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書蕅益解論語學而篇  (第六集)  台灣台北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01-0006

  諸位同學,大家好!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求學的態度,在儒家教學的目標是君子;儒家的君子相當於我們佛法裡面稱菩薩;君子之道也,就近似菩薩道。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一句的重點是在「學」。要如何成就學問?一定要有威儀、有威德;如果要有威德,一定要能夠自重。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講解:

  【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戒慎恐懼,名為威。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競業惕厲,而暫覺還迷矣。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於改過,此三,皆對證妙藥也。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於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

  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水準比一般是要高一些,最初給諸位說過,他老人家是把佛法跟儒家的道理,將它合而為一。

  「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可見得這個標準跟大乘佛法的標準是一樣的。如果要不是期心在聖賢,這就談不上自重了!「自重」,這一句話在我們佛經裡面,就是佛常常教誡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很不容易。聞佛法,諸位看看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如果要不自重,那麼這一生一定又空過了!

  如何才能不辜負佛菩薩?必得要發大菩提心,成聖成賢。大乘法裡面這個聖者是指十地菩薩,或者把等覺也包括在當中,我們稱之為十一地,這是聖人;三賢菩薩稱之為賢人,十住、十行、十迴向;能發這樣的心,向這樣的目標努力、精進,這才算是自重。如果不發這樣的心,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記住。不但是諸佛菩薩勉勵我們要自尊、自重,你看世間聖賢教學也是這麼說法,勸一個君子要自重,要自愛。

  下面是講威,「戒慎恐懼,名為威」。一個人能夠自愛自重,自自然然就做到戒慎恐懼,他的心行必然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事事都小心謹慎,這個叫做「威」。大師這些解釋,我們都要特別留意到。

  何謂「學固」?「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以本覺而其始覺。「始覺」是開始覺悟了!初發菩提心開始覺悟之人,照大師這一個標準,我們自己檢點檢點,我們自己這三樁事情,我們做到了沒有?我們是不是自重自愛?是不是具足威德,真正覺悟了?

  夫子的話是從反面說的,蕅益大師這一段話是從正面說的,意思完全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問問自己,在佛法裡面果然覺悟了,覺悟了的人跟不覺悟的人,在心理行為上,迥然不同;不覺悟的人,他是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中,這是不覺悟。諸位要曉得,迷就不自重!迷,還能談得上威德嗎?這一些全都是互相關聯的。由此可知,世出世法在教學當中,都重視覺悟。我們講《論語》,第一章就給諸位說出來「學而時習之」,「學」就是覺悟!

  諸位瞭解中國固有文化當中的教學,才真正認識佛法到中國來之後,為什麼小乘佛法不行了?確確實實儒家的這些學術,不但足以代替小乘佛法,而且更能貫通大乘的思想,比小乘要殊勝得多!小乘法裡面,有很多是沒有這樣明顯的大乘的教義。你看看在《四書》裡,真是從人天一直到大乘佛法,都能夠貫穿得起來,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讀了之後,一定要向自己心行上去會歸,才有功德利益。

  底下說:「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競業惕厲,而暫覺還迷矣。」這一句實實在在給我們重大的警惕。要是拿禪宗的話來說,當頭棒喝!我們確實如此,未嘗不覺。可是毛病在哪裡?是「暫覺還迷」,毛病就在這個地方。如果覺了,以後就不迷了,這才算是一個君子,在佛法裡面才算是一個學人。

  可是覺而不迷的人真是鳳毛鱗角,「暫覺還迷」的太多太多了!這雖然說不怎麼樣,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暫覺也相當可貴。為什麼?還有許許多多就根本不覺。他到佛門裡面來是另有目的,他不是求覺來的。我就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來問我,想出家。我就說;「為什麼?」他說:「社會上謀生活太不容易了,我看你出了家很自在,又有吃的、又有住的,逍遙自在,什麼事也不要幹。」為這個目的來出家。諸位想想看,他怎麼會覺呢?這個入佛門的目標就錯了。這樣的人有沒有呢?真有這一類的人,那是從入佛門到老死,他也不覺。

  何況求覺的機緣也不容易。在過去,學佛比我們現在稍稍要殊勝一些。過去叢林寺院天天有講經的,有首座和尚講經說法,指導我們修行,這個機會多!在台灣,諸位能看得到的,現在一般寺廟建得富麗堂皇。為什麼?配合觀光,大家都從事於觀光的事業了,對教理的研究、修學已經束之高閣了。雖然有藏經樓,那是擺起個樣子,莊嚴道場,是幹這個。

  所以要說到求覺,實在不容易,在環境上也是有所障礙。但是在目前也有不少的寺院,舉辦一些佛學講座,也有許多的佛學院。可是真正能遇到的,那是少數人,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機會。在台灣,可以說講經的風氣最盛是台北市。台北市大大小小的道場,講經的道場,大概有十幾家之多!這是最盛的。雖然有這十幾家道場,諸位要把台北市人口調查、調查,做一個比例,那就差得太遠太遠了。在此地這些道場在一塊研究佛法的,又有幾個真正覺悟了的呢?聽是在這裡聽,不覺的還是占多數,覺悟的還是占少數。所以這樣一層一層的淘汰,真正剩下來談得上有修、有學、有覺悟的人數並不很多。這才是真正的知道自愛自重。

  大師在此地說「倘自待稍輕」,輕是什麼?就是放逸,自己對自己隨便一點、馬虎一點。人責備自己的時候總是少,責備別人很認真;對自己常常會原諒、會放寬,這就是大病。「便不能念念競業惕勵」,讀儒書的,這是學業,佛法裡面講的是道業,道業比學業更精更純。換句話說,條件要更嚴格,要不能夠戰戰兢兢,自己勉勵自己,必定是「暫覺還迷」。這是對什麼人說的?那些善根深厚之人來說的。剛才說了,善根要是薄,根本就不覺。

  「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這是解釋孔老夫子這一句話:「君子不重」!不知道自尊自重,這是做學問的大病,世間學問根本的大病都在此地了。我們要講修道,可見得要有這樣的病,我們決定不會有成就。世間學問都不能成就,出世間的學問焉得有成嗎?

  這一句的目的是講學問,講覺。根本就在自重自愛。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真正能體會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固然能把這兩句話體會到了,諸位想想如何能不自愛?如何能不自重?「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生能遇到了,怎麼可能把它捨棄掉呢?學佛稍稍入門一點的人,哪一個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暫覺還迷」呢?可見得我們有很嚴重的劣根性,病根之所在!我們自己要想成就,一定要把病根拔除,障礙去掉,才有成就的希望。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會想到「信佛」,這兩個字要緊!我們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在佛法當中信心沒能夠建立。大經、大論一開頭就給我們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沒有信心,所以才不自愛、不自重。

  不但對佛法沒有信心,對於世間法裡面因果都沒有信心。何以見得?我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居士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以前,他相信的是命運,世間因果他相信。他只要一相信命運,他的心定了,沒有妄念了,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妄念熄掉了。初見雲谷大師,跟雲谷大師在禪房裡面坐了三天三夜,心裡都不起一個妄念,雲谷大師佩服得不得了。結果一問的時候,他相信因果。原來大師以為他定功有這麼深,很佩服他的。結果一聽說他相信因果命運,他還是一個凡夫!這個凡夫就相當了不起,所以我稱他為標準凡夫。

  古人給我們講是:「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這個命裡面早就注定了。所以了凡居士這是君子樂得做君子;他不打妄想,他知道什麼妄想都是空的,決不是妄想、欺詐能夠占得了便宜的,不可能。你用妄想、用種種欺騙的手段、害人的手段,你所得來的還是命中所有的,真是冤枉!命裡面沒有的,我得來的那不算冤枉;命裡都有的,得來的還是本來有的,這是冤枉。這就講世間人連這一點都不相信,他怎麼能相信佛法呢?

  我們現在世間人修道,最擔心的鈔票怕沒有了,我生活來源沒有了,明天怎麼辦?他不是求覺悟,滿腦袋的就是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怎樣得來?多多益善,幹這些。迷上加迷是根本不覺,不但在理上他不能悟,天天念經也不會開悟。這是為什麼?沒有信心。佛在經裡面講,佛的白毫光中裡面有一分光明,就是給後世這一些弟子們四事供養,這是樣樣具足,我們還求什麼!韋陀菩薩護法,也是護持我們四事供養沒有缺乏!只要你的心在道上。

  什麼是道?覺就是道,信就是道。我信得過,佛的白毫光中有我一份;韋陀菩薩護持當中,一定也有我一份,那還要求什麼人?不必求了!我們要連這個都不相信,那還信什麼呢?信人,信如何想方法去巴結人,如何想方法去拉攏信徒,把他口袋裡的鈔票,用什麼方法騙到我的口袋裡來?你相信這一套,就不相信佛法,這就叫不自愛、不自重!連佛菩薩都不相信,他怎麼會有成就?他的「身、口、意」三業,天天造的是罪業;罪業與覺悟是相背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此地說:「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正是自重之處。」這是解釋下一句「主忠信」。主是忠主,我們一定要依忠、依信。「忠則直心正念真如」,這一句我們在大經大論裡面講得很多,「直則離諂曲之心,正則無妄」!正念則不是妄,正則不假!「如是,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華嚴經》所念到的「一心正念」,直心就是一心。

  我們現在最難的就是心不能一!心不能一,心就不能直。你看看在修行過程當中,《華嚴經》裡面所顯示的,學佛之人在大乘法裡面,一開頭就學什麼?就學個直心。十住菩薩,十個位次,他主修的功課,就是修「直心正念真如」,就是學這一句!從初住到十住,這是大乘佛法裡面的根本法。

  直心要從哪裡做起?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心直言直,中間永無委曲相。」這就是教給我們最初方便。司馬光教人從不妄語做起。直心,在《無量壽經》裡面叫做至誠心,心誠到了極處;誠到了極處,這就是直心。這是教給我們下手的方便!最初方便就是不欺騙人。別人欺騙我,那是他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學佛,他不求覺;我學佛,我求覺,我不欺騙人。

  諸位千萬不要誤會,今天這個世界都是人騙人的世界,人吃人的世界,我要不騙人,我在這個社會上不能立足了!給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我不騙人,我也活得滿好的,很自在!不騙人的活在這個世間,決定是自在的,法喜充滿!哪有不如人的地方?哪有過不去的地方?沒有這個道理。

  試問問,為什麼要去欺騙人?為什麼不能像佛菩薩一樣,以誠心誠意來對待一切眾生?這個就是覺,這就是自重,這就是威。我們能夠這樣誠誠懇懇的待人,相信因果報應,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只有成就別人的心、利益別人的心,絕沒有一絲毫害人的心。而後你就肯定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作佛作祖,這正是自重之處。我們講到自愛自重,這才沾上一點邊!

  「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於改過,此三皆對證妙藥也。」既然知道自重自愛,又能夠做到自重自愛,這個時候就要求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是師友,要有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我們向上的增上緣。古德之所以不辭辛勞萬里參學,就是為了這一樁事情。師友之緣具足了,最後這一關,就是要改過。有了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天天在一塊,但是自己的毛病不肯改,那還是沒用處。像我們在《壇經》裡面所見到的,五祖麾下門人不算少數!五祖是名師,有好老師、有好的同學。你看那些人,他為什麼不開悟?毛病習氣太重,不肯改!

  毛病裡面最大的是自私自利、嫉妒障礙,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的。你看六祖得了衣缽走了,多少人去追他,想去奪回衣缽,甚至於還想殺害他。這些都是嫉妒障礙!那些人不是沒有名師,不是沒有好的同參道友。神秀大師也是善知識,他為什麼不能成就?

  所以我們讀經,我們看語錄,像這些地方都要留意。曉得那個人成就,他為什麼成就?另外一個不成就,他為什麼不成就?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具備成就的條件?還有沒有像那些不成就人的那些毛病?要是有,就要勇於改過;不改,始終是障礙;不改,佛菩薩也度不了你。這一點太要緊了!改過要勇猛,決定不能夠輕易原諒自己;對待別人我們要原諒,對待自己絕定不能夠原諒,你才會有成就!

  「此三」,這個「三」是指什麼?指忠信、指無友不如己者、指過則勿憚改,這三條是對症的妙藥。對什麼症?不重!換句話說,這三條都能具足了,這才算是自愛自重之人。為什麼?他確確實實是向聖賢之道精進,確確實實能夠成就聖賢之道。

  「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於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憚於改過時,不肯改過,不願意改過,怕改過,這都是自輕之相。

  底下說:「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這是大忌諱。縱然是忠信,忠信也有限,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他有重大的障礙在。

  我們再看後面補註的這幾行:

  【真實修行,須從心性悟入,從忠信立身,從懺悔起行。知自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則誓成正覺,誓度眾生。橫遍十方故重,豎窮三際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難修。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則當戒慎恐懼精進不退,故學日固。知自性無邪故忠。知自性無妄故信。知善惡淨染,皆由緣生。故當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無友不如己者。無友者,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知多生罪暗,懺炬能消。故過則勿憚改。以期障雲盡而慧日明。唐悟達國師三昧水懺。梁武皇慈悲道場懺法。皆懺罪修行之大導師也。】

  「真實修行,須從心性悟入,從忠信立身,從懺悔起行。」這是我們講真正修行、真正肯幹的人。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人生苦短,這一句話一定要記住!人世苦,壽命短促。諸位不要看到八十歲、九十歲,給諸位說,一彈指就過去了!你們年輕的時候還不太覺得,四十以後就有這個覺悟了,就會感覺到人生苦短,真正是來日無多!覺悟到這一點,對於這一生不重視了,重視修來生。來生長,這生短。這一生受一點苦,我來生再不要受苦了!這是聰明人。這一生要造業、圖一點享受,來生要墮三途受苦報,那是愚痴極了!那真正是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了。

  神秀和惠能大師悟入有所不同,是什麼原因?原因在他「時時勤拂拭」。「時時勤拂拭」,可見得他的心裡面拉拉雜雜的東西還很多,還要「時時勤拂拭」;人家已經是「本來無一物」了。所以能不能悟入,就在你的心清不清淨?誰的心清淨,誰就悟入。這個法真是平等極了!誰也不障礙誰,誰也攔不了誰,誰也幫不上誰的忙,完全是自家的事情。什麼時候你能夠放下萬緣,心地清淨,立刻就悟入了。

  五祖教人念《金剛經》,念了就能開悟,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給諸位說過多少遍了,只要我們把這幾句經文看懂了,能照這個去做,他怎麼會不開悟!

  今天下午香港妙蓮老和尚給我們帶來了一部法寶,《大般若經知津》,剛才拿給我了。諸位想一想,你看我們那個經櫥裡面,《大般若經》精裝本二十四本,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我們一看就嚇倒了,那麼多!要到哪一天才能讀得完?我們過去曾經印過《大般若經綱要》十卷,把六百卷縮成十卷,我們心裡也就有個數,將來要研究可以了,我們就來研究《大般若經綱要》。

  今天他帶來的還要更妙,只有《大般若經綱要》的三分之一,實在是太理想了。這一部書我們講堂將來可以講,這個教材精簡,是把《大般若經》精華的部分摘錄下來,也是按照卷來排列的。這都是古人為了便利初學,想盡方法,誘導我們入般若之門。

  諸位同修,你們的福報太大了!像這樣珍貴的典籍,你看看不求而至,你們的福報多大!現在就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問題就看能不能自愛自重,能不能改過自新,我們成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從心性悟入」是講理,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是講的這個。「忠信立身」,這是講的事,事修。我們待人接物一定要忠,一定要信。「忠」這一個字簡單的講,我們不要講得那麼深;講得深,是蕅益大師講的「直心正念真如」,這是什麼人?這是圓初住菩薩才能做到。這在念佛人上是理一心不亂的人,是他的忠。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標準,不得已而求其次,忠就是守本分、負責任,這是我們人道裡面所講的忠。我們自己是一個什麼身分?我們守住自己的本分,我們負起責任。

  我們四眾同修,在家、出家這是身分,這是佛弟子的身分;我們的責任是弘法、護法,每一個人都有弘護的責任。佛法衰了,那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佛法滅了,那是我們沒有負起責任。弘護之外,不是我們的本分,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所以,「從忠信立身」!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佛法裡面講接引廣大眾生,一定要守住忠信。

  「從懺悔起行」。這個行,就是身心之行;身是忠信!我們沒有做到要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理上的懺悔,就是要悟入心性;沒有明心見性,這就得修懺悔法了。

  「知自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則誓成正覺,誓度眾生。橫遍十方故重,豎窮三際故威。」在大經大論裡面,這些經文我們常常念,念得耳熟了!我念上一句,你們都曉得底下一句是什麼。那為什麼不相信?為什麼不幹?

  你看我們讀的第十迴向「自性不動地神」,那一段開始說的是善財。誰是善財?諸位一定也曉得,善財是我們自己本人,自性的福德,永遠跟著你自己,你到那裡,福報就跟著到哪裡;稱性的福報,無量無邊,受用不盡!

  可是眾生迷惑,而不自覺!自性是無量無邊的,自性本具的智慧,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自性裡面的功德法財,也是無量無邊的、也是不生不滅的。這個為什麼不要?為什麼要把它捨棄掉?這是不覺。天天念了也是不覺,聽了也不覺;不覺,他當然就不相信!所以他不能做。

  古人,我們在經論當中常常看「言下大悟」!為什麼?他聽了,他就相信;信了,他的心馬上就改了;心一改就覺悟了,言下大悟。改過自新,在佛法裡面,還有一句術語叫「回頭是岸」。回頭是岸,就是改過自新!回頭,是從迷裡面回頭。一回過頭來就是大徹大悟,再也不迷了。所以才誓成正覺、誓度眾生。誓成正覺,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誓度眾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自性裡面的本願。

  「橫遍十方」是重的意思,「豎窮三際」是威的意思,自重威德具足!

  「知人道不修,他道難修。」這個「知」是徹徹底底的明瞭。六道裡面,在人道裡要不修菩薩道、不修無上菩提、明心見性之道,在其餘的五道裡面,要想修,那就很難很難了。這是佛在經裡面指出六道當中,人道可貴之處,就是人道易修。天道樂多苦少,不容易接受,不肯修。三惡道是苦多樂少,他沒有法子修,他太苦了、煩惱太重了。畜生道愚痴太重,是非善惡不能辨別,你要跟他去講佛法,談何容易!餓鬼道的眾生,貪心太重、心量太小,自私自利,大法入不進去,你要講利益眾生,他決定不幹的,這是鬼道的苦處,沒有法子得度。地獄就更不必說了!地獄一天到晚在受苦刑,他連個聞法機緣都沒有。惡道難!所以六道裡面比較起來,只有人道是成佛作祖最有利的一個機會。阿修羅雖然有福,阿修羅瞋恨心太重,這也是他的障礙。所以,你要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人身怎麼不自愛?怎麼不尊重?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一句真是千經萬論處處指示。如果不重要,佛為什麼常常說這一句話,常常提醒我們?我們真是無始劫以來,好不容易得人身,又有機會聞佛法,這樣大好機緣到哪裡去找?而我們今天看到,真是等閒看之,諸佛菩薩看到了都痛心!這麼好的機會,多少眾生想求都求不到,我們能遇到了,馬馬虎虎不太重視,你說這個多可惜!

  「則當戒慎恐懼精進不退,故學日固。」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一個人才能發憤圖強,才能夠戒慎恐懼,惟恐這一生道業不成,所以他的學問才堅固!

  「知自性無邪故忠。」忠是性德,不是修德,本性裡面法爾如是。可見得不忠是病,不忠是迷。

  「知自性無妄故信。」信也是性德。真如本性,法爾如是。無信是迷,無信是妄。

  「知善惡淨染,皆由緣生。故當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無友不如己者。」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凡聖平等觀。為什麼?因為善人、惡人是指六道裡面的。淨染,淨是指聖,染是指凡。四聖六凡、善人惡人,這是緣生之法,不是真實的!我們在大經裡面讀過,一真法界裡面沒有區別。所以曉得這個道理,就可以「下友善士」。他在迷惑,他在顛倒,也可以往來,也可以跟他交朋友。為什麼?度他!而「尚友古人」,十方三世一切凡聖,「而無友不如己者」。

  底下解釋:「無友者,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講修學的態度。見到比我們好的,我們要跟他學,學人家的長處;見到人家不好的,我們要反省,不犯別人的過失。可見得善人、惡人都是自己的老師;善人、惡人接觸了,自己都得利益,真是一律平等觀!

  「知多生罪暗,懺炬能消。」罪是迷、是暗,是黑暗的。懺悔就像是火炬,像光明,可以消除愚暗,所以一定要修懺悔法門。

  「故過則勿憚改。」就是懺悔法門。

  「以期障雲盡而慧日明。」障是什麼?罪障,在佛法裡面講三障、二障。障盡了,心性就顯了,心性裡面的般若、福德自然現前。

  下面是舉兩個例子,大家非常熟悉的。「唐悟達國師三昧水懺。梁武皇慈悲道場懺法。皆懺罪修行之大導師也。」唐朝時候,悟達國師《三昧水懺》;梁武帝的時候,他這個皇后《慈悲道場懺法》,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梁皇懺》。這兩種懺法,可以說在我們現在佛教界裡面還是非常流行。

  流行是很流行,到處在拜《梁皇》、拜《水懺》,是不是有效果?就看他是不是具足自重自愛,是不是「主忠信」、「過則勿憚改」。如果這幾句他都做到了,這個懺的功德非常有效,功德無量無邊。如果不知道自愛自重,不講忠信,不肯改過,天天拜《梁皇》也沒用處。為什麼?不肯改過!

  這兩部懺是舉個例子來說,「皆懺罪修行之大導師也」,是舉出一個例子。

  實際上,古大德幾乎在每一部經論都給我們定了修行的方法:修淨土的有淨土懺,念《法華》的有法華懺,學《華嚴》的有華嚴懺。這些儀規在《藏經》裡面都相當完備,尤其是《卍字續藏》裡面。

  我們讀了這些,心不要又亂掉了,這個懺這麼多,到底哪個懺好呢?那就麻煩大了!諸位還是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大懺悔法門。只要我們把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這個生活一切隨緣,得過且過,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懺悔,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而修行的要領在「一心不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