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07/7/8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36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道德、學問要學、道、立、權,要懂得在運用當中能權變,達到人情練達。剛剛講到孝、悌、忠,像信,在《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大信不約」。真正非常有信用的人不拘於約定,甚至於沒有約定,他都能信守。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心上那種絕對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良知,違背自己的承諾,那才是真正信的本質;而不只是在文字當中簽名而已。在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他叫劉庭式。差點想不起來,當我們有事情快想不起來的時候,一定不能緊張,大家相信「明明德」是本有的,所以冷靜一下就會想起來。他當初還沒有考上功名,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時候,有跟一位女子在口頭上要談婚事,也沒有什麼聘禮,這些步驟都還沒有到。但是因為已經提過,他考上功名之後,回來就打算娶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後來眼睛瞎掉了,自己又考上了功名,當下這位女子的父親就很過意不去。人家都已經考上功名,以後是要當大官的,我女兒都瞎了。反而是主動說,這門婚事其實也沒有什麼下聘禮,就算了吧!

  古代的人他們非常厚道,不願意佔人家一點便宜,寧可自己吃虧沒關係,絕對不願意讓人家難受,而且人家都已經當大官了,不願意去高攀。但是劉庭式說不行,我已經答應了,我就不能反悔。不然這樣好了,把她的妹妹嫁給你。劉庭式也不答應,他說我已經答應了,「吾已心許之矣,豈可負初心哉」,我不可以違背我當初的這分承諾。你看都不是文字的,而是心境。而且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是完全的去站在這個女子的角度,她的人生去設想。他想一個女子她都已經有跟某個人家談婚事,假如這個婚事沒有談成,很可能她會覺得羞愧,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嫁得出去。她已經瞎了,又加上嫁不出去,那整個內心不知道會有多痛苦。這是劉庭式都感覺得到的,他不願意看這個女子她的人生往這裡走,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信諾,所以這個婚事就成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太太嫁給他那種心境,對他的尊重,對他的感恩,對他的佩服,那就不在話下,他的太太一定會盡全心全意來相夫教子。所以古人的信諾是在心上,絕對不是只在文字上。

  我們看到現在企業都講信用,好像比以前更強調信用,那只是在文字上面的信用。而我們在心地上那種對人的承諾,不願意違背的心境,其實是在下降當中。我們有一次跟一個老先生交談,他已經八十幾歲了,家裡有很多古書。我們一看到古書都很興奮,覺得都是寶藏,翻開來看都很好,老人家看我們這麼喜歡,就說那借給你們吧!答應借給我們之後,老人還是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們要小心一點,因為那可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叮嚀了一會,我們的老師心裡想怕長者不放心,就說:老爺爺,這樣好了,我們寫個借條,我們再如期的來還給你。老者一聽到說要寫借條,突然眼睛瞪得很大,看著這位老師說:你講的這是人話嗎?長者這句話有味道,在他的心目當中什麼是人?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擁有這五個人生態度才可以稱為正常的人。而信是信守承諾,哪還需要簽名蓋章!

  那我們冷靜,現在在商業界所謂的信用,他的目的是怕他以後在商業界要借錢不方便,所以他得要守信用。甚至於他可能守了三十年的信用,可是他這三十年的信用,是為了他的自私自利。當有一天,假如不守信用可以讓他一輩子不愁吃穿的時候,他會不會再守信用?他就有可能會不守信用,這都是我們要去體會的。古代的人他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在守信用,他是為一種人格在守信用。所以大信不約。

  而信也是有權變,像夫子那時候經過魏國,在魏國的境內發現有臣子有謀反的意向,訓練很多軍隊,被夫子看到了。叛臣就把夫子圍住,對著夫子講:孔夫子,你要對天發誓,不能把你看到的事情告訴任何人。夫子說好,我對天發誓,不講。他們知道孔夫子是聖賢人,講話一定算話,他們才肯把軍隊撤回去。後來軍隊撤走了,孔夫子馬上說:我們現在趕快,去給魏國的國君報告這件事。弟子對孔夫子講:夫子,你剛剛才說不跟其他的人講,你怎麼馬上就不守用了?這也是機會教育,夫子就給學生講:在被脅迫之下的信諾,可以不用守,那是你被脅迫的。假如我因為不守這個承諾而被人家瞧不起,這我不在乎。因為假如我不去把這個事實趕快告訴魏國國君的話,這個國家將發生很大的動亂,他的人民會生靈塗炭。所以我的信用跟人民的安危比起來,我會放下我個人的信譽,我必須要顧及人民安危。這個信,夫子他就懂得去權通、權變,絕對不是要個虛名,說這個人真有信用而已。

  也有個公案,是有個人遇到一個獵人,因為他在追一隻兔子,那個兔子是先跑在前面,他先看到。後來獵人從後面追過來,沒看清楚到底是往東,還是往西,獵人就問這個人,你看到兔子往哪裡跑?兔子可能比方往東跑,這個人就告訴獵人,牠往西走了。這樣有沒有撒謊?這就是權變。他這麼做為了什麼?第一個救兔子的命,第二個讓獵人少造一個殺生的罪孽,他這麼一權變之後,對任何人都有幫助。所以這個學問是活的,絕對不是死的。這是我們提到信的部分。其實八德都是要在很多時節因緣當中,懂得權變,而在權變當中讓每個人都能得利益,這就是智慧了。

  比方禮儀,「禮者,敬而已矣」,禮儀的本質是恭敬,一個人有恭敬的心,他一定讓一切接觸他的人都如沐春風。我們回想一下,遇到一個非常講禮貌的人,我們是如沐春風,還是覺得接觸他的時候特別緊張?這就有不一樣了。這個很有禮貌的人,我們遇到他有點緊張,那很可能這個禮就已經做得讓對方有壓力。像夫子是溫良恭儉讓,讓大眾接觸他感覺非常溫暖、溫和,非常善良。比方我們禮儀當中,「路遇長,疾趨揖」,遇到長輩、遇到認識的人,我們向前去給他問好。古代鞠九十度躬的禮,其實我們現在也可以鞠九十度躬的禮,而且這個躬鞠下去,聽說不會腰肌勞損,對脊椎、對身體很有幫助。其實我們古代這些教育的方法,都是博大精深,我們用一般自己的觀點去看,看不到箇中的這種學問處。

  比方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古代會制禮作樂,會教導孩子禮樂,孩子他唱歌。而這些詩歌,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歌曲的內容跟旋律會讓人愈來愈敦厚,愈來愈祥和。夫子在《論語》裡面也說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這整個三百首《詩經》裡面的詩歌、詩詞,它們的內在精神就是讓人一接觸提起的是正念,提起的本分,而沒有任何的邪念,「思無邪」。那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現在的歌曲一唱出來能不能思無邪?以前是唱詩歌很好,因為那是陶冶孩子性情。但現在的詩歌情執太重了,很可能唱了會出問題。我記得有時候看綜藝節目,五歲、六歲的孩子在那裡模仿歌星,大家看過沒有?穿得那麼暴露,那個表情唱著情歌,臉都揪起來,那個孩子的心靈能不受影響嗎?我記得我第一次教小學,去代課代兩個月,聽到最常聽的一條歌,我那時候是在台東南橫的出口,這麼偏僻的地方,校園裡面最常聽到的就是「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小一、小二都唱,幼兒園也唱,孩子能不早戀嗎?

  孩子那麼小,情執就那麼重,他的心能安下來讀書嗎?我們想想國中就開始談戀愛的,幾個人有好的下場?我也是這麼過來的,不是,我說我們班上。我們念國中、高中那時候就談戀愛的,後來甚至於連書都念不下去,念不好而輟學的都有。這麼慘痛的經驗,結果我們現在的孩子愈來愈嚴重。所以公眾人物、演藝圈的人要負責任,要對這個社會負責任。應該是唱的歌曲能夠移風易俗,倡導善良風俗才對,應該多寫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歌才對。在歌曲當中,因為孩子他的性情還不是很定,他還是容易躁動。這個時候你硬把他壓下來,壓得太過,他會變得好像很拘謹,這時候抒發一下他的情緒。因為他比較好動,你讓他唱唱歌,又是唱好的歌,他的情緒就抒發出去。不然他沒有抒發,你一直用禮儀給他壓,壓到最後他就又拘謹、又嚴肅,身心都不會有很正常的發展。所以,禮樂的搭配非常重要。

  禮當中除了讓他行為不要放縱之外,都是在行禮的當下,每天給父母行禮,每天客人來,趕快給客人倒茶,負責很多家裡的這些家務。你看黃庭堅一回到家,就幫他的母親刷尿桶。很多孩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都是一個為人子應盡的本分。所以他在行禮、在勞動的過程,他的血脈經絡得以有很好的訓練,他身體就強壯。我們現在的孩子,客人來了都不問好,每天窩在沙發、窩在電視機前。所以現在好像說叫草莓族,是吧?身體差異真的愈來愈大,一屆不如一屆,都變成一感冒就好像一片都倒下去,抵抗力都很差。所以,行禮的當中,還有對自己身體的鍛鍊效果,多行禮對身體好。

  那「路遇長」小朋友學會了,但是當老師的人就很害怕吃飯的時候看到這些學生。因為他吃飯,一看到老師,馬上過來,九十度就下去,老師不知道是要站起來還是要吞下去。這就是學禮的權變。諸位朋友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遇到長輩、遇到老師,或者遇到父母,這個九十度躬不用鞠?哪些情況之下不用鞠這麼大的躬?老師在吃飯,在上課的時候。上課中,「人不閒,勿事攪」,那時候點個頭就好。你這麼大禮,老師好像不回禮又怪怪的。還有沒有?在路上遇見老師,而老師騎著摩托車。對!不然會出車禍,這很重要,要會權變。就是你能感受到對方現在的心境跟處境,你就懂得去權變。還有沒有哪些權變?洗手間。對,洗手間,正好在上廁所的時候,你給他這麼一鞠躬,感覺很奇怪。還有沒有?下樓梯的時候不要鞠躬,這麼一鞠躬,人就快栽下去了。還有你走到門口,對方剛好走在門正中央的時候,不要鞠躬。他走在正中央,你一鞠躬,他要站在那鞠躬,擋到後面的人,這樣也不方便。等他走出來的時候再行禮。

  還有人家手上有東西的時候,人家剛好煮了綠豆湯,扛在手上,你還去跟人家鞠躬。我們手上有東西,或者別人手上有東西,就不用行這麼大的禮了。還有比方同仁一起工作,在同一個辦公室,可能一天要見二十面,你二十次都鞠躬,可能到下午的時候都氣喘吁吁了。這個時候就要會權變。什麼時候鞠躬?早上剛來的時候鞠個躬,之後見到面點點頭微笑,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度。回去的時候再鞠個躬,這樣讓人家感覺起來就很能夠接受。以至於我們學了以後,覺得這樣很好,本來公司裡都不鞠躬的,結果你一學完,隔天去就走到每個人面前都給他九十度躬。你看會發生什麼事?可能大家說這個人有點怎麼樣?你要感受得到對方他一下子的接受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早上好」,從十五度開始,慢慢三十度,這樣人家就很能夠接受。因為在一次一次當中,就感覺到我們那種真誠的恭敬。這就是我們在整個行道的過程當中懂得去權變。

  昨天我們提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掌握重要的一些德行的綱領,孝悌、謹慎、勤儉,還有和順,家和萬事興,還有「詩書為起家之本」,這些道理。我們昨天有講到孝悌,孝悌一來我們修身要扎根,二來落實家庭,進一步推展到自己的團體,以至於帶動整個社會。一個班級也就是一個家一樣的氛圍,我們子弟學校有四十個孩子,他們都是我們員工的小孩。因為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其實獨生子女他要學習兄友弟恭比較困難。現在這四十個孩子一起學習,就能夠在他學校的當下,能夠提起這種兄友弟恭的態度。

  有一次這些孩子到郊外去郊遊,其中有個孩子的帽子給吹飛掉了,飛到田埂裡面。另外一個孩子看到,馬上非常見義勇為,一下就跳下去要幫他撿帽子。結果用力過猛,就踩到泥漿裡面去,但是也是把帽子撿到了,就趕快跑回來要拿給這位同學。當這個孩子跳下去撿的時候,全班的同學們就鼓起熱烈的掌聲,對他這個行為非常的贊同。當這個掌聲響完之後,其中有個孩子,他是初中一年級,他是後來才到我們子弟學校來讀。他就非常感慨,他就掉下了淚。假如這是我以前國中一年級的班級,當有人跌倒,有人很危急的一些情況發生,我們可以馬上去幫他,但往往沒有人會去扶他,我們去扶了,反而被人家笑。假如學校裡面的氛圍都不會像兄弟一樣友愛,甚至於還看人家犯錯,看人家受傷,還笑,還落井下石,這樣子的整個氛圍,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反而會有副作用。所以他看到這一幕,自己就覺得很感動,這些同學們都是互相友愛,互相幫忙。

  所以,悌的精神一定落實在學校,因為孩子在學校裡面的時間非常的長。而那分兄友弟恭能夠在班級建立起來,也是有賴於我們老師來做榜樣。老師用父母的心愛孩子,很自然的這些同學之間悌的氛圍也很容易形成。

  有一次兩個小女生,她們都是五、六歲而已,走進廁所去。走進廁所的時候,其中一個小女孩就說,這個廁所怎麼這麼香!諸位朋友們,我們走到小學、中學的廁所裡面,有沒有一走進去說這個廁所好香。當然有,一定有很有見地的老師,他就會注意到這裡,他會感受到,其實教育是在時時刻刻當中。今天孩子他只注重成績,掃地都馬馬虎虎,他的責任心從哪裡來?他責任心沒有起來,他的心性是在墮落。他其他都馬虎,只有成績認真,他那個認真也是功利的心,也不是服務的心,這是在退步,而不是進步。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啟發心地,那對於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很謹慎,都會很敏銳。因為那些動作都是引導,都是教育,都是要長善,都是要救他的過失。

  像走路,走路是小事還是大事?可能在我們的感知裡,它是小事。但是走路對一個孩子心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它並不是小事。《弟子規》裡面講到走路如何走,講了好幾句,「步從容,立端正」。當一個孩子連走路都非常的匆忙,很急躁,這個走習慣了,你看他每天多少時間要用在走路上。而他那當下的狀況都是急躁,都是輕浮,那麻煩了,他的整個心性的穩定度就每天在下墮,我們看不到;而輕浮、浮躁一事無成。現在孩子心都定不下來,所以很難讓這些主管、這些企業家信任。學者萬病,只要一個能靜得下來,很多毛病都慢慢調伏住。要讓他心能靜得下來,就是在他行住坐臥當中去訓練他的定性,不要浮躁,所以「步從容,立端正」。大家假如有機會在火車站面前看看熙來攘往的人群,看看人會不會走路。五花八門的都出來了,而且是匆匆忙忙的人會多,走路的時候晃來晃去的也很多,那個對心性可能都是副作用。

  包含《弟子規》裡面還講到「寬轉彎,勿觸稜」,這是什麼?走路當中不要急躁,要謹慎,不然容易受傷。而他「寬轉彎,勿觸稜」的心境假如有內化了,他會延伸到做一切事情的謹慎度。所以謹慎的心、不急躁的心,就從走路當中形成。謙虛的心,也從走路當中形成。你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而且古代你在走一個很大的門的時候,你要從門的旁邊走進去,不要大搖大擺從門的正中間就走過去。都是在這些禮儀當中,讓人培養一個謙卑、不張狂的態度。還有走路心要定,不可以東張西望,「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有時候我們走路的時候東張西望,好管閒事,很可能沒事找事都有可能。

  我們從剛剛講到,在整個生活的很多情境都是教育的好機會,因為心行一如。每個行為,不管大的行為、小的行為,都是心性的流露。我們在引導孩子修這些行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的心性都是在正念當中,都是在德行當中,都是在為人設想的心境當中。比方說,吃飯是小事還是大事?這整個吃飯的過程,能啟發孩子非常多重要的處世心態。比方吃飯的時候排碗筷,假如孩子吃飯,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坐下來吃,吃完走。孩子只要都只是做這件事情,他覺得都不干我的事,他怎麼提起責任心?他怎麼去觀照,家裡有什麼樣的需要,我要趕快去幫忙?他這種心境、他這種敏感度都沒有辦法形成。

  我們回想自己小的時候,飯前我們會做哪些動作?洗手。這叫懂得愛護衛生,這叫身有傷,貽親憂,這個心態很好。再來,盛飯,幫家裡人服務盛飯,排好碗筷。還有「長者先,幼者後」,趕快去叫爺爺奶奶來吃飯,很多的心性都在形成。當然這禮儀的細節,我們可以參考李炳南老師編的《常禮舉要》,這本書現在應該找得到,上網也能夠抓得到。裡面非常多孩子在生活當中的一些禮節,我們從這些生活點滴,讓孩子能循規蹈矩,能有很多非常正確的處世待人的心態。

  像在吃飯的時候,就提到第一點,上座必須讓給長者,座位要有次序,當然都是長輩坐主要的位子。現在的孩子懂不懂?他一跳就跳到那個主位去了。一跳到主位去,有時候大人不只沒有引導,沒有教導,還在那裡笑說:那個孩子反應真快,還坐最好的位子。該教沒教,反而還鼓勵他,還在那裡笑,孩子還覺得我很有本事,坐在這裡。有時候我們教育的敏感度不夠,都會給孩子錯誤引導。諸位老師們,這句話重不重要?「上座必讓長者」重不重要?這個心態能讓我們少出很多糗。假如這個沒有做到,甚至於人家都不敢用我們,這一點觀照力都沒有,人家不敢信任我們。

  比方像我們在世界各地弟子很多,所以師長出現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我們這些學生們都希望跟師長一起吃頓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希望?都有這個希望。我們就盡量能把這個機會讓給別人。不然你假如不懂這個心境,不懂這個規矩,要吃飯了,你馬上就跳到師長旁邊就坐下來,然後連續好幾餐。很可能人家在背後都在那裡說這個人真過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往往我們去作客的時候,尤其場面比較大的,人很多,主位都有規矩的,應該都是主人來安排。主人請你坐,要不要坐?不要馬上坐,他可能禮貌上知會一下。請你,二請、三請了,這個時候坐可能比較適當。你不要「好,我坐!」人家可能都還在那裡打量說要安排誰,你馬上就跳上去了,這會讓主人在安排上,他可能傷透腦筋。這都是人情練達,察言觀色,能夠去體恤人家的不方便,可以先讓,讓絕對沒錯。

  再來,「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這只是兩個小小的動作,但對孩子的心性影響大不大?他在吃飯當中、每天要做的事情當中,他完全如入無人之境,要不就撞到人家,要不腳還踢到坐在對面的人。我們都很清楚,不管他往後從事哪個行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個替人著想的心。哪個行業不是替人著想,不是服務人群?這個替人著想,就是在每天的這些動作當中能形成。這些小動作都顧慮不了,這個心態一定沒有辦法形成。等他大了:你多替人家想一下,不然你人際關係很差。那時候再教有沒有用?那時候就不好教,習慣養成了。教育的時機點在小時候,習慣成自然。

  第三條,「主人舉杯敬客,客致謝辭」。因為主人,人家家裡面張羅了大半天,非常辛苦,那我們也表達一下內心的感謝。然後,「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要吃以前:辛苦了,嫂子辛苦了,讓你們這麼麻煩。這感覺,人家覺很得舒服。再來,「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可能客人當中有個輩分比較高的,他再代表回敬主人。比方說客人來了十個人,每個客人都敬主人,這個主人也夠累的。所以,禮當中都有這種度,都有這種替人設想。再來,舉起筷子的時候,舉筷子很小的動作,心性有沒有在變化?當他舉起來已經怎麼樣?瞄準目標,所有的人他都看不到了,如入無人之境,衝!這個時候他就可能心性上都是在增長貪心。所以舉起筷子來,都很優雅的,說大家先請。但是大家在做這個動作要心行是合一的,不要是客套上大家先請,然後自己都已經有點撐不住在那裡抖,餓死我了。

  再來第七點,「用筷子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夾菜站起來就對著斜對面的菜就夾過去了,感覺是比較粗魯一點。現在是轉盤,當前這一盤菜我們吃,然後慢慢再轉過來,我們再吃下一道;不要狼吞虎嚥,一直夾很遠的菜。當然,假如我們是主人,就會觀照到,主動緩緩的去把菜移動,讓每個人每道菜都可以吃得到。或者不是轉盤的話,我們當主人的,因為沒有轉盤,我們可以把菜前後調一下,左右調一下,這樣就可以。

  夾菜,「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那都是很細微的動作,因為動作做出來,都在反應我們一個人心性的狀態。夾菜,那個菜是這樣子的,我們一下從中間就夾下去,這個都是動作比較粗俗。夾菜從菜的旁邊夾就可以。但是這麼夾著夾著,可能一個角落就都被夾掉了,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怎麼辦?主動的把這個菜稍微挪動一下,讓後面的人再來夾也很方便。假如你今天是老闆,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吃飯的時候,你可能從吃飯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哪些人可以提拔。他這麼細微都能轉動盤子,讓後面的人很方便,他那顆替人設想的心,時時都能觀照得到。

  我曾經遇到一個幼兒園的老闆,他說曾經帶一些二十出頭老師去接待客人,這個客人是廣東人。是看她們年輕,也難得請她們吃頓飯,就把年輕的同仁們一起帶去吃。帶去吃的時候,因為是廣東客人,當然點廣東菜,這些年輕老師是湖南人,大家知不知道湖南人最喜歡吃什麼?聽說有幾個省分喜歡吃辣,四川、湖南,好像還有貴州,他們很喜歡吃辣。他們說到,他們吃辣是不怕辣,再來第二個境界辣不怕,第三個境界怕不辣。湖南人很會吃辣,他們都隨身帶辣椒,不然不辣吃不下,不過辣椒吃多了可能脾氣會火爆。點出來的菜都是廣東菜,不夠辣,這幾個小女孩就在那裡嘀嘀咕咕,在那裡評判那些菜,也不懂得招呼客人。現在年輕人懂不懂得陪老闆出去的時候,要主動的給客人倒茶?現在這些可能都比較少去學。所以老闆帶我們出去,不只沒起好的作用,像根木頭一樣就杵在那裡。到時候倒茶也得老闆,夾菜也得老闆,付款也得老闆,老闆會覺得養這麼多人幹什麼用?所以,這些在飲食當中,都可以看到一個人他的敏銳度、他的修養到哪裡。

  再來第九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這就強調用公筷。我們剛去的時候,吃飯很少用公筷,但是其實人都很容易接受好的觀念,我們只要求自己,慢慢的大家就很自然的用公筷。因為用公筷衛生,我們也不願意,假如剛好我們自己身體有什麼疾病,傳給別人,這我們絕對不願意。所以,公筷是值得提倡的。再來,湯匙裡面有些渣渣必須要把它弄乾淨,再放入公共的食器裡面。自己的碗中有剩菜,不可以再放回本來的盤子上,這個會讓人家很難受的。所以,禮本質上都是對人的恭敬。還有夾的菜不夾倍於他人,不然你喜歡吃這個菜,夾了一大半來自己,這就很不禮貌,這就很自私。你看這些禮儀的背後,看到的是個心性的啟發。所以「不學禮,無以立」,夫子講這些話是很有道理。這些禮節都不懂,很難在人群立足,因為做出來的行為都讓人不舒服,人家對我們就敬而遠之。

  再來,吃的時候不響舌,咽的時候不鳴喉。你吃的時候不要出聲,吞的時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吞得很大力,人家一聽,雞皮疙瘩都上來。這個不容易察覺,很可能我們覺得我們沒有,但是別人已經很難受了,所以大家回去可以觀照一下。「公食」,大家一起吃的時候,以不講話為原則,若需要講話,唾液不可以噴出去。而且要講話以前,飯要吃完,不然不噴也難。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再來,不要吃到一半有一條狗過來,你就開始餵牠吃,那條狗就在那等,可能其他的客人都很不舒服。「碗中不留飯粒」,我們小時候碗中留飯粒,以後娶老婆會娶到那個,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其實這是惜福,不然很可能在吃飯當中,習慣沒養成,福氣都折光了。我們到大學去接觸大學生,很痛心,看不到任何一個大學生吃得不剩飯粒,都是倒掉,那是把福氣都倒掉了。甚至於他們覺得全部吃光光很丟臉,覺得好像留一點,自己家裡比較有錢,這些錯誤的心態都要修正。

  「不對人剔牙齒」。然後,客人還沒吃飽,主人不先起。你這個主人一站起來,那客人都覺得吃不下去了。甚至於你是主人,要吃慢一點,因為你吃得太快,一吃完: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人家會覺得我是不是吃太慢?我們還有個情況很有意思,吃飽飯就拿著筷子: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這都會讓人家怪怪的。而且在吃飯當中,常常小孩都看著爺爺是不是飯吃完了,主動去給爺爺再添一碗,在吃飯當中都能夠照顧到長者,體恤到長者。一個孩子那種照顧人的能力,都在吃飯當中形成,所以教育沒有小事。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