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落實普賢十願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5/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52-12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與諸位同修一起在佛法的修學上做一個交流,做一個切磋。前天從北京回到台灣,下飛機的時候看到沿路樹木非常的蒼鬱、非常茂盛,感覺到生氣蓬勃,突然就體會到台灣是一個寶島。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台灣這一片寶島是因為我們的心非常的忠厚、非常的善良。中國人最念舊,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盡力把它保護好,所謂不賣祖產,因為感念這是祖宗、長輩留下來的東西,看著這些遺留的物品,也時時感念祖宗的恩德。而這片土地也是每位朋友的祖先把它承傳下來的,在我們手上是如此的美麗,留給下一代也依然要保持它的美麗。所以人生在世,雖是一個過客,也應該善盡自己的本分。

  這一片土壤如何能夠繼續美麗下去?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從因地上下手。佛經裡面教誨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隨著人心轉,所以下一代的人心維繫著這片土地的未來。假如下一代的人心依舊善良,那還是風調雨順;假如下一代的人心自私自利,那這片土地就可能會天災人禍不斷。而這個正報是人心,是誰的人心?是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人心所招感。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經上也時時教誨我們要為人演說。我們必須靜下心來觀照一下,下一代的人心是否依然淳厚善良?假如下一代的思想已經有所偏差了,我們當下要很謹慎。所謂「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是因為他不明理。而我們學佛之人,這個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絕對不能隨波逐流。愈來愈多人不隨波逐流,才能夠把下墮的社會風氣能力挽狂瀾,拉回來。

  我們了解到,要把下一代的人心轉變得更好,必須用什麼方法?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教育至關重要。而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能夠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因為下一代是我們對於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延續我們的價值。世間其他的事大半都是夢幻泡影,所謂「從來富貴都是夢,未有聖賢不讀書」。所以人生不要追求虛幻不實的,應該追求真實的快樂、真實的自在。而這人間的快樂莫過天倫之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個才能夠真正讓我們下一代有很好的人心,進而我們所處的環境能夠依然美麗莊嚴。

  持家、治家,老祖宗有相當多的教誨承傳給我們。其實學佛的人要深入中國聖賢的經典並不困難,因為學佛的人時時提醒自己不分別、不執著,那用不分別、不執著的心去領受中國老祖宗的教誨,特別容易觸類旁通。所以諸位朋友,你要讓你的下一代,所謂「未有聖賢不讀書」,希望下一代能夠成聖成賢,必然要先受到老祖宗、聖賢人的教誨。教育是上行下效,唯有我們做出好學的態度,才能水到渠成,影響孩子也一起好學。所以教好下一代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困難,只要抓到重點。在好學這一點,我是從我父母的身上體會到的。所以確確實實,「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人生有很多的明白都是隨著你的經歷、體會才得到。我就是因為從事小學教育,才突然體會到教育是潛移默化,教育確實是身教大於言教。

  在好學這一點,因為常常有很多的家長都會提出來,現在的孩子不好學。那我就會問他們,不好學是結果,原因在哪裡?諸位同修,觀照很重要,人時時能觀照原因在哪裡,慢慢的會愈活愈明白,就不會糊裡糊塗。所以很多家長只看結果,沒想原因,每天著急,每天患得患失,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自己慌了、自己著急,會不會影響小孩?家庭氣氛就很緊張,那孩子看到你就趕快躲到哪裡去了?躲房間去了。你沒有方法教導他,又常常批評他,那關係當然會愈來愈緊張。那我就回想到父母很少叫我們要怎麼做,這種言語相當少。

  在這一年多來,我在大陸、在東南亞很多地方講課,有電視台播放我們在香港講課的帶子,剛好我大姨的鄰居有收看,也有到高雄聽我講課程,她的鄰居就跟我大姨聊天,他說有一個老師談教育談得還不錯,給他很多啟示。這一位朋友又帶了他的孩子一起去聽,聽完以後,孩子開始幫他盛飯、幫他打掃,所以他很高興。諸位朋友,您聽到這個例子有沒有學到什麼?要借力使力。家裡人畢竟太熟了,你有什麼缺點他看得清楚,他有什麼缺點你也看得清楚,所以往往講道理他接受度比較低,把他帶來一起上課,他學得就很直接。還有一個太太很有意思,她把她婆婆帶來一起聽課。剛好那一天我們就強調,教育孩子必須原則一致,不能爸爸管的是一套,媽媽管的是一套,奶奶又是另一套,這樣能不能管?很難管,因為現在的孩子很聰明。

  我突然體會到,業不重怎麼樣?不生娑婆。諸位同修,現在來這個娑婆界投胎的都非等賢之輩,所以你沒有三兩三,不能上梁山,我這些體會確實都是從生活當中感受來的。我自己的外甥,出生第二天到我們家來做月子,我一看他的眼睛轉來轉去,就知道他天生就聰明。因為他的奶奶還把他的名字拿去給人家算,就說他,這個孩子以後連父母的話都不聽,所以不能取這個名字。有沒有道理?假如改個名字命就可以改了,那我們修什麼?直接改個名字就好了。所以我就跟我姐姐講,假如他的性格裡面會不聽父母的話,代表太過聰明,聰明會反被聰明誤。那只要把他的傲慢能夠在從小把它攝受下來,長大怎麼可能會不聽父母的話?我們要從因上解決,不能每天在那裡害怕結果。

  諸位同修,打從有中國四、五千年的歷史,從來沒有出現所謂叛逆現象,沒有。那為什麼會在短暫的三、五十年之內快速形成,原因在哪?所以你看我們人要活得明白,時時要從因上找答案。所謂「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諸位朋友,我們是眾生還是菩薩?諸位菩薩,學佛就是要學佛菩薩,才叫學佛。假如學佛,在聽教誨的時候,那些所有談眾生的就是我,談佛菩薩的就跟我沒關係,那能不能修?那輪迴心又怎麼樣?不就又造輪迴業了嗎?所以人活得明白要在當下。我就體會出來,為什麼三、五十年能快速生出這麼多不肖子?人跟人的四種關係並沒有變,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古代也是討債、還債,可是為什麼沒有出這種叛逆的孩子?遇緣不同。本來是要來討父母的債,結果一出生,父母給他聖賢教誨,老師也給他做人的道理,整個社會鄰里鄉黨都是孝悌的風氣,走到寺廟門口,在演一些戲劇、布袋戲,演的是什麼?忠孝節義。所以這些善的緣分就把這個惡緣轉化掉。而人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做人處世都有分寸。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理解到,聖賢的教誨價值太高了!結果最近這幾十年把聖賢教誨放一旁,這四種關係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惡化,所以討債、還債不只沒有得到轉緩,還怎麼樣?愈嚴重。要什麼你給什麼,把他寵壞了,所以現在殺父害母層出不窮。所以養育孩子要智慧,處世做人要智慧。

  我這個外甥,看到他的面相,眼睛轉來轉去,我就很嚴肅。因為聰明的人他喜歡站在別人頭上,只要覺得你比他不聰明他就欺負你。所以我就對這個外甥不苟言笑,非常嚴肅,他特別怕我。諸位朋友,一個孩子只要有怕一個人,他就不敢太造次。所以教育小孩一定要恩威並濟,有黑臉、有白臉。為什麼會明白這些道理?我們人要善體會、善學習,因為我又沒生過孩子,怎麼會體會這些道理?從父母的教誨當中反觀,確實有黑臉、有白臉。所以父親很威嚴,父親在的時候,我們有一些不規矩,只要瞪我們一眼就怎麼樣?就很收斂。然後剛好回想起來,每一次我父親因為我犯錯,要責罰我,這個時候小朋友的心態是什麼?趕快搬救兵。我的爺爺就會帶著我奶奶,然後對我很無情的說,「犯錯了,你活該,被爸爸修理是應該的」,爺爺奶奶就上樓去了。那時候只覺得爺爺奶奶非常無情,現在想想,有智慧。因為教育的原則一致,孩子聰明才不會用錯地方。不然他覺得哪一個人會包庇他、會袒護他,他一犯錯就往那裡跑;一往那裡跑,腦子裡想的都不是錯在哪,想的都是逃避過錯。所以教育的原則要一致,這也是從父母的教導體會到的。

  那剛好我大姨的鄰居就跟她提到這些教育的課程,提完以後,我的大姨就問她的鄰居說,那個講課的老師叫什麼名字?講完以後,我大姨就說,那個是我外甥。接著我大姨就撥了一通電話給我母親,她說禮旭在電視台講課,怎麼都沒有通知我們?因為我父母,我們從小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都比較沉默寡言。所以常常我父母也會說到,說奇怪,我們兩個話那麼少,你為什麼話那麼多?到底是怎麼會變成這樣?諸位朋友,說實在話,我很沉默寡言,真的。我突然體會到孟夫子說的,「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為什麼這麼說?我每一次講電話差不多都二、三十分鐘,最少,有時候長,講二、三個小時。所以很多人問我說,怎麼學講課?我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講課。因為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只要一接觸人,念念都想著能夠把佛法的利益、聖賢的教誨介紹給他,都是提起這分真誠心。所以你平常就是這樣在講話,站上台來依然如此。平常就把所有的人當自己的親人一樣看,那你當然站上講台來也是同樣的一個心境。所以平時就如特別的時候,而不是刻意的。

  我從六年前聞到佛法以後,就巴不得趕快把這麼好的東西介紹給別人,也糊裡糊塗就積累了一些心得、一些體會。我母親就對我講,她說你每次講電話講那麼久,真會吹牛!我笑一笑。後來有一次我母親又說,說你真會吹牛,我就對我母親講到,我說媽,妳從剛剛聽我在跟人家講電話到完,您覺得哪一句話是廢話、是閒話?我媽媽笑一下,說沒有。我接著跟我母親講,那妳不能說我吹牛。接著我就跟我母親提到,我說現在人心中沒有做人處世的一把尺,所以他生命當中出現問題他無法提起這些態度去覺照、去實踐。所以往往你要把一個道理跟他講明白、講清楚,進而他懂得如何去做,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達到的。所以現在人很可憐,心中沒有做人的尺,都不知道怎麼樣去抉擇、怎麼樣去說話、怎麼樣去待人。我們要了解他的苦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誰喜歡自甘墮落?那種滋味很難受。只是他沒機會聞正法,沒機會遇到肯用耐心對他諄諄教誨的善緣,只要有,沒人喜歡自甘墮落、自掘墳墓。所以我們帶著這一分能聞正法的喜悅,應該全心全意去幫助來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剛好我的大姨打了電話給我母親,母親才告訴她們,我在電視台有播放講課的這件事。然後我大姨就對我媽媽講到,她說鄰居在問,說妳是怎麼教出這樣的小孩?我母親的回答是,我不會教,我亂教的,我媽媽很有意思。因為從小父母好客,我們也就好客。所以家長好客,孩子的人際關係怎麼樣?一定好,不喜歡跟人家計較,喜歡布施,喜歡幫助別人。所以從小到大都是這樣,連我念了師範院校出來教書,一個月左右,我就會召集很多的同學,他們都在教書,一起到家裡來研討教學的經驗跟體會。所以佛法的道理用在世間法完全可以,要依眾靠眾。所以諸位同修,很多道理不是只有在佛門能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用。討論完,中午我母親煮了麵請大家吃,一邊吃,我的同學就說了,他說蔡媽媽,妳煮的麵真好吃!我媽媽就說,我都亂煮的。我私底下就跟我媽說,人家說妳煮得好吃,妳說亂煮的,那人家煮得很用力都煮不好吃,不就被妳比下去了?所以不能說亂煮的。

  朋友跟她講說,妳的孩子怎麼教的?我媽媽確實就說,我都不會教、我都沒有教。以前聽到這話覺得很有意思,現在體會不同,這句話很有味道。說沒有教,其實才是真正教;說有教,不見得是真正教對了。因為身教大於什麼?言教。所以確實言教很少,都做出來,而身教是德行,德風自然就吹出來。諸位同修,你對德風有絕對的信心嗎?你對「人之初,性本善」有絕對的信心嗎?所以說到根本還是心的問題,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人往往都用有求的心在實踐聖賢教誨,所以不夠真誠,有求就是妄。所以往往體會到身教重於言教,回去以後就刻意的要做好給先生看、給孩子看,邊做,餘光還要瞄一下,我兒子有沒有看到?這個就不是道法自然,往往效果怎麼樣?就有限。所以任何的行為要從真實心發出來,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這樣的效果特別好。「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德風一吹過去,小草一定怎麼樣?一定會彎下來的。所以真實德行所到之處絕對會感化眾人,所謂「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諸位朋友,佛所行處,佛走過哪些地方?要從我們的家開始走起。佛所行處是佛陀教育真實落實的地方,絕對是靡不蒙化。所以我們自己真實依教奉行,你們家絕對是道場,絕對可以做到六和敬。所以信經典很重要!

  那剛剛提到,我母親說她不會教,但是我回想起小時候很多情境就恍然大悟。每次我媽媽發發牢騷,跟我父親講,她說你是濫好人,然後一說完,又看看我們這些孩子說,你們都是濫好人!其實我心裡想,媽媽也是濫好人。家裡長養一個仁慈之風,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別好,跟人家罵,罵不起來,連個要害人的念頭都不可能起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孩子有這種仁厚之心,不會跟人家起衝突,所以我母親對三個孩子放心;放心,中晚年才有好日子過。

  我又回想起曾經的一幕,一次跟我母親回外婆家,車子開到半路,因為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掉到了水溝裡面去。因為是水泥地,把他的排氣管撞得搖晃,有一點受損,後半路途就是排氣管這樣喀喀喀喀,到了外婆家。我的母親當場拿了車費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五百塊也不少。我母親做了這個動作,我的腦海裡浮現一排字寫到,「母親覺得他們是勞動階級,賺錢不容易,我們的經濟比較寬裕,他可能因為這五百塊這個月家裡就很難受,我們有餘力應多幫助他」,所以就遞給他額外的五百塊。這是很自然做出來的行為,德風就吹到她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我記憶很深刻,也很歡喜母親做出這樣的行為。後來我跟我母親提到這件事,她怎麼樣?她根本不記得這件事。所以教育是什麼?是潛移默化。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不怕別人不受我們的影響,我們只怕自己沒有真實的德行;只要有真實的德行,保證可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那提到這麼多經典的教誨,諸位朋友,你信嗎?因信心的不同,我們所力行的程度也會不同。諸位同修,記得老和尚曾經提到,他受了具足戒,回到台中看李炳南老師,李老師遠遠的指著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老和尚都愣住了,都受具足戒,已經在佛學院講課了,老師還提醒他要信佛,所以信佛不容易。李老師接著跟老和尚講到,很多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修了一輩子還不是真正信佛,甚至於連因果報應都還有僥倖。諸位同修,你信佛嗎?你信佛哪一句教誨?哪一位同修說說看,你信佛哪一句教誨?真誠。至誠心是本體,至誠心,菩提心。還有沒有哪一句教誨?人人都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是佛,就缺一個人,自己不是。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個人不相信自己是佛,信別人是佛,假的!平常看,諸位同修修得很好,他很讚歎,但是他的內心不相信自己是佛,他就很難真正相信別人也能做到。一有流言蜚語來,說某某人哪一些不好,你馬上耳朵就怎麼樣?聽進去了,特別容易受影響。所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信要先從誰開始?從信自己開始,能信自己也才能算是信佛菩薩的教誨。假如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佛,那佛的教誨你已經把它打折扣了。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不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相信這句話,就是自己跟他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本無,那有什麼好害怕煩惱習氣?沒有的東西有沒有力量?你要看到,確確實實它是剎那生滅,沒有真實不滅的力量,只要你能夠時時提起覺照,它一下就化為烏有。曾經做過一個比喻,人背著一包很臭的垃圾,背了幾十年,突然有一天一個善知識告訴我們,說你背的後面那一包是垃圾,你回頭一看,真看明白了,你下一秒鐘想幹什麼?把它怎麼樣?丟了。那是真明白虛妄不實,真明白障礙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實在是太冤枉!真明白了,下一刻就把它扔了。有沒有可能想說,這包垃圾都跟了我三十年,我再好好跟它敘敘舊?不可能這樣。往往都是對這包垃圾沒有真實的認知,還對它有依戀,還有執著,才不會放下。所以本覺本有,要靠我們時時去提起佛菩薩的教誨。

  那天有一個朋友問到,願力大過業力是不是就是乘願再來?諸位同修,是不是?怎麼有點頭、有搖頭?願力大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因為你當下發菩提心,當下就要為佛法、為眾生。那諸位同修,一個人願力提起的時候,請問業力在哪裡?在哪?那你提起的都是願,提起的都是四十八願,那請問你當下是什麼?所以不念是迷,念是悟。只是這個念是忽明忽暗,還是往後可以寂然常照?你這分願心可以保持不失,那你當下就是乘願再來。所以佛法確確實實不分別,可以是當下即是。

  有一首偈也是提到,「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所以誰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要把他喚醒。所以一個人老實很重要,依教奉行,必得利益。用想的往往都會打很多煩惱。所以老和尚怎麼教,我們老老實實怎麼做,做了半年、一年,從中的利益就會如雨後春筍呈現出來。老和尚曾經告訴我們,早課要念《無量壽經》第六品,晚課要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們也沒去想為什麼,就老實的念。在念的過程當中,阿彌陀佛陀那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在四十八大願當中重複提起,那種度眾的悲願,那種同體大悲之感,在他的願誓當中流露無遺。我們學佛的人都很善良,都不願意佔別人便宜,也不願意對不起良心,這是佛教徒可愛之處。我們常常也聽到「受人點滴」要怎麼樣?「湧泉相報」,這是做人的本分,做人的態度。點滴都要湧泉相報,阿彌陀佛念念為了救度,積功累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這分同體的慈悲要怎麼報?所以我們不往生對不起阿彌陀佛這分誓願。

  在讀《無量壽經》的時候,其中有一句提到,「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深刻感受到彌陀的慈悲、彌陀的恩德。所以往生最重要的是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有十足的信心。阿彌陀佛就好像一個救生員,這個救生員是全宇宙的冠軍,只要有人溺在水裡,他從來沒有救不起來的。所以對阿彌陀佛游泳的技術,諸位同修可以放心,萬無什麼?一失。可是溺水的人要得救,有一個條件,就是手要舉起來,就拉起來了。手不舉起來,也不知道沉到哪裡去了,就很難救。諸位同修,你手伸起來了嗎?阿彌陀佛那邊你都不用擔心,萬無一失,最重要是我們肯不肯伸出手來,放下執著,能夠乘阿彌陀佛這個悲願去往生。

  諸位同修,現在阿彌陀佛要來接你了,你去不去?講得這麼肯定。我們也曾經聽到一個例子很有意思,一個老人家念到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說,我還有一個孫子我很捨不得,阿彌陀佛就走了。現在還有沒有能障礙你往生的因素在?有同修點頭,有!不能有,因為我們這次聽聞持名念佛當生成就,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所以這個機會不能再錯過;再錯過,下一次又怎麼樣?又是無量劫。所以阿彌陀佛隨時來接,隨時要可以去,要把所有會障礙你往生的原因要搞清楚,要當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什麼?心上要放下這些情執才行。因為有一個事實真相叫「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無常時時可能會在我們的生命之中降臨,所以你是要時時做好準備。你絕對不能說三年以後再來準備,五年以後再把它準備好,抱著這樣的心,保證三年、五年之內會不會好?好不了。但是當你時時能放下,時時能提起佛號,你有這樣的態度,你的心很清淨。你有這分清淨心,因為你對世間這些東西放得下,反而你的頭腦很清楚,你處理很多世間的事都比較容易起覺照。

  那很多人就說了,我還有孩子怎麼辦?往生了,孩子誰照顧?就會衍生很多煩惱。我們在念四十八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什麼?六神通,六神通你這個他心通時時都知道,講哪些話特別對對方的根器。現在我們每天跟著兒子在身旁,身體跟他在一起,思想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容不容易幫助他?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今天無常到來,我們能夠放下一切往生西方,那你當下就變什麼?阿惟越致菩薩,你得六神通,你可以千百億化身,到時候你想幫誰都可以用他心通跟他講非常對機的開示。

  所以聞佛法以後,人生沒有什麼叫做不好,沒有什麼叫做禍患,沒有。你看無常來,一般世間人覺得是很大的災難,我們可以當下往生,成佛作祖。所以聞了佛法,絕對就可以有辦法,可以轉煩惱為菩提。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不怕死,老和尚說的,縱使原子彈炸下來,要當看煙火一樣,自在求往生,那你心就沒有恐懼。一個人心沒有恐懼,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冷靜。那話說回來,一個人時時可以放得下,可以不執著,他的腦筋都比較清楚;腦筋一清楚的人,不容易災難現前。所謂禍不單行,往往都是當事人心亂了,才會招感來很多的災難。一個真正時時能準備好往生的人,他會愈活愈明白,因為他不貪婪、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內心會想著為佛法、為眾生。因為他也了解到,在家裡可以做菩薩,因為佛菩薩跟眾生的分別,最重要的只在存心,而不在外在的行為上。只要我們時時用六度、普賢十願的態度去照顧、去關懷我們的家人、我們的下一代,當場也是在轉法輪。所以他活一天就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他會很自在。所以當一個人時時心裡都沒有罣礙,所謂心上無事,才能辦事。所以放下分別執著,要當下即是。諸位同修,我們要人貴自知,時時看到自己還有哪些放不下,趕快聽經、讀經,把道理搞明白,就能理得心安。

  所以信心,首先要從信自己本覺本有開始,再來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誨,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信善知識、信老和尚給我們的教誨,依教奉行去做,必定得真實利益。所以我們時時要在起心動念當中,觀自己有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比方說老和尚告訴我們,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行持都要我們拿來好好修,好好落實。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在聽任何一部經,您的感受就不一樣。誰是地藏菩薩?誰是觀音菩薩?誰是文殊菩薩?誰是普賢菩薩?諸位同修,是誰?《地藏經》裡面,佛陀多次摩地藏菩薩頂,交代地藏菩薩,我滅度到彌勒菩薩成佛這一段期間,你一定要好好教化眾生,不要讓他們墮到惡趣去了。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在摸誰的頭?你們有沒有被摸到頭?有沒有?有。假如我們當場的念頭是,那是地藏菩薩的事,不干我的事,那聽經當中在生什麼?分別執著。輪迴心來修佛法還是輪迴業。所以聽老師的話特別重要,老師說就是要悲智願行拿來做,四大菩薩就是自己。當我們提起這樣的態度,領受的教誨深淺就不一樣。

  我們現在要來當地藏菩薩,那如何讓眾生不墮三惡道?用什麼方法?《地藏經》就演出給我們看,從長者子、婆羅門女、光目女演出什麼?孝!後面幾品經文,地藏菩薩對世尊、對諸佛都是至誠恭敬。所以孝跟敬可以讓眾生不墮三惡道,孝跟敬是開一個人自性最重要的兩把鑰匙。接著我們就要再思考,孝怎麼教?敬怎麼教?我們今天要做好佛弟子的角色,要寧為成功找方法,那你就會得到最適當的方式,只要你這分慈悲心、願心不退,你就會拿到好方法。

  我們都希望下一代孝順,下一代的青年人懂孝道,他們懂了沒有?我們在汕頭有一個孩子,男孩,七歲,剛好學了《弟子規》學了一個多月,他們的老師安排請他們上來分享一下一個多月學習的心得體會。這小男孩一上來,第一句話講,他說我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所以孝順要不要教?要教。接著他又說,我還沒有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諸位同修,我們也不要想說那是汕頭家的孩子,不是我們家的孩子。縱使不是我們家的孩子,我們聽到這個例子也要非常的傷痛。我們絕不希望別人家的孩子是想殺父害母,絕不願意。我們希望有良善的社會風氣,我們願意致力於如何扭轉這個乾坤,這才是慈悲,這才是真誠。所以一個人的真誠慈悲在哪?在我們遇到任何事物當中我們都能提起來,要同體大悲。

  這個例子我們也值得思考,現在我們的孩子在想什麼,我們知道嗎?孩子在說什麼,孩子在做什麼,我們清楚嗎?這個值得我們深思。他的母親在台下聽了以後,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錯愕,瞠目結舌,不敢相信這句話是從她兒子講出來的。孩子接著繼續講,她痛哭流涕,很傷心。諸位同修,孩子七歲,時時想著如何謀害父母是結果,原因在哪?父子無親,有親怎麼可能會有這個想法、有這個做法?父子有親,父母跟子女的親是天性,天性現在為什麼不起作用?為什麼沒有辦法保持?這個都是我們要好好去思考的問題。父母現在對待孩子有沒有至誠的慈愛?父有慈,子才會怎麼樣?有孝。那這個慈又表現在能夠把孩子教育好,這是真正對孩子的慈愛。

  要把他教育好,你必然要很用心,你要身教給他看,你要陪伴他成長。你統統不陪他,慢慢這分至情就會疏遠掉。所以孩子跟父母會不親,往往都是父母太物質化,沒有陪孩子一起成長,然後他要什麼給他什麼,又給他安排一大堆的學習,每天放學以後有,甚至於禮拜六、禮拜天也有,所以孩子愈學愈痛苦。學得很雜,他生活慢慢覺得壓力大,喘不過氣來,你又沒有關愛他,這個情又慢慢淡了,所以這種怨就開始積累。很可能這個孩子在他父母的心中覺得是光榮,因為學很多東西,彈鋼琴也得獎,寫作文也得獎,他都在親友的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可是卻不知他的孩子對他是什麼樣的態度、想法。所以我們人要活得明白,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對不對,孩子有沒有體會到我們對他的關愛、對他的照顧,這都是為人父母應該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孝要教,他才會增長他的德行。再來,要恭敬長者,恭敬師長。

  當眾生能得到孝敬的教誨,他不會墮落;當眾生能得到孝敬的教誨,進而又懂得求願往生西方,他這個機緣就不會錯過,因為孝敬落實了,就把淨業三福第一福做到了。那孝敬最好的經典教材在哪裡?就是《弟子規》。「入則孝」教孝,非常具體,生活方方面面都觀照到;敬,「出則弟」,兄友弟恭之外,「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諸位同修《弟子規》都背得很熟,老和尚一定很高興。所以誰要推《弟子規》?地藏菩薩要推《弟子規》。誰是地藏菩薩?(自己)對!這樣修才能得佛法真實利益。

  那誰是普賢菩薩?「德遵普賢第二」裡面就提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是當下要轉經典,當下要作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當我們有這樣的態度,要去力行,我們每次讀到普賢十願,你就會把它拿到生活當中去落實、去印證。絕對不是說求往生以後再作普賢菩薩,有這樣的念頭,又是分別、又是執著。所以當下我們就力行普賢十願,你要不要擔心不能往生?要不要擔心?你不要擔心,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有很多菩薩每天都幫你提醒阿彌陀佛,說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我們趕快去接他吧!你是穩操勝券。所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您當下落實普賢十願,你的這個德風就能感動身旁的人也來作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的法界不是往生西方來落實,而是當下怎麼樣?要落實。從自己做起,自然而然修身可以齊家,所以你們家就是普賢法界。親友看到你們家這麼和樂,很羨慕,要跟你們學習,那這種影響力自然而然就會延伸出來。

  我們要來落實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那從哪裡開始禮敬?總要找到下手處。從父母。諸位同修,這一個入手處至關重要,從父母入了以後,善根就開了,所謂「百善孝為先」。孔夫子在《孝經》裡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相當微妙。我有一次提到,對父母孝心提不起來的人,絕對業障快速現前。剛好我們一個同仁就過來,他說蔡老師,你這句話太對了!他就覺得自己好像愁雲慘霧,業障很重,因為對父母的孝心提不起來。後來我們在「入則孝」當中時時提醒所有的人要知恩報恩,慢慢他這個心也發出來,整個氣色都不一樣,本來都暗暗的,現在怎麼樣?看起來有光澤。所以確實相由心生。

  有一個天津的朋友,她看了《弟子規》之後,也聽講了,她告訴自己,我連婆婆都不能孝順,連人都做不好,還修什麼佛?她當下發這個心,就是懺悔業障,懺悔業障以後又提起禮敬諸佛,所以整個態度就轉變。當下聽明白了,就帶了一些禮物去看她婆婆。這一分真誠不改,冤家都變什麼?都變法眷屬,往後都是諸上善人共聚一堂。所以諸位同修,有沒有惡緣?哪來的惡緣?境緣的好醜都只在自己什麼?一念之間。所謂惡緣是我們自己障礙。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欠人家錢,人家來討錢,是怎麼樣?天經地義,哪算什麼惡緣?那你把錢還給他,你的內心怎麼樣?很高興,無債一身輕。所以當我們還債的時候都是歡歡喜喜,那這個討債的人就跟你結法緣。結了法緣,你又把當生成就的法門教給他,因為你很真誠,因為你都依照佛陀教誨,給他的印象就特別深刻,他會覺得學佛的人度量這麼大,學佛的人這麼真誠,對於他學佛信心就有直接的影響。那他又信了,他能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幫助一個人成佛。一個人成佛,將可以受益無數眾生成佛,這個功德怎麼樣?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有人可以怨得起來嗎?怨不起來。

  所以禮敬諸佛從對父母開始禮敬。「入則孝」第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父母的孝心、恭敬心必然是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行為可以觀照存心,所以當我們對父母講話,就時時起心動念,有沒有不耐煩?有沒有不恭敬?所以你在修《弟子規》就是從根本修,從存心修。所以會修的人境界提升就會快,不從枝末。當我們這一分對父母的恭敬心確實落實了,那請問你對其他的長輩會不會有恭敬心?會!有沒有對父母很恭敬,看到別人的長輩很無禮?那這個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一分孝心真正落實,你的心量就開始擴大。你對父母有孝心,你絕對不願意看到別人的父母傷心,因為你體會到父母都不容易,你不願意看到有不肖子。所以遇到不孝的朋友你一定會苦口婆心的怎麼樣?去勸告。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君叫鄭莊公,當時候因為鄭莊公跟他的弟弟出了一些摩擦,他的媽媽比較偏袒他弟弟,所以鄭莊公非常不高興,很生氣,就講了一句話,他說我不到黃泉絕不相見,絕對不跟我母親相見,這句話講得很無情。所以一個人生氣的時候,話可不可以亂說?生氣要趕快穩下來,不然這言語一出去,很可能會傷害很多人,很可能會造成自己往後很大的障礙。他又是一國之君,所以講了又不能收回來。他的大臣裡面有一個孝子,叫潁考叔,聽到國君講了這一席話,也一直找機會能夠勸他,希望他不要再這樣絕情對待他自己的母親。但是勸國君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他就找了一個機會,送了很好的禮物給他的國君。因為當時候的規矩,國君只要接受臣子的禮物就應該回禮,請他的臣子吃飯。所以送完禮以後,鄭莊公就請潁考叔吃飯。

  在吃飯的當中,潁考叔就把很多的食物都往旁邊放,都捨不得吃。鄭莊公看了就覺得很好奇,就對他說,他說這些食物這麼好,一般地方都吃不到,要在朝廷裡面才吃得到,你為什麼不吃?潁考叔就對鄭莊公說,他說家裡的食物一定是我母親吃過我才會吃,一定要我母親嘗過我才會歡喜再去吃,所以這些食物我要包回去給我媽媽吃。他這一分孝心鄭莊公聽了很感動,突然就說,你現在有母親可以孝敬,我現在不行。因為一國之君,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潁考叔就對鄭莊公說,沒有問題,只要你有這一分孝心,馬上可以跟你母親相見。鄭莊公就說,我都已經講不到黃泉不相見。潁考叔說,那我們就到黃泉相見,他就在一個地方挖了一個洞,外面寫兩個字叫「黃泉」,方法都幫他想好了,接著趕快帶著鄭莊公去見他的母親。其實鄭莊公何嘗不願意好好奉養父母?是那種氣,一時間講出來,就收不回來。所以鄭莊公歡歡喜喜就把他母親接回國內來。

  把他母親接回來這件事影響很大,有什麼影響?今天假如鄭莊公不把媽媽接回來,他一國之內所有為人子女的人不孝的時候,他會不會反省自己?他會說連國君都不孝母親了,我們幹嘛孝?所以這個一影響是整個國家的風氣都會敗壞掉。所以潁考叔所緊張的不單是鄭莊公的母親,而是全國的為人父母者。所以有孝心的人才能夠感同身受,為一切人的父母著想。而且他也很清楚,子女都是父母的心上肉,所以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有沒有可能?絕對不可能。所以對別人的父母尊敬,對別人的小孩一樣疼愛,這一分孝心、這一分感同身受的心不斷延伸,他的心量就拓寬了。所以雖是「父母呼,應勿緩」,只要我們懂得從存心去修,所謂句句經教懂得消歸自性,句句經教的行持懂得觀照自己,我們有沒有真誠,有沒有清淨,有沒有平等,有沒有正覺、慈悲,你時時看自己存心去修行,那我們的心量就在一點一滴當中提升、拓寬了。

  從對父母言談舉止的態度,到對父母生活點滴的關懷,所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在孝道當中,我們要養父母之身,也要養父母之心,然後養父母之志,這些都是我們時時要能夠去觀照。所以經文上雖然提到的是冬溫夏凊,他只是兩個動作,只是冬天幫父母暖被子,夏天幫父母搧涼席,時時觀照父母的需要,可以從兩個行為,所謂心行一如,這兩個行為背後的存心是什麼?是時時能感受父母的需要在哪裡。當我們有這分存心,就很容易去看到父母當下有哪一些我們可以關心、可以盡力的地方。所以會冷、會熱,延伸開來,會飢餓,對父母這種物質上的供應我們就懂得多留心,每次回去開開冰箱,看有缺什麼東西,趕快再補上。

  《弟子規》底下又有提到,「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那這個出必告、反必面,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讓父母操心,相同的也不讓所有關心我們的人操心,就是時時要有這一分存心去面對我們身旁的親友。「晨則省,昏則定」,絕對不是說給小朋友做的,我們成人也很應該做。所以我們二、三天打一通電話給爸爸媽媽,跟他們報告一下最近這幾天發生的事,這都是在做反必面、出必告,讓父母了解我們生活的近況,他的孫子成長的情況,他的心就能夠很安定。當我們有這樣的習慣,孩子在身旁,也時時懂得多讓自己的父母了解我們的情況。在家裡又營造一個氣氛,只要孩子回來,坐下來,跟他聊聊,今天你在學校裡面發生了哪些事?有這樣的氣氛,孩子就很自然把他在學校的情況說出來。習慣成自然,所以孩子一回家,就主動會把情況告訴你,這個就是在治家,治理家庭,所謂治家無祕密,彼此都很了解彼此的狀況。除了跟孩子要有這樣的氣氛跟默契,夫妻之間應不應該也有這樣的默契?工作的場合不一樣,多了解可以多關心,多了解可以多包容、多寬恕。所以這一點,「出必告,反必面」,我們就可以把它延伸到整個家庭的氣氛上。

  「居有常,業無變」,這個業有學業、有家業、有事業,甚至於我們現在學佛了,還有道業。我們把這些家業、事業處好,才能真正讓父母放心。所以有這分孝心,我們在很多處世待人,還有經營家庭上,就會不斷去自我要求。我那天看到一段治家的教誨,覺得很有道理。持家,如何持家?「勤儉為持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你如何把家庭保持好?要懂得謹慎去經營。再來,「孝悌為傳家之本」,你把孝悌的德行能傳到下一代,那你的家道不衰。「和順為齊家之本」,一個家裡如何能夠和諧團結?關鍵在哪?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所以和順為齊家之本。下一句提到,「詩書為起家之本」,讀詩書是讓一個家庭能夠興旺、能夠發展的一個關鍵。好,諸位朋友,你看了這段話,對你有什麼影響?「勤儉為持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孝悌為傳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

  其實這一些格言你真正落實個三、二句,你的終身都受益。從哪裡開始落實?從勤儉、從孝悌、從謹慎。而這些態度絕對不是要求家裡的人,而是從哪裡下手?從修身下手。所以一個人要能持家、要能傳家、要能家風不敗,自己一定要具備勤儉、謹慎、孝悌,還有和順,還有要讀詩書。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讀書才能明白道理。一個人明白道理,有智慧了,他的家族才能興盛上來。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先具備這些態度,他才有可能做到進一步的齊家。那相同的,你的孩子要學到這些態度,他往後也才能夠經營好他的家庭。那孩子的勤儉從哪裡開始學習?孩子的謹慎從哪裡開始落實?我們教育孩子要深謀遠慮,所以這些態度現在就要教給他。你的孩子有這些德行、這些風範,他的人生就能經營好,爺爺、奶奶也就不會擔心他了。所以我們要理解到很多的教誨下手處在哪,要趕快提起。

  再來,這裡雖是持家的道理,請問經營一個企業這個道理適不適用?適用。你當領導者勤儉做榜樣,當領導者和順,與人交談、處世都很和氣,那你整個企業的風氣就很祥和。我們訓練員工,絕對不只是要求他很多的工作技能,而是懂得拿《三字經》、拿《弟子規》,拿這些聖賢教誨,來給他們薰習,詩書起家,你的員工會覺得你把我們當自己的家裡人,這個企業就是我們的家。他感受到領導者還把我們的學習、我們的智慧放在心上,這分誠意就能夠贏得員工的一種認同,所以就能夠團結在一起。有這些詩書的薰陶,人生的價值觀才會正確,這樣慢慢就可以「見和同解」。所以你六和敬能不能用在經營一個企業上?可以。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學習聖賢教誨,這些道理都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我們要懂得好好活用,那你在生活當中,本身就是時時刻刻在依教奉行。

  再來,「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事雖小,其實哪一件事最小?念頭一起就是一件事了,所以人假如能從起心動念當中去調整自己,那他絕對不會有錯誤的言語跟行為出現。在《金剛三昧經》裡面有一段教誨提到,「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我們的起心動念假如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違背了,馬上應該怎麼樣?不行,我不能虛偽,我不能受污染,我不能貢高我慢,我不能迷惑,我不能自私自利,馬上知道自己的念頭錯了,趕快修正,趕快調整過來,這個就是會學。我記得有一次在繞佛,突然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覺得說我們本來的自性,我本有的自性,為什麼被自己搞成這麼顛倒,在這裡輪轉五趣,都跳不出去?所以當下覺得很悲傷,就一直在那裡掉眼淚。所以諸位朋友,禮敬諸佛,我們自己也是諸佛,要對得起自己,要尊重自己。所謂自取其辱,我們不尊重自己,才會招來別人對我們的侮辱,對我們的不恭敬。所以我們的本性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它,要禮敬它,不能讓它繼續誤入歧途。所以一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當懺悔,而這個方法「是為清涼」。你時時這樣調整,心就常常跟真性能相應。

  當我們有不好的念頭起來,絕對就用一句彌陀聖號把它取代掉。要不要又在那裡想說,我又有不好的念頭出來了,很生氣?然後一氣又氣幾十分鐘,又氣二、三個小時。很多人常常懺悔,然後懺悔就是一直告訴自己做得不對、做得不好,這樣的懺悔方式可以修正一下。因為懺悔叫「後不再造」,所以你犯錯了,犯不好的念頭、不好的言語行為,你又一直不斷在那裡想,那在阿賴耶識上又怎麼樣?種了這些種子。很多人修行沒有信心,因為他這個阿賴耶識種這些負面的種子愈種愈多,所以愈變愈消極。所以一有不好的念頭、言語行為,當下就把它轉過來,就不要在那裡懊惱、懊悔,這樣對自己並沒有幫助。所以後不再造,這個叫真懺悔。

  我們這個禮敬諸佛,從對父母的孝道,能夠再提升,變成孝敬老師,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些經教我們就可以一樣的落實在對師長態度上。也要做到「親所好,力為具」,而師長最希望我們的就是能夠依教奉行,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