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就是生活 (共一集) 1998/2 彰化淨宗學會 檔名:21-049-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我們在彰化各處走了一走,深深感到中部同修的福報很大,我想這當然是過去李老師在這邊弘法三十多年的緣故。這是緣分,而真正的親因緣,一定是諸位同修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在這個時候成熟,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才有這樣興旺的瑞相。我們看到中部的佛法前途無限的光明,這就能夠帶來整個台灣的安定、繁榮、興旺,值得我們慶幸。
有同修問我:佛法的修學如何能夠落實到生活上,使我們的生活與學佛融成一片,不致於脫節。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過去我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德州休士頓講演的時候,也有同修提過同樣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提出來的人有必要明瞭,實際上凡是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無論在哪一個地區,如果不能清楚的明瞭佛法修學的真實意義,經上講的那些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就得不到。
這個現象在現代非常普遍。所以學佛,社會上看到我們是迷信,不切合實際,脫離現實。這些批評,我們聽了以後,應當要有所警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批評,這樣的批評與事實相不相應?如果我們學佛,沒有這些事實表現在外面,人家為什麼會批評?既然有這些批評,我們就要認真反省檢點,到底有沒有這些過失?回過頭來細細想想,人家說得對,沒錯!我們的修學與生活確實脫離,確實不相干,佛在經上寶貴的教誨,我們把意思都錯解了。
佛法從哪裡下手?怎樣落實在生活上?這些問題應當是我們一接觸佛教就要了解的,就要問清楚的。我在年輕時候,剛剛接觸佛法,我記得我第一天見章嘉大師,就向他老人家提出這個問題。我問他,佛法修學從哪裡下手?怎樣才能叫我們契入佛的境界?他告訴我,從「看破、放下」就入門了。這兩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很容易懂,其實很難懂。什麼叫看破?什麼叫放下?看破的是什麼?放下的是什麼?這裡面的含義無限的深廣,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可以說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離不開這四個字。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還要看破、還要放下。他看破的是什麼?那一品生相無明從哪裡來的?如何把這一品生相無明斷掉?斷掉就是放下。我們這才明瞭,從我們現前開始,永無止盡的看破,永無止盡的放下。
一般同修大多數研究經教,都知道佛在經上講的兩種障礙,或是說三障,或是說二障;三障、二障內容都相同,只是開合不同而已。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我們看破就是破所知障,放下就是破煩惱障;二障要是破盡了,就證得圓滿的佛果。
如何將這個修行的綱領,落實在我們生活上?修行從哪裡修起?先要了解「修行」兩個字的含義。行是行為,行為很多說不盡,佛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口是言語,身是動作、造作,意是思想、念頭,這三大類的行為錯誤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兩個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身、語的行為都是受意的支配,所以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就是思想、見解。你的思想、見解純正,你就不會犯錯誤。
邪正的標準是什麼?什麼叫做「正」?佛在經上有絕對的標準,有相對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是與心性相應的,這是正。與心性相違背的,就是邪。這是一個絕對標準,也就是說,與真如本性相應。絕對標準通常是對法身大士說的;而對十法界裡面的眾生,佛是用相對的標準,就是我們講的善、惡。而這個善、惡,佛家的標準跟我們世法的觀念又不一樣。佛法裡面講,什麼是善?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善;念念為自己,這是惡。這個說法,標準就拉得很低。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就懷疑,為什麼為自己就是惡?世間諺語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人為自己是天經地義,這是正確的。走遍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人民起心動念不為自己?人人都為自己,而佛說為自己是惡,為眾生是善。佛這個善惡標準是怎麼定的,我們要懂得。
佛告訴我們,一切凡夫墮落在六道輪迴,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原因是什麼?我執,因為念念執著有個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本!我們知道,小乘阿羅漢我執破掉了,煩惱障斷掉了,他超越了六道。你要問他,他憑什麼超越六道?「我」沒有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再執著這一切法是我所有的,這個念頭沒有了,他就超越了六道輪迴。佛的標準是從這裡定的。所以佛說念念為我,這是增長我執。我們要破我執,要破煩惱障,念念還增長我執,增長煩惱障,什麼時候能了生死、出三界?沒指望了。我們懂得了這個意思,才曉得佛講的話有道理。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就把「我」淡掉了,起心動念統統為眾生、為佛法。
佛法是什麼?這兩個字也要搞清楚,千萬不要以為佛法是莊嚴道場,那你又錯了,還沒有離開「我」。這個道場是我的,這個是我的信徒,還是增長我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去不了。所以,佛法這兩個字,定義要搞清楚。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理論、方法。佛法兩個字,就是用佛教導我們的這些理論方法,去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各個都覺悟,這叫「佛法」。這些名詞術語真正的含義,我們都沒搞清楚,都錯解了,真的是錯解如來真實義。自己以為還做得很對、很正確,殊不知我們都是用輪迴心,天天在造輪迴業。心裡想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做的跟往生極樂世界恰恰相反,這就是惡。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世界,圓滿覺悟的世界,迷惑顛倒的人去不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
所以學佛,起心動念都想著眾生,都想著別人,不要再想自己,這才叫覺悟,這個人才真回頭了。你看「三皈依」裡面,「皈依佛,覺而不迷」,起心動念為我就迷了。無論我做什麼,我穿衣、吃飯,穿衣、吃飯都不是為我,為誰呢?為眾生。怎麼穿衣、吃飯也是為眾生?穿衣、吃飯是養這個身體,養這個身體幹什麼?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所以穿衣、吃飯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要這個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與我不相干。覺跟迷就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覺就與佛菩薩相應,一念迷就跟輪迴相應,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
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浩如煙海。流傳到中國來的是少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極度的困難。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中國高僧到印度去取經,談何容易!所以是把好的東西、精華的東西帶回來,選了又選,淘汰再淘汰,才帶回中國來。帶來之後,再翻譯成中國文字,又一次的選擇,不是所有帶來的全部都翻。帶回來的東西,真正翻成中文的,一半還不到。但是很可惜,原文都遺失、都失傳了,所以留下來的東西真的是世尊所說的精華部分。古來的這些高僧大德,選擇又選擇,流傳到今天。雖是少分,看起來已經分量太大了,決不是我們一個人一生能夠受持的,而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
世尊當年說法的狀況,多半是弟子、信眾提出問題向世尊請教,世尊為他們一一解答,以後集結就成為經藏,所以經論裡面常常看到一問一答。或者是有人提出問題,這是啟請,世尊為他們講開示,經典是這麼來的。無問自說的,那是太少太少了。佛主動說的,沒有人啟請,這種情形少之又少。世尊答覆眾生的疑惑,這正是像大夫開藥方一樣,給這些眾生診斷,他有什麼毛病,那是對症下藥。所以往往當機的聽眾聽佛講經,這一部經還沒講完,他已經開悟了,甚至於證果了。這就好像大夫治病,藥用得很適當,藥一下去,他病就好了。現在佛不在世,留下來這一大堆的經典,就是大夫給別人的處方。我們今天拿到這些處方,如果隨隨便便用,危險極了。如果我們害的這個病,跟這個藥方不對,吃了這副藥,不但病不能好,恐怕還要送命。
所以,佛法能利益人,也能害死人,法要是不對機就害死人。我過去在台中學佛的時候,在同學當中,我就有這個看法,我們一些同學不服,去問李老師,李老師說:「沒錯!」這大家才沒有話說。確確實實是如此。法一定要契自己的機,我們才能夠得受用。這麼多的法門,哪一個法門能契自己的機?一一法門去試驗,這個很苦!你要試驗到多少時候,才試驗出來哪個法門對自己的機?何況自己未必能夠選擇!
因此,佛滅度之後,眾生學佛就要依止善知識。這些善知識代代相傳,請他們來觀察我的根性,提供意見給我作參考,為我選擇法門,給我做一個幫助,這是親近善知識的好處。從前這些善知識真有能力觀機,而且有許多是佛菩薩再來,再來人!中國祖師大德裡面,佛菩薩再來的很多。即使不是再來人,也都是有修有學,我們說他沒有證果,但是他真有工夫,真修真學!不像現代,現代的問題就非常非常嚴重。自己的知見,甚至於還不如在家學佛的人。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果我們親近這些知識,他把我們的路指錯了,害得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我們的機會就錯過了。因此,親近善知識,選擇法門,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之所在。
假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怎麼辦?善知識可遇不可求。古德有作榜樣給我們看,現前沒有善知識,我們在古人裡面去找。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非常謙虛,他跟我講:「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老人家這麼樣謙虛。我到哪裡去學?他介紹我,依印光大師作老師。印光大師不在眼前,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天天讀印光大師的《文鈔》,就是親近印光大師;依照《文鈔》裡面的教訓去做,你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學生。他老人家是印祖的學生,介紹我依印祖作老師。這個法子好,我們可以親近古人,依古人作老師,依教奉行,作古人的弟子。
這個方法幾千年前,在中國第一個用的是孟子,孟子是依孔老夫子作老師。實際上,那個時候孔夫子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讀,讀了有疑問,去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真正依教奉行,成就超過孔子所有的學生。在我們中國尊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稱孟子為「亞聖」,這就是學古人學成功的一個好例子、好榜樣。往後在兩千年當中,用這個方法向古人學習,成就的人很多。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像漢朝的司馬遷作《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這兩個人是不同時代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他學《左傳》,這就是依左丘明為老師。唐宋八大家的韓愈,韓愈學司馬遷,以司馬遷作老師,司馬遷不在了,他學《史記》。《史記》是司馬遷作的,他學得很成功,唐宋八大家第一位、第一名。在佛門裡面最著名的例子,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學蓮池,以蓮池大師為老師。蓮池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學得很成功,蓮池是淨宗祖師,他也是淨宗祖師。
這就是教給我們,如果眼前沒有善知識,找古人!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在海內外弘法,勸大家選擇第一善知識,我們親近他,我們向他學習,以他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這個善知識是誰?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還會有錯嗎?學阿彌陀佛從哪裡學起?從《無量壽經》學起。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完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你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所以經典要熟,熟就要多讀;熟了之後要解,經裡面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懂得。那個意思很深,沒有關係,你懂多少就做多少,你要認真去做;你不能去做的話,沒用處。
第一,你要發心、要發願,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阿彌陀佛第一願,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個願我們怎麼發法?我們一定要發願斷貪瞋痴,為什麼?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貪瞋痴斷了,三惡道就沒有了。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我們要真幹,真正斷貪瞋痴。貪瞋痴怎麼個斷法?要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戒定慧這三個字含無量義,因為整個佛法稱之為「三學」。我們今天這個《大藏經》叫三藏,三藏是經、律、論,大家都曉得。經律論就是戒定慧,律藏是戒學,經是定學,論是慧學,所以這三個字深廣沒有邊際,這是往深處講。
淺處講呢?我們從淺處下手,淺講,「戒」就是守法。世尊教給我們的教誡,我們要遵守。經典上沒有的;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道德理念,這些經文上雖然沒有,統統要遵守。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在外國守外國的法,到那個地區守這個地方的法,這就對了。戒的意思是守法。「定」的意思是自己在境界上做得了主宰,換句話說,不會受外面的誘惑。現在這個社會形形色色,誘惑的力量很強,我們在這個裡頭不受誘惑。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不動心,那是定。「慧」是什麼?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一點都不迷惑,這就是慧。我們要學這個,從這裡下手,這是總綱領。
在中國自古以來,佛法裡提倡大乘,大乘修學有六個綱領、六個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就是「六波羅蜜」,你就是真正修大乘行。我們在生活當中,這六條怎麼樣去做到?就依你現前的生活,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就在現前的工作上,平常我們接觸的社會,種種應酬裡面,你能夠把六度拿出來,與六度完全相應,你就是修菩薩行。每個人的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自己要多多去想想。佛在《華嚴》裡面,以五十三個菩薩他們示現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看看,他們如何在生活、工作裡面,去修六度萬行,去修十大願王,我們要學這個東西。
我在此地舉一個例子,不能舉得太多,諸位細細去反省,我應該要怎麼做法?譬如,妳是一個家庭主婦,我們以這個為例子。家庭主婦怎樣把三學、六度落實在生活上?先說布施。妳每天早晨起來,做妳的家事,把妳家裡的一家人照顧得都很周到,使他生活很舒適,妳在那裡修的是「布施波羅蜜」。布施什麼?布施體力,這叫內財布施;身體以外的,那叫外財。妳每天掃地、每天煮飯、每天洗衣服都是布施,這是財布施,叫內財布施。妳還天天想改進,用頭腦去想,如何能夠改進生活,使家裡人過得更舒服一點,那就是法布施,妳用智慧在思考。飲食起居,妳統統都照顧到。
妳不要看到,這是布施一家人,妳看得就太小,妳這個做是布施盡虛空、遍法界,妳知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說我照顧一家人很周到,就是布施盡虛空、遍法界?妳這一個家整整齊齊,做得非常如法,是世界所有家庭的第一家庭、模範家庭。妳是菩薩主婦,菩薩現身,現主婦之身教化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作榜樣,妳不是布施盡虛空、遍法界,妳是布施什麼?妳明白這個意思,妳天天做同樣的事情,就做得很開心、很快樂,我在這裡行菩薩道,不至於天天愁眉苦臉。天天幹這個事情,幹的毫無意義,委屈的不得了。妳看念頭一轉就變成了菩薩。同樣的工作,甚至於工作比從前做得還要辛苦、還要辛勞,做得還多,但是妳愈做愈快樂。念頭轉過來,你是在修布施波羅蜜。
妳做任何一樁事情,都有方法、都有條理,有條不紊,這是「持戒波羅蜜」。妳炒一道菜,這個菜怎麼樣切法,怎麼樣配佐料,有先後次第,那都是持戒波羅密。所以一聽到持戒,不要想到五戒、八戒,就想那麼窄小,不能夠把心量擴大。那個戒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都在戒學之中,哪裡是那麼樣的偏狹,想得太窄小了。持戒波羅蜜有了,圓滿了。有方法、有條理、有層次、有順序,這是持戒。
「忍辱波羅蜜」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
「精進波羅蜜」,天天在求改進,今天做得很好,明天、下一次做得比這一次更好。從這裡面吸取經驗、吸取教訓,天天在改進。
「禪定波羅蜜」,自己有主宰,不輕易受外面動搖,自己有方向、有目標,不為外境所動。般若波羅蜜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一絲毫都不迷惑。
你看看一個家庭主婦,通常天天做家事,做得很辛苦,都埋怨!這個念頭一轉,她在修菩薩道,她在度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她做得怎麼不快樂?所以家庭主婦修六度萬行能成佛,天天做家事,她做成佛了!
你們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從事那個行業,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沒有一樣不落實。六度裡面,布施、持戒在三學裡面屬於戒學,忍辱、禪定屬於定學,精進、般若屬於慧學。六度是三學的展開,六度歸納還是三學,怎麼不落實在生活上?這是我們以一個家庭主婦來做例子。
我在出家受戒的時候(我在基隆八堵受戒),我們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戒壇上,他跟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是一個乞丐菩薩,菩薩當乞丐。乞丐也能把六度萬行落實在他的生活上,不可思議!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民國初年,道源老和尚出家不久,做小和尚的時候,他們家鄉有一個乞丐。這個乞丐心地非常之好,是個善人。他的兒子以後經商發財,在地方上很有聲望、有錢,當然父親在外面討飯。
親戚朋友都責備他:「你不孝,你已經發這麼大的財,你怎麼可以叫你父親到外頭討飯吃?」
他自己也非常難堪,也是沒有臉見人。就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打聽,好不容易把父親找到了。找回來了,給他換了衣服,好好的在家裡供養侍候他。這個老先生在家裡大概過了一個月,看到沒有人,人家疏忽的時候,他又偷偷溜出去,又去討飯。
人家問他:「你家裡有兒子照顧,這麼好的供養,你為什麼又要出來討飯?」
他說:「那個日子不是人過的。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要飯,天天遊山玩水,你說這個過得多自在、多快樂!走到哪裡討一點東西吃飽了,晚上哪個地方躺一躺、睡一睡,多愜意、多舒服!」
他的觀念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是想求得榮華富貴,他看榮華富貴一文不值,他過他的,他與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這個人是高人,不是普通人,乞丐當中的榜樣,乞丐當中的模範。
你們自己細細想想,他六度萬行是怎麼修的?他修的是什麼布施?天天在外面討飯,修什麼布施?他的布施是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掉,他不是沒有,不是得不到,可以得到,但統統捨棄。世間人天天在爭,迷在這裡面,他統統捨棄,都放棄不要了,這是布施波羅蜜!給大家看的。人要過真正人的生活,真正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個有價值、有意義。持戒波羅蜜,他做得很如法,一點貪心都沒有。乞討的時候,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歡歡喜喜,沒有挑剔、沒有怨言,一切都如法,如法就是持戒。當然忍辱也一定在其中。精進,心地清淨,這是真精進。禪定,這就很容易懂,他的心不會受外頭境界動搖,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度萬行在要飯生活裡面也表現無遺,我們才曉得,佛法所說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沒有一樣不是落實在生活上。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假的,你學的什麼佛?
諸位從這兩個例子當中,細細去體會,我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工作。如何將三學、六度落實在現前生活、工作裡面,落實在我們平常應酬裡面?你這個念頭一轉,就不是過凡夫的生活,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凡夫的生活是輪迴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真正幸福美滿,我們學佛才叫沒有白學,真的學到了。真正學佛,不是佛給我們很多錢財,讓我們升官發財,那就錯了,那個不是學佛。
佛教給我們如何轉煩惱成菩提,如何超凡入聖;一轉過來,你自己就會感覺到,同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一樣。境界再往上提升,愈提升愈美滿。如果能與般若相應,就得大自在,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之後,我們這個身在世間,為一切眾生示現大自在,示現大圓滿,令眾生羨慕,令眾生嚮往,令眾生學習。這不就是念念都為一切眾生,哪有一念為自己?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作最好的榜樣,作師、作範!
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他們提出一個口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實在講就是大乘佛法。我們每一個人就在自己現實的生活裡面,現前工作當中,常常有作師的心,有作範這一念。師是什麼?表率,我要作社會大眾的表率,我要作社會大眾的模範,作社會大眾的榜樣,這叫學佛,這就是佛菩薩之心。我們常講,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能夠常常念著為社會、為大眾作表率、作榜樣。存這種心就是修菩薩道,拿出行為出來,就是修菩薩行。三學、六度、無量法門都在其中。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佛法要是不能落實在生活上,那是空談,佛法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我們決定得不到。好,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有個同修提個問題,他說:「他是在家修行,他自己定的早晚課,是早課念大悲咒十四遍,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兩個小時;晚課誦《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兩個小時。已經一年多了,從來沒有中斷,以後永遠繼續不斷可不可以?
答:可以。這樣子很好,不要再改,你就這樣念下去,迴向求生淨土就好。
另外他有一個問題:「如果萬一有事情離開家,或者是公司出差,有不方便的時候,早晚課不能做怎麼辦?」
答:你不念咒、不念經,專念名號就行。譬如你在出差的時候,你早課念一個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晚課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行。如果你這些經咒很熟,都能夠背誦,那就更好;不能背誦,念佛菩薩名號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