社會大眾做榜樣,那就是他受用。自己修行有了成效,就是對社會的貢獻。自己修不好,你對社會的貢獻是負面的,在佛法裡面是造罪業。為什麼?自己修得不好,社會大眾看到你這個樣子,他造口業,他毀謗;他瞧不起你,輕慢。瞧不起你無所謂,連帶著三寶,輕慢三寶;毀謗你,毀謗三寶,麻煩在這裡。個人真的是無所謂。因為你出家了,你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你是出家人的代表,你是佛法修學的樣子。你的樣子不好,你叫社會大眾瞧不起佛法,就這麼一個過失,這是地獄罪。所以世間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原因在此地,我們要懂得。

  所以真正善知識絕對不肯輕易給人剃度出家。為什麼?你要觀察他,他如果修不好,他將來墮地獄,你給他做增上緣,他有罪,你有過。師徒如父子,佛門裡頭不例外。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在佛門裡面師徒也不例外。師父不能不讓徒弟受最好的教育,就跟家庭父母對兒女一樣,要讓他受最好的教育,不能有私心。你收他為徒弟,沒有給他受最好的教育,你就有過失。他的興趣跟我所修學的不一樣,我應當送他到其他道場去栽培他。這種事情在古時候我們常見。

  諸位在史傳裡面,《高僧傳》裡面常常看到,師父把徒弟送到好的道場、好的善知識那邊去求學。你看諦閑老和尚他有個徒弟參禪的,喜歡參禪,老和尚成就他。他自己是學天台的,跟他出家,他把他送到江蘇金山寺,那個時候金山寺禪堂在全國是很有名的道場,送到那個地方去學習。他很用功,幾年之後,這個道場慢慢把他提升,提升到首座和尚。人地位一高,如果自己道心不堅固,麻煩就來了,魔障現前,他敵不過!這是諦閑老和尚講給我們聽的。做了首座和尚,傲慢心起來了,不像從前那樣謙虛了。我慢起來,道心退了,自己並不知道,護法神離開你了。早年真用功的時候,護法神敬仰你、護衛你。你煩惱起現行,護法神離開了,冤家債主找上門,我們一般講著魔,所以講冤親債主找上門。

  這個冤親債主是什麼人?是他太太。他是早年結過婚,還有一個女兒,自己發心出家,家裡並沒有答應,太太氣憤跳河自殺了。這個冤鬼一直就是跟著他,但是他有護法神,所以這個冤鬼近不了他的身。他傲慢一起來之後,護法神走了,這個冤鬼進到他的身體,他的神智失常。看到水他就想往水裡頭鑽,要跳水自殺;實際上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太太附在他的身上。最後他還是跳在河裡面淹死了,這個故事香港這邊同修很多人都知道。以後他做了土地公,他那個太太做土地婆,一生修行得這樣的果報。不容易,很難!所以你的煩惱習氣不斷,怎麼行?想出離三界,談何容易!

  真正有成就的人,一生做學生,不敢有絲毫傲慢心,不敢輕慢一切眾生。善財的成就得力於這一點,善財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示現應化的,來度我一個人,我是凡夫。眾生作惡,那是佛菩薩示現給我看的,教我反省我有沒有惡,有沒有那樣的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要不看到這個現相,怎麼會反省?菩薩示現的,他是佛。善財這種心態,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凡夫這一生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自己沒有過失,所有過失都是別人,這個是最嚴重的過失,世出世間過失沒有比這個更大的,自以為是。這樣的心態就一絲毫長進都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封死,沒有辦法再進步了,不知道虛心,不肯再學習。

  所以我們讀《華嚴》,細心去觀察善財為什麼會成就?然後回過頭來反省我的道業不成就,毛病究竟出在哪裡?你把這個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改掉,你的障礙就沒有了,至少向前走一步了。前面第二首偈裡面講的「寶階行列」,我們升了一階。每一個階段若是不能夠向上提升,馬上回過頭來找原因。這個世間人常講改進,你把不能提升的因素找出來把它改掉,你就進步,你就提升了。所有凡夫成佛,你問怎麼成的?就是這樣成的,改進。重視改進,歡喜改進,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自己遇到困難,境界不能提升了,不去找自己的原因,怨天尤人,這是增長罪業。他只有往下墮落,他怎麼可能提升?學的東西不知道溫習,不知道反覆再練習。

  你看看在行門裡面,最普遍的是參禪跟念佛。念佛這個法門重視經行,《華嚴經》上德雲比丘教善財念佛法門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最主要的就是經行,我們講繞佛。在佛堂裡面,佛像是供在佛堂的當中,右繞。這是什麼意思?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像水的旋澓一樣,很像那個樣子;禪堂裡面的跑香還是這個樣子。此地所講的「一切妙寶同洄澓」,我們念佛堂看到,禪堂看到。學經教,一遍一遍的再溫習就是旋澓,一天都不中斷。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一門深入,其他的法門遇到了不動心,這一點要學善財。善財去參觀,看到很多善知識、善友學習不同的法門,可以去參觀,可以去訪問,可以去了解,動不動心?不動心,還是堅持自己這一門,他才會成就。聽說這個好,又想學這個;聽說那個好,又想學那個,那怎麼能成功?這個不能成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我年輕,二十歲左右,確確實實可以多看一點東西奠定自己的基礎。接受老師的指導,比什麼都重要。自己學成功的人少,跟老師學成功的人多。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第一句就說要親近明師,要接受明師的教誡,這是我們學佛修道重要的增上緣。你遇到善知識了,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這三個條件不具足,遇到再好的老師都沒有用。「親因緣」是你的善根,你在所有法門裡頭,你喜歡哪個法門,這就是善根。你喜歡這個法門,過去生中你一定學過,你遇到了生歡喜心;阿賴耶識裡頭沒有種子的話,你遇到了,那個歡喜心生不起來。所以能生歡喜心,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這個重要。你要立志,你要有決心、有方向,我喜歡這一門,我這一生就專攻這一門,「所緣緣」。決定不能間斷,叫「無間緣」。自己具足這三個條件,明師教誡是「增上緣」。

  所以佛菩薩對我們,在四種緣裡頭,只有一種增上緣,自己這個三條就是常常講的善根福德。福德,你能夠遇到好的老師,遇到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福德。你要沒有這份福,你遇不到好老師,雖然你有善根,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你成就不容易,沒有人指導你。遇到真正好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自己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不能說你沒有善根,你的方向搞錯了,你這一生所修學的跟前生的不一樣,那就難了。為什麼?從頭來起,不是接著學的。這一點疏忽的人很多,是許許多多人在一生當中修行不能成就,因素在這裡。

  一般人興趣是多方面的,這個我們能夠理解。多方面興趣,你在裡頭細心去找,哪一個最有興趣,你一定要堅持最有興趣的這一門東西,其他的東西我要暫時放下才行。你要門門都想學,樣樣通,樣樣鬆,你拿不出特殊的成績出來。特別是在今天這一個崇尚競爭的時代,你怎麼能跟人家爭?你怎麼能出人頭地?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果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自己的能力,選定一門,一生都不改變,沒有不成功的!我常常講,你只要真正的抱定一門,你下十年的功夫。今天一般學東西,一門深入搞十年的人很少。你一樣東西搞十年,專家!你在這一樣東西頂尖,出人頭地。佛門裡面學教也不例外。我講過多少遍,古來許許多多人都有例子,一生當中專攻一門。你看江味農專攻《金剛經》,周止菴專攻《般若心經》,成為一代權威。他能在一部經上用四十年功夫,誰能比得上!你要想能比得上,你在這一部經上用五十年功夫,也許你會超過他。這是什麼?這就是旋澓,鍥而不捨,成功的祕訣。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偈頌第五首,我們再念一遍:

  【河中出生諸妙寶,悉放光明色熾然,其光布影成臺座,華蓋珠瓔皆具足。】

  這個四句偈形容得實在是美不勝收。『妙寶』究竟是什麼?不是指一樁事情,這是指世出世間任何一法。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任何一法,你把這一法做成功了,這是「妙寶」。無論是出世間法或者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法門無量無邊,任何一門。為什麼?任何一門都能明心見性,那怎麼不是妙寶!世間法任何一法都能夠成聖成賢,連要飯的都能成聖人。我們小時候國文課本裡面念到一個要飯的,武訓,社會上看他是聖人。這個人在社會上貧賤到谷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要飯有什麼地位。他每天在外面乞討的人家給他一點錢,一文錢、兩文錢,他能夠委託一個富有的大戶,他把他討來的錢都存到他那個地方去,攢積起來。這樣子十年、二十年果然攢積了一筆錢,他把這筆錢拿去辦學校。自己沒有念過書,知道苦,去請老師,老師看這個要飯的,結果他的真誠感動老師,跪在老師面前,老師不答應不起來。辦義學,一個接著一個,他辦好多個義學,要飯的!要飯這個行業,它也『出生諸妙寶』,這就說明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能成佛作祖,都能成聖成賢,哪一個行業都行!這裡頭含著這個意思。所以你的事業成就了,怎麼不放光!

  『悉放光明色熾然』。武訓放光,歷史上記載他,我們國文課本上念他,我們時時刻刻會想到他。所以人,不論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是過富貴的生活,還是過貧賤的生活;你是在社會上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行業,這個都沒關係,只要認真去做,這叫旋澓。認真去做,有恆、不變,你就能出人頭地,你就能大放光明。你對社會、對一切眾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這就是妙寶放光。所以這一句裡頭的境界,沒有邊際。

  『其光布影成臺座』。「臺」是高臺,「座」是寶座,這一句是講他的成就。行行業業都能作菩薩,都能成佛。這是什麼?在家學佛的,不論你是哪個行業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都是行菩薩道。過去我舉家庭主婦行菩薩道的例子,我講得很詳細。不離開家庭,不離開廚房,在那裡修六度萬行,那是她的道場,她在那裡放光現瑞。不是學佛的,這是他沒有遇到佛緣,他有這樣的善心,在佛法裡面講的,他有善根、有福德,他有殊勝的緣分。這個殊勝的緣分人人都有,會不會用?其實殊勝的緣大家都一樣,平等的。殊勝從哪裡講?會用就殊勝,不會用這個緣不殊勝,很平常。你說武訓當乞丐,他討的那個錢,他會用,他殊勝,他變成聖人了。一般做乞丐的不會用,他是凡夫,終身貧賤,在社會上沒地位,人家瞧不起他。武訓在晚年的時候,人家看他是聖人,地方的仕紳、官員見到他都肅然起敬,了不起!他所做的別人做不到。凡是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在中國古德心目當中叫做英雄豪傑。英雄的定義是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尊稱釋迦牟尼佛是大英雄,這個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你們常常看到供養釋迦牟尼佛形像的場所叫「大雄寶殿」,你們都看得到;但是大雄是什麼,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大英雄!為什麼稱釋迦牟尼佛為大英雄?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他做到了;斷煩惱,長智慧,這個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他做到了;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一般人做不到,他做到了,稱為大英雄。

  我們就世俗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出家,每天沿門托缽,這是普通的一個和尚。但是他的思想、見解、言論、形象做到了純淨純善,能為社會廣大群眾的楷模,這個別人做不到,他做到了。我們對佛敬仰,我們發心向他學習。為什麼出家?為什麼學佛?讀他的書讀得歡喜,從歡喜生起仰慕,從仰慕才發心要向他學習,這樣出家的。出家不是盲目的,我是把佛教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發心走這條路。一般人不懂得,不知道。所以當年我在社會上工作,我的長官、同事、老師、同學、朋友都說我迷了,好好的工作為什麼把它辭掉,要去出家當和尚。這些人都不能理解,都抱著很惋惜的心態: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三十年之後他們明白了,知道我走這個路子有道理。五十年之後他們佩服了,知道當年選擇這條路子,高度智慧,不是迷信。所以我那些老朋友見到,「你對了,你這個路子走對了」。當年都反對,沒有法子用言語解釋的,講不通的。一定要以這麼長的時間,讓他慢慢在當中體會。在形象上這是最明顯的,他們不能不服。我那些朋友年齡大概都跟我差不多,有的大幾歲,有的小幾歲;小不會超過五歲的,大也不會大過五歲的。

  哪一行都出妙寶,機會都平等,不能說你的運氣好,我的運氣不好。那個武訓當乞丐,他有什麼運氣好不好的?所以我常常講,機會大家都是平等的,老天爺很公平、很公道,不會偏愛一個人,成敗關鍵在自己。你自己能不能把機緣抓住?你認不認識?你能不能抓住?你要是認識,你要能抓住,成功了,妙寶放光。光影成臺,這是講成就。

  最後這一句,『華蓋珠瓔皆具足』,這一句是影響。你這個事業有特殊的成就,你影響了當代,給當代、同時代的人帶來的啟發感化;你影響到後代,讓後人知道你一生的行誼,知道你的成就,向你學習,從你這個地方得到啟示。

  早年我出家,出家大眾不贊成我的作法,我做的什麼?學經教講經。老一輩的法師們,同輩分的都說:這有什麼出息?搞這一行很辛苦!是真的。能夠把五堂功課學會,法器學會,儀規學會,在佛寺當中主持佛事,戴上毘盧帽,放一堂焰口,施主紅包就來了,大法師!既有面子,你看又有錢財。講經沒人供養,非常辛苦,你要能夠熬得過來。

  我在講經,也就是出家二十年沒人供養,在出家人當中也沒有人瞧得起你,那個日子很辛苦。一個月生活費用,李老師給我規定的,台灣錢決定不能超過一百五十塊錢。超過一百五十塊錢,你就不是出家人了,李老師給我規定的。一百五十塊錢,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每天吃飯要三塊錢,三塊錢吃一餐;其他的零用一點點,非常有限,所以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二十年才漸漸有一點福報現前,聽眾愈來愈多,大家發心出錢出力建一個小道場,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講經二十年才有那麼一個小地方。

  圖書館最初那個場地只有幾十坪,很小。以後逐漸逐漸擴大,差不多有二百五十坪,那是以後十幾年逐漸逐漸擴大的。這一條路也走通了!如果要是貪圖名利,這個生活過得太苦了,為什麼不去趕經懺?趕經懺很賺錢,很容易。經懺佛事學三個月就夠了,講經這一行至少要有十年,根底才能夠打起來。你想想看一個只要花三個月,再笨的人半年就夠了,搞這一行你要用十年的功夫,成不成功還沒把握。所以很多出家的朋友,老一輩都說我傻,怎麼會搞這個東西?我對這個有興趣。年輕體力好,苦日子沒有覺得,別人說很苦,我自己沒有覺得。經教裡頭有樂趣,樂在哪裡?樂在年年有進步,經典遍遍有悟處,這裡頭有樂。這個樂他們沒有法子理解的,你講給他聽,他還是聽不懂。二十年之後,逐漸逐漸就有影響力了。

  同修對我的一點微薄供養,我沒有享受,我學印光大師,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崇拜的一位善知識。我跟他沒見過面,他是我的祖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李老常常教我以印祖為師,向他學習。從哪裡學?《文鈔》,《印光大師文鈔》在。李老師送我一部《印光大師文鈔》,那是有四冊,正編兩冊,續編兩冊,四冊,要我認真學習,效法印祖。印祖一生,四眾給他的供養統統都印經,他拿這個錢在蘇州報國寺辦了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佛經流通處。他自己確確實實沒有拿這個錢改善他的生活,沒有,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我一生學他老人家,所以把這些錢拿去印經,到處結緣。緣結得愈來愈殊勝,到近幾年居然可以印送大藏經了,這是在從前作夢都不敢想的。

  我因為學教,台灣當年印大藏經,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買一套非常辛苦,分期付款三年付清。東初法師印大正藏,在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我向他請一套。那一套大藏經的價錢三千六百塊,三年付清。日常的生活節省到不能再節省了,才能得到一部大藏經。那個時候的錢很值錢,怎麼會想到現在可以印送大藏經。因為我得大藏經太辛苦了,今天我有這個能力贈送,免費!這些都是屬於影響,「華蓋珠瓔皆具足」。請看下面第六首:

  【摩尼王中現佛身,光明普照十方剎,以此為輪嚴飾地,香水映徹常盈滿。】

  這一首頌是旋澓,河中洄旋『現佛身』,佛身怎麼現?一個是感應,佛現身為學人做證明,這個不是最重要的意思。最重要意思是自己修行證果,轉凡成聖,自己在修學上證得佛果。『摩尼王』可以解釋為佛法種,在佛法中修行,證得了佛果。證果也有很多層次,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相似佛果;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佛果;最高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現佛身,現哪一種佛身,統統都包括在其中。在現前也現了,現前現什麼?觀行佛果,觀行位。觀行位是什麼?依教奉行。雖然是凡夫,我決定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作法,隨順如來教誨,這就是觀行佛,你真的在學佛了。佛在經上教我做的,我很認真努力去做,雖然不能完全做到,希望我天天有進步,月月有進步,年年有進步,這是觀行位的佛。

  只要你做,他就放光!為什麼?氣質變化了,你學佛跟沒學佛的時候不一樣。沒有學佛的時候煩惱多,跟一切大眾相處,總會與別人爭逐名利,總想佔人一點便宜,自己一點虧也不肯吃。學了佛之後,接受佛的教誨,態度變了,不與人計較,吃虧上當也無所謂,心平和,煩惱少,智慧長,氣質變了。隨著你學習的功夫,你不斷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你的氣質變得愈來愈殊勝,真的從凡夫慢慢變成像天人,由天人變得像聲聞,由聲聞變得像緣覺,由緣覺變得像菩薩,逐漸逐漸向上提升。

  『光明普照十方剎』,「照十方剎」當然是華藏世界法身菩薩們。凡夫假以時日,他真能夠修個十年、二十年,大放光明,有!十年、二十年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史傳裡頭有記載的。念佛法門裡面十年、二十年得一心不亂,得功夫成片,那也是「光明普照十方剎」。念到功夫成片,諸佛護念,一切菩薩都加持,你的業障消了,福慧長了。雖長福慧,一定要守本分。李老師要我常常讀《文鈔》,常常念印祖,那個用意很深,怕的是什麼?福慧現前你就墮落了,你的煩惱又起現行,貪瞋痴慢又增長,那就壞了、墮落了,禁不起考驗。你看印祖晚年福報真大,決定不改善自己生活方式,穿的還是舊衣服,吃的還是跟常住大眾一樣的伙食,沒有為自己加一點菜,跟大眾過同樣的生活。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看到老法師的行誼,哪一個不佩服!念念為正法,念念為眾生,他老人家懂得。

  眾生苦,眾生的災難從哪裡來的?那個根是迷而不覺,從這兒來的。從什麼地方救?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眾生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覺來的。所以一生真的是全心全力就做一樁事情,流通佛法。在那個時候用文字,所以自己親自選擇經論善書,自己親自來督導編排印刷。對於貧苦好學,老和尚是免費贈送;對於一般的來講是成本流通,不賺錢。他的流通最高的是成本流通;再低一級的是半價流通,就是成本的一半;對於貧困,實在沒有力量的,完全贈送。我看了弘化社的章程,看了弘化社的緣起,我很感動。

  我有一點點福報完全學老法師,老法師有一個弘化社,我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講經弘法,也不是培養人才,是流通經論善書。我們印送的不是限於淨宗,佛門裡頭各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我們統統都流通。接受委託代印,你想印哪一部經,我們負責替你印,但是數量最少是一千冊,以這個為單位。國外有很多外國文字的,有巴利文,有越南文,還有一些不同國家文字的經典,他們把經書寄來,告訴我們他們沒有錢,我們也歡喜把它印出來贈送給他們。只要我們能力做得到,全心全力去做。

  我們要記住世尊當年在世就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天天講經說法,用語言來流通,這是在那個時候。印光大師繼承世尊的事業,在他那個時代不必用言語,用文字,可以印刷;鉛字排版在那個時代是最進步的流通法寶的方法。我們現在比印祖那個時代更進步了,現在我們用照相影印,而且還能夠做出錄音帶、錄影帶,現在進步到光碟,到DVD,我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來流通經論善書。

  我已經差不多二十多年沒用過錢。最初印經,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華藏圖書館,我記得是在志蓮精舍講經,發起印送《安士全書》,這是我印送經論善書第一本。我還記得我們是精裝,成本二十塊錢一本,那個書印得很精美,人人看到了生歡喜心。第二次印的是開始講《華嚴經》,印《華嚴經》也是免費贈送。我印的是小本袖珍本,十二冊,一冊兩塊錢,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成本。第三次就是七七年從香港講經回去之後,帶回去的,當時立刻就翻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印祖極力提倡的。還有一個就是五會念佛的念佛譜,這些都是我從香港帶到台灣來的。印祖這些東西印的量大!所以我頭一次《了凡四訓》在台灣印了五萬冊,大量印這是第一次,第一次印五萬冊的是《了凡四訓》,我們向祖師學習。

  那個時候我要用兩塊錢,我一定會想,能不能省?能省兩塊錢就能印一本《華嚴經》。往後《華嚴》印了很多次,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有白文、有註解,有自己單獨印,也有跟別人合起來印的。我們印四十華嚴疏就跟《中華大藏經》合起來印,他們印的時候,我們附印,就是成本的價錢,減低它的成本。我記得那一次附印好像是七百套,一套是三冊。祖師做出這個榜樣是教我們學習的,這是真實的福報,這是光照十方。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