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07/3/14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37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講到了,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聖賢佛菩薩的教誨當下我們都可以落實,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能夠轉經。假如不落實,就會變成《弟子規》說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愈學愈傲慢,這很有可能,這樣就不好了。應該是愈學愈謙卑,愈學愈能解行相應,用在生活當中。

  在《六祖壇經》裡面,我們就看到一個公案,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那一部都要念好多個小時,可能五、六個小時以上都跑不掉。念了三千部,很可能都念了快十年,很用功。念了三千部,去給六祖大師請教,跪下去的時候,頭沒有頂地,六祖大師看了,你頭都不頂地,恭敬心都沒有,你不如不頂。為什麼面對一個高僧,一個開悟的人,反而傲慢?那是被三千部害的,愈讀愈覺得我讀得比人家多,反而傲慢,沒有用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不能想著,我讀經,一天讀一部、讀二部,就是保證我們在進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讀了經不去落實,會增長傲慢。六祖大師就點他,你不去落實,這麼多年的修行你被經轉,轉成傲慢,現在要覺悟才能轉經,才能得經典的真實受用。這麼一點,他開悟了。我們現在不轉經典,也會被經轉,也會被轉得傲慢。我們看到我們自己佛弟子,學得愈久有沒有愈謙卑?有沒有愈有德行?假如有,佛法一定興,但是為什麼佛法沒興?那可能是我們老修要去反思、要去檢討。我們沒有給世間人當好榜樣,我們沒有轉經,我們拿著經去要求別人,沒要求自己,這樣反而讓社會大眾更不能接受,你們都講而已,都沒做。

  這次在澳洲,幾位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有提到一些例子,末學也覺得很有啟發。像悟行法師有一次在澳洲,安排了一位大護法,在澳洲生意做得很好,他說要親近師父,悟行法師就成全他,成人之美,給他安排剛好坐在師父旁邊。既然要親近,那就近一點,結果安排在旁邊,這位同修反而受寵若驚,不大敢坐,「我說親近,沒有說這麼近」。因為師父很有威儀,他有點緊張,後來也是坐下來吃飯。吃著吃著這位同修就對師父講:「師父,你看起來氣色真好,你真是天生麗質。」他一講出來天生麗質,旁邊的老同修,有一位就板起臉孔來,「這怎麼叫天生麗質?這叫法相莊嚴。」你看我們老修:「真外行!這個怎麼叫天生麗質?外行人一點都不懂,這個叫法相莊嚴。」你看,拿我們認識的道理去要求別人,這個時候心起什麼心?傲慢心,高下心,不知道。

  我們修行人真的知道錯一定改,就是錯在哪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修行人都是被我們自己給賣掉了不知道。被自己給出賣了,自己在墮落,了然無知。這個心態已經墮落,已經不平等,已經不清淨,已經不慈悲,有了高下,就沒有辦法感受別人的心境。其實說實在的,這個同修說天生麗質,他是把他覺得最好的詞都用上去了,人家是修隨喜功德,修稱讚如來,結果我們自己生分別、生傲慢,我們自己墮落了。還搞得整個氣氛怎麼樣?很尷尬,大家都覺得好像空氣都凝結起來了,都不知道怎麼接下一句話了。

  結果下一句話誰接的?師父接了。師父對著大家講,「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人家師父歡喜接受,這麼一講,旁邊那個同修就很高興,沒講錯。師父事事無礙,一句話就把尷尬給化解掉了。所以我們可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執著。師父是見性,見心,不著相,體會到的是別人的那顆心境,不執著在言語上面;我們是著相,不見心,不見性,執著在別人的動作、別人的言語,完全感受不到對方的心境。假如我們是這樣子跟大眾相處,大眾都會覺得被我們誤解,他們的心境我們都感覺不到。因為太容易拿著一些規矩去要求別人,只會讓別人覺得壓力很大,只會讓他人在我們面前都不敢做事,深怕又做錯了被我們罵,變得都不寬容,不厚道,那怎麼是修道人的態度?要見性、見心,不要著相。

  其實這個在公案裡面都有教導。有一個小孩看到佛陀來了,他心生歡喜,剛好在那裡玩沙土,就把這個沙石拿起來要送給佛陀。旁邊的侍者,佛陀托缽,怎麼可以把這沙土倒到佛陀的缽裡面?本來要去制止。佛陀說這個是好東西,那是孩子最歡喜的東西來供養我,所以他這顆心是很寶貴的,接受這個供養。這個土拿回去可以塗在牆上,塗在牆上,時時記住這些孩子對我們的供養,讓我們要有道德,要有學問,來成就這些眾生,成就這些孩子。所以現在所有孩子給我們的這些供養,我們也要銘記在心,要對得起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恭敬,對我們的真誠心,要記在心上。

  那時候也有很貧窮的婦女,家裡什麼值錢的都沒有,就一個地毯,但還是很髒,可是她沒有東西供養。她看到佛陀非常歡喜,就把僅有的一塊地毯拿去送佛陀。一般的人看到,馬上怎麼樣?怎麼這麼不恭敬!可是佛陀覺得那是最恭敬的。

  有一個公案也提到,大眾去聽佛陀講經,大部分的人都帶著油,燃燈供佛,所有的人,有的人拿一堆油來燃。有一個老太太她沒錢,去要油,她沒錢,就把自己的頭髮給剪掉,拿僅有的頭髮賣,賣了一點點。其實本來是不賣給她,看到她這麼誠懇,頭髮也沒值多少錢,其實都等於是老闆送給她的,送她一點油。結果去恭恭敬敬聽佛陀說法,魔王來搗亂,吹來一陣強風,吹下去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一盞燈沒有滅,就是這個老太太至誠的心換來的一盞油燈。一點點油,但是那是真心所化的,魔王的風沒有辦法把它熄滅。

  所以我們修道的人要用真心來供養佛菩薩,用正心來對待、供養一切的大眾。學佛人要有柔軟的心,不能有那種控制、傲慢的心。這件天生麗質的公案,很值得我們思考。記得有一次,有位朋友第一次到我們中心來,吃完飯,剛到一個環境還不是很熟悉。他剩了一些飯菜,他就很恭敬的走來問一位老師:「請問倒飯菜的桶子在哪裡?」諸位同修,假如今天我們在道場裡面,突然有一個新來的人,捧著沒吃完的飯菜到我們面前,「請問倒飯菜的桶子在哪裡?」我們怎麼接這個話?我們會馬上接「到道場來,惜福,還倒?」那他以後都不敢來了。他下次敢不敢來?可能被我們這個態度給嚇退了。

  他不懂,他剛來,這是人之常情。而且人的惜福,也是聽經聞法了解道理,他自自然然就節約了。他這些道理都還沒明白,你要求他做到,其實是強人所難。我們修道人能不能做強人所難的事?有時候我們都操之過急,一下子就要把別人變成聖人,都不願意一下子把自己變成聖人,都是要把別人變成聖人。這就是師父講的控制的念頭,就在這兒,我執在作祟,我執一作祟,感覺不到對方的心境。其實對方也是恭恭敬敬的來詢問我們。這個當下,我們微笑對著他,「我幫你處理」。明明沒有桶子,也不能倒,我幫你處理。你這麼親切幫他處理,他記在心上,第二天、第三天,他會不會搞清楚原來沒桶子?會不會?總有一天就搞清楚了。他一搞清楚,當初他要倒的時候,你這麼客氣跟他說我幫你處理,他一想很感動,你沒有當場就給他指出這樣是不好、不對的,幾天下來,他也惜福了。他更想到,你當初都這麼樣體恤他,沒有給他難堪;甚至於後來還知道你把他的飯菜收完之後,還是自己把它吃掉,那他一輩子佩服你的德行。很可能你這個行為,讓他對佛弟子產生堅定的信心都說不定。很可能我們一個態度,讓人家失去對佛法的信心都有可能。所以我們的心態、心境都要常常觀照,要常保這顆柔軟的心,常保這顆體恤他人的心。

  這是我們剛講到要轉經,不然會傲慢。我們面對《弟子規》,以至於面對往後接觸到的經教,都應該時時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兩年前在澳洲淨宗學院,師父在我們要回來的時候,給我們一把扇子,我們也很感動,因為師長那時候跟我們聊了一段話。說這個世界,現在是對於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失去信心,不相信,但佛法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他沒有信心,他就不可能去落實;落實得也不徹底,感應也不究竟。所以一定要提起眾人對古聖先賢智慧的信心。怎麼提起信心?因為師長跟很多宗教,還有這些愛好世界和平的人士做了交流,把我們老祖宗的這些智慧告訴他們。他們聽了也很高興,但是都回師父一句話,「法師,你這些道理很好,但是做不到」。他們覺得聽起來都只是理想。所以師父了解到,要讓大眾再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唯有做出結果來,讓他們的信心能建立起來。所以要做出來,誰來做?大家怎麼一臉無辜的樣子?

  那時候師父跟我們開顯這些道理到了將近十一點,我們隔天要走了。隔天一大早,很早就吃飯了,六點多吃飯,五點多就起床。吃過飯後,師父拿了一把扇子給我們,當時我也很感動,因為聊完話都已經十一點了,而我們不清楚師父這把扇子到底寫到幾點?師父又親筆把「禮運大同篇」從頭寫了一遍,一面是「禮運大同篇」,另外一面師父是題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弟子規》是根本;《華嚴》、《法華》,這些大部的經是枝葉花果,而《十善業道經》是根本。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救根本,從根救起。所以兩面扇子告訴我們,炎黃子孫、佛弟子這一輩子應該承擔起的使命、責任。當我們拿著這個「禮運大同篇」,師父告訴我們,要把它做出來。把這把扇子帶回到大陸,因緣接著就來了,就有了廬江湯池這個因緣。在師父的故鄉我們開始推展中國文化,推展《弟子規》,就要把「禮運大同」做出來。

  經過了一年的歲月,我們重新再祭祖的時候,念著「禮運大同」,心裡的感受不一樣,當我們念到「使老有所終」。這一年多的歲月,我們兩次給老人發敬老金,因為師父在小的時候,七、八歲的年齡,一到春節,當地都會尊重、愛護老人,給老人送一些吃的,師父印象很深刻。送的那些東西,折合成現在的物價,差不多五十塊人民幣,所以師父就給兩千多個老人發敬老金。這些老人,你看老有所終,有個老人拿到紅包,把它供在祖宗桌前,對著他的子孫講,我這輩子再窮,我也不可能用這五十塊錢,這五十塊錢代表著淨空老和尚,老教授對於我們老人的愛護,我再怎麼窮都不會花它。這老人有智慧,用這個紅包來教育所有的子子孫孫,要懂得敬老、愛老,懂得知恩報恩。

  在發敬老金的過程,我們也請老人家吃飯。一桌我們兩個老師來侍奉老人,給老人家夾菜。結果邊吃,那個菜夾下去,當場就有老人眼淚就掉下來了,老人家說「你們對我,比我的兒子對我還好。」所以我們一點一滴在落實這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去年敬老金是交給政府去發,今年我們換了一個方式,由我們的老師親自送到鄉鎮,送到他們的村落裡面;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我們一個一個送到他的家門口。老師們做這件事都非常的歡喜,他們下到鄉裡面去,下到村莊裡面去。結果很有意思,要發敬老金之前,天氣預報那個禮拜都會下雨。假如一下雨,這些老人必須到村的一些辦公地方來領紅包,但是地濕的,老人都最少七十歲,七十歲以上,所以走路怕會危險。我們的老師就有一點擔憂,祈求不要下雨。有感應!本來報導一個禮拜都要下雨,結果發的那一個禮拜都沒下雨,天地都會有感應。我回去那一天剛好發完,我是發完隔天回去的,結果一回去連下三天的雨。都可以商量一下,所以天地鬼神都很有感應。

  下去,有一些領導能接受,有一些領導不習慣,他當領導習慣了,都高高在上。一開始發,是由這些村幹部給老人,拿過來,都單手,腰也不彎,腰很硬,都這樣發。但是看著每個老人走進來,本來是一張沒有什麼表情的,沒有什麼血色的臉,走進來之後,我們的老師扶著老人,給老人倒茶,給老人寒暄,接著老人家還要蓋手印。我們很慎重,蓋了手印以後,我們的老師還拿著濕紙巾,很仔細的給老人的手擦乾淨。所以老人本來進來面無表情,到最後那個擦手的動作都很歡喜,離開的時候都頻頻回頭,給我們微笑。所以這些幹部、這些領導看了以後,慢慢心也變軟了。本來是單手這樣拿,慢慢的變雙手,慢慢的是鞠躬,雙手奉上。老人看到這些幹部都是這樣拿給他,都很高興。其實說實在的,腰彎下來舒服,還是不彎的時候舒服?還是彎下來比較踏實。

  送紅包的過程,送敬老金的過程,我們的老師們感受到了老人的苦,真的一個禮拜下來,所有參與老師的面相都變了,都變得仁慈的相貌都出來了。因為他真正感覺到老人的苦,不忍心再看老人這麼苦,他希望趕快成長自己,把好的教誨能傳遞開來,讓他的子孫知道孝道,不要再這樣糟蹋老人。他們拍了一些照片回來,我們看了也是很心酸。看到的是一個五、六十年前的破房子,矮房,土建的矮房,裡面住著老人,都七、八十歲,蓋的只有一層被子。在湯池,最冷的時候到零下五、六度都有,所以冬天的時候,晚上幾乎都是零度上下,很冷的。蓋那個只有一層的被子,根本不暖。結果在這個破房子的旁邊,居然蓋起了三層樓、四層樓的洋房,而住在這個高樓裡面的卻是這個老人家的兒子、孫子,他們居然住得下去。你看「人不學,不知道」,做那麼沒有道義的事情,還不知道錯。所以真的,人不學,不知道,不懂做人。

  有一個大學生,他去上了課以後孝心起來了,他的祖母就是住在家裡旁邊的這個最差的房子。他回去之後,並沒有責怪任何人,這個大學生也相當柔軟,相當有智慧,他不用言語去要求人,他自己用行為來感動人。自己把房間收拾乾淨,把奶奶帶回來,住在自己的房間,然後自己歡歡喜喜去客廳睡沙發,一句話也沒說,每天恭恭敬敬侍奉奶奶。沒有多久的時間,他的爸爸生慚愧心,就好好的來奉養自己的母親。所以這位大學生非常有善巧方便。

  我們跟這些兩千多個老人接觸,八十歲以上我們還加送龍頭拐杖。很多老人走路沒問題,但是他們一定要拿著這支枴杖,因為他們說這是文化中心送給我們的,是文化中心非常愛護我們老人,所以都會拿在手上,很歡喜。很多老人在跟我們這些老師們接觸,拿著敬老金要回去,很高興說著說著,「你們都把我們老人當寶貝看」,你看老人家能講出這樣的心聲,我們聽了也很安慰。其實說實在的,我們會不會老?對,我們現在用心照顧老人,種這個因就會得好的果,以後我們老了,也會有人來照顧我們。我們現在不用心照顧老人,這樣的行為,下一代看在眼裡,他往後也不會愛護老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真正用心去付出,自然感來眾人對我們的愛護。所以我們現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照顧老人,照顧小孩,當地的人民對我們也很愛護。

  重陽節那一天,我們辦了一個敬老晚會,很熱鬧,是湯池鎮空前的一個活動,因為二、三千人參加,把整條街都包起來了。我們搭了一個舞台,在那裡講課,在那裡辦一些活動,讓當地的人民歡喜來過這個重陽節。前排都留給老人坐,一些糖果、瓜子,老人家坐在前面很高興,很歡喜。敬老晚會,末學也上去講課,老人看到我比較瘦,隔天就有老人捧了一盆的雞蛋,都是他們家母雞生的,捧了一籃雞蛋到我們中心來,「蔡老師太瘦了,這要給他補一補。」而且很多鎮裡面的這些鄉親們都在想,蔡老師剛來的時候沒有這麼瘦,你看來了更瘦,我們對不起他,要好好照顧他,不然他在這裡都愈吃愈瘦。鄉親都很厚道,都很替我著想。年夜飯那天,也送了好多土雞蛋,還都是熬好的茶葉蛋,都送到家裡來。而且送來,我們都不知道誰送的,他們都不願意留名字。

  還有一天,我們辦了一個茶話會,找了一些村民來,一個人給他們發一個月餅,發了九十幾個月餅。結果隔天,生意很好做,發了九十幾個月餅,隔天有人匿名送了三百多個月餅來,不知道誰送的。所以真的,愛人者人恆愛之。三百多個月餅送來,我們又沿街把它送出去,送給這些鄉親父老。確實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麼?天是每一個人的良知,都能夠感覺得到。

  幼有所長,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其實當我們孝敬老人,「敬其父,則子悅」。尊敬他們家的老人,他全家人都歡喜;敬他的兄弟、敬他的兄長,所有的弟弟都高興;敬他的領導,他所有的部屬都高興,這都是經典的教誨。所以楊老師非常的細心,老師就講,打從我們說要發敬老金那一天,在的老人都要給他發。比方兩個月前說要發,在這兩個月去世的老人,一定要把這個敬老金發到他們家。因為我們既然已經答應老人了,縱使他已經去世了,我們已經答應他,要對得起他的靈魂。老師很細膩。所以就了解到有幾家確實剛好在這幾個月老人去世了,就把這個敬老金又送到他們家。而她的兒子,母親剛走,也是有點哀傷,又看到我們老師把敬老金送到他家裡來,很感動,「你們還想到我的媽媽」。因為太感動了,當場雙膝就跪下去感謝。所以人心厚道,只要我們肯伸出這分愛,真的這個互助互愛就能延伸到我們整個社會的角落去。

  楊老師,還有我們中心的很多老師,從去年的十月到了之後,就一直持續在教導當地的孩子。尤其老師親自披掛上陣教書法,這些孩子學了半年之後,提升得非常快。還有篆刻,教了幾節課,刻出來的效果是一般成人學兩年的功力,學得很好。當地這些老太太、老公公,常常都會念叨著「楊老師有沒有回來?」因為把他們的孩子德行教得很好,才藝也教得很好,所以很感念楊老師。

  這些孩子也真的很難得,有一次老師回去了,也很忙,這些孩子就在門口等,好幾個人排在那裡,等楊老師出來。他知道老師可能今天會去參加敬老會,就在那兒等。也不知道等多久了,車子一開出來,幾個小朋友給老師鞠躬。這個躬一鞠下去,為人父母、為人老師,就怕這個孩子受教,學生只要受教了,那真是兩肋插刀都要給他們教導。因為老師的行程太滿,基本上是排不出時間來,所以馬上交代,能不能再給我擠出兩個小時?我再給他們上上課。其實老師已經交給中心的老師教了,但是看到這些孩子這麼好學,這麼恭敬老師,自己又排出兩個小時。在隔天,小朋友下課四點多,七點老師又有事,就排五點到七點,讓那些孩子不要回家,直接到中心來,吃饅頭,喝熱湯,吃完馬上上課。這些孩子,幾十個孩子可樂了,一些同窗好友,長期一起學書法的、學篆刻的,一起坐下來啃饅頭,聽說還有人啃七、八個饅頭。我相信那一餐飯比到五星級吃的還香,而且那一餐飯會記一輩子。他們為了學習,這麼多好同學一起喝熱湯,吃饅頭,然後跟楊老師學習,這是一輩子的回憶。甚至於二十年之後,這些學生都成為人才了,再回想到二十年前那個情景,那是多麼令人回憶的一段往事。這個絕對不會很晚,很快就會來了,因為這些孩子學得很好,他們遇到明師。

  楊老師教書法,光是一個點要點一萬次,紮基本功。你看我們以前看武俠片,那個真正以後能承傳師父功夫的,都是什麼?都是那個蹲馬步蹲很久,能屈得下去的,才能伸得起來,能屈能伸。那時候師父都不教他功夫,教他幹什麼?給我去提水,提提提提了一年、二年,還很老實在提,這個人是人才,是法器。往往一下子就要,「趕快教我,我能夠表現給人看」,那是功利心,得不了法脈的,傳不了法脈。所以老實人得最大利。

  這些孩子很老實,就跟著老師這麼學。起頭看起來好像很慢,但是這個永字八法筆法紮好了,他們真正寫字、寫對聯,真的是如行雲流水般,因為基礎打好了。這些孩子學了半年左右,今年過年前,這些孩子去幫人寫對聯義賣,對聯義賣多少錢?一塊不算少,一百塊不算多。幫這些長輩們寫,至於要拿多少錢,每個長輩隨意就好。這些孩子寫了兩天,賣了七千多塊錢,折合成台幣也有二、三萬塊了。

  在寫的過程,有一位長者來了,這位長者是湯池鎮寫書法的一把手,寫得最好,很有修養。他來看是因為他聽說這些孩子寫得很好,但是還沒見過,心裡還是覺得不踏實。他親自來看,七十六歲的老人,一站站了兩個多小時。看到最後,他說道:我的基本功不如這些小孩,我要跟這些孩子學習。我們聽了都很感動,一個書法寫這麼好、又很有修養的長者,居然說他要跟小孩學。然後他說:我要跟楊老師學。還請楊老師的書法本,拿回去臨摹。

  那天剛好大年初一,我們到長者家拜年。我一進到這個長者的門口,看到他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往事一場春夢,七六從零開始」,看了我們很感動。他看到孩子寫得這麼好,馬上覺得我要再學習,所以往事,所有的這些得到的這些獎賞都放下了,從零開始好好再學。長者這一分謙卑的態度,感染了我們現場每一個人,也讓我明白到為什麼這麼好的因緣是在湯池,不是在其他地方。因為他們的長輩都有德行,庇蔭了後代。我們希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子孫有好的福報?就得從我們德行開始。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鬥父母、鬥老師非常嚴重;但在廬江,沒有鬥老師、父母。你看祖宗沒有幹壞事,還保留了這一分孝親尊師,所以庇蔭到後代能有這麼好的因緣,文化的復興在湯池努力的做。所以一切事都沒有偶然的。

  我們要轉經典,能把「禮運大同」、能把我們所學的經典,真正把它落實,把它做出來。所以,孝悌是聖賢人教誨的核心,我們從家裡落實孝悌,從重要的節日對祖宗有孝心,祭祀。所以那一天,二百多人的祭祀,也給我們所有參與的人留下了深深的一個感動,觸動。祭祀完以後,我們有一個同仁他們家來了九口人。祭祀完了,接著要給父母禮拜,給父母拜年,就藉著給祖宗祭祀的這個場很好,這個場地很好,就搬了兩個椅子來。爸爸、媽媽上座,由我們這位同仁的哥哥跟嫂嫂先拜父母,三跪九叩拜完,他帶著太太拜父母。拜完之後,輪到他的姪子、姪女,還有他的小女兒,就這樣拜了,都拜過了。接下來,他請他的哥哥跟嫂嫂上座,因為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來弘揚中國文化,家裡的經濟、父母的這些生活,落到了他哥哥跟嫂嫂的肩上,所以他非常感念大嫂、感念大哥對他的支持,所以藉過年這個時節,他也給他哥哥、大嫂行跪拜禮。當場他的後生晚輩看到了都很感動。

  這是除夕,後來好像是年初一、還是年初二,他們家又給爸爸、媽媽洗腳,因為天氣很冷,泡泡腳血液循環很好。他的爸爸泡腳的時候,大哥洗一隻,他洗另外一隻,兩個兄弟合作無間,洗得不亦樂乎。當然最樂的是誰?最樂的是他爸爸。他的媽媽,兩個媳婦也一邊洗一隻。孫子,三個孫子,有的拿著熱水,因為泡涼了再加點熱水,有的拿著毛巾,全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這位老先生上台在那裡分享的時候,那個嘴巴都沒有合起來過。最後他講到,假如沒有老祖宗的教誨,我怎麼會有這麼美好的人生?所以這個孝悌傳家,傳下來了。

  有了孝悌就有仁愛,有了仁愛,就會互助互愛。我們中華民族在每一個盛世的時候,都沒有去欺侮過其他的國家。你看在明朝鄭和下西洋,那是擁有全世界最強的一支軍隊,卻沒有發動侵略、發動戰爭,反而把文化、把生活重要的一些技能,無私的奉獻給了其他的民族。所以現在在東南亞,都能發覺好多地方都還在祭拜鄭和。有一個大都市叫三寶龍,印尼一個大的城市,就是以鄭和取名。假如沒有那種感人至深的德行,怎麼可能在六百多年之後,還這麼多外國人在感念著他的恩德?

  明朝,你看都是愛護世界的人,記得那時候印度還有一個國家叫柯枝國,他的國王就說到一句話,他說我怎麼這麼幸運,能遇到中國聖人的教誨,「何幸中國聖人之教,沾及於我」。才沒幾年的時光,我的國家變得能住好的房子,能吃上好的糧食,都是感他們帶過來的這些文化,這些能力、技藝。所以中國文化興盛是世界的福分,這個仁愛的心能傳遞開來,才能真正化解這個時代的危難。面對現在的社會還有世界狀況,我們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心平則天下平,心安則眾生安,心淨則國土淨。先從我們這一顆心做起,從我們這一顆孝心、愛心開始做起,相信我們都有這分責任、這分共識,不怕中國文化不能復興起來。

  我們剛剛提到的,父慈子孝延伸到對祖宗的態度,也要延伸到對老師的態度。我們早上提到的,對老師,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他有八個特質,我們要會判斷。他是真正持戒,真正有學有證,具足這八點:一戒,二聞,三證,四悲憫,有慈悲心,有修有證,又有慈悲心;而且五無畏,對任何事沒有畏懼,勇於承擔,五無畏;六堪忍,能忍一切人所不能忍;七是無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無倦;八能善語具,能用善巧方便引導我們。大家看到這八點,有沒有什麼影像浮現在眼前?我們的佛陀、我們的孔老夫子、我們的師父,都具備了這些善知識的特質。

  這個戒,你看佛陀的行持,戒就是佛的行為,自己都做到了;做到了才說,這是聖人。所以佛陀是真正證入了這個境界,而且時時悲憫眾生,悲憫。無畏,佛陀在菩提樹下降伏魔怨,所有的魔境界他都能無所畏懼,克服了,這無畏。然後能忍,忍一切,忍辱仙人的那個經歷都能看到佛陀這六度萬行修得很圓滿。無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用種種音聲,「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就是善語具。這段我們看完之後,要定位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貴人跟善知識,學貴立志。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