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八)—防非止惡  (共一集)  1998/2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18-0001

  各位觀眾,大家好:

  佛在經上常講,世間萬法都是虛假的,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佛為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又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些話真正的含義何在?實際上說,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廣,如果我們真正透徹明白了,那就不是凡夫,是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聽佛說法,我們能夠理解的深度,確實是很有限的。十法界、六道輪迴,這些都是因果變現的相狀。「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些事相雖然是虛妄,佛給我們講「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呢?就是這些事相的轉變不空,這些事相的相續不空。因為有相續、有轉變,所以業因果報就非常明顯,所謂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果報通三世,有現生,這一生所造的善因,這一生就能得到善果,這個叫「現報」。也有我們這一生所做的善惡,這一生沒有果報,而果報在來世、來一生,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生報」,你來生就得到這個果報。還有一類,這一生所做的善惡業,到來生也沒有果報,到第三生,或者第四世,或者是千萬年之後,或者是無量劫之後,遇到緣,這個果報才現行,這個統統叫「後報」(在佛法叫「後報」)。因果通三世!

  造作業因決定有果報,如果說造作業因沒有果報,這在理上講不通,在事上也講不通,決定有果報。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能不謹慎。經上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人,他唯恐自己將來受惡報,所以他先斷惡因,決定不造惡因。由是他罪障消滅了,功德才能夠圓滿、才能夠修成佛果。而凡夫之人常常造惡因,又希望不要受惡報,佛說這種心態,就好比在太陽底下,想躲避自己的影子一樣,徒勞奔馳,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要深刻的去了解、去認識,然後我們才知道佛所講的這些話,只有一念心性是真的,真心本性。說它做「真」,說它做「本」,就是它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一切相之性,一切事之理,永恆不變。雖然不變,但是它隨緣,真性隨緣。它要是隨覺悟的緣,那就成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陀,就現這些相。如果它隨迷、染的緣,它所現的相,就是六道輪迴的相,所以我們心性會隨緣。隨緣它不變,不變它能隨緣。這些事理我們也要清楚、也要明白,然後十法界這些事相,我們就能夠隨心所欲。

  我們選擇四聖法界是自受用,我們也可以選擇六道輪迴去度化眾生,就是佛家常說的「乘願再來」、「隨類化身」。我們要想度人道的眾生,一定要現人道的身相;如果我們要度畜生道的眾生,一定要現畜生的身相;同樣道理,地藏王菩薩要度地獄眾生,他一定要現地獄的身相。如果不現同類的身相,就不能度那一類的眾生。由此可知,佛菩薩在六道示現,他不是果報,他是大慈大悲,憐愍這些眾生,示現這個身分,把他們帶出六道輪迴,這叫大慈大悲,這叫做普度眾生。

  我們得人身不容易,聞佛法尤其不容易,既得人身、既得聞佛法,就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佛菩薩是我們的榜樣,正等正覺是我們的目標。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凡夫從無量劫來,所造的惡業,古德有個比喻說:「厚超過大地,深超過大海」。而佛在經上跟我們做了個比喻,那是更好,他說假如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這些惡業要是有體積的話,這個體積再小,像原子、像電子,只要它有個體積的話,無量劫來我們造的這些惡業,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既然無量劫造作這些惡業習氣種子,這樣的深厚,如果我們在修學菩提道中,要能夠說是沒有障礙,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無論在世法、在佛法,大聖大賢都不能保證他自己一生平平安安,原因就在此地。他們為什麼能夠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安心的接受,就是他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些業因果報的由來,他明白,他不迷惑,所以他能夠安心忍受,依舊能夠成就道業,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效法的。

  今天社會許許多多的災難,究其根源在哪裡呢?在倫常。所有一切動亂災難的根源,正是佛家所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兩個字真是把根本挖掘出來。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人,教我們安身立命,從哪裡做起?從夫婦之道做起。你看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傳統的教學,一直到清朝末年,現在不講求了,幾千年都守著這個宗旨、都遵循這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五倫十義,是社會安定的根源。

  五倫第一個是夫婦,夫婦生活在一個室,室就是一個房間,同一個房間生活。房間外面是家,家裡面的成員,有父子、兄弟,所以它的基本是在室、是在夫婦。換句話說,夫婦是世間一切眾生幸福的根源,如果夫婦之道破壞了,就是社會一切動亂災難的根源。要想挽救社會,從哪裡做起?從這個地方做起。

  現在整個世界上,我們所看到的是家庭破碎,離婚的事件太平常了,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現在人有真智慧的人少了、有真學問的人少了,看不到這個根源、疏忽了這個根本。中國在古代,諸位去讀《禮記》,對於禮最隆重、最繁瑣的就是婚禮,為什麼婚禮要這樣的隆重、這樣的繁瑣?就是提醒你,要慎重的結合。結合之後,就不可以分離。不可以分離,就是維繫社會安全,不許社會有動亂發生。否則家不成家,國就不成國,天下大亂!古時候只有結婚,沒有聽說離婚,哪有這種事情,這還得了!

  所以,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距離我們七、八十年前,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教育大眾的,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就能安定社會,就能消滅世間所有一切的災難,可惜大師以後,沒有人提倡,沒有人重視。

  「倫」就是五倫,敦睦倫常。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教什麼呢?就是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係。頭一條就是教你明瞭夫婦之道,然後教你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倫」是同類,我們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我們應當盡什麼義務。每一個人都有這十種身分。你在家庭裡面,你是一個先生,對你的太太,你是丈夫的身分,太太對丈夫是妻子的身分,你要盡到你本分的職責。你對你的父親是兒子的身分,你對你的兒女是父親的身分。對你的兄長,你是弟弟的身分;對你的弟妹,你是兄長的身分。在社會上,你有一份工作,對你的公司長上,你是部下的身分,對你自己領導的部下,你是領導的身分。你要知道你在什麼身分上,你要做什麼樣的義務,你要做好你自己本分的工作。佛教給我們「作師作範」,「師」是大眾的表率,我們的行為、工作要給大眾作模範,這個人就叫做佛菩薩。

  而儒家教導大眾作親、作君、作師,儒家講的「君親師」,這三個字的意思,跟佛法裡面講作師、作範完全相同。我們曾經在此地,做過一次專題講演,說明現在兒女為什麼不好教、學生為什麼不好教、員工為什麼不好帶,問題結癥在什麼地方?就是沒有能夠做到「君親師」。

  佛陀的教育,為什麼今天這麼腐化,跟釋迦牟尼佛基本的精神完全相違背,毛病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懂得作師、作範,把《華嚴經》上五十三參的精神、模式,完全捨棄掉了,佛教焉能不衰?不但衰,會在這個世間消滅掉。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所以印光大師提出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太重要了。

  我們一定要懂得盡自己的本分,本分工作做好了,沒有功勞;做不好,你有過失。做好,為什麼沒有功呢?應該做的,你怎麼可以居功。現在人做一點好的事情,都覺得值得驕傲,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你應該要做好,應該天天求改進,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儒家講的「日新又新」,佛法講的「精進」,你應該要做的。你做得不好,你有罪過,你有過失。要懂得盡自己的本分。

  我發心出家了,這是出家這一類,倫就是這一類。出家這一類幹什麼呢?續佛慧命、教化眾生。佛法是師道,發心出家,就是社會上有一些年輕人立志從事於教育工作,一生去做一個好老師,去教學,出家人是從事這個行業。在家從事於教育工作,大概在學校裡教書,它有個範圍。出家人教化眾生沒有範圍,教化的對象是九界眾生,這個範圍就廣了,沒有一定的場所,沒有一定的時間,沒有一定的對象。所以佛教育範圍非常之廣大,我們發心做這個工作。

  做這個工作,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要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做到沒有呢?要真幹!口不出惡言、不譏他過。你看連世間的賢人、君子,遭受人陷害,都沒有報復的念頭,都沒有怨恨的念頭,何況學佛呢?別人毀謗、別人陷害,我們接受,不埋怨。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呢?我們了解無量劫來的業因果報,過去生中造的業因,今天這個果報當然要承受。受這個果報,這個帳在此地就一筆勾掉了,下一次再遇到這些人,他就不毀謗了,報掉了。如果我們受這個果報的時候,還有怨恨,麻煩就大了,那就生生世世互相酬償,沒完沒了。這是愚人幹的事情,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幹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帳到此地來就還掉了,一切都做還債想,所以不怨天、不尤人,沒有絲毫怨恨之心,常常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所有一切的災難、一切的禍害遇到了,都是安心的承受,這是我們得佛的教誨。

  「閑邪存誠」,「閑」是防止,防止一切邪知邪見、防止一切邪行,我們要認識、要知道預防。「存誠」,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真誠的心、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覺悟的心、要用慈悲的心,我們以這樣的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閑邪存誠」的意思。一生能夠守住這個原則,剎那之間都不離開、都不越軌,這一生才真正叫做個好人。印祖告訴我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我在末後加一句「做好人」,前面這三條做到,就是「做好人」。好人決定有好報,好報縱然不在今世,來世、後世一定有好報。我們心裡面,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安樂呢?

  以這個基礎入佛法,佛祖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三句話,「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凡是有傷害社會、傷害一切眾生的事情,決定不做,那是惡;凡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去做,「眾善奉行」,這是善惡標準。如果依佛的教誡也好,佛的基本戒條有十善、有十惡。哪十惡呢?佛給我們講,身就是身體造作,殺生、偷盜、淫欲,這是身的三惡,不能做!如果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叫三善根,身的三善。惡反過來就善,善反過去就是惡。口是指言語,妄語是惡,兩舌是惡,兩舌是挑撥是非;惡口是惡,說話粗魯,說話傷人;綺語是惡,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反過來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是口的四善。意裡面,念頭,貪、瞋、痴是惡;反過來,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善。所以我們要遠離十惡、勤修十善,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絕不造十惡業;「眾善奉行」,一定以十善這個戒認真努力去修學。

  「自淨其意」,這一條裡面有定、有慧。前面兩句「諸惡莫作」,在佛家小乘戒,獨善其身,「諸惡莫作」是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兼善天下,這是戒。「獨善其身」,我們一般講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戒、菩薩戒,再加上「自淨其意」,這裡頭就有定、有慧。我們的目的是修清淨心,然後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有圓滿的成就。

  為什麼不教我們學其他的法門?在現前這個時代(印光大師去我們將近一百年,不算太遠),在大師眼目之中,我們這個時代,修學其他的法門很難成就。實在講在唐朝的時候,距離我們大概在一千三百多年,那個時候清涼大師就說(這個話在《華嚴疏鈔》裡面):「三乘學者,有因無果」。這一句話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三乘的學者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一些修行的人,他證得了聲聞、緣覺、菩薩,還是有因沒果。清涼大師講的「果」是什麼呢?果是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能夠往生到華藏世界,你不能超越十法界,而生到一真法界,都是沒有果。十法界裡頭沒果,六道就更不必講了,哪有果?

  因此,諸佛菩薩都勸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往生極樂世界是「有因有果」,極樂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因有果」。但是你要是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生華藏世界,那就難了。你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還要破無明煩惱。這個實實在在講,不是我們凡夫有能力做得到的,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而菩薩的修學,一定是建立在二乘的基礎上;二乘人修學一定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人天乘修行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倫常的基礎上。所以,「敦倫盡分」這一句話就太重要太重要了,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所以印祖才說,縱然是古佛再來(我們常講再來人),諸佛如來要現身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面,他必然也是講「敦倫盡分」,必然也是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絕對不會提倡其他法門。印光大師為什麼這樣肯定的說?這種說法有很多人懷疑,「那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都不要了,就單單要你這個淨土法門,其他法門都不傳了?」提出這個意見的人多,太多太多了。

  他們說的話對不對呢?不能說不對。正不正確呢?未必正確。為什麼未必正確?你一定要懂得,諸佛菩薩說法,他根據什麼?根據時節因緣,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對那一類眾生,說那一類法。今天這個世界的眾生是什麼根機?說其他一切大小乘佛法,都要斷煩惱。以小乘法來說,小乘初果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能斷得了嗎?假如說他一品見惑都斷不了,連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何況阿羅漢?見思煩惱尚且不能斷,怎麼能證菩薩果位?你對什麼人說法?

  如果每一個人的根性,都像禪宗六祖惠能那樣的,那可以不必談淨土,說禪就行了,他是那一類的根性。我們的根性不如惠能大師,比不上人家,你看他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想想,我們如果遇到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弟子心中常生妄想」。那怎麼行?你心裡頭常生妄想、常生煩惱,三乘佛法就度不了你,三乘佛法那一副藥,對你不見效、沒用處。所以,最後這一帖藥,阿伽陀藥,這個藥怎麼會見效呢?它不需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

  見思煩惱一品不斷,也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而證得一真法界。所以印祖這一句話,斬釘截鐵,非常肯定,毫無疑惑!諸佛菩薩如果是再來人,到這個地方來,決定提倡淨土,決定不會提倡其他法門。印光大師這個說法,我同意,我完全肯定的接受,毫無懷疑,他說的是事實。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眾生害的是這個病,一定要用這個藥,不管什麼樣的大夫到這裡來,一定用同樣的藥,因為只有這一副藥有效。

  所以佛說法,法怎麼個說法,諸位要明瞭,一定要契機契理。契理就是決定引導眾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得圓滿的佛果,這契理。契機是什麼?一定適合於他的程度,適合於他現前生活的環境,他修學容易,沒有困難,決定得到效果。所以,我們念佛往生,諸位要記住印祖前面那四句話,那四句話是基礎。如果前面四句話做不到,念佛這一生也不能往生,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他沒有做到「敦倫盡分」,他沒有做到「閑邪存誠」,他沒有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沒做!這四句話是基礎,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基礎一定要修好。

  所以,有一些學佛的同修,年輕的同修來跟我講,她想離婚,我就會罵她:「妳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妳有什麼過不去?」「先生不好、公婆不好,特別是公婆難處。」妳不學佛,那我就不說了。妳既然學佛,妳就要知道,人與人的相處,妳們相聚一天也好、一個小時也好、一輩子也好,都是過去生中的業緣,沒有緣,對面也不相逢;既然是有業緣了,就得要承受。惡緣也要忍受,難忍受,是你自己沒智慧。難忍能忍。你應當處處提醒自己,過失不在別人,過失在自己,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婆媳之間難相處,學佛的媳婦要常常想,「婆婆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如果妳能夠常常這樣想,妳是真正行菩薩道。時時刻刻改過自新,妳就能把過去生中這個結解開了。「常常都覺得她不對,我沒有過失」,妳這個結愈結愈深,生生世世往返報復沒完沒了,冤冤相報。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把這個結解開?妳要有智慧,就把這個結解開了。解開之後,這是法眷屬了,從冤家的眷屬變成法眷屬,妳說這多好!真的是自度度他,這叫菩薩事業。如果妳遭遇到這個環境,妳要懂得這是妳行菩薩道,妳修行這叫真修。修行不是每天念經、拜佛、敲著木魚,那個不是的,那是修行的表面,外表樣子。實質就是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把無量劫來的恩恩怨怨化解,這叫真修行。

  不但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也要把你這些冤家債主一個個的勸醒,幫助他們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的大慈悲心表露顯現出來了,你說這些冤家債主能不能度他?決定能度。為什麼決定能度呢?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有緣。這個緣,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是有緣。所以善緣也能度,惡緣也能度,只要有緣是必定得度。大家一定要懂得。

  我們所有一切都要是歸罪於別人、歸罪於外面,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過失,我們自己這一生修學不能成功,病根、病源就在此地,而不知道外面境界沒有過失,過失都在我自己一身。你能夠回過頭來,「回頭是岸」,回過頭來反省,這是你覺悟、你開悟了。你能夠反省之後,念念改過自新,念念努力向善,這叫真修行。佛法真實的利益,就在這個地方求,要真誠、要恭敬。你要是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這個「敬」是敬人、敬事、敬物、敬業,你就能全部得到,全部得到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你就能「明心見性」。

  如果念念都覺得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的,這叫大錯特錯。實在講,佛法裡面講,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哪兩種呢?一種是諸佛如來沒有過失,給諸位說,等覺菩薩還有過失,諸佛如來沒有過失。另外一種人,自己一身過失,不承認自己過失,那個人沒過失,凡夫、愚人他不承認。除這兩種人之外,誰沒有過失?所以,如果要是得利益大小的,都在「誠敬」。「誠敬」心大,你得的利益大;誠敬心小,你得的利益小;沒有誠敬,什麼也得不到,這是印祖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

  《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教眾生得真實利益,就是教眾生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麼一個意思。然後在事相上,你才真正能夠看破放下。看破是徹底明白了,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才能過得自在、才能隨緣,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