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 (共一集) 1991/11 香港 檔名:16-005-0001
會長、諸位同修,這一次我從新加坡回來,經過此地時間很短,看看這邊同修、道友。適逢其會,佛青的會長要我在此地,給同修們講一講「三皈五戒」。這個道場跟我很有緣分,我們第一次在此地是一九七七年,以後可以說是常常到此地來,跟同修們結法緣。今天這個會時間多少?是一個半小時還是兩個小時?講到什麼時候?講兩小時,好。同修們可以說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但是未必是佛的好學生,這我們要搞清楚。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它原來是教育,跟中國孔老夫子的教學,沒有兩樣,只不過比孔夫子教學的範圍,來得廣大。孔子的教學是一生,是一生的教學,就一世的;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因為它講過去世,還講未來世。孔子的教育只限於人間,佛陀的教育是包括了十法界。這就是說在範圍上,是遠遠的超過了中國孔子的教學。我們要問六道十法界是不是真的有?真的存在?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確實有六道,確實有十法界的存在。所以我們如果要問問,佛教究竟是什麼?現在有很多人一定很自然的答覆出來,「佛教是個宗教。」佛教從教育變成宗教,這是樁很不幸的事情,因為宗教說實在的話,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需要信仰的熱忱。佛法教學是理性的、是理智的,所以佛教我們破迷開悟,中國孔老夫子的教學也是講求悟性,可見得這個教育跟宗教,確實是不相同的。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佛法的內容是什麼?佛法教育的方法是什麼?這些我們統統都要明瞭。我們用現代最簡單的話,大家一聽就明瞭,佛法的目的是告訴我們,一定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說一句淺顯的話來說,它就是叫我們要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環境真實的狀況,這就是佛法教學的目的。由此可知,佛教教育是每個人必須要修學的,為什麼?一般人迷失了自己,不認識環境。所以才有無量無邊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帶來無盡的苦難。在古時候經典傳到中國來,我們把佛教的目的依照經典翻譯,譯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要用現在的意思來詮述,就是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瞭,真正的認識,這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禪宗裡面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意思就是指的這個。真正認清楚了自己與環境,這個人我們就叫他成佛了。所以成佛,並不是成神,並不是做仙人去,成佛是說你成就圓滿的智慧,對於自己、對於環境徹底明白,這就叫成佛。佛教教學的目的我們知道了。
佛法的內容是什麼?內容就等於我們現在講的教科書。佛教的經典非常之豐富,我們這裡有好幾部《大藏經》,諸位能看到的,這些都是佛教教學的教科書。教科書雖然多,把它歸納起來,歸納成三個綱領,這三個綱領就是戒學、定學、慧學。佛法的經典再多,教學內容再豐富,都出不了戒定慧三學。三學是以定學為中心、為樞紐,定學就是存心,就是正常的心理;慧學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戒學是正確的行為,是正行。諸位知道佛法教學的內容,是教給我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都能夠得到正大光明。我們明白佛教教學的內容之後,我們修學要從哪裡做起?這就是今天要跟諸位講的主題了,從三皈五戒做起。這裡面特別是三皈,三皈是佛把修學最高的原則、綱領教給我們。我們要想真正得到學佛的目標,也就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說這些名詞大家聽得糊裡糊塗,不知到是講些什麼東西,我說白一點,我們自己、我們環境的真相,這個大家容易懂得。我這樣說法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
要想真正圓滿成就,佛教給我們的正心、正見、正思、正行,這是我把「八正道」濃縮成為四個,大家好記,也好懂。要想真正完成這個學問,你一定要有修學的綱領,這個三大綱領就叫做三皈依,三是個數字,就是有三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佛法僧又稱之為三寶,佛告訴我們世間最為寶貴的,就是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在哪裡?在你一心之中,一心具足三寶。三寶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知道從哪裡皈,怎麼個依,這個要搞不清楚,那個三皈形式是沒有用處的,形式上的三皈不起作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三皈依講得非常的明白,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樣說法,大概這樣說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惑,很容易就變成宗教上的信仰,會誤會。所以他老人家講的,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用覺正淨完全從意義上,翻成中文的意思來表達,使我們聽了之後一聽就明瞭。他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我們現在一條一條的跟諸位介紹,這就非常重要,這是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諸位。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為大家講解說明,佛這一個字是梵語,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這個覺的意義,在我們中國的覺字不能夠包含,所以依然用音譯過來。因為覺不是普通的覺,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徹底明白、通達、曉了,這樣才是佛陀這個覺字的含義。可見得我們人間沒有這樣聰明智慧的人,沒有這種覺悟的人,所以這個覺悟我們通常稱之為大覺,徹底的覺悟。這是真實的智慧,這個覺也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是實智,實是真實的智慧。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智慧,都有這樣的大覺,很可惜是你自己把這個智覺迷失,就叫做凡夫。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這是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凡夫?諸佛如來為什麼作佛?原因就是我們迷失了自己就叫凡夫;一旦對自己徹底覺悟,那你就又叫做佛。可見得佛與凡夫,只是迷悟不同的名稱而已。佛叫我們皈依,從哪裡皈?就是從妄想執著回過頭來,從這裡回來,皈就是回歸、歸來,要依自性覺。自性什麼叫覺?沒有妄想執著就覺,並不是除了妄想執著還有一個覺,那找不到的,那沒有的。沒有妄想執著就叫做覺,有了妄想執著就叫做迷。
《心經》裡面給我們講得也很明白,它講到最高境界,是「無智亦無得」;換句話說,你有智有得就是妄想執著,無智無得是大覺。所以真正從妄想執著回過頭來依自性覺,實在講自性覺就是自性的心清淨到了極處,清淨心裡面一念不生,這就是大覺,就是佛性完全現前,這才叫真正皈依佛。佛經裡常常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就是最極的清淨心,最極清淨心就是真心,真心裡面一樣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真心、就是佛性、就是大覺。三皈依裡面這皈依佛是皈依體,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切萬法它有體、它有相、它有用,皈依佛是皈依自性的本體,回歸到本體。所以皈依佛,絕對不是叫我們全身去仰賴、要依靠一個什麼佛菩薩,那個泥塑木雕的佛菩薩是靠不住的。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我們去依靠他那就完了,那是完全的迷信。要皈依自性佛,就是最極清淨心,要皈依這個才有用,清淨心當中有大覺。三皈依的教訓,是從《華嚴經·淨行品》裡面所說的,「淨行品」的原文每句前面都加一個自,「自皈依佛,自皈依法」,可見得是皈依自性佛,不是皈依自性外面的佛。如果要皈依自性外面的佛,那就變成外道,外道在佛教裡面,它的含義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我剛才跟大家說,同修們可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佛教徒就是佛門的外道,不是真正好的佛弟子;真正好的佛弟子不會心外求法,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第二是皈依法,法,六祖大師他在三皈依裡面,跟我們講的皈依正,正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換句話說,我們要從一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就是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做皈依法。我們現在要問,正確的思想、見解有沒有標準?如果沒有標準,到底什麼是正,什麼是邪?這總得要分清楚。如果邪正都分不出來,這個正知正見從哪裡去修?佛在《法華經》裡面說,《法華經》的宗旨,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正知正見。佛之知見又是什麼?剛才給諸位說,佛是自性覺;換句話說,你覺了你的知見才是正知正見,你要沒有覺,你的知見就不是正知正見。這樣說起來它的確是有標準,不是隨便說的,這個標準就是覺。覺悟了之後知見就是正知正見,沒有覺悟知見就不是正知正見。覺在佛的定義裡面講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它最低的標準是正覺,最低的標準。正覺再往上提升是正等正覺,最高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知見才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佛給我們定下的標準必須要把煩惱,就是見思煩惱斷掉,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想法、看法,如果見思煩惱還沒有斷,你的知見不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什麼是真正的皈依法?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以後,知見才被佛所承認。這正是佛在遺教三經裡面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主張,都靠不住;證得阿羅漢之後,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得到正覺,這就是由不正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
由此可知,這個皈依法的精神是一定要斷煩惱,要除一切邪知邪見,要從這個地方回頭,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見。這樣說起來,實在不是我們初學的人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初學的人煩惱都很重,尤其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就像《彌陀經》裡面講的,「五濁惡世」,濁是染污,惡是十惡。現在這個社會可以說是染污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我們在這樣的環境怎麼能夠恢復到正知正見?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說到染污,現在由於世界上提倡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好不好?當然有它的好處,是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缺點很多。譬如說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因為言論、出版自由,所以佛在楞嚴會上才講,現在這個時期言論、出版自由,「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邪師說法就是邪知邪見,現在普遍得像恆河沙一樣。我們心理被染污,被嚴重的染污,精神被染污,思想被染污,見解被染污這要命!怎麼回得了頭?從前說皇帝言論不自由,出版不自由,我覺得有好處,皇帝保護我們,他不讓這些邪知邪見隨便的流傳。因此從前的人,他種種染污,受毒素的染污程度輕,我們現在受的染污重,受得多,這不得了!所以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問我,「你到底是贊成民主,還是贊成皇帝?」我就告訴他我贊成皇帝,他說你落伍了,我說我不落伍,我不落伍為什麼?真正有智慧的人保護大眾的身心清淨,清淨就是健康,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生理健康,這是我們好的保護人。像父母保護小孩一樣,這個小孩沒有人保護不得了,危險極了,我們要痛定思痛。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對於佛菩薩,對於聖賢人的教訓,我們才能夠相信、才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我們自己煩惱沒有斷,還沒有覺悟,我們如何從錯誤的見解、思想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的知見,實在講就是我們自性的正知正見。他們不迷,顯露出來;我們迷,這個雖有知見,透不出來。諸位要曉得,我們讀經不是讀的釋迦牟尼佛的經,是讀我們自性,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經典。我們讀儒家這些書,也不是讀孔夫子他個人的,是讀我們自性儒家的經典,因為他們確實是明心見性的人。一切眾生從佛性上來說,無二無別,因為你有分別執著就有差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哪有分別!所以自性是相同的,知見也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接受,歡喜接受、樂意接受。所以經典的教訓,就是我們皈依法的依據。經典很多,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經典?經典再多剛才跟諸位說過,把它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學。所以你要是問,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了許多經典,你可以說沒那麼多,他只講了三個字不多!就是戒學、定學、慧學,就是這個樣,千經萬論都不出這三個字。
我們要想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回過頭來依自性正,就必須要依靠經典來做標準,這樣才能夠恢復到我們正確的思想、見解。所以讀經它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修正我們的見解跟思想,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講的一樣不一樣?不是跟他話講的一樣不一樣,是他講的意思,跟他講的意思一樣不一樣?他講的話一樣不一樣這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可以。所以依義不依語,意思一樣就可以,就正確,這是我們皈依法的一個標準。另外讀經的一個意義,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念經是什麼?念經是修戒、修定、修慧,這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佛門裡面修學,讀誦列為一個重要的科目,就是佛弟子每天都要念經,讀經剛才講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因此讀經決定不能去想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想經裡面意思,這句話怎麼講、這段什麼意思就是念世間書,不是佛教給我們讀誦的目標。要曉得佛經沒有意思,為什麼沒有意思?本來無一物哪來的意思?所以讀經就是修根本智,就是《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就是修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是最圓滿、最究竟的三學。讀經的時候誠心誠意去念,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沒有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想經義,就是戒學;專心讀誦,專心就是定學;念得又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那就是慧學。所以念經是在修戒定慧,你要這樣念法,這是佛法裡面的一個重要課程,讀誦。
所以讀經是修我們的真性,是修我們的真心,要把我們的真如本性用這個方法顯露出來。把真如本性裡面所蓋的妄想執著把它念掉,恢復到自性,是個非常好的,奇妙修行的方法,我們不能不知道。同修曉得這個方法之奇妙、殊勝,你就肯念,我勸人去念經,選的經還不長,選得長你們不敢念。比如說我選《法華經》、選《楞嚴經》,你敢念嗎?不敢念了,一看那麼多我受不了。所以給你選《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不長,一天叫你念三遍,你覺得是苦不堪言,為什麼?你不曉得它的好處。真正知道它的好處,一天念十幾遍還覺得太少!這就是你念得愈多,時間愈長,你修行的時間愈長,你的心在戒定慧當中;換句話說,在修清淨心,在修根本智!這個修行時間長,長了之後,真的有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開悟了,不知不覺就開悟。這個開悟在淨土宗講「自得心開」,禪家講「大徹大悟」,這個大徹大悟那就不是正覺,是正等正覺。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不知不覺念經就念成佛,你說妙不妙?幾個人知道這個祕訣?所以勸你念經還不肯念,念經幹什麼?成佛之道!
選《無量壽經》也不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經最圓滿、最完備的,自古至今大家公認的是《華嚴經》,《華嚴經》可以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根本。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是《華嚴》的一部分,提出來研究討論。所以它是圓滿的法輪,性相、理事、因果樣樣都是究竟圓滿,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前弘一大師在的時候,有人向他請教,學佛要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建議讀《華嚴經疏鈔》,這是清涼大師的註解。為什麼從這下手?從這下手好處太大,因為你從這部經下手之後,你有了這個底子,以後研究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部經典,都非常容易,所以從這裡下手。但是《華嚴經》分量實在太大了,不是現在這樣繁忙社會的大眾所能夠接受的。於是我們選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諸位看看黃念祖居士註解,你就曉得。所以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
由此可知,在一切經典裡講到究竟圓滿是這三部經,這三部經完全相同,一個詳細講,一個簡單講,一個是最簡單的講法,只有文字多少不同、簡略不同,內容沒有兩樣。所以你念《無量壽經》就是念《華嚴經》。但是諸位同修要知道,你要真正想對《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徹底了解,你不通《華嚴》不可能徹底了解,這是真的。它好像什麼?一篇文章,《彌陀經》好像是文章的目錄,沒看到全文;《無量壽經》稍微詳細一點綱要,也沒看到全文,全文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才真正認識這部經的奇妙不可思議,古人稱為第一法門,有道理!我要不是過去講十七年《華嚴經》,我對於《無量壽經》沒有法子理解,對於《阿彌陀經》也講不透徹,得力於十七年的《華嚴》。所以皈依法,法一定要以經典做依據,經典很多這就要擇法,擇法就選擇法門。如果同時要學許多法門,是不可能成就的,一定是一門深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修學的目標不相同,佛法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是要完成戒定慧三學,一定要記住這個目的。然後我們才對於古聖先賢的教法,你才能夠肯定認識它、明瞭它、歡喜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
第三個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是和合的意思。我們這個世間的人最大的病根就是心不清淨,心被染污,心不清淨,不團結、不和睦。所以外國人笑我們中國人一盤散沙,瞧不起中國人。我這些年在國外,遇到外國人很多,早幾年我在紐約講經,曾經遇到一個外國人,他帶著很諷刺的口吻來給我說,「我們現在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跟從前不同。」我說有什麼不同?他說「中國人很聰明,如果一個一個比,比聰明智慧全世界中國人第一;兩個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三個比,日本人第一。」最後他說「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我一聽就笑一笑,這外國人都是信基督教的,我說「那是上帝的安排。」他聽了就愣住了,怎麼是上帝安排?我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再要團結起來,這世界上還有你吃飯的地方嗎?」他笑起來了。真的,他們諷刺我們,當面嘲笑,我們也有能力答覆他,中國人再團結,這世界都是中國的,你們沒飯吃了。所以現在外國人說老實話,對中國人是又歡喜、是又害怕,怕你們團結。你們不團結他們還有吃飯的地方,團結他們問題就嚴重。其實我們中國人不會欺負他們,團結起來還是會給飯他吃的。皈是回頭,從不清淨、從不團結回過頭來,要依清淨心、要依和睦相處,這就是皈依僧的真實義。
由此可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皈依真如本性;皈依法,法與僧都是性德,都是自性的起用。起用一個是智,一個是行,我們佛門裡面供養佛菩薩形像,當中一尊佛代表真如自性,旁邊兩位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起用兩個菩薩就夠了,一個是智,一個是行。皈依法就是自性智,皈依僧就是自性行。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法?做法要依靠什麼?要依靠清淨心,要依靠六和敬,這是皈依僧。譬如我們修淨土的同修供養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就是代表的佛,大勢至菩薩代表法,觀世音菩薩代表僧,佛法僧三寶。觀音菩薩是代表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阿彌陀佛代表自性本體,你見到這個像就想到自性三寶。所以,佛弟子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意思,是藉著佛像時時提醒我們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常常提醒我們。如果不供養沒有人提醒會忘掉!就又迷惑顛倒、又邪知邪見、又胡作妄為。這是諸位明白這個意思,才曉得佛門裡面沒有迷信,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迷信那就把佛教變成宗教了,是樣樣要依靠佛菩薩保佑,錯了!誰保佑你?自性覺正淨保佑我,那是決定可靠。所以,真正的佛法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像《無量壽經》上講「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我們住真實慧得到真實的利益,那你一定要認識清楚,依教修行。
僧這個意思裡面有兩個,一個是清淨,清淨就是清淨心,我們的心清淨、思想清淨、精神清淨、生理清淨,都包括在這裡頭。清淨是對染污說的,我一切都不染著就清淨,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舌嚐味,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這接觸之後它就起分別、就執著。一分別執著就起貪愛、瞋恨、嫉妒,這個東西統統出來了,這些東西就叫做染污。佛教給我們要從這些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換句話說,你能夠不被外境染污。實在上說就是《金剛經》上講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我不著相、不取相;內不動心、內不起貪瞋痴慢,這就是清淨心,這就是僧寶。從執著染污回過頭來依不取相、不動心,這叫皈依僧。這是佛教給我們,自己個人修行最高的原則,我們能夠遵守佛的教訓,把自己一切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依照佛給我們講的覺正淨的標準修正過來,這才是佛的好學生。
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除了自己之外,總得與大眾接觸,人不能脫離社會生存,必須要依靠大眾,我們跟大眾怎麼相處?這就是皈依僧裡面第二個意思,就是和睦的意思。和睦相處就是今天這個世界上,許多政治家提出來的口號叫和平共存,就是這個意思。佛教給我們有六條的戒律,這個戒律是與大眾相處的基本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的。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進而言之,我們自己這個家庭,大家想法、看法要相同、要一致。這個家庭之外這是社會,乃至於一個國家,今天由於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捷,單單一個國家建立共識都不夠。要想達到真正的和平,必須世界上每個國家,各種不同的民族我們統統要建立共識,才能維繫整個世界的和平,一切大眾都能夠過到和平安樂幸福的日子,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
我去年在美國,我把我的鄰居,那條街上的外國人,請到我的小佛堂裡面來,開了一個partv,招待外國人,招待他素餐,用素食自助餐招待他們。他們也非常的喜歡,他們知道佛教有禪宗,禪宗在美國相當的普遍,他問我們學什麼?我就告訴他,我們是學阿彌陀佛的。他就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聽了很歡喜,他說「我們要長壽。」我說「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極樂世界是快樂!他說「我們要快樂,這個我也要。」我說「阿彌陀佛心很清淨。」他說「清淨他也要。」我說「阿彌陀佛充滿了智慧。」他說「這個也要。」我說「好,四個你都要,你就到這裡來學,到這裡來學你會得到智慧、得到清淨、得到快樂、得到長壽。」我說我們是學這個。所以,我們在國外建個道場,目的是要度外國人,不是度中國人,這個觀念要搞正確。正如同兩千年前,印度的高僧大德到中國來是教我們中國人,不是教印度僑民的。所以我們到外國去,以外國人為對象,去教他們的,教他們必須要跟他們建立共識,就是首先「見和同解」。
我們一個地方,外國人都跟我們變成一家人,彼此互相的了解,互相的尊重,互相在一塊學習,這個才幸福、才美滿。與外國人相處一定要了解他,一定要跟他能夠結合在一起,當中沒有隔閡,這個佛教他就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們還學習了跟基督教、天主教如何能夠和睦相處,這很重要。因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都是天主教徒,星期天都要上教堂。我告訴他「沒有關係,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跟你沒有衝突,你禮拜天可以上教堂,禮拜六上佛堂,上佛堂裡面,你所求的是快樂、清淨、長壽、幸福。星期天到教堂所求的將來死後升天,沒有衝突,絕對沒有衝突。」他們聽了都很歡喜,不違背。我說如果說是你來學佛是叛教,佛不會接納你的,佛教是教育就像學校老師,你在家不孝順父母,背叛家庭到學校去,這老師不答應的、不接受的。你們一定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做好兒女,到學校裡來老師才會特別欣賞你、教導你。道理是相同,不會叛教,他們聽了很開心,這個不會叛教。所以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就上我的佛堂。
六和敬這六個原則裡面,第一個就是見和同解,我們見解相同,心理上沒有障礙。在生活上要求的是「戒和同修」,戒律實在講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法律。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憲法、國家的法律,乃至於每個地方政府有它單行的法律,我們要遵守,社會才會有秩序。不但要守法,而且法律裡面沒有的,像是風俗習慣、社會道德觀念,統統要學習、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相處才會達到和睦。所以這個戒和同修,大家不要認為這個戒律,是佛經裡講的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那個範圍就太小了。戒律範圍原本包括所有一切生活的規範,到外國要守外國的法律,在中國要守中國的法律。佛弟子自古至今沒有不守法的,非常重要,持戒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這點希望同修們要特別的留意,譬如現在世界就是說往來太密切,我們隨時都可以到世界上每個地方、國家去觀光旅遊,對他們的歷史,對他們的文化背景、社會道德概念,那個法律制定的因緣,我們都要了解,才能夠到那個地區跟當地的人民和睦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統統都是在佛的六和敬裡頭戒和同修,這一個範圍之內的。
第三條「身和同住」,一家人、一個僧團是同住在一個家庭裡面,或者是一個道場裡面,這是身同住。我們市民同住在一個都市裡,像香港是個都市,大家都住在這個都市裡面,要愛護這個都市,這是同住;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在一個國家同住。再擴大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所生存的人,我們都同住在這個地球上,這身和同住。換句話說,我們要承認、要肯定眾生有生存的權利,有同住的權利,這個概念一定要建立,世界才會有和平。為什麼有戰爭?戰爭就是我把握這個地盤,這個地方我的人,他的人不能在我這住,就發生衝突了!像今天中東以色列和阿拉伯這些民族,為什麼常常有戰爭衝突?就是彼此互相不相容。如果都學佛,都受佛的這六個原則,這個事情就沒有了,就不需要打仗,也不必要訂什麼條約,自然就消除。要肯定人都有生存、都有同住在這個地球上的權利,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也不排斥,他也有權利在我們這旅遊、在我們這同住,我們也到他那裡去!這個地球是屬於地球人共有的,不是屬於某個人獨佔的,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訓。現在民主國家常常提出人權,這個提倡的確是非常之好,與佛教六和敬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可惜他們對人權的解釋不圓滿,如果像佛在經典上這樣圓滿的解釋,我相信每個人會贊成,每個人都會歡喜。
六和敬底下的一條是「口和無諍」,爭論,我們隨時隨地都會見到,為什麼會爭論?一定要把它的原因找出來。找到原因之後把原因消除,大家就沒有爭論了!沒有爭論才一團和氣。佛在經典裡面,像《無量壽經》,在第三十二章、三十三、三十四到三十七章,這六章經文裡面,可以說把我們大家在一塊相處爭論的,許多的因素都說出來了,這個經文念起來會很有受用。如果常常去思惟,常常依照這個去做,可以斷絕我們跟一切眾生的爭論。佛在菩薩修行六大綱領裡面,就是六度,六度可以說菩薩六條守則,裡面也特別強調忍辱波羅蜜,要修忍耐的功夫,能忍就不會爭論。這都是佛教給我們非常好的修學方法。
第五是「意和同悅」,悅是歡喜,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自自然然常生歡喜心。這個歡喜不是外面來的,是依照佛的教訓修學,所得到的一種自性的功德流露。儒家也有,像《論語》第一段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喜悅,悅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來的,喜悅是沒有外境,自己心裡面那個歡喜心,那是真正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喜悅就是覺,一個人真正覺悟,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相都明白了他自然歡喜,內心的喜悅。所以佛教給我們法喜充滿,大家在一塊,每個人的心裡面都非常快樂,沒有煩惱、沒有憂傷、沒有疑慮,統統沒有,各個人生活在一起,歡歡喜喜這是僧團,這是美滿幸福的家庭團體。
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個利是講物質的生活。物質生活,一切眾生貧富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原因,實在講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物質享受是果報。你不種因哪來的果報?每個人種的因不一樣,所以他得的果報就不相同。佛給我們說,財富之因是布施,財布施,我們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多,這一生自然得財富的果報。前生修的法布施多,這一生自然得聰明智慧;前一生修無畏布施多,這一生就會得健康長壽。所以說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每個人種的因不相同,得的果報當然不一樣。所以這個怎麼能平等得了?這沒有法子講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見到別人有財富不必羨慕,為什麼?我今天多修財布施,來生我比他還富有,甚至於這一生果報都能轉得過來。所以大家看看袁了凡居士的家庭四訓,你就曉得你要想得什麼樣的果報種因,有因必有果。我雖有財富我曉得我種因,他財富缺乏,他前世沒有種因,但是我們也要幫助他,有福大家享!那是更快樂的事情。有福不要自己一個人享,一個人享,雖然你種的有福不錯,俗話常說一家人享福,貧窮人看到他也起嫉妒心,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他起怨恨,他不了解因果的真相,他認為什麼?認為這是不公平。
我在外國接觸一些基督教的外國人,他們常常跟我們聊天談起來,他們是上教堂,但是很痛苦,為什麼?許多問題去問牧師,都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因為問題提出來,牧師總說上帝的安排。他們回來就想上帝怎麼這樣不公平,所以就是有點對上帝也不太滿意,你看這種都是情緒上的問題。所以他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他就明白了,他有錢,我沒錢,他前世修的因,我沒有修因;他聰明智慧,我很愚笨,他前世修法布施。他知道這些就不怨天不尤人,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他心就安,安了之後他就曉得自己怎麼修法,怎樣修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明瞭的人、知道的人,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明白事實真相。佛是最明瞭的,幫助我們大家了解我們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這樣我們才會樂意的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會吃虧嗎?不會吃虧,為什麼?幫助就是布施,你財布施愈多你財富愈大,愈大愈布施這個快樂!所以財富、聰明智慧、身體健康長壽,都不要自己去享。我有健康的身體,長壽多替大家服務,多替大家造福,這個健康長壽有價值。否則健康長壽躲在家裡,讓人家侍候你,這個一點價值都沒有,變成沒有意義。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有長壽的身體,多替社會、多替眾生去造福,這就有意義。所以佛對我們怎麼樣自己做人,怎麼樣自己過日子,怎麼樣與大眾相處,與大眾共同來生活,這都在皈依僧裡頭。
所以佛法僧三寶,把整個佛法的修學統統概括,這是修行的三大綱領。依照這三大綱領修學這才是佛弟子,違背這三大綱領那不是佛弟子,那是沒有進佛門來。所以大家請一個法師給你傳授皈依,形式上的皈依,也沒有皈,也沒有依,沒皈沒依就做的什麼?做冒牌的佛弟子,假的,就冒牌的。現在流行假牌子的很多,冒牌的很多,我們不要去做冒牌的佛弟子,這個一定要好好的記住。三皈依,實在講很難得有機會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今天大家有緣聽清楚、聽明白,這三皈就傳授給諸位。至於儀式,任何法師給你做儀式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意思。我們真正皈,真正依,佛菩薩面前宣個誓,哪個法師代表監誓都一樣,不要拘束,不要一定要請這個、請那個,那你又妄想執著,又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迷要覺,不邪要正,不染要淨,這就對了,這樣才能夠恢復自性,才能夠成就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