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6/12/13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02

  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剛剛都在提到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生像一面鏡子,你對著鏡子笑,鏡子就會對著你笑;我們對著鏡子哭,鏡子也會對著我們哭。我們有了這樣的體會,其實要改變全世界,最重要的要先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首先要懂得如何去愛人,如何用理智面對人生,我們才有可能去影響別人、教導下一代,也是用愛、用理智來面對人生。而理智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幫助的事情絕對不要做,那個叫浪費光陰。

  比方我們自己有怨恨,那對自己也沒幫助,甚至於會損害自己的身體,很可能又是憂鬱症跟癌症的高危險群。因為怨恨的話,心情很低落,整個細胞就受到很不好的影響,所以對自己不好。相同的,今天我們用怨恨的心去面對一切的人,人家看到我們就跑得比什麼都快,對別人也沒有好處。所以對己對人都沒好處的事絕對不要幹。有理智的人一定是會做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從聖賢的教誨當中,找到如何利人又利己的心態跟方法智慧。

  剛剛我們已經講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今天當我們愛敬對人的時候,怨恨已經沒有了,甚至於是歡喜就在當下就已經來臨。人要把怨恨放下,很好的一點就是時時能看到他人的需要,這個怨就不見了。所以能替別人著想是第一等的學問,那也是放下怨恨、煩惱最好的方法。

  我記得小時候,剛好出去校外教學,我看到奶奶最喜歡吃的豆腐乳,我就趕快把它買起來。其實我小時候是很吝嗇的,但是看到奶奶愛吃的東西就馬上把它買了。結果當我買完之後,把這罐豆腐乳放在我的手上,真是一路回程都在幸福快樂當中。因為我都想像到,假如奶奶拿到這罐豆腐乳一定會高興得不得了。而且奶奶會高興多久?奶奶可能一輩子都高興,見到人就說:你看我這個孫子很孝順我。奶奶可以高興一輩子,我也可以高興一輩子。大家現在看得出來我現在很高興!一想到這個情景,內心就有那種很溫暖、很幸福的感覺。這是愛人的時候,自己跟他人同時都得到快樂。

  恭敬人也是這樣!人現在都太現實了,都還沒有付出就在那裡問:我對他好了,我有什麼好處?這種這麼功利的心態得不到快樂,處處埋怨。所以那個痛苦都是自己造成。我們有一位朋友他坐公車,他幾乎每一次坐公車都會頭暈,甚至於會吐。後來他學了《弟子規》以後,他知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他很認真,他就時時想著我要依教奉行。他一坐上車就開始在那裡看,哪些老公公、老婆婆上來他就趕快給他讓坐,或者是一些懷孕的婦女或者小孩站不方便,他就時時都看怎麼樣去讓坐。

  後來下車的時候,他突然很驚訝,他說我一路上都在想著如何讓別人坐,結果他頭也不暈,也不會有那些很痛苦的反應。你看時時都替別人想,忘了自己的時候,很多毛病都不見了。所以這個真的是很微妙,人的心念就在影響你整個身心。我們也聽過很多人得了癌症,他也沒有去埋怨誰,也沒有埋怨命運,他只想著,那我就把握最後的生命好好奉獻社會,他就去醫院當義工。結果當了幾年之後,再去檢查,怎麼樣?癌症也不見了。所以確實人的心念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當下停止埋怨,當下用愛敬的心對人,你整個人生的境界就開始轉動。我們一開始也有提到許哲女士,她都是用無私的心去付出,所以為什麼冰箱裡都有吃不完的菜。其實那時候我在看這個報導的時候很羨慕,但是也覺得說,因為她對人很好,所以人家也對她很好,就是這樣的體會。後來我們到了大陸海口去推展中國文化,每次我們的老師下了課,然後走進廚房裡面,也看到旁邊都會有水果跟蔬菜,還有一些吃的東西,也不知道是誰拿來的。我們就突然想起許哲女士的情境,突然有所領會為什麼拿來的人都不願意讓許哲女士知道是他拿來的。

  因為許哲女士是以無私無求的心付出,所以假如拿來的時候,又讓許哲女士知道是他拿的,怕許哲女士會有心理的負擔,人情負擔,這是人家拿來的,不好意思。所以也無求的付出,連讓許哲女士知道是他拿來的都不願意,不願意增加她心上一點的負擔。你看人心那種厚道,讓我們也覺得很感動。所以當我們到大陸去,我們也是以無求的心在付出,回回來的也是無求的回饋。所以很多道理唯有我們真正去做了之後,才能深刻去感受到個中的意趣。

  剛剛我們提到的蘇東坡先生的故事,也是值得我們好好來省思。所以都是從自己開始做起,「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想過無怨無悔的人生,「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句話是孔老夫子的教誨。我們受持了這些經教之後,你人生以後就無怨了,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來依教奉行。我們來看正己,要求自己,都是時時察自己的不足,那自己也不會去埋怨他人。所以「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忍辱者,天不能禍;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能夠把責任推給別人。

  我們看到什麼是貧窮?很多人會埋怨,我很窮。其實假如能知足的人,他就不可能會貧,知足常樂。而且在知足當中,我們時時是去想到太太的付出,整個社會人一起努力,我們的一天生活才能夠處處都沒有匱乏。所以「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都是大家互相幫助來的。這種心境,知足之外,又懂得感恩別人,那絕對不會有貧的感覺。「能無求者,天不能賤」,當我們有所欲求,很可能做了一些不好的、不當的行為出來,那會觸犯刑法,以至於會讓人家瞧不起,那都是自己造成。自己不願意立身行道,反而做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然後侮辱了自己,這就不能怪人。所以能無求,所謂「無欲則剛」,我們的人生就不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來,「能忍辱者,天不能禍」。往往人大難臨頭的時候,都是脾氣壓不下來,然後大禍就臨頭;假如禍來的時候心平氣和,那也能夠逢凶化吉。比方舉個例子,布袋和尚他提到,「涕唾在臉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我們一般都是說:都是他讓我很生氣的!其實這句話是對的還是不對的?這句話不只不對,這句話是讓我們自己變成小人。大家不要說蔡老師罵人,這不是我說的,這孔夫子說的。孔夫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遇到事情能時時先反省自己,自己還做得不夠好;小人就是時時都把責任往外推。所以諸位朋友,君子跟小人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一個念頭上。能反省自己的是君子,推卸責任是小人;能時時有道義、有愛心是君子,時時只是自私自利那是小人。所以孔夫子講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個利就是自私自利。我們今天統統隨順聖賢教誨,那是君子;統統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也變成小人。

  今天遇到一個情境,人家吐個口水在我們的臉上,布袋和尚說「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因為他吐的口水在臉上,假如我們拿起手來擦,基本上還要耗掉很多卡路里。你看這個手舉起來要不要卡路里?要有熱量,所以會浪費熱量。所以不用擦了,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因為你假如這麼一擦了,他看你那個手勢好像要跟他打架一樣,「你想怎麼樣?」然後兩個人可能本來是吐個口水就算了,這個手勢一起來,可能就衝突起來。我們看社會上很多事件,明明就是一點點小事,忍不住脾氣,到頭來鬧出人命的都大有人在。以至於可能在一個公共場合,就為了搶支麥克風就鬧出人命來。所以這都是不能忍住脾氣。假如能忍住脾氣,那就會化險為夷,甚至於還會成就別人學習聖賢教誨的機緣、法緣出現。

  我們看到假如這個人無理的對我們,跟我們吐口水,我們都不跟他計較,微微傻笑。然後他心裡會想,這個人跟一般人不一樣,脾氣很好。假如是我們的同事這麼做了,我們不要跟他計較。比方我們到各地去旅遊,買了一些名產,買回來以後,到辦公室去,人家有三顆糖,他也有三顆糖。這個時候他心裡會想:我已經這麼惡意對他,他對我還這麼有修養、還這麼包容。會不會感動?會!一感動之後,他想原來那個人就是學《弟子規》的,學《弟子規》很好。很可能往後積極去推展《弟子規》的,就是這個曾經給我們吐口水的人。因為他印象太深刻了,居然現在世間還有這麼有修養的人。他感動了以後,他自己就去推廣《弟子規》。

  你看禍福在一念之間,脾氣忍不住,禍就來了;脾氣忍得住,為人演說,很可能很多人聞正法的機緣就從我們這個修養當中延伸出來了。所以諸位朋友,脾氣要不要能夠調伏得下來?脾氣調伏不下來,人家會說:你看那個學《弟子規》的人還不是學成這樣?我們就以身謗法,讓人家對聖教失去信心,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所以現在大家已經上船,不能回去了,要認命一點。

  剛好這次我們到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跟著師父去做了一個分享,把我們推廣聖教的一些經驗跟世界的友人做個交流。結果就在機場,我們整個華人團排好隊要過海關,剛好到一個女孩的時候,那個女孩子差不多二十出頭,詢問了半天,就是不給她過。後面的朋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最後居然還要求這位女孩把信用卡拿出來,要看看她有沒有一些存款。後面就有朋友忍不住脾氣上來: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們華人?脾氣就很大。結果這一位朋友也是很不容易,當他脾氣起來的時候,他突然又回光返照:我被打敗了。被誰打敗了?是不是被境界打敗了?不是,被自己的壞脾氣打敗。他的觀照能力也是很強,他馬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發起脾氣,馬上就又調整過來。

  後來中午的時候跟師長一起吃飯,他就跟師長說:我今天被考倒了,又發脾氣了。接著師長就跟他說:你現在是在弘揚中國文化,在促進世界和平,所以你發脾氣就是破壞世界和平,你知不知道破壞世界和平的果報在哪裡?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只有進路沒有退路,要破釜沉舟,好好的這一生能夠當身成就,利人利己,不要再隨順自己的習性跟煩惱,要有這種勇往直前的態度。

  那這個情境,為什麼海關會這麼針對中國人一直盤問?有果必有因。原因就是有中國人到了法國之後,就在那裡非法移民,這個現象是存在。所以因為我們自己做得不好,才讓人家對我們不信任。能不能怪他?能不能跟他生氣?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態度就很重要。所以我們時時要了解到,我們跟他人是息息相關,我們發起了脾氣,大家就結了個惡緣;我們能忍住脾氣,就能夠跟一切人結善緣。

  我們今天冷靜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踏入學習聖賢教誨,我們當初的目的是什麼?當初來學聖賢教誨,難道是拿來炫耀的嗎?難道是拿來要求別人的嗎?難道是要讓人對聖教起反感的嗎?那絕對不是我們當初的用心。記得我們剛開始接觸聖教的時候,只要有人願意接受,半夜我們都把書拿去,歡歡喜喜的供養他。現在我們學了三年、五年,這一分當初的真誠心、愛心是增還是減?假如這一分愛心熱誠是減了,那學十年、二十年,我們是在退步,而不是在進步。絕對不是說我們能念出的經典愈多叫進步,進與退都在我們的這一顆心而已!我們的真誠有沒有提升?我們的清淨有沒有提升?我們平等、覺悟、仁慈、慈悲的心有沒有提升?那才是最實質的進步。所以修行人重實質,不可以重形式。這個實質就是我們的心地!

  這個時候我們要起壞習慣、壞念頭的時候,馬上想著,這攸關正法的弘傳、聖教的弘傳,我要趕快調伏我的習氣。所以人有了這分責任心,提升就會快。當一個媽媽的人了解到她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小孩,她很多壞習慣改得特別快,這叫「為母則強」。人有了責任心就能突破自己,就能超越自己。

  剛剛我們提到了,今天朋友、同事惡意對我們,我們不只不跟他計較,依然平等對他、至誠的關懷他,他一定會有感動的一天。我有一位長輩他的朋友很嫉妒他,常常都毀謗他,找他麻煩。諸位朋友,人家毀謗我們,要不要生氣?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假如真正明白人生的真相,那不只不會生氣,還會感謝他。因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根本不可能跟人起衝突,甚至於還會生慚愧。今天這個人罵我,就是因為我以前罵過他,才會得到今天這個惡果。所以我假如以前沒有惡意對他,今天我也不會受這個苦;甚至於是今天這位朋友也不會因為罵我而生氣又墮落。你看那種能感受別人的痛苦,就不願意再這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佛家講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諸位朋友,什麼是前世?什麼是來生?前一秒已經是前世,後一秒是來生,絕對不只是說上一輩子跟下一輩子。今天我們人生當中有非常多的煩惱,都很可能是這幾十年跟人起的矛盾、衝突才延伸到這個煩惱來,不見得都是直接是前世的影響。你這一世修養很好,不跟人計較,很多前世的衝突往往都會化解得掉。我們今天假如了解到三世的真相,當別人惡意對我們的時候,我又沒有對他不好,為什麼他現在對我這麼不好?那也很有可能就是前世的因緣延伸到這一世來。而這個三世的真相在整個中國人的社會當中很普遍的被接受,都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你起善的念頭,感來的是善的因緣;起惡的念頭,感來的是惡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絕對不會偏差。

  而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比方清朝他在統一整個中國以前,他滅了葉赫那拉氏,而這個葉赫那拉氏的酋長死前就說:我葉赫那拉氏縱使死到只剩下一個女人都要報仇。後來清朝就有一個規定,葉赫那拉氏不能入宮。但是經過了兩百多年,慢慢的這個警覺性就低了,到咸豐那時候,慈禧太后進來了。後來慈禧太后聽宮中講這些聖賢經典,她就不想聽,就把講經的這個宮中的習慣就把它廢掉了。這些講經廢掉了,人就胡思亂想,整個朝廷,包含皇帝自己,就沒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就隨順這些欲望習氣,整個清朝就敗下來。你看那個果報是很恐怖的,是絕對逃不過。所以人明白了這個道理,那絕對是往後的人生只跟人結善緣,絕對不跟人結惡緣。這是我們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應該有的人生態度。

  而當今天人家惡意對我們,我們歡歡喜喜的接受,因為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歡喜接受了,這個帳就了了;不只要把這個帳了了,還要跟對方結善緣,再把聖教介紹給他,這才是我們心胸廣大。有了這樣的心胸,量大福大,往後的福分就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好。所謂「無債一身輕」,這些不好的緣都了掉了,你的身心愈來愈輕安,後半輩子各個人都跟我們都是善緣,都是歡歡喜喜一起修學聖教,這樣的人生就無怨也無悔。所以我們往後面對惡的緣都要當作還債想,以至於都要當作是一個提升我們境界最好的機會。

  我們如何提升境界?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一言一行,把它放下來,從我們的起心動念的錯誤開始懂得放下。當我們的分別跟執著放得愈多,智慧跟福分就會愈彰顯,這是進步。孔夫子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佛陀也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中國人接受儒道釋三教的教誨已經幾千年了,而這些教誨假如我們把它合起來看,對人生就會有更深的體悟。孔夫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其實這個「明明德」就是自知,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明」就是真的要明白,而這個「明德」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三字經》講的「性本善」。了解了自己,才能夠愛護自己,成就自己;對自己都不了解,那就很可能會糟蹋自己,瞧不起自己。你看這個怨,很多人是怨自己不行,怨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己跟自己生氣,現在這個現象還很多。所以首先能了解自己,就不會怨恨自己,反而懂得珍惜自己。

  我們應該好好的就這些經文來了解自己。在還沒有讀到這些經典以前,確實不了解自己,還會常常否定自己。然後又得去問別人: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人家會說:你想聽實話還是假話?我們思考一下,自己跟自己二十四小時相處都不了解自己,還要去求別人來了解,這不是顛倒嗎?甚至於很多人都是去做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那很有意思,這些心理測驗,比方出幾十個題目讓你做。做了以後說你得分幾分到幾分,你的人格是屬於老虎型的;然後幾分又到幾分,你的人格是屬於孔雀型的;再來,還有你的人格是屬於無尾熊型的,甚至還有貓頭鷹型的。諸位朋友,你看人格屬於什麼型的,結果都叫人去跟什麼比?都叫人去跟畜生比。我們還在那裡做得不亦樂乎,還說你看我像老虎型的,人愈活愈顛倒!要活應該是「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現在是高興跟畜生一樣,你看顛倒不顛倒?

  剛好有一次我們的老師到一個大專院校(師範院校)去演講,一千多個學生,這些學生再過幾年就要到學校去教學,教小孩。老師就對著他們問說,因為現在很多坊間的書,封面叫「要讓孩子當羊還是當狼」,老師就問這一千多個以後要為人師的這些學子們:你們覺得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結果這麼一問,還很新鮮,整個右手邊的全部說狼,左手邊的說羊,然後兩邊就一直在那裡比大聲:「狼」、「羊」!諸位老師,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羊?怎麼都要教成畜生?要教成什麼?教成人!

  但能不能怪他們?不能怪他們,他們沒有讀過《三字經》。《三字經》講,「三才者,天地人」,人應該把天地的德行演出來,那才是真正有人格。他們又沒有讀過《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們都體會不到要法天地、要法萬物。天地那種自強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我們要把它演出來。大地滋養萬物,那一分平等、那一分無私,我們要在當人當中,把它好好的學好,好好把它落實出來,那才是不愧於我們這一世當人的這個因緣。

  所以確實,我們怎麼樣引導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確實就會往那個方向去走。因為現在有很多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論,他們拿的都是貓做出來的實驗,狗做出來的實驗,之後實驗的結果拿來教誰?拿來教人。所以才會教成這樣的情況。你看那個貓狗,你教牠仁義禮智,牠很難領會。但是牠就是一個欲望的衝動,今天你只要給牠好吃的,牠可能就會聽你的話。但人假如要用這樣子去教,那他的欲望就會愈來愈大。你是應該啟發他的本善良知德能,而不是去一直一味的啟發他的欲望,這個方向就不對。

  我曾經跟幼兒園的老師接觸,他們都說道:這個孩子教到五、六歲就跟強盜一樣。我說:為什麼會這樣?他說:在家裡保母帶,保母怕他哭、怕他鬧,只要他要求什麼,統統給他。現在是不是這樣幹?然後到學校去,比方到幼兒園去,幼兒園老師也怕他鬧,他要什麼也給他。本來給他一顆糖他就不吵了,過一段時間,要三顆糖,愈來愈多。「欲是深淵」,沒有止盡的。所以變成他要什麼,人家不給他,他就大發脾氣,跟強盜一樣。

  有一個我們台灣的同胞到了大陸去,剛好經過黃河,他就很激動。這黃河是我們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他就要求這司機停下來,兩個人就坐在黃河邊,他在那裡幽思這些古聖先賢給我們的這些影響,文化的力量。突然這個司機就哭起來了,他嚇了一跳,他說:你哭什麼?一個大男人突然就哭起來。他說前幾天,我生病了,本來我們夫妻兩個很努力工作,就為了給孩子吃好一點,他就覺得雞腿比較有營養。其實現在雞腿有沒有營養這我們還要深入去思考,現在雞打很多的抗生素、荷爾蒙,這都是我們要冷靜去看待的。就每天給兒子吃一隻雞腿,省吃儉用就為了給這孩子多吃點。因為那一天我生病了,我的太太就把這個雞腿朝著我拿過來,她說:今天你病了,補一些營養。當她把話說完,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就啪一聲,他的兒子在旁邊給了他太太一巴掌,然後就對著他們夫妻兩個說:那個雞腿是我的。你看夫妻盡心盡力照顧這個孩子,才照顧到小學的時候,居然連隻雞腿都不願意給爸爸吃,甚至還給媽媽一巴掌。

  諸位朋友,假如我們是他的父母,能不怨嗎?能不後悔嗎?但是這個怨、這個悔源頭在哪裡?人生不能怨、不能後悔,源頭在我們自己沒有智慧去愛護這個孩子。我們沒有了智慧,用錯方法教他,所以把他寵壞了。「愛之不以道」,不用正確的做人之道去教孩子,反而是害了他,「適所以害之也」。所以我們今天要無怨無悔,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先有真實的智慧來處理整個人與人的關係。有了智慧,能把孩子教好,你往後的人生才會輕鬆自在。閩南話說的,「好子好遊玩,歹子不如無」,有好的孩子,你的中晚年就會很輕鬆愉快;孩子沒有教好,一輩子都會埋怨,都會掛礙。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把下一代教好。

  用智慧來圓滿父子、母子的緣分。以至於我們經營一個事業,君臣關係,對待我們的部屬,我們依然要以智慧。假如今天沒有智慧,很可能做得愈多,人家愈埋怨你,這都是很關鍵的問題。你那麼照顧員工,結果他是予取予求,貪得無厭。我們在那裡哀聲嘆氣:我這麼替他們想,他們曾幾何時替過我想?這些都是沒有智慧所延伸出來的問題點。我們曾經就遇過一個老板,他花了很大的金錢把鄰近的老師,好的老師,統統挖過來。他們所謂的好的老師,這個我還會打問號。現在一般講,什麼是好的老師?就是能把學生的成績逼得很高的叫好老師。所以我假如在這個標準之下,我是壞老師,因為我不希望把我人生的痛苦又壓在我的學生身上。

  那時候我在考教師資格,因為我已經辭掉工作了,要重新再考進去學校,好不容易一百九十一個人考,只錄取二十一個人進複試,結果我很幸運的進去了。進去以後,就排隊,二十一個人進去做複試,做口試,三個校長坐在那裡。當我走進去的時候,三個校長都說:今天居然還有男老師來做口試。因為只有我一個男生考進去。可是當我坐下來,他們問我的是,你有沒有什麼才華可以代表學校出去比賽?你曾經有做過什麼行政經驗?都是問這些,剛好我都沒有。就是沒有問我一個問題,就是你對學生有沒有愛心?都不問我,我只有這個,他都不問我。我只好最後就備取,沒上。

  對!所以要很冷靜,我們的態度召感來的因緣會相應。我們今天非常貪心,召感來的員工就是貪心的員工,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今天你把旁邊的這些老師統統挖來,其實已經跟很多人結怨。人家本來他們在學校都做得好好的,你用很高的薪水把人家的老師統統挖來,請問附近的人會跟你處得好嗎?沒有人和,要辦事情也不好辦。然後因為是高薪把這些老師挖來的,接著老師就要跟你談,不只要薪水,還要給我配套房子;不只要房子,這小孩的福利也要有。因為你是「以利交者」!

  所以你看老祖宗很有智慧,給我們提到一段教誨,「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你都是用金錢、利害跟他交往,當利害沒有了,他就不認識你。「以勢交者」,因為你今天有權力,他跟你交往;「勢傾而交絕」,你沒有權力之後,他也不會來找你了。「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今天因為美色,所以他跟我們交往;改天我們美色褪去了,他也會拋棄我們,「華落而愛渝」。但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用道義、恩義相交,人與人的那一分情義愈來愈濃。所以沒有智慧,你看召來的是很難收拾的爛攤子。

  他現在這些老師召來了,不只一直要求他很多東西,甚至這些老師都已經開始在跟家長要東西了。所以他要求他的老師,你們可不可以不要接受家長的,就是家長請你們吃飯,你們可不可以不要去?他也喊不動。所以今天要把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妻關係、兄弟、朋友關係要能夠經營得很圓滿、圓融,那沒有真實的智慧是辦不到的。什麼都可以不急,長智慧刻不容緩。因為沒有了智慧,我們又下錯了很多抉擇,什麼是抉擇?講話講錯了,就是擇言擇錯了,擇言、擇友,還有選擇事業、選擇上司,統統都要智慧才行。假如沒有了智慧,做錯了判斷,自己會埋怨別人,又會埋怨自己,然後又會很後悔下錯了這些抉擇。那人生就在怨悔當中在那裡惡性循環。所以人生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首先方向要對;而這方向踏得對,就是要先長智慧。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