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4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行看起: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所不說的,他的用意是防範末世末法時期有一些經上講的愚痴菩薩。後面經文也說到,在這個時代,魔王的子孫來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壞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實際上是來破壞佛法的。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無意,為什麼也破壞佛法?被魔控制了,他自己並不曉得這麼做是破壞佛法,以為他還是修積了無量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思的,應當要覺悟的。我們看第四段: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求美膳以為乞食。】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這一句就是現在所謂閉關、住茅篷。閉關、住茅篷的目的何在?是用這種方式欺騙信徒。大家一看,某個人曾經閉過關的,這一定很不錯了,目的在此地。所以,其目的都是要招來名聞利養。「矯詐之人」,他自己也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為弘法利生。這些事確實是有,如果諸位細心去觀察,你不難發覺。雖發覺了,也不必說,自己不上當就是了,別人上當各有因緣。

  前面世尊教給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行怎樣才不生煩惱,才能夠安穩的解脫。佛教給我們四種方法,又說四種方法,這八種方法你們能記住嗎?要牢牢記住!如果沒有記住,你就白聽了,這個經也就白念了,非常非常重要。

  佛在第一句就教給我們,「不求他過」。但是他有沒有過失,我們心裡明瞭,我們並不找他的麻煩,一接觸就瞭解。「不舉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業,也用不著我們去說。自有因果。自有報應。我們何必攪和在裡面?八樁事情,這兩樁擺在第一,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曉得。

  「薄福德者而為少欲」。他自己標榜少欲、標榜知足,為什麼?他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怎麼能夠說少欲?沒有福報的時候,標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裡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

  「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勝是殊勝,味就是五欲六塵,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美其名為「易滿足」。易滿足就是知足的意思,他知足。

  「多求美膳以為乞食」。在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缽。他到那兒乞食?專門到富貴人家去乞食,貪圖美味。貧窮人家不去乞食,為什麼?那個供養的不好,飯菜不好吃。這叫乞食。諸位從這個意思來引申,凡是貪圖名聞利養的,這就不是出家人,其實是出家人。所以引申是這個意思,貪圖名聞利養五欲的享受,這一句就是不能成為出家人。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糞掃衣」,世尊的用意是教出家人,自己時時刻刻要警覺,這個世間很苦,輪迴更可怕。所以生活簡單,衣著都很粗。

  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一件衣服很難求得。不像現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撿這些在家人穿舊的衣服,丟棄不要了,把它撿來。撿來後,看這個衣服裡面還有一部分可以用的,剪下來,然後一塊一塊併湊起來,這是袈裟!袈裟是這樣併湊起來的,這叫「糞掃衣」。併湊起來都是舊布,顏色、料子都不一樣,佛教染成灰色、染成咖啡色,這叫「糞掃衣」。這是世間人不會穿的。穿這個衣服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決不貪圖享受。

  今天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我們製作這個袈裟,整塊的料子拿來把它剪碎,再把它縫起來,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生活,世尊教誨的苦心,無非是教我們在在處處、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決不能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迷惑。所以乞求種種上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於糞掃衣;佛從不說這種話。

  現在出家人的服裝也相當考究了,料子都是選上好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長貪心,使你對這個世間留戀,捨不得離開。念佛往生,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想一想還有許多好東西,還捨不得去,那就麻煩了。這個東西帶不走的,所以平常就要捨棄。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鬧。】

  無論是在家菩薩或者是出家菩薩,你的知名度不高,沒人認識你,沒人知道你,你就標榜你是離憒鬧。你看,這些好的名詞都被他冒用了。

  【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諂曲之人值佛興世」。心裡面不正直、不誠實,這樣的人會不會遇到佛出世?佛縱然出世,他也遇不到。為什麼遇不到?他有障礙,「諂曲」就是障礙。什麼人能遇到佛?真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的心地真誠與佛菩薩就感應道交,就能遇得到。這個諂曲之人是決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這是他本身有障礙。

  這些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我們常常聽到,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是什麼佛再來的。有許多人親近之後,覺得自己非常光榮,他見到活佛了。你再仔細觀察,他就諂曲,他怎麼會見到活佛,見到菩薩?那些說是菩薩來的、佛來的,說了又不走。在中國歷史上有這個例子,說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說了還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諸位明白這些事理,你就不會上當。

  「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這一條要記住。為什麼佛在前面第一條教給我們,「不求他過」。求他過就是專門找人家的短處,這樣的人,他以為自己是如理修行,錯了!佛沒有這種說法。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就是持戒清淨。持戒清淨的人,怎麼會幹損害別人的事情?凡是存心傷害其他眾生,那個戒已經就破了,怎麼能說「戒蘊清淨」?

  「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什麼叫「增上慢」?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值得驕傲!他廣學多聞,別的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值得驕傲!這些話是現在世間人說的,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說法。不但是出世的聖人,世間聖人也說。如果我們讀孔子書、讀孟子書,這些世法聖人也說學問愈深愈謙虛、愈恭敬。哪有學問深的人會傲慢,沒這個道理!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綺語輕弄為善說法。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

  「朋黨」就是現在講的幫派。在僧團裡面搞小組織,這是破壞律儀,絕對不是住律儀。

  「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表面上、禮節上都很周到,心裡面貢高我慢。這不是真的尊敬法師。

  「綺語輕弄為善說法」。這些毛病,諸位要是仔細觀察的時候,你都看得到。「綺語」是花言巧語,「輕弄」就是常常用開玩笑的口吻,講經說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這個人很會說!佛不說他是善說法。

  「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這個佛也不說。喜歡與俗家人交往,喜歡交結世俗人,他能在僧團裡面沒有過失,這個太難了。為什麼?染著世俗的習氣,妨害大眾修行,怎麼能說是「離諸過失」!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施不望報」,這是佛常常教導我們的。像前面所說的,以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無希望心就是施不望報。有一種簡勝福田的人,以為他這樣作法就是施不望報,這是錯誤的,把佛所講這一些名詞術語的意思都錯解了。什麼叫「簡勝福田」?勝是好勝,簡是簡慢、疏慢、輕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貢高我慢的態度。可能他是很有錢,寺廟裡面隨便施捨一點,漫不經心,沒有一點尊重心,沒有一點恭敬心,這個樣子以為是施不望報。這是把施不望報的意思錯解了。

  「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攝是管制,類似我們今天許多道場裡面講的義工,這是善攝諸事,他來做這些義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麼?求恩報,求果報。求果報,那就不是善攝諸事。義工,好!無希望心那就是善攝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的。所以這一些意思,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志樂清淨的人,決定沒有恭敬供養這個意念。有這個念頭,自己以為自己很清淨,全都錯了。

  「多妄計者以為出家」。妄是虛妄,計是計較,這不是出家人所應為者。妄計裡面的範圍太深太廣了。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不尊敬者名為聽法。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持戒的人,決定沒有彼我的分別。如果有彼我分別的人,這種人持戒不能得定。諸位要曉得,這個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那不是真正持戒人。真正持戒人,六祖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還有彼此、人我這一種執著、這一種分別,就錯了。

  「不尊敬者名為聽法」。講經說法的場所,來聽的人很多,有一些人雖然來聽,佛說他不是聽法。為什麼?他沒有聽懂佛法的意思。他是來幹什麼的?他是好奇來的,來看看這個佛教到底講些什麼。甚至於來找麻煩來的。這個許多道場裡面都有!所以,講經說法也不是個容易事情,特別是一個生疏的道場。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一到的那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在此地要小心謹慎,這個地方有一批人專門找法師麻煩的。他們聽了之後,當場發問題,讓法師下不了臺,給你難看!你要小心,很多法師在香港都吃了虧,這是專門找麻煩的。」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來聽法的,他是來找麻煩的。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受法是講傳法的。喜歡世間的典籍,不是佛經;喜歡這些咒語,這一類的言論,以為他接受如來的大法,這個也是錯誤的。這不是佛說的。

  【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多執著者為離諸行。】

  了生死、出三界,憑什麼?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真的是簡單明瞭。你對於人我空、法我空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我們修學法門,一定要知道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我對這些理論有沒有搞清楚?否則的話,人家說這個法門可以了生死,那個法門可以即身成佛,你聽了就相信,這叫迷信。這是假的,不是真的。

  出離生死的根本理論,就是這兩句,於諸空性,一定要生勝解。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離生死。你能夠放得下,徹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輪迴。能將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夠超越十法界。這種看破放下,就是於諸空性,生勝深解。

  「多執著者為離諸行」。離諸行就是講的放得下。多執著的人,怎麼會放下?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這叫證果,修行證果了。可是你仔細觀察,他「於菩提分住有所得」。我們念《金剛經》就曉得,這個人沒證果!不但他沒證大乘果,連小乘初果須陀洹也沒證。證得須陀洹的人,並不以為自己證得須陀洹,那是真的證得了。以為自己證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以為自己證得,他住!心住在這個位子上,那是打妄想!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能住?這個住的意思,就是心裡面有。心裡面有一個果位,那就不是證了果。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如來的圓滿果位,我們一般籠統的說法,小乘四果四向八個階級,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位,這一些等級是從哪裡說的?是從無為法而說的。無為法就是都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裡面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佛說出這麼多果位。每一個果位都沒有執著,一有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

  初信位的菩薩就沒有執著了。沒有執著,《金剛經》上說的標準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能夠做到了,你就是入流了,入聖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見的功夫淺深,菩薩位次裡面高低不同是從這麼來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哪有住?心有住就壞了。這個住就是我們一般人講,你心裡面真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心是空的,心裡沒有東西;有世間法錯了,有佛法還是錯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證智。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無嬈觸者被忍辱甲。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無勢力者忍辱成就」。人家欺負你,你沒有能力反抗,這個人不是忍辱成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報復,不報復他,這叫忍辱。你沒有能力,那怎麼能談得上忍辱成就?

  「無嬈觸者被忍辱甲」。「嬈觸」就是誘惑,禁得起誘惑的人,佛才用這個比喻,他禁得起引誘,一切誘惑裡面如如不動,那才叫「被忍辱甲」。沒有誘惑你,就以為你忍辱成就了,哪有這個道理!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煩惱稍微輕一點,就以為這是律儀清淨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這裡面的含義也非常之廣。這十五條如果要細說,每一條說一個晚上都說不完。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也不能細說,細說麻煩太多了,所以我說這個經只能點到為止,諸位細細去讀誦、細細去思量。你再仔細觀察自己的心行,觀察周邊環境,你就曉得我們應該要怎樣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沒有走上邪道!佛這個經文給我們已經說得非常詳盡。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好營世務於法無損。志樂清淨墮諸惡趣。修習智慧為憒鬧行。】

  「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特別是我們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愛說話的人,怎麼可能得一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營世務於法無損」。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喜歡經營世間的事務;說這個於修行、於道業沒有妨礙。佛不說這個話。換句話說,決定有妨礙!不要說經營這些世務,就連管理這些人事都有妨礙。這智者大師說的。

  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問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

  他跟學生講:「我因為在寺廟裡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對自己修行有妨礙,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假如我不領眾,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個品位就高了。」五品位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由此可知,管寺廟大眾的事情,對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礙,何況經營世務!什麼叫世務?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的這些事,都叫世務。「世」就是六道輪迴,三界之內的。喜歡幹這些事情,這個錯了。說得好聽一點,幹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點,但是於了生死、出三界、於戒定慧決定有妨礙。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佛為什麼會說這些話?實在講我們今天看到的時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說那些老實念佛人,你們是自了漢,你們的心量太小!你們修的是小乘行,是諸佛菩薩呵斥的。於是我們聽到這個就不敢修了,跟他一道走了。跟他一道幹什麼?好營世務,愛言說者,跟他們去幹這些。佛在這裡一說,我們就明白了。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地獄,哪有墮地獄的道理!

  「修習智慧為憒鬧行」。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禪定當中得來的,換句話說,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修清淨心的人怎麼會胡鬧?憒鬧就是胡鬧。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不求利養而為妄語。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方便相應」是大乘菩薩常用的,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這個諂曲有一點相像,而裡面完全不同。菩薩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

  「不求利養而為妄語」。這決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那是誰說的?魔說!魔造謠生事,要破壞正法!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這些都不是佛說的。

  「所行下劣為無勝慢」。「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裡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惡道。換句話說,這一句裡面所說的,就是他在思想行為當中所表現的是「貪瞋痴慢」。標榜他沒有傲慢。

  這個慢,為什麼叫勝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慢要細分很多。佛把慢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叫「勝慢」,就是我比別人強,別人總不如我,這也叫我慢,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無勝慢」就是沒有這個傲慢的餘業,這叫無勝慢。另外一種叫「等慢」,雖然好像不是我超過你,我也跟你差不多,你也不比我高多少!這種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樣平等的;前面是講超過他的。第三種叫「卑慢」,自己感覺不如他,不如他,不服氣,並不是很服,不如也不服,這個屬於卑慢。這是把所有慢歸納為這三大類,這個地方是講的勝慢。雖然說一個,三種慢都包括在裡面。

  世尊舉了這麼多的例子,實實在在講,這個事相說之不盡。我們從這麼許多例子當中,應該明瞭真妄、邪正、是非。如果舉這麼多例子,我們讀了、聽了之後還不能辨別邪正、是非,那我們就相當愚痴。愚痴怎麼辦?多讀、多聽,只要多讀多聽,慢慢也會聰明!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實在講,這都是說我們。我們不是利根,不聰明,就是聽了也不懂,聽了也記不住。

  「小智」,沒有真智慧,小聰明!

  「諂曲虛誑」,虛誑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處事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彎彎曲曲。我們確實就是這一類的菩薩!

  「住於賊行」。世尊為我們說出來,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行?賊行!「賊行」是什麼意思?自己的功德法財統統損耗掉了。賊行就是煩惱行,煩惱把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財障礙住,所以把煩惱比作賊,比喻將我們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財偷跑了,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賊行就是煩惱行,起心動念,一切修持都在煩惱之中,這叫賊行。雖然如是,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沒有把我們捨棄。

  「汝應護之」。世尊囑咐彌勒菩薩,你要護持這些人。為什麼?雖然我們的毛病很多,我們對佛還有幾分恭敬心,還想學。有這麼一、二分恭敬心,還有想學的這個念頭,就非常可貴。

  你看這個世間芸芸眾生,有幾個人想學佛?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我們這個大樓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來聽,你才曉得「住於賊行」也很可貴,不容易!所以佛菩薩很珍惜,並不放棄我們,囑咐彌勒菩薩要保護我們、要護念我們。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

  彌勒菩薩問得好,他問在末法時期像這樣愚痴的菩薩,到底是僅有這六十個人,少數,還是有多數?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佛說,業障菩薩在末法時期太多了!都是被業障纏覆。有些愚痴菩薩緣殊勝,佛家講緣分;緣殊勝的遇到真善知識,他能夠聽懂,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業障就漸漸消滅。能不能消滅?能。確確實實能,從哪裡看?沒有學佛之前貪瞋痴慢很重,修行幾年,貪瞋痴慢沒有了,就是你的業障消滅了。

  如果還有貪瞋痴慢,你的業障沒消滅。「或復增長」,就是錯會了佛的意思,在佛法裡修持,或者是持戒清淨、戒律精嚴,業障增長。怎麼戒律精嚴的人業障增長?看看別人不持戒,「你們都不如我,我超過你們太多了,你們不配跟我往來、不配跟我講話」,這是煩惱增長。這個就是世間人所講的,值得驕傲!有人仗著修持比別人好,起傲慢心;有人講經說法講得好,起了傲慢心;有人福報大,起傲慢心。這都是增長業障。那個不叫消業障,那是增長業障!業障消除的相,是愈來愈謙虛、愈來愈卑下、愈來愈不如別人,這是業障消滅的現象。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善入一切眾生心行。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這一段我們要細心體會。佛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就是「後五百歲」,往年世尊在世的這些菩薩當中,還有再來的,這真是慈悲到極處。有多少人?二十位,不多!這二十位菩薩業障少,業障輕微,後五百歲他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在哪些地方?「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村鎮。「市閈」,就是市區。「山野」,市區以外的地方。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這是說他示現的出身。

  「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這是說他的德行。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這兩句是說他的才藝。

  可以說他聰明智慧,真誠慈悲,多才多藝。這些菩薩有些示現在家,有些示現出家。他所表現的,底下這三句很重要。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他並不標榜自己,絕對不會自我宣傳,他知道「自隱其德」。「安住頭陀」,他的生活很平凡,也可能他的生活相當清苦,表現並不很富有,他修學的是真實的功德。

  「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

  「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現的是「捨家為道」,捨家就是出家的意思。大家把這個出家要搞清楚,出家不一定是要捨離家庭,到寺院這邊來作和尚,這叫出家,那你把這個意思就搞錯了。捨家是心裡面決不把家事掛在心上,所謂心出家,身沒有出家,這叫真出家!

  身出家,心裡面所想的跟世間人沒有兩樣,這是身出心沒出,那不是出家,那是騙人的。所以佛法著重的你心出家,不注重身出家。在家這些菩薩,都是心出身不出,示現的是這個。但他心地確實心在道,心不在家業,這個意思要很清楚很明瞭。他的善根深厚。

  「護持正法不惜身命」。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一定與法相應,決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也就是他居住修學的環境很清淨。「阿蘭若空閑林中」,就是他的環境很幽靜。即使在城市裡面、在鬧區裡面,像我們這種公寓房子裡面,外面很熱鬧,他居住的小環境依舊清淨,依舊一塵不染,所謂鬧中取靜。他能夠靜下來,能夠閑得住。

  「善入一切眾生心行」。這個就是教化眾生,一定要契機。對於一切眾生的思想、見解、愛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說之法能夠得到大眾的信仰,能給大眾真實的利益,這就是講的契機。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這是講智慧開了。咒術言論,悉能了解,這是講常識豐富。所謂常識豐富,世間人知道的,他都能夠知道。義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觸,他就能瞭解,這叫智慧開了。

  「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他要不具備上面所說的這一些條件,他怎麼可能在佛法當中得大成就。「陀羅尼」就是抓住佛法的總綱領。加上他的智慧辯才,所以這才能說法。

  「於四眾中宣說正法」,這是說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本身有這些條件還不夠,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這個條件不敵眾生的煩惱、不敵眾生的邪見,這才知道弘揚正法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這就是得佛力加持。我們要問,他憑什麼得佛力加持?憑上面他所具備的條件。這個條件,無量劫的善根是因,這一生的德行是緣,有善因又有善緣,才能得佛菩薩加持。得佛力加持,道場之中,佛光注照!大家入這個道場為什麼會生歡喜心?因為你有沐浴在佛光之中。這個不是講的人有什麼能力,你們在這裡生歡喜心是因佛光注照,得諸佛的加持;講的人得佛加持,聽的人也得佛加持。沒有佛的加持,我們說不出來;沒有佛的加持,你們也聽不懂意思。都是得佛的加持。

  「於佛所說修多羅」,就是契經。

  「祇夜」,就是重頌。

  「受記、伽陀」是諷頌,也叫做孤起頌。

  「優陀那」是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就是屬於「優陀那」。

  「尼陀那」,就是因緣。

  「阿波陀那」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是本事。

  「闍多伽」是本生。

  「毗佛略」是方廣。

  「阿浮陀達摩」是未曾有。

  「優波提舍」是論議。

  因為此地這十二句都是梵語音譯,我們把意思說出來。這十二句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十二分教,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宣說一切佛法,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出這十二類、這十二種的方式。

  「皆得辯才無礙自在」。因為佛力加持,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沒有障礙,他得自在。一接觸他就能通達,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為緣,才有這個成就。

  凡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這一段經文就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此地所說的條件,你從事弘法的工作必定障礙重重,所以一定要認真去學習。

  認真學習,再看到這個地方所講的,也許你會說:「他們是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恐怕沒有!」你不必憂慮。你若是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說實在話,你在這一生當中聞不到這個法門,你在這一生當中讀不到這個經典。你有緣分接觸到這個法門,讀到這個經典,換句話說,你過去的善根就很深厚!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在《金剛經》上看到,所以大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

  問題就在現前有沒有善緣?如果能遇到善緣,也許你就是世尊所說的,這二十個菩薩裡面的一個!這個與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在家菩薩一樣肩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這兩行經文,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師承,很重要!你的法是從哪裡得來的?誰傳給你的?這個很重要。無師自通,沒有這個道理。這是講求師承。

  這一點在現在這個時代非常困難,現在這個時代師道沒有了。師承,不要說見不到,聽也沒聽說過。可是,如果不得師承,縱然有天分,你得不到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話是真的。如果你也能說法,也說得天花亂墜、也能夠吸引大眾,說實在話是有人加持,不是佛,是魔加持你。魔的能力也很大,所以魔的徒眾那麼多,道場建得那麼大,可見得他的勢力也不小。他有邪智慧,他也有邪善巧方便,也能夠攝受廣大的眾生,但是他不是正法。

  這就是說我們學佛一定要有老師,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和尚、阿闍梨」這兩個名稱都是老師。和尚叫親教師,跟自己關係最密切,也就是傳承的這個老師,稱作和尚。阿闍梨是值得我們去模仿、值得我們去效法的這個老師,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樣,這稱之為阿闍梨。「聞經、受持」是說他的能力,這個能力也要求感應、也要求佛加持。

  「當說是言」,這是他常常宣說的。

  「我此法門,從某和尚某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說明他的師承。

  「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這是說還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薩,看到前面少數菩薩有師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礙。所以「當有出家在家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

  「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輕是輕視,毀是毀謗。

  「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這個事情,在現在有沒有出現?有,我們在國內外也常常聽說。還有人寫信告訴我,說某某人否定了佛經,認為這個佛經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這些都是很有地位、很有聲望的人。

  什麼經是真的?《阿含經》是真的。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都認為那是龍樹菩薩假造的,用來騙人的。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他們自以為智慧,認為我們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他有智慧。這些事情將來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顯著,使一切修學大乘人信心動搖,這是魔難!

  「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聽了人這麼說,都起疑心了。

  「捨之而去」,都不來修學了。

  「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這是末世的魔難,魔來障道!愈是真修行的人,就愈會遇到這些災難。所以佛在前面講,真正修行人要自隱其德,住頭陀行,儘可能避免這些麻煩。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也就是被魔控制住,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為什麼會被魔所控制?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前面說的,給魔抓住了把柄!你有貪瞋痴慢,你有懷疑,魔就抓到把柄了,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被他控制。有少數的人在這個裡面覺悟回頭了,那個脫離也不是簡單事情,也要經過很痛苦的掙扎,才擺脫魔掌。有些人膽小、沒有智慧,明知道被控制,還是無可奈何,一生都脫離不了魔掌,這種人非常可憐。所以「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持就是控制。

  「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特別是指大乘法。

  「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專門做破壞正法的這些事。

  「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囑咐,可見得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

  「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自己要護持自己,也要護持對方!不要讓人家懷疑,不要讓人家嫉妒,不要讓人家造惡業。自己要盡量把姿勢放低,免得遭這些魔難。愈是高姿勢,愈容易惹是非,這是必須要明瞭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要知道怎樣去做。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往詣泉池而欲飲之。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彼之自汙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以疑惑過汙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汙。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汙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這些人。真的叫謗佛謗法謗僧,他們幹這些事情。

  「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當」是破音字,念當(擋),就是阻擋的意思;想方法障礙別人得辯才,障礙別人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佛法的綱領、修行的原則;用種種方法來障礙、來破壞、來阻擋。「而於是法不能信受」,對於大乘,深妙的法門不能夠接受,

  「世尊,譬如有人」,下面彌勒菩薩舉一個比喻,說得非常好,這個比喻諸位仔細去看。我們把它念一念。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一個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詣泉池而欲飲之」。他遇到一個泉水、池塘,他想在這裡飲水解渴。

  「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這一池的清水,他先在沒有害渴的時候,還不想喝水的時候,他把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後,自己害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髒,不能喝了。誰破壞的?自己破壞的。這個就是他先破壞佛法,到以後想學佛法,但佛法已經被他破壞。比喻這一樁事情。

  「彼之自汙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他自己所犯的過失,自己誹謗三寶,他不曉得。

  「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他還責怪三寶。想學佛法,還責怪於三寶。

  「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這是比喻。把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這些人,他們身心清淨。

  「又復如彼愚痴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這是講這些愚痴的菩薩,想學佛法,反而有障礙。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就跟這個比喻裡面所說的,自己蹧蹋泉水,到最後自己害渴不能飲用,這個比喻相同,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看下面經文,這個就回過頭來,再說這一樁事情,說這些人「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他誹謗,他還偷偷的來學習,還要想辦法去找這些經法來聽。他是不是真聽得懂?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他的心諂曲,他的心裡面有煩惱,心不清淨。換句話說,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他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不要說偷聽聽不懂,會把意思聽錯,現場聽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聞法能夠理解、能夠生歡喜心,都得佛力加持,非常希有難得!因緣自己要知道珍惜。

  他們來聽法,「彼人自失都不覺知」。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把意思聽錯了。

  「以疑惑過汙染意根」。這是說明他為什麼讀經、聞法會把意思錯解,就是因為他有疑惑,對於佛法他有成見。因為過去聽別人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他有成見。

  這個成見由來很早,所謂大乘非佛說。特別在中國,像《楞嚴經》,很多人不相信《楞嚴》,說《楞嚴》是偽造的,也說《大乘起信論》是偽造的,這兩部經爭論最多。不但在言語上有爭論,還有好多人寫成書,說這兩樣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

  像這些事,我們讀這一部經的時候,佛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末法時期的怪現象。因為他有疑,他過去有這個成見,污染了意根,因此讀經、聞法產生許多錯誤的知見,不解如來真實義!

  「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這個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這些人譏笑、被這些人戲弄、被這些人侮辱。

  「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汙。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汙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常常遇到的,聽到的就更多了。這個經傳來也很遠,總不是現在人偽造的,是在《大藏經》上抄下來的。《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翻譯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譯的,怎麼會有錯?菩提流志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四百年,離佛講經的年代更久遠。那麼早之前,佛對於我們現在社會裡發生的這些現象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對於世尊所說的,不能不佩服!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