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6/12/16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05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這是我們第二個禮拜在桃園孔廟跟大家一起來研討中國文化,「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我們要承祖宗聖賢的教誨,來開啟啟示後代子孫,這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心;假如我們沒有信心,我們教的這個道理,我們只有,比方八成的信心,那我們傳給下一代剩幾成?可能剩六成,傳到第三代可能都不到五成。所以我們對聖賢教誨、對真理的信心要有百分之百。曾經在孔夫子在的時候,有一次有戶人家他行善已經三代了,他們家的母牛,他的母牛是黑色的,結果生了一隻小白牛(白犢),生下來,大家就去問孔夫子:這是什麼徵兆?夫子說:吉兆。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父親眼睛瞎了。諸位朋友,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會不會在那裡想孔夫子講的話不能信?我們人生遇到一些情境,我都做好事,怎麼還是得到這些不如意?當我們遇到一些境界起了這個念頭,那信心就開始下降,甚至於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都來了。所以這個信心是時時刻刻不能動搖。

  接著這個人家他的母牛又生了一隻小白犢,黑母牛又生了第二隻小白牛,又有人去問夫子:這是什麼徵兆?夫子又說:吉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兒子眼睛也瞎了。諸位朋友,我們對孔夫子教誨的信心有沒有動搖?現在聽起來沒什麼感覺,假如真的我們家是這樣,那可能就受不了了,就在那裡蒼天!這兩件事情以後,夫子還是非常堅定說這是吉兆。沒隔多久,這戶人家是宋國人,宋國人跟楚國人發生戰爭,宋國人幾乎這些身體健全的人統統被調到前線打仗去了;因為這對父子眼睛瞎了,不能打仗。那場戰役超過一半的宋國軍隊都死了,死得非常慘烈。戰爭過後,這對父子的眼睛統統復明了。所以這要有真實的信心。

  夫子教誨我們,「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易經》也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面對這些教誨,我們要堅定不移,「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只要行善,好的果報自然會來臨。但是這個好的果報,我們可千萬不能用自己的好惡去判斷,喜歡的叫好的果報,不喜歡的叫壞的果報。

  在明朝時候,有個從商的人,他的父親賺了不少錢,要臨終以前就跟他講:兒子,今天我生意能夠做得這麼成功,就是因為我在秤上動了手腳,人家賣貨給我都是重入,我賣出去都是輕出;所以賣貨給我的人被我佔了便宜,我賣出去的時候,客戶也被我佔了便宜,這是我賺大錢的訣竅。結果他父親就去世了。去世以後,這個兒子很有良心,他就把這個秤給毀掉,不願意再學他父親用不法的手段賺錢。結果過了沒有多久,他的兩個小孩全死了。諸位朋友,假如是我們會怎麼想?你看,我把錯誤做生意的方法,我把它改過來,怎麼我的兒子都死了?

  因為他心裡很不平,上天就有感應,就有個天神在夢中告訴他:你父親他本來命中就可以賺很多錢,但是因為他用不法的手段,其實他的錢已經折掉一大半;而他的錢不只折掉一大半,他這分不好的心,這分佔人便宜的心,感來了兩個孫子是要讓他喪家亡身的,讓他整個家族垮掉,就感來這兩個孫子;因為你沒有繼續用不法的手段做生意,你這一念善心把你們家的家運給轉了,所以這兩個兒子本來是要來破你們家的,現在你已經斷惡修善,而且做生意很公平,又樂善好施,所以往後你還會有孝子賢孫來到你們家裡。後來,他也不改他做人的原則,就感來非常好的孩子。

  從剛剛這兩個例子來談,其實,我們在力行聖賢教誨的過程當中,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縱使遇到挫折,也都要在這個考驗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大家可能也曾經聽過孔夫子他要到楚國的時候,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斷糧,沒有飯吃。你看,聖人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劫難。但是聖人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是當他遇到劫難的時候,聖人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而凡人遇到劫難很可能就自暴自棄,差別就在這裡。聖人可以逢凶化吉。諸位朋友,大家有沒有遇過七天沒吃飯的經驗?能夠七天沒吃飯,然後又沒有怨天、沒有尤人;甚至於七天沒吃飯,夫子依然還是絃歌不斷,還是在彈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慷慨講授,還是在那裡講課。七天沒吃飯,為了承傳大道,他沒有絲毫的灰心喪志,完全沒有。

  結果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有點受不了,第一個學生就站出來,大家猜一猜,第一個學生誰先站出來?子路比較直率,他馬上就出來,他說:夫子,你不是說做好事就有好報嗎?怎麼我們落得七天沒飯吃的下場?接著夫子就跟子路講「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一個人做好事,不是說馬上就得好的果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不是做好事馬上就有好的結果,做壞事馬上就會有報應。因為善報、惡報它的因素很複雜,我們種下善的種子,可能明天就有好的果報,也有可能十年之後才會有好的果報,甚至於有可能下輩子才會有好的果報;為惡亦然如此。但是假如我們現在念念是善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因為我們都是善的念頭,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感來的都是好的因緣,所以惡、不好的這些事情慢慢就離去了。

  大家應該很有感受,我們走入聖賢的教誨,接觸到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像社會再怎麼亂,感覺自己還是在過太平日子,這叫共業當中有別業。社會雖然有些亂象,但是只要我們是善念,那就不會招感來惡的境界。所以夫子就跟子路講到:我們行善是我們應盡的本分義務,絕對不是希求好的果報,縱使人家都不理解我們,我們依然行善,依然堅定不移,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接著夫子又講到,「芝蘭生於深林」,芝蘭長在深林裡面;「不以無人而不芳」,不會因為沒有人看到,它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君子立身行道,絕對不會因為一些障礙而改變了他的氣節。

  我們剛剛提到行善都是我們應盡的本分,包含人與人當中的五倫關係,要孝順父母,要忠於國家、忠於團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對自己的另一半要忠貞,要恩欲報,要珍惜彼此這段因緣;再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而當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假如我們有一個念頭覺得:我對我爸爸挺好的,我爸爸應該也要對我好;或者是我對這個領導很忠誠,領導應該多重用我;以至於到夫妻,我對我太太這麼好,她應該在親朋好友面前多講我的好話;以至於朋友。假如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還有一個念頭覺得應該有所回饋我,其實,我們已經不是真正在倫常大道中用我們的本善在生活。因為五倫本乎天性,我們本善之心自然流露的,絕對沒有談條件的;還要誰怎麼對我,我才要怎麼對他,那已經不是用我們的自性性德在生活。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冷靜觀察自己,有沒有在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不只跟人計較,甚至於跟上天計較,應該要給我多一點好的果報、好的回饋。用有求的心做事,那很難感動他人、感動天地。所以「萬類相感,以誠以忠」,人與人以及天地萬物相交感,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誠的心、忠貞的心才能夠交感。

  遇到這個情境,夫子告訴子路這段話,我們好好的去立身行道就對了,不會為了這些不好的境界而改變我們的氣節。結果子路聽了這些教誨,也很受教,因為子路他是聞過而喜。我們在看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可不要在那裡想子路比較勇猛、比較魯莽,然後就輕視這些聖哲人。其實,他們跟孔夫子比起來德行稍差,跟我們比起來,那我們比不上他們。從這裡我們看得出來,子路是聞過而喜(聞善言而拜是大禹),人家點出他的過失,他很高興,感謝他。所以《弟子規》其實每一句經句對我們修身,對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對一個人的家業、事業,每句都是成敗的關鍵。我這麼講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受得到?其實,我們冷靜來看看,「父母呼,應勿緩」,居然影響到一個孩子的人格,包含他的家業、事業,有這麼嚴重嗎?所以中國人的教育抓的是根本,絕對不是抓枝末;他會背多少書,他會多少國語言、多少才華,不是看那些東西,因為這所有的能力都為德行所用。

  上次我們結束以前提到士先器識而後?你們都入定了!我去拿個引罄來,「咚」。因為我們教過小學,會有一個壞習慣,喜歡考試,常常動不動:上次講的,記不記得?「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都是指一個人的心境,他有非常恢宏的氣度,心量很廣大,很有見識,可以看得很深遠,就是很有智慧。我們一開頭講到,對聖賢的教誨都要有信心,我們才能得利益,你沒有信心,這句話你就不得受用。你看,這句話現在幾個為人父母的人認知到了?教育好一個孩子,首先是他的心量跟他的智慧要看得很深遠,那我們看現在孩子的心量怎麼樣?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假如這個顛倒了,我們上次講到心量狹窄跟心量廣大,一個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所開的是一千多年不敗的家風;范仲淹先生的後代子孫到清朝以前,總共出了七十二個尚書,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七十二個部長級以上的官員,宰相也是很多個。所以這千年來家道最興盛的就是范仲淹先生。

  而很可能范仲淹先生那時候在努力憂國憂民,照顧他整個宗族的生活的時候,會有很多的人說:范仲淹很傻,傻到連死了棺材都買不起。假如現在有一個人真的憂國憂民,然後死的時候連個棺材都買不起,我們會怎麼說他?所以到底誰傻很難說。雖然他們家買不起棺材,但「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多布施一些窮困的人,然後讓他的家族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這分道義傳給了他的子孫。所以有了這麼寬廣的氣量,對家族才能綿延千年不衰。不只對家如此,對國亦如此,我們剛剛看到七十二個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代表整個一千多年來,在每個朝代,不管是興盛的時候或者是在衰敗的時候,范仲淹的子孫都在其中救民於水火,都擔任重要的職位。

  上次我們也有提到,范仲淹先生在他們家的祖堂取名叫什麼堂?歲寒堂(幸好你們回答出來了,不然我下次不敢來了)。歲寒,那是取自《論語》孔夫子的教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那就代表著希望他的子孫在任何朝代交替的亂世當中,也依然能夠堅定他的氣節,造福於人民。清朝為什麼這麼重視中國文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范仲淹的後代子孫范文程,他那時候看到明朝氣數已盡,滿清氣數比較旺,很有可能拿下天下;但是在朝代交替當中會有很多的殺戮,他趕快去親近皇太極,把中國文化的道理告訴他,減少很多殺戮屠城,那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以至於滿清入關以後,不是用他們的文化來治理中國,而是用幾千年的聖賢教誨治理中國,把亂世很快就平定下來,一開就開了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所以范仲淹的子孫在整個中華民族當中,那積的陰德不知道有多厚,我們都算不清楚了。但最重要的,就是范仲淹這分心胸氣度,還有這分氣節時時在提醒他們的後代。而范仲淹的後代都會得到他們父母還是爺爺、長輩的一些教誡都提到,身為范仲淹的後代,做好是你應該盡的本分,做得不好會侮辱千年的祖宗。所以他們的家教都非常的嚴格。

  另外,歷史上一個反面的例子,上次我們提到曹操,他就沒有寬廣的氣量,所以自己拿到權力之後,幹了很多遺害人民甚至國家的事情。他在逃難過程,本來他父親的一個朋友要幫助他,讓他住下來,他還因為疑心把他們全殺掉了;後來知道原來是誤殺,他居然講了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你看,心胸這麼狹隘。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心胸寬廣才能感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眾志成城。其實,我們很冷靜的來看,在現在的社會絕對要有人和,家道事業才能好、才能有成就;絕對不可能靠一個人家庭就好了,靠一個人事業就發達了,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都很清楚人和很重要,我們什麼時候成就孩子未來的人和?就是在他現在的心地當中成就他未來的人和,就是這個寬廣的心量。《論語》裡面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是結果,原因這《論語》都講得很清楚,「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覺悟的人會在原因當中下功夫,迷惑的人只希求那個結果,但是又不種好的因,再怎麼希求也得不到好的結果;每天就在那裡做白日夢,患得患失,別人的孩子都能這樣,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剛剛我們念的這句《論語》就了解到,一個人對他人有恭敬的心,他就能感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弟子規》第一句話就是讓我們長養恭敬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就成就了一個孩子主敬存誠。

  中國的學問,主敬存誠,對人都是一分真誠恭敬的心。荀子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先從恭敬心開始的。我們的孩子成績要好,對誰恭敬?對父母恭敬、對老師恭敬、對學問恭敬,他一定學得好;甚至於對課本,《弟子規》這本書恭敬。諸位老師,當我們拿著這本《弟子規》給我們的學生或給我們的小孩:這本是人家送的,不用錢的,拿去。他用不用心學?是!他沒恭敬心。但是假如這本《弟子規》要拿給孩子的時候,告訴他:這本是依照孔老夫子的教誨編成的,而且是幾千年文化的集大成,所以這本《弟子規》就好像五千歲的老人,五千歲的老人有很高的智慧,它能成就你一生健全的人格,而且這本書是楊淑芬老師一筆一劃用她的真心寫出來的。孩子看到這本書都想到這些情景,又是很多無私付出的人出錢來印的,然後才送到我們的手上,我們要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學每一句,學一句要做一句。

  所以教導孩子以至於我們自己,面對一個因緣都應該慎於開始,一開始就是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等態度已經不對了,他已經在糟蹋那本書了,你才告訴他:這個要愛惜,那個得來不易。他可能當耳邊風聽。所以教育當中很重要的一點,「禁於未發」,在他還沒有形成不好的態度以前就要把他禁止。而《弟子規》裡面禁於未發的句子很多,「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你看有「絕」字、「勿」字的都是禁於未發。像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算不算禁於未發?算,他傲慢心還沒長以前,趕快長他的恭敬心。長善其實就是救失,善心起來,壞習慣就不會長出來。現在的孩子對父母脾氣很大,那是對父母沒恭敬心。你看,我們成長幾十年下來,什麼對父母脾氣很大?父親很嚴肅看我們一眼,我們就乖得跟綿羊一樣,哪有可能還對父親忤逆?腦海裡就沒這個態度,那都是禁於未發。從這個經文我們就了解恭敬心很重要,百事之成,必在敬之。

  「其敗也,必在慢之」。這件事情明明已經起來了,但是後來又失敗了,就是因為傲慢。我們看到目前很多企業,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大陸,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七到八年。諸位朋友,這些數字我們看了以後會有什麼想法?我們都很希望孩子以後能當老闆,當多久的老闆?我看到這個數字想法不一樣,中小型企業二點九年,這叫幹什麼?這叫胡鬧,是不是?他很傲慢,我可以當老闆,統統不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恃才傲物,才會幹出這種事來。而且二點九年,一上去就下來了,然後倒了以後沒事了嗎?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對!前面收集來的資金,那可能是親朋好友幾年、幾十年的積蓄就被這樣玩完了,然後員工也沒有出路了。

  所以人要有恭敬、戒慎恐懼的心,事情才能夠長盛不衰;沒有恭敬心,遲早完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假如有那分恭敬心,員工的生活都跟我維繫在一起,所有親朋好友的資金,人家都得來不易,我應該要好好經營,他就不可能是這個結果。甚至於很多父母的退休金統統被搞進來了,結果一垮下來,還負債,母親、父親都已經六、七十歲了,還得上法院,因為兒子又用他的名字去借款。你看這樣的晚年,那不勝唏噓。甚至於當兒子在做老闆的時候,父母還搞不清楚再過一年、二年是這個下場。為什麼父母看不清楚?父母也是重虛榮心就看不清楚,真是這樣。

  我們有一個老師,他很認真在推廣中國文化,他也把他的工作辭掉,專職在做。他的母親就有點捨不得說:你現在這樣公益的在推廣,你也不多賺點錢。就有一點捨不得。剛好他的母親生病了,因為他在推廣,他也很孝順,所以他就每天都陪著母親養病。所以母親看到這個情境有點安慰。假如孩子都去賺錢,那誰來陪母親?剛好在病房隔壁床住了一個醫生的母親(醫生的母親本來就認識,後來又住在一起),本來常常都在那裡誇耀:你看,我的兒子每個月收入多少錢。都很自豪。結果就在那段時間,她的兒子因為貪污受賄,所以被關起來。這個母親也很落寞。其實你看,當她的孩子在貪污的時候,她知不知道?她很有可能知道。但是因為好虛榮,愛財,當作沒看到。所以今天孩子出了很大的問題,關進牢房,父母都要反省,冷靜!從小廉潔有沒有紮在孩子的心中?恭敬有沒有紮在孩子的心中?這都是關鍵所在。

  當都在醫院裡面,這時候這位教《弟子規》老師的母親就比較欣慰:我的孩子現在隨時我需要他的時候,他都能過來。所以《弟子規》的每一句都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性。比方,再舉一句,「冬則溫,夏則凊」,這句話重不重要?冬溫夏凊,在心性上就是一個孩子從小形成孝心,從小就有那種時時體察別人心情或者別人需要的能力,就從對父母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當中形成。而這個孝心自然「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他那分孝心自然就延伸到忠於國家、忠於上司、忠於股東、忠於客戶,自然就形成。但是這個孝心沒有形成,「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這句「父母呼,應勿緩」跟「冬則溫,夏則凊」沒有形成,孩子愛人、敬人的心就形成不了,那他這輩子鐵定遭殃,鐵定得不到眾人的相助。

  現在的企業家,聽說還有一篇文章叫「企業家抓狂」,就是找不到人才!這些剛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叫他觀察客戶的需要,他都很遲鈍。你做服務業,當然就是要時時能體察別人的需要,不只體察不到,還要人家叫。所以很多企業家說他們公司都變成培訓機構,這些員工的能力太差,還得培訓他半年、一年才能上崗,所以很無奈。甚至於是面試寫履歷,寫好了然後來面試,主管就跟他講:你自我介紹再講一遍。看看他會不會講話,結果這個社會新鮮人說:我上面都寫得很清楚了,幹嘛還要我講一遍?主管遇到這種人真是也很無奈。更誇張的,他們來上班之後跟人家處不好,居然父母到公司來找領導說:你要多幫幫我兒子,他人際關係不好。把公司當學校,你看有什麼辦法?所以他孩子假如這些能力都沒有,那鐵定會被人家三振出局。父母有沒有這麼深遠的見地?現在這每一句《弟子規》都在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心態、人格,他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也曾經跟大家提過很多次,我這輩子遇了好多貴人,其實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對長輩要有禮貌,有了這分恭敬心,才感來這些因緣。恭敬心不起,我們孩子的人生往後會憑添多少的阻力、障礙,算都算不清楚。所以輕重緩急、先後順序,這是一個人的智慧。《弟子規》大家從心地上去看,那句句都是成敗的關鍵。古人教人,無非存心、養心,求其放心而已。抓這個根本,無非是讓他的存心都有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求其放心,把本善的心找回來,把它開顯起來。

  剛剛我們提到中小企業二點九年,大型企業七到八年,你看,大型企業員工都上百,才沒多久的歲月就倒下來。在韓國有一家汽車公司大宇集團,他的企業是韓國第二大的汽車公司,發展得很快,沒幾年的時間就發展到全世界去了。但是因為老闆事業做大了之後,非常的恃才傲物,所有股東、員工的話都聽不下去;後來一下子破產,逃亡到海外去了。他全世界分公司六百家,員工上萬人,你看就因為傲慢,聽不進勸告,一倒下來,上萬人工作出問題,股東也很多,他就跑出去了。結果韓國還組成殺手團,就跟他勢不兩立,組成專門追殺他的組織。後來他逃亡海外,實在是度日如年,都已經是老人家了,回國投案;在外面每天想著有人要殺他,可能也是提心吊膽,後來才回國投案。

  所以我們都要很冷靜的來看這些事例,今天當他在叱吒風雲的時候,是否已經看出來往後的敗象?其實都看得出來。看得出來的人想勸他,因為他可能《弟子規》這句沒學到,他就敗得那麼慘,所以《弟子規》是寶典。哪句話沒學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他這麼大的企業,旁邊有多少人,怎麼有可能沒有任何一個人看得清楚問題在哪?但是就是沒有接受別人勸誡的雅量,造成他往後大的失敗。所以謙卑受教的態度絕對是他一生成敗的關鍵。所以從小孩子要有接受別人意見的雅量。但是我們冷靜來看,現在的孩子聽人家批評聽得進嗎?假如他聽批評聽不進,他現在縱使考第一名,你往後都要收拾他的殘局,因為他輸不起!接受不了人家的勸誡,他很可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我們以前在教書的時候,成績中等的人心裡比較沒有問題,反而是成績一、二名的人,見不得人好,輸不起。這每一句當中都是心性的教育。

  我們話說回來,剛剛是提到子路是聞過而喜,大禹是聞善言而拜,這是聖人,真正聽到人家好的勸誡,他真拜下去感謝!子路,人家批評他的過失了:謝謝你,把我的缺點指出來。諸位朋友,當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曾經九十度鞠躬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你真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你曾經這麼講過的舉手。這個動作一做下去,這個榜樣可能就紮在孩子的心田當中。現在的孩子,我那時候講:現在的孩子聽不進去人家的勸告,好像七、八歲就聽不進去。有個家長說:什麼七、八歲,二、三歲就聽不進去了。二、三歲就聽不進去,就喜歡聽好話,那還得了!一個人喜歡聽好話,招感來的都是逢迎諂媚巴結的朋友!那個真正正直的人,他絕對不會去巴結別人。所以到底我們現在孩子的態度有沒有聖人的態度?現在的孩子,你指出他的缺點,他馬上給你頂一個禮說:謝謝爸爸。有沒有?有的話,要通知我一下,我們特別照顧,那以後一定是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才,他有可能是大禹來轉世的。聞過而喜,這是賢人。

  我們現在自己想想看,人家一批評我們,我們當下的念頭是什麼?當下覺得很難受,還是當下說:你給我記住!聖狂就在這一念之間。在宋朝的時候,宋仁宗,大家聽到這個「仁」,那已經算是不容易了,才被封為宋仁宗。有一次,剛好春天他出去散步,旁邊有些侍臣陪著他一起走,剛好他看到樹枝的嫩葉剛長出來,他順手就折了一段下來,結果旁邊的臣子馬上說:皇上,春天是萬物生發的時期,你怎麼可以傷害生命?就勸他不可以亂摘草木。結果宋仁宗聽了,馬上把樹葉就丟在地上,哼,就走了。這樣還稱為宋仁宗,他沒有說:給我拖出去砍了。那不錯了,脾氣還能壓得下來,只是當下還伏不住脾氣,但是事後走了:真的是有點道理。因為他做皇帝,那是全國人民的榜樣,上行下效,當然對自己就要比較嚴格一點。

  而且,你看我們現在的孩子有沒有愛護草木?父母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情況?他拿著棍子都在那裡亂打樹木,我們大人不要覺得樹木又不會痛,他只要對生命不愛護,對人也不會愛護的,為什麼?任何一個動作,他的心性要不就是在提升,要不就是在墮落。小時偷針,大時就偷金。所以我們的聖哲人對一個動作所造成一個人心性影響特別的謹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剛剛講到的是「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的重要。

  器量,我們回到剛剛談的。有一對姐妹念小學,大姐有一天回家去,就跟她的妹妹講:今天有個朋友問我這一題數學怎麼做,我不告訴他。結果她的妹妹說:假如是我,我一定會告訴她。她姐姐一想妳這麼有愛心?接著她妹妹又講:我一定會把錯的告訴他。(夭壽!)你看,這種人會有福報嗎?現在這種情況還不少,我以前就幹過。所以為什麼以前工作一年可以換十來個工作?人沒有福氣,怎麼幹都會是不好的下場。但是人一有福氣了,幹什麼都可以幹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如何從命運多乖舛轉成現在命運一帆風順,愈走愈寬廣?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