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07/3/11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20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們剛剛講到「孝悌為傳家之本」,這些教誨,首先都是從我們自己修身做起,自然身修,這家道就傳下去,家就齊了。而這個孝悌不只是齊家是如此,我們管理一個企業,我們帶領一個單位、團隊,其實都是不離這些精神。我們把企業經營成家的一種氛圍,家的一種氣氛,那也是孝悌可以承傳,企業長久不衰。我們面對自己的這些下屬、這些部屬,我們都像長輩一樣去愛護他們、栽培他們,就像《弟子規》講的,「雖貴端」,我們雖然位子比較高;但是雖貴端,「慈而寬」,我們對待他們很慈愛,時時想著珍惜跟下屬的這段緣分。

  我們也不清楚這段緣分是多久的時間,很可能一年,五年,十年,一輩子都說不定。但是我們時時用心的來照顧他們、來栽培他們,不管這段緣分什麼時候結束,我們也覺得對得起這段因緣。而一定也能夠在我們同仁、我們的下屬心目當中留下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我遇到的長官、領導非常愛護下屬,提拔下屬,栽培下屬。而這一分關愛很可能改變了下屬一生,他在從事、經營他自己事業上當中的一個態度。他也會把這一分慈愛,對人的關愛,從他自己身上繼續再承傳下去。我們常常看到朋友,他們是當老師的,往往有個因緣,就是他整個求學過程,他對小學老師或者對中學老師很佩服,所以之後就變成以當老師為自己的志願。今天我們面對一些有緣的下屬,我們這樣去愛護他們,這一分精神也會留在他們的心目當中,繼續承傳下去。而這分精神的承傳,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的價值。當我們離去的時候,雖然軀體已經壞掉,但是這一分精神卻可以在我們的家庭,以至於在整個社會繼續延續下去,承傳下去。

  我們剛剛提到的,把公公婆婆一定要當作自己親生父母一樣的去孝敬,相同的,妯娌之間也要像兄弟姐妹一樣的愛護,這樣家庭就一定可以和樂。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女士她叫崔少娣,她要出嫁的時候,她的這些親屬們都很擔心,為什麼擔心?因為她要嫁過去的那戶人家有五個兒子,其中老大到老四都已經娶媳婦,這四個媳婦每天都會吵架,甚至於還會打架,還曾經抄傢伙的記錄。這是史書上記載的,這不是我亂講的。所以她的這些親屬,這個嫁過去很害怕她凶多吉少,滿擔憂的。但是古代人認命,嫁過去也沒有什麼抱怨。

  嫁過去以後,因為崔少娣家教很好,她面對這些嫂嫂們的脾氣都這麼火爆,但是她不要求別人,她先要求自己。所以吃飯,她都先讓嫂嫂先吃。雖然嫂嫂脾氣很大,遇到人家對她恭敬,她高不高興?她很歡喜。所以吃東西都先請她們。自己有什麼好東西,送給嫂嫂。然後一些比較粗重的這些家務事,可能婆婆叫她的嫂嫂做,結果她就說:我是最後來的,我做多一點,沒關係。一般人家是喜歡貪小利,她布施;一般是逃避工作,不喜歡付出,她主動付出。

  這些嫂嫂們假如過來給她說長道短,告訴她,誰不好,誰怎麼樣、誰怎麼樣,她都不回嘴,她就笑一下,微笑,笑一下,沒有回嘴。其實說實在的,當那個嫂嫂在那裡挑撥是非的時候,她知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是錯的?知不知道?她知道!但是你都不回嘴,她就講不下去。假如你又回一句嘴,那就更有得講。所以她就笑一笑。假如是我,我聽他們在搬弄是非,我也會笑一笑,然後我就用那種非常真誠的眼神看著他,「人之初,性本善」,他一定感受到我那一分誠意,他馬上就講不下去。真的,人是可以透過眼神溝通的,我就做過實驗。

  我有次剛好坐在車上,聞到了一股抽煙的味道,看到一個年輕人在那抽煙,我要過去勸他,不然全車的人都難受。我就過去跟他說:先生,對不起,我有氣喘。不然,他年輕氣盛,你直接批判他,怕他受不了。結果我一下這麼一勸,他可能長期以來沒有人這麼樣勸過他,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麼回應,他就也沒有說什麼。但是你看,當他有點不耐煩的時候,我的眼神都沒有變,我還是一樣非常溫柔的看著他,然後我都沒有任何的生氣,還是保持微笑,慢慢的把我的頭又轉過來,繼續坐車子。接下來,因為他沒有馬上接受,我就閉上眼睛開始祈求,「人之初,性本善」,他的善根一定會引發起來。我就這樣閉著眼睛祝福他,差不多沒有兩分鐘的時間,我就吸一下,沒有煙味了,他把煙給熄掉。後來下車的時候,我們的同仁說:這個男生瞄了你兩次。我跟他講完話之後,他瞄了我兩次,看我態度還是很誠懇,他就把它熄掉,所以這種誠懇是可以感應人。

  崔少娣的這些嫂嫂們來挑撥是非,她都沒有回嘴,也非常溫和,後來這些嫂嫂講不下去。她的僕人來說她嫂嫂們的壞話,她就把僕人帶到嫂嫂面前,處罰她、訓斥她,你怎麼可以講這些長者的壞話?這樣做會不會太狠了?有時候狠一點,可能對僕人一輩子有更大的受用。所以她當面這樣指責,她的僕人下一次就不會以下犯上。而且這麼一做以後,這個嫂嫂會想:你看,我都這麼多不好讓人家講,我這個弟媳婦這麼替我留面子,還不讓她們講。所以她就會更收斂,這些嫂嫂們就更收斂。所以不講閒話,也不聽這些讒言,她還會主動照顧這些嫂嫂們的孩子。有時候不小心,她的這些算是姪子,小便就淋在她的身上。這個時候很重要,假如小孩的小便淋在我們身上,我們馬上表情髒死了!這樣不大好。反而這些姪子們尿在她的身上,她歡歡喜喜的在那笑,然後還幫忙換尿布。這些嫂嫂看到這些情景,內心怎麼樣?很感動。你看照顧我的孩子,跟她的孩子一模一樣,都這麼能夠體恤、寬容。

  後來才過了一年多,她四個嫂嫂說了一句話,「五嬸大賢」,我這第五個弟媳婦真是賢德,五嬸大賢,真有德行;「我等非人」,我們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我們實在是差得太不像話!你看真的人的德行能感化再怎麼樣頑劣的人。後來的讀書人看到這個事件,崔少娣的德行,講「三爭三讓,而天下無貪人矣」,能夠退讓不爭,那個貪心的人都會被感化;「三怒三笑,而天下無凶人矣」。真有德行的人,見不到天下有貪人、有惡人。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見到很多貪人、惡人?那要反省我們德行還不夠。

  其實人生明理之後,心理很安,真的,該是你的福分,任何人都搶不走,何必去計較、何必去爭?在明朝,今天怎麼都講到吳家的人?明朝有個人叫吳子恬,他娶了個太太孫氏,姓孫。他這個太太非常有德行,結果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這繼母對他很刻薄,他就很不能接受,都想去找繼母吵一吵。他的妻子都勸他不可以這樣,為人子要孝順,「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對你有意見、對你有指責,你都還依然孝順,這才是真正的德行。所以先生看到妻子這樣,也能接受她的勸告。後來父親死了,他的繼母把很多的黃金都私吞。家裡分成三個部分,田地分三份,就把那最差的,種不出什麼東西來的那一片分給他;繼母跟弟弟,繼母生的弟弟分比較好的地。這個時候他又受不了了,又要去找繼母理論。

  諸位朋友,要不要找?要不要爭?我看到很多的朋友都說不要爭,這麼多人有這麼好的修養,我們的國家民族要興旺了。《中庸》講「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家民族要興旺,你看這些當媽媽的人都說不要爭。他的太太又說不行,父母可以不對,但我們兒女不能跟著不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文化產生一些誤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父親已經錯了,你再跟著他錯,不叫意氣用事嗎?意氣用事的結果是什麼?家裡一團糟,所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那代表要用理智來面對人生。父親都已經錯了,但是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用我們的德行感化了父母,這個家庭才能走向和樂。

  在歷史上,我們最熟悉的閔子騫,後母刻薄,虐待他,母可以不母,子不可以不子,所以他還是記住了自己為人子的本分,並沒有把繼母的不好放在心上。當他的父親發現繼母居然拿蘆花給閔子騫做衣服,很生氣,當下要去把他的後母給休了。假如閔子騫對他後母有記恨,當他父親要把他繼母趕出去的時候,他會怎麼做?他可能心裡想:好!你也有今天!是吧?那一定,繼母也會記恨他,這個家庭統統是這個怨恨的氣氛,哪能興得了?閔子騫一念的至孝,轉變了他整個家庭的命運,他的子孫現在還很興旺。我們在廬江辦課的時候,閔子騫的後代也來過,也來上過課了。

  所以當下跪下去,念念只有為繼母、為兄弟、為家庭著想,還有為父親;父親年齡也比較大,有後母照顧,父親的生活才有保障。你看一個小孩馬上跪下去:爸,不能把後母趕走,「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離去了,「母去三子單」,我兩個兄弟都要陪著我挨餓受凍。所以你看這一分真誠,連父親都感動,連他的後母深深反省,一個這麼小的孩子都這麼為我跟我的孩子著想,我怎麼還跟這麼小的孩子計較?這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代表我們的人生要用一分理智,要用一分德行來轉變我們的家庭、轉變我們的人生命運。

  我們面對人生有個態度,別人對不對,我們暫且不管,自己先做對,才有資格說別人。其實,當我們真正做對的時候,親朋好友就開始變。往往都是我們還沒做對就要求別人,到最後互相指責,互相抱怨。《中庸》裡面講「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我們都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別人。我們孝悌真做到了、我們勤儉真做到了、我們謹慎真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別人。但是更微妙的事情是什麼?當我們真做到了,反而不要求人,為什麼?自己真做到了,就了解在學習提升自己的學問過程,也都還是有反反覆覆,都要對治自己的壞習慣,所以也是不容易的事。面對別人的過失,因為自己已經提升做到,反而對人有一分包容,寬以待人。所以真做到的人,絕對不刻薄;太會要求別人的,往往自己都還沒有做到。

  所以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一般都把它錯解,那這麼不平等!其實領導人錯了,我們還在那批評,整個團體完全就瓦解掉了。今天上司不聽我們的話,我們反求諸己,可能我們的表現還沒有讓他信任,我們繼續好好表現。我們只問自己有沒有做對?自己有沒有盡忠?但是該講的話要講,我們提的意見,上司不接受;之後事情真的如我們想像,上司會想,他的話滿正確的,所以可能下一次就會聽、就會接受了!凡事都要循序漸進,不可以上司這次不聽我們的話,馬上跟他翻臉,甚至還發動同仁跟他抵觸,這都是不理智。夫可以不夫,婦不可以不婦;婦可以不婦,夫也不可以不夫。所以都是在整個五倫關係當中,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別人。

  這吳子恬先生他看到後母如此不講理,都把好的田地,還有把銀子都私吞,但是他的太太說你不可以去跟你的後母爭吵,我們還是老實的就耕這畝田!後來過沒幾年,他的弟弟都被這個後母給帶壞、寵壞了,所以染上賭博,一下子家產全部都敗光,流落街頭。諸位朋友,假如你是吳子恬,看到這個情境,會怎麼做?這時候吳子恬會不會說:後母,妳也有今天?假如我們看到一個人,他的後母流落街頭,他在那裡很痛快,我們看了舒不舒服?不舒服,這不通人情。這位吳子恬沒有什麼反應,他的太太賢德,馬上告訴他:你要趕快去把後母跟弟弟接回來奉養,大家同一個屋子生活。吳子恬也很聽太太的話,但是我們想想,為什麼他這麼聽他太太的話?那假如沒有平常太太的德行,平常太太把家裡管理照顧的非常好,讓他高度信任,在勸他的時候,都能接受嗎?假如我們平常做什麼事都不讓家裡的人安心,我們的建議,人家也沒有信心。後來把後母、把弟弟接回來。

  其實我們感受看看,這個後母這麼貪婪、貪心,他們都讓她了。當後母在貪心的時候,知不知道自己錯了?知道,只是她那個貪心的欲望把她控制住。當她落魄到如此地步,自己的孩子、媳婦居然是完全包容,她那個良心就整個流露出來。他的弟弟也很感動,所以後來弟弟就把這個好賭給戒掉,哥哥又帶著他讀一些聖賢書,整個家庭就變得很好。後來,他的太太孫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一個進士已經很了不得了,生三個兒子,統統上進士。人欠你,天會還你,人生幹麼那麼計較?三爭三讓,而天下無貪人矣,貪婪的人都被感化了;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矣,惡意對我們,我們都很包容、很寬恕,慢慢的他那個態度就會轉過來。

  我們中國儒道釋三教的聖人教誨我們已經幾千年的歷史,在佛家有一尊菩薩,大家應該印象很深刻。這尊菩薩,彌勒菩薩,在宋朝的時候曾經在中國示現,示現做布袋和尚,大家聽過布袋和尚嗎?跟岳飛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這個彌勒菩薩就有一句偈,那句偈語叫「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給他吐口水在臉上,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那口水噴在他的臉上,他連擦都不去擦,隨它自己乾掉就好。我也省力氣,這個彌勒菩薩物理學學得不錯,因為人手舉起來,卡路里要浪費不少,浪費熱量,我也省力氣,不要擦;他也無煩惱,今天他脾氣上來,給你吐個口水,你假如舉起手要來擦,他還以為你要跟他打架。這時候你連擦都沒擦,還笑嘻嘻的,對他點點頭,他氣就氣不起來了,一個巴掌拍不響。

  你不跟他計較,這件事情過後,很可能你剛好到南投、到花蓮去玩,買了些當地的名產,回來之後還放在他的桌上請他吃,你看這段惡緣會不會轉過來?對,人生要廣結善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看他這麼惡劣的對我們,他也知道不對,他伏不住他的壞脾氣。你不只不跟他計較,還同樣的關懷他、照顧他、包容他,慢慢的彼此的緣就轉過來。他會想,在這個世間居然還有修養這麼好的人。他就仔細觀察你,夫妻這麼和樂,家庭這麼幸福,每天都燦爛的微笑,到底他是怎麼經營家庭的?他就開始不只是惡緣轉化了,還可以變成好朋友,一起求學問。他突然探聽到、打聽到,原來我這個同事他是學弟子規的,他是每個月的第二個禮拜六禮拜天。我們的修養是給我們古聖先賢老祖宗臉上貼金。

  真的,一個人人生要幸福,要真正美滿,沒有聖賢的智慧,那是不可能。我們體會看看,我們整個成長讀了十幾年書,聖賢人的智慧學了多少?真的,我們這一代,不要說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三代到五代都沒學到。所以這三,五代的人都要趕快來補習,補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學問。所以這個時代,假如我們沒學到,也不要埋怨任何人。假如兒子回去:爸,你怎麼都沒教我?爸爸說我也沒學,看看爺爺:你怎麼都沒教我?爺爺看看牆壁上的曾祖:你怎麼都沒教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炎黃子孫的悲哀!不要再讓這段悲哀繼續下去,到此為止,從我們開始承先啟後。

  真的,我有個長輩他修養很好,他有個同事非常嫉妒他的才華能力,常常都毀謗他,他都不計較。後來,這個同事遇到了一個困難,找人幫忙,沒有人願意幫他。其實,我們冷靜來感受一下,當一個人都嫉妒、都障礙我們,他不可能只有嫉妒障礙我們一個人,所以他一定是跟很多人也都處不好。我們假如堅信「人之初,性本善」,堅信,一個人變成這麼會嫉妒、這麼會發脾氣、這麼心胸狹窄,他是把他的本善給折磨成這個樣子,他把自己的本善給墮落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性本善,看到別人犯錯,不只沒有對立,不只沒有批評,反而是一種不捨的心,閩南話說「不忍」那種心情。所以,這《三字經》開篇這幾句話,你真讀到心裡去,那真是大肚能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因為他的人生很悲哀,沒有遇到祖宗聖賢的教誨,苟不教,他才把自己折磨成這樣,「性乃遷」。一個人真正有一分寬恕的心,見天下人都沒有過失,都能包容。

  他這個同事,所有的人都不幫他,他也不好意思來找我的長輩,我的長輩是主動的去幫他,那同事很驚訝。後來幫完忙以後,這同事非常感動,之後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也了解到一點,他為什麼內心會嫉妒別人、會忿忿不平?因為他這個同事的整個成長過程,家庭也好,還有求學過程都很不如意,所以內心很缺乏愛,內心有很多的怨恨。我們從這裡體會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的地方,從原因上去找,都是不幸的人。我們能從這樣去看,整個心量,整個同理心、寬恕人的心就起來了。我們在監獄裡面發現到八九不離十,這些犯罪的孩子們,這些犯人們,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家庭不健全。他都是人生不幸變成這樣。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浪子回頭。

  諸位朋友,你們假如剛好親朋好友在監獄裡面當領導的、當長官的,要告訴他們,「公門好修行」,要把監獄變成學校,不然我們就得拿錢去蓋監獄。所以把監獄變成學校,那真的會讓多少的家庭重見天日。所以我們桃園是塊福地。昨天我們討論到桃園三結義,要把恩義、情義、道義演出來;桃園也是女子出嫁,叫「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都是要去興旺夫家,丈夫的家族;還有桃子,「桃李不語,下自成蹊」。就是我們很有德行,人家自然會來跟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效法。用德行去感人,這都是桃子的意義。還有,我們看那桃樹一結果,結一堆,代表多子多孫多福氣,就從我們桃園開始做。我們也接觸到很多教育的官員都非常重視整個倫理道德的教育,包含監獄系統,我們跟幾位老師也到我們女子監獄已經講了好幾次的課程。

  真的,我們在講課的過程,這些服刑人員跟我們都是素昧平生,才講了短短半個多小時,我們看底下都已經有人哭的鼻子都是通紅,我們可以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假如這些教誨在她們小時候就聽到,她們的人生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所以才短短的課程就已經能把她的善良給喚醒。我們每個從事教育的老師們,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不教;沒有教到了,我們的孩子、學生以後長大了,都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包含我們還曾經給一些愛滋病的服刑人員講課,我們看了也很辛酸,望眼過去,不滿三十歲的佔了一大半,結果人生居然是在監獄,以至於在這麼嚴重的病當中要度過。當然能承傳聖賢的這些智慧教誨,人生縱使遇到多大的困難瓶頸,都可以轉禍為福,都可以把這災禍給化解掉,只要真正用心來學、來做。有了這些智慧,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剛剛說從我們桃園好好的來開始做。

  這是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這個長輩的故事,了解到他這個同事,其實都是人生過程當中有很多的不幸福、不幸,才會造成人格當中有這些嫉妒,有這些不好的習性在。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矣。大家今天回去之後,修養也要達到像彌勒菩薩說的,「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其實人生能夠契入這樣的境界非常好。你看我們有時候很生氣,氣誰?氣自己!明明剛剛就不要發脾氣,怎麼又發了?很多境界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有時候脾氣來了,一個不好的言語出去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很可能那個氣話又留在對方的心中一輩子,兩個人這個怨結都解不開。從崔少娣這個故事,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們也效法這位媳婦的德行。他人不能感動,首先反省我們自己,是我們「德未修」,德行還沒有修養好,「感未至也」。這是剛剛跟大家提到孝悌為傳家之本。

  其實每一句經句,假如再打開來,都講不完。但是我們要舉一怎麼樣?要反三,包含大姑小姑跟弟媳婦之間,那個也都是要有悌的精神。比方這個大姑聽到自己的弟弟在講弟媳婦的不好,這時候大姑、小姑要怎麼回應?要不要繼續搧風點火?是!所以家庭的和樂,婆婆很重要,小姑、小叔也都很重要。我們剛剛講到的,「和順為齊家之本」,應該互相多體恤才對。假如今天弟弟在抱怨弟媳婦,這些孩子也沒照顧好,這孩子還多生病,常常生病,這個太太實在太差勁。我們當小姑的要怎麼接話?小姑馬上接話:那個兒子懷胎十月是誰懷的?你都沒有懷過胎,你怎麼知道?而這個孩子跟著她,跟著弟媳婦十個月,那都是感同身受,所以這個孩子生病了,她比你還急,你還這樣子罵她。這麼一勸告,弟弟的態度就會轉過來,反而更能夠去體恤自己的太太。假如這時候又搧風點火,那家庭一定大亂。而且我們感同身受來想,一個媳婦嫁到家裡面來,在心理上她也會罣礙,畢竟你們是一家人,我是外來的人,是吧?所以更應該對她更好,讓她能更快的融入這整個家庭裡面,這才是理智,這才是智慧。

  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是「謹慎為保家之本」。一個家庭要建立起來不難,保持更難。就像一個事業,有機會了可以把事業做起來,但是要把事業能保持幾十年、幾百年不衰,那沒有真實的智慧,就很難辦得到。這謹慎就是,比方我們面對人生很多的誘惑要謹慎,常在經典當中說,這五欲的誘惑要能夠抵擋得了。這五欲叫財色名食睡,欲望。我們看這個財,其實這些欲望能不能抵擋,完全看我們德行的根基夠不夠?很多家長都很擔心,現在社會這麼污染,我的孩子出去了,我好擔心!這不理智。擔心對自己身心沒有幫助,擔心對孩子也沒幫助,所以倒不如趕快把兒子德行的根基給他紮好。

  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環境。有一句格言講,「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會被邪氣所染著,是因為我們的正氣不夠。那怎麼紮?不能貪財,《弟子規》裡面的很多經句就教導孩子不貪財。「財物輕,怨何生」、「物雖小,勿私藏」,他那個貪心就在這些教誨當中,很自然的就能夠慢慢的淡掉。包含「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這《弟子規》都是把孩子引到道德、道義的人生,他的喜悅就在於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去愛護他人,懂得是行德行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到一個欲望滿足的人生去了。說實在的,欲望能不能滿足?欲是深淵,滿足不了。所以這些財色名食睡,哪能滿足得了?就像個無底洞一樣。

  這個財的部分,我們也看到很多社會上的現象,因為貪財落得身敗名裂。其實,假如他學過《弟子規》,他知道,「德有傷,貽親羞」,他就不會貪財了,不會貪贓枉法。真的,我們的德行不只是自己的,是我們孩子的,是我們父母的。我們德行受損,父母生不如死;我們的德行受損,我們的孩子一輩子抬不起頭來。所有愛護我們的長輩,一輩子都遺憾。所以人真正有感恩的心,他就能面對這些誘惑,不忍心讓所有支持愛護他的長輩遺憾。好,這一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