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07/10/14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49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天氣比較涼爽下來,大家要多加件衣服,不要著涼、感冒,因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其實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德行不單是自己的,也是我們父母的,也是我們孩子的、家人的,也是所有關心我們人的。因為當我們身體不好,除了自己難受以外,可能父母比我們還要著急,親人比我們還要難受。真正孝順父母、愛護自己的家人,一定會謹慎的愛惜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要愛惜自己的德行,我們有了好的德行,父母感到光榮,而且自己的孩子、甚至於後代的子孫,都會為引以為榮、都會效法學習。有一句格言提到「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我們這個心就好像一畝田地一樣,我們用善心去耕耘它,之後世代子孫以我們為榜樣,來效法。

  我們常舉到的很多聖賢人的後代,他們時時都覺得不能給他的祖宗丟臉,要引以為效法的對象。像我們桃園縣范副縣長,他是范文正公的後代,當我們在平鎮高中的課程,范副縣長上台第一句話是「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光是聽到他稱呼自己的祖宗,就可以感受到他內心那分崇敬的態度。接著第二句是「我沒有給祖宗丟臉」,你看祖宗的德行,讓他們一輩子都如此的戰兢惕勵,不敢以身污辱了祖宗。我們希不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孫,想到我們這一生的行為風範,也能產生這樣的德化力量?這些聖賢人做得到,我們也要有信心,自己真正用心也能夠做得到。

  夫子的教誨很多,其中倫常大道,五倫八德,這都是關鍵的綱領所在。包含我們昨天講到的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也代表一個人應該有的德行,應該盡的本分,這是常道。假如五常人們沒有好好去奉行,就偏離做人的正道,會把人做得很不像樣,就會很混亂。我們要觀照自己有沒有在這個做人的常道當中,更重要的要把五常能夠傳承下去。面對家庭我們要傳承給下一代,以至於面對社會民族,我們應該也要做出表率。因為家庭有家庭的本分,我們身為一個炎黃子孫,也有我們應盡的本分,其實本分就是做好的樣子來啟發他人。

  仁愛的心,在孟子的教誨當中,提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愛的心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假如沒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好像人沒有兩隻手、兩隻腳一樣,已經不完全了。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仁慈的心?我們有沒有教給下一代仁慈的心?那天聽到一個長輩在講,說有個小學生回到家裡,很興奮對著他媽媽說:媽媽,我們班今天發生一件大事。其實我們在跟孩子溝通,都要能了解他的心情,了解他那分歡喜、快樂,那跟他溝通起來,他分享起來就會覺得媽媽很喜歡聽我的內心話,媽媽跟我常常溝通得很好。假如不能去體會孩子的心情,一下子就「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可能他那分喜悅的心都被我們潑了冷水。這個媽媽就對孩子講: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孩子接著說:媽,今天我的同學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他的便當給打翻,他就沒有飯吃了,我們同學好幾個人,都把自己的飯拿一些給他吃,而我是拿最多的。諸位長輩、朋友,大家聽到這裡高不高興?高興。這個孩子這麼有道義,這麼有仁愛心。他的媽媽馬上把他的頭按一下:你這傻孩子,那都是媽媽賺錢給你買的,你怎麼給別人吃?這樣引導孩子,本來他有一顆仁愛的心,可能被我們錯誤的引導,心量就愈來愈小,只想到自己。以前古代教學都是教「吃虧是福」,心量要大一點才對。現在這些認知都不是很清晰,量大應該是福大。

  有個法官他從小教他女兒一定要誠實、守信,要勇於承擔,要處處為人著想,這女兒就記住了這些教誨不敢忘記。他女兒後來到海外去發展,在美國發展。發展的過程當中,他女兒發現自己有個錯誤,讓公司損失了十萬塊錢,她就勇敢的承認。其實很有可能不敢承認,之後就趕快辭職跑掉了都有可能。其實好像跑掉是沒事了,那是眼前看起來沒事,當公司了解到是因為我們的過失,我們沒有承擔就跑掉,很可能我們的社會信用就會大打折扣。現在往往看到眼前的情況就要逃避,其實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因為記得父親教她要誠實,她當下就決定去給她的老闆承認錯誤,看該賠的賠或者是該被辭職,她也沒想那麼多,只想著一些做人的原則。

  後來去給她的老闆承認過失以後,她老闆的表情很驚訝,突然就站起來,在自己的辦公室走了好一陣子,繞了幾圈。她其實在那裡想,是不是老闆決定要把她辭掉了?但突然老闆從他的口袋拿出一支很名貴的筆,就說「來,這支筆送給你。我這陣子常常在想,亞洲的市場到底要派哪個人去負責,我又不會講中國話。今天你居然這麼小的金額,你都承認錯誤,代表你非常誠信,我很高興找到你這樣的人才,我決定讓你去大陸,做亞洲部分的負責。」你看一個誠信,人生的福分就降臨了,當我們起了孝心、起了善心,很可能就化掉生命的一些劫難。

  我們很多去參加課程的年輕朋友,都是因為媽媽叫我去,我怕媽媽失望,勉為其難來了。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有福分,幾天的課程,有幾句對他人生有啟發,他就受益很多了。還有個朋友,他曾經看師鐸獎頒獎典禮,看著看著突然放聲大哭。為什麼哭?他回想我這輩子十多年在學校裡面,怎麼就沒有遇到一個這麼好的老師?哭是因為沒遇到像這麼品德崇高的老師。他自己也染上很多社會不好的習氣,人生也墮落了,雖然看起來是有錢,其實內心還是非常的空虛、無奈。他那些眼淚也沒有白流,那是一個人真正想要學好,向上的這顆誠心,果然誠則靈,真誠就能感通。過沒多久,他就在電視上看到我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在電視講課、講經,他就很專注的看。一開始,一堂課是一個小時,他很專注,可是五分鐘以後就開始夢見周公,就一睡五十分鐘都睡掉。但是他很有毅力,從本來五分鐘就開始睡,慢慢撐過來,十分鐘、十五分鐘,撐了幾年以後,現在可以看五十分鐘不打瞌睡,其他再小睡一點。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他那時候做房地產、做工程做得還不錯,因為他很想學習做人的倫理道德,他決定把這些工廠、這些生意統統收掉,自己專注學習。親朋好友都說你是不是腦袋瓜有問題?這麼好賺你還不賺。他說不管了,我已經遇到好老師,這輩子要好好學習。親朋好友勸他,他也不聽。後來過沒多久,因為他收起來的時候房地產很好,他開始學習沒多久,房地產狂跌,他這些親戚朋友跟他同行業的人都損失慘重。然後他們就流傳說那個人很會算,他知道,算得出來可能要跌。其實不是,一顆好學的心,把他的災難給化掉了。

  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個女士也是常常跟先生吵架。什麼情況吵架?一些生活的細節都可以吵翻天。比方說先生下班回來,看到拖鞋沒擺好:妳在家裡,怎麼沒把拖鞋整理好?太太馬上說:你沒看我這麼忙,你就把它排好就好了。就吵起來,吵到最後先生可能拖鞋一丟都飛得老遠地方去了。脾氣不好真的是家無寧日。後來因為吵得太厲害,她的母親常常勸她,你就去中心聽聽課!她心裡想,我都四十歲的人了,我什麼不知道。所以,人生傲慢會吃大虧,俗話講「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有時候多多聽人家人生經驗,也會給自己一些啟發。

  那天又吵完架,剛好走過教室,她心裡想媽媽都說了,那就進去聽聽看!進去坐下來,其實她也沒聽多少,但突然聽到一句「各自責」。大家都沒反應,都已經上好幾次,要考試了。「各自責,海闊天空」,您真是把它發揚光大,很好,各自責,海闊天空加天清地寧。「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從這句格言我們感覺到,天堂跟地獄在自己的一念之間。能互相反省,天清地寧,都是互相指責,可能一件小事都天翻地覆。所以聽了她也有所反思,又聽到說要多看對方的優點,多看另外一半的優點,不要只看另外一半的缺點。人真的是需要被提醒,這麼一提醒,她就想到,我先生其實也只是脾氣大了一點而已,他其他方面也很好。這個心念一轉,現在夫妻的情況好很多。

  而他們家還變成我們的民宿,因為現在到廬江中心去學習的人很多,我們也招待不完,住不下。當地很多的鎮民他們家,都變成臨時可以提供給這些學習的同胞們很方便的民宿。他們家也變民宿,也煮些素食給這些來的朋友們吃,做起生意來。順便還給他們講講課,想當年我夫妻是怎樣怎樣,現在是怎樣怎樣。那時師長的理念,不只我們中心的老師要會講《弟子規》,更重要的是整個鎮民他們學了以後,他們也能表演《弟子規》,也能講《弟子規》,這時候整個環境給人潛移默化的力量就非常大。所以,我們要多聽父母、多聽老師、多聽善人的話,我們人生就多福分,少災難。

  剛剛提到這個女孩,她承認了自己讓公司損失十萬,結果公司反而覺得她值得信任,把她派來負責。她回到自己的家,她都是住自己家裡,盡力的去陪陪父母。依照公司來講,是可以讓她去住很高級的旅店,她都把它省下來,不願意亂花錢。所以,我們仁愛的心要從小教給孩子,道義的心也是要從小教給孩子。孩子懂得去愛護他的同學,這是好事情,我們不應該否定他才對。

  有個三歲的女孩,那天她的爺爺拿著人家送他的一隻羊,還有一隻活魚,那隻活魚還挺大的。回來以後,因為羊一隻很大,爺爺拿起刀就要把牠分一段一段。這個三歲的女孩站在旁邊給爺爺說:爺爺,牠會痛。我們可以感覺到一個這麼小的孩子,仁愛的心是她本有的,甚至於沒有生命的那些布偶,她們都會疼惜,都不忍心傷害、破壞。看到大人要切那隻羊,她就覺得牠一定很痛。我們回想曾經也看過一個情景,幾個小孩可能走在一起,突然前面的人不小心跌下去,跌得很重,聲音很響。那個跌下去的人都還沒哭,後面的小朋友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孩子能感受別人的心情,別人的不舒服,馬上覺得他一定很痛,自己就流下淚來。這時候旁邊的大人看到了,應該是趕快上去,我們一起把這個小朋友扶起來,趕快幫他擦擦藥,這樣才對。假如旁邊的大人馬上說;兒子,是他跌倒是他痛,不是你痛,別哭。他本來都有能感受別人的心,最後被我們引導成為只重視自己,不重視別人,心量反而愈來愈小了。

  范仲淹先生他的家族為什麼這麼興旺?他的心量是為天下人著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去世以後,人家問他的兒子范純仁,你對父親的教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范純仁講,就是這句話,而且仁慈心做到是「嚴內寬外」,對自己比較親的家人比較嚴格,對待他人反而很寬厚、仁慈。我們一看,對自己人嚴格,對別人寬厚,那不是很吃虧嗎?其實這都是比較私情、私心,格局不大。像范公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只有一兩套完整的衣服,誰出門誰穿,這麼窮。可是他也是當官,收入並不少,大部分都拿去救濟他的鄰里鄉黨。

  而我們從范公一生,再往前追溯,其實范公在兩、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他的家族不願意照顧他母親跟他,等於是孤兒寡母被他的家族給拋棄。假如我們是這位母親,我們心裡做何感受?很可能非常埋怨這個家族,從此一刀兩斷,不管他了,甚至於還把怨氣又傳給了孩子。假如是這樣子,范公就出不來了,甚至於范氏一千多年家道的興盛就不存在了。諸位長輩、朋友們,一個媽媽的度量重不重要?一個媽媽的修養重不重要?那直接影響一個家族的興衰。所以為什麼說天下的安危、家族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女子的心境、修養直接影響後代子孫。所以,范氏家族的興盛,很重要的關鍵是范公的母親的修養。不只對家族沒有埋怨,給范公的教育是你發達以後,一定要照顧家族裡面最可憐的人。轉這種人生的挫折為人生的動力、人生的使命感,這麼一轉,整個家族的命運都不一樣。

  范公看到自己這些宗族的人很困難,都是先幫助他們。我們冷靜的來看看,孩子這麼小,他都能感覺到父母那分對人的存心,假如父母對人是那顆仁慈的心,小孩子的心很清澈,會很感動。我們自己就回想,小的時候常常要開學了,要繳學費了,有些親戚家裡比較困難。比方說是我母親那邊的晚輩有困難,這個時候不等我母親開口,我父親會主動的去幫助。我母親看到先生這樣體恤自己這邊的家族,內心一定會很感動。而且不只是我母親會很歡喜,甚至於是我的外公、我的外婆都會覺得很欣慰。女婿叫做什麼?半子,要當就當全子,不要當半子,要演就給他演徹底一點。而且一個女婿比孩子還要孝順的,會讓他的孩子生慚愧心。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父親從來沒有說「兒子,他們有困難,爸爸現在要拿錢去幫他們」,沒聽過這種話。完全沒有印象說父親要做這些好事的時候,還要在我們面前講一遍,都沒有。但是印象很深的是,我們都可以感覺得到,父親把錢拿出去就沒想要拿回來。父親跟我們都沒有言語的溝通,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感覺到父親這個處世的態度。其實最親的親人,心與心時時都在交流,都在互相感應。當范公他的心境對人這麼樣的仁慈,他的孩子看了佩服、看了感動。所以「寬外」傳給孩子的就是仁慈心,量大的人福一定會大。

  之前我們有辦一些好婆婆、好媳婦的表揚,很多的好婆婆我們訪問到,她們怎麼去經營家庭的和樂,有一點記憶特別深,她們也是嚴內寬外。罵自己的兒子,罵自己的女兒,但是很體恤媳婦。媳婦還沒娶進門,交代她的孩子,就是媳婦的小姑、小叔,告訴他們,你大嫂嫁過來,等於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心情一定特別緊張,你們一定要特別愛護她,不可以欺負她。其實婆婆也曾經是人家的媳婦,推己及人。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們當時候要嫁過去緊不緊張?怎麼沒什麼反應?其實人與人只要互相體恤,真的一下子就變得很親密,一下子就變得能互相體恤、互相關懷。而婆婆這分體恤的心,媳婦都能夠感覺得到,一進門感受到那個氣氛,都對她這麼照顧,那很快的就融進這個家庭裡面。媳婦愈快融進這個家,這個家就愈快興旺起來,這都是通達人情事理。

  比方說一個企業新進的員工,我們當然也要多寬容、多體恤他。假如新進的員工,我們這些老的員工自己圍成一團,理都不理他們,人和一定都會失掉。但往往人很難不犯這樣的過錯,都是自己家裡人好得不得了,其他的人被冷落、被忽略,這樣就不妥。記得有個朋友,他到日本去留學,剛到一個新的國度其實他也是忐忑不安。因為他們去念碩士、博士都是半工半讀,他去面試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一進去給他排的坐位就是他最希望的坐位,當下他就很感動。諸位長輩、朋友,假如一個新進的員工,你會把他的位子排在哪裡?假如就把他排在門口,離董事長辦公室最遠,他坐在那裡舒不舒服?跟這個公司好遙遠,排在最外面的位子,他一定不舒服。就把他排在董事長旁邊好不好?他每天就在那裡冷汗直流,很嚴肅,都是領導,他壓力大。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這都是傳統文化,不然聖賢的教誨在哪裡用?光是排位子都是學問,都能設身處地。

  就跟他排在正中間的位置左右,就是離這些主管的辦公室跟門口,中間的位子,讓他覺得沒有壓力,也沒有被冷淡。甚至於他這些日本的同事跟他講話都很有學問,他們也不會過來一下子跟他聊很多。因為他們了解到,一個留學生剛去的時候,日本話還講得不熟練,一下子要跟他談個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他愈聊壓力愈大。所以沒有長篇大論跟他談,往往都是要去吃飯了,閒聊幾句,一起去吃,就聊那十來分鐘。聊一聊,日本的朋友還會說,你的日語講得真好,讓他有信心。慢慢的這個公司裡面對他的善意他就很能夠感覺的到。而且分配給他的工作,都考慮到他目前的能力狀況。

  為什麼日本很多公司都是幾十年、上百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天時不如地利,你做生意可以憑一時的天時、憑一時的地利,但是要能長久,最重要的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都是在設身處地體恤他人當中,很自然能夠建立起來。考量到他的能力狀況分配給他,他都能做得好,慢慢的他接工作都覺得我也做得不差,信心起來了,再慢慢增加工作量給他。可是我們回想,假如我們自己當領導,或者我們是舊的員工,有個新的員工進來,我們會怎麼做?所有的活全部丟給他幹。這個時候新進來的人一定會覺得很沒人情味,他會想沒關係,算我倒楣,剛進來。請問他以後混久了,又有新的人進來,他會怎麼看?又把工作統統壓在那個人身上,這個公司沒有人和了。所以嚴內寬外很有道理。

  我們這段時間都在持續跟山東慶雲有些交流,因為明年我們打算在那裡辦個「慶雲書院」,所以跟這些領導常常交流一些理念,他們接受度也很快。因為山東的同胞都說,我們山東的特產叫出聖賢人,那沒辦法,幾個聖人都是山東人。他們其中就講到,外面其他地方的人來到我們慶雲的時候,我們都把他當上賓一樣,拉著客人回家當客待,就讓他們坐在炕頭招呼他們,非常好客。甚至於可能外地的人跟本地的人發生一些衝突,當地的執法人員都會比較嚴格自己的人,反而寬厚外地來的人。這個時候人家就會覺得比較有人情味,比較設身處地,反而這樣子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定居,來這裡發展。我們剛剛提到,范公這麼愛護他的宗族,其實並沒有吃虧,反而仁愛傳家都沒有中斷下來。所以,這是我們講到仁慈的心是做人很重要的態度。

  我之前看了個報導,也是挺讓人憂心的。有個記者到幼兒園去,記者就問這些孩子,今天你們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一隻小貓,被雨淋溼了,在那裡顫抖,奄奄一息,很難受的樣子。你們會怎麼做?幼兒園一半以上孩子的答案是殺了牠,不只是講殺了牠,而且還把具體的方法說出來,有的說用電電死牠。現在小孩都被電腦、被電視給教壞了,電腦遊戲很多都是暴力、殺人的,他覺得好玩。你看人被電得跳起來,然後掉下來,變成小孩在那裡哈哈笑。現在很多小孩子傷害人很嚴重了,他還搞不清楚狀況,都活在虛擬的狀況。這是值得我們很冷靜的。真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暴力、色情都是人很容易染上的習氣。那個習氣染上就好像一滴墨汁滴到了清水裡面,要再想把墨汁從這個清水清出來,那要花好幾倍的時間才行。所以為什麼謹慎很重要,防微杜漸。仁愛的心沒起來,自私自利的心起來了,殘暴的心容易起來。我們要很冷靜,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不能說仁義禮智信長大再教他,那來不及了,他的心性很可能都學到不對的方向去了。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說你的同學感冒了很冷,你願不願意把夾克借給他穿?小孩子的回答是我媽媽會罵我,還有的回答是不行,會被傳染。從這些回答我們就感覺到,整個教育都讓孩子的心不是去體恤別人,而是統統以自我為中心,就深怕自己吃了虧。這樣的心境,真的在人群當中很難得到大眾的愛護。看起來好像我們很疼孩子,處處替他著想,事實上「愛之不以道」,又要考試,下一次就沒人敢來了,因為有考試,「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年不衰,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個民族,而這個民族有很大的一個特色,它重視孝道、重視師道、重視因果教育,人就不敢膽大妄為,肆無忌憚,還包含我們這個民族重視歷史。在我們的歷史當中,有非常獨特的這種忠義精神在其中,讀歷史也能讓人鑒往知來,見微知著,智慧敏感度就高。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今天假如我們人生在做一些判斷、決定的時候,都是以我們這三十年、四十年的經驗,那很難不判斷錯。很多中年人都說,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做錯那些事。這句話的關鍵是,請問人生能不能重來一次?那不等於廢話嗎?假如我們願意把這四、五千年的智慧、經驗,把它能吸收起來,那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判斷就不會錯誤,能夠看得更遠。

  但我們這幾十年,確實歷史、文化的學習學得太少,我記得讀書的時候讀到一段話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大家有沒有讀過這段話?有。你們哭了沒有?我一看到這段,不是想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感人?說這句會考試,要把它背起來。完蛋了,所有這些道德學問拿來考試用,不是拿來修養自己用的。當下聖賢人是聖賢人,我的生活是我的生活,那不可能開智慧的。

  我們看到《陳情表》,晉朝的李密他是個孝子,那時候寫的那句他小時候就無父無母,都是他的老奶奶把他拉拔長大。「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那都是至孝的言語,我這一生沒有祖母,就沒有我,我不能拋棄我的祖母。「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安餘年」,我的祖母假如沒有我,她的晚年就不可能會幸福,皇帝,希望你就讓我盡這分孝心!晉朝那時候的皇帝看到這篇文章很感動,准了他,不只准了他,還派了兩個僕人去照顧他的祖母。這個皇帝有智慧,一個朝代能不能安定跟孝道的弘揚有關係。他看到這麼孝順的忠臣,趕快表揚他,趕快肯定他,而且還成就他。晉朝在《八德故事》裡面,孝子也出得很多,上行下效。

  晉朝出了好幾個,還有很多的是漢朝,當然因為漢文帝「親有疾」,連《弟子規》都背不出來了?「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諸位長輩、朋友,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拿來消遣的。不是說你看我每個月還去聽《弟子規》的演講,還覺得我沒有隨波逐流,還比別人高尚,不是這樣的。因為學問要成就,就好像鑽木取火,這個火出來了,智慧就起來。可是鑽木取火有沒有說鑽了五分鐘,休息一分鐘再說,一分鐘一休息那從頭再來了。所以《弟子規》要每天讀,早上讀一遍提醒自己,晚上讀一遍反省自己,要「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真的,假如我們不夠積極,不夠勇猛精進,有時候煩惱伏不住。雖然也接上了這些古聖先賢的緣分,但有時候也很難提升,這是我們要警覺的地方。當我們很用功,慢慢的把自己的壞習慣調伏住,那人生的好日子就來了,從此就不做壞習性的奴隸,所以要咬緊牙關突破。漢文帝他親嘗湯藥,服侍他的母親三年,這麼細心,整個漢朝孝道就復興起來。

  這是《陳情表》,後來我真的去念,滴了兩滴,還有一點點感動。假如這個感動在念中學的時候就感動,那我的命運早就變了,現在就不是這樣的。真的我們成長過程,假如孝心早啟發了,忠心早啟發了,愛心早啟發了,人生的價值從此就開始發光。結果那些精神統統拿去考試,都是黑暗。我們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到孔明的內心,真的為之動容。讀到那段「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這一生沒想要去飛黃騰達,在亂世當中能安身立命就不錯了。但是我的君上「不以臣卑鄙」,那些詞句都讓人很感動。孔明是很有學問的人,但是那麼謙卑,他說不以臣卑鄙,那就是覺得自己還是很差的。「猥自枉屈」,這段待會再講,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