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07/2/6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28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了范仲淹他的母親,在他的成長過程對他有很深遠的影響。因為母親對整個人生的遭遇,都是一種包容、寬恕、體諒,所以也成就了范公這樣處世的心境。確實一個有德行的母親,對整個家庭、家族影響相當的大。這都是我們在整個中國幾千年歷史,看到這些聖哲人,我們都應該去體會、去效法的地方。我們剛剛也提到就是看到社會的現象,我們不只不能有埋怨,甚至於是應該提起我們在這個時代的責任。別人怎麼錯了我們不去抱怨,我們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對?

  有個美國人,他當初碰到了越戰,那他自己覺得不應該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所以就每天晚上在白宮前面點了一根蠟燭,在那裡祈求不要戰爭,就這樣日復一日點著蠟燭。很多人看了,就覺得他這麼做有什麼意思?就去問他,也對他說,你這樣每天點著蠟燭,並不能改變國家的政策、國家的決定。也確實他這樣每天點著蠟燭,有沒有影響國家的決定?沒有。但是他說到,我不能影響國家的決定,但是不能我也被這個社會影響,我最起碼保證在整個社會當中,不對的風氣不會污染到我,我絕對不會墮落。

  諸位朋友,我們在面對現在的社會,我們有沒有這樣的信念?別人不孝,我一定孝;別人對兄弟不友愛,我一定友愛;別人不能盡忠職守,我一定盡忠職守;別人不守信用,我一定視信用比自己的命還重;別人無禮,我們彬彬有禮;別人不講道義,我們事事都能扛起責任來;別人不廉潔,貪污,我們能夠非常清廉,非常節儉;別人不知羞恥,我們很有羞恥的心,甚至於不只自己有羞恥心,還把民族社會的恥辱當作自己的恥辱。其實一個讀書人沒有資格批評社會的不對,為什麼?因為社會的好與壞是我們讀書人的責任。所以顧炎武先生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讀書人都沒羞恥,那整個國家就麻煩了。所以「知恥近乎勇」,我們是讀書人,我們所接受整個社會國家栽培最多,我們應該負更大的責任。

  所以君子的風範,「不恥身之賤,愧道之不行」。一個讀書人絕對不會羞恥自己身分、地位太低賤,他不覺得這個是羞恥。他羞恥的是天下這種做人處世的大道,不能推行於世間,害得子弒父,臣弒君,夫妻無義,天下大亂,這才是他覺得是羞恥,是他讀書人的恥辱。「不憂命之短」,不憂慮自己生命太短,能活多久他不會罣礙,不憂命之短,但是他憂慮的是百姓的窮困,「憂百姓之窮」。而我們看到現在百姓最缺乏、最窮困的是什麼?是正確的思想。現在人與人都不會交往了,互相傷害、互相埋怨,苦不堪言。我們看到自殺率這麼高,憂鬱症愈來愈高,那都是百姓之窮的流露。現在台灣已經看不到餓死的人,但是卻看得到很多輕率把生命了結的人。而這麼多龐大憂鬱症的人,那都已經在人生當中有非常多的困惑、非常多的掙扎,但為什麼身旁的人都看不到?他為什麼身旁的人都沒有辦法用愛讓他走出這樣的人生困境?

  因為做人、愛人的這些道理是現在社會最缺乏的,所以讀書人要看到這些部分。事實上整個社會、家庭要安定,並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只要我們老老實實聽老人言,夫子一本《孝經》就把整個社會問題都解決了,一本《弟子規》就把社會問題都解決了,這一點都不誇張。你看夫子在《孝經》裡面開頭講,「先王有至德要道」,用這個方法可以「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人民會相處得很和睦,上下沒有埋怨,「上下無怨」。這樣的方法就是這個孝字,由於這個因緣,就開示出了這本《孝經》。上一節課我們跟大家提到,古聖先賢的教誨,第一是保持這顆善心,本善的心、孝心。再來才是把這顆善心、孝心再擴充、擴展,擴展本善之心,那成聖成賢之道就可以走出來。並不是很複雜的事,問題是我們不相信,那就很難得到利益。

  我們看到這個善,都想到「百善孝為先」,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其實好多道理並不是要讀十年、二十年才能懂,反而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事實上是最容易感受得到的。不要說別的,就說我們父母那一代就好了,你看我們父母那一代,五個、六個兄弟是很常見的,甚至於還有十來個兄弟的都有,那父母也沒讀什麼書,結果十個孩子都教得不錯。我聽說我們桃園有范仲淹的後代生了十一個,生了十一個還去認養了一個,變成什麼?變十二個。可能還剛好遇到一個孩子人生比較困頓,又把他認做兒子,剛好十二個。結果十二個孩子都是博士,你看這種家風,這個家道很齊!怎麼教的?難道是父母有高學歷教出來的嗎?那都是有孝道傳承,有德行傳承教出來的。

  我們父母那一輩這麼多的小孩都很乖,都教得很好,父母也不識字。可是現在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甚至更高的學歷,一個孩子都搞不定,搞得整個家都快翻了,有沒有?到底誰有本事!現在我們這年輕人讀了書,才多讀了幾年書,傲慢得不得了,都不懂得向長輩、向幾千年的聖哲人學習,還自以為我讀的都是新的東西。新的不代表好,新的都還不能證實是不是人生的真理、真相?這都很值得我們體會到,我們父母那一輩為什麼爺爺奶奶沒讀書,但是他們很懂事,而且讀書都不用人家推。他們的人生動力在哪裡?就在一個孝道。我們再冷靜觀察看看,整個身旁周圍很興旺的家庭、家族,絕對都有孝道傳家,不然不可能會興旺的。我父親那一輩的,他們都想著父母實在太辛苦、太辛勞了,你看父母任勞任怨、盡心盡力,沒有給孩子說一句話。但是每天看到父母那種行持,內心都會期許自己,不能讓父母的苦日子過太久。念書念到很晚,我爺爺來:統統去睡覺。他們都很聽話,就去睡覺了。等我爺爺躺下去睡著了,我爸爸他們又爬起來讀書,你看都不用父母操心讀書,都自己那麼認真。

  我們從上一代的這些經驗,就能了解到教孩子真的是從孝、從德行開始教。今天孝道沒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他讀書推不動,還得你求他讀,還得跟他談條件,你考一百分,你考幾名,我就給你買什麼東西,他才肯幹。這代表什麼?家裡面沒有孝,沒有感恩,只有利害,必須要欲望滿足才行。但是這條路太危險了,欲望怎麼可能有滿足的時候,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這個本善的心沒有被喚醒,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名牌,拿的行動電話一年要換幾支。諸位朋友,你們的家庭比較安定,都沒有受到這種拜金主義,那種奢靡之風、奢侈的風氣。我聽說很多年輕人一年換個二、三次手機都很常見,那一支手機現在是多少錢?我已經不知民間疾苦了,對這些都沒有概念。

  我記得好像幾年前,那時候我拿了一支手機,結果我的朋友看到,跟我一樣。他就對我說,禮旭,現在能拿我們這樣手機的人,都可以交朋友,這樣的朋友值得交。因為我們用的那個都是最早的時候出來的,都已經可以收做古董那種手機,代表這支手機已經好多年都沒有換過。可不可以從手機判斷一個人的品德?可以!你看他手機換的頻率愈高,代表愈奢侈,人一奢侈、一貪婪,德行會兵敗如山倒。當人一奢侈,由奢入儉難,他為了花錢,可能無視於父母的苦痛,無視於家人的苦痛,都看不到了,欲令智迷。我那時候有同事,他的收入也不算高,但是他的孩子光一個月打手機要打一萬多塊錢,他痛苦得不得了,都曾經自殺過沒死,被孩子折騰成這個樣子。但是為人父母者要有智慧、要謹慎、要防微杜漸,這樣才能無怨無悔。

  古代人對於孩子不好的習性,都是還沒有發出來就給他導正,叫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叫預防法的教育。從小就不能讓他奢侈,不能他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那就麻煩。父母假如在教育孩子,不從心地來看,那真的好像看起來愛孩子,其實是害孩子都有。你看孟夫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都是看他這顆心,那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有句教誨叫做「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望而喜,悲哀就來了。所以教育孩子要從微妙的心境上來看,你看一個孩子高興,高興什麼?有糖吃,高興;有電動玩具打,高興;買了一個很貴的手機,高興。請問這值得高興嗎?你看他的欲望就一點一滴愈來愈大。所以有個小女孩六歲,母親帶她出去買東西,結果錢帶不夠,這個小女孩當場就把她母親打得鼻青臉腫,路人看了看不下去,那個孩子妳不教訓她?媽媽說我捨不得打她,那是六歲的孩子。

  請問問題出在什麼時候就產生的?在她一歲、二歲、三歲我們拿著物質滿足她,她那個笑容就已經註定了她往後的悲哀,那不只是她的悲哀,那是整個家人的悲哀。所以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一個後代非常奢侈,染上了這些欲望,包含賭博,包含好色,只要染上這些欲望,整個家庭都會被他搞得頭昏腦脹。所以什麼是福?後代子孫各個品德好那是最大的福,而不是要當大官、賺大錢。所以無事才是福,不要去跟人家虛榮,去攀比那些東西。我們冷靜來看看,我們現在的小孩,因為什麼而高興?現在整個教育,孩子都變得物質化,都用物質在滿足小孩。那父母覺得陪孩子時間太少了,覺得內疚,內疚能幫助孩子嗎?愛才能幫助孩子。內疚一直拿東西給他,那不是一直在增長孩子的欲望了嗎?所以陪不代表要很長時間,最重要要有心。

  有一位父親他也覺得應該要陪孩子一起成長,再怎麼忙,現在能撥出空,縱使是十分鐘、二十分鐘,每天固定陪孩子,給孩子講故事,講《德育故事》。真的,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真做了,真的馬上家庭就會得很大的利益。我們今天修學佛法、修學中國文化不得利益,就是沒有真幹,真幹一定得利益。父親開始講《德育故事》,才講到前面幾則,講到閔子騫的故事,你看閔子騫那真是無怨的人生,也是無悔的人生。你看他的後母虐待他,沒給他做棉衣,做冬天的棉襖,他沒有抱怨。然後幫父親駕車在那裡發抖,父親誤會他,覺得你這發抖,到時候人家看了還以為你後母虐待你。所以用鞭子抽他,結果蘆花就飛出來了,他後母只是用蘆花給他做棉衣,難怪那麼凍,父親很生氣,回去就要把他後母給休了。

  你看假如閔子騫有怨氣,他當場會怎麼做?很可能就在袖手旁觀,心裡面還想:太好了,可以幫我出口惡氣,是不是?你看他假如有怨,他這個家庭就毀掉了。但是他沒有怨,他的人生、他的這分德行名垂千古。真的,我們每次聽閔子騫的故事,沒有一次沒有掉眼淚的,太感動了,這分至孝。當下他跪下來給父親求情,不能把後母趕走,因為母在一子寒而已,但母去了,我兩個弟弟都要寒冷,「三子單」,對父母,以至於對兄弟的至愛,孝悌的精神。所以今天他這分至孝也成就了一個家庭,成就了他兩個弟弟有個安定的成長環境。

  這個父親給他孩子講閔子騫的故事,他孩子才讀好像是小學三年級左右,聽完以後這個孩子掉眼淚。爸爸也很驚訝:你怎麼哭了?孩子講你看閔子騫那麼小,這麼孝順,我不只沒有那麼孝順,還常常跟父母頂嘴,所以他覺得很慚愧。你看孩子都是很敏銳的,我們用德行的這些風範去引導孩子,這每個聖賢人的行持都讓他得到啟示,都讓他聽完之後得到法喜,他會起而效法。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人能行道,那一輩子都會覺得很踏實的。

  有個孩子聽完「冬則溫,夏則凊」,她回去之後她也真幹,就跟她母親說她要幫忙暖被窩。她們住在北京,北京到了冬天也都比較寒冷,都是零下的溫度。看大家的表情都沒什麼感覺,因為沒有住過這樣的環境,我在這一年多都是住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突然體會到孔夫子有句話比較有感覺,叫「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到了這種冬天,才知道松柏在這寒冷的冬天能毅力不搖,能忍過寒冬。其實是透過松柏它的這種精神,來反思到我們的人生能不能在遇到困頓、逆境當中,氣節不變!我們住在安徽的時候半夜是幾度?半夜有時候會到零下五、六度都有,半夜零下五、六度是外面的溫度,裡面的溫度也差不多,半夜是零度、一度、兩度。就是安徽沒有暖氣,所以外面的溫度跟裡面差不多,我們回到家裡就是變成冷凍食品,那裡面的溫度比冰箱還冷。住著那時候就覺得環境歷鍊人,人的意志力就在這當中一點一滴磨鍊出來。

  北京那更冷,不過北京有暖氣,這個孩子聽完黃香故事之後,她就跟她母親說,今天我幫母親暖被窩。孩子還沒念小學,她母親本來是有點捨不得。但是捨不得也要忍,愈捨不得,孩子那分承擔、那分孝心就提不起來,所以就讓這小女孩去暖被窩。結果看著自己女兒在那裡暖的時候,其實母親還是有點捨不得,就問她妳冷不冷?女孩說不冷。接著跟她媽媽說,我假如想到媽媽等一下睡進來的時候,會覺得很溫暖,我一想到這裡我就不覺得冷。甚至於我會覺得,我這麼想的時候身體好像會發熱,會有一股暖流就從我的身體一直不斷冒出來,所以不冷。她暖完以後,就回到自己的被窩去,回到自己被窩以後,過了沒多久時間,她就跟她母親說:媽媽,我發現了一件事,就是我跟妳暖完被窩以後,回到我自己的被窩我也不冷,因為那一股暖流一直還留在我的身上,所以我現在睡在我的被窩也覺得很溫暖。

  那個小孩好像發現祕密一樣,就跟她媽媽講,我發現原來這個孝心是火熱火熱。大家可能聽不太懂,火熱火熱是大陸的用法,那個意思就是很光明、很溫暖的意思。你看那個孩子有法喜,她覺得這個孝心的感覺就是很溫暖的感覺,得乎道而喜,所以教育就要從孩子的心性去看才會準。而這顆心最重要的,善心的根源就是這顆孝心,所以為什麼夫子講教之所由生?教育一定要從孝道開始教,它是根本。根本找到了,本立而道生,所以為人處事的道就從孝的根本當中延伸開來,孝心開了百善皆能開。

  在煙台有個孩子他才讀小學,他的父親因為他母親得了尿毒症,所以離開家,把他們妻兒拋下了。你看面對這樣的人生困窘,他的母親受不了打擊,已經病成這樣了,先生又離開,所以想不開就自殺。母子連心,那個孩子馬上發現他母親自殺,趕快把她送到醫院去,醫生把她救活過來。她的孩子在母親的病床前,非常深情的對他母親說到:媽,妳不可以死,我一定會好好念書,我以後要當醫生,一定會把妳的病治好。你看一個小孩他有這樣的至孝,母親聽了這番話也很感動,當下就對著她的孩子講,媽媽以後絕對不會再輕生。而從那以後,這個孩子除了要照顧好自己的母親之外,有餘的時間才拿來看書。他比其他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更多的精力在家庭、在照顧母親上,但是難道他這樣功課就不好了嗎?他不只功課沒有不好,他的成績不只在學校名列前茅,在整個煙台市都是名列前茅,還代表學校出去參加一些活動,都有得獎。我們感受到,你看那顆孝心開了,他的潛力就會無窮的發揮起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神明都會護佑孝子,「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孝道還通一個人的如來智慧德相,都會通。所以啟發孝心很重要。

  我有個長輩他也是老師,他教的班級當中有個女學生,成績很優秀,後來她的父親得癌症,而她常常工作、學習,還要到醫院照顧她的父親。她的老師知道了也是滿關懷她,也是滿擔憂她,怕她的身體受不了。幾個月整個過程,她的成績沒有絲毫的下降,還是一樣都考第一名。老師就很納悶,她照顧父親都已經累成這個樣子了,怎麼成績沒有退?就跟這個孩子聊了一下,這個女學生就跟老師講,老師,我不知道我父親還能活多久,但是在他有生之年,我都希望他會以我的成績感到光榮,我要讓他高興,我不希望他看到我的成績退步。所以你看無窮的毅力都從孝心出來,而我們冷靜的來看看,整個社會的亂象是不是一個孝字就全部解決!

  你看官員的貪污,假如有孝心,可不可能這麼做?「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所以在一個地區海關集體貪污,後來被抓了,幾乎很大比例的官員統統被關起來了。其中有一個領導他沒有被判刑,因為他沒有貪污。後來了解到,他曾經想過要貪污,他想我這麼一貪,我孩子的學費都解決掉了,他可能以後讀書就不愁錢。其實這個如意算盤打錯了,真的用貪污來的錢,孩子那敗得不知道有多快!真的貪污來的錢,那孩子假如還有點羞恥心,那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哪有這種算盤可以打?但是阻止他不這麼幹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想到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視自己的名譽比命還重,所以只要他貪污了,他等於是親手把他父親給殺了。這麼一顆孝心,讓他跨過了人生的劫運。所以他那時候很感慨對我們的老師講,現在他還能夠中秋節,甚至於除夕過年,一家能在那裡團圓,和和樂樂有說有笑,最重要就是他父親的處世態度喚醒了他的孝心。

  你看整個社會,不管在企業界、還是在政治界,貪污的風氣是因為沒有孝道。而我們要了解忠臣從哪裡來?我們一直在那裡祈求要有忠臣,沒有孝子絕對沒有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相。我們去看看歷代忠臣出最多的朝代,絕對那個朝代是出最多孝子的朝代,漢朝出最多孝子,漢朝也出最多的忠臣,這都可以從歷史當中看得出來。我們之前也有講到「人休不擇就交」。我們要結交一個朋友,甚至要用一個人,要重用一個人都要判斷,判斷他是不是孝子?判斷他有沒有德行?不然交到沒有德行的朋友,用到沒有德行的下屬,那後果不堪設想。

  有個官員,他是一個地區的行政長官,在大陸叫一把手,我以前都聽不懂,現在比較習慣了,就是最高的長官。他自己很孝順,孝順的人當長官,那真的是整個單位的福分。我們那時候河南有個長官他很孝順,是孝子,他一聽到《弟子規》非常高興,我們在山東辦課,他就把幾十個員工,租遊覽車,載他們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山東去聽課,可能我看是超過一千公里。我們在安徽辦課程,他也是都利用放假的時間,都非常鼓勵他的這些同仁一起來學習。所以元旦的時候,你看現在一般單位元旦幹什麼?去玩樂、去花錢,一花花一大堆。給後代什麼榜樣?慶祝就是花錢。一年過去更重要的是檢討,更重要的是期許自己明年要怎麼過才會充實。結果他們元旦沒有出去玩,元旦四十個左右的同仁又到了廬江去聽課。我們本來沒有活動,他們這麼多人來,我們太感動了,所以又幫他們上了兩天課。你看一個好的領導是整個單位的福分。

  這個單位的領導他就下了一個決定,要是孝子我們才提拔。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聽到台灣哪個部門說孝子才提拔?有沒有哪個企業說孝子才提拔?你看歷史這麼好的借鏡我們都不會用,你看漢朝都舉孝廉,兩個字就把用人的標準點得清清楚楚。孝,德的本是孝;廉,他清廉才不會貪污。做人做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孝廉,是抓這兩個重要綱領,他具備了這兩個德行,那他當官就不可能偏到哪裡去。我們現在用人不見得舉孝廉,先舉什麼?學歷夠不夠高?都看學歷不看德行,能用到真人才嗎?

  這個領導他決定之後,他就跟同仁,都算是主管一起討論,不孝的人不能提拔,有沒有反對的?結果很有意思,這句話講下去之後,底下出現兩種情境,有人笑,有人臉色很難看。笑的人是為什麼?因為他覺得孝是做人應該做的事,現在領導也是這樣的心境態度,他覺得好像跟領導是心心相惜,非常歡喜。臉色很難看是什麼?是不孝的。結果微妙的事情發生了,無異議通過,沒人反對。奇怪了,那些不孝的人怎麼沒反對?這裡就有道理了,代表不孝的人知不知道他錯了?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他知道!但現在是敵不過習性,苟不教,性乃遷。所以縱使是一個不孝的人,你罵他不孝他高不高興?他還很不高興,很難受。這位領導他又去拜訪了很多部屬的父母,結果發現他的部屬,居然還有一、二年都不曾回到家看父母的記錄;但是他也發現對父母愈孝順的下屬愈可靠。

  另外還有個大老闆,他到我們文化中心去完以後,他覺得這個敬老非常的重要,敬老、愛老,給老人家發紅包,關懷老人,他看了很感動。他自己回去以後,也給他員工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發紅包,七十歲以上的發紅包,而且他很有意思,他親自去發,很有心。結果他發現了一件事,他說家裡有上八十歲以上老人的,有很長壽的長輩的,都是非常和樂的家庭。然後他接著又說,這個員工都是比較讓他很放心的人。代表著有孝家庭和樂,有孝這個員工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其實人生的這些真相,就在我們眼前就看得到,哪還一定要聖賢的書這樣一直在勸我們,我們才肯覺醒過來,那就太鈍了,就太不善學,身旁點滴都在啟發我們正確的人生。

  所以,這位領導他談到要用孝來選擇人才,又提到他們討論到了一個例子,就是有個人犯罪,貪污被抓。他在上海有七棟房子,上海一棟房子就很貴,他有七棟,結果他的母親跟弟弟還住在五十年前的破房子。假如我們是當初提拔他的長官,有沒有罪、有沒有責任?這樣的人還提拔,那是我們當領導的過失。以前假如提拔一個人,這個人當了大官後來犯罪了,提拔、舉薦他的人要降級,責任歸屬。你看錯了人,提拔錯了一個人,害國家受到危難,國家損失重大,所以用人要很謹慎。我們也有可能幫人推薦人才,這個年輕人不錯,可以用用。那能不能亂推薦?不行,我們推薦的每個人,那跟我們的人生信用有關。所以很多年輕人說,怎麼都沒有人要推薦我?那我們要檢討。我們要提拔、推薦年輕人,那也是一樣要從德、從孝去看。

  這一個領導他在提到用孝舉薦人才,還邀請了一個孝道的專家到現場一起討論。結果專家聽完這個領導講完話之後,他居然說你們不要把私德跟公德混在一起,私德跟公德要分開看。他在私底下在家庭叫私德,他在公司、他在單位叫公德,私德跟公德要分開看,他在家裡不孝父母,可是不代表他在辦公室不盡忠職守。這是一個孝道專家講的,你看研究到最後變成什麼?搞不清楚是非善惡。但是我們深刻再來體會到,為什麼一個研究孝道的專家,居然說私德跟公德不能混在一起?問題就在他不是真正的孝子。研究到最後自己都沒有真做,他怎麼能感悟到真理?所以真理不是研究出來,也不是想出來的,真理的感悟是做出來的。

  他真是個孝子,他有可能說這種話嗎?不可能。他是個孝子,他對人的恭敬心從哪裡來?從對父母的恭敬心來的。他對人的那分細膩的關懷從哪裡來?從他在家裡本來就對父母很恭敬、很照顧,很自然的這種關懷別人的心,就延伸到對親朋好友。哪有對父母不關懷,然後對別人關懷的道理?人的立身處世的心境,都是從家庭延伸出來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謹慎的態度從哪裡來的?就從《弟子規》這句,「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一個人對身體的謹慎,以至於對自己一言一行、品德的謹慎,那不也是從孝心裡面延伸出來的嗎?大家細細冷靜去推敲,一切的善心確實都是從孝心引發出來的。真的,我們聽到研究專家這麼講,那真的是感受到要會有判斷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縱使是專家的話也要冷靜,他那個專是自己真做了,還是只是研究出來的而已?而且他再怎麼專也比不上五千年的經驗,還是要聽老人言,聽五千年的老人。

  所以孔夫子在《孝經》裡面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德行、恭敬的心都是從孝延伸出來的。我們要當孩子的好老師,自己要先把德行演出來;要幫孩子找很多的善知識、好老師,讓他們的德行去引導自己的小孩,這個很重要。因為假如長輩沒有正確的人生觀,那很可能會誤導晚輩。因為我們曾經聽一個學生去問他的大學教授:老師,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怎麼念書念得這麼苦?結果他的大學老師對他說,我跟你一樣苦。你看那是大學的老師都不見得有正確的人生觀!所以要讓孩子以經典為師,不然人生價值觀偏在哪都搞不清楚。有智慧的家長要幫孩子找出一條,引導出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才好。好,我們這節課先上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