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10/21  馬來西亞吉隆坡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2-141-0003

  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大家昨天睡得好嗎?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當場當下下決心去落實,我們堅信「聖與賢,可馴致」。而《弟子規》的道理完全融攝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剛剛我們為首相夫人祈禱默哀,就是在奉行《弟子規》上教誨我們的「事死者,如事生」,希望我們緬懷她的教導,她母儀天下的精神。當我們能夠這樣去感念,首相夫人她就可以精神長存。

  而我們如何讓父母,以至於讓我們祖宗的精神長存,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把他們的教誨,不斷在我們身上演出來,發揚出來。文天祥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這些聖哲人以及我們的祖宗,雖然肉體已經離去,但他們的典範都時時會在我們的心中;「風簷展書讀」,當我們拿起他們的教誨,拿起這本《弟子規》,我們會感受到他們的精神跟我們合而為一;「古道照顏色」,我們與聖哲人沒有時空的距離。

  有一位女校長,她常常去父親的墓前,報告她這段時間所做的許多工作,確實「事死者,如事生」。她每次報告完之後,就對她的父親說:父親,我現在是在從事教育事業,作育英才。假如女兒在這個事業的過程當中,沒有秉持教育的愛心,起了一點名聞利養之心的話,你在天之靈一定要好好的提醒我,好好訓斥我。當我們時時感念父母,時時想著「德有傷,貽親羞」,時時能期許自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讓我們以我們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來真正讓父母歡喜,讓祖宗在天之靈也能夠非常的欣慰。

  中國人非常的厚道,在《中庸》裡面就有提到,當父親是卿大夫,兒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讀書人),當他去世的時候,是用卿大夫的禮儀祭他,但是往後的祭祀,只用讀書人的禮儀祭祀。但如果他自己只是一般士人,而他教出了一個卿大夫的兒子,那去世的時候是用讀書人的禮儀,但往後每年的祭祀統統用卿大夫的禮祭他。從中國的禮就可以感受到,特別重視慎終追遠。假如沒有這樣好的父母來調教、養育,怎麼會出這麼優秀的下一代?確實在禮儀當中,都可以流露出中國人知恩報恩的態度。

  當我們能時時想著、緬懷著父母、祖宗以及聖賢的恩德,我們這一生就會立定大的志向,能夠把家業治理好,能夠服務這個社會。昨天我們提到,學習首要的是要立定志向,胸懷大志,我們講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自己的歷史,要對得起自己;照父母的歷史,要對得起父母。孟夫子提到人生的三樂當中,其中有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身旁所有的親友都能感恩我們,都能緬懷我們,那這一生就活得相當有價值。

  我們有這一分使命要承傳老祖宗的智慧,而這個難得在地球當中可以綿延五千年而不墜的文化,已經是世間碩果僅存的。之所以能承傳這麼久,不只印證了要有世世代代的子孫聖哲、聖賢相繼傳下來,更透露出它是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而真理一定可以利益一切的人類,「人之初,性本善」。記得我在澳洲學習的那段時間,我們也對澳洲當地的人講解《弟子規》。當老師在台上講課的過程,因為當地人是客人,我們都請他們坐在前面,我們坐在後面。邊聽課,看著這些當地的鄰居聽得相當入神,邊聽還邊點頭。點得特別厲害的,往往都是在敘述這些古聖先賢的事跡。講到閔子騫那句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那一分至誠的孝心,那一分時時為家庭打算的關懷心,讓在座的澳洲人不由自主頻頻點頭。

  會後我們有機會跟他們做一些交流,也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在點頭?接著他們邊說還是邊點頭,說道:做人應該如此,做人應該如此!從他的回答當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孔夫子的智慧絕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人之初,性本善」是人生的真相,這個本善當中包含著「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只要他有機會薰習到,就能夠喚起他這些德行。而我們昨天也提到,社會的亂、世界的亂,亂在思想,亂在自私自利。當有聖哲的教誨能夠讓他們遇到,就能長他們的善,能夠導正錯誤的思想。

  聖哲的智慧一定要先從我們炎黃子孫的身上演出來,因為「為人演說」,演得漂亮,人家看了心生歡喜,就會跟著做。我在學習的這七、八年當中,常常感受到人生總在遇緣不同。在我的車上常常都有《弟子規》、《了凡四訓》,還有很多師長的教誨,一看到機緣成熟,我就會把書拿給他們。常常提醒自己要趕快把《弟子規》上所教導的要力行出來,也沒想要改變別人,因為自己都做得不是很好。而人非常的善良,當你有一分付出,他們就有一分的回饋,當你有十分的付出就有十分的回饋。

  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的微妙,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對鏡子笑,鏡子也會對你笑。我到海口去是孤家寡人一個,那時候我必須一個人料理整個家,還有中心的工作。我自己做得相當的歡喜,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在家裡享了太多福報,很多生活的能力不足,假如要教孩子如何做家事,講起來底氣比較不夠。人生又沒有經過很多的考驗,在講這句「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講得也是有點心虛。我跟我的母親提到,「媽,我的經歷太少了,一定要有機會出來好好歷練,磨練一下」,常常在她耳邊這樣說著。因為人生最難得的是能遇到聖教,也感受到「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今天幸運能領受這些教誨,一定有責任、本分要隨分隨力去把它弘揚開來。

  我就常常跟我母親說:媽,你看這麼好的正法,我們家裡人都遇到了。我媽媽一聽就頻頻點頭,她很高興,她從此以後可以把兒子交給聖賢人,她都不操心。接著我又跟她提到,我們這麼幸運,一定要把個福分繼續給更多的人,所以母親妳要把妳兒子捐出來。結果我母親邊聽就邊在那裡微笑,也沒有直接的回答。就這樣提醒了兩年、三年,真的當楊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要出任務了,到海口去。我的母親在心理上沒有一點感受到唐突,反而是我父親不能接受。還是我母親勸我父親說,一切都是因緣安排,你要懂得放下。養父母之心,我們人生要走向哪一個方向,一定要時時跟父母溝通,不能突然告訴他,他會很難適應。

  當我到了海口,正是一個歷練自己的機會,要自己煮飯,自己拖地、洗衣服。確實當自己在料理家庭的時候,才感受到當一個母親很不容易,那時候都會想起一首熟悉的歌曲,叫「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其實自己做這些事也很愉快,像我去買菜,也可以廣結善緣,跟賣水果的老闆也跟他聊教育孩子。還送給他《弟子規》,還有《弟子規》讀誦帶,然後提醒他,你雖然這麼努力的賺錢,但是假如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那你所有的努力很可能白費了。他聽了之後,也很有感受。後來我每次去跟他買水果,他都會額外再拿其他的水果往我的袋子裡面塞。確實,當你給出什麼你就會獲得什麼,你給出關懷,就會獲得關懷;你給出真誠,會獲得真誠的回報。

  我們到了海口,當我下飛機的那一刻,突然想起我一位朋友給我講的一席話。他走過世界許多地區,每到一個地區,他都會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裝起來。他會時時看著這把泥土,感念他踏在這片泥土上那三年的歲月。在這三年來,這一片大地滋養了他,因為地生五穀雜糧。他會想到這三年來,是多少這片土地上的人群成就了他每天的生活所需,成就了他很多處世待人的成長。人生的幸福就在時時感恩當中,就在時時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時時感恩,時時服務他人,就能真正過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人生境界。想起他這段話,我也期許自己,不管在這片土地上有多久的緣分,我們待一天就要盡心盡力為這個地方做一天。

  講課一個禮拜也有好幾場,甚至於還有一天講過三場的記錄,還有下到農村去講過課。那一場農村的課很有意思,旁邊是他們的鎮長,他們所有鄉裡面的鄉民坐在一棵大樹下,我們從這裡就可以感受到這棵大樹有多大!最起碼也有三、四百年以上。當我們看到這棵大樹,心裡也有很強的感受,我們能否像這棵大樹一樣能庇蔭後代的子孫?我講課的過程,我講一句,必須鎮長接著翻譯一句給底下的村民聽,所以講笑話的時候要經過五秒鐘才會聽到笑聲。

  這樣的課,剛好在講課當中提到,人跟人的關係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昨天我們提到,一念自私,通向末日,一念仁慈之心,通向大同世界。我跟他們提到,有個朋友剛好遇到小天使,小天使告訴他,今天我跟你有緣,你想不想看看天堂長什麼樣子,地獄是什麼情況?這位朋友很好奇,很歡喜的答應了。小天使問他,你先看天堂還是地獄?他想不然先看不好的,這樣才能漸入佳境,他就先去了地獄。看到剛好地獄在進餐,有一排長長的桌子,在桌子的兩旁各坐了一排人,桌上擺了滿滿的菜,每個人前面擺了一雙筷子,這雙筷子有一公尺長左右。接著喊「開動」,所有的人拿起這雙長筷子,拼命要趕快把菜夾到自己的嘴裡。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筷子太長了,在夾起來的過程當中,彼此筷子撞在一起,菜應聲掉在桌上跟地上。接著就聽到彼此互相謾罵、責怪,氣氛非常的惡劣。這個朋友看到這個情況心情很難受,就說:算了,算了,我還是去看天堂!

  接著小天使引導他到了天堂,當到達之後,他非常的驚訝,因為看到的景象跟地獄無異。桌子還是那排長桌子,菜還是那些菜,筷子依然一公尺長,他心裡很是納悶。突然喊「開動」,所有的人不急不徐拿起筷子,然後夾起菜來往對方的嘴巴送。有一個朋友平常處處幫助別人,一下子三、四個朋友都搶著報他的恩德,同時間到了他的嘴邊。他趕快告訴對方,「夠了,夠了,我都快噎著了」。一片祥和的氣氛。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天堂跟地獄不在外,只在自己內心的一念而已。一念處處替人著想,所變現出來的人生就是天堂;一念自私自利,所走出來的人生格局就是地獄。我們假如五個人一起走在街上,走的是同一條路,請問所生活的情境是同一個世界嗎?當他內心都是怨恨,所接觸到的一切東西都看不順眼;當他處處感恩他人,就會常生喜悅。所以,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我們希望能夠天天盡自己的力量來服務這個地方的人群,很快感應得許多朋友無私的來幫助我們。

  我們在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只有兩個固定的工作人員,其餘的統統都是義工。我自己煮飯煮了一個多月以後就沒有再煮過了,也沒有再買過菜。因為每次上完課,走進廚房就看到兩旁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來的。但我突然想起新加坡許哲女士曾經接受記者訪問說到,她自己沒有買過菜,但是冰箱裡菜都是滿的。我那時候還不能完全理解為什麼。當我自己在下完課,看到這些蔬菜、水果,突然有所領會,因為許哲女士以一顆無私的心去照顧所有有緣的人。而接受到的人,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的感動,毫無負擔、壓力。所以回饋回來,這些朋友也不願增加她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不告訴她是誰拿來的。

  假如她知道是某某人送的,怕她會有心理的罣礙,覺得好像會增加對方的負擔。當我們無私去付出,這些朋友、人民也不希望增加我們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放了就走了。我們現在去跟朋友送禮,都要一走進門就把禮物先拿起來給他看一下,然後還要告訴他,這是某某高山上的名茶,我特別開三個小時去買的。那背後話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所以我拜託你的事你可不要忘記了。為什麼我們感覺到交朋友很累?根源在哪?根源都是有求的心,彼此都有負擔。當我們用一顆至誠的心,完全不求回饋,那交朋友就會深刻感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許多新接觸我們團體的朋友都很悶納,為什麼你們彼此可以笑得那麼燦爛?那個燦爛的背後就是念念只想著如何服務對方、幫助對方,沒有一絲毫求回饋的心。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對人,所有接觸我們的人一定會感到很好奇,他做人為什麼能夠這麼寬容,這麼有愛心?在這個當下,你弘揚正法的機會就出來了。你可以告訴他,我就是因為學了《弟子規》、學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才懂得把家庭、把公司經營得這麼和諧,這麼愉快。

  確實,我們目前在整個中國大陸,已經有十多個老師都無私的在教學,在弘揚中國文化。我也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你要來弘揚中國文化,你要好好發心」,我沒有講過這些話。我們都是先從自己做起,能夠遵照古聖先賢的教誨,懂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些老師都是很自然感受到我們這分對文化的使命感,都是主動把工作辭掉,全力來弘揚。有時候我們還有點擔心,還有點幫他踩煞車。因為這些老師都是學校相當優秀的老師,因為他們學了之後馬上就用在教學當中。

  這些教師有個共同深刻的體會,成績好的孩子,做人處事不一定好,但是只要懂得孝順、懂得做人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一定好。這個事實我們要深刻去思考一下,當一個孩子成績很好,但是不懂得孝順,不懂得做人,他這個好是假的。他這個好,很可能當父母不答應給他什麼報酬的時候,他就不念了,當他離開父母的視線,他可能就不讀書了。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是要父母拿著鞭子陪在旁邊,全家都累;這樣的孩子,保證他去讀大學離開父母以後,會變成脫韁的野馬。我們為人父母者有沒有思考到?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孩子的成績,請問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在做什麼,我們是否有在認真觀察?

  有一個孩子七歲,學了一個多月的《弟子規》,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大家把學了以後的心得上來分享。很多家長也都來了,這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興高采烈坐在底下。這個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話就說到: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我們常常在責備他人說:他都這麼大了,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懂!諸位朋友,這個責備公不公平?你說你先生都三、四十歲了,這麼大了,連這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確實不懂,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不只不能責備,更應該包容、寬恕,更應該用愛心去引導,成就這一生難得的親屬緣分。這個孩子講完第一句,接著又說: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七歲的孩子!他的母親聽到這句當場很錯愕,接著淚流滿面,她很難想像這是從她孩子口裡講出來的話。

  父母為什麼這麼驚訝?因為腦子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眼睛裡只看著孩子所學的很多才藝,有沒有學的可以出去參加比賽。很多父母引以為榮的孩子,很有可能孩子在內心是對父母有頗多的怨言。因為我們逼著他生活得非常的緊湊,有時候都快喘不過氣來,我們忽略了家庭和樂的氣氛。很多學生說,我最不喜歡禮拜六、禮拜天,因為禮拜六、禮拜天比禮拜一到禮拜五更忙。當我們這樣不斷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他學得很雜,內心會很煩躁。而在他成長過程當中,內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導的時候,我們卻都不在身旁,慢慢的「父子有親」的「親」就會疏離,沒有親慢慢會變怨。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當我們從孝、從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學業,以至於他往後自己經營家庭的家業,還有工作的事業,才能夠去成就。確實我們冷靜來思考,人生學業、家業、事業要能真正有所發展,根源在德行。沒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師,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沒有德行,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給下一代好的模範,家庭往後也會經營得亂七八糟。我們難道寧可沈浸在孩子是個博士學位的喜悅,而把他推向往後離婚,以至於家庭破碎的道路嗎?

  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而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人?這些數字都很值得我們靜下來思考。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自殺率也很高,這些都透露出來,我們只追求外在的虛榮,沒有真實內在心靈的健康,沒有真實的德行。我們絕對不願意孩子往後的人生發現這些情境出來,而當我們的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選擇好的伴侶。假如沒有德行,都只看漂亮的女孩子就把她娶回來。但是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我們沒教,我們沒有告訴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諸位朋友,你今天回去問你的兒子或女兒,你問他什麼叫「窈窕淑女」?他們的答案可能會讓我們很驚訝。我有一次在中學演講,問這些中學生,有個女孩她舉手就說了,她說身材很好的女子叫窈窕。你看聖賢人的智慧都被曲解了。

  諸位朋友,為什麼「雎鳩」這篇文章是被放在相當重要的《詩經》的第一篇?因為《詩經》所教誨就是倫常大道,而倫常大道的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是夫婦關係。我們細細深入去思惟,當夫婦關係能相處得好,這個家庭的氣氛相當的融洽,我們已經把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的榜樣演給下一代看。在這樣成長的孩子,一定懂得孝順父母,兄弟友愛,這是我自己親身的體會。因為父母相親相愛,我們在愛的家庭氣氛當中成長,內心充滿愛心,就很自然會幫助別人,會照顧別人;而愛心非常微妙,愈用會愈多。

  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姐姐的同學我幾乎都認識,因為每次她們班級開生日的聚會,都是到我們家裡來開。我的父母很好客,都歡迎她們到家來慶祝。當父母好客,孩子的人際關係就在潛移默化當中建立起來,父母的榜樣直接影響孩子,而兄弟姐妹也懂得互相照顧。當孩子對父母懂得感恩、孝敬,他這分感恩心內化以後,只要他人生遇到提攜他、照顧他的上司、長者,他那一分感恩回報之心自自然然就會生起。一生起來以後,這些好的上司更會感受到這個年輕人相當難得,會更提拔、提攜他。我們的孩子往後能不能得到貴人相助,根源就在他有沒有那分感恩的心,有沒有那分恭敬受教之心,這才是找到根源了。

  中國常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相當正確的道理。因為父子有親,時時感恩心提起來,君臣就有義。當兄弟能夠相處融洽,他那分處處友愛他人、關懷他人的存心內化了,當他踏入校園,以至於踏入社會,他很自然就會友愛同學,友愛同事、同仁。夫婦這一倫能做得好,能做好的表率,五倫都有相當良性的發展。人生假如找到這個源頭,你就不會忙得暈頭轉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婦這一倫的本找到了,五倫的關係都會生長得很好。就是這個道理,才把「雎鳩」這篇文章擺在第一位。

  而「雎鳩」裡面有一句經文很有意思,「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為什麼要採荇菜來祭祀祖宗?原來祭祀祖宗的時候,都是媳婦去採這個荇菜,那個意義很深遠。代表當媳婦採了荇菜放在祖宗的靈前,祖宗在天之靈會非常的歡喜,我們家族能娶到這麼好的媳婦,往後要旺三代。我們接著跟很多大學生、年輕人說,娶一個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得敗三代。這句話他有聽進去,以後看到漂亮的女生他會繼續思考,她有沒有德行?這樣就不會英雄難過美人關。有了德能成就學業,才能成就家業,進一步才有可能成就他的事業。

  事業的成就,所謂守成不易,要打天下不難,要守天下很困難;打天下靠的是機會,守天下靠的是德行、智慧。今天假如你是隋朝的祖宗,傳了兩代就敗在隋煬帝的手上,你會高興得起來嗎?你會想倒不如不要興盛,因為興盛起來不到十年、二十年就敗下來。敗下來以後,不只他會失敗而已,所有的親族統統都得經歷這場浩劫。當一個企業家賺了很多錢,但沒有德行,後來一味的揮霍,又貢高我慢,做錯很多投資。一倒下來,都是連累所有的親族,禍福相倚,禍都藏在大福報裡面。而這個禍能夠駕馭得好,不出狀況,就得有好的道德、學問才行。

  我有一次接到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書,叫《菜根譚》。當我打開這本經書,第一句話寫著「弄權一時,淒涼萬古」。一個人為什麼能夠弄權?因為他有福報。但是當他不懂得在這個福報當中,常常戰戰兢兢謹慎行事,常常感念我有了這個地位,是要好好盡這個地位背後的責任。我當了縣長,我要對整個縣民負責;我當了企業家,在這個企業家的背後,是有責任讓上千上百的家庭有安樂的生活。當有這樣的存心才能夠讓地位、事業長久不衰。

  我們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朝末年有個大官董卓,他那時候位高權重,當宰相。但是因為沒有用他的德行行事,都是魚肉人民。當他死的那天,人民非常的氣憤,把他的頭砍下來,遊街示眾。還不足以把憤怒消除掉,把他的肚子剖開來,塞進一根大木頭,然後放火把他燒了。他的身材非常肥胖,史書上記載,足足燒了三天才把他肚子裡的油燒完,確實淒涼萬古。都這麼樣的做法,人民還無法消心頭之恨。後來他的一個部將把他的骨頭骨灰埋起來,放在棺木裡面,結果當天晚上上天打下雷電,當場把他的棺木從地上打出來。接著又下了一場大雨,把他的棺木整個漂走,確實是死無葬身之地。而他的家族都受到責罰,滿門抄斬,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還要到刑場接受腰斬的刑罰。我們要謹慎,當事業發展得很好的時候,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絕對不可傲慢行事。當然,人要能不傲慢行事,要能面對財色名食睡有所警覺,有所免疫力,那都得紮好《弟子規》的根基才行。

  我有個親戚,孩子就是好大喜功,沒有這麼大的財力,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就去接了事業,後來就垮下來。父親都已經七十多歲,從學校退休,本來還有一筆退休金可以養老,因為孩子生意失敗,錢統統都賠掉了。不只賠掉了錢,還得常常上法院去解決官司問題。人生要高瞻遠矚,當我們能告訴孩子,「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假如我們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只聽得進去好話,那正直的朋友會離我們而去,這些酒肉朋友就會靠過來。諸位朋友,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批評的話?現在很可能三、五歲,人家一批評他,他就一張臭臉給人家看。假如你能看得清楚,這個孩子已經埋下失敗的禍根!《弟子規》每一句話都影響孩子一生家業、事業的成敗,不可不慎。

  我們看到多少企業家,他人生的結局並不很理想。我在大陸看到一則報導,在這二十年當中,總共有一千二百多位企業家自殺身亡。諸位朋友,這一千二百多位大企業家,他在追求他的人生的過程,有沒有警覺到他方向錯了?為什麼會走向這樣的結局?根源都在德行的根基不足,無法觀照、無法抵擋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大學》裡面對於「知所先後」點得非常清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家業、事業要成就,根本在德!「財者,末也」。我們現在冷靜來想想,我們在找女婿、在找媳婦的時候,是把德擺前,還是把財擺前?我們在發展事業的時候,第一個考量是資金,還是自己的德行?這個時代本末倒置的現象相當明顯,現在什麼叫門當戶對?所以離婚率愈高也不是沒有道理。

  為什麼中小型企業的壽命不會超過五年,甚至不到三年?那都只是有資金而沒有真實的德行。要有德行才能選對伴侶,要有德行才能感來好的同仁一起為這個事業努力,所以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當你有了好的人才,這個土在古代是指你有個疆土可以發揮,可以生產、生活。用在現在商業社會,這個土可以當作你有一個市場,有個發展的空間。假如你沒有德,又沒有足夠的人才,來了一個好的機會,你馬上就去發展,險象環生。到時候把事情搞砸了,你在社會上的信用就會蕩然無存。這樣的發展是最穩健、最穩當,有德此有人,有了志同道合的人群就能去好好發揮。

  有土此有財,掌握了這個機會有所有發展,賺取了金錢,這個財不只能賺到金錢,還能賺到人才。因為我們一開始重視德行,你所形成的企業氣氛,企業文化就不一樣,很多好的人才就會被吸引進來,物以類聚。你有了吸引人才的力量,你的企業才能繼續不斷的發展。有財此有用,有了錢財、有了人才,要怎麼用?一定要用在照顧所有的員工身上。《大學》提到,「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今天我們能把錢財用在所有一起打拚的員工家庭裡面,讓他們的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他們工作精神就很愉快,就能很專注。假如他們生活都堪憂,那工作效果相對會比較差。

  假如一個老闆他把錢都握在自己手上,而不願意布施,那就犯了積財傷道的危險。你把財都聚來,不給人,慢慢就失去人心,你就沒人幫忙。在古代,我們常常看到善心的員外,常常都布施醫藥、布施食物給鄉民,結果他都能常保財富,以至於長命百歲。今天假如這個員外統統不救濟這些鄉里,這些鄉里的人挨餓的就讓他挨餓,視若無睹。剛好有一天他們家失火了,會有什麼情境?所有的人會跑出來在那裡觀看,接著會說:蒼天有眼!燒得好!一個人再有錢,水災、火災一次就把它統統帶走了,再有錢也敵不過不肖子孫來花。當我們不懂得去救濟他人,已經把自私自利傳給後代,而後代自私自利,首先會用在誰的身上?用在他最親近的人身上!很多家長都說: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你不要害怕,一切後果爸爸媽媽負責。他不知道孩子從小就在練拳頭,總有一天這個拳頭一定會練到誰的身上?一定會練到最親近的父母身上。確確實實人算不如天算,上天有好生之德,應該傳承的是仁慈之心。

  在民國初年,上海有一個很富有的商人,他可說是富可敵國,有幾百萬的銀兩。有一個地方發生旱災,很多人吃不到東西。他是開錢莊的,錢莊各處都有分公司,有一處分公司的經理,因為當地的災害實在太嚴重,他捐出了五百兩賑災。這個老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斥責這個經理。他告訴別人,他留住財富的方法只有一條,就是聚而不散,錢只要到我的口袋裡面很難再拿出去。他去世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初年,所有的財產是三千萬圓,相當的多。他有十個子孫,分成十份,每個人有三百萬圓。而他的子孫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當中統統都敗掉,還有的子孫己經淪為乞討。從這個事情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真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他的子孫當中還有一、二個人有讀書,比較懂道理,但是家道也是快速沒落。因為損的德太大了,殃及後代子孫。

  我們要懂得有財此有用,用錢靠智慧、靠德行,不只要用在自己的員工身上,還要造福社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你用這樣的存心去經營你的事業,相信你的員工都會非常光榮在你的公司工作。因為廣大的社會人民都會說,這家公司非常有社會責任,非常懂得回報社會,他們在這裡工作都與有榮焉。

  德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我們找到了源頭,找到了根本,往後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將可以水到渠成。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再加上我們懂得立定志向,在這個時代弘傳正法,一定要為人演說,演出好榜樣。在哪些方面演出好榜樣?在我們個人的修身演出榜樣來。當我們是個老師,我們走到學校去,這個班級我們也要演出好榜樣;我們是學校的校長、學校的教務主任,這整個學校也要有個好榜樣。我們是個公司的主管,這個公司也可以當一個好榜樣。當一個家、一個企業,甚至於一個地區,以至於一個國家,都能當好榜樣,那整個世界的人就會起而效法,這樣就能真正能讓聖賢的智慧在整個地球上遍地開花,我們要有捨我其誰的志向。

  師長送給我們一把扇子,上面寫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段《禮記‧禮運大同篇》的經文,我們所有工作的人員看了之後,深刻感受到,師長寫這段經文給我們,目的在哪裡?目的在要把每句經文在廬江湯池鎮把它做出來。要轉經,不能只是讀經而已。怎麼轉?把每句經文變成自己的存心,把每句經文變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能夠處處為公著想,能夠處處親愛別人的父母,照顧別人的孩子。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相信也能夠把湯池鎮的整個風氣、人心往聖賢的大道方向去邁進。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里仁為美」,當這個鄉里的人都有仁慈之心,這樣的生活環境非常的美麗。諸位朋友,里仁在哪裡?有仁慈之心的鄉里在哪?不在外面,在我們的心中。當我們時時替人著想,這一分心會感動一個鄉里的人,可以感動三個、五個鄰居,慢慢這個善的力量就能夠轉動開來。確實修身為本,教學為先,要能成就里仁為美,一定要有發心的老師長期講授《弟子規》,講授聖賢的教誨,慢慢的長期薰修,每個人的學問都能得以滋長成長。

  學習第二個重點,「學貴立志」。除了要有志向以外,「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要爬上高山,要從眼前這一步先落實實踐起。而這個力行的態度要從我們身上開始,我們學一句就做一句,這樣的態度上行下效,孩子也會跟著去力行。我是去年三月十五號到了深圳講課,要去以前,他們是希望能有老師來講《論語》、講《孟子》,不然也講講《大學》好了。後來他們了解到我只會講《弟子規》,他們想不然也好,先來講講看。其實我心裡也想去兩天我就要回來了,因為確實感覺自己很不足。

  去了當天晚上,跟當地很多的老師做交流。很多老師一開始聽課的時候,雙手是叉在胸前,然後頭有一點斜斜的。因為孔夫子教我們君子要有九思,君子要懂得從九個方面去觀照自己有沒有偏離道德、學問。其中第一條叫「視思明」,我們是不是看到了這件事情,就能明白事情的因因果果,就能明白事情的是非對錯,這樣你才能去判斷。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心裡在想:「《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弟子規》不就是教小孩子的嗎?」諸位朋友,我們一個錯誤的認知就足以斷送我們的法身慧命,對於聖賢講的每一句話絕對不可輕忽。但是這些老師也相當難得,在聽課的過程,慢慢手放下了,頭擺回來了。為什麼他們的態度能轉變得這麼快,我們心裡也很明白,因為他們確確實實是有心、用心要把教育辦好,要把下一代教好,只是還沒有遇到《弟子規》而已。

  後來這些老師聽完課以後來跟我做交流,他就說,還沒有聽《弟子規》以前,他常常覺得自己是善根深厚,聽完《弟子規》以後,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諸位朋位,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的境界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到的境界好?前者好,還是後者好?後者。這個也要感謝我們的師長,從一開始就把修身的正確認知教給我們。修行修行,修正行為,能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才叫修行。能了解自己的錯誤是開悟,能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叫真修行。

  後來隔天,他們的老師就找我去跟這班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去上一堂《弟子規》。我一走進門,我就對這些小朋友講,我們今天來上《弟子規》。這些孩子異口同聲「老師,《弟子規》我們都學過了,《弟子規》我們都會背了」,邊講頭還會微微上揚。當老師的要隨時處變不驚,學生投什麼球來,你馬上要接。當下我在黑板寫了一個字,道德的「道」,我跟孩子說:我們學聖賢的經典,重要的是做個道德之人。而這個道字,右邊一個首先的「首」,左邊一個「辶」部,這個辶部代表的是行走,是力行,也就是首先能夠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之人。要能知道、悟到、做到,才是真正得到。

  接著我對這些孩子說:《弟子規》哪一句你們已經做到了?我接著就問,「父母呼,應勿緩」,做到沒有?看著這些孩清澈的雙眼在這裡思考,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沒做到!「父母教,須敬聽」,沒做到!小孩子很單純,你講的道理他能服氣,他當場就會轉變他的態度,反而是成人不容易。「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沒做到。為什麼頭低不下來?因為面子放不下。我常常到各地去講課,都要帶很多錢,帶那麼錢幹什麼?要買各地的面子,不知道吉隆坡的面子一斤賣多少?

  一個人要成就道德學問,成就家業、事業首先要把面子先賣出去。有一對夫妻,他的太太來學了一個多月,有一天回去發生了一點事情,這個太太跟他先生說:對不起,我做錯了。她的先生瞪大了雙眼,對著她說:這對不起三個字居然是從妳的嘴巴講出來的。他太震撼了!他的孩子都已經五歲了,最起碼也結婚六年以上,代表這六年來「對不起」三個字有沒有出現過?請問這樣的夫妻關係會相處的好嗎?一定要把面子放下;面子一放下,德行一起來,就能贏得親友對我們的愛護、尊重。

  這班學生,其中有一位回去以後,他在他的日記上寫的第一句話:蔡老師今天教我們《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我們只花了五分鐘把這個態度教給他,而這個孩子記住學問要做到,這個態度能夠保持多久?諸位朋友,能保持多久?他會把它寫在日記本上,代表印象深刻,他可以記一輩子。五分鐘換一輩子,這才是最高的投資報酬率。我們不能把投資報酬率都看得那麼短淺,只看他的分數,不看德行,那貽害會很大;甚至於說實在的,我們以後會被自己搬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怎麼說?我們都告訴孩子,你只要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你什麼都不用管。當孩子只讀他的書,而什麼事都不管,他不懂得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他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差。而且當他覺得家裡什麼都不是他的事情,他就沒有責任心的養成,而一個人事業能不能有好的發展,責任心是個相當大的關鍵所在。

  有一個老師他到一個超級市場去找他兩個同事,這兩個同事是同一個時間進入這家公司。進去的時候兩個人都是銷售員,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個升了銷售部的經理,另外一個降為售貨員。當然他也不了解為什麼一個升,一個降?當他們寒暄談過事以後,這位老師要回家了,兩位以前的同事送他下電梯。就在要下電梯的過程當中,看到牆上有個公告快掉下來,在那裡搖搖欲墜。他很自然,因為我們學《弟子規》的人特別敏感,會去關懷身旁的人事物,就隨口說:那個東西快掉了。這個被降為售貨的朋友就說,那個不關我們的事。另外這個升為經理的人沒有說話,很自然的走過去,把這張紙拿下來,然後走回來說,待會我送你出去以後,我再回來把它貼整齊。

  從一個小動作當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事業為什麼會升,一個事業為什麼會降?在於他有沒有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有沒有把公司的事情看作自己的責任,有多少責任心就能扛多少的職責。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往往就是從他懂得負責家裡的事務,懂得一個家是靠大家一起來付出、維持。有一個父親聽完課以後,他有三個女兒,他想要了解一下他三個女兒有沒有責任心。就放了一支掃把在他的房間門口,想看女兒進來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叫了大女兒進來,女兒看了一下那支掃把,然後很自然就跨過去,走到父親面前:爸,有事嗎?她爸爸有一點點失望,但是幸好後面還有兩個女兒。他又叫了二女兒進來,二女兒還是一腳視若無睹的跨過去。人生往往是殘酷的,第三個女兒還是跨過去。就在他萬念俱灰之際又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想到誰?想到了他的老婆,他又把他的老婆叫進來,他的太太一看到這支掃把,馬上就把它撿起來放好。

  從這個事件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為什麼媽媽會撿起來?因為她覺得所有家裡的事都是我的事;女兒為什麼不撿?只有什麼事是她的事?只有考試是她的事。請問這樣的孩子到公司裡面去工作,會受到上司的提拔嗎?他能夠感受到這個書已經掉出來,應該趕快把它擺好。為什麼?它會影響整個公司對客戶的形象,他能想得到這裡。假如只是會讀書,面對電腦工作以外的事,他很可能提不起那個敏銳度了。一個孩子是不是人才,絕對不是去念大學的企業管理就能成人才,他所有處世待人、做人做事的能力、智慧都在他小時候就開始在扎根。

  我們對企業演講,還是講這本《弟子規》。企業的領導者能夠把孝悌的風氣帶到他的企業當中,整個公司的凝聚力就會很強。能夠把謹言慎行的態度,整個深植在公司的文化,他們做人做事的分寸就很懂得拿捏。又懂得延伸到汎愛眾,愛一切同事、愛一切客戶,所凝聚的人和就會愈來愈強。有人和,怎麼可能會賺不到財富?

  什麼心才能成就孩子的家業、事業?責任心、孝心、恭敬心、謹慎的心、不怕困難的心。而這些心都在《弟子規》一句一句經文當中建立起來。「勿畏難,勿輕略」,懂得不怕困難,懂得事事要謹慎,不可隨便,不可輕忽。「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的恭敬心不斷在形成。「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他的負責的態度,以至於他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就紮了根。確實這本《弟子規》可以讓企業興盛,也可以讓家族能幾百年不衰。

  學貴力行,這個孩子在往後的學習當中也讓老師、長輩相當的感動,因為從他建立起這個態度以後,他每看一句經文他會提醒自己「我做到沒有」。剛好冬天他的同學鞋子壞掉,他的老師對他講:你把你這雙鞋子借給同學穿,把你新買的那雙鞋自己拿出來穿。老師講完也就沒有注意到之後是什麼情況,突然下午看到他的那雙新鞋正穿在他鞋子壞掉的那個同學的腳上,而那雙自己的舊鞋依然在他的腳上。我們在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深刻體會,常常都是這些孩子至誠善良的心,在鞭策著我們這些老師,可不能比不上學生太多,這樣就很難教導他們。所以,都是他們的德行讓我們不得不好好提升自己。

  這個孩子有一次在他們家大樓底下參加一個園遊會。這個園遊會裡面有很多節目,你每個節目過關可以打一個勾,當你能在整個會場裡面通過,比方通過五關,你就有獎品可以拿。這個孩子去參加其中一個關,叫搖呼拉圈,規定是要搖四十下才可以過關。這個孩子搖到三十七、八下結果掉了,只差兩下。這個阿姨馬上就說:才差兩下,沒關係,我幫你打勾。這個孩子馬上跟阿姨講,我們要誠信,守信用,沒有做到就不可以打勾。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做過那個阿姨做的事情?教孩子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好惡,要對照《弟子規》上的經句才行。我們教給孩子好惡,那是感情用事,他就不能建立他正確的德行跟理智。

  學貴力行,另外一個小孩他聽完課以後,隔天在她父母的門前等待。等爸爸媽媽走出來,這個小女孩對父母深深一鞠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諸位朋友,她的爸爸很驚訝,也很高興,但是馬上去打了一通電話到幼兒園去詢問。問說昨天發生什麼事,我女兒為什麼跟我問好?這個父親很有教育敏感度,他了解到女兒懂得問安、懂得關心父母,一定是學校有教,他了解完以後才能夠跟老師有很好的配合。一個孩子學習的成長快慢,決定在親師有沒有密切的配合。當家長懂得配合,孩子在學校要遵照聖賢教誨,孩子回到家,依然接受智慧的薰陶,不出三年、五年,氣質、德行必然會有很大的轉變。

  假如老師教,學校是一個標準,回到家裡,爸爸媽媽沒有遵照《弟子規》。爸爸一進家門,襪子一脫就亂丟,那他能不能歡喜的去奉行這些教誨?就很困難了。當然假如你剛好看到先生把襪子丟在沙發或地上,然後妳跟兒子都學《弟子規》,接下來怎麼辦?這個變化球會不會接到?你要不要當場對你先生講:你都沒有做《弟子規》,你沒看到孩子都在看!假如你這樣跟他講,他做不做?雖然面子很貴,不過有時候還是要給他留點面子,人情不可當面衝突,「上善若水」,要用溫柔的功夫去克服。這位媽媽就對她兒子講,她說:兒子,你看爸爸工作得這麼累,這麼辛苦,很累了,你趕快去幫爸爸一個忙,把襪子拿到浴室裡面去放好。這麼一引導,孩子只想到什麼?爸爸真的是太累了,一下就攤在那裡了。兒子就去把襪子放好。請問她的先生會有什麼感受?

  確實,我們學習《弟子規》要很冷靜,我們學習《弟子規》要讓家庭愈來愈和樂,這是目標。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用我們通權達變的智慧、方法了。往後她先生就沒有再做這個動作,甚至於看到兒子要過來拿,他都自己趕快想起來去放好。確實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能夠善巧,能夠先去做到這些教誨,那家庭的轉變,以至於企業的轉變,也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是我們提到學習重立志,學習重力行,學習也要重方法,還有學習的順序也要知所先後。這一段我們下午才來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