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6/12/21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5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早上提到幾個事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確實肯吃虧、確實心地善良,都會感來好的因緣、好的果報。人生能無怨、人生能坦然面對、人生能敦倫盡分,都會有很好的未來,以至於有好的來世。所以師長常常告訴我們,好好的用這一生來修行,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是非常好、非常中肯的給我們的勸告。其實我們心裡想想,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為什麼要咬緊牙關?要咬多久?我們會不會聽到這句咬緊牙關:「這樣子要幾十年,好辛苦!」其實當我們聽到這句覺得要咬很久很辛苦其實都還是我在作祟,假如當我們了解到咬緊牙關把習氣給對治、給調伏,不要再因為習氣讓人生煩惱,能為別人想,這個咬緊牙關就能夠不斷的要求自己、克服自己,但是假如還是我執、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就覺得好像很辛苦。假如還是這個我執沒放下,很可能咬一輩子不見得能對治我們的習氣,但是假如我們擴寬了心量,我們想起當初皈依的時候,「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習氣就有勇猛精進對治的態度。

  我們入佛門來,絕對不願意再有任何人因為我們而生煩惱,因為我們而對正法失去信心,這絕對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所以時時提起我們當初的初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了這分自我的期許,在對治習氣的時候就不會退縮、不會懈怠。也由於不退縮、不懈怠,真正三年、五年依教奉行,這個習氣慢慢就調伏好了,調伏好之後我們就是自由的人,不會再被自己的煩惱習氣給控制,變成自己習氣的奴隸。所以真肯幹,咬緊牙關,不需要咬一輩子,可能三年、五年就得利益了,這時候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無所罣礙就是一來我們沒有做我們煩惱的奴隸了,二來也不怕自己的習氣又去惱害到眾生。然後把自己對治習氣、勇猛精進的經驗隨緣的跟大眾分享,開示正道,度未度者。所以《無量壽經》的經句在我們當下都是可以力行、都是可以受益的,就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人生劇本。

  所以「敬於佛者,是為大善」,諸位朋友,我們讀到這句的時候內心有什麼感受?「我很恭敬阿彌陀佛」,那我們是不是大善?這個敬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我們每天磕五百個頭、磕一千個頭就叫做敬於佛者,這個敬完全表現在我們依教奉行佛陀教誨、師長教誨的程度,百分之百的恭敬、奉行,那真是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除了妄想千般皆不管,一句佛號要分明之外,這個念佛也時時覺悟,看自己這個念頭是覺還是迷,實當念佛,念佛就是念念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截斷狐疑」,對佛菩薩所有的教誨不能有懷疑,要依教去奉行,信、解、行,自然就有體證。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其實整個六道輪迴為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都是我們的習氣、欲望在作祟,所以這一生我們能夠無所欲求就不造業了。因為我們有所欲、有所貪,這個貪就是我們無始劫來業力的一個根本,貪念能消除,這一生能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那就真正開始拔諸愛欲。對人沒有控制、沒有佔有的念頭,跟人就不對立了,跟人也不會起衝突。跟人沒有控制的念頭,只有一個態度,成就對方,有了這樣念念為人的心,那就不會跟人家結惡緣,杜眾惡源。所以整個經句我們在當下都能夠真幹。

  夏蓮居老居士說兩字信條,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兩字信條,就是「真幹」二字。那我們有沒有真幹?什麼是真幹?夏老說到真者不自欺、不夾雜,這是真。真者,不自欺、不夾雜,真幹;幹是真正努力,不自恕、不懈怠。我們不能說我要真幹了,但是不了解真幹的意義所在。真是不自欺,要幹真的,我們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是真還是妄,自己時時能觀照得到。不夾雜,我們的起心動念、思想觀念有沒有隨順聖賢的教誨,而不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從念頭上不要夾雜。再來,從修學的法門也絕對不夾雜,今天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就一門深入,甚至於是我們今天跟師長學習,只聽師長的教誨,聽其他的法師講嚴格來講也是夾雜,因為很可能我們的知見、境界,其他法師講的事實上理是相通的,但是我們境界不到,很可能聽其他的法師講腦子都有一點混亂,「怎麼好像講的不一樣?」其實有可能一樣。

  師長這次到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了衛塞節的活動,慶祝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對這個世間的貢獻,這兩千多年佛教徒對這個世界有相當多的貢獻,所以邀請師長參與這個會議,並分享他修學的心得。而師父在他分享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講到他自己跟著三位老師學習的寶貴經驗跟老人家的心態,因為佛法是師道,沒有師道的承傳修學很難成就。在我們佛門的修學有一本非常重要的基礎經典,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經文一開始阿難就問佛陀,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得富貴諧偶,很吉祥如意,但有些人學佛好像人生命運沒改變,甚至於還更糟,為什麼同樣學佛,但是所呈現的果報不一樣?就因為阿難尊者這個啟請,佛陀就講到,因為他們在學佛的心態不一樣,能得富貴諧偶者、能改變命運者,最重要的,他們「從明師受戒」,就是跟隨著一個明白的老師,有修的老師,受他的教誨,這個戒就是他的教誡,要遵守他的教誨不去觸犯,「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好好的依老師所講的趕快去做。

  其實我們假如對師父的教誨,最常告訴我們的,從十六個字開始放下,精進奉行,絕對得法喜,絕對得很大的利益。我們常常想到能遇到師長的教誨那真是我們無始劫來相當大的福分、幸運。你看師長怕我們對經教的領會有限,你看老人家,一個「菩提心」還幫我們把它延伸,讓我們好理解,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其實我們看到這些教誨的時候都會非常的感動,因為這個教誨的背後都含攝著師父對我們無盡的關愛、護念,都時時刻刻想著要讓我們得法的真實利益,以至於師父那一段「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這段話當中是師父把整個佛陀的教誨、行持最重要的幾個行門幫我們給挑選出來,讓我們直截了當學佛菩薩的心地、佛菩薩的行為,就從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來落實,這都是大慈大悲。我們能精進奉行,絕對不懈怠了,這是真幹。

  而師長在講經當中最常提起的一些例子,那都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不能聽太多次了變成左耳進右耳出。佛經上提最多遍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師父的教誨亦是如此。所以師父常講他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時候三個條件,諸位朋友記不記得?對,三個條件,師父守了多久?師父守十年,我們的程度要守幾年?我們還是守一輩子比較穩當。這個三條叫師承,沒有這三條絕對沒有師承。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指出來,絕對沒有無師自通的。大家去冷靜看看,現在很多邪師,你看他們有沒有講說他的老師是誰?他都說我可厲害了,我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那個完全沒有師承。你看很多講課的老師,念念感恩老師的教誨,這才是有師承下來。所以我們走到哪個淨宗的道場絕對都有師父幾位老師他們的尊相,以至於韓鍈館長,對師父恩德相當的大,師父都是時時感恩老師們、護法們的恩德,師父也把知恩報恩演給我們看。所以除了師父講的經以外,我們其他的經不聽。

  雖然我們沒有跟在師父旁邊,但是看電視的時候那就如對目前,叫至誠感通。不能說我又沒有跟在身邊又不能問,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在分別。人家孟夫子跟孔夫子學習,孔夫子也不在了,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習,蓮池大師也不在了。但是至誠的心,這個時空本來就是假的,整個心與心,我們跟孔夫子、跟古聖先賢、跟佛菩薩頻率就接上去了。所以印光大師常說「誠敬」二字,那是最妙的修學態度。這是第一個,只聽師父一個人的教誨。

  第二個,我們要看的書要師長同意。我們也曾經看過一些現象,聽說某某人講得不錯,然後大家就印了,全部都發了,也都還沒有確定所講的這個知見對不對,大家一窩蜂。確實這個心地也很好,「呷好道相報」,好像覺得不錯,這個講得很好,《論語》講得很好,什麼講得很好,馬上就發下去了,這時候我們接受的人有沒有警覺性?要不要有警覺性?要,你要問一下這個人說的跟師父的教誨相不相應。真的,有時候我們接觸一些知見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但是它馬上會影響我們,而且都是我們不知不覺。所以確實,知見的污染是完全提防不了,人家要叫我們去喝酒,叫我們去做那些縱欲的事情,我們馬上知道不行,可是知見裡面摻雜分別、執著,有時候我們不容易認得出來,所以這時候還是要老實一點,師父有講某某大德的東西可以看我們再看,不要自己自作主張,反而污染了自己而不知道。我們同修之間也要有這個警覺性,沒有師長印證、沒有確定跟我們法脈完全相應的教誨,也不輕易拿給別人看,不然有時候我們善心行惡事那是有可能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第三,我們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其實這個不只是我們一開始接觸師父,我們跟師父學習的心境是要放下以前的東西,不可以覺得自己有什麼,應該要倒空自己,虛心受教。不只是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要這樣,這一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師父都是這種心境,絕對不能覺得自己已經有了什麼。所以弘一大師晚年的時候曾經說到,他是「一事無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說」,你看,弘一大師一生有這麼高的成就,自行利他,他的心裡面都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什麼都沒有做,我們心上還有覺得我們有學什麼,我們有做什麼,其實都已經染了名聞利養的心。你說我們在利他的過程,那也是我們的本分,我們做利他的事情,那都是眾人一起努力。我們是深怕因為自己的螺絲釘這個角色沒有做好,把利益眾生的事給搞砸了,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我們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事實上我們真正在做弘法利生的事,那也都是佛陀、諸佛菩薩的加持還有福蔭,真的,我們現在佛弟子都是在享釋迦牟尼佛的福報,我們炎黃子孫現在都是在享祖宗的福分,能做些什麼那都是祖宗的陰德在庇蔭,哪能說我們在度眾生,我們幫人家做了好多事情,不能有這個念頭,而且那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春秋時候晉文公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身邊有幾位大臣陪著他十九年的歲月,其中有一個臣子叫介之推,他看到自己的君王晉文公餓到昏眩過去了,沒東西吃太久了,他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熬湯給他的國君吃,止他的飢餓。你看連自己的身體都能供養給君王。

  而當晉文公回到晉國當上君王的時候,其他跟在一起的大臣開始在那裡「我的功勞大,你的功勞小」,在哪裡比來比去,當下介之推一句話都沒講就離開了。他在為君王付出的時候是不是為了那個功名?絕對不是,都是一種自性,這種君臣道義的流露,所以現在要在那裡論功行賞,他覺得很羞恥,他就走了。接著介之推先生講了一句話,「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一般拿人家的東西就叫做偷盜,況且是貪上天的功勞說是自己出的力?今天晉文公能順利回國,那是他祖宗福蔭,那是多少大臣流血、流汗,怎麼可以我一個人在這裡論功?

  所以這個事例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來觀照,你說我們有成就,在那裡洋洋得意,沒有祖宗、沒有我們父母、沒有老師、沒有這麼多朋友的相助,我們何來今天?所以人生假如起個念頭,「我很了不起」,那已經是顛倒了。相同的,我們在佛門做事情,諸佛如來、多少的佛菩薩在護念、在庇蔭我們,又有多少的同修們盡心竭力在付出,在幫助整個因緣的促成。還有師長,你看師父講經說法四十八年,這麼寶貴的教誨,才讓我們今天有這麼好的修學機會、修學的環境。所以確實我們的心上絕對沒有念頭說自己有學到什麼,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一定要把這個慢心完全的放下來。

  所以這個三條攸關我們能否承傳師父的教誨,承傳整個淨宗的法門。所以這個不夾雜就是依據一個老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且絕對不被其他的法門再引去到其他的法門去修行,不夾雜其他的法門,就是一門深入這個法門。所以在善導大師的教誨當中就跟我們提到,任何人來說有比念佛法門更好的方法,要不要去?釋迦牟尼佛來說要不要去?也別去,因為他一定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因為佛佛道同,「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若人識得此法門,真的我們當下死心塌地修學念佛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一切諸佛說這個人真的有智慧,懂得選擇這條路,那一切諸佛都會出廣長舌相,都會讚歎、都會加持我們,這都是經上講的。

  所以蕅益大師也說到,「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這個他歧,除了其他法門,還有其他宗教都包含在這個他歧,不為他歧所惑,這在蕅益大師的教誨當中,這叫大智慧,所以念佛的人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那已經是六度總持了。所以蕅益大師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那是布施得徹底,連身心都能奉獻出來;「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你看我們在念佛當中,身心放下了,貪瞋痴放下了,就是在六度總持了;「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還有一句,「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不跟人家談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念佛的時候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間斷、夾雜;再來「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那個念頭不會東跳西跳,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禪定就是非常專注,不取於相,不會妄想紛飛,這是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我們老老實實,這句佛號就是六度總持。

  所以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說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的方法,只要老老實實信願行念這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且這個憶佛念佛是現前當來,有沒有說臨終當來?沒有,你信心清淨的念,即生實相。所以蕅益大師還有很多大德,他們往生的時候都不是第一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往生這個目標能不能定在臨終以前一大堆人來助念然後拚拚看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定這個標準?你們怎麼有點懷疑?能不能拚拚看,臨終以前叫一大堆人來看看我的正念守不守得住?我們一定就是定在最低標準,到時候會很危險。所以學貴立志,志向要定深遠一點,這麼多祖師大德給我們做表演,好,我們臨終的時候要定什麼標準?你們心裡有沒有數?要定就要定開往生大會的標準,是不是?你們怎麼沒有反應?

  你看香港有一位爵士,他的母親念佛,全家人都信其他的宗教,結果他的母親也沒有叫他們別信其他的宗教,歡歡喜喜,你們信你們的教,我念我的佛,但是孩子都很孝順,所以也沒有干擾老人家修學。結果有一天她就對她的孩子們講,說我們母子、祖孫一場,明天我要走了,你們就送送我吧。所有的子孫統統都來了,她就端坐在那裡,然後說既然你們都來送我了,那你們就幫我念念佛吧。結果念了十幾分鐘,很短的時間,坐著就走了,我相信那個當下一定都有異香。結果報紙還報。你看,不只她的子孫對佛法生起真實信心,真的不病不死就走了,也不是生病,她的子孫後來都念佛。然後報紙一報出來,那影響多少念佛人以及社會大眾對念佛的信心。誰不希望不病不死自在走?有沒有人不希望這樣?絕對都希望。所以老太太表演這麼好,我們目標要定在這裡,一個人自在往生,能幫助多少眾生起真實的信心。

  我們身為佛弟子都是要為人演說,目標要定高一點,人假如沒什麼目標,目標很低,要精進都困難,甚至於是得過且過很有可能。你看《了凡四訓》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我們假如目標定得高一點,對治自己的習氣就會很精進。所以這裡提到的不夾雜這才叫真。再來,幹是什麼?不自恕,不寬恕自己。不能在那說反正我比起其他人我已經不錯了,這個念頭那就不是真幹的態度。絕對念頭錯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絕對對治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不能客氣,這是不自恕。再來是不懈怠,我們昨天也有提到我遇到一群同修,我就跟他們講,我說我們這輩子能聞念佛法門,已經此生無有遺憾了,此生足矣,不再跟人計較任何東西了,所以我們往後的人生做任何的事情,一定跟往生有關才做,跟往生無關的不幹。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所做的事跟往生有沒有關係?敦倫盡分,一定跟往生有關。我們每天在哪個工作崗位上、在哪個角色上都為人演說,這都跟往生完全相關。但是談一些張家長李家短,那絕對跟往生沒有關係。

  所以我常常跟我的一些同仁們共勉,我們每天只做幾件事情,第一聽經,因為道理明白了信才會深,理明信深,信深了願才會切,信不夠深,這個願常常飄來飄去,理明信深願切行專,願很切了,一句接一句佛號就非常專注,不打閒岔,所以聽經重要。你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都是講經說法,因為真的理明了,信自然就深,就自自然然自己主動去奉行了,就不用父母、不用老師在哪裡要趕快修、趕快努力,這不是一個修道人的樣子,修道人絕對是自動自發,不需要人家催。所以這都是我們觀照自己的態度,一定是不待父母、老師要求我們才幹。理明都要透過聞法,「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所以我們一心皈依師長的教誨,所以聽經。

  再來讀經,讀經就是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地藏菩薩、親近普賢菩薩。其實我們在讀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地清淨,那就是親近諸大菩薩、親近阿彌陀佛。聽經、讀經、念佛,師父也是常說有事情的時候敦倫盡分,專注去做,沒事的時候絕不打妄想,趕快佛號提起來,在那裡念佛。還有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有事情來,該盡什麼責任,盡心盡力,絕對不逃避,然後在自己的本分上、工作上修六度、修普賢願,那都不離開往生的方向、目標。所以一天除這幾件事之外,敦倫盡分,盡心盡力,然後聽經、讀經、念佛,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不做,這就是不懈怠、不夾雜。

  剛好我跟這群朋友講到這裡的時候,他們也覺得很有道理:「對對對,很有道理」,接著就有一個朋友說了:「蔡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們還是很想跟你拍一張照。」諸位朋友,跟老法師拍一張照跟往生有沒有關係?對,還閃光燈給師父閃閃閃得眼睛都有點花花的。然後我們很可能照完還拿著照片,「你看,我跟老法師照過相片」。你看,名聞利養都起來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曾經遇過有同修跟老和尚照照片,洗完之後還護貝到處送人。惱害眾生!你跟老法師照的照片拿給人家,人家往哪放?所以念佛人要清淨的心,依教奉行那是最實質,跟師父照相很可能我們自己的心都起貪著了自己不知道。他又說雖然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我們還是要跟你拍張照,這時候怎麼辦?要不要跟他們拍?有時候要恆順眾生,不然他回去之後人生很多煩惱怎麼辦?但是我還是沒跟他拍,我馬上就用出我最會的法寶,就是傻笑,我就跟他講「老菩薩,先吃飯了」,我就趕快帶他們進去吃熱騰騰的麵,後來也很自然的他們就沒有這麼執著了。所以我們很冷靜看自己每天的生活,到底有沒有跟往生相關,絕對不要再打閒岔,這樣才叫真幹。

  我們在這幾天所談到的都是我們的人生不要埋怨他人,我們要懂得吃虧,但是我們要很冷靜的是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沒有讓人生煩惱,我們不怨人,可是我們所做的事都讓人咬牙切齒,都讓人家生很大的煩惱,那這個也不好,這就是我們也不能讓人怨恨我們,甚至於要做到菩薩所在之處要讓人生歡喜心。不只我們自己要無怨的面對人生,也要讓我們身旁所有的有緣人對我們都是無怨,甚至於對我們都是歡喜、感恩、感動。如何讓人無怨?我們冷靜想想,他人對我們有怨是結果,原因出在哪?原因還是出在這顆心,萬法唯心,還是出在這顆心。

  所以怨是一個呈現的果報,我們細細去想想人為什麼形成怨?因為它的源頭在自私,我們只為自己想,不為人想,我們所接觸的人開始就不平了,不平再發展怨氣就出來了。我們只看到怨,卻不知道怨的源頭在哪裡,那解決不了問題的。怨再出來變什麼?再發展那就變成恨了。所以我們在那裡想著不要讓人家怨恨我,但是假如我們不去掉自私、去掉貪念,息滅貪瞋痴才能真正讓人對我們無怨。我們假如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個戒都是時時替人著想,不可能跟人家結怨。

  都是奉行六度,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你沒有貪心了。所以這個六度度誰?六度是度自己,第一個布施,布施給人財施、法施、無畏施,但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貪心給放下、給對治了,所以布施對貪心,持戒對惡業,忍辱度瞋恨、嫉妒,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我們的愚痴,你看都是度我們的貪瞋痴。假如我們脾氣很大,人家也會埋怨,假如我們愚痴,比方我們當父母的不懂得怎樣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他人生該學的都沒學到,後來很怨你,「都是你沒教我」,我們的愚痴也造成孩子人生的障礙,也會受到孩子的怨恨。以至於我們當老師的人,把學生的觀念都教錯了,到時候他人生有很多無奈,會抱怨我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有了智慧,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要把做人處世的根基紮好,在學生跟我們相處的這幾年當中,我們把這些很寶貴的智慧、經驗趕快告訴他們,真的他們踏上社會的那一刻,他會覺得他跟人家不一樣,這些處事待人的態度怎麼我的老師有教,怎麼他們都不知道?一比就知道高下。有一位老師他很會教學生,他跟他的學生講,說我的學生一定是最受歡迎的人。你看,他這麼一講,學生的耳朵都豎起來了,當老師的學生都是最受歡迎。接著這個老師又說,因為我的學生一定處處為人著想。你看這個老師很善巧,把做人很重要的態度兩句話就裝在學生的心田裡面。而且更重要的,這個老師一定自己先把為學生著想表演出來,學生都感覺到這個老師的用心,都很愛護這個老師,這個因緣成熟了,老師再講這句話,學生在底下會點頭,「對,你看老師這麼為我們想,我們都很愛護他、愛戴他」。

  所以要讓人無怨,我們要無貪、無瞋、無痴、還有無慢,我們一傲慢就會讓人家覺得很難受,跟人家結怨。所以修道人,「上善若水」,就要像水一樣,你看大海都是在最低處,要謙退才是。更何況當我們傲慢的時候,人家會想「那個不是學弟子規的人、那不是學佛的人,還這麼傲慢」,反而對正法都產生懷疑,這不對。我們看到人願意來聞正法,那真的就像一個嬰兒一樣的愛護、呵護他,「如保赤子,心誠求之」,絕對不願意我們的習氣去障礙他人的修行,要讓人無怨、無貪、無瞋、無痴、無慢。

  再來,不能懷疑他人,你看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就是覺得他都不相信我、不信任我,有的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間關係處得很不好,很可能就是父母從小對這個孩子就不信任,就瞧不起這個孩子,可能比較疼愛另外一個孩子,這都是感情用事。對大兒子好,對小兒子比較不好,小兒子會怨我們一輩子,大兒子就得好處了嗎?所以人真的不能夠意氣用事,不能情感用事,一定要用智慧,悲智雙運才行。大兒子你寵愛他,他一定很驕傲,很傲慢。曾經就有一個人家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功課比較好,小兒子讀書比較不好,就特別寵愛這個大兒子。不只對兒子是這種分別心,對鄰居、朋友也很刻薄,愛好虛榮,很刻薄,人家到他們家的屋簷下躲雨,他都給人家趕走,不讓你們躲,心胸很狹隘,心胸很狹隘的人沒福。後來那個大兒子很好,讀到好的大學,結果意外發生了,淹死了,他在那裡傷心欲絕。所以我們能時時積德,最重要要積德庇蔭子孫,不能用這種寵愛、不平等的心對待自己的孩子,對待眾人。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