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八九卷)  2002/10/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89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十海所管之海」,第七海,第二段最近輪圍山海,看它所持的二十層佛剎。前面還有一句是前一段的總結,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這個就不必再加以解釋了。我們接著看最近的輪圍山,他舉的例子:

  【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閻浮檀寶藏輪。世界種名普音幢,以入一切智門音聲為體。】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第七海『最近輪圍山』的『香水海』,舉這個例子來說,海的名稱叫『閻浮檀寶藏輪』。閻浮檀金,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的金是以閻浮檀金成色最好。眾生福薄,閻浮檀金在這個世間就消失;眾生有大福德的時候,這個閻浮檀金就出現了。從這個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藏識之中有這一類的種子習氣,這一類種習也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都是在佛門當中修積的。名稱裡面我們細心去觀察,福慧雙修。「閻浮檀寶藏」,福!後面還有個「輪」,輪是慧,這是法輪常轉;法輪是表法的,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法」需要人去推動,所謂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沒有人來學習、修行、弘揚,這個輪就終止、就不動了。我們曉得它在某一個地區不動,在另外一個地區可能動得非常的舒暢,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能夠想像得到。

  我們這個地球上佛法衰微了,在娑婆世界這個大世界裡面,其他地區不會跟閻浮提一樣,世尊、諸菩薩、聲聞、緣覺可能在他方正在大轉法輪。這一樁事情決不是佛菩薩偏心,真正的原因是眾生的福德因緣。諸佛菩薩恆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我們今天這個世間,這一切眾生迷在物欲之中,煩惱習氣太重,我慢高山,總以為自己聰明、自己有智慧,把古聖先賢看輕了。認為自己超過佛菩薩,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他還感到驕傲!以這樣的因緣,佛菩薩不能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佛法衰微的真正原因。

  什麼時候佛法會興旺?眾生覺悟、回頭了,知道自己錯了,這個時候希求佛菩薩來幫助,佛菩薩就來了。實實在在說,只要能懺悔,只要肯回頭,佛菩薩真的好講話,一點都不難為人。凡夫有時候礙於面子,心裡真的想回頭,口裡說不出。只要你有這個意思,自然有像世尊當年出現的時候,淨居天人(四禪天,四禪五不還天裡面的天人,淨居天人)來到這個世間向世尊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有人來代請!給你面子。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當年示現八相成道,想必他方世界類似這種情況的一定不少。由此可知,只要心裡頭有一念想回頭,幫助的人肯定有,有人代你請佛住世、請轉法輪。

  『世界種,名普音幢』,這個大世界裡頭,這是個大宇宙、大世界,裡面有二十層佛剎。諸佛菩薩、世出世間的善友在這個裡面講經說法,很普遍!這個世界種叫「普音幢」。『以入一切智門音聲為體』,這一句是說的教體,也就是說諸佛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學的內容,幫助眾生契入一切之門。此地講的「一切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前面跟諸位說過了。佛菩薩大慈大悲於此可見,就像《法華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方便是階梯,幫助你提升,像台階一樣一階一階往上升,方便就是這個台階。那我們知道,像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阿含、方等、般若,這都是階梯,到法華涅槃這才到圓滿。下面我們看它所持的世界,二十層世界,這裡都是略舉四條。第一個: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華蕊燄,佛號精進施。】

  我們看了應當知道學習。『世界名華蕊燄』,這是萬行因華,放光。這個世界學習大乘菩薩法的人很多,而且都很有成就,這個成就從「燄」上看。佛在此地教化眾生,教化的總的綱領是精進、是施,『精進施』。我們在佛法裡面了解,這是六波羅蜜裡面的兩條。世尊在我們這個世界,六波羅蜜裡面也給我們講了兩條:布施、忍辱。六條,你看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所講的,特別這兩條講得多,其他的像持戒、精進、禪定、般若講得少,布施跟忍辱講得多。這什麼原因?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這兩樣病很重;一個是慳貪,一個是瞋恚。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忍辱是對治瞋恚的。閻浮提眾生的病很多,這兩種很嚴重;治病也是如此,嚴重的先對治。我們看這個「華蕊燄」世界裡面的眾生,大概慳貪毛病也相當嚴重;另外我們看他用「精進」,大概懈怠、放逸這個毛病嚴重,所以用精進。

  六波羅蜜對治我們六種根本的煩惱、嚴重的煩惱,我們要知道。佛教我們修學佛法,我們希望要開悟、要證果,「法門無量誓願學」是開悟,沒悟不能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證果。你想開悟、你想證果,先決的條件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學法門?所以六度是幫你斷煩惱的。布施是幫助你斷慳貪,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的。你有這些煩惱,你就迷了自性,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把自己的菩提心變成了煩惱習氣。世間本來沒有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佛說之為「可憐憫者」。

  佛教我們如何脫離?先教你修布施。布施什麼時候圓滿?慳貪斷掉就圓滿了。可見它不是對外,它對內。要對外,那到處布施,那是永遠沒辦法圓滿的;對內!是治自己的病。自己有的決定不吝嗇,自己沒有的決定不希求,布施波羅蜜圓滿。持戒是度惡業,不但身、口不造惡業,惡的念頭都斷掉了,那你持戒波羅蜜就圓滿。瞋恚,像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沒有絲毫的怨恨,還生起感恩的心,忍辱波羅蜜圓滿。永遠不會再懈怠退轉,精進波羅蜜圓滿。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禪定波羅蜜圓滿。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正知正見沒有一絲毫疑惑、邪見,般若波羅蜜圓滿。

  你看看佛給我們開的方子是治病的,我們現前這統統都要修,因為我們的病很多,而且都很重。尤其這一尊佛的德號對我們現前學習非常契機。我們今天放不下,布施是放下;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懈怠懶散這個毛病非常嚴重,佛教我們精進。精是精純,也就是我們常常提示的「一門深入」,一門就精,學得太多、太雜就不精。修學一定要正確的了解,我學習的目的何在?我希望得的結果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你希求的結果是廣學多聞,那你當然不願意一門深入;你希望多門並進,你求的是佛學常識,希望自己常識豐富,這樣的人很多很多。真正學佛的人目的不在此地,他希望得什麼?他希望得三昧,真正希望得三昧,那就是一門深入。三昧是禪定,三昧是正受。方東美先生把佛教介紹給我沒有講三昧,但是他講了正受,「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們想想看這一句話是不是正受?正受梵語就叫三昧。你要真正在佛法裡面獲得「人生最高的享受」,那除精進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佛學常識再豐富,你可以拿多少個博士學位,「正受」沒有!正受是什麼?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覺」你得不到,清淨平等覺才是正受。

  我們學習的目標要純正,我們修念佛法門,我們得的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深了,就開智慧。諸位要知道,這個念佛三昧就是我們淨宗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古大德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不亂也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叫功夫成片,伏煩惱,沒斷,功夫得力了。中品的叫事一心不亂,三昧成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的人生凡聖同居土。上等的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智慧開了,明心見性,那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法身菩薩。要不是精進,你得不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肯定是正確的,不能懷疑!你要懷疑,你要去研究,「古人這個方法不合科學的邏輯」,你不願意接受。好吧!那你去學科學去!確確實實現在科學的方法跟佛家傳統的方法不一樣,科學方法一入門是廣學多聞。

  胡適之好像曾經講過,做學問好像金字塔一樣,先是廣學多聞,然後慢慢的搞一門,金字塔底盤很大,到最後塔尖。這個比喻不錯,從博最後到約,這一門。那我們看金字塔,你看這個形狀,它到頂端不能再提升了,它有極限。佛法的修學不是這樣的,跟這個恰恰相反。佛法修學像一棵大樹一樣,先扎根,根是一門,一門深入,扎根,慢慢樹長大之後枝葉繁茂,也像一個金字塔一樣,活的,它不是死的。它那個頂端年年還往上長,它沒有極限。金字塔有極限,千年老樹沒有極限,這是佛法跟西方科學修學的觀念不相同,我們要認清楚。佛菩薩這一套方法傳了幾千年,這幾千年當中,每一個時代都有開悟的、證果的。如果你說這個方法不好,不合乎邏輯,有人用這個方法開悟證果了。那麼你現在要採取西方的科學方法,有沒有人開悟?有沒有人證果?這些年來應該有不少次的實驗。

  現在在海外、在中國都有很多佛學院,佛學院裡面教學的方法,大概都採取西方科學方法。我看到他們所修學的課程有十幾、二十門,教學的方式跟一般學校沒有兩樣。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期,少的有四、五門,多的有六、七門,同時在教學,這跟中國古時候學習概念不一樣。中國古人,無論是世法、佛法都是一門,一門學好、學畢業了,就是學完了再學第二門,絕對不會讓你同時學兩門;一門一門的學。從前私塾先生教學,雖然學生都在一個課堂,十幾個學生,每一個學生學的功課不一樣,每一個學生進度也不一樣,應機施教!學生裡面有根器好的,聰明伶俐,有悟性、有記性,他的進度就比別人快;根性遲鈍一點的,記憶力差的,他的進度就比較慢;各人學各人的,一個教室。那個班我小時候好像上過四個月。我是六、七歲的時候念過私塾,以後私塾就沒有了,就改成短期小學,裡面課程編排的方法就不一樣,不是一樣一樣學了。學生,那是開班像一年級、二年級,同學都學一樣的課程,一樣的進度,這跟私塾完全不一樣。私塾十個學生、二十個學生,各人學各人功課,各人有各人進度,不一樣。老辦法有老辦法的優點。

  早年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開的叫「經學班」,他用這個名詞,就是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經學班,我參加這個班。我們這個班上有二十多個學生,李老師教我們這些也是各人學各人的,一門深入。但是他是每一門課兩個人學,為什麼兩個人學?因為學了上台要講的,不是說學了不講,這個不可以,學了就要上台講;一個是講閩南話,一個講普通話。兩個人坐上台上好像是有翻譯的,其實兩個人學的是一樣的,進度也是一樣的,兩個人一組;一個是用閩南語講,一個用普通話講。如果無需要翻譯的,就是講堂聽眾,你在大講堂裡面講經的時候,聽眾如果只使用一種語言的話,我們一定肯定李老師教學跟私塾完全一樣,各人學各人的,不可能有兩個人學一門功課的。這是當時講經堂裡面的聽眾有兩種語言的,有人不懂閩南話,有人不懂普通話,所以必須要兩個人上台去表演。

  這都是著重在精進,「精進施」,好!精進財施、精進法施、精進無畏施,果報不可思議。果報顯示在世界名號之中,「華蕊燄」,這個世界多美好!佛在當時當地教化那個地區的眾生,以這個為教學的總綱領(我們今天講指導的綱領、指導的原則),肯定是契機,才能真正收到教學的效果。我們今天學佛也抱著弘法利生的弘願,自行化他。但是我們的德行沒成就,智慧沒開,我們看社會許許多多的大眾,迷得比我們還深,沒有機緣接觸佛法,這正是我們要發大慈悲心的時候。我們用什麼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們?方法太多了,佛家講善巧方便。許許多多方法當中最重要的,自己真學,這是無量無邊善巧方便的根本。你學習,你把你自己學習的成績端出來,方便就有了,那個法子就多了。如果自己修學沒有成績可言,你有什麼方便?說老實話,什麼方便也沒有,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

  善巧方便裡面,對別人來講最重要是自己的形象,什麼形象?自己修學成就的形象,這個成就就是果報,這是最具足說服力。譬如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句話非常中聽。為什麼?世間人貪求無厭,你就用他的貪心,從貪心這個地方引導他入門。你要貪財,那我們確確實實有財富,這個形象拿出來給你看;你貪聰明智慧,我們也能把聰明智慧端出來給你看;你貪圖健康長壽,我們也把健康長壽拿出來給你看。他這一看,他就知道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心就動了。你沒有形象,單單這樣給他說,那要善根福德。真的在這一點,我還是有一點善根福德。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傳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先生可以說在精神上他有最高的享受,物質上他很清寒。一生教書,當時台灣的教授待遇也很薄,買書都買不起,他說的話我還是相信,這就是屬於善根。我能接受,我能認真努力去學習,依教奉行,這才有一點成績能拿得出來。你沒有真正成績拿出來,誰相信你?這個世間度化眾生非常困難,頭一個人家看你樣子。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所持佛剎的第二段:

  【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蓮華光明幢,佛號一切功德最勝心王。】

  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一切功德』,下面一段還有「無量功德」。佛法修學對「功德」這一樁事情確實相當重視,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修積功德要這麼執著嗎?你要這麼想法,你全想錯了;如果裡頭有分別執著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要離一切相,但是初學的人,離相,不可能。初學的人還是從著相修起,慢慢修到離相,才是真實的功德。著相從哪裡修?所以我們今天著重在「德」,德是雙關語,可以說是得到的「得」;功是因,得是果!修功當然就有得。這個德也可以說之為道德的「德」,你所修的功要與道德相應。這個修法實在講,在大乘佛裡面講還是屬於福德,不是真實功德,但是開始修學是一定要經歷這個過程。

  真正的功德是什麼人修?說老實話,法身菩薩。他們所修的一切法無不是最勝功德,凡夫哪能做到?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們,他們成就的是功德,那不是假的,絕對不是六道凡夫能夠相比的。他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當然是功德。但是雖是功德,不純。為什麼?無明煩惱沒斷。斷煩惱是功,入佛境界是德。你看,見思煩惱斷了是功,證阿羅漢果這是德;塵沙煩惱斷了是功,證權教菩薩這是德;無明煩惱破了,證法身菩薩是德,這是真實功德。

  在我們六道裡頭,斷惡是功,得善報是果德。你真的是下了功夫,這個功夫一定有結果,果德皆是人天福報,果德有多大,那看你修功有多麼大,因跟果一定是相應的。《了凡四訓》裡頭把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希求世間福報的人不能不知道。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人天福報,佛法裡頭有這些理論、有這些方法,你要是根據這些理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人天的富貴垂手可得。在中國歷朝歷代,依照這些方法修行而得功名富貴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非常可惜的,這些人心量不大,眼光不遠,他得一點人天富貴,他就很滿足了。我們想想諺語裡頭常講的「量大福大」,有道理。人天福報不究竟,享福的時候總不能夠避免造業,享福的時候不造業那要真功夫;說實話,那個人不是凡人,肯定佛菩薩示現的。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帝王身而為說法,佛菩薩就現帝王身;應以宰官身而為說法,菩薩就現宰官身。佛菩薩有能力,無處不現身。

  像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常常讚歎的范仲淹,菩薩!他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官做到宰相,做到元帥,那真叫文武全才。國家給他俸祿非常豐厚,朝廷一品官,他把他的俸祿救濟貧寒苦難的眾生。我們在《義田記》裡面看到,他以他的俸祿養三百多家,這像我們現在講的彌陀村一樣。辦很多義學,看到貧苦人家的兒女,有些長得很清秀、很聰明的,可以讀書的,他請老師來教,替國家、替社會培養人才,那屬於法布施。救濟貧困是財布施、是無畏布施。我們看到范先生的果報非常殊勝,難怪印祖那麼樣的讚歎。印祖不輕易讚歎人,他對於中國歷史人物最佩服的,孔老夫子,其次就是范仲淹。蘇州靈巖山寺離范家很近,可以說他們是鄰居、是老鄉。他所修的,功德。范先生一生過清貧的生活,那麼樣的富貴,還過清貧的生活,把他的富貴與一切眾生共享,他做到了。他不是說,他是真做到了,做給大家看。這裡面含的密義我們清楚,希望做大官、大富大貴的人家要以他為榜樣,你看看富貴怎麼學佛。范仲淹是佛教徒。無論在社會上你是什麼樣的身分,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是給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最好的形象。這是教化眾生,這是佛陀教育。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功德要常常放在心上,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最勝心王』,「勝」是殊勝,我們對這樁事情要以最殊勝的心去做。「王」在此地是比喻,比喻你做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換句話說,這個境界裡面,福、智都圓滿,你才能做得到。智慧跟福德常常是不分的。智,有智慧當然積功累德,真正積功累德的人,中國古人常講「福至心靈」,他福報現前,人忽然聰明了,智慧也現前了。那什麼?心地真誠、慈悲,清淨、平等。你想想看,這樣的心怎麼不生智慧!這樣的心天天做好事,天天幫助苦難眾生,福慧都現前了。這個種子『蓮華光明幢』,這是世界名,果報,果報現前。「蓮華」是清淨,「光明」是智慧。佛在此地教化眾生重視積功累德,積功累德之前必然是斷惡修善,這個世界才清淨光明。他不用清淨用蓮花,顯示蓮花的功德。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

  這就是第十三層。

  【有世界名十力莊嚴,佛號善出現無量功德王。】

  這緊接著又看到『無量功德』,前面佛號裡頭有「一切功德」。世界名號叫『十力莊嚴』,好!這個「十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可是經論上也告訴我們菩薩也有,沒有如來那麼樣的殊勝,這是當然之理。『佛號善出現』,這個名號裡頭最重要還是這個「善」字。在如來果地或者是法身菩薩,出現「無量功德」,那不是難事,自自然然,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這個善字,善學,佛菩薩善教!一個會教,學生要會學,不會學就難了。什麼叫不會學?著相,就不會學;起心動念,你就不會學,學佛菩薩永遠學不像。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諸佛菩薩於世出世間法,從來就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善學了。或者有人要提出問題:我要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怎麼個學法?世出世間任何一法,我要去學都要起心動念,都要分別執著。這個問得不錯、問得很好,真正的難處就在此地。起心就是不起心,動念就是不動念,分別就是不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這愈說愈糊塗了,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才叫善,這才叫慧。

  一切法我們要認識清楚,怎樣才叫做認識清楚?一切法,任何一法,哪怕再小的微塵,它有體、它有相、它有作用,你能不能都把它看得清楚?你認不認識?從體相用上去看。李老師早年教我們觀察一切法,他給我們講了八條,體相用,這是三條。相怎麼現的?從相上來講,有因、有緣、有果,相有因緣果。作用呢?作用裡頭有理、有事。這個講的是最少最少了。你要從八面觀察,你才把這一法看清楚,這個清楚是非常粗淺的看法。世間聰明人心思細密,我們講頭腦冷靜,看事、看物、看人看八面。人家真的比我們看得清楚,我們不知道從八面來觀察。我說,這並沒深入,要深入一層,這八條每一條都具足八條,八八六十四!體,體裡頭有體,體裡面有相,體裡頭有用;體裡頭有因、有緣、有果;體裡頭有事、有理。相裡頭呢?相裡頭有體,相裡頭有相,相裡頭有用,每一條又是八條,所以八八六十四。這六十四條裡頭,每一條裡頭又有八條,其深無底!

  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陀智慧,佛陀徹法底源,我們想不到,真的是不可思議!人家那叫做觀察入微,所以他才真正能「善出現無量功德王」,這個德號如來當之無愧。我們凡夫真的望塵莫及。凡夫之人,李老師當年給我們講,你能看八面就不錯了!你就算是個明白人,不是個糊塗人!這一樁事情早年在慈光大專講座,他老人家擔任《佛學概要》這一門課,《佛學概要》一共是十四個單元,這頭一個。確實不容易,善教要善學,學的人要細心、要體會、要契入,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真妄利害。

  回過頭來,我們問問自己,為什麼修學這麼多年沒進步?境界不能提升?不但不能提升,細心去觀察、去反省,怕的是墮落!連學佛初發心那一天的境界都保不住,「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道不例外。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的發生,實在講,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妄,往往搞錯了;把邪誤以為正,把正誤以為邪,對人、對事、對物都在這個地方發生了錯誤。你再要問,為什麼會發生這個錯誤?我在我自己修學過程當中,我把我的經驗提出來供給大家做參考,為什麼會有這個錯誤?我們親近佛菩薩的時間太少,大概這是真正的原因。親近惡知識的時間太長,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太短,可能根本就沒有親近善知識,日常生活當中所交往的全是惡知識。什麼是惡知識?煩惱習氣是惡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如來教誨是善知識。諸位想想有沒有道理?經讀得太少,我們講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你讀得太少了。

  淨宗同學許許多多的人都讀誦《無量壽經》,試問問你《無量壽經》一天念幾遍?念一遍。一遍需要多少時間?初學的時候這個經文不熟、生疏,大概兩個小時。念上半年之後經文念熟了,就一天念一遍,念熟了,一個小時。一年之後更熟,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三、四十分鐘。一天念一遍,三、四十分鐘的時間,就算你一個小時!每天一個小時接受經教的薰陶,還有二十三個小時你所接受的是煩惱習氣那個薰陶,你想想看,不成比例!自自然然起心動念是你的煩惱當家,你所學習的佛法做不了主,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太少了。那要怎麼辦?至少每天要讀十遍。換句話說,十遍念熟了之後,差不多應該是六個小時可以完成。每天有六個小時的薰陶,能夠薰陶個十年、八年,這中間一天都不間斷,你的氣質不知不覺變了,就轉變了。你自己會發現煩惱習氣少了,很輕微了,真的,聰明智慧增長,以前對人事物不會看,現在會看了,真得受用,多清淨!

  現在世間真善知識少,你沒有辦法親近這些人,唯一的辦法,經典。我在年輕的時候受的苦難太多,真的是孤苦伶仃。所以自己逼著自己不能不好好的學習,我沒有時間像一些年輕人一樣,有空閒的時候、放假的時候,遊樂場所裡面去玩,我不敢!我前途很渺茫,我生存在這個世間沒有依靠,只有自己努力去學習。所以只要有時間、有假期,我一定找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我去親近他,我去看他,聽他們的教誨。再有時間,圖書館裡面去讀書。我年輕的時候,常常走動的地方哪裡?一個圖書館,一個書店,再就是這些善知識的家裡,我要去學東西。那個時候有些同學、朋友、同事都說我是書呆子,年紀輕輕的不知道去玩玩。我告訴他:我不呆,我也很想玩,我玩不起!我說:我現在年輕,我要努力認真的學,等我學成了,我晚年再玩。我把玩的時間跟你們顛倒一下,你們年輕玩,我老的時候玩。現在老了,還是沒辦法玩,為什麼?學無止境!這一生能學得了嗎?生生世世都學不了。可是愈學愈快樂,這是真的。

  《論語》頭一句話講的一點都不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學而時習,不亦悅乎」,悅,這個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佛家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是這個境界。有朋自遠方來,現在真的常常有朋自遠方來,絡繹不絕。這些朋友來看我,志同道合,不亦樂乎!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善學、善教比什麼都重要,如來、法身菩薩善教,我們要會學,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鍥而不捨。再看後面這一段:

  【於此世界種最上方。】

  這是第二十層。

  【有世界名摩尼香山幢,佛號廣大善眼淨除疑。】

  世界『摩尼香山幢』,「摩尼」是如意自在;「香」是表三學、五分法身;「山」、「幢」都是高顯之意。果,世界的名號是這個世界裡面的居民他們所感得的果報,從果報上我們就知道他們的德行。再看佛的名號,是佛在這個世間,此時此處教學的綱領,『廣大善眼淨除疑』。「淨除疑」我們在前面讀過,第七海的第八條「世界種名淨除疑」。這個地方佛號裡頭有「淨除疑」。「廣大」、「善眼」、「淨除」,這個除是除疑,都是我們迫切需要學習的。

  頭一個,「廣大」,我們的心量實在講太小了。從哪裡學習?起心動念。我常常勉勵同學們不要為自己想,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這樣子我們的心量慢慢拓開。我們活到這個世間來,既然是學佛了,那就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學佛!當然要隨順佛陀,你才能學得像。佛陀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服務。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從來沒有為自己起過一個念頭,我們知不知道?我們今天不錯,心量是擴大一點了,從前起心動念是根本不會為別人想的,現在能為別人想,能想多少?大概十分之九是為自己,有一分為別人,不錯了!在從前那一分都沒有。這叫什麼?你開始覺悟了,你要保持、你要精進,希望明年能有兩分,後年能有三分,十年之後起心動念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不再為自己,你成就了。

  這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還要有毅力,要能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克服自己的欲望,這個要靠三寶加持。三寶在哪裡?經教!剛才講了,還是要讀經,還是要學教!學習經教最重要的關鍵是老師、同學。要有真的好老師指導你,你不會走錯路,你能夠收事半功倍之效,你不會走冤枉路,老師帶領你。還要同學,同學怎麼樣?互相切蹉琢磨。好像旅行、遠足,我們有幾個同伴在路上互相照顧,要有師、要有友。有師沒有友,很難;有友沒有師,也很難。有好老師,又有好的同參道友,這是福分,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

  老師、同學真的志同道合,能成就自己「廣大」,把自己心量拓開,成就自己的「善眼」。善眼的意思就很多了,這是如來的德號,《華嚴經》上講的「十眼圓明」,這叫善眼;《金剛經》裡面講的「五眼圓明」,那是善眼。見清淨了,心清淨了,「疑」當然斷掉了。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這個障礙斷除了,成佛之道就一帆風順,再也不會有障礙;小障礙很容易突破,大障礙沒有了。我們今天修學,最大的障礙,諸位想想看是不是疑惑?真的是的。我們對佛法疑惑、對佛菩薩疑惑、對經教疑惑,對於善知識就更不必說了,真正困難在這裡。如何叫自己斷疑生信是我們眼前最重要的功課。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