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07/12/8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56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提到仁愛的心,讀書人是時時在提醒自己,不可忘失替人著想,替家人以至替社會國家著想。我們最後讀到的「四方寧靜干戈息」,這是讀書人的一種心願,其實我們常常都用這種心境來生活,相信整個地球上的磁場會愈來愈好。「我若貧時也無妨」,縱使我比較貧窮一點,但是只要能夠看到家和人樂,他就很欣慰。人生真正的快樂,絕對不是來自於物質的享受、欲望的滿足,而是從內心散發出為善的樂趣、行善的樂趣、行孝的樂趣,以至於是放下了自我,煩惱輕、智慧長的樂趣。

  而仁慈的心當官可以落實,相同的,經營事業也可以落實,這些學問放諸四海皆準。在商業當中,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有幾個地方的商團特別有名,像山西的商人,像安徽的商人,安徽的商人稱為徽商。他們經營事業都有一種心境,「利緣義取」,利一定是從道義當中來獲得,「財自道生」,錢財一定是從仁道,為人服務,愛護他人,愛護員工,透過這樣的經營,然後財富自然能夠積累起來。只要違背道義、違背仁慈,這樣的生意他們不賺。

  我們想起有一句經句說到,「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我們看到家庭的興衰,事業的興盛或者是衰弱下來,很多時候是一念之間。我們是樹立德行,樹立一個企業好的文化,還是樹立了很多跟同仁、跟下屬的對立,甚至是埋怨?當我們心境是想著員工好好工作替我賺錢,這個時候是利害的心,往往都是用錢,他能幫我賺多少錢,來衡量員工的價值。當員工的努力不夠,財富收入少了,很可能就是一種批評,很可能就是一種指責對下屬,這就是加嚴暴則樹怨。其實都是缺乏設身處地的心,有美國的一些管理階層的人到大陸去調查,了解他們企業經營情況。剛去的時候,吃午餐,看到午餐吃得不好,這些研究人員就說吃這樣的菜,根本不應該幫他幹活,吃得太差了!吃完中飯以後,下午到工廠去看,看到那些工作的人很懶散、不認真,這些研究人員說,這樣幹活,根本不應該給他飯吃。

  倫常關係往往是兩邊都錯了,都沒反省、沒做對,惡性循環。父子當中,父親有智慧、有德行,孩子一定教得好;縱使父親沒德行,兒子有真實的孝心,還是能感動父母,大舜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以至於夫婦關係、君臣關係,只要有人做對了,不互相指責,這個關係一定會愈來愈良善。怕就怕每個人都不理智,都是指責他人,那就只能「各相責,天翻地覆」。一個領導者,真的時時想到孟夫子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好,考試,下一句?諸位老師,傳統文化五千年的這些經典,雖然確實背不完,但是那幾句最重要的背起來,關鍵的時候可以用上。孔子、孟子那幾句很重要,尤其在五倫關係當中。比方夫子講的,你要去管理別人很重要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個要背。到時候去看望你的親朋好友,一看你念出來,你最近不大一樣,挺有學問的。他說原來是學傳統文化,大家才會從善如流。有時候也得露兩手,這些經句都一句就把理給講透了,不需要背很多。其實我就是只背這幾句而已!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當作心腹一樣看,一體的,為領導、為公司效命,因為我們把他當作兄弟手足一樣看待。但「君之視臣如犬馬」,我們假如只是把他當作犬馬一樣使喚,就是幫我幹活賺錢;「則臣視君如國人」,下屬就把我當一般人一樣,下了班可能在夜市看到我們都裝作不認識,這麼好的同事之緣就糟蹋掉了。「君之視臣如土芥」,我們輕慢他們,瞧不起他們,他們「則臣視君如寇讎」,他把我們當作強盜一樣看、仇人一樣看。何必把人生經營成這個樣子?我們領導者君仁,能仁之,臣就能忠。

  有位南京的企業家葉總,他的心境從嚴暴,就時時都是要求員工,轉變了。他體會到一個團體、一個企業能不能有更好的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在領導者、在企業家。他回去以後開始不是要求的心,而是成就的心,不是批評的心,而是感恩的心。心境一轉,他的公司轉變了。他的公司本來在去年已經打算要關掉了,夫妻兩個在那裡商量,現在營運不善,我們把工廠的地賣出去,還可以留一筆錢。我們很冷靜來看,當我們在那裡盤算把地賣掉,自己還可以留一些錢,這個心境是道義還是利害?我們只想到我們有錢拿。請問這百來個員工去哪裡?他們的生活怎麼辦?因為我們只替我們自己想,難怪公司沒有這麼強的凝聚力。心念一轉,我們應該好好的來照顧員工才對。因為他從七月份開始接觸,到湯池去交流,到現在才經過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他九月、十月的業績都創新高。而且他的員工的薪水,因為業績很好都加倍,一團和氣。

  他聽完課以後,回到南京把主管找來,會計找來,他說幫我算一算,不要考慮我能不能有更多的利潤,先員工加薪百分之十五,那幅度挺大的。因為他很多的員工都是從農村來的,這些孩子謀生不容易,而且他來了,他背後代表著他還有父母要照顧,甚至他有兄弟姊妹等著要讀書。這就是仁慈心,這就是恕心,恕就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我們往往付出前都深怕我都付出了,我會不會收不回來,吃虧了?其實真的《大學》講的,「財散人聚」。真正這個錢財能夠去利益到所有自己的同仁,人氣聚回來,人和,和氣一定生財;生財不是只有財富而已,還有人才。在這樣的氣氛、氛圍之下,大家心靈都提升,都有這分道義提起來。道義起來了,哪有可能他的能力不跟進!

  所以葉總很歡喜說到,以前我一天不回公司,我心都不安,深怕出狀況。但是我現在要出來的時候,都跟我的同仁講,我這次要到中心去分享,要把大家的好事講給大江南北的朋友聽。所以他的同仁聽了都很歡喜,他們的努力也可以促進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他們現在定位的,是我這個企業要成為全球的榜樣,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員工都有這樣的定位,努力學習不用人家推。他們現在員工禮拜五都會加班,主動加班,他們都希望爭取禮拜六可以學習傳統文化。因為加班到很晚是為了學習,其他的部門也很感動,還會拿一些東西去慰問他們,這等於同仁之間變成兄弟姊妹的關係。

  葉總他就反思到他以前跟現在的差別,其實就是孔夫子講的那段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讀到《論語》這些句子,不能讀著讀著,君子、小人,一看到君子,在說我;看到小人,都講他們。這個心態不對,其實君子、小人不在外面,我們能放下自私自利,能為人著想,當下我們是君子;我們放不下,謀自己的私利,我們可能就落入小人的行徑當中。這個喻是明瞭、通達,君子之道,人生應該循道義而行,這才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而小人他在那裡想著,我不能吃虧,算得很清楚。他以為他懂得謀利,其實說實在的,人算不如天算。

  在民國初年有個商人姓周,他很會算,他很有錢,到處開錢莊,用現在話講就是開了好幾間銀行,非常有錢。剛好有地區發生水災,他當地的分公司錢莊捐了五百兩,那個錢莊的負責人被他臭罵一頓。你幹嘛拿我的錢去捐款?我致富就是一個原則,錢只要進我口袋,想把我拿出來太難了。只入不出,他覺得那是他致富之道,看起來好像算得很清楚。清朝的時候開錢莊,後來轉成民國,他的財富折換成現大洋三千萬,那富可敵國了。他有十個子孫,分給他每個子孫三百萬大洋。在短短的幾十年,十個子孫全部財產都敗光了,還有的已經淪為乞丐。其中有幾個算德行比較好的子孫,也都飛來橫禍,財產留都留不住。他還是秉著良心做事,可是財產還是都敗光,因為「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這麼有錢,看到這麼多人都快要餓死,你完全視若無睹,積財傷道,傷自己仁慈之心!小人以為他很明白利益,其實他不明白。

  葉總他就說到,以前他的員工,比方員工出去辦事,出了點小差錯,公司損失三千多塊錢。這個員工回來報告,他會罵他一頓,然後跟他說這三千多錢就從你的薪水扣。你看當下他的員工怎麼樣?氣得牙癢癢的。現在,剛好前幾天他的一個員工貨物的標籤處理錯誤了,也損失了一筆錢。這個員工也是戰戰兢兢回來跟他報告,他心境變了,不是只想著自己的利。他對著這個員工說,「你不要緊張,馬上找副總過來,一起處理好這件事情,你別擔心,大家會努力幫你解決。」這員工有點愣住了,怎麼差這麼多?那個員工愣了一下,馬上給老闆說,「老闆,我不要明天去,我今天連夜趕去。」你看道義出來,這個員工的道義馬上就流露出來,就去辦這件事情。而且說實在話,這件事情不只會感動他這個員工,其他的員工了解到,一定都覺得老闆、公司是我們的靠山。我們只要好好努力,不擔心,我們都有著強而有力的後盾,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是個團隊。

  之前他的中階主管也曾經來跟他說,「老闆,你現在住宿也要錢,吃飯只給一頓,其他頓吃也得要錢,這些員工都是離鄉背景很不容易,這樣增加他們一點福利,可能他們拿回家奉養父母才夠。」老闆對著這個主管說,「好,你的想法很好,就拿你的薪水去給他們!」他對那個主管說,「我找你幹啥的?我找你來是替我想,替我賺錢,你怎去替他想,怎麼不替我想?」所以,人需要被提醒,你看本來是這樣,一提醒為員工著想,現在住宿不用錢,三餐提供員工飲食,而且還是依照周泳杉老師這些健康理念去烹煮的。

  像他之前到倉庫去巡視,假如看到擺得不好,他當場就罵人。然後把管理的叫過來,跟他說「沒有處罰,我看你是長不了記性,好,這個月扣你三百塊」,扣錢。扣完以後再加一句,「下次不要被我抓到!」下次就真不被他抓到。假如我們都是,就像孔夫子講的,「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我們只是用條款、只是用賞罰來要求下屬的時候,結果是什麼?「民免而無恥」。人民、下屬只是想著免於被處罰,他不是有羞恥心不願意去做那些事,而是怕你罰他;但是只要你不在,他可能就不會這麼乖。我們講到這裡,好像不只員工這樣,好像學生也是這樣,好像孩子也是這樣,還是要用德行來教化才好。

  葉總同樣去到了倉庫,看了以後開始「你這裡做得很好,那裡也做得很好」,這就懂得隱惡揚善。他做得好你都沒看到,盡挑他的毛病,沒幾個人受得了。說完他的好以後,面帶笑意告訴他,這個地方假如能怎麼樣,你就會更好,很和氣的,老闆就離開了。員工給他發了個短訊說「葉總,您今天來倉庫給我很多的肯定,我很受鼓舞;而您也給了我非常寶貴的意見,我深刻感覺您是真心希望我好,更進步。」員工已經感覺到他那分對他的提拔、栽培。這都是思仁恕,替員工著想,同理的心對待他們,甚至於是成就他們。在他們的心目當中,葉總是他們效法、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從這個企業家,他想到道義,先放下自己的利,反而他的利更多。

  我們事業的經營有時候並不是很複雜,要在很多制度、法令當中耗盡心血,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用真心去愛護員工,那是最根本解決的方法。我們也觀察,老闆假如是嚴格要求員工,沒有要求自己,員工在這樣的氛圍裡面工作,挺有壓力的。所以應該是嚴格自己,不是嚴格他人。像企業家假如常常都是盯著員工看,一犯小錯馬上嚴格指責,這就太刻薄了。在《了凡四訓》當中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那個水乾乾淨淨的,魚活不了!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我們能夠容眾,包容大眾的缺點,然後去欣賞他的優點,鼓勵他的優點。反而下屬會覺得我這些缺點領導都不說,都給我留面子。但是我才那麼一點好,他就給我這麼肯定,我不願意再自暴自棄。說實在的,沒有人是不長進的!我們有沒有聽過有一個人說,我就是喜歡墮落,我就是希望我這輩子啥都不是,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假如有,可能要送精神病院。

  我們有些客人來,同仁帶他們到黃山,黃山風景秀麗,歡迎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西遞、宏村,他們那些建築非常有文化的底蘊。像我們去到西遞、宏村,他們的建築大門旁邊梅蘭竹菊,石雕雕上去的。你看當人每次進自己的家門,一看到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提醒自己要有君子的風範。大門旁邊就會刻個扇子,扇子看起來很圓滿、很舒服,而且那也是提醒大家出門別忘了行善,扇子!在家門後面會刻一個葉子,叫人到最後都要落葉歸根,飲水思源。這些建築物時時讓人提起對自己德行的觀照。老祖宗建築也好,甚至於這些衣冠文物,帽子、衣服都是很有藝術修養的,同時教化人。

  我們看到以前當官的人戴的帽子叫進賢帽,這個提醒每個當官的,戴著帽子,了解到他當官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你們都沒當過。進賢帽,帽子前面低後面高,代表當官的人時時想著我要替國家舉更好的人才,最好他的位置比我還高,都有這樣的存心。就像孟子說的「為天下得人」,為天下得好的人才,這是真正的仁慈,「謂之仁」。我們假如舉薦一個范仲淹,那個縣就搞定了,甚至於那個省就搞定,人民的好日子就來了,因為他們非常有愛心。所以在當官當中考慮他的政績,頭一條「舉孝廉」,舉了多少有德行的人,能夠來利益國家社會。

  我們看到皇帝的帽子,皇帝的帽子前面好像好幾條擋在前面,旁邊還有兩個可以塞住耳朵的東西。那個就是當領導者不要聽得太仔細,太仔細就是不要聽得太苛刻,也不要看得太清楚。不是事情不要看太清楚,而是不要拿著放大鏡去看自己臣子的缺點,人總有好有壞。一個領導者心境是什麼?「用人取其長」,用他,欣賞他的長處,用他。「教人責其短」,你今天是領導,你還有那分老師的心去教他,了解到他哪裡缺乏,是成就他的心,去關心他,那下屬一定都能接受。衣冠文物都是在教化。

  那時候我們帶著一些朋友,他們也很難得,像海口監獄系統那些警官、警察,他們每隔兩、三天就得值一個夜班,就一夜不能睡覺,工作非常的辛苦。他們的領導高監獄長,這高監獄長非常講義氣,他覺得員工太辛苦了,他在其他的部分省吃儉用,就希望他的部屬能夠去接受倫理道德教育。而且上完課,又讓他們幾天到大自然當中去散散心。所以省了好多錢,不惜重金給他的員工來上課、來踏青。他們的同仁來到安徽廬江,他們是在海口,已經有兩百多個人。

  而我們很感動的,除了高監獄長處處替他的員工著想之外,而且還是自律非常的嚴格。他回去之後,沒有要求同仁你們先做《弟子規》,他自己很認真的修學《弟子規》。看了好幾遍,後來整理出來,他有十八條做得很不好,在員工的面前先談自己哪些不好。員工看了很感動,你看連高監獄長已經做得這麼好的,都是時時察自己的不足。整個風紀就因為他以身作則,很快的學習氛圍就帶動起來。一般公家機關都很擔心安排同仁去上課,怕他們不願意。而海口監獄是每個人都急著要先去學習,排在後面的人還會抱怨說怎麼我排在最後,不能先去學。好學的氛圍帶動起來。

  我們帶著這些朋友,幹警,到這些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去走。那時在車上,司機他們的文化水平,書都不是讀得很高,可能只有初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他們開著車,看我們在那裡談這些倫理道德的事,邊開耳朵慢慢就過來了,人都有好善好德的心。後來我們還送他幾本書看,最後跟他說,歡迎你到我們中心來交流。他很激動,我也能去嗎?我也能去學習嗎?我們就感覺得到,其實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向上的心。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勸動身邊的人自強不息、好學向善?很可能是我們操之過急,欲速不達,要有耐性去陪伴他一步一步的成長上來。

  我們這些聖哲人在勸誡別人的時候,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凡是要勸一個人,不要劈頭就把他的不好一下子全講出來,一般受不了。大家不要遇到朋友說「我有什麼缺點,你不要客氣,全部都告訴我」。我們說「真的!全講,好,我不客氣了。」講了五分鐘,他都快昏過去。雖然他有接受別人勸誡的心,但是也不可以一下子藥下得太猛。雖然讀到《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這樣才對,但是批評一來,心情還是滿鬱悶的。所以人情不可拂,人情世故要敏銳,適可而止。假如講了他一個缺點,他反而放光,太好了,你就再講第二點,第二點講完繼續放光,沒關係,再講第三點。假如第一點講完,已經眉頭皺起來了,這個時候趕快鳴金收兵,今天到此為止。人與人相處,這個分寸、這個度就很重要。所以,勸人必須先美其長,必須先美言幾句,肯定他的好,他聽了心裡歡喜,我不差。他心裡一歡喜,你勸他的話就很容易聽進去,喜則善言易入。但是一開始就霹靂啪啦批評,他火氣上來,情緒上來,再好的話不容易聽進去。

  所以,我們只要能「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心很真誠,色很溫和,氣很柔軟,然後言語很婉轉,不是很衝,只要能用這樣的態度去勸人,必能感動人。而且能寬恕、包容他不足之處。說實在話,失教已經好幾代了,人們不懂這些做人的道理,已經算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師長教誨我們,「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大家聽清楚沒有?聽不懂。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現在人已經不懂做人,他這些錯誤行為很正常。那個對就是很正常,你別批判他了,愈批判可能衝突愈大,要包容。但我對的也是錯的,因為我們在那裡爭對錯、爭是非,只是讓家的衝突愈多。難道是把他揪起來說,你給我承認錯誤,然後你就贏了嗎?反而是能夠包容,用德行去感應他,讓他自己羞愧、起慚愧,這個家的和諧走得長久。

  所以,家是不計較的地方,是寬恕的地方,是成就對方的地方,是無盡耐心;家絕對不是批判、計較的地方。當我們用這種心境去待人,他一定會覺得我們對他非常用心良苦,我再不學好,真的太對不起他,太對不起父母,太對不起親友,他慢慢的積極的就向善。但是假如我們是嫉惡如仇,感覺上就對立、批判他,他一定很不高興,「好吧!你既然瞧不起我,算了,我就壞給你看」,雖想學好都不可能。

  這是我們提到的,不能嚴暴去對待下屬,要教他,不可以苛刻,也不可以自大,我說了算。明明這第一線的主管或者是工作人員都看到了一些情況,可是我們就是剛愎自用不肯接受,這個時候忠臣都留不住。因為畢竟假如團體公司大了,我們才兩個眼睛、兩隻手,你哪有可能說方方面面都看得準。這時候要授權、要信任,要能像魏徵給唐太宗勸告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能時時廣納這些雅言,我們對很多事情這些細節就能夠很明白,不會做錯決策。但我們只相信自己,或者只相信某一、兩個人說的,而沒有廣泛聽取寶貴的意見,可能就看不清楚一些事情,下錯決策。一個團體就怕決策錯了,就好像一個隊伍走錯方向,到最後拉不回來。應該要謙卑,要信任下屬,要授權,當這樣的領導者。因為當我們信任的時候,下屬他才有承擔,他才能夠去突破。所以下屬的成長,我們也要有耐心去呵護,不只是教孩子要有耐心,下屬也一樣。

  而且現在我們缺乏倫理道德教育,年輕人有時候也要多包容他們,你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因為沒人教他。耐性其實我們是很有的,只是我們很可能因為急功近利,希望趕快看到結果,反而適得其反。我們想起,你看孩子在學走路,孩子踏出第一步不容易,可能已經跌倒好幾次了,後來踏出那一步,全家欣喜若狂:孩子你真棒,終於走出第一步。那種耐性應該是愈來愈提升,這樣人生才進步。請問我們現在對自己的孩子、對親人的耐性,跟當時當爸爸、當媽媽,孩子踏出第一步的時候的耐性一比,什麼時候比較有耐性?諸位長輩、朋友,什麼時候?他小時候。那我們這十多年不就一直在退步嗎?一真一切真,耐性沒有了,真誠一定也退步,恭敬一定也退步,柔軟的心一定也退步;哪一個心境上去了,什麼心境都上去了。所以,我們要看清楚自己到底是進還是退!

  大家有沒有看過哪個爸爸,孩子在那裡學走路,第一步都踏不出來,跌了好幾次。那個爸爸說兒子「我看你是不行,爸爸可憐你,買個輪椅給你坐」,絕對沒有這種爸爸。所以相同的,我們這種無盡的愛心假如能夠對待我們的下屬,鐵定企業會變個大家庭一樣的溫暖。老闆不能刻薄,老闆不能自大,老闆也不能好為人師。每天口若懸河,講得底下的部屬都已經準備好,老闆要來了,我已經準備好耳塞,耳根不清淨。其實好為人師,到最後講的話,反而人家左耳進,右耳就出來。應該是先自己正己,師是表率,而不是用言語去教導而已,正己自然就感化他人。

  而且老闆還要常常學習,我們到佛寺去,一進山門,天王殿馬上看到彌勒菩薩,笑口常開,大肚能容。老闆不能常常擺個臉給人家看,同仁一看到心跳加速,假如有心臟病就危險了。走過老闆的辦公室還很緊張,要輕手輕腳,深怕被老闆看到又瞪他一眼,這個公司以後一定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所以,有緣千里聚在一起奮鬥,我們應該是讓員工在這裡工作覺得很溫暖、很喜悅才對。這是我們講到仁恕對待他人。

  有個企業家他生意做得很大,朋友、弟弟都已經邀請他去上課,但是他不肯去,他說有什麼道理我不懂的,他不來。後來是因為他的弟媳婦,他的弟媳婦身體不好,常常都臥病,還有輕生的念頭。後來學完以後,笑容變多了,對他的母親也比較孝順。他說連這個弟媳都能變,我看這個課應該去試試看,他就來了。參加完四天,回去剛好遇到他以前的一個員工,是一個他邀請來當副總,把他公司私底下虧了很多錢。私底下挪用了他的一些公款,他很生氣,就把他給辭退了,本來還想要找人揍他。上完課,心比較平和,很巧的事,他就在他們家的樓下遇到這個員工。他也愣了一下,對方也愣了一下,對方有點緊張,冤家路窄遇到。結果他非常和善的對著他說:「你怎麼在這裡?你今天是來辦什麼事?」他那以前的員工說我來這裡當保安。剛好就是他住的地方,所以人有緣,真的很巧。

  他接著跟他說,那很有緣,他說的第二句話是「我以前有對不起你的地方,請你多包涵。」他那個員工已經五十多歲,愣住了,老闆居然不是罵我,還說他以前做得不對,請我多包涵。第三句話他說「你以前對我的不對,我一筆勾銷,我不放在心裡」,接著又跟他說,「我祝福你重新做人,你的事業能夠愈做愈好」。這五十多歲的男人聽完,當場眼淚就掉下來。對他很觸動,他說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在我的面前流淚。他說真的寬恕的力量太大了,人性本善,他的慚愧心都起來。所以他覺得很歡喜。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把埋怨放在心上,自己舒不舒服?自己幸不幸福?反而害了自己也害了對方,人生要有理智,一定要做利人利己的事才對。仁慈,「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這兩句話對我們人生是很好的提醒。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