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來十身  (第一集)  2008/9/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986集)  檔名:29-13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薩」,菩薩代表不退住。十首偈頌我們從第六首看起,先將經文讀一段: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

  這首是起執著。前面第五首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生死、涅槃俱不可得,都不是真的。有諍就有生死,諍,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諍就是煩惱、就是爭論。你看它不說煩惱,它用諍,這個意思好!說煩惱,大家警覺性不高;說諍,警覺性就很高。諍是什麼?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是正確的,你是不正確的;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我 們想想看,我們從早到晚有沒有犯這個毛病?有!在家裡跟家人諍,在公司行號裡面跟同仁們諍,在社會上跟大眾諍。幾個人能做到無諍?沒有人諍的時候跟自己諍,自己打妄想那就是諍。所以它這個字用得好,警覺性很高。特別是人家批評我們,一定要反駁。只有一種人不反駁,你怎麼批評他,你說他善,他也感謝你,你說他不善,他也感謝你,從來沒有爭論的,什麼人?菩薩、阿羅漢。為什麼?他了解事實真相,有諍、無諍都不可得。為什麼?假名字!《道德經》一開頭就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那個常是真的,名字是假名。道,你要能說得出來不是真道,為什麼?真道不能起心動念才能證得,起心動念就迷了。分別,你迷得更重,執著那是迷到極處,那哪裡是道?那個不諍的人他心地清淨,他心平等,他覺而不迷,看到你諍,他會笑笑,為什麼?以前沒有悟的時候他也跟你一樣,也會諍;悟了之後才回了頭,才恍然大悟,佛經講豁然大悟。

  凡聖,實在講一點差別都沒有,從染淨上來講,覺悟心是清淨的,迷惑的心是染污的。諸位要曉得,染也不是真的,染在哪裡?你細心、仔細去找找,你什麼地方染污?外面眼耳鼻舌身,哪個地方染污?裡面五臟六腑,你是心染污、還是肝染污?你去找,找不到!就像慧可大師心不安,找到達摩祖師真不容易,正遇到什麼?天下大雪。達摩祖師在入定,他去見他,人家理也不理,他在門外站著,門外雪下到雪已經到膝蓋,你就知道那個時間站了多久,雪淹沒到膝蓋。慧可有誠意,並不是看到這樣他就走了,他沒走!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出家人身上都帶著有戒刀,你看出家人穿的衣服,它有兩條帶子,那是掛戒刀的。把戒刀拔出來,把自己的左手砍掉,左臂砍斷,右手拿著左手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才睜開眼睛,你這是做什麼?你為什麼把手臂砍下來?慧可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在這句話裡面慧可大師回光返照,去找心。就跟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阿難,什麼是你的心,你說出來?阿難找不到,找了七處都被釋迦牟尼佛否決掉。慧可大師一回光返照,找不到,心到底在哪裡?裡面這個心臟,心臟不行,心臟它沒有靈明覺知。所以就回答達摩祖師「我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找心,我找不到。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這裡豁然大悟。他悟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跟惠能大師半夜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同樣境界。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就成佛了。

  我們今天讀這些資料,在佛法裡叫公案,我們看到這些資料,能不能開悟?還是迷惑顛倒,為什麼?沒放下。人家在一句話裡頭真的放下,諍、無諍都沒有了。執著有個無諍也是錯誤的,我不跟人諍了,你還是凡夫,你沒有覺悟,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諍、也沒有無諍。諍跟無諍是對立的,一邊沒有了,那邊決定沒有,相對的!這真悟了。「從前我都跟人諍,現在我不諍了」,沒悟,還是原地不動,沒有提升。真正提升是念頭沒有了,諍、無諍的念頭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真的叫徹悟。這個念頭沒有了,生死沒有了;生死沒有了,涅槃也沒有了。涅槃什麼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死。生死沒有了,還有個不生不死嗎?哪有這個道理?有不生不死那就是生死。所以不生不死也沒有,恢復到心地清淨,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真的回了頭。所以俱不可得是真相。

  可是我們凡夫不會聽,看經不會看,為什麼?『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凡夫著了相,著了什麼相?名字相。你看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我們看經、聽教,聽教就是聽講,用什麼樣的心態?首先教我們「離言說相」,你聽講你不要聽他的言語,不要著這個相;「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有諍、無諍是名字,生死、涅槃是名字,不要執著這個相;第三個「離心緣相」,聽懂了很好,聽不懂不要去想,為什麼?愈想就想錯了。這個意思我們在學習經教半個世紀,五十七年,我從開始講經就常常提到這樁事情。有很多人問我,佛經裡頭什麼意思?我告訴同學們,佛經沒有意思。如果佛經有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凡夫,凡夫有意思,聖人沒有意思。正因為他沒有意思,他的言語,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是一樁事情,所以不著言說相就不著文字相。讀經、看經不著文字相,就跟聽經的時候不著言說相是一個道理,它沒有意思。因為沒有意思,所以它裡頭有無量義,這裡頭趣味無窮。這一部經擺在面前,就是同樣這首偈,昨天我跟你講了兩個鐘點,今天同樣一首偈我又跟你講兩個鐘點,跟昨天講的不一樣,這怪了,無量義!如果它有意思,有意思就不能有第二個意思,沒有意思才有無量義。所以深說、淺說、長說、短說,無不是隨緣應機施教,幫助人覺悟而已。

  你看看,見性是什麼樣子?釋迦牟尼佛說出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見性的樣子;六祖惠能大師見了性說出二十個字,就見性的樣子。二十個字不少,《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多,他們兩個境界是平等的、是相同的。如果你見了性,你一看到經文,一聽到音聲,你看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不會看經文,他聽,他聽你念經,他就懂得,他能給你講,把你講開悟了,這個本事可了不起!你不開悟他也跟你講,幫你種善根。佛說經、菩薩說經、祖師大德說經,說的是什麼?前面說過,所說的是自性的流露。自性怎麼流露?自性是眾生有感,自性有應。就像什麼?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一樣,水裝在瓶子裡面,我們有感,我們用善意去感,你看它回應的,結晶的圖案很美;我們以惡意去感,它結晶的圖案很醜陋,自然的反應,它有什麼意思?每個人用愛心去感,它都給你應,你看應的都非常美,但是圖案不一樣。為什麼?你個人的愛,兩個人同時愛,程度不一樣,性質不一樣。有人是清淨平等心裡面的愛,有人是感情裡面的愛,它怎麼會一樣?程度也不一樣,所以你看它反應出來的圖案,沒有一個相同的。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我自己前一個念頭的愛,跟後一個念頭的愛也不一樣。到底差別在哪裡?差別我們自己不知道,從反應上知道,反應的圖案大同小異,它不會是一樣的。這就說明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妙極!

  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發現那個圖案是一樣的?有,不是沒有。要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那時候圖案一樣的,絕對不會有兩樣的,究竟圓滿的覺悟,究竟圓滿佛。所以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佛佛道同」,那完全同;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的時候,都不一樣,大同小異。這些道理,我們現在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沒有懷疑。佛法裡面講「忍可」,無生法忍的忍,這個忍有同意的意思、有贊成的意思。佛說這個話我們贊成、我們同意,沒有懷疑。所以我們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追逐這些假名、這些假相,現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取前面講的二法,這個二法就是對立的二法,相對的二法,生死跟涅槃是相對的,有諍跟無諍是相對的,凡夫跟聖人是相對的,凡聖是相對的。還去追這些假名字,你取這個法、著這個法,「取」是什麼?取是分別,「著」是執著。你在這些假名假相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裡生起「著」,執著。

  後面這兩句說你的損害,『此人不如實』,你對於事實真相不知道!『不知聖妙道』,聖是聖人,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妙道,妙道是什麼?就是自性。宗門裡面稱明心見性,教下稱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妙道,聖妙道,大開圓解,徹底明白了。所以你看佛所傳的這些支派,用的這些名相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一而三,三而一。大開圓解是什麼都明白,見了性,宇宙之間一切萬法,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白了。他不起心、不動念就明白了,起心動念就迷了。這樁事情我們要細細去想想,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為什麼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全明白了。大乘教裡面佛常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把你所知所覺的全放下。你要不放下,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你的解就不能圓,你的知就不是真覺。所以你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自性裡面沒有一樣東西,覺也沒有,知也沒有,什麼都沒有,那是自性。

  動個念頭,自性就失掉,就不是自性,自性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心離不開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但是它的作用不相同,阿賴耶是迷,真心是覺。阿賴耶裡面有六道、有十法界,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不但是六道十法界沒有,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妄盡還源觀」裡面講得清楚,也是用最少的文字把這些事實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就是萬事萬物它的真相說出來了。我們有沒有聽懂?這個不必問別人,要問自己,自己真放下就聽懂了,沒有放下沒聽懂。真放下了就見性、就大開圓解、就得一心不亂;沒放下,這三個都得不到,這事實真相。這個經實在是太好!處處給我們提示,一遍一遍的提示,不要緊,今天不悟沒關係還有明天,天天學鍥而不捨,總有一天豁然大悟,我們大功告成了。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要你天天放下,不要有執著,知道執著是錯誤,你看這麼多菩薩都跟我們講,執著是錯誤的。他們見性,他們成佛,為什麼?他真放下。這是這首偈的意思。我們再看下面第七首,這統統講的是法,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

  這首偈可嚴重了,為什麼?講到佛。你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後一」,這講迷,下面八、九、十是講悟,迷裡面就到這個地方,它最後的一首執著佛。「執佛中」,也是「上半執,下半損」,前面兩句是執著,後面兩句是損失,損害。我們現在是不是執著?執著!「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不是執著嗎?這不是假的,這都釋迦牟尼佛說的,祖師大德也如是說,我們也是這麼執著。可是真正明白人,說阿彌陀第一有沒有錯?沒錯,阿彌陀佛確實是第一。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第一行不行?行,釋迦牟尼佛也是第一。為什麼?《華嚴》教給我們主伴圓融。好像一切諸佛在大會裡面,哪個上台做報告他第一,他報告完之後下來,第二個佛去報告那又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主,主席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尊佛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我們看,例子很多,《楞嚴經》上講的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說出他自己修行的法門,每個人學的不一樣,到後來都是明心見性,都成佛了。所以佛問,你們是哪個法門第一?每個菩薩都說我這個法門第一,我成就了。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常常做比喻說,譬如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官,我們眼睛第一,耳朵呢?耳朵不行,耳朵第二,鼻子第三,這人生病了。只有眼睛好,其他都壞了,這不是生病了嗎?眼睛第一,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樣樣都第一,這人健康。要知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有不第一的道理!不但是現在佛各個第一,過去佛也是各個第一,未來佛還是各個第一,要懂得這個道理,沒有第二。所以第一是稱讚的名詞,我們必須知道,於是你對一切佛你都非常恭敬。

  可是你學,你學得跟一個人學。八萬四千法門無比殊勝,好像一個大學開了多少科系?開了八萬四千科系,這學校可真了不起,每個學系都是第一。你不能一起學,你要一起學,好了,咱們依現在學校算,你念一個學系,四年就畢業了,八萬四千個學系再乘上四,你學到哪一年才能畢業?所以你學一門,一門,你看四年就畢業了,你的學位就拿到;你統統都學,畢不了業。你從這一個法門修學成就了,這個法門對你來講就是最殊勝,就是第一,其他法門也是第一,我跟這個法門是第一。我們今天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選哪個法門?我們選阿彌陀的淨土法門。如果我對於這一門,我說這門第二,別的那一門第一,你能成就嗎?你不能成就!由此可知,世尊說這些話用意在哪裡?善巧方便接引眾生。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難易,各人根性不一樣!這就像藥鋪一樣,你看藥鋪裡面藥多少?每個藥都第一,對不對?它能把病治好,沒有第二的。你害的是什麼病,哪幾服藥對你是對症,你一吃,病就好了,這就第一。不對症呢?不對症你一吃的時候病加重,甚至於吃死了、藥死了。你不能怪它,它對另外一種病它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可以稱第一,你不能執著這是第一,那是第二,這錯了,沒有第二的。只有什麼?這個法門對我的根性,那個法門不對我根性。這是事上有差別,相上有差別,性上沒有差別,理上沒有差別,這總要懂得。

  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執有三義」,第一個「佛佛相望」,就是佛跟佛來做比較,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佛佛相望,我們執著阿彌陀第一,這對我們的根性,所以一定要懂。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第一,為什麼?他是教主。你看看,很多教下的大雄寶殿供養的三尊佛,當中是釋迦牟尼佛,東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左手這一面,供的是藥師佛,藥師佛在東方;阿彌陀佛供在釋迦牟尼佛右手,西方;釋迦牟尼佛在當中,釋迦牟尼佛第一。為什麼?娑婆世界他是主人,那佛來的是客,客在主人的兩邊。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當中,東面是藥師佛,西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位置就不一樣,在阿彌陀佛的世界他是主。就好像學校,你到哪個學校,校長接待貴賓的時候,校長一定在主位,其他學校的校長他是客人,賓客,分坐在兩旁。我們校長到別人學校去,別人學校的校長他是主,他第一,我們的校長也站在兩旁邊。所以佛法裡面講第一不是獨一,獨獨他是第一,不是的,任一,每一個都是第一,看在什麼場合,位置有變化。這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禮,這是屬於禮節。佛佛相望,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懂這個說並沒有情執在裡頭,沒有分別執著在裡頭對的。為什麼要這樣說法?這是方便善巧接引眾生,目的在此地。

  佛所說的一切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有沒有真實?沒有真實,真實說不出來。你要從方便裡面悟入真實,你只要悟入真實,方便法就統統變成真實法;你要不悟,不悟它不是真實法,對你講不是真實法;對那個當機的人來講、悟入的人講是真實法。不是真實法,他怎麼能明心見性?他怎麼能大開圓解?所以它是真實法。沒悟入的時候不是真實法,這裡頭說得再多,諸位要是細心的話,你能體會得到。什麼叫當機?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當機。你心裡有這些東西就是方便法,你不能悟入。看破、放下是總原則、總綱領,八萬四千法門,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統統都是叫你放下。你真能放得下,放下執著你聽經就能聽懂,就能契入,契入並不圓滿,你所得的正覺,向上提升正等正覺,再向上一著無上正等正覺。正覺稱為阿羅漢,正等正覺稱為菩薩,無上正等正覺稱為佛陀,要知道這些全都是假名,不能執著,執著時就變成佛學,你還是凡夫,你什麼都證不到。這個意思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

  大師跟我們說第二個意思,是「三身等相望」,這個等,佛經上有四身、有五身、有十身,所以用一個等字。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應身),這是講得最多的,大小乘教裡佛講得最多三身。在華嚴會上就三身來講,法身叫毘盧遮那,報身叫盧舍那,應身就釋迦牟尼,這是三身相望。三身相望哪個是第一?大家曉得法身第一,報身第二,應身第三,這也是方便說。真的呢?真的,三身是平等的,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悟入之後,應化身也是法身、也是報身,沒有差別,三身、四身、五身、十身是佛的方便說。十身,那個十不是數目字,是代表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什麼?無量身!沒有一個身不是自己身。像我們一個身體,你看我們每根汗毛都算一個身,每個細胞是一個身,每個器官是一個身。一個器官裡頭多少細胞,有多少身?就是我們一身,自己身上你細細去觀察,無量身。你說哪個細胞不是自己?哪根汗毛不是自己?現在科學家再分析,汗毛、細胞還可以分析,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成電子、分成原子、分成粒子、分成夸克,現在所謂是基本粒子多少?一個耳朵就是無量無邊身,何況這個身體,又何況一切萬法,為什麼?一切萬法是自性生的,一切萬法是不是自己身?是!是什麼身?法身。法身是一切萬法,應化身是不是一切萬法?報身是不是一切萬法?是,沒錯。分就錯了,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

  這一段有《鈔》,我們把清涼的開示念一念,意思剛才都講過,念一下。第一,「《鈔》一佛佛相望者,如云」,譬如說,「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能攝眾生,餘則不能」,其他的佛沒有這個。「禮於此佛,滅罪則多,禮於彼佛,滅罪則少」,這不就有分別了嗎?阿彌陀佛第一,阿彌陀佛最殊勝,拜阿彌陀佛滅罪很多,低頭一拜滅罪恆沙,拜別的佛滅罪就不如阿彌陀佛。下面說「不知諸佛行願功德無不平等,隨根隨緣,說有優劣,故為顛倒」,這不是真的。不平等是在哪裡?不是在佛,是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根性不平等,所以看到佛好像不平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決定不能執著外面境界,要把自己內心分別執著放下就對了。你真的放下執著,你成阿羅漢,這個時候我要告訴你真話,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阿羅漢;你能把分別放下了,你成菩薩,你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能夠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叫什麼?這叫境隨心轉。

  境界裡面給你說,無佛、無菩薩、也沒有阿羅漢,你自己到什麼境界,你看的境界跟你相同。你成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成菩薩,一切眾生成菩薩;你證阿羅漢,一切眾生都是阿羅漢。你要想到如果反過來想,你是個魔,看一切眾生都是魔,看佛菩薩也是魔;你是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就是說本來無一物,這些萬事萬物從哪來的?從心想生。我們對於這些現象才真正找到答案,是從心想生,心要不想,什麼都沒有了。心想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的起心動念從來沒有暫時停過。雖然生滅的念頭是如此的微細,彌勒菩薩給我們所說的,這一個念頭多長的時間?我們要記住,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微細四相,每一念頭有微細四相,微細四相佔的時間多少?再乘四。微細的四相就是生老病死,我們有情,無情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我們就用成住壞空來說,成住壞空四相,微細四相,那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上四。菩薩告訴我們,念頭起滅太微細,不可執著,你執著不到,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我們顛倒,我們真的錯了。

  第二「三身等相望者,謂念化身,功德則少,乃至法身,功德則勝等」,這講法身、報身、應身。下面說「而言三身等者」,三身等,它有個等字,等是什麼意思?「等取四身、五身、十身、無量身」。這些名相《佛學辭典》統統查得到。我們今天學的是《華嚴》,《華嚴》裡面講十身,十身前面說過,我們怕的是同學有今天才來聽的,前面沒聽到過的,我們在此地把它溫習一下,不必像前面說得那麼詳細,略略的說一說就行。第一個叫「菩提身,如來於菩提樹下,降伏外魔,朗然大悟,成正等覺,名菩提身」。這是什麼?修行證果的時候,菩提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徹底的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見性你是凡夫身,見性之後你是佛身,菩提身就是佛身。為什麼說菩提?實在講,菩提樹原來它也不叫菩提樹,佛在這個樹下開悟,以後這個樹就叫菩提樹。印度人稱這個樹叫畢缽羅樹,佛在這個樹下成道,怎麼成道的?降伏外魔。外魔是什麼?是外面所有一切的誘惑,名聞利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權力、地位的誘惑,這都是外面的。也就是自性裡頭沒有,這外面所有一切引發你的煩惱,讓你造作種種的業報,都稱之為外魔。佛用什麼方法降伏?放下就是!佛在大樹底下入定,萬緣放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做給我們看的。

  他十九歲出來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我們能夠體會到的,他問題疑問不能解決。學了十二年,跟印度學術、宗教那個境界相等,對於六道裡面的事情一清二楚。我們可以說,六道裡面形相、現象,六道裡面這一切狀況、業因果報都清楚。你行善,三善道受報;你得定,那就是色界、無色界的果報;你搞貪瞋痴,那就是三途果報,這個他統統清楚。可是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在當時沒有人能回答。所以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棄,這一放棄就入更深層次的禪定,所以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成等正覺。這個地方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註解的文字都是四個字一句,省略了,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尊重他,稱他現前這個身叫菩提身,徹底覺悟!這一覺悟,問題沒有了,全都明瞭,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全部現前,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他還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經典裡面稱作現劣應身,劣是什麼?跟我們凡夫身一樣。如果他要現他真正的身那是報身,這個時候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現這個身,要是現這個身,把眾生嚇跑了,眾生不敢跟他學了。你是神,你成神,我們凡夫怎麼能比得上?他示現跟我們凡人一樣,那就容易親近,而且怎麼樣?歡喜親近他,看到他都想跟著他。這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想現什麼身,不是,他要有想他又變成凡夫。

  所謂是降伏外魔,要曉得這個外魔往深處去想,你看,見思煩惱是不是魔?它折磨你。塵沙、無明是不是魔?是,塵沙、無明是什麼東西?現在所講的知識。你追求知識辛不辛苦?做個專家學者,一生的時間都在圖書館裡面,天天在查資料,天天在找尋,提升自己的知識,這在佛法叫塵沙煩惱。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為什麼?學問無止境,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怎麼能學得完?不要說一輩子學不完,十輩子也學不完,一百輩子還是學不完,怎麼辦?不學就圓滿了。這怪事情,不學就圓滿,釋迦牟尼佛把它放棄卻圓滿。為什麼?因為學的時候,愈學多,所知障愈嚴重,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透不出來,不能學。不能學,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還是叫我們學?要很用功去學習大乘,學沒錯,學不能執著,執著就錯!執著你就變成知識,不執著呢?不執著就是智慧。你懂得這個事實真相,學行,不學也行,這就隨我們自在了。對我們這些根性的人說,這老師從前告訴我,學還是有好處。老師告訴我,譬如不學,你開悟要十年,十年才能開悟;如果你學,學了不執著,大概五年就開悟,你能夠把你開悟的時間提前;可不能執著,執著就永遠不會開悟。老師這個提醒好,我們明白了;換句話說,學佛的人,一定要常常住在清淨心上。要住清淨心,你就一定不能執著、不要分別,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不分別、不執著,學好,真的,世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不定在哪一句下就徹悟了。這叫菩提身。

  第二個叫「願身,如來本願,周遍法界,誓度一切眾生,從知足天降生人間,說法利生,酬宿因願,名願身」。這個願是本願,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不是學得來。我們從一個淺顯例子裡面來觀察,譬如我們的左手,這裡有痛癢,這個地方有痛癢,你右手會不會去幫助它按摩,摸摸它?你要問右手為什麼要去幫助左手?為什麼?自然的,沒有理由的,這就是願,這就是行。到你真正覺悟了,你證得無上菩提,你曉得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你自己的身,叫法身。眾生在受苦難,迷惑顛倒,你是不是要幫他?就跟左手有毛病、痛癢,你右手要不要去幫助它?右手覺悟幫助它,沒條件。所以叫無緣大慈,無緣,緣是理由、是條件,沒有條件、沒有理由,他當然就幫他。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感有顯感,顯感是眾生求佛來幫助,佛當然來;還有一種,眾生沒有求佛,他也來,叫冥感顯應。為什麼?同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真正悟入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看看這個現象的發生,起心,宇宙現象發生了;動念,正報發生,我出現了。

  依正有三個特性,它都本來具有的,第一個「周遍法界」。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一個善念、一個惡念統統周遍法界。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那你就錯了,誰不知道?是你自己不知道,諸佛菩薩,講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知道。你起的什麼心、動的什麼念,你能瞞誰?瞞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裡面是哪些?是真正愚笨、業障深重的他不知道,人!鬼神有報通,鬼神都知道,鬼神知道的有限,但是有限,我們聽到之後也都感到毛骨悚然。為什麼?他能知道你過去,你過去生再過去生,大概過去三、四世,小鬼、小神都知道;那些大的神,他能知道十幾世、二十幾世,你祖宗一代一代的他都能給你知道。阿羅漢佛在經上講能知五百世,法身菩薩那就圓圓滿滿的無所不知。所以不能瞞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老實去做個好人。過去做錯了趕快懺悔來得及,佛菩薩不會怪你,鬼神也不會怪你,只要你真的肯改過。佛菩薩,你不改過,佛菩薩也不怪你,但什麼人怪你?鬼神怪你,尤其是你的冤親債主他不會放過你。但是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他也佩服你,他就不找你麻煩,頂多談談條件,你給他做點好事,給他迴向就化解了,那我們在菩提道上就沒有障礙。所以要曉得,性德裡頭是自然的周遍法界,一動念就周遍法界,就跟宇宙那個形成是同樣快速,不可思議。

  你看第二個特性「出生無盡」,變化,就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變成什麼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從這出生的。還有一個就是「含容空有」,你的心量原本就是這樣的,包空就是心包太虛,太虛是空,包空;含有,有就是量周法界。遍虛空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統統包含,你看你心量多大,現在變成什麼?現在變成連個人都不能相容。所以修行,現在有些同學,我們看到蚊蟲螞蟻也是菩薩,見到蚊蟲螞蟻、見到蟑螂、見到老鼠,都合掌「老鼠菩薩,蟑螂菩薩」,確實心裡很恭敬。但是對人不恭敬,看到人還討厭,那就是人比蟑螂、螞蟻都不如,你說你修的是什麼行,你能有感應嗎?我們是真修、還是假修?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比沒有覺悟的時候好,他開始有點覺悟,他那個覺悟是片面的,他不是圓滿的,所以他還是有障礙。我們曉得,這三種周遍,周遍法界。誓度一切眾生,這你都發願,四弘誓願你天天都在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天天在發,有人早課、晚課裡面都發。所以我曾經跟大家說老實話,早課幹什麼?早晨騙佛菩薩騙一次,晚上又騙一次,你根本就沒做到。一天騙兩次,還要讓佛菩薩保佑你,這便宜到哪去找?不可能的事情,說話要算話。你有沒有度眾生的意念?度是什麼?幫助眾生,幫助他斷惡修善,這就是幫助他不墮三途;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永脫六道輪迴;幫助他轉凡成聖,我們幫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轉凡成聖。

  你真有這個心,真肯幹,肯幹,我現在沒有能力,我是有這個心,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的,只要你肯幹,佛力加持你,你就能做到;你不肯幹,佛想加力量給你加不上,這是真話。譬如上講台講經,我們初學的時候覺得這個事情難!我們學了這點東西怎麼敢上講台?早年學佛的那幾年,從來沒有發這麼一個心我發心去講經,沒有,不敢。只想發心去聽經、去學教,發這個心,從來沒有動個念頭說發心去講經。這個錯誤觀念很深,老師怎麼勸,也不敢發這個心,跟老師這個我做不到,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李老師在台中開了個班,經學班專門培養講經的人才,有二十多個同學。他開班大概才兩個月,老師一個星期上一堂課,大概也就差不多上了七、八堂課,七、八個星期了,我剛好到台中,老師說「你到我們經學班去看看好不好?」這個可以,我到經學班去做學生,去旁聽,坐在最後一排,老師要我去看看。我聽了一堂之後,下課時候我跟老師說,這個我可以參加,我已經看到這些人。這個班上不可思議,這些同學當中有一半,二分之一,一半小學畢業,我初中畢業,我比他還強一點;另外一半,是一半裡頭一大半初中畢業;大學畢業的沒有,只有一個人大學念了二年,大學二年級,是我們班上學歷最高的,只有一個。高中大概二、三個,初中的是六、七個,十幾個小學畢業的。我看到小學畢業都能講,我說老師,我可以試試看。所以老師用這個方法,把我帶進經學班。

  我在經學班裡面聽了,我記得是十三部經,老師教學,怎麼講?完全是複講。老師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給你聽,你好好的記住,過幾天你上台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出來,漏掉不要緊,不可以增加,這麼一個教法!這樣教法我就得了方便,我的記憶力很好,理解力也可以。所以老師講一個小時,我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能夠強記,一個星期之內我能夠講到九成半,也就是老師講六十分鐘,我至少可以講五十五分鐘,有這個能力。這一班同學都不如我,所以我學得很快。老師是兩個同學一組,學一部經,大概一部經的分量是五次講完,也就五個星期,一個月的樣子,五個星期講完。兩個同學,一個同學講普通話,一個同學講閩南語,好像是翻譯,其實他不是翻譯,他們兩個人用同樣的講稿,這樣訓練學生。到以後我們才知道,佛門裡面培養法師,自古以來都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誰起頭的?阿難尊者起頭。阿難尊者結集經藏,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重複講一遍,叫複講,同學把它記錄下來這成為經典,所以阿難開頭。從那個時候起世世代代培養講經法師,都是這個辦法。但是從前並沒有經學班,是老師在大殿裡面講經,聽眾很多,聽眾裡面有優秀的、有能力講的出來講。可以跟老師說,老師會安排時間讓你複講,這麼樣學出來的。

  原則就是你只能講老師的,你不能夠添加;跟阿難尊者一樣,你可以複講釋迦牟尼佛的,你不能在佛所講之外加上自己的意思,不可以。能夠複講個一部經、兩部經,我們學的是小部經,一部經講演的時間大概只有五個小時,就把一部經講完,一部《彌陀經》也是如此,五次就講完了。所以我在台中十年,聽老師這樣的講經,大大小小聽了三十幾部。沒有出家之前十三部,以後再回到台中繼續去學,小部經學了三十幾部,大部經學了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老師也是一個星期講一次,這部經講了三年圓滿,我記得總共講了一百三十多次。我跟老師報告,老師說你是有心人,我們都不知道講多少次,只知道講三年。一百三十幾次。我們複講也是一個星期講一次,我這個《楞嚴經》複講,講經的基礎才真正奠下來。老師星期三講,我是星期四講,就是第二天我複講,聽眾多少人?六個人。我們在台中有七個同學,這是我們自己組成一個經學小班。《楞嚴經》是我一個人專講,我已經出家,我講,六個同學聽,聽完之後大家來批評。這部經講完了,對於上台講經教學真的有了信心。

  所以就在那個時段,有一次好像是過年的時候,臘月,台北善導寺請我去講《普賢行願品》,七天,才一個星期。香港有謝道蓮居士、聖懷法師他們兩位碰到了,碰到就是聽我講經,七天他們統統聽下來,聽了很歡喜,邀請我到香港來講經。過了年之後他們邀請我,我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邀請我講《楞嚴經》,《楞嚴經》已經講得很熟了,在這邊講了四個月,每天講,一天兩個小時。前面兩個月有翻譯,後面兩個月聽眾說不要翻譯,我們能聽得懂。所以他能聽得懂普通話,我也能聽得懂香港話,我也能聽懂,我不會講,我會聽,我們可以互相在一塊交流。所以真發心他就有三寶加持。我們把這些經驗向老師報告,老師說「對的,自古以來許多這些大德,講經不能不準備,有充分的準備。可是上了講台之後,不一定是照你準備東西講的,有時候準備的東西全用不上,展開經卷意思就來了,從哪裡來的自己不知道。」真的一點都不錯,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加持我們這個身體就有應,就好像附身一樣,佛菩薩附在這個身上,哪裡是自己講的?講出來之後聽聽,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不知道是自己講的。眾生裡面,聽眾裡面,如果有相當程度的,那講得就更好了,感應,應機而說。所以這麼一來,對於學教講經才真的接受了。這從前章嘉大師是勉勵,但是不敢,沒有發這個心,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而是李老師用這些善巧方便,把我們這個講經的心願落實,這都是老師的善巧方便。

  釋迦牟尼佛這是講他一段,所以文字不多,說他因緣,他曾經發了誓,四弘誓願。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因地上所發無量無邊的大願,把它歸納起來都不出這四條。所以這個四條,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共同的大願。他示現的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來,兜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這意思好,知足就成佛,不知足就是凡夫。他為什麼不從夜摩天、為什麼不從忉利天下來,一定要從兜率天?知足。所以人不可以不知足,知足常樂。不知足呢?不知足憂患,患得患失,那個生活,生活得很苦、很可憐,知足就快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現的知足,你看日常生活,日中一食出去托缽,身上只有三衣,他們是生長在熱帶,這個衣著很簡單,三衣就夠了。晚上睡覺這個衣服當被蓋,白天時候披在身上,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知足!夠了。一生過的是旅遊的生活,沒有一定住的地方,休息都在野外,找棵大樹底下入定。學生跟他一樣,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相當大的一個團體,都在樹林裡面生活。為我們示現知足常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說到他真的做到。那我們怎麼學他?記住一個原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只要徹底放下,也不必去學釋迦牟尼佛一定要到大樹底下入定,一定要去日中一食,去托缽。你現在日中一食托缽,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供養你,人家說你叫化子,老遠就把你避開了。不像佛陀在世,佛陀在世那個時代,一般在家人對於出家人很尊重,看到托缽來了,來的時候都非常樂意供養。所以在香港這個地方托缽,沒人供養,這個一定要曉得。只要真的把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就跟佛陀時代沒有兩樣,生活隨緣,決定不攀緣,這樣就好!

  「說法利生,酬宿因願」,因為宿世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用什麼方法度?教學,這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做過法會,沒有帶著人在一起念過佛,沒有;也沒有帶人在一起參禪,沒有。至於修行是你個人事情,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照那個法門修。佛對大眾,大眾每天在一起上課聽講經,聽教,而且教學多半是學生提出問題,佛來解答。沒有人提問,佛自己說的很少,不多;都是學生提問,佛提出來教導。同學們有時候在一起研究討論,那屬於論;經是佛上課的,現在流傳下來就教科書,從前佛所教的。你看到論,論是同學在一塊的時候研究討論,這些記錄、這些報告。戒律是佛陀跟那些弟子日常生活的規矩、儀規,所以戒是佛身,言是佛教、是教學,禪是佛心。禪是什麼?清淨,是定慧,禪是定慧,定慧是佛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他老人家從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一輩子。所以你要是了解,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用現在的話說,職業老師。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他是人,我們中國說聖人,印度人稱佛陀。佛陀是覺悟的人、明白的人,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他明瞭,他都知道,這種人稱之為佛陀。菩薩也是個覺悟的人、明瞭的人,但是他還不能說全部明瞭,他還有些不明瞭,佛陀是全明白了。所以菩薩是佛的學生,還沒畢業;阿羅漢,那是佛初級班的學生,菩薩是高級班。佛教是這麼回事情,總得要曉得,要搞清楚。

  所以學佛,不管你學的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你不能不上課,每個宗派一些經典都是佛說的,那你應該學習。我們淨土宗經典最少,祖師大德加進去的也只是五經一論,淨土宗的課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大至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叫五經;一論是《往生論》,天親菩薩造的。那是天親菩薩依照經典修學念佛往生,成績的報告,是他自己修學的報告,流傳給後世跟我們分享,來勉勵我們,他老人家現身說法。所以五經一論就六樣東西,所有宗派裡面這個宗派典籍最少,少就容易學,非常適合於現代眾生的根機。為什麼?它不妨礙你工作,它不妨礙你家庭,它不妨礙你一切應酬,這句佛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大眾在一起的時候心裡可以默念,可以不出聲,所以這個法門真是叫無障礙法門。你真幹,心裡頭真有佛,除佛之外全放下,你就決定得生,可以跟世間和光同塵,一點妨礙都沒有。所以我聽說有許多學佛的人,他搞錯了,認為學佛持戒,跟家裡人生活就要隔開,這錯了。有些宗派真的是要分開,這淨土宗不需要,淨土宗是心裡有佛,不拘外面形式。

  所以你真的學會這個法門,你看普賢的十願,這淨宗最重要的十願,《華嚴經》上講的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講的四攝法。你只要把這個抓住,十願、十波羅蜜、四攝法,你用在家庭裡面夫妻和合,白頭偕老,你一家人快樂,真正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在生活裡面去修清淨心,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你就得清淨。心裡有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行為,都能落實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做得很好,表演得很好,如理如法,你的家人沒有一個不歡喜,所以先度家人!你跟家人格格不入,你怎麼能度他?譬如飲食,你沒學佛的時候吃肉,現在學佛吃素,可以跟家人在一起一桌吃飯,他們吃肉,你就供養他肉,他們吃肉,你吃青菜。過個幾年的時候你身體愈來愈好,他們身體毛病都來了,這還是吃素好,你不必勸他,他自然就吃素!尤其中年以上。所以不要強迫,不要說吃肉這個東西有罪過,那說得愈說他愈難過,你們家庭對立,家就不和了。家和萬事興,你家一不和,這學佛學壞了,不是佛法有問題,是你自己誤會,你學錯了,這不可以不知道。佛法永遠是慈悲的,永遠是和諧的,如果發生家庭不和,那你就要特別留意,要認真去反省。你要肯定佛法沒有錯誤,你自己學錯了,哪有這種道理!

  不但佛法與世法不衝突,佛教跟世間所有宗教都不衝突,一切法沒有衝突的。為什麼?它自性現的,哪來的衝突!衝突從哪生的?衝突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產生。佛裡頭佛沒有,經也沒有,教也沒有,真正出家人修學的也沒有。你想想都是你自己胡思亂想,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佛經的意思沒有了解。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不解如來真實義,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造成不良的後果。這個樣子反而破壞了佛法,讓很多沒有學佛的人產生誤會,學佛的人也被你誤導,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學佛這樁事情,你看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阿難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學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是大家所關心的事情。這部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教學佛是什麼?學佛頭一個條件要找明師,這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氣的,名氣大的,不見得是真正的好老師。是個明白的老師,也就是說這個老師有修有證,這是好老師。

  現在找這個老師不容易,找證果的難,但是至少他是有學有修,不離開經教的,你找這樣的老師,就不會錯!佛法是師道,要孝親尊師才能夠入佛門,才能夠學佛。所以千萬不可以誤會,如果有這些矛盾產生,你不要怪別人,回過頭來自己學錯了。如果都像你這樣學佛,釋迦牟尼佛還能傳得下來嗎?早就被淘汰掉了。大乘教裡佛常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在家裡叫一家人都不好受,你在一個團體裡叫那個團體的人都不舒服,這是完全違背了佛教。這樣的佛教,首先我就不願意接觸,我就不願意學它,為什麼?沒有用處!佛家講大慈大悲,那慈悲何在?你根本沒有慈悲。所以你一定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做得正,解,解得清楚,做得正,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法。這說到願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