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興中學開示  (共一集)  美國達拉斯  檔名:21-043-0001

  董事長,校長,各位家長,老師:

  今天承蒙董事長邀我到貴校來做一個講演,我感覺到很榮幸,能夠在美國我們中國人所辦的學校,來談談佛陀教育。一般人都以為佛教是宗教,其實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但是現在我們接觸到的佛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它確確實實是宗教,這個我們也不必避諱。但是我們要知道,從前的佛教,不是宗教,至少在三百年前,佛教是教育。

  佛教本身也稱宗教,但是跟我們現在所說宗教的定義,完全不相同。佛教自稱宗教,是因為它教學的方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辦法。一種是用教科書,像我們現在學校一樣,由淺而深,循序來教導,這個我們稱它為「教下」。另外有一派,它不用教科書,完全用靜坐,用領悟的方法,這個就是禪宗,我們稱它做「宗門」。於是宗門、教下,簡稱「宗教」,跟我們現在宗教定義不相同,它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方法。方法雖然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目的都是求智慧,所以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它是以開智慧為目的。這一點,現代人也有不少覺悟到,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要高度的智慧。

  智慧跟聰明不一樣,聰明在佛法裡面叫它做「世智辨聰」。聰明不能解決問題,聰明反而會帶來許多複雜的問題,解決問題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呢?佛告訴我們,佛是最好的老師,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佛菩薩是一切大眾最好的榜樣,無論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因為他具有高度圓滿的智慧。這是一個過來人,他把他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這個就是佛家所講的加持,加持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用手去摸摸頭,那個是假的、騙人的,摸摸頭就能開悟了,沒有這個道理!還是把他的經驗、方法教給我們,正如同學校裡面,我們老師將自己修學的經驗,傳授給學生,提供給學生們做參考,是同樣的一個道理。所以諸佛菩薩都是以老師的身分來教導我們。

  雖然說老師的身分,但是不一定採取老師這一個行業,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他的教學範圍非常之廣,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無論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他都能夠隨順一切眾生,參與實際的工作,而從這個地方來表演,給大家帶來智慧的啟示。所以他的方法很多,我們常講:「無量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他教學的方法很多,非常的善巧,巧是巧妙,善是合乎規矩,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合乎邏輯,合乎科學方法的精神,但是用非常巧妙。

  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我們一切人本有的,決定不是從外面來的。既然是本有,現在為什麼沒有呢?智慧究竟到哪裡去了?他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智慧所以不能現前,是因為有了障礙。這個障礙,將我們的智慧障住了,智慧不能現前,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的智慧之大,我們看到佛的經典,就能體會到。佛教的經典之多,是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如果單單就個人或學術團體來講,確實佛教這個團體,典籍最豐富。

  「德能」,德是說他的道德,品德完美沒有缺陷;能,是能力,辦事的能力,都能夠達到圓滿,而沒有欠缺,這個是很難叫人想像,經典當中常講:「不可思議」,但都是真實的。佛有這個智慧、德能,那我們大家統統都有,佛的德能顯露出來,能夠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當中;我們的智慧、德能現在不顯,佛說這個有障礙,障礙當然很多、很複雜。他把許許多多的障礙,歸納為二大類。一類叫煩惱障,你有煩惱,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被煩惱障礙住了。另外一種叫所知,所知其實它並不是障,為什麼呢?宇宙人生,過去、未來,確確實實是我們應當知道的。應當知道,現在不知道,這裡頭有一個障礙,這個障礙就叫它做所知障,所以所知並不是障。是障我們的所知,那種障礙就叫所知障,它跟煩惱不一樣,煩惱本身就是障礙。因此,佛對我們的教導,無論方法怎麼樣的多,怎麼樣的巧妙,總原則不外乎教我們捨離這兩種障礙,也就是教我們斷煩惱、破所知。如果這兩種障礙除掉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就起作用,就現前了,這個是佛法教學的根本。

  障礙從哪裡來的呢?我們要知道,如果不曉得障礙從哪裡來,這兩種障礙決定除不掉。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煩惱障是從我執來的,你看一切眾生都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都為「我」想,這個事情就麻煩,這就產生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是這個身不是我。不是我,是什麼呢?這個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我們的衣服一樣,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衣服穿破了,很歡喜的脫掉,換一件新的。這個身是我所有的,這個身老了,用舊了,也可以不要,換一個新的,你就很快樂的換一個,就像換衣服一樣。從這一點,我們就能領悟,我有,但不是這個身。有真我,真我沒有生滅。所以淨宗講無量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換一句話說,大乘佛法就是叫你把真我找到,然後假我就得自在,你應用就自在了,你就曉得如何去用它。

  真我沒有生滅,在佛法裡叫自性、叫真如、叫本性,它的名稱很多,至少有幾十種不同的名稱,都是說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要說那麼多的名詞呢?佛有個用意,教我們不要執著這個名詞你要執著這個名詞,錯了!知道名相、名詞、術語,也是假設的,表達這個意思。懂得這個意思就好了,不要執著在名相上。執著在名相上,就變成所知障,這兩大類的障礙,是這麼來的。一個是對我的執著,一個是對法的執著,錯了!去掉這兩種障礙之後,你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它的好處就太多了。譬如我們現在世間人,都追求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我們希望得到,但是總是得不到。如果你要是找到自性,那這三樣東西,你可以隨心所欲,真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需要操一點心,為什麼?自性變現出來的。你把能變的掌握到,那所變的,你喜歡變什麼就變什麼,這是事實的真相,這是佛教育的目標,佛教育修學的目的。

  我們知道佛家教學,無論在目標上、在方法上、在技巧上,乃至於在形態上,都達到究竟圓滿,於是我們才真正肯發心來學習。很可惜的,現在對於佛法真正修學的人少了,學宗教的人多了,太多太多了,大家所接觸的學佛的,都是學宗教的佛學,而不是釋迦牟尼佛本來教育的佛學。「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智慧、覺悟。我們懂得這個意思,就曉得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教是智慧的教學,這個裡面沒有迷信,也可以說它是所有教學的中心,所有教學的根本。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很容易被中國朝野接受。因為它教學在基本的理念上,跟我們中國古人相同,那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就很相應了。這一來,就受到廣泛的歡迎。而佛對孝道的闡揚,比儒家詳細得太多太多了,這得到廣大朝野人士的尊敬。

  這個意思如果再往深處去看,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樣去觀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是孝的意思。所以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他怎麼想也想不通。我們中國人紀念千百年的祖先,他說:「你根本認都不認識,見也沒有見過面,你去紀念他幹什麼?」這就是他們沒有孝的觀念,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這是講豎的,從空間上講。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從橫面看的時候,十方是一體,所以「孝」這個符號裡所代表的,佛家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什麼呢?儒家只講孝道,「道」就很難懂,好像很玄!而在佛家講,我們更容易懂,佛家講那就是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我,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個話說起來是不太難懂,可是意思,我們都想不通,怎麼會盡虛空、遍法界是個自己呢?明明你、我、他都不一樣,怎麼會變成自己呢?那有這種道理呢?

  中國古時候這一些聖賢,他們的智慧,實實在在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造的這些文字,就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這個文字,在佛法裡面,聽到這個聲音,看到這個文字,就能啟發你的覺性,一般人講的悟性,能啟發你的悟性。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裡面所沒有的,顯示出中國古聖先賢的高度智慧。像「孝」這個字,在中國文字原則上,它是有六個原則,我們稱之為「六書」,這個字是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它的意思。它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個「子」,你去體會這個意思「老」是上面一代,「子」是下面一代,上面一代跟下面一代合成一體,那叫「孝」。所以西方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拆開,老跟子脫節,不是一個,那就叫代溝。如果上面一代,跟下面一代是一體,這叫孝。

  佛在經上常用比喻來說,希望你從比喻裡面去體會。經上用夢做比喻講得很多,大乘經上說得很多,佛常用這個做比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你在作夢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你是在作夢;醒了的時候,也並沒有注意,我剛才作過什麼夢,也沒有去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回事情。如果學了佛之後,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當你夢醒的時候,你仔細去想一想,夢中的境界、夢中的狀況;再去想一想,夢中所有境界,哪一樣不是自己?夢是自己,我們講意識心變現的。意識心也好,不意識心也好,我們不必去注重這一些。能變現夢境的,總是自己的心,總不是外面的事情,這個心變現成夢中境界。

  夢裡面有自己,是自己變現的,沒錯!夢中還有很多人,那些人從哪裡來的呢?決定不是外頭人跑到我夢裡去,沒有這回事情,還是自己變現的。夢裡山河大地、虛空法界,全是自己變現的。你要是明白之後,再問你:「夢中哪一個不是你自己?」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整個夢境就是自己,佛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眼所見、耳所聽,虛空法界就是你真性在作夢,變現出這個境界。所以在境界裡,沒有一樣不是自己,誰知道呢?佛知道,佛醒過來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現在在作大夢,沒醒過來,在夢裡還是分別,還是執著,還是搞這一套。他醒過來了,曉得虛空法界是自己,所以全妄即真,這個現象是幻相、妄想,就是夢中的境界相。妄相是真心變現出來,真心在哪裡呢?全部的妄相就是真心,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是一不是二。

  在這些境界裡面,他明白了,不再迷惑了,覺悟了。覺悟之後,他心清淨了,在這個境界裡面,決定絲毫不染,為什麼?沒有染著的必要,同時實實在在講,根本就染著不上,怎麼可能會染著呢?我們今天講被污染了,心地被污染,實在講,那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決非事實。你心地被污染了,你還能洗得乾淨?所以是個妄想、是個妄念。你把妄念丟掉,你的清淨心就恢復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外來的,智慧是本有的。

  現在問題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丟不掉、去不掉。為什麼去不掉?佛也有個比喻,佛用薰習,用這個比喻來說明這一樁事情。薰香現在沒有了,現在科技發達,現在不但女子、男子,甚至於在應酬裡面,衣服都濆一點香水,從前人衣服要香,那個時候沒有香水,用什麼方法呢?用香料,多半用墨香,墨香像香粉,像檀香這一類的東西,用這些香料。衣服烘薰,大概要薰十幾、二十個小時,這個衣服就有香氣了。薰的時間長,香氣會保存一段時間,不會很快消失掉,薰習!我們被這些妄想、雜念、分別、執著薰習太久了,不是這一生,是過去生中累劫的薰習,薰得這麼長,現在要一下子把它拿掉,不可能,所以這叫習氣。習氣是什麼呢?習氣就是薰習,所謂是習慣成自然,變成這種型態。可是我們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是錯誤的。我們接受佛教育,先要把這個基本的概念搞清楚,認清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它對我們是有害的,沒有利的。不要以為眼前有一點小利,眼前雖然有一點小利,後患無窮,你總要認識清楚,然後你才真正肯把它放棄,把它捨掉。

  用什麼方法來把它捨掉呢?要修定。所以修定是佛教修學唯一的手段,就是恢復我們智慧本能的唯一的手段。但是大家不要誤會,修定一定去參禪,沒錯!禪宗是修定。除了禪宗之外,任何一個宗派都是修定。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是修定,跟禪宗修的禪定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修定的方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方法、手段很多很多,目的都相同。像我們淨土宗用什麼方法呢?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禪宗是用打坐,我們不用,我們用念佛,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雜念都念掉,心裡才有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就把念頭換掉,用這個方法來修定。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很方便,為什麼?你走著也可以修定,不像禪宗一定要在那邊打坐,一天要坐幾個鐘點。我們這個方便多了,你所有一切工作都不妨礙。但是你要打坐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工作放下,你工作繁忙,你就不適合用那種方法。

  所以最方便的是用念佛,有事情的時候,我們佛號放下,認真的工作;不做事情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慢念也好,快念也好,隨自己。你不念佛,就打妄想,所以念佛幹什麼?把妄想換掉。念久了,自自然然妄想就沒有了,智慧就開了,所以妄想能去掉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所有方法裡面,念佛這個方法最好、最容易、最簡單、最穩當。念佛的方式也很多,佛在《華嚴經》上教給我們,一開頭第一個就教給我們,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念?用散步的方法念,在我們佛法稱為經行,念佛的時候繞佛,散步的方法,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散步是最好的運動,特別是對中年以上的人,對身體沒有一絲毫的副作用。跑步都有副作用,如果心臟不好,跑步是很危險的事情,會出狀況。唯獨散步有百利而無一害。

  散步當中,心裡頭念阿彌陀佛,你看心多清淨,念阿彌陀佛修心,心也清淨,散步是修身。講到養身之道,這是最高明的,這裡頭給我們講動靜一如,念佛心清淨,沒有妄想,心清淨;身體就動。佛家有個標誌代表法門,佛家用圓,叫法輪,法輪是圓。圓的意思很圓滿,圓心是不動的,圓周是在動,它這個符號代表動靜是一不是二。不但代表動靜是一不是二,還代表空有是一。輪,外面是有,裡面是空,諸位學過幾何,知道圓心那個點是抽象的,找不到的,那代表空!所以外面圓周是有,代表空有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佛法裡叫入不二法門,那就高明了,你就入不二法門。知道一切萬法不二,空有!動靜不二,然後體會到來去不二,生死不二,佛跟眾生不二,你就曉得一切法都是入不二法門,這個時候你真智慧就現前了。所以它有理論,有方法,而將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我們生活上,這個才是最殊勝的教學,最有用處的教學,是我們值得認真去學習的。

  智慧,不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日常工作事務裡面,乃至於現代的科技,任何一方面都離不開真實智慧,你要能夠運用,都能達到最高峰。所以佛法的修學,雖然方法、手段不相同,在《華嚴經》上,佛舉出五十三個代表,《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從事哪一行工作,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為什麼?它裡面具足圓滿的智慧。佛在《楞嚴經》上也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他用二十五位菩薩來代表,每一個人修學的方法不一樣,也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為什麼?無論哪一個法門,都能圓滿成就戒定慧三學,都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智慧,就叫做成佛。

  所以實實在在講,佛、菩薩、羅漢是佛門裡面學位的名稱,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像現在大學裡面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分三個等級。佛教育裡面,也有學位,也是三個等級。真正的智慧開了,也就是說,無論你對人、對事、對物,你不再迷惑了,不再有錯誤的想法、看法,你能達到這個標準,那你就得到第一個學位,叫阿羅漢。這是佛法裡面最低的學位,阿羅漢所成的叫正覺,正是真正沒有錯誤,他是真的覺悟。比阿羅漢更高的一個學位,叫菩薩,菩薩叫正等正覺,等是平等。由此可知,阿羅漢雖然覺悟了,還不平等;菩薩的覺悟平等了,平等覺了,他比阿羅漢高。最高的學位,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我們稱之為佛、佛陀。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佛教學當中,學位的名稱。佛菩薩不是神、不是上帝,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本來都是佛,你都可以拿到這個學位。所以這個跟宗教不一樣宗教上帝只有一個,不可以說人人都稱上帝,那還得了!佛法裡頭人人都成佛,所以它是教學學位的名稱,它不是一個政府的職位,不是的,是學位。所以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方法,你去認真如理如法的修學,你懂得理論,懂得方法,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上一次我在休士頓講演,有一個同修問到,作家庭主婦,家庭主婦天天掃地、抹桌子、洗衣、煮飯,她就從事這些工作,她也能成阿羅漢,她也能成菩薩,她也能成佛。你才曉得佛法裡面講的無量法門,不是單獨指一定要怎麼樣修,才能成就,那你就錯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就在你自己行業當中去修學,你就成功,所以他的教學是圓滿的。不必要改變生活方式,不必要去改行,行行出狀元,在佛法講行行都出佛,都生佛。學佛不一定要出家修行才能成得了佛,不見得!出家墮落的人太多了。你一定要懂道理、要懂方法。然後要用現代人一般的講法,你在你生活當中,在你自己行業裡面,你得到幸福快樂,得到真正的圓滿,你不會感到煩惱,不會感到苦悶。凡是生活、工作感到煩惱,感到苦悶,那是迷惑顛倒,錯在那個地方。實在講與生活、工作是絕不相干,都在錯誤的念頭上,這個念頭轉過來之後,你就得大圓滿、就得自在、就得快樂。所以古人常講,佛教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教學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呢?從迷來,不覺,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也就是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才帶來很多的苦惱。樂從哪裡來呢?從覺悟,樣樣都明瞭,樣樣都沒有過錯,那當然快樂。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很不可思議,世間法裡面,這一切行業當中,有善的、有不善的,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不是佛菩薩,我們在行業就要有選擇。哪些行業是善的?對眾生有利益的,這是善的。哪些行業不善?惱害一切眾生,這個不善。譬如古今中外,也有少數行業是做殺盜淫的行業,這個行業不善,這個行業傷害很多眾生,惱害一切眾生,那個果報就非常可怕。你要問,從事這種行業,可不可以成佛呢?假使從事這種行業不能成佛,佛法不圓滿,佛法也不究竟。告訴你,從事這種行業也能成佛,這很不可思議,那要有高度的智慧;我們普通人幹這種行業,決定跟眾生結冤仇。

  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賣海鮮,外國人少,在中國人尤其廣東這一帶,都吃活的,現殺的。這個行業能成佛嗎?給諸位說:「能!」問題是看開海鮮館的老板是不是菩薩,他要是菩薩,他當然成得了佛。菩薩開海鮮店,天天殺這些眾生,超度這些眾生,救這些眾生,那怎麼會一樣?所以他不是跟眾生結冤仇,他是跟眾生有恩惠,牠墮在畜生道,牠前生造的罪業,殺牠是消牠的罪業,把拿來的錢賣掉的時候,這個錢拿來給牠做功德,給牠修福,是這樣的。不是把那個錢拿來養自己,那就糟了,那個罪業就重了,你看看就是那個念頭不一樣。他是覺、是迷,迷的時候,我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是為了自私自利,那個罪業就重了,你跟眾生結冤仇。菩薩同樣開這個行業,是為救度一切眾生,就那個觀念不一樣,這在《華嚴經》上都有例子。

  甘露火王做殺生的行業,所以你在佛門裡面看,各種行業都有,社會裡頭全部都包括盡了,哪一個行業,你只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成就羅漢、成就菩薩、成就圓滿的佛道,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華嚴》,給我們提出四個重點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得大自在!這裡頭有一個原則、一個原理,就是念念為救度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就行了。如果有一念為自己,那就是無邊的罪業,如果確確實實沒有自己,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是菩薩。

  所以菩薩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為佛法,這兩句話怎麼講?為一切眾生,就是為一切眾生作最佳的榜樣,作最好的典型,這個就是教育,不是用言教,用身教,我做到,我做給你看。久而久之,讓看的人自自然然就感動,用身度感化的教育,做出樣子來給你看。為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一切法,為佛法就是為覺悟一切法,在一切法裡頭,我覺而不迷,我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叫做為佛法。不是看到佛教道場,我為它,我天天出錢出力,那你就錯了,那不是的。你不懂得佛法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法是一切法。一切法我都覺悟、都明瞭,都不迷惑顛倒,這叫佛法,我一切為這個。對人、對事、對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看錯、沒有想錯,這叫做為佛法。所以這些名詞、術語,我們常常聽得耳熟,偶而自己也能說,真正的意思不懂,實在講,錯會意思很多。為眾生,怎麼為眾生?為眾生做好榜樣。

  現在這個社會,實在講是契入商業的社會,工商社會。從前世間人的鬥爭、戰爭是以武力,我看往後武力的戰爭,恐怕會越來越少,而商業的戰爭會越來越興旺,也很可怕!怎樣做一個好商人?商人的好榜樣我們中國人古時候供的財神爺是范蠡,現在在台灣人家把關公當做財神,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關公與財好像沒什麼關係,關公給我們社會大眾,他所代表的是義,講義氣,那真是典範,是個好模範,他講道義。

  中國古時候供范蠡有道理,為什麼?模範商人,經商應當向他學習。這個人非常了不起,再用佛法的術語說,他的確是高度的智慧。他的處境,年輕的時候,遭受國家的大難,吳越戰爭,越國被吳國併吞了,越王句踐臥薪嘗膽,他幫助句踐,句踐兩個得力的助手,范蠡跟文種,幫助他。把國家恢復之後,他對於句踐認識很清楚,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國家光復之後,他就告訴文種,叫文種要想辦法離開,而文種不相信,結果最後文種自殺了。他聰明,他開小差跑掉了,改姓名就逃掉了,改姓名叫陶朱公,就做生意去了。做生意三年,發了大財;發財之後,他能把他的財產統統布施救濟貧苦,全部散掉。散掉再從頭做起,做幾年又發了,這在歷史上記載,三聚三散。他很容易賺錢,但是賺了之後,他就布施掉、散掉。這是個模範商人,賺的錢並不自己享受,讓社會大眾去享受,關懷社會大眾,照顧社會大眾,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後人供他作財神,很有道理。這個就是在商界裡面的菩薩。

  由此可知,菩薩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是模範、都是榜樣、都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一定能夠照顧社會,照顧廣大的群眾,所以佛教育能夠貫穿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各種不同的行業,它沒有界限,任何國家、任何種族、任何宗教都可以學習,因為它是高度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你有了這個智慧,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在這個社會、在這個世間,都是頂尖的人物。我們明白之後才曉得,世間所有一切教育,沒有任何一種教育像佛教教育,對我們關係這麼樣密切,所以我們才認真努力來學習。有時間可以涉獵,可以去探討。

  今天要解決社會問題,沒有真實的智慧是決定辦不到的。現在這個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大家都關心、都憂慮的。從哪裡解決起呢?一定從教育,外國人對這個事情,懂得實在講不多,中國古聖先賢非常透徹,我們在《禮記》「學記」裡面看到,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哲學,《禮記》裡面的一篇「學記」。《禮記》許多人考證,最晚也是在漢朝時候完成的,可見得這裡面很多是夏商周三代這些學術界,用我們現在話來說,知識份子他們的一些理念、思想。「學記」裡面給我們解釋的教育宗旨,它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意思說,古時候的帝王,建立一個政權,建立一個國家,統治老百姓,哪一樁事情最重要?教育,所以非常重視這一項工作。

  諺語所謂「教婦初來」,這就是教媳婦,媳婦進門的時候就要教她「教子嬰孩」,教兒女是在小孩的時候要教,長大養成習氣,就不好教了。這是中國過去的教育思想,跟外國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它是非常好的教育哲學,所謂是:「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教育一定要在童子的時候,古人的教育從六、七歲開始,那就是嚴加管教。誰去教呢?老師,不是父母,父母沒有辦法教兒女,太近了,太親近了。你講話他不聽,所以送給老師教。從前兒童七歲,生活就跟老師,不在家裡,跟老師住在一起,跟同學住在一起,一個月放假,才回家一次。老師不是父母,他怕,他不敢不聽。教他什麼呢?教生活教育,教他怎麼樣尊敬老師、奉事老師、侍候老師,教這些!教灑掃應對、穿衣吃飯,教這些東西。教他懂得人與人的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少長關係,他懂得這些。所以很小他看到大人,他知道尊敬,他能夠侍奉老師,他回家就曉得侍奉父母;他知道尊敬學長,他回家去就知道尊重兄弟。教你怎麼做人,中國古代教育,是注重這些,生活的教育,德行的教育,品德一定從兒童時候建立,你不在這上建立,那就談不上。

  知識的教育是在以後,不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德行、品德的教育。除這個教育之外,讀書。讀書就是背書,沒有講解,老師教句讀,教你念古聖先賢這些典籍,統統把它背熟,小孩記憶力好,念個二、三遍就會背。會背之後,老師督促念一百遍、二百遍。為什麼念這麼多遍數呢?一生都不會忘記,到八十、九十寫文章引經據典,不要查資料,背著太熟了,小時候背的,所以說:「少成若天性」。完全叫你背誦,不講解,小學階段。從前中國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小學是七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完了,十三歲就入太學。

  太學裡面教學,就不是背誦,因為全部背過了,講解、研究、討論,那個很有味道,哪裡像現在讀書這麼苦。我們看現在作學生這麼苦,作老師這麼苦,所以來生不敢做人,太苦太苦了!從前讀書樂,一個老師大概教幾個學生,他一個科目也是分科,講一個科目。這個科目是那幾個學生參加,人數一定不多,頂多十來個人,少的時候五、六人。所以老師常常備著酒菜,學生挑著擔子,老師坐車,學生給他趕車,那是馬車。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討論到哪裡,不要帶書,學生的書都背著很熟,老師也背得很熟,說起第幾頁、第幾行,都知道,所以那個教學快樂。到外面去旅遊,遊覽的地方大概都是古蹟,與他教的有關係,一面給你講,研究、討論;一面親自去考查這個地方,你的印象深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個多快樂!

  兩、三個月一趟回來了,這個課程圓滿了,就教完了,所以讀書是真樂。十幾歲太學就畢業。畢業那個時候,就參加國家考試。國家考試,一般縣市考秀才,省考舉人,國家考進士。不滿二十歲,考取進士的很多!真的是智慧、學問、品德統統成就,所以中國古時候,作小孩的時候很苦,接受嚴格的教育。中國人享樂是在晚年,所以少年的時候奠定德行、學問的基礎,中年是為社會、國家造福,晚年享福。外國人恰恰顛倒,小孩享福,中年拼命,晚年就入墳墓了,就苦死了。這是顛倒!所以他們對中國這個東西,他永遠想不透,也沒有人講給他聽。

  中國人的享受是在晚年,退休之後。中國古時候七十歲退休,退休之後那是享受。實實在在講,年輕的時候受一點苦,不在乎!老年不行,體力衰了,正是要許多年輕人來供養、來侍奉。所以你仔細去想想,中國教育有它的優點,有它的特色,外國教育實在是比不上。在當前,我們認識佛教教育,應當特別留意去修學、去探討。對於現在兒童教學,我覺得最迫切的大問題,如何教這些小孩能夠辨別善惡、是非,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他不能夠辨別善惡是非,問題很嚴重。我們是中國人,畢竟還有中國的這些傳統的根性,孝親尊師倫理上觀念要在這灌輸,這是外國學校裡頭沒有的。中文學校不但要教他認識中國字,不忘記中國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國倫理道德,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來幫助這些小朋友,這在佛法講就叫無量功德。

  我們雖然出家,也是從事於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晚年,我今年七十一歲,往後我講經也會少,不多講經,重點要培養底下一代的學生。所以現在在新加坡那一邊,李木源居士發心,辦弘法人員培訓班,我在那邊教學。將來我們達拉斯道場,也做為一個教學的中心,我們不做別的事情,不像其它道場有法會、超度,我們沒有,我們就是教學,著重在培訓弘法的人才,著重在訓練領導修行的人才,我們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所以這是跟一般道場完全不相同的。今天時間差不多了,我想以後我們還有機會跟大家見面。如果諸位要是有問題的話,今天時間不夠,因為那一邊今天法會圓滿,他們等我去照團體照。下一次有時間,假如也是有問題,你們提出來的時候,可能我們討論,對你們更有受用。無論在你們教學方面的、生活方面的、日常應酬方面的,我們可以互相討論,我盡我所知道,提供一點給大家做參考,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