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之光遍照寰宇 (共一集) 2001/3/5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21-098-0001
各位淨宗學會會長、同學們,華藏圖書館常住的法師、同學:
韓故館長往生淨土不覺已是四個年頭,回想四年前的今天,她的音容深深的印在我們記憶之中。臨走之前她的囑託,《無量壽經簡註易解》已經完成了,《華嚴經易解》現在正在進行當中。培訓學生是她老人家的遺志,我們如何落實,淨空念念不忘。一直到今年,猶蒙慈悲加持,如同諸位所說的,館長常常在我們道場,常常在我們的周邊。最近,我們在澳洲建立修學的道場,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順利,我們想這是三寶的加持,館長在當中協助,所以才有這樣的殊勝、莊嚴。
我們這些年來,自從離開圖書館之後,同學們散布在各地。一部分在新加坡,得到李木源居士的照顧。我們在新加坡除了講經教學之外,還發起聯繫不同的宗教、族群。我們為什麼要這麼作法?這完全是落實《華嚴經》的教學。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無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這裡面當然包含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夠在華藏世界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世界才是美好的,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如果我們還要分彼此,還有高下,這個世間永遠不會太平,永遠不會安定;換句話說,那是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學,這是我們應當要深思的。新加坡在這幾年也有一點小小的成就。
今年的春節舉行溫馨晚宴,這是新加坡的第三次舉行。除了在新加坡九大宗教、不同的族群都有代表參加,鄰近的國家,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都派了代表來參加我們的晚宴。代表當中,有些是部長,有些是主管全國宗教、種族的領導人,所以法緣非常的殊勝。晚宴之後,新加坡衛生部高級政務次長曾士生先生問我,他說:「法師,您在講話當中提到的四種教育內容很好,但是要怎麼樣落實?」這個的確是今天社會民生休戚相關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落實多元文化的教學,尋求宗教、族群的和睦相處與平等對待,這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大根大本,這是宗教教學最主要的一個目標。
我們要知道今天世界上動亂的根源究竟在哪裡,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族與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社團與社團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非但不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實則相欺相詐,爭名奪利,損人利己,禍國殃民。細究根由,總是凡夫,難免為風氣所拘,物欲所蔽。久而久之,自然學會了陰謀詭詐,機巧怪變。於是處事待人接物,若不是奸險殘酷,就是欺騙侵略,恃強逞霸,根源總在心術不正。假如舉世之人都如此,彼此傾軋,互不相讓,一定會造成所謂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仇,朋友相欺,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世間將永無寧日。古人說:「一人倡亂,舉世效尤。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影響所及,不止是動亂社會,實則貽害全球人民生命財產,乃致於人類的文化存亡。世間有識之士已見於此,而言解決之道唯在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世間這些災禍、動亂的根源,我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老人」,就是古聖前賢:孔子、孟子、釋迦世尊,與世界各個族群的聖哲、各個宗教的創教人,他們都是具有真實智慧道德,終身承擔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化眾生和平共存。所以我將這些寶貴的教誨,歸納為四個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模範,這是教育的根本。父母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要給小孩正面的影響,凡是負面影響的都應當避免,讓小孩不能看見、不能聽到,這個真正是愛護子女,希望將來子女作聖作賢,這個是教育的根本。
學校教育,老師是學生的榜樣。社會教育,我們舉一個例子。在中國古代,《論語》上大家念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們看今天的社會教育,今天的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乃至於現在的網路,它跟聖人教育完全相反,它不是教「思無邪」,它唯恐教導你「思不邪」,這怎麼得了!宗教教育,神聖是一切眾生道德的模範。假如這四個教育都能夠落實到聖賢的教誨,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可是今天我們看這四種教育,完全與神聖道德的教育脫節了。
古聖先賢的教育,根在哪裡?《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中國古時候教學,《三字經》前面幾句話,「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幾句話是古今中外所有神聖教化眾生的共同理念,總綱領、總原則,不是哪一家,不是哪一個教,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不出這個總綱領、總原則。而中國從前教童蒙,三、四歲開始念書就教他了,就把這個根種在小朋友八識田中,讓他永遠的記住、永遠的想著,一定要遵從古聖先賢的教誨。
又說「人不學,不知義」,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而在佛法當中,學沒有止境;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在學習,都在精進。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他還要精進努力的學習,成了佛之後,要不要學?還要學,學給沒有成佛那些眾生看。就像做父母的,父母要不要學?要學,也天天念《弟子規》、念《三字經》。為什麼要學?給子女做榜樣。所以學永遠沒有止境,沒有成佛之前學,為自己,成佛之後還要從頭學,為眾生,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非常可惜,今天有幾個人能夠體會得到?
而教學的目的,儒家講「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佛法說在「明心見性」。我們現在將佛法教學的綱領、目標結歸為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乘佛法教學的目的,我們學佛與這個目的相應不相應?儒家講「明明德」就是佛法講的「明心見性」;儒家講「止於至善」,真誠是至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至善、就是親民。說得雖然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孔孟的大道就在《大學》、《中庸》這兩篇,儒家千言萬語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他說「知止而後有定」,止是止於至善,人心就定了。我們要知道止於真誠、止於清淨、止於平等、止於正覺、止於慈悲,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能離開這個標準。由此可知,止於至善就是作佛、作菩薩,作聖人、作善人,不是作富人,不是作貴人。如果沒有這個情操,沒有這樣的志氣,聖道與我們絕緣了。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又說「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如果真的依照這些教誨修行,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成就了。善財童子何以一生能夠圓滿成就?沒有別的,這幾句話他做到了,所以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我們今天為什麼心浮氣躁?心不定。為什麼不定?不知止。所以「知止而後有定」,定就是有堅定不移、作聖作賢的志向。
「定而後能靜」,靜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現前了。「靜而後能安」,是佛家講「身心輕安,法喜充滿」、儒家講「不亦悅乎」,這個境界現前了。「安而後能慮」,慮是智慧開了。「慮而後能得」,得是什麼?德行成就了。真誠得到了,孝悌忠信、仁慈博愛、禮義廉恥眾德具足,得的是這個。究竟要從哪裡做起?正本清源還是要從「修心」做起。修心是天下治平、成聖成佛的大根大本,我們要明瞭。別人做不做,這是他的事情;現在這個世界提倡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干涉誰。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做、自己要發心,遇到有志同道合,那我們當然非常歡喜在一起共修、同學,決定沒有絲毫勉強。這四種教育,無非都是教導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這個綱領也通世出世間所有神聖、諸佛菩薩,這就是內聖外王之學。所以,世間這些賢聖、各個宗教的創始人,沒有不重視倫理道德的。
中國古聖先王以道治國,以德化民。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一定要分清楚,要明瞭。講到「道」,說到五達道,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個道是天然之道,不是人建立的,不是人發明的。它綱紀人群,就立五達德。「德」是什麼?仁、義、禮、智、信,這是五德。人人都遵守這個原則,社會就有秩序,有條不紊,跟大自然秩序就能夠相應。自然的秩序,春、夏、秋、冬四時的運作它不亂,仁義禮智信是人倫的秩序,都是屬於天然的。
它維持社會,這是講十義(人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用這個來維持社會秩序。所以聖教確實是無美不備,無用不周。我們要記住,這是天道。天道就是天然的,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關係,不是從外來的,不是某一個人的學說,也不是某一個人的教條。現在有很多人把它看作教條,這個錯誤,它不是教條,它不是某一個人的學說,而是人人自性本具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我們常講聖人、常講神人,什麼是「聖人」,這個字的定義一定要搞清楚。「聖」這個字,在《說文解字》裡面告訴我們,是一個深明事理的稱呼。如果這個人對於宇宙人生這些大道理他很清楚、很明瞭,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聖人」,在佛法裡面稱他作「佛陀」。所以「佛陀」跟我們儒家講的「聖人」意思完全相通,在儒家稱聖人,在佛教裡面稱佛陀;在宗教裡面稱神明,「神」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對於宇宙萬有性相、理事、因果,通達的人、明白的人就是聖人、就是賢人、就是神人、就是佛菩薩,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則稱為凡夫。教育的根就在這個地方,目的是教人超凡成聖而已,所以四種教育都應該落實到聖賢的教育。
我聽小朋友念《弟子規》、念《三字經》,我的感觸非常之深。這種小學課本的編輯,實在講古今中外第一,要是把現在這些學校教童蒙的教科書跟它比較,那遜色太多了。為什麼這麼好的教科書不提倡?原因是我們迷失自性太久了,自性家珍早被遺忘,沒有人認識了。儒家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佛家用「十善業道」修身,我們淨土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倡的是以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五個科目來修行,可以說是善美圓滿至極。儒家是以禮修身,以樂修心,因此儒家的教學始終不離禮樂。而禮樂的根本在孝悌,這個根本跟佛法完全相同。
佛法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修心、修身、修行從這裡修起。今天世間人把根本忘掉了,不知道有父母,不知道有師長,這是悲哀到極處。如果不知道有父母、不知道有師長,在古時候說,這個人已經失去了作人的資格。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這個意思說得很深。佛家講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如果不知道有父母、不知道有師長,這個人他在人法界裡面的十法界他不是人,那是什麼?必然是畜生、餓鬼、地獄。現在還有個人形狀在此地,死了之後就墮三途。
聖人在世間設教,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希望世間這些人要往上走,作佛、作菩薩,作神人、作聖人,不要走下坡,目的在此地。雖然理如是,這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但是《三字經》上有兩句話,「性相近,習相遠」,習是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古人講得有道理,眾生沒有緣受到聖賢的教育,於是為不良習氣所染,迷失了天性,迷失了本真,妄心用事,妄心主宰了自己。「妄心」就是迷惑顛倒,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所以我往年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要求我跟他五年,我跟他之後,我覺得五年時間不夠,跟老師五年是上根人,我不是上根。所以我跟老師要求我跟他十年,十年遵循他的教誨,不違背他的教誨,奠定了基礎。親近善知識時間短不行,我們的毛病習氣斷不了,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決定隨順煩惱,我們怎麼能有成就?沒有機緣,我也想辦法製造機緣,我一定要在台中住滿十年才離開,這是中人根性應當要選擇的。我們看到古大德親近善知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有親近善知識一生的,一直到善知識往生他才離開,教化一方。我讀這些書籍感觸非常深,我們看,像小孩,孩童他愛父母是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到他長大了,他就愛他的太太,把父母就忘記了,這是受到世間習染迷失了自性,這就是「苟不教,性乃遷」,他那個真心的、本善的沒有了。
我來的前一天晚上,曾士生先生跟新加坡幾位國會議員到居士林來訪問。曾先生講了個故事。他去年去訪問絲路,就是到新疆。他說給他駕車的是一位回族,就是維吾爾族的一位司機。他講了一個故事,他非常深刻。他說有一個老人,回族一個老人生病的時候,覺得自己身體已經不行了,把他的財產分給他三個兒子。分了之後,找哪一個兒子都不聽話了,不像從前那麼孝順一叫就來了;財產一分,兒子想父親已經沒有錢了,沒有一個人理他。他知道了,很悲哀、很可憐。他病好了,好了怎麼辦?生活成問題。
於是就跟他大兒子說,他說:「我還有一筆財產,很多,沒有分給你們,你不可以告訴兩個弟弟,將來我給你。」大兒子好孝順,馬上回頭了。又告訴第二個兒子:「你不能告訴那兩個我有東西。」再告訴第三個:「你不要告訴兩個哥哥。」三個都孝順,什麼事一叫都來了。等到老頭子過了幾年真的死了,這三個人都去挖寶。他告訴他的兒子,他說:「我這個寶貝藏在我這個床鋪底下。」三個人偷偷的,都是各人各人的,結果把床舖掀開之後,他寫了幾個字,「感謝你們的照顧」。這個人很聰明!不用這一招,小孩就不理他了。你看看現在的人,他來照顧他的父母,都伺候那麼周到,為什麼?為了他有遺產;如果沒有遺產,理都不理他。現在社會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曾居士提出來,這老頭子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做的有效,學習的人未必有效,人家未必相信。這是講「苟不教,性乃遷」。聖人的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眾生恢復自性而已。
聖人的教育,我們要曉得,絕對沒有他自己的意思加在裡頭,如果他要加一點自己的意思,他就錯了。為什麼?凡人的意思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唯有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這是真實的,這是永恆的。為什麼聖人的教誨能夠超越時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永遠是正確的?道理就在此地,有自己一點私心在裡頭,就不能夠長遠傳世。所以「聖人無心」,無心就是真心,沒有一點點私心;孔老夫子沒有私心,釋迦牟尼佛也沒有私心。我們今天東西決定不能夠傳世,什麼原因?私心,裡面有自己的欲望在裡頭,那怎麼行!
古人講要以民心為心,要以民意為意。「民心為心」,這就是沒有私心,大公無私。以「民意為意」,「民意」很難懂,它的內涵很深。儒家講,人皆有惻隱之心、皆有憐憫之心,我們現在講的同情心、愛心,這就是古人講的民意,實在就是講「性本善」。這兩個字在今天要講,很容易造成誤會,必須要很小心,不能夠錯會了。為什麼?現在人講民意,什麼是民意?貪、瞋、痴、慢是民意,跟古人所說的完全相違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錯會意思。開經偈裡頭就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可以把古人的意思解錯了、誤會了。這個過失是我們不是古人,他沒有說錯,我們錯解了,所以眾生應當要善學。特別儒家講的「性相近」,「性相近」是所有一切眾生真性是相同的,是不二的;佛家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一樣,不二。
眾生應當要作佛、作菩薩,要學作聖人,不要作凡夫。了凡先生明白之後,他把他的名號改了,過去叫「學海」,以後改成「了凡」;他明白了,不願意再作凡夫了。想超越,但是他的超越並不是很高,他確實超越了。我受《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影響非常深。我開始學佛,第一步就是念這個小冊子,所得的利益非常殊勝。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我的壽命四十五歲,今年活到七十五歲,多活了三十年。多活的每一天,都是為佛法、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如果為自己,早就走了。業報如是,願力亦復如是。為什麼還留在這個世間?世間眾生愈來愈苦,災難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嚴重,我們盡一點棉薄之力。
到澳洲來,佛菩薩安排的。我一生聽老師的話。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他是我第一個老師,第二個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教我一生為佛法、為眾生,他說:「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不要操一點心。」我相信,我的一生確確實實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一絲毫的心。我如果要操一點心,就要受苦受難;不操心就非常自在,無論做什麼都非常順利。佛菩薩替我安排,自己不要安排,自己愈安排愈糟糕。
上一次來澳洲參加移民部長茶會,陪我去的幾位同修我們開車子找會場找不到,結果找門牌號碼找到了,是一個很普通的民房,哪裡像州政府的辦公機關!是個非常簡陋的平房,我們看到非常感動。它的會場,在院子裡頭搭個帳篷。州政府他們這樣的簡陋、這樣的節儉,我們感動,他們真正是在為民服務。當天大概有八十幾位新移民,部長非常親切接待,跟大家談話,一一握手歡迎他們移民到澳洲來。我們看了很感動,知道這個地區的人民有福,他們官員並不奢侈、並不講求排場。新移民,部長親自來接見,在一般國家,這麼高的地位一般人想見見不到;你到那個移民部,見到科長就很了不起,哪有部長親自來接待?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在新加坡也能看到,他們確實做到親民。
最近我們在圖文巴買了一個教堂,做為修行、讀書、教學、培養弘法人才的場所。這個處所原來是一個天主教堂,我們尊重天主教會,尊重當地的文化,保存當地文物,甚至於教堂一磚一瓦我們都永遠保留,都不改變,不要把教堂改成佛堂的樣子,不用,完全保留,他們的碑文都保留下來做為紀念。這個教堂將來我們準備做圖書館,我們從美國達拉斯把藏書都運過來了。所以做圖書館、做教室,我們在這邊完全做教學,不做法會,也沒有經懺佛事。甚至於我們連早晚課都沒有,我讓同學們在山上認真努力讀書,養成自己高尚的品格,是我們的希望,將來我們全心全力推動佛陀教育。
早晚課,早晨拜佛一百五十拜,晚上睡覺之前拜佛也拜一百五十拜,每天拜佛三百拜做為早晚課。拜佛的時候心地清淨,清淨心是真誠心、恭敬心;五體投地,我們收到運動的效果。因為整天我們讀書,坐下來的時間多,運動的時間少,所以早晚一定要拜佛一百五十拜,每天保持三百拜,永遠保持下去。我們這個作法,過去有一位大德他也這個作法。我從前想,我這個作法好像跟一般常住不一樣。這是前幾個月,夢參法師從美國回來,在新加坡住了幾天,他來看我。他告訴我,他從出家到現在,他八十多歲了,他說他沒有上過早晚殿。我說我還比你強一點,我過去在臨濟寺出家那個三年,還上過早晚殿。他連早晚殿都沒上過。這個老法師很難得,一生講經教學。所以我們要走佛陀教育這條道路,要把這個工作做好。
圖文巴這個教堂,明天你們去參觀,剛剛買下來的。我們已經找人要把它重新整修,外面樣子完全保持原來的樣子;整修好了之後,大家可以在這邊安居。建這個道場的目的,是我來做護法,護持你們在圖書館出家的這些同學們,讓你們有一個身心安穩養道的地方。古人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飯都吃不飽了,還有什麼心思去弘法利生?辦不到的事情。所以「身安則道隆」,身心安穩,你才安心去辦道、去求學。
不過,我也有條件,我們圖書館出家的,你們悟字輩圖書館出家的,如果已經收了徒弟、已經有道場,我不供養,你們已經成家立業了;不但我不供養,你倒還要供養我們這個道場才對,這總是有朋友、師兄弟之誼,應當要支援這個道場。你們沒有徒弟、沒有道場,我負責,我護持你們,這是我對你們有個交代。我們這次這樣作法,同時在古晉建了一個報恩念佛堂;做這兩樁事情,新加坡那邊同修都慌張了,連李木源居士也緊張了,怕我要離開新加坡。這一次我跟李居士談了幾次,我說這個事情我一定要做,我說:「你知道,我今年七十五歲了,什麼時候走不知道。我做這兩樁事情是辦後事,我走了之後,我沒有遺憾了。」你們跟我出家的,跟我十來年,我對得起你。
古晉那邊是提供給在家居士。我們在台灣三十多年,受台灣同修的供養,我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們要知恩報恩。所以在古晉建這麼一個道場,建一個念佛堂。這個念佛堂是四層大樓,完全依照旅館的方式來建立。樓上這一層是念佛堂,念佛堂、講堂,大家可以在那邊聽經。二樓、三樓是宿舍,一共有五十四個房間。每一個房間住兩個人,五十個房間住一百人。另外有四個房間做紀念堂:有韓鍈紀念堂,章嘉紀念堂,東美紀念堂,紀念方東美先生,雪廬紀念堂,紀念李炳南老居士;我們知恩報恩,四個紀念堂。紀念堂裡面,可以做小教室,可以做圖書館,可以做會議室,也可以做閱覽室。所以這四個地方提供公共活動。樓下是餐廳、活動中心。建築的費用是美金一百三十萬,台灣有一位李居士他送了三十萬給我,拿去做這個用途了,另外一百萬我拿,所以很快就會做成;如果還有不夠的,李金友先生負責,統統歸他了,我們就不管了。希望台灣的在家同修們,有假期都到那邊去度假念佛。
這一個山莊,實在講是人間天堂。它的小環境太好了,你住到上面去,都不想下山。空氣好,完全沒有污染,它是海拔一千米,我們圖文巴海拔七百米,它還要高三百米,所以是空氣最好。水好,山裡面山溝小溪流的水可以喝,完全沒有污染。飲食好,蔬菜都是自己種的,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所以這個菜園的菜摘下來就可以吃,味道非常之甘甜。所以提供一流的飲食、一流的飲水、一流的空氣,可以在山上好好的去進修。它山上規畫的是國際的,也是國際一流的高爾夫球場。面積是有五千英畝,大概合台灣大概是兩千五百甲的樣子,那麼大的一塊土地。
山莊裡面的道路有十六公里,所以是很好的一個修學的環境。大環境來說,澳洲好;小環境,它那邊是第一。這就是我這兩個道場是一定要做。我走了之後,我要對得起你們出家人,也對得起在家信徒。所以我建這棟大樓,我不賣我也不租,提供大家到那邊免費去住宿。因為它那邊有個旅館,那個旅館太貴了,一天美金三百塊,所以我必須要建一個大樓接待大眾。這是說明我為什麼要這樣作法。
我在圖文巴,拜訪了當地的南昆士蘭大學。那一天他們的副校長彼得先生、助理副校長詹姆士教授,我們去訪問,了解這邊教學的狀況。沒有想到,這個學校網路教學是世界第一,這是我們親眼見到的。從前曾經聽說過,但是印象不深。因為澳洲土地太大了,居民分得很散,所以網路教學澳洲是最先採用的;因為很多在偏僻地方學生少,沒有法子接送學生,所以開始用網路。現在它的網路普遍到全世界,這個學校在校的學生有五千多人,不在學校利用網路上學的有一萬多學生,他們做得非常成功。
我去參觀他們的網路教學設備,看了之後歎為觀止。我過去參觀過衛星電視台,在美國參觀過,台灣、香港我都看過,那都比不上學校。他們有個四層大樓,就是網路教學中心,裡面工作人員一百多人,都是些專家學者。原本我們想在圖文巴自己也搞網路教學,我一看它那裡,我就覺得我們不要再搞了。我向校長請教,我們可不可以利用它的這個設備,他說可以。我就問:「我們利用這些設備,錢怎麼算法?」那個時候他概略的跟我說一個數字,他說大概一個小時兩百塊錢,我聽了就很滿意。在一個星期之前,他把這個詳細的數字送到我這邊來了。星期一到星期五這五天,每個小時一百六十塊;星期六大概是兩百二十多塊,星期天三百塊。所以我就想,我們利用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課兩個小時,五天十個小時,十個小時一個星期的費用一千六百塊錢。它的網路涵蓋整個世界,它的學生分布在世界上六十二個國家地區,也包括中國大陸。所以我就想,佛菩薩安排到這個地方,大概就是要我們把佛法用網路來傳播。
學校跟我們教堂是在一條街上,我們在北面他們在南面,不轉彎的,這一條路很長,大概開車要五、六分鐘。學校的圖書館藏書也相當豐富,我向他請教:「圖書館對不對外開放?」他說:「法師,這個圖書館只供給學生,不對外開放。」後來他又補充一句,他說:「法師,你的學生可以,可以常來。」我說:「太好了!」所以我們跟學校建立非常好的關係,我們來利用這個學校上課。
我也是跟他們文科學院的院長莫里斯,這是校長指派的,跟我談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的問題:可不可能在學校設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我們交換意見的時候,他們很樂意建這個研究所。研究所的研究員從哪裡來?各個不同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弘法人員選拔出來,到這邊來進修;學成之後,回到自己宗教裡面去做傳教的工作。不同宗教在一起學習,我們彼此宗教都了解,為信徒講道的時候,就不會攻擊其他宗教了。我們讚歎自己也讚歎別人,我們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希望真正落實到宗教族群是一家人,真正能夠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這是一個很新的構想,學校接納。他提到課程內容,我說課程內容就是各個宗教的經典。教學的老師,要請各個宗教推薦,推薦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來擔任教授。在這個裡面修學兩年到四年,學校可以授與學位,授與學士學位跟碩士學位。我們談到這樣一個結論。他們對我們的希望,就是提供他們開辦這個研究所的經費。經費我們在各個宗教來籌募,不困難。所以我們非常希望這個研究所能落實。
現在在圖文巴山上你們這些同學,我對你們的要求,是過去我在圖書館定的七門基本課程。這裡面有四種是佛經,第一個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個是《無量壽經》,第三個是《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第四個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四種是佛經。另外兩種儒家的,一個是《四書》,一個是《了凡四訓》。另外一種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七門東西,現在在山上早晚課都不要做了,必須在五年當中,你們在山上要能背、要能講、要能行,要做到,這是我們對你的要求,這樣才能報韓館長的恩,才是真正我們用行動來紀念,不是口頭上說說的。
另外,我們在美國這些圖書運過來了。這裡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有《四庫全書》、《四庫提要》,古籍非常豐富。如果沒有能力閱讀,這些書擺在那裡,那都供養蛀蟲了。必須有能力閱讀,所以要求大家在一年當中要熟背一百篇古文。這一百篇古文,我們從《古文觀止》裡面選出來,這一百篇也要能背、能講、能行,這一百篇就是《四庫全書》的鑰匙。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你能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我們今天,不但是你要能夠讀、能看,要求將來人人都能寫文言文,寫文言文非常非常重要。
文言文是一個傳承智慧經驗的工具,我們中國老祖宗對於後代愛護備至,我們要感恩。他們知道語跟文要是完全相同,語言會變化,傳個幾十年、幾百年之後,前人講話我們就不懂了。不要說太久了,我這個年齡聽現在學生們在一起講話,好多我聽不懂,不知道他們講什麼;所以說,文字要跟語言一樣,他寫出來的東西我們也看不懂。所以我們的祖宗很聰明,文跟語分開,語言不管怎麼變,文永遠不變。所以孔老夫子兩千五百年前寫的東西我們現在拿來看,還跟面對面談話、通信一樣,這個了不起,這是真實智慧,這是最偉大的發明,能夠讓幾千年前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可以提供我們後人做參考。我們這把鑰匙要是拿不到,那就太可惜了。這是要求大家為什麼要念古文,道理在此地。你們所需要的書,行師很慈悲,已經都在台灣買好了,運到此地來了。《古今文選》跟《古文觀止》都在此地,今天你們上去的時候要記住帶到山上去。
山上將來完全做教學,完全是讀書,不要你們做任何工作。書念不好,德行學不好,就對不起館長,也對不起我。我今天是全心全力做護持的工作,我從弘法退下來做護法,希望你們將來接著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後繼有人。希望你們的成就超過我們這一代,佛法才能興旺,眾生才真正有福。所以培養你們在此地作人師,佛家講「天人師」,常常想到這一句話:「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不像天人師?」要以這個勉勵自己,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
古德說,個人無師,你就不知道性命的道理,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所以你才敢胡作妄為。世間的社會教育,要是沒有老師,就沒有人說明正法的大道,沒有人能講清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一個真理沒人跟你講,這是屬於社會教育問題,你就沒有正知正見。所以今天社會邪見、邪說、邪行充斥在世間,令人迷失自性,造成社會國家無比慘重的損失,道理在此地。所以師道重要!我們今天才懂得一點點。所以全心全力我們要做這個工作,希望把這個工作做好。我們圖文巴教學方法,大致上跟培訓班差不多。可是,無論在什麼情形之下,我們一定要真正用功,要發憤努力,要成就自己。
我這一生這一點點小成就,實在講,得利於李老師一句話的開示,「至誠感通」。一生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不管別人怎麼對我,你對我誤會也好,你對我毀謗也好,你對我陷害也好,我都以真誠心待人;絕對不會說是人家什麼方法對待我、不善的心對待我,我會改變態度,我不會的,我的成就就在此地。我對得起我的老師,我一生不違背他的教誨。我知道種種誤會、種種毀謗、種種陷害都是消我自己業障,所以我對他們總是感恩,真誠心、清淨心、感恩的心來對待,他替我消業障。我如果有一念不善的心回報,那就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大錯特錯!我們跟佛菩薩、跟聖賢、善知識所學的都叫白學了。所以,必須要捨棄自己的成見,捨棄自己煩惱習氣,天天讀聖賢書,天天跟聖賢同在一起,沒有遠離。
世間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我們知道生從哪裡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人家坑了我們、騙了我們,我們都歡喜心來承受。用世俗法來說,「因果通三世」,我這次被別人騙了,大概兩個原因,過去世我騙他,今生他騙我,這筆帳了了,結了,消了;過去我沒有欺負他、沒有欺騙他,他欺騙我,來生他還是要還的。你真正明瞭這些大道理,世間人沒有一個人說是吃虧的,也沒有一個人說是佔某人便宜的,不可能,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人生歡喜心,永遠是歡喜的。吃再大虧,上再大當,都歡歡喜喜。三世因果,不要冤冤相報,我們要恩恩相報,這樣才好。所以心地清淨、慈悲,永遠沒有敵對。別人跟我敵對,我絕不跟別人敵對,你就遠遠生活在感恩、清淨、慈悲、幸福之中。
我看時間也差不多了,中午還有上供是嗎?還有上供,好。今天下午是三時繫念,好,最後我非常感激各個淨宗學會的同修們,也感謝我們圖書館的同仁,分開三年了,難得有這麼一個機緣我們能夠聚會在一起,所以大家了解我這幾年離開之後所做的一些事情。對社會,對於幫助這個社會消災免難做一點棉薄的貢獻,這是在今天非常非常有必要的。最後,謝謝大家。祝福諸位福慧增長,法緣殊勝,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