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八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下面總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屬於重頌。第一首:

  【憍傲於多聞。執著諸諍論。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話過。】

  第一句是重頌「心生驕慢,不敬多聞」。

  第二句是重頌「於諍論多起執著」。

  第三句裡面是前面這二十種過失第三種,「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隨煩惱裡面的一種,大乘《百法明門》裡面跟我們說煩惱有二十六種,其中有六種是根本煩惱,有二十是隨煩惱。隨煩惱裡面分大隨、中隨、小隨,這個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

  什麼叫失念?對於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性不好,常常忘記,這個叫做失念。佛在經裡面講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失去了正知正見,這些都是與貪著、喜歡世話有關係。無明、煩惱、習氣,這是所有一切過失之因;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種種過,可以說都是緣;有因再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了。如同經上所說的。第二首:

  【遠離正思惟。身心不寂靜。退失於法忍。是名世話過。】

  「遠離正思惟」。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標準是什麼?一定是與事實真相相應,《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與諸法實相相應的,這是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才算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的正知見是非常合理的,決定不是盲從。所以知見要正!

  「身心不寂靜」。心,妄念很多;身,躁動。身心都靜不下來。

  「退失於法忍」。簡單的說,他沒有耐心。不但學佛沒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裡面,他也沒有耐心,這也是世話的過失。第三首:

  【其心不調順。遠離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是名世話過。】這是講用功。世話對於我們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礙。「心不調順」,也就是心裡妄想、煩惱、知見很多,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缽舍那」是梵語,奢摩他翻作止,毗缽舍那翻作觀,就是教下常講的止觀。止觀就是禪定。禪也是梵語,禪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做靜慮,靜就是止的意思,慮就是觀的意思。可見得翻譯的文字不一樣,裡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這兩句就包括了佛門所有一切的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

  這個止我們講放下,這個說法大家就比較更容易瞭解。凡是從止入門的,你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從這個地方入門,就叫做奢摩他。你從奢摩他入門。毗缽舍那是看破。或者你從看破入門,就叫做毗缽舍那。看破是這一些事實的真相完全明瞭了、完全通達了,這個心清淨了。從這裡入不二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種方法,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喜歡世話的人,對於用功夫就有妨礙了。「遠離奢摩他」,這個止觀你都不能成就。

  我們念佛,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會念的人,這一句佛號就是止觀,裡面有止也有觀。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什麼都不想,這就是止!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觀。所以念佛會念的人,這裡面有止有觀。世尊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老實念佛,不必再去參禪了,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一句佛號裡面具足奢摩他、毗缽舍那。

  這以下是講在生活當中,也產生許多過失。第四首:

  【不尊敬師長。愛樂於世論。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師長」是教導我們學佛的老師,不是世間的這些師長。世法裡面的師長,沒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地方是教給你了脫生死,超越輪迴的這樣的老師。因為你愛好世話、世論,當然把你修道的事業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沒有認真去做,這是不敬師長。所以師長並不是要我們常常奉養他、恭敬他,不是這個意思。怎麼樣對師長尊敬?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尊敬。

  「智慧不堅固」,這是一定的道理。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起來的,你心不清淨,哪有真智慧?第五首:

  【諸天不恭敬。龍神亦復然。退失於辯才。是名世話過。】

  這是你得不到護法善神的保佑。縱然有辯才,你的辯才也會有退轉。第六首:

  【聖者常呵責。如是耽著人。唐捐於壽命。是名世話過。】

  「聖者」是修行證果的人。他看到你,對你非常惋惜。必須要曉得,無量劫中得人身聞佛法,非常不容易。在佛法當中,尤其聞到淨土法門,那真是無比的希有。為什麼?這個法門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證解脫!你修學其他法門,則未必!為什麼?其他法門要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法門不須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只要你能信、能願、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裡面,最容易修學、最容易成就。它是希有難逢的法門,遇到這個法門還懈怠,還不能把這個世間法捨掉,這個叫真可惜!聖者呵責就是這些事情。

  「唐捐於壽命」,唐捐是浪費。可惜你這一生寶貴的光陰空過了,沒有用在道業上,非常可惜。第七首:

  【諸行皆缺減。遠離大菩提。命終生憂苦。是名世話過。】

  「諸行」是講你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夫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應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這也是過去方東美先生常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享受到了。

  「諸行皆缺減」,這是說你縱然用功,你沒有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煩惱、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所用的功夫跟生活脫節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在此地。

  「遠離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夠得力了,那要是證菩提涅槃,當然更渺茫了、更沒有指望了。

  「命終生憂苦」,「憂苦」是指三惡道,這也是世話把我們的功行耽誤掉了。第八首:

  【疑惑心動搖。猶如風吹草。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世話多的人,耽著世論的人,對於佛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動搖的,信心不清淨。「風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當然不堅固。第九首:

  【譬如倡妓人。讚說他勇健。彼人亦復然。是名世話過。】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們常講作戲的。作戲不是真的。他在戲臺上讚歎這個人勇猛,那是臺詞上這麼說的。那個表演的人真的那麼勇猛嗎?不見得,他是演這個角色而已。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修行人也跟演戲一樣,不是在真幹!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這個裡面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細細想一想,我們學佛是真學佛,還是在演戲?演給自己看,還是演給別人看?到最後都落空了,這個很可惜。第十首:

  【隨逐世語言。染著諸欲境。常行於邪道。是名世話過。】

  這也是世話過。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於邪道」就是非佛所說,與佛相背就是邪道。第十一首:

  【希求心不遂。諂曲多諍論。遠離於聖行。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就是有求而求不得,這是八苦裡面的「求不得苦」!

  「諂曲多諍論」,心不正直,喜歡諍論。

  「遠離於聖行」。「聖行」是菩薩行,菩薩行是六波羅密、是十大願王。他與六度十願完全相背、遠離了,這也是世話的過失。第十二首: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搖動。如猿猴躁擾。是名世話過。】

  愚是愚痴,沒有智慧,得少為足。眼前一點小的利益,他以此為足了。對於聖教,乃至於淨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西方真有極樂世界嗎?我念佛,阿彌陀佛真的會來接引我嗎」?生這一種疑惑。這個疑惑很麻煩,諸位讀《無量壽經》就知道,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那個疑不是對普通的懷疑,是對聖教的懷疑,這是大煩惱!使你的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動的。「猿猴躁擾」是比喻,所謂心猿意馬。第十三首:

  【智慧多退失。無有覺悟心。愚者所攝持。是名世話過。】

  自己沒有智慧,不覺悟,常常被這些愚者所玩弄,被他們所掌握,被他們所控制。第十四首:

  【迷惑於眼耳。乃至意亦然。常與煩惱俱。是名世話過。】

  這是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迷惑,六根起用都與煩惱相應,這也是世話之過。第十五首:

  【愚人樂世話。盡壽常空過。不如思一義。獲利無有邊。】

  世尊教導我們,也是勸告我們,哪些人喜歡這些世話?諸位要記住,世話的範圍非常之廣,凡是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的一切言論都叫世話。由此可知,喜歡世話的人多了!在歷史上著名的這些文學家,都是喜歡世話代表的人物。我們想一想過去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當時的大文學家謝靈運想參加蓮社,被慧遠大師拒絕了。慧遠大師為什麼拒絕?他喜歡作文章、喜歡作詩,這是世話。你有這一些嗜好,你就影響別人的清淨心,別人天天念經念佛,你在這邊吟詩作文,那怎麼行?這是愚痴,不是聰明!愚痴是什麼?不知道六道輪迴的恐怖!有智慧的人,想盡方法超越六道輪迴。

  「盡壽常空過」,這一生都空過了。

  「不如思一義」,思一義,最簡單的,這些人不如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彌陀佛。她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放在心上,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個三年五載,她成功了,她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這叫有智慧,這個叫聰明,這個人不是愚人!

  「獲利無有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薩。那個利益佛都說不清楚、都說不盡。第十六首:

  【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於勝味。】

  佛在這裡再舉一個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個時候就有,現在我們也有,這是一般人常常喜歡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個甜味不能離開甘蔗的皮跟甘蔗的節,但是那個味也不是從皮節而生的。這個你仔細去觀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第十七首:

  【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捨虛言。思惟於實義。】

  從法上說,這個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來說,世話就像甘蔗的皮跟節一樣。世話我們要不要?要,不能離開。人與人的溝通,須要言語。上一代的人跟下一代人的溝通,我們現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溝通,這就講歷史了,那要靠文字!我們今天讀佛經,佛經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說的話,我們今天讀到也能懂佛的意思。這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有用,不能執著,不能夠貪愛,貪愛、執著就錯了。我們要明瞭它的義理。義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樣,言語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節一樣,我們吃了之後會把它吐掉,捨掉它,得到它的味!

  「是故捨虛言」,捨虛言,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對了。

  所以你要懂得「思惟於實義」,從經典的言語、文字裡面去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第十八首:

  【智慧諸菩薩。能知世話過。常愛樂思惟。第一義功德。】

  「智慧諸菩薩,能知世話過」。有智慧的這一些菩薩們,他們知道貪著世話之過。決定不能貪著。自古以來,我們佛門裡面祖師大德,說實在話,他們留傳給我們的這一些著述裡面,不但有一切經的講解、疏論,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們也有很好的文章、也有很好的詩詞留下來。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貪著?他沒有。沒有,他為什麼要做這些東西?他有這個能力,並不是刻意去學的。刻意去學,我們就錯了。我們要刻意去學道,怎麼能學這些東西?他有這個天賦,我們說他有天才,他一接觸就會了;不但會了,他還好高明,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來接引眾生,與大眾結緣。

  像近代的弘一大師,弘一大師這一些世話、世語是沒有學佛之前學的,他的確是個天才,書法好,繪畫也好,他能畫能寫;詩詞也好,金石雕刻也好,這都是世間藝術,他樣樣都精通。他拿這個來做佛事,來做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我們沒有這個天才,不要去刻意學他,學他你就犯了過失。你有這個能力,行。沒有這個能力,不必去學。

  印光大師就很老實。印光大師寫的東西很多,你仔細看,他並不是書法家,他的字寫得那是真的是有功夫,但是在藝術上講談不上。你仔細觀,他有精神在裡面。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筆一筆規規矩矩的寫就行了,不必求好!你不是作書法家,你要求好幹什麼?寫得端端正正、規規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師表現這個樣子,我們就能看出來了,這是修道人的好榜樣。

  「常愛樂思惟,第一義功德」。第一義就是諸法實相,第一義就是真如本性,第一義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諸位再不明瞭,我就老老實實告訴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第一義。你只要老實念,把整個精神集中在名號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這個佛號沒有一個雜念夾雜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義。所以讀了這個經文,不要再去找什麼叫第一義,那就麻煩了。第十九首:

  【法味及義味。解脫第一味。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

  「法味」是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你聽了能有悟處,這是法味!同樣一部經,你每天去讀誦,天天有悟處。怎樣才會悟?為什麼我們天天念都沒悟處?我們用心不對,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處了。你沒有悟處是你的心不真誠、不恭敬、不清淨。讀佛經跟看報紙沒有兩樣,那怎麼行?那怎麼會有悟處?「真誠、恭敬、清淨」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處。悟的淺深、廣狹與你用心有很大的關係。你的心愈清淨,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廣,這是法味!「義味」,義是悟入境界了,體會義理了。

  「解脫第一味」,「解脫」是契入境界。這三個意思,後面比前面深,所謂後後勝於前前。義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義味就更深了。在我們一般講,一個認真學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淨,真誠到極處,這個義味就得到了。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是義味,你明白佛所講的道理、義趣。「第一味」是你證諸境界,叫證果了。前面第一個聽說,第二個明瞭,第三個是入境界了,那是第一味,你親自嘗到了。

  「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哪有智慧的人對於這些事情,他不歡喜?這個絕決不是世話之味能夠跟它相比的。世間世話之味也很濃,也有好的世話百讀不厭,它有這樣的攝受力量。好的文學作品,叫人讀了愛不釋手,那是世話,它也有法味;但是它沒有義味,義味跟第一味沒有。法味它也有,當然沒有佛法這麼濃。第二十首:

  【是故應棄捨。無利諸言話。常樂勤思惟。殊勝第一義。】

  「是故應棄捨,無利諸言話」,對於我們沒有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就是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利益。凡是沒有這些利益的,我們應當要遠離。

  「常樂勤思惟,殊勝第一義」。第一義在大乘佛法裡面常講,就是菩提涅槃,也叫一真法界。這是真實的第一義,殊勝的第一義。第二一首:

  【如是第一法。諸佛所讚歎。是故明智人。常樂勤修習。】

  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是大菩提、大涅槃,諸佛如來已經證得;希望一切菩薩努力精進,快速也能夠證得,這是佛教導眾生的願望。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這一句是彌勒菩薩對世尊的讚歎。

  「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何有菩薩」是哪有菩薩?菩薩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實智慧,他怎麼會再愛好這些世間的言論、世間的學術?他當然會捨棄掉。因為愛著世間的言論、學術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這些教誨都是真實教誨,不是世間聖賢所能說得出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睡眠的二十種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云何名為睡眠中過」?睡眠有什麼過失?「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這十一類的過失,都是叫眾生生煩惱的、都是叫眾生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薩在這裡一問一答,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在旁邊聽了之後,能夠覺悟、能夠覺醒過來,遠離這一些過失。下面經文: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我們看末後這兩句,「精進、意樂無倦」,這是我們學佛人所嚮往的、所希望得到的。怎樣才能得到?離開睡眠就可以得到了。我們看底下這個睡眠的二十種過。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體沈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喜歡睡覺的人,有二十種過失。

  「一者,懈怠嬾惰」。這是當然的,貪睡就是懈怠懶惰。

  「二者,身體沈重」。這也是事實,但是往往我們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體顯得很笨重。換句話說,他的動作不敏捷、不靈活,這是睡得太多了。我們曾經遇到過,過去有一個同修,現在他改了不少。他曾經告訴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喜歡睡覺,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幾二十個小時。大概這二十種過,他條條都具足了,一條都不缺了。確確實實許多疾病都是從這裡生的。

  「三者,顏色憔悴」。帶的是病容。

  「四者,增諸疾病」。有疾病的時候,這個病必定會加重,會睡出許多的毛病出來。

  「五者,火界羸弱」。火界是說我們的體溫。體溫不正常,比一般人的體溫要差,顯示他的身體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在睡眠的時候,因為你的身體沒有動作,腸胃蠕動得很緩慢,吃東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東西多,再要貪吃,那可就麻煩大了。

  「七者,體生瘡皰」。就是皮膚病,容易得皮膚病。如果不常常洗澡,鋪蓋不常常換洗,睡眠多的時候,的確很容易生皮膚病。

  「八者,不勤修習」。佛教給你修學種種法門,你若是貪睡,把時間都睡掉了,哪有時間去修學!

  「九者,增長愚痴」。睡眠是昏沈,昏沈的人就是愚痴,沒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膚闇濁」。這是我們常說他的膚色不好,一看就曉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非人」是指鬼神,指護法神,對於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他不會護持你。

  「十三者,為行愚鈍」。「行」可以解釋為行動,他的一舉一動很遲鈍,縱然在清醒的時候,也像在昏沈一樣。我們講精神萎靡不振,就是這個意思。

  「十四者,煩惱纏縛」。多煩惱。

  「十五者,隨眠覆心」。「隨眠」是佛學裡面的術語,意思就是說煩惱的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煩惱的種子、習氣,它能夠障礙你的清淨心,能夠障礙你生智慧,所以叫做隨眠。隨眠就是習氣種子。

  「十六者,不樂善法」。對於一切善法不生歡喜心,也就是說他沒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減損」。「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惡作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下劣行」,就是他所做的惡天天在累積,善天天在減少。

  「十九者,憎嫌精進」。這個人還有嫉妒心,看到別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進,他還嫉妒、嫌棄、瞋恚。

  「二十者,為人輕賤」。別說是修行人,一般世間人看到他這種行為,對他也輕視,也不會重視他。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這二十種過,佛這麼一說,我們細細想想,大致上都能夠理解。但是一定要曉得,睡眠是昏沈,昏沈是增長無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煩惱!

  世間功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你看三界,欲界才有睡眠,睡是五種欲望之一,「財色名食睡」。如果到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財。我們貪財,色界天人不要財了。如果你能夠把財放下、財斷掉了;色斷掉了,色是講男女的情欲斷掉了,沒有了;名也不要了;食,也不要吃東西了;睡,也不要睡眠了。你有資格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天人沒有飲食,也沒有睡眠,你想想看,他沒有飲食,他要錢幹什麼!所以他不貪財。他這個生命用什麼來維持?禪悅為食。這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自自然然精神飽滿,壽命長久,青春永駐,他不老!這是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

  這五樣東西你沒有離開,你決定在欲界,你不是在色界。由此可知,這五樣東西是統統可以捨的。不要說佛、菩薩、阿羅漢,世間的高等的凡夫,色界天跟無色界天是高等凡夫,他們都捨棄掉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修道的人,五欲愈少愈好,知道它是煩惱,它不是好東西!

  睡眠要少,飲食要少;飲食少,你的身體才會健康!千萬不要迷惑,認為一定要吃好東西、吃補品,吃什麼你的身體才會好等等,都是騙人的,沒有這個道理。翻開歷史看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帝王、大臣、豪門、貴族,天天都是進世間最好的補品,但是壽命都不長,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你仔細去觀察,我們就不會受騙了。

  佛教給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營養,就是清淨心;最好的補品是少欲望,愈少愈好。飲食,你能夠一天吃一餐最好了,多省事。一餐夠不夠?絕對夠了。你今天為什麼不夠?你的念頭覺得不夠,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境隨心轉。佛法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我一天一定要吃三餐」,你一餐不吃就會餓了。如果你一個念頭想「我一天只吃一餐,不需要吃三餐」,你吃一餐的時候,這一天就不餓了。這是觀念的問題,念頭一轉,這個事就斷掉了。

  我常常在外國講經,人家一看到我,都問:「法師,你到底用什麼補品?看你身體不錯,容光煥發。」我說我的確有好的補品,最好的補品,台灣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我是有人沏茶我就喝茶,沒人沏茶,我自己不泡茶。為什麼?麻煩!這一杯開水就可以解渴了,少麻煩,省事!有很多人以為我很會喝茶。其實我不會喝茶,好茶壞茶我分不出來。所以,你們供養那些好東西,真是冤枉!真是,我不懂,外行!不過我知道大家送給我的茶葉都是好茶葉,大概都不錯,我就當禮物轉送給別人了。

  所以你只要心清淨,不要分別,不要染著,就健康長壽。飲食愈簡單愈好。李老師以前常常囑咐我,不要到館子裡去吃東西,館子不衛生。你沒有到廚房去看,你曉得他做些什麼?所以有人請我到館子吃東西,回來我們要吃個解毒藥。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吃,愈簡單愈健康,愈簡單愈長壽。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我們看也有二十首偈頌。第一首:

  【身重無儀檢。懈怠少堪任。顏色無光澤。是樂睡眠過。】

  這是喜歡睡眠的,身體沈重。儀是威儀,當然沒有威儀了,這個真的談不上了。檢是自己檢點,這個也沒有了。「懈怠少堪任」,堪任是擔任工作的能力失掉了,沒有做事情的能力。這裡面當然包括修道,修道的能力也沒有了。「顏色無光澤」,這是講他的體質。第二首:

  【彼人常病惱。風黃多積集。四大互違反。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多病多煩惱。

  「風黃多積集」,這是說身體不健康。

  「四大互違反」。「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就是常常生病,這都是由於多睡眠而引發的。第三首:

  【飲食不消化。身體無光潤。聲嘶不清徹。是樂睡眠過。】

  「聲嘶」就是音聲沙啞,說話不清楚,這是多睡眠的過失。第四首:

  【其身生瘡皰。晝夜常昏睡。諸蟲生機關。是樂睡眠過。】

  「蟲」就是微生物跟寄生蟲。多睡眠的人,確實這個人的身體內臟裡面多少都是有寄生蟲的;有些寄生蟲對我們的身體沒有害處,有的有害處,這些常識一般人都有。「機關」就是機會,給這些寄生蟲生長的機會。第五首:

  【退失於精進。乏少諸財寶。多夢無覺悟。是樂睡眠過。】

  睡眠多的人,當然談不上精進了。喜歡睡眠,工作的能力比別人差,賺錢的機會也不多了,這是「乏少諸財寶」的原因。

  昏沈的人就多夢,多夢就不覺悟!睡眠好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夢就很少。凡人都會作夢,如果你留意,夢境能夠考驗自己的功夫。我學佛這麼多年有沒有進步?大概在沒有學佛之前常常作惡夢,這個夢的境界非常混亂。學佛之後,這個妄念少了,心逐漸清淨了。雖然作夢,惡夢少了,甚至於惡夢沒有了,這是你的功夫提升了一節。如果夢少了,到沒有夢了,那你的功夫就更往上提升,又升了一級。到沒有夢境的時候,那就是如佛所說,四個小時的睡眠,你的精神一定能恢復到很飽滿。常常作夢,你睡都睡不穩,身體雖然在休息,你的精神沒休息,所以你起來的時候,依舊感到身體很乏、很疲倦,道理在此地。我們一般人睡得不沈、睡得不好,這個就是夢太多了。第六首:

  【痴網常增長。樂著於諸見。熾盛難療治。是樂睡眠過。】

  「痴網常增長」,網是比喻多,比喻複雜的意思,愚痴增長。

  「樂著於諸見」,「見」是你的想法、看法很多,就是胡思亂想。

  「熾盛難療治」。你的妄想、執著太多了,很不容易對治。為什麼不容易對治?睡眠太多了。第七首:

  【損減於智慧。增長於愚痴。志意常下劣。是樂睡眠過。】

  「損減於智慧,增長於愚痴」,這兩句話好懂。智慧減少了,愚痴增長了。

  「志意常下劣」,這個人沒有高尚的志向。第八首:

  【彼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樂睡眠過。】

  貪睡、懈怠、懶惰的人,要是住阿蘭若,那正好,沒有人去打擾,睡覺的時間可以很長。有沒有?有這種人。我曾經見過兩位閉關的,閉什麼關?睡覺關。閉關出來之後,信徒們大家尊重、供養,了不起,閉過關的。閉什麼關?他不曉得。閉睡覺關,在關房裡面睡大覺。這個法師年齡跟我差不多,早就過世了,過世很多年了。他去閉關的時候,向我借經書,我收藏有很多好版本的經書,他也借到關房裡用功,我也很歡喜。在我這裡借了一套《中觀論疏》,木刻線裝本十二冊。

  到了第二年,他在關房裡過了一年,我去看他。他告訴我佛教界裡面,這個寺廟的法師種種情形,講了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他在關房裡面什麼事情都曉得,我天天在外頭不知道。我再一問他,我說:「你《中觀論》看完了沒有?」他告訴我,這十二本才看了半本,第一冊還沒看完。這不是在關房睡大覺!不但睡大覺,大概平常常常去看他的人,他還包打聽,所以外面什麼事情他都知道。這就失去閉關的意義了。閉關是尋找一個清淨的場所,真正用功,勇猛精進,離開一切的閒雜事務。我見過兩個人。

  這是說「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非人就是容易著魔,妖魔鬼怪看到他的心思、他的念頭、他的行為,容易掌握他、控制他。這是我們常講這個人著魔了。著魔之後,被魔利用,這是睡眠的過失。第九首:

  【蒙憒失正念。諷誦不通利。說法多廢忘。是樂睡眠過。】

  「蒙憒失正念」,蒙憒就是愚痴、糊塗,失去正念。

  「諷誦不通利」,這是指讀經不明瞭經的義理,常常忘失經文,把經文忘掉了。

  「說法多廢忘」,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常常把佛的這些意思錯解了、曲解了,忘失了真實義。第十首:

  【由痴起迷惑。住於煩惱中。其心不安樂。是樂睡眠過。】

  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愚痴,由愚痴裡面起迷惑,於世法、於佛法都不能夠通達明瞭;不能通達明瞭,必定是疑惑重重,在這裡面當然就生煩惱了,不能得到輕安。

  心得安樂是我們學佛第一步所得到的利益。學佛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得到的好處,就是身心安樂。如果這一條得不到,那你要認真去檢點、去反省,你學佛一定有偏差、有錯誤。否則的話,這個利益是決定可以得到的,這是很淺的功夫,不是很深的。最淺的功夫,最少的利益,是必定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學佛煩惱少,愈學煩惱愈多,愈學壓力愈重,那就錯了,你走上魔道了。魔是什麼?折磨你,給你壓力,給你痛苦,那你是學魔,不是學佛。學佛一定得安樂。這個人得不到安樂,是因為他犯了過失,貪睡!第十一首:

  【功德皆損減。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是樂睡眠過。】

  這也是喜歡睡眠的過失。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諸位必須要記得清清楚楚的。「功」是功夫,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收獲,那個叫「德」。譬如,持戒有功,禪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就是德。假如你持戒,你不得定,那個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因為底下沒有得了,持戒是要得定的。許許多多持戒持得很好,戒律很精嚴,得不到定。為什麼會得不到定?他的心散亂,自己持戒比別人好,看到別人就感覺自己值得驕傲!這一驕傲,定就沒有了。這就錯了。

  所以佛在這個經裡面,第一句就是教給我們「不求他過,不舉人罪」,很有道理!六祖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持戒持得很好,不見別人的過失,你就得定了,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自己戒律很精嚴,看到這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戒,那個人犯罪,你就完了,你怎麼會得到定?所以縱然持戒持得好,也是六道裡面一點痴福而已。那個不叫功德,功德都沒有了。貪睡的人不能成就功德,「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第十二首:

  【遠離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樂睡眠過。】

  「善友」多半是勇猛精進的人。你貪睡眠,怎麼能跟他合的起來,這是不同類!善友自然就離開你了。你自己遠離善友,你也難求正法,你所行的必然是與佛教誨相違背的,這叫「非法」。第十三首:

  【不欣求法樂。損減諸功德。遠離於白法。是樂睡眠過。】

  不能夠歡喜學佛,不能夠歡心的求法,法樂、法喜得不到,因此所修學的一切都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就是沒有效果、沒有成績。功德就是效果、成績。雖修學,拿不出成績出來,你所學的達不到你預期的目標。

  譬如我們念佛,念佛的功德是什麼?不是我每天念十萬聲佛號,我每天念十部《無量壽經》,這就是功德。不是的。你功夫是下了,後頭你有沒有得?如果果然有得,那你這個修的叫功,功後頭有德!得什麼呢?最低限度的得是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你這個功夫能夠把妄想、雜念、煩惱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就叫功夫成片。

  我念佛為的什麼?把煩惱念掉。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貪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那個貪心壓下去,它不起作用了。遇到不順的事情,煩惱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那個煩惱壓住了。真壓得住、真不起作用,念這個佛號叫功,壓住了那就是德。

  不能說一面念佛一面起煩惱,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那個念佛不叫功德,充其量就是比說廢話、比罵人好一點,那個沒有功德。功夫更深的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更高的是理一心不亂,那叫做功德。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所以他求法沒有真正的歡喜心,沒有真實的意樂,他當然沒有成績,當然沒有效果。

  「遠離於白法」,白法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生了。第十四首:

  【彼人心怯弱。恆少於歡喜。支分多羸瘦。是樂睡眠過。】

  這是說多睡眠的人,身心不健康。「心怯弱」就是心理不健康,憂慮多,歡喜少。「支分」是四肢手足都很瘦弱,這是身不健康。第一句講的心不健康,這是講的身體不健康。第十五首: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進者。樂說其過惡。是樂睡眠過。】

  他自己不精進、自己懈怠、自己貪睡,他不是不知道,他也知道。但是對精進用功的人,還是嫉妒,還說別人的毛病,還說別人的過失。這是造業!這個真的叫罪上加罪。第十六首:

  【智者了其過。常離於睡眠。愚人增見網。無利損功德。】

  「智者了其過,常離於睡眠」,這兩句是佛提醒我們,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睡眠的過失,所以「常離於睡眠」。離於睡眠,就是佛所教給我們的中夜睡眠。初夜、後夜,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後夜是晚上,現在講是第二天的清晨二點到六點。佛教給我們睡眠的時間是四個小時,晚上十點鐘睡覺,二點鐘就起床。我們現在實在是做不到四個小時,我們業障很重,這個身體的確體力不能恢復。如果你晚上十點鐘睡,四點鐘起來,睡六個小時,這是一般道場現在大概都是這樣的。四點鐘起來作早課,這已經是打折扣了。

  「愚人增見網」,增是增長,見是邪知邪見。「無利損功德」。第十七首:

  【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嘆。】

  「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一個是愚痴人,一個是覺悟智慧的人,他們的行為不一樣。

  「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嘆」。睡眠是苦,不是樂事!何況貪睡,就像前面講這麼許多的過失。第十八首:

  【世間諸伎藝。及出世工巧。皆由精進力。智者應修習。】

  這個世間種種的技術、技能,乃至出世間的工巧,都是從精進所生的,絕對不是一個懈怠人能夠做得到的!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已經是另眼相看了。過去瞧不起中國人,沒有跟中國人接觸到,只是聽說中國人很愚痴、很笨拙,所以他們瞧不起。

  早年到外國去,像美國,都是做苦工,都不是一種高尚職業。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往來多了,外國人曉得了,他們也憑良心說話。他說全世界如果一個人一個人比,中國人第一。中國人的智慧、才藝沒有人能夠相比,他們很佩服。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這就說明中國人雖然非常優秀、非常聰明,不團結!個人搞個人的,不能合作!

  我第一次到紐約是一九八三年,到紐約弘法的時候,就遇到外國人跟我講這個話。說完之後,他並不很重視、很看得起中國人,還是瞧不起。給我說這個話。

  最後他跟我講:「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這個話問得很好。

  我一看這些外國人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講:「這是上帝的安排。」

  他吃了一驚,他說:「為什麼是上帝的安排?」

  我說:「中國人再團結起來,你們還有飯吃!」

  大家一笑就了事了。中國人團結,世界上的人沒飯吃!這個世界是中國人的。幸虧中國人不團結,他們還有飯吃!這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所以現在也不敢輕視中國人了。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就怕中國團結,這是他們最恐懼的。我們今天講統一、講團結,他們嚇死了,這是實實在在的話。第十九首: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過。安住精進力。覺悟生慚愧。】

  第二十首:

  【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

  末後這兩偈是世尊囑咐我們。如果我們志向在了生死、出三界,尤其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趣大菩提。一定要知道睡眠的過失,要減少睡眠,要努力精進,我們才能夠有成就。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