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馬來西亞師資培訓課程—愛心伴孩子成長  肖陳穎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7/12/19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63-000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老師們請坐。以前我就聽到詞語叫夾道歡迎,不知道這個詞語是什麼感受。結果到了我們馬來西亞,終於讓我體會到原來夾道歡迎是這樣,讓我幼小的心靈很受震撼,覺得有點受之有愧,也是受之不起,因為自己做得非常的不夠;我們這些長輩,有經驗的前輩,還這樣的鼓勵,真的是非常的感恩大家,謝謝各位老師。

  剛剛我們在談到中國的古聖先賢,他們真的是留給了我們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學的目標,很明確的教學目標,要經營孩子一輩子的幸福;最好的教學的內容,所有的教學都是關照孩子的那顆心境,而不會被外在的表現所迷惑;也給我們最好的教學的方法。在中國的一部書籍上面,叫《了凡四訓》,是一個叫袁了凡的先生,他寫的家庭的經驗留給他的子孫。他就講到,「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他講到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用這樣長遠的、開闊的眼光去看。怎麼理解?他講,不要看現在一下,要看得比較長遠;不要看現在的狀況,要看它以後的影響;不要只想著我一個人,要想到天下人。

  所以當時商紂王,在古代這些讀書人就很有這樣的智慧,他從一個細微處就能夠看到一個人的興衰,甚至一個國家的興衰。當時商紂王他想用象牙筷子來吃飯,他的一個大臣就說,這樣一個行為是亡國的行為。別人會覺得很奇怪,一個皇帝用象牙筷子,那很正常。但是其實這個有智慧的長者,他看到的是象牙筷子吃飯的背後,商紂王他當下的那顆心是怎樣的。他一旦貪心起來、奢侈的心起來,那個叫「欲是深淵」,掉下去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他就分析,你看用象牙筷子吃飯,要吃怎樣的菜才配得起這個筷子?可能需要山珍海味。好了,用象牙筷吃山珍海味,要怎樣的盤子才配得起這些菜?可能要金盅玉碟。這些金盅玉碟加上山珍海味,又要怎樣的房子、怎樣的傢俱才能配得起這樣的食物?就要豪華的宮殿。吃飯的飯廳是這樣的豪華,睡覺的臥室要怎樣?那也要配套,不可能睡在茅草房裡面,所以要建造豪華的宮殿。豪華的宮殿,費用從哪裡來?費用要找人民。在那個時候人民本來就已經非常的貧困,如果國王還要去搜刮民脂民膏,一定會激起人民的憤怒,所以一定會造反。最後商朝就滅在紂王的手上。

  所以古人他們看事情,會從一個細微的地方看到長遠的影響。其實我們剛剛在講「禁於未發之謂豫」,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孩子一個細微的表現,把他往長遠來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當時我們說要讓孩子多做家務,有的家長說,他說做家務可以請傭人做,我的孩子生下來就是來享福的。我們就跟他們講到,什麼是享福?如果我們自己觀念不清晰,到底在享福還是在消福,我們不知道。後來我跟小朋友寫了一句話,「享福消福,吃苦了苦」。你在享福的同時,其實我們很簡單去思考一下就能夠體會,我把它寫一下。「享福消福」,福盡苦就來,但是「吃苦了苦」,苦盡甘來。我們往後面看就能看得清楚,一個孩子他還很小的時候,他還沒有為家裡做任何的付出、沒有為社會做任何的貢獻的時候,他就不斷的在享受。我們跟孩子講,這個其實是在折你的福報,在消你的福報,哪裡是在享福!當你的福報一旦用完了、消光了,接下來的就是苦。所以古人講一句話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一個孩子從小如果過慣富足、懶惰、享樂的日子,如果有一天他沒有辦法,如果當他自己出去,隻身在外,或者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突然之間他會手足無措,他會覺得世界末日都到了,因為他可能連衣服也不會洗。這個不是聳人聽聞,因為曾經真的是這樣。在一個大學裡面,有個孩子開學一個月跳樓自殺了。後來問原因是什麼?原因說出來我們都會大跌眼鏡,原因是這個孩子他很痛苦,他說因為學校的飯菜不合口味,是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是我的衣服我不會洗,我的衣服全部都穿完了一遍,不會洗。因為這兩個原因他可以跳樓。

  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孩子如果從小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其實真的,苦和樂到底在哪裡?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在貪求當中,那是真苦。身體的苦其實不是真的苦,內心的苦那才真的苦。一個孩子如果他在勞動的時候,其實我從很多小朋友的日記看到,愈勞動為家裡付出的時候他是很樂的;雖然身體累一點,其實他的內心很樂。所以我們講,快樂來自於哪裡?行孝最樂,行善為樂,助人為樂。真正的享樂那不是樂,那是自己一時的麻醉自己而已,因為它不是讓我們人生過得很踏實的,讓我們的內心有這種踏實感的這種快樂,它不是。我們從小讓孩子幹家務活,讓孩子去體會父母的辛勞,去行孝、去行善。在這樣的過程,服務他人,培養自己各種能力的時候,孩子從小就能體會真正的快樂。

  我們這樣去講,孩子就會很願意去做,這個其實也是「禁於未發」,在一些不好的情況出現以前,我們先把它預防。預防以後,比如說我們孩子學會了這些自我生存的能力,他走到外面,我們父母不會擔心。但是如果現在我的孩子連吃飯,挑剔吃飯、挑剔床鋪,挑剔穿、挑剔吃,衣食住行都挑剔,他的適應能力會很弱,我們父母可能會一直為他操心。如果兒子一刻不在身邊,我們就會很擔心,不知道今天會出現怎樣的狀況。但是從小培養孩子自立,我們的心裡會很安,知道孩子以後會怎樣,我知道他在外面可以讓我們很放心。

  之前我聽到蔡老師的講課,當中提到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我不知道各位老師有沒有聽過盧叔叔?有聽過嗎?好像不多。這個智慧的長者,他自己事業經營得很好,家庭也經營得很好,他的孩子也教得很好。當時他的兒子畢業的時候去應聘,公司裡面去應聘,老總跟他講的是你想要多少工資你自己開。我們講到這個孩子能夠教成這樣,而且孝順父母,對人都很有禮貌,怎麼教的?當時蔡老師給我們講了一件事情,我們就感受到這位長者的教孩子禁於未發的那種智慧。因為他自己,盧叔叔自己,很年輕就成為了一個總經理,而且底下的員工有八萬人。不是一個小小的總經理,那是真實的一個很有才能的管理者,很有德行的領導。他的員工有這麼多人,他是這樣一個地位,他的兒子還很小,他怎麼教?最容易長養的是怎麼樣的情緒他都知道。

  老師講到,盧叔叔整個當總經理的過程,從來沒有讓他的兒子看到他坐小車回家。因為在那個時候,可能現在小車都比較普及,不太覺得,但是在那個時候可能小車還不太普及,坐小車回家可能兒子會覺得不太一樣。所以盧叔叔每次坐車,坐到自己家巷子的外面就停下來,然後走回家,從來沒讓他的兒子看到過他上車。而且在整個他的兒子成長過程當中,從來沒有把兒子帶到他的辦公室過。我們考慮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一個八萬人的總經理,他的兒子如果去了辦公室,周圍的同事會對他的兒子說什麼?他的孩子會看到他的父親這個辦公室一定和其他人的不一樣。如果這樣去做,孩子心裡會生起怎樣的心境?傲慢心一定會生起來。甚至回到學校就跟同學講,你知道你爸爸是做什麼的?我爸爸是怎麼樣怎麼樣,然後就開始比,你的爸爸辦公室有多大,我爸爸是怎樣。傲慢心一長起來,要再給它伏下去就很難。盧叔叔他有這樣的智慧,杜絕了讓孩子生起傲慢的這樣的機緣,不帶他去辦公室。並且他還做了一個決定,每個週末陪家人坐公車出去旅遊,出去外面踏青也好,散步也好,並且帶上他的孩子的爺爺奶奶。我們去想像一下,在公車上可以教孩子什麼?可以教孩子如何禮讓,如何給老人讓座。讓他的兒子覺得我跟其他人沒有任何的區別,我跟其他的孩子一樣,這種傲慢心他就不會再長起來。當時我們感受到一個長者教孩子,他的這種禁於未發的智慧,真的是讓我們也非常的佩服,要看得很長遠。

  曾經我在深圳教學,也是班上也有一些總經理,還有這些孩子。我曾經就有一個機會跟一個小朋友一起到了她母親的辦公室,她母親是個總經理。我一去,我就看到這個孩子非常的熟悉,坐在比她整個高出半截的老闆椅上面在那兒轉圈。轉一會兒,然後又在冰箱裡面拿吃的,非常的隨便。其實當下我們感受到的,這個孩子她有很強的優越感,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總經理的女兒,非常的得意。她有這樣的心境,去面對同學的時候,她跟同學的關係能夠相處得特別融洽嗎?她會覺得你媽媽是做什麼的。而我們再去思考,如果這個孩子從小養成這樣的判斷力,她交朋友會以什麼與朋友相交?她會用權利和勢力去判斷一個朋友。剛剛我們講的,「勢傾則交絕」,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一帆風順,如果當他有一天從上面一下子不小心遇到了挫折的時候,他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這個挫折?我們如果真的理智,面對孩子、教導孩子,我們從小讓孩子避免他長養這些不好的情緒。

  另外這個教育方法是「當其可之謂時」,這個意思就是機會教育。機會教育其實非常的有效,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機會出現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教導孩子的時候。什麼時候是一個機會?第一,就是第一次做的時候,是個很好的教導的機會,所以我們講要慎於開始。比如說當一個孩子第一次他不會做,拿到一個東西來問我們的時候,這就是最好的教導他的時候。比如說洗碗,一個孩子他不會洗,或者說洗衣服,我們現在很多家長說我的兒子很懶惰、我的女兒很懶惰。我們就會問他,你的兒子和女兒是不是一生下來就這麼懶?我們回憶一下,當這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正在洗衣服,這個兒子或者女兒他很有興趣,他想來跟我們一起洗,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在做什麼?當我們在擦桌子的時候,這個孩子可能那個時候剛剛學會走路,他就想來幫媽媽擦桌子。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說:趕快走開,不要擋著媽媽幹活,你還浪費我的時間。當孩子來洗衣服,他可能是在那裡玩水,他覺得很好玩。這個時候很多母親就說:你不要來幫倒忙,你把衣服弄髒了,我還要多洗一件。

  其實這都是最好的機會,因為這時候孩子很好學。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告訴孩子,比如說在擦桌子,孩子過來他來玩,這時候我們可以教他說:寶寶你真能幹,這麼小就能夠幫媽媽幹活。孩子一被鼓勵,他的那個力量就幹得更起勁。這時候我們再教他,你可不可以這樣擦?像媽媽這樣擦。桌子的桌面他搆不著,我們還可以把他抱起來讓他做,擦了桌面,再教他擦桌子的旁邊,孩子會覺得原來幹活這麼快樂。所以這是一個機會,我們有沒有把握住這樣的機會教孩子?如果已經把握住了,我們很多孩子的缺失就能夠給他扭轉過來。

  有的家長說,我的兒子已經錯過了這個機會,怎麼辦?其實機會時時都在,慎於始是個機會,現在有時候還是會有這樣的機會。孩子不會,來問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盡心盡力的引導他,首先肯定他為家人付出的這顆存心,進而再引導他學會做事情的方法。首先是存心第一,要讓保持他這種孝心、這種服務的心,然後再教方法。另外還有機會,就是犯錯的時候也是教他的時候。我們現在很多家長也好,遇到一些老師也好,都特別害怕孩子犯錯誤。當時我也細細的去體會,其實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犯錯的時候其實是教他的最好的機會。怎樣是這樣的一個狀況?我跟我們班的小朋友講,我說老師不怕你犯錯誤,我絕對不會怕你犯錯誤,我怕的是你犯了錯誤不認錯。我們想問一問各位長輩、各位老師,一個孩子犯錯誤可怕,還是他犯了錯誤不承認,掩飾錯誤,更可怕?犯錯他不是故意的,或者他有的時候是習氣使然,壞習慣促使的。犯了以後,更重要的是如何來改進,避免以後不犯錯誤,這才是一個關鍵。而不是批評他、責罰他,責罰以後,這個孩子他很怨,下次他就仍然犯錯誤,但是他犯了以後的想法就是我如何躲著不讓你發現。我就跟這些小朋友講,我們有這樣一個態度,就是你犯了錯誤老師不會怪你,老師只是想幫助你。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去幫助他,不是謾罵、責怪。

  當時有一個小朋友,那天我在上課的時候,就發現黑板擦不見了。我一問,全班都不講話。當時我就沒有再問下去,就另外找了一個擦掉。結果晚上這個孩子就給我寫了一篇日記,他說老師,對不起,我今天沒有承認,是我把黑板擦弄丟了。他說我是怎樣弄丟的?他說我要抖粉筆灰,我在抖灰的時候,發現灰塵到處飛,我就到窗臺口去抖灰,一抖風就可以吹散,結果一不小心就掉到學校外面的巷子裡。他說我過不去,也沒有去撿到,就不見了。他說老師對不起。

  如果我們面對孩子這樣一篇日記,我們怎麼去面對?要不要再罵他一頓?我當時就感覺到很可貴。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有勇氣承認錯誤,這一點態度就值得我去讚歎。我跟他批註了很多,第一個我就跟他講,我說老師很感謝你對我的信任。我說我很感謝你對老師的信任,因為要想幫孩子,我們如果心裡時時想著我是來幫孩子的,我就會提得起來一種心境,我如何才能幫到他,絕對不是發一頓脾氣能夠真正幫到他。我首先覺得,孩子跟我們建立信任那是首要重要的,有信任,孩子才會聽話,才願意聽我們的勸告。我當時很感動,這個孩子能夠信任我,把這樣的事情告訴我。我後來也在想,如何建立跟孩子的信任?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說話算話。

  我會去分析,孩子為什麼犯了錯不敢告訴老師?我們思考一下,孩子如果犯了錯,為什麼會不敢告訴老師、不敢告訴父母?因為他犯錯以後,如果老師和父母知道了,他得到的不是幫助,可能是一頓責打,可能是一頓的謾罵、批評,但這些批評其實沒有真正幫到孩子。但是我們去靜下心來想,老師和家長其實都是很想為孩子好,為什麼我們愈去為他好,孩子卻愈來愈躲著我們?愈來我們中間隔閡愈來愈厚?為什麼會這樣?甚至我們有的老師也講到,包括夫妻之間,我明明就是對他好,為什麼我愈對他好,他反而愈是跟我格格不入,中間的鴻溝愈拉愈遠?很多母親也這樣講,我明明就是為我兒子好,他為什麼把話給他的同學講,卻不告訴我?我們想一想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真為孩子好嗎?他有沒有體會到老師和媽媽在幫助我?他犯了錯的時候,他這時候可能真的需要幫助,但是我們給他的是有真的幫到他嗎?他給同學講,同學可能會安慰他。但是如果跟媽媽講,可能就是一頓打。

  所以,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去思考如何能真正幫到孩子?想要真正幫到孩子,我們就要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愛。愛是用心感受,絕對不是控制和佔有,愛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愛,我們昨天唱歌,是無私無我的為對方付出,甚至無求的付出,那才是真愛。不是說我對這個孩子,我現在這樣對你的目的是要你考一個好成績給我,那是交換,那是在逼孩子走一條路,那不是真愛。但是我們去想其實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愛的。我們愈來愈感受到,不管是老師也好、父母也好,都得回到原點,從頭學起什麼是愛,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去體會《弟子規》上的話,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幫孩子是怎麼幫。《弟子規》上講犯錯有兩種,一種是無心非,一種是有心,過失有這兩種,一種是「無心非,名為錯」,一種是「有心非,名為惡」。不管無心和有心,《弟子規》上都講,「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不管有心無心,你當下改了,這個過就沒有了,但是「倘揜飾,增一辜」,你還去掩蓋過失,那你就是錯上加錯。當時我跟小朋友講,你犯了過失就像什麼?就像你發現了一塊垃圾。你不犯,你還不知道你身上有這個垃圾,你犯了過失,這要恭喜你,因為你發現敵人在哪裡。你要發現敵人,你才能夠去面對敵人,才能夠打敗敵人。所有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自己的壞習慣,我們要把敵我分清楚。你發現了敵人,也發現了垃圾,怎麼辦?首先你要認清楚,你要承認,所以要知過,首先要知過,因為有的孩子,他連錯了他不知道自己錯了。我就跟這些小朋友講,有的同學他去嘲笑別的同學撿垃圾。我就問他,扔垃圾好還是撿垃圾好?他們說撿垃圾是好事。但是為什麼現在扔垃圾的人沒有人笑,反而撿垃圾的人有人笑?什麼原因?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裡沒有一把判斷是非善惡的尺子,我們沒有尺子,才會人云亦云。覺得很多人都在扔,我扔沒關係,但是沒有人去撿,覺得有人撿好像很沒面子,不是這樣。

  我跟小朋友講,你有正確的判斷力你才能夠做對的事情。你有正確的判斷力,你去對照什麼是判斷力?《弟子規》就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是對的,那父母呼你沒有應,是對的還是錯的?你就是錯的。你沒有應,你就要立刻改,這個就是發現了敵人。你每天讀《弟子規》,就是在找我還有哪些不夠,我身上還有哪些垃圾。找到垃圾,認過,承認這是不好的,並且改掉,你就每天「德日進,過日少」,德行每天都在提升,過失一天比一天少。你身上的垃圾一天扔一個,一天扔一個,你會愈過愈輕鬆、愈過愈自在,你能獲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

  我們很多孩子說老師,我要自由,我們現在有很多青少年也講我要自由。我就問他們,什麼是自由?孩子說隨心所欲就是自由,我想幹嘛就幹嘛,我就自由了。我當時給他講,你想幹嘛就幹嘛,有自由嗎?很簡單,你說我想上課的時候把腳放到桌子上,好,你放上來。放上來,接下來的是什麼?你影響了課堂的紀律,下課老師就會找你;你說我想在馬路上橫穿,我就是不守規矩,我要橫穿馬路,我要在高速路上走來走去。可能出現的就是發生車禍,你被撞死了。你要自由,可能沒有自由。

  這樣講孩子還不太明白,我還給他們舉個例子。我說比如說我們大自然有運行的規則,像地球繞著太陽轉,它一直都沿著一個軌跡在轉。如果太陽說,我今天不幹了,我要自由,我要豎著跳一下,或者地球說我要橫著來搖一搖,出現的狀況會是怎樣?可能就會出現宇宙時報就報導,兩個星球相撞了,從此以後,地球這個名字就再也沒有了。他要的這種自由是招來的自我毀滅,那不是自由。因為一個人你不可能一個人在地球上生存,我們每個人都是團體的人,我們作為一個團體的人,我們就要遵守做人的規則。就像你開汽車一樣,開車要有開車的規則,違反規則可能會出交通事故。做人也是一樣,如何做一個兒子,如何做一個學生,如何做好同學,這才是真正的在學習自由。如何來獲得真正的自由?要改掉自己以前不好的習慣,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主人和英雄。

  所以,犯錯的時候是一個機會來了,因為你發現垃圾,你第一個要知過,知過要有正確的判斷力,《弟子規》給我們正確的判斷力。我們跟孩子講,每天讀《弟子規》的目的不是去背,而是去對照我今天能不能找出我的壞習慣,能不能發現身上的垃圾。讀一遍就找一遍,讀一遍就找出一塊垃圾,然後扔掉,認過,認過是要承擔責任。這個小朋友他把黑板擦弄丟了,我當時就跟他講,弄丟了不要緊,這件事情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關鍵在於你如何去面對這件事。你如果「倘揜飾」,這件事就是壞事,因為你在這件事當中損失慘重。為什麼?粉筆擦丟了,這只是一個損失而已,這個損失是物質上的,還不足我們去講它。但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你的心境下墮,因為你「倘揜飾」就是不誠實,你這樣的心境更是得不償失的。如果在這件事情當中,你能得到提升,丟黑板擦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跟他講,你要承擔責任,然後要改過,改過就是要把原因找出來。粉筆擦丟了是結果,原因在哪裡?這個孩子就講,我說原因一定是你當時心裡在想其他的事情,《弟子規》的「執虛器,如執盈」你沒有做到。什麼意思?端著空的盆子、端著空的水杯,也像是端著滿滿一杯水一樣的這樣的恭敬去做。你拿著粉筆擦到窗臺上去抖,你如果是這樣的恭敬,你不會把它掉下去。一定是你當時跟同學開玩笑,或者心不在焉,才會掉下去。找到原因,我們以後如何避免?以後隨時隨地做事情專注、認真,你就能避免發生同樣的錯誤,這才是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說一個孩子他把黑板擦弄丟了,他的心境是心不在焉做事的,第二天他可能會把杯子打碎,第三天他可能會弄丟一個本子,他會丟三落四,一定是這樣,因為他的心境沒有恭敬,沒有認真。所以把原因找出來,但是同時我要給他承擔責任,我不是去責怪他,而是讓他知道,你犯了這個錯誤,一定要有這樣的心境。當時我跟他講,弄丟了東西一定要賠償,一定要讓孩子賠償。如果不賠償,他會覺得反正老師也拿我沒辦法,我下次再錯了,我再承認錯誤就好了。那這個孩子就不斷的犯錯,不斷的認錯,不斷的認錯,他仍然不斷的犯錯。所以我跟他講,我說你要承擔責任,你要賠償。如果賠償你覺得我自己現在賠不了,我說可以,老師可以幫你買一個來賠給學校,但是你自己想怎麼辦?你可以用你的體力為班級付出,來作為賠償。當時他就講我為班上做清潔一個星期,他自己講。我說可以,你做清潔的時候,你的想法就是懺悔我自己沒有做對的事情,這樣才讓孩子印象深刻。要不然他下次犯了錯,反正也沒有什麼懲罰。

  我們現在講,懲罰到底好不好?其實關鍵還是在我們的心境。我們懲罰孩子不是去責怪他,而是去幫助他的懲罰,孩子心裡不會有怨,即使你罰他,罰得他很快樂。當時我們班也出現這樣的狀況,有小朋友上課,老在下面講話。我當時就跟孩子開玩笑,我說你要是再講,我就用封口膠把你的嘴巴封起來。沒想到下午有個小男孩果然就帶了一卷封口膠給我,我當時就騎虎難下。果然上課了,沒一會兒下面又開始講話。我已經講了要用封口膠,怎麼辦?當時我就把這個同學叫上來,我叫他的時候,其實我不是真正想罰他,是想幫他。我跟他講,我說講話對不對?因為我們講了很多次,上課不可以在下面亂講。小朋友說不對。那你為什麼講?我跟全班同學講,我說老師現在批評的不是這個同學,而是他的壞習慣。因為他被壞習慣所控制,他自己也很痛苦。為什麼?他自己知道講話不對,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他的嘴巴老想講,所以我們要幫他改壞習慣。

  幫他,可以提醒他,是一種幫;自己提醒自己,也是一種幫;還有一種,是可以請求這些外界的,利用一些東西來幫他。我說現在可以請出封口膠來幫你,你願不願意接受它的幫助,打敗敵人,成為英雄?這個孩子很高興說我願意。然後他就上來,很雄赳赳氣昂昂的走上來。我說你要請封口膠幫忙要感謝,他給封口膠鞠了一躬,說謝謝你幫助我改正壞習慣,然後非常英勇的把封口膠貼在了嘴巴上。當時這個封口膠貼上去,但是孩子反而很快樂,因為他覺得是在幫助他戰勝壞習慣。他貼了以後,坐在座位上,面帶微笑。全班的同學,居然還有幾個同學說,老師我也要貼,他們自己還自告奮勇說老師我也要貼。我說不可以,這個法寶不可以亂用,要首先讓自己戰勝壞習慣,如果你自己能力現在不夠,你再請封口膠來幫你。

  所以處罰了孩子,但是孩子沒有怨,他甚至很感恩。原因不在於我們用什麼方式去做,根本還在於我們的心境是不是真的在幫孩子。真的有幫他,孩子會很感恩,哪怕老師打他,他都會把教鞭請出來,請老師,說老師你幫幫我,打我兩下,我的腿就是不聽話。我們還說,一般老師還不會輕易的動手,你自己最好能夠管好你的腿不要亂動。所以每一次我們即使責罰孩子,孩子不會有怨,反而他還很感恩老師,那犯錯就不會是一件壞事。錯了,我們就把敵人揪出來,並且讓孩子承擔責任,改過。這個習慣如果一旦養成,會讓他受益一生。

  我就記得當時有一個老師,他的同學,一個律師,很知名,有一個女兒,從小父親就教導她做人要誠實。這個女兒在國外留學以後,就留在一個外資企業工作。在這個工作的過程,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因為她自己的失誤,使公司損失了十萬塊。這個數字對於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講不是一筆小數目,那個時候還沒有人發現,沒有人發現這十萬塊虧空,她發現了。她那時候如果遞交辭呈,她可以就走掉。但是因為這個孩子從小父親教她要有承擔、要誠實,所以她主動的去跟領導認錯。她說對不起,因為我的過失使公司損失了十萬。她因為有這樣的態度,承擔責任。不管我有沒有能力,首先我要有這樣的態度,我的能力可能還不夠,但是我的態度不可以錯。所以她跟領導講,她說這個十萬塊我現在還不了,但是我一定會還。如果公司相信我,留我在這裡,我會繼續工作,在每個月的工資裡面拿錢出來,還清這筆錢。如果公司覺得我不合格,因為做錯了事,我到另外的公司,也會分期把這筆錢還過來。

  這個領導一聽很激動,站起來走來走去,這個小女兒也忐忑不安。當時這個領導就站下來以後,就從兜裡掏出一支鋼筆,他說我一直在想,我拿什麼送給妳比較好,這支筆跟了我好多年了,我要把它送給妳。他說我不僅不會辭退妳,他說我太高興了,因為我正要到中國去開發市場,要找那邊的負責人,我還沒有找到一個讓我能夠信任的人。他說現在我終於定下來人選了,我就要派妳去,並且派妳上崗的獎金就是十萬,你這十萬塊不用還了。因為她的這種態度,承擔、誠實的態度,讓她贏得了更好的工作的機會。

  其實人生有沒有偶然?我們覺得好像剛剛好,其實不是這樣。我們另外思考一下,如果這個孩子從小學會了投機取巧、耍滑,她可能會利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倘揜飾,增一辜」。她會掩蓋自己的這種過失,然後逃掉,為自己開脫。她如果逃掉了以後,我們思考一下,她的人生會又走到怎樣的境地?不管她走到哪個公司,我們去思考一下,這十萬塊是不是不用還了?可能在錢上面,這十萬塊不用還給公司,她逃掉了,但是這十萬塊會在她的心裡壓多久?這個債務會在她的心上背一輩子。她這一輩子不論走到哪裡,她的心裡都會背著這十萬塊的陰影,因為那是違背良心的事情。可能有一天她得癌症,這個就是最初的原因。所以我們講一個人的良心隨時都在,讓孩子有正確的人生的態度,他能夠趨吉避凶,甚至能夠獲得很好的工作的機會。我們現在看到機會教育其實時時都在,包括我們的孩子如果已經很久了,有些不好的習慣,我們當下知道了,都可以給他矯正過來,關鍵就是在於我們的心境有沒有真想幫他。

  當時有個父親也跟我講一件事,他說他的女兒快要上小學了,但是還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做好晚餐叫女兒吃飯,女兒在房間裡看電視,叫半天不下樓。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孩子?好像都沒有。他說叫半天不下來,那天我想一定要把這個壞習慣給她治住。這個爸爸就跟她母親商量,我們今天要來進行治療孩子疾病的行動。於是他們開始就做飯,只做了兩個人的飯,做好以後,像往常一樣叫女兒吃飯,女兒也像往常一樣理也不理。但是他們這次很高興,就說我們把它全部幹光,就把飯全部吃掉。吃完以後,過了一會兒,女兒就下樓了,一看桌子已經收空了,媽媽在洗碗。女兒很驚訝,說為什麼現在洗碗?這個時候我們怎麼回答她?要不要講說:剛剛叫妳,妳自己不下來,活該!這樣講的話,女兒可能就會馬上跟我們吵起來。父親非常的溫和、平靜的跟他女兒講:剛剛叫你,你沒有下來,我們以為你不餓。女兒說:爸爸,我現在餓了。她說餓了。這個爸爸也非常的平靜又跟她講,等下一餐!

  這個女兒覺得很憋,因為她自己幹的事情,父親也沒有跟她發脾氣。她就跑去找媽媽,拉她媽媽的袖子說媽媽,我餓了。她的媽媽因為以前跟父親有商量好了,也跟她說只有等明天早上再吃了。女兒覺得很委屈,就跑去拉冰箱,冰箱拉開一看,裡面是空的。因為她父親講,要治就要徹底一點。這個女兒就哭起來,就跑到樓上去哭了。她的媽媽就心軟了,就轉過來問她的先生說你看怎麼辦?要不要給她做一點吃的?她的先生仍然態度堅決,但是很平靜跟她母親講:面對敵人決不能手軟。請問各位老師,誰是敵人?我們的女兒不是。但是壞習慣會讓我們的女兒一輩子受它的奴役,它是敵人,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我們如果做老師、做家長的,能夠明明白白我們在幫孩子,我們認清楚,要給孩子戰勝壞習慣一個助力,而不是給壞習慣一股助力,我們就明白當下我們要做什麼。我們共同的敵人是壞習慣,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給孩子力量戰勝它。

  他的太太也很無奈,晚上去看女兒,因為又餓又覺得很委屈,就哭著就睡著了。父母把她抱上床,也回房間。請問大家,父母能不能睡著?做父母的都知道,女兒挨著餓比他餓一頓還要難過,睡不著。半夜這個女兒就偷偷的溜進了房間,請問她要去找誰?現在的孩子都很厲害,她知道要從軟弱的地方下手。所以她去找媽媽,她去拉著媽媽說媽媽,我要餓死了。她的媽媽很想立刻就跳起來給她做飯,一想起之前她的父親跟她商量好了,說女兒半夜來找妳,妳一定要想起老祖宗的一句話,「小不忍則亂大謀」。你看我們老祖宗把這些智慧都很早告訴我們。小不忍是忍什麼?一時忍不過,一餐飯而已,餓一頓沒關係,餓不死;但是亂大謀,大謀是什麼?女兒一輩子的幸福。有人會講,有這麼嚴重嗎?我們去思考一下有沒有?如果我們去做飯了,女兒知道,你看媽媽仍然,其實不是女兒知道,是女兒的壞習慣終於又知道,父母還是心疼我,還是沒有辦法打敗我,你看我仍然可以讓他們聽我的話。現在的孩子他們都很清楚父母的底限在哪裡,他知道向奶奶撒嬌,奶奶就聽話;對爸爸要打滾,爸爸就聽話;媽媽可能需要我放聲大哭,媽媽就會聽我的話,滿足我的要求,他都知道。他會針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滿足、達成自己的欲望。

  我們去仔細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所以一定要,我們講其實教育沒有那麼難,堅持原則;堅持原則,但是沒有情緒。為什麼會沒有情緒?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我們就火冒三丈。那個火一起來,智慧什麼都沒有了,留給孩子的也是情緒而已。他就會找母親心情好的時候來犯錯,反正這個時候犯錯,媽媽不會生氣。所以我們自己堅持原則,有原則,但是沒有情緒。這個父親就是這樣的,說到做到,女兒就可以教得好。

  但是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的家長,往往是怎樣做的?恰恰相反,情緒很大,但是沒有原則。比如說我們跟孩子講,不可以再要東西,上街我不會買給你,你怎麼哭怎麼鬧媽媽都不會買給你。帶著兒子上街了,好,孩子看到玩具了,媽媽我要。媽媽說:我說過了,不會買給你就是不會買給你。這個時候孩子就開始放聲大哭,媽媽就開始打他的屁股說這麼不爭氣,讓我丟面子,心裡很難過。發了一通脾氣,孩子不僅哭,開始打滾,這個時候覺得我的面子確實沒有辦法,說回去再跟你算帳,然後就先給他買了。原則沒有堅持住,但是脾氣卻很大。孩子學到什麼?孩子知道,我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就能夠得到我要的玩具。因為他知道媽媽說話不會算話的,只要我打滾,媽媽就會節節敗退。所以剛好相反,沒有把孩子教好,沒有辦法教好。

  這個母親一想起小不忍則亂大謀,就跟她的女兒講,馬上就要天亮了,再等一會兒。這個孩子又哭起來,她的媽媽這個時候也心疼了,但是要忍住。天才剛剛濛濛亮,母親就跳起來,衝進廚房給女兒做飯。結果發現廚房裡面已經有一個小黑影子坐在那裡,一手拿著刀,一手拿著叉。心裡肯定在想,這一餐不可以再錯過,再錯過可能又得要等下一頓。從那以後,她的父親講,一叫女兒吃飯,女兒就會立刻下樓吃飯。

  當時我把這個事情講給一些家長聽,有個家長面無表情。講完了,下課就來找我,她說老師,你說的這一招我試過了,沒用,她說在我的兒子身上不管用。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兒子也是叫半天不來吃飯。我說那你怎麼做?她說我就把他拖過來,拖過來,他就大哭大鬧。我說那怎麼辦?她說我也曾經試了,說你不吃飯,我就餓你一頓。她說兒子仍然看電視,看完了到了飯廳以後,沒飯吃,他就大哭大鬧,然後打滾。我說那你怎麼做?她說我還能怎麼做?我不給他吃,他就一直哭。她怎麼做的?她還是給他吃了。所以我說因為你剛剛相反,你打他也好,罵他也好,都是情緒,但是你沒有原則,所以孩子他沒有辦法教好。他知道媽媽說餓我飯,那是假的,她不會餓我。

  曾經我們在湯池有下鄉,下鄉遇到一個老奶奶,有七、八十歲了。她的兒子是村長,教得很好,這個兒子又體貼,對人、處事都處理得很好。我們就向她請教,這個老奶奶也不識字,我們說妳怎麼教妳的兒子?她說我有什麼好教的,我不就是打唄,我又不識字。其實我們就感受到,到底誰有智慧?當時我們就問她說奶奶,你打你的兒子,你捨得嗎?結果這個奶奶怎麼講,講得很樸實,但是我們去體會卻很有人生的哲理。她說,自己還有什麼捨不得打,自己打有輕重,要是自己不打,以後長大了讓別人打,不知死活。我們體會一下這句話,自己打有輕重,別人打不知死活。這是一個農村的不識字的奶奶講出的話。請問現在即使博士畢業的爸爸有沒有這樣的智慧?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的文化它是這樣代代承傳的,它是家族、家風的承傳。

  我們去體會一下這句話的含義。自己從小把孩子教好了,他走出去不會讓我們擔心,不操心。自己現在不教,到了社會有沒有人教?他可能會碰得滿臉是灰,可能會碰的鼻青臉腫。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待人處事,他的壞習慣可能會造成他工作的丟失,可能造成他與同事的矛盾,甚至造成他夫婦離婚,甚至造成一個孩子鋃鐺入獄,都有可能。原因都是從小捨不得造成的,我們捨不得一時,可能會亂了一世,小不忍就會亂了大謀,真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去體會,自己不教,社會會教。這次教,可能是一次挫折會教他,可能是一次失敗會教我們的兒子,但是這一次教導,我們的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再站起來?我們去感受,為什麼現在有的大學生可以跳樓?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小小的困難,他沒有能力去面對,他的心境沒有那種智慧去跨過這個困難。因為從小我們都沒有去關照過孩子的心境,沒有去教他如何處理危機,這樣的態度沒有,因為我們都幫孩子把這些事情都做好了。其實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常常講,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因為他的環境太好了,把他移植出來,他會立刻死亡,因為他適應環境的能力太差。自己現在捨不得一時,可能會一世的煩惱,擔憂會擔憂一輩子。我們感受到古人的這種教育,在每一個時候都是機會。犯錯的時候,我們當下應該做的不是罵他一頓,起情緒,而是去抓住這樣的機會,引導孩子走出這樣的陰影。

  當時我們班有同學也發生矛盾,打架。打架的時候,其實我們去體會一下,為什麼會打起來?情緒波動很大,都是他的心境不平靜才造成的,都是自私才造成的。我們班兩個同學打架,如果來投訴,到我這裡來,我一般不會問他們誰對誰錯,我不會去問這個事情經過怎樣,不去問。為什麼?我想我們當老師有個經驗,一問,孩子會怎麼講?他怎麼怎麼樣,然後那個人就會說,不是這樣的,他怎麼怎麼樣。他們都會說誰不對?都是別人不對,哪有我的錯?我們跟他們講道理,我們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他也是愈說愈生氣。甚至兩個人來,我以前也問,一問,兩個人可能當著我的面又打起來。因為那個情緒,本來拉開了以後,又高漲。其實犯錯誤的時候,往往都是情緒化的時候,情緒一起來,智慧就沒有了。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處理孩子的矛盾,甚至我們成人之間,很多時候都是一樣的。矛盾起來、衝突起來,甚至夫婦鬧得要離婚,到了法院,問他們為什麼?兩個人氣鼓鼓的一想,也不知道為什麼,忘了。但是這個情緒就是反正我就是要跟你離婚,因為情緒起來,覺得我這口氣咽不下去。一個情緒起來,智慧不見了,可能會做出終身遺憾的抉擇,因為那個時候的抉擇往往都是錯的,不是往往,是一定是錯的。

  這個孩子兩個人打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平復他的情緒。怎樣平復?我一般,當然有很多的方法,像我常用的就是置之不理。兩個人來了以後,把他們倆拉開,一人向這邊,一人向那邊,坐在那裡,喝水也好,看書也好,反正我也不會去理他,讓他們先靜一下。其實孩子靜下來,他才聽得進去我們說話,他在情緒當中,我們講再多話,他都聽不進去的。因為他滿腦子都是憤怒,滿腦子都是剛才打架的場景,滿腦子都是剛剛他咬了我一口,我還沒有踢回去,心裡都還想著我要什麼時候再踢他一腳,他都在想這些。這個時候我把他們拉開,我不會去問。我或者要問,問其他的,我會問他今天早上吃的啥?或者問他說今天作業有沒有抄下來?好像我不知道這件事情一樣。這個孩子會跟我講其他的事,他就把這個事情暫時放下。當他恢復平靜的時候,我們再去處理,就會好處理很多。

  曾經有小朋友,兩個人打架,兩個都還是比較乖的孩子,兩個人也是因為一時火升起來,兩個人就打起來。當時拉到我面前來,我也覺得很震撼,我說你們倆怎麼會打架?完了以後,我就拿了一張卡片拿給他們,我說你們倆去讀,把它背下來。那張卡片就是寫的「感恩的世界」,寫的「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會了我自立;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的心智」。全部都是感激,我讓他們去讀、去背,讀了五十遍。然後我就把他們叫進來,我說背下來沒有?孩子說我已經背下來了。這個時候我說背給大家聽一遍,他們倆就開始背。背完以後,我說你們倆應該要互相感恩,感恩傷害我的人,因為你成就了我的德行,沒有你的傷害,我還不知道我德行這麼差;有你的來惹事,讓我在這個境界當中提升我的忍耐的限度,提升我的人生的境界。結果這兩個孩子,兩個人就很高興,笑笑的,互相鞠一躬說,謝謝你給我的幫助,提升我的心境,提升我的德行。這件事情就沒有了。

  所以我發現,有的孩子怒火三丈的時候,他過來,我一般就會拉著他的手,我繼續做我的事情,讓他在旁邊靜一下;或者我給他倒一杯水,我跟他說,來看看《弟子規》,或者我會拿一本描紅,拿出來說請你先把這篇《弟子規》描完。他把那本《弟子規》描完,他的氣已經早就沒有了。其實真正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沒有大事?不過都是一點小小的事情。但是因為這樣的事情,情緒起來,會愈鬧愈大。

  道理我們講了很多,我現在很少跟他們講道理。要講,我會全班講,我不會單獨講。因為道理他們比我還能講,他們都知道怎麼樣怎麼樣,讓他們講,他們還會去跟別人講,但是就是自己做不到。做不到,不是孩子不願意做,而是壞習慣真的跟了他很久。所以我們的教育,家長和長輩還有一個態度,如果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加上耐心,為什麼會有耐心?很多家長說我就是沒耐心,我的耐心已經被我的孩子給我磨得沒有了。我後來跟這些家長也開玩笑,我說我們讓孩子忍人所不能忍,首先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遇到情況的時候,我自己有沒有忍下來?我都忍不住,我還讓我的孩子如何來忍住他的壞習慣?我們的耐心要很明白,就是孩子現在的狀況是結果,這個結果的養成是多長時間養成的?可能已經十年了,可能已經五年、六年,甚至十幾年都有可能。這樣十幾年的結果養成了,我們可不可能兩天就要讓他改變?我說我們要做好的準備是十年養成的壞習慣,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他可以改變,這樣我們的耐心就出得來。

  甚至我們自己先考慮一下,我們自己身上的壞習慣有多久了?我們改了沒有?自己都還沒有改,為什麼卻往往很容易原諒自己?比如說我自己就常常早上起不了床,睡懶覺。我每一次鬧鐘一響,就很痛苦,就起不來。我如果是今天很晚,或者是錯過了規定的時間起床,我馬上就原諒自己,我想明天繼續努力,就沒事了。但是對別人卻很難生起這樣的心,這個剛好也是和我們傳統文化相反,老祖宗告訴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饒恕、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以要求別人的那種心來要求自己,我們就不會苦了。

  另外我們也考慮,有的家長說,我現在已經很有耐心了,我的兒子學《弟子規》很久了,為什麼還沒有變?我們也覺得很有意思。第一個,我們就跟他講,學《弟子規》要做,你做了嗎?你做到了沒有?首先,光讀不可能有變化;第二,我們講到,我們打個比方就很容易,我們的孩子沒有經過聖賢的教導,就像沒有經過耕耘的這塊土地,貧瘠到因為沒有滋養已經裂縫了,寸草不生,已經裂縫了。今天我們遇到《弟子規》,遇到聖賢教導,據說可以種出好莊稼。好,我拿來種了。種下去,是不是就要它當年就要有好的收成?荒耕十年的土地,已經裂縫了,可能這一年我們施肥,第一個要做的是讓土地首先不要乾涸,慢慢的它才培土;培土以後,我們才播種;播種以後,它才能長出新的苗,才能結出現在的果。現在我們在播種的果實,可能要過後才會呈現出來,不會當下就有。

  另外我們再有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我們幫孩子改壞習慣,就像在推一個東西,比如說我來推這個桌子。現在我在用力,這個桌子動了沒有?它沒有動,但是我在用力。直到怎樣它才會動?直到突破這個重力的摩擦力,它才會動。這個重力的摩擦力就是孩子的壞習慣,我們不斷的在教他好的,可能現在他還沒有動,但不代表說我們當下的這個動作沒有用。而是我們現在的力量還不夠,我們做得還不夠。就像孩子的壞習慣像一把火燒起來了,我們拿了一杯水去救火,我們用一杯水倒下去,說火為什麼不滅?為什麼會不滅?不是水沒有用,而是杯水車薪,是我們還做得不夠。不是說做《弟子規》沒用,而是做得還不夠。如果我們繼續做,我們的孩子甚至我們的家庭,真的會發生變化。我們這樣去想的時候,耐心就出得來,有耐心我們就不會苦,孩子也不會有壓力。所以機會教育,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很好的教導他的時候。

  另外,在孩子成功的時候,也是教導他的時候。就是說,對的時候也是教的機會,錯的時候也是教的機會,都把他扶正到中道上來。為什麼中國人講中庸,叫中國、中庸?因為不要偏,你偏了就不中,就沒有行中道。怎樣理解?一個孩子答對了,我們要讚歎。但是讚歎確實要很謹慎,比如說其實每個條件都會引起很多長輩的讚歎。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個小姑娘,長得很漂亮,天生麗質,帶出去長輩就會讚歎,讚歎什麼?說你看你的女兒長得這麼美,眼睛是眼睛,鼻子只有一個,長得很美。這種讚歎給孩子帶給他的是什麼?這小女孩會覺得,你看我這麼美,走到哪裡都會贏得別人的刮目相看。她的注意力會注重自己的外表,而會忽略她的內心,她所有的時間都會花在那個臉上,但是一旦她的臉蛋不美了,她所有的信心就會喪失。因為她的信心就是押在這個臉蛋上,臉蛋一旦沒了,她的驕傲、她的虛榮都沒有了。

  所以,傲慢的人他一定會自卑,傲慢和自卑是孿生兄弟。為什麼?因為傲慢的這個東西,一個傲慢的人他的心不夠平靜,他可能因為自己的才華而傲慢,他就會因為才華而自卑,因為一山比一山高,他遇到比他能幹的人他就會嫉妒。他如果因為自己的財富而傲慢,恃才傲物,因為自己財大氣粗而傲慢,他也會因為財富而自卑,一旦財富沒有了,破產了,他將覺得整個人生就垮下來。因為他安住的地方不對,安住的都是外在的東西。而一個人真要安,怎樣才能安?一定是內心的穩、內心的安才是讓我們的人生愈走愈平穩。絕對不會因為外在的條件變化,而讓我的內心受到任何的影響,不會。

  曾經有個作家,他和他的太太攜手走過了五十年。有人就問他,說你覺得女性什麼樣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這個作家,他那個時候已經很大年紀了,他說我的太太很美。他說我的體會,一個女性的美絕對不是一個臉蛋的美,她的美是美在她的內在。他說當我在外面工作受到挫折的時候,回到家裡,我的太太仍然鼓勵我,讓我去戰勝這次的困難,這個時候我覺得太太很美。他說當我在外面疲勞了一天,回到家裡,看到我的太太把家裡打理得很乾淨,到處都收拾得很好,在給我做飯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時候太太很美。當我看到太太為這個家庭付出,盡心盡力教導孩子,做出一個母親的好榜樣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時候太太很美。而且這種美會在我心裡記一輩子,長遠的美,那是真正的美。

  我們常常問小朋友,你想美一陣子,還是想美一輩子?美一陣子,就是用很多東西塗在臉上,這個美可能要很多的代價,甚至現在要去美容,把眼睛割開,鼻子劃一刀,都有可能。但是這種美也只能美一時而已,真正的美能夠讓人在心裡記一輩子。我們常常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去體會一下。我們常常覺得看一個人,第一眼看,這個人很美。但是如果我們跟她接觸很久,發現好像愈看愈不耐看。但是有的人,我們第一眼看覺得一般般,但是跟她相處久了,覺得怎麼愈看愈美。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所以我們就會覺得真正的美,為什麼?第一眼看是看的外表,但是相處久了,人與人相處久了,其實都是在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這個時候我們體會到的是這個女子她的內心,那種美是由內而外的,那種美一定可以美一輩子。

  所以我們講最好的美容是什麼?學《弟子規》,最徹底、最好的美容。很多老師去到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他們就會說,為什麼你們的老師每個人都這麼年輕?為什麼看起來笑容都很燦爛?我們跟他們講,其實年輕的祕訣也沒有其他的,開心加素食。我們那天已經聽了「健康飲食」,素食真的能夠讓一個人的皮膚很好,外在的就可以很美;然後加上我們學《弟子規》,愈學愈快樂。我最近也發現,我們馬來西亞很多的校長跟我說,說我的年紀可以當妳的阿姨。我說我怎麼看妳也只像一個姐姐,因為看起來很年輕,這個校長就哈哈大笑。於是我就感受到,這個校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內心喜悅,這比任何的美容都管用。所以我們跟孩子講,最美的衣服也是《弟子規》。你做到一條,你就給你的這件衣服織了一針,你做到了,你的最美的衣服就織成了,你就可以獲得終身的美麗。

  孩子成功,或者他有優點,或者他有這些做對的時候,評價要很關鍵。這個評價要怎樣?評價到孩子的存心上面。比如說一個孩子他做對了一件事,我要讚歎,我絕對不會去讚歎他說你真棒。我一講這樣你真棒,他就會說,你看我多能幹!我一定會講到你為什麼能夠成功。我會在全班,我一般在全班讚歎和批評我都不會點名,我都不會去點名,但是我會用眼睛去看他。我說今天這個同學做得很棒,然後我就微笑的去看他一眼,這個孩子就知道我在表揚他。但是我不去點他的名,是怕所有的同學都會去投向他讚歎的目光,他可能會傲慢。我會表揚到他具體怎麼做的,比如說一篇這樣的作業,我會跟同學講,我說這個作業做得很好。好,不光是他的答案正確,更重要的是他的態度恭敬。並且我會很具體的來指導同學,我說老師怎麼知道他的態度恭敬?我從他的每一個字看出他的恭敬,因為他都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所以態度非常關鍵。

  當時我們班上有個同學,他聽寫,因為我教語文,我要聽寫,就錯了三個字。當時我就讓他改錯,我說你翻開書去改一下,我還把正確的給他寫在旁邊。他去改了,改了錯,拿過來本子我一看,極其潦草,把他錯的字又抄了三遍。我不知道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同學?好,又抄了三遍。我也沒有生氣,我就跟他講,我說你第二次錯,請你每個字寫五十遍。他很生氣,拿著本子就出去了。我當時在想,他為什麼會這麼生氣?五十遍。因為我有言在先,我說你態度不對,我會加倍的罰你;你態度認真,你錯了,我會原諒你,老師可以幫助你,但是我不會接受你態度不對。當時全班都走完,這個同學還沒有改完,我就去問他,他只寫了幾個字。所以我們發現,一個孩子他寫作業的困難,其實不在於他不會,而是在於他不願意。他做不好一件事情,不一定是這個孩子不會做,而是他不願意做,障礙不在能力上,而在心境上。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的障礙其實都不在能力,都是自己的心境上的障礙,因為他想不通。

  當時我就問他,你怎麼還沒有寫完?他氣鼓鼓的跟我說,他說老師你不公平。我說為什麼?他說我的同桌也錯了第二遍,你讓他改三遍;我錯第二次,你讓我改五十遍,他說你極其的不公平,我不願意做。當時我就笑一下,我就跟他講,好,請你把同學的作業拿過來我們來看一下。我把作業翻開給他看,把他的本子也放到旁邊,我們兩個本子對比來看。我說我們先不說對還是錯,我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們在寫字的時候,態度一不一樣?我一問,他就沒話講,因為他很潦草,而那個同學很認真的寫,雖然寫錯,但是很認真,一筆一劃。當時他就沒話講,我也不去逼他,因為這個孩子很小就有面子,要給他留面子。我說這樣,你願意寫幾遍都可以,你現在就可以回家,他拿著書包就回去了。

  回去以後,第二天我就專門來講「什麼是老師的公平」。我跟小朋友舉例子,那天也跟他們講了,我說每個孩子如果都想當第一怎麼辦?我們比如說眼睛、鼻子、嘴巴,還有耳朵,它們都想當第一,它們認為第一是什麼?認為第一就是在最高處。眼睛說我要當第一,所以我要長到頭頂;鼻子說不幹,我也很重要,我要當第一,也要長到頭頂,耳朵也要長到頭頂,他們就第一了嗎?他們都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其實他們都沒有得到第一。我跟孩子們講,老師對大家的平等,也不代表說一樣是平等,每個同學的能力不一樣,我如果一樣去對待,反而是不平等。這句話我們舉個例子,我跟他們講,比如說一個同學他寫字,他寫毛筆字,他的能力,比如說他一直非常調皮,坐不下來,只能寫三頁紙就了不起了,但是今天他寫了五頁,老師就會去讚歎他。但是如果一個同學本來可以寫十頁紙,今天只寫了九頁,這九頁紙比五頁紙多了四頁,老師是不是平等就是要一樣要求?我說你們都要寫九頁紙,那其實是不平等的。因為這個要求對於前面這個孩子要求太高,但是對於後面這個孩子要求又太低。當時楊老師去教書法的時候,有的孩子寫四頁紙就可以到教室外面玩,並且還獎勵他一顆糖,有的孩子寫了十頁紙都還不可以出去。有的老師覺得很奇怪,其實不是奇怪,因材施教是真正的平等。

  我跟那些同學們講,每個孩子基礎不一樣,老師如果一樣的對待反而是不平等,平等不代表要一樣對待,平等不代表要一樣對待。我就跟他們講,如果我們班有一個學習成績很弱的孩子,他這次考的分數可能進步了一些,我會大大的去讚歎他。讚歎他的學習的態度,讚歎他學習的認真刻苦的精神,但是這個分數可能七十多分。另外有同學,一貫都考九十八分的,這次考了八十分,我可能去批評他,他的分數比前者要高,但是他的態度在下墮。我說老師看到的都是你們的態度,態度對了,我一定會讚歎你。所以讚歎的時候是讚歎他的態度的。

  當時這個孩子,我就舉到這個例子,我就講比如說有同學做作業,第二遍做錯了,老師讓他寫三遍,改三次。但是有同學也錯第二遍,讓他改五十遍,是不是老師不平等?這時候我就眼睛看著這個同學,他就開始笑。我就請他起來回答,他就站起來,他說老師是平等的。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他們倆寫作業的時候態度不一樣。從那以後,這個同學上課都非常認真。因為我後來發現,這種默契就是在這樣眼神的交流當中都可以建立。因為他感覺到老師給他留了面子,沒有大大的批評他,反而他和老師之間有個小小的祕密,別人都不知道。

  我常常會這樣去做,批評和表揚我都會不點名,除非要讓全班同學對這個孩子生起恭敬心。比如說一個成績很差的孩子,有一次做得很好,我會大大的來點他的名,並且讚歎,目的是要讓所有的同學對這個同學生起恭敬。其他的時候很少去點名、去批評或者表揚。我們一般就講一件事,這件事講出來孩子也知道,他接受起來沒有壓力,這是一個機會教育。到底什麼是機會?其實每個當下都是機會,關鍵是我們自己如果有這樣的心境,隨時都能夠捕捉到機會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第三種方法是「不陵節而施之謂孫」,什麼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當下的能力去讓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臺階。也是剛剛我們講到的平等,根據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當時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其實每個過程都可以落實傳統文化,每個教學的環節都可以。我們上課我會首先培養孩子一些能力,比如說我希望他們能夠都有勇氣站起來回答問題。班上很多孩子是沒有勇氣的,他很害羞。為了鼓勵他們的這種對自己學習的信心,我就跟孩子有很多的互動。比如說上課,我就會跟他講說,你有問題你可以問,你能夠回答、解答,你也可以解答,不能解答的,你可以提問。我要求全班都要能夠舉手。

  但是我剛剛去的時候不會這樣,我說你有問題的,請舉手。有人不舉。我又問說,你能回答問題的,請舉手。他也不舉。於是我就會問他們,你不舉手到底是什麼意思?你如果讀不懂書,讀不懂,連句子都讀不通,你也可以尋求幫助。所以我想,讓每個孩子首先有勇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我們是在幫他,我不是把知識要灌給孩子,不是這樣,而是通過教學,第一個,啟發孩子的這種態度,本善的心境;第二,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總結失敗的原因,成功的經驗,教會孩子做人,教會孩子做事,這是我教學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讓他們有信心。

  當時有的孩子站起來啞口無言,怎麼辦?我就針對他們的情況,給他們降低難度。比如說有的孩子站起來回答不了問題,我會讓他重複同學的問題都可以,同學回答完了,你可以重複一遍。有的同學講話,一句話講不通,我就會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讓他讀一遍都可以。比如說我說你要問問題,你怎麼問?我給他一個模式,我會跟他講,站起來第一句話就會說,「請大家翻到語文書多少頁」,然後打開書本,然後說「請大家看到第幾段」,然後再提問,「請問大家,什麼什麼是什麼意思」。我給他這個句式,讓這個孩子即使以前從來沒有回答過問題的這樣的同學,他站起來也沒有壓力。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發言的過程,其實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過程。

  比如說有同學,班上有參差不齊的同學,每個同學的心境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比如說當我在問一個問題的時候,有同學會不舉手就在座位上回答,搶答。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同學?這樣的心境,當時我就沒有再去關注答案,而更多的去關注他當下的心境。我就把他叫起來,我說你回答得正不正確暫時不說,老師想知道你剛剛在下面搶答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同樣是舉手,舉手的心境不一樣,孩子的進退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孩子為了炫耀自己舉手,你看我多能幹,我都會,你們都不會。他以這種方式來舉手,我一般都不會請他,我不會去請他,因為請了他,長他的傲慢而已。那個孩子我告訴他,你應該有怎樣的態度。當時我問他,這個同學就講,他說我想幫助大家,他不承認是他想炫耀自己,他說我想幫助大家。我說好,你想幫助大家,你把答案講出來就是幫助大家嗎?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想幫人都幫倒忙,幫不到。

  我就跟他舉例子,我說如果一個同學不會數學題,你如何去幫他?是不是把答案讓他抄下來,你就幫到他了?他們都知道不是,抄了答案,這個同學下次也不會做。我跟他講,學習語文也是一樣,你把答案告訴他,這個同學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他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如果你真想幫同學,你一定是很有耐心的去思考你是怎樣知道這個答案的,把你的經驗告訴同學,他下一次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得到答案,他要學到的是一個路徑、一個方法,而不是呈現一個結果而已,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當時我就跟所有的同學弄清楚,我跟他們講,你的心境不對的時候,請你不要把手舉起來。我們的心境應該是怎樣的?發言的心境,《弟子規》有告訴我們,「己有能,勿自私」,這是我們發言的同學的心境。發言的時候心裡就想著,我知道了,我想告訴給更多的同學,是幫助同學的心境。另外,我都會在細節當中教孩子,比如說他發言,站起來,我就會教他禮儀,怎麼站。我會讓他先站得很端正再講話,沒站端正,不要開口。站端正,怎麼講話?也要教,不教真的不會。《弟子規》講,「立端正」,先站端正;接著《弟子規》又教我們如何講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說話的時候,「重」就是重點突出,不要講一大堆還沒有講到主題,讓人家都睡著了。「舒」就是要讓人聽起來舒服,怎樣能讓人聽起來舒服?「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含混不清。最近我聽到有的歌星唱歌都是聽不清楚在唱什麼,還有很多孩子跟著他學,我就跟他們講,這是不對的。你要會判斷,你要有智慧去判斷對的和錯的,錯的,一定不可以跟他學。《弟子規》講「重且舒」,沒有做到,他沒有做到,不可以跟他學。「勿急疾,勿模糊」,講話應該這樣講,回答問題應該這樣講。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就培養孩子跟人講話的態度。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將上堂,聲必揚」。有同學起來回答問題,聲音就像蚊子一樣。我不知道我們老師有沒有遇到過?應該都有。曾經我也遇到這個小朋友,站起來,滿臉通紅,然後聲音像蚊子一樣。我就沒有再讓他講,我就讓他坐下,我跟全班就開始講發言的心境。因為我們是想把這個答案幫助更多的人,我聲音這麼小,別人都聽不到,我這個習慣好嗎?我說話這麼小聲好嗎?如果知道不好,立刻要改。後來那個同學寫日記,他說老師,對不起,我今天上課聲音太小,我下次一定要努力。曾經我們也跟孩子開玩笑,說你的聲音太小了,可不可以把開關開大聲一點?把音響開關開大聲一點,給他做個手勢,擰一下,要是愈小的孩子就會很管用,他的聲音就可以放大。我們就跟小朋友講,這個心境是發言的心境。

  聽話的心境是什麼?聽別人講話是什麼樣的心境?第一,「人所能,勿輕訾」,絕對不是嫉妒。不是說你有什麼了不起,你會我也會,不是這樣的想法。第二,我們要恭敬每一個人,要有禮。怎樣才叫有禮?「問起對,視勿移」,別人站起來回答問題,我們的眼睛要看著對方。所以,我們同學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檢查站立、說話,以及周圍所有的同學有沒有看著發言的同學,一個人開小差都不可以。當時我帶這個七十四個人的班,他們以前的學習習慣相當不好,但是我仍然這樣要求。有老師就問我說,肖老師,你這樣子上課,你的課文能上完嗎?你的時間夠嗎?我又不得不再問他一個問題,我們教課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目的不是把這篇文章教完那是我的目的,那是完成任務,那叫不負責任。我的教學,我一定要對得起我的孩子,我教他們一天我就要對得起他們一天,教他們一節課,我就要對得起這些孩子一節課。我遇到了孩子人生的態度已經錯了,難道我要視而不見嗎?難道我說我停下你的態度不管,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就可以嗎?其實這是一個角度。

  另外我也跟他們講,其實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一個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以後的學習會愈來愈快。當時我在湯池帶的班,我是晚了一個星期去接班,他們其他的平行班已經上了一個星期的課,我慢了一個星期。我仍然是這樣培養孩子好習慣,結果我發現,最後我的速度比其他的人更快。因為前面一篇課文可能會慢一點,但是不要緊。我們去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今天我要的是我的答案,我一個問題,我就抽最好、最會回答問題的人把答案告訴了我,我就一步一步按著教案把課文教完了。這個過程到底孩子領受了多少?有多少孩子會受益?不一定的。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是首先讓孩子有個良好的態度,而在養成態度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會很慢,其實不然。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以後,我們的教學會愈來愈輕鬆,甚至我們孩子的上課習慣很好了以後,他非常專注,老師講一句他就記一句。我後來發現真是這樣,我講得幾乎每一句話孩子都記得住。他這種專注的態度,不光是讓他在課堂上受益,甚至能夠讓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他都會用這種專注的態度去做,他會受益一輩子。

  我就感覺到,一個老師真正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們認清楚自己的價值,我們就會堅定不移的去判斷當下我們應該怎麼做。其實這個習慣養成也不需要太長時間,當時我們的班級,曾經有老師說,只要上課,這個班都會很鬧。但是我帶他們只有一個星期,全班上課沒有一個人開小差;別說講話,開小差都沒有。因為我常常會嚇他們,我說肖老師我會看,我一看你的眼睛我就知道你的心裡在想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要狠狠的盯著他的眼睛看一下。我雖然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是我能感受得到他有沒有專注。所以我只要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孩子講話,我就停下來不講,我就一直看著他,直到他停下來,我又繼續講。往往是我一講,他又開始講,他一講我們怎麼辦?我又停下來看著他。我發現幾次下來,班上就沒有人再講話。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發現,我以前很急躁的時候,罵也罵了,罰也罰了,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盒我都幹過,都沒有用。仍然像救火隊員,自己累,同學也累,反而沒有辦法專注。但是事實上現在我們靜下心來,真正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好的時候,孩子的這種狀態就發生變化。

  所以,「不陵節而施」是針對孩子現有的情況,一步一步的讓孩子提升上來,好的讓他更好,暫時落後的,讓他有提升的機會。包括發言,還有一個心境是廣納雅言的心境。這樣教,我就讓孩子回答完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會教他們講一句話,說請問大家有沒有不同意見?讓他自己問出來,就不會有同學如果說我不同意,他這樣一講,兩個人就會吵起來。我跟他們講,你問出來,其他同學,你幫助同學,你不同意見也要很溫和的提。你說對不起,我能補充一下嗎?或者說,你能不能夠聽一聽我的意見?這些話我都寫在黑板上,讓他們重複的講。同學給他提了意見,這個孩子還要有個反饋,說「謝謝你指出我的意見」,或者說「謝謝你對我的提醒,你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要讓他學會講這句話。因為《弟子規》講「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欲恐」,聽到讚歎很膽顫,看看我自己有沒有做到;聽到別人指出缺點的時候高興,因為我說別人告訴你,你有垃圾,你要趕快扔掉,他是你的恩人。後來同學提意見的時候,反而他們不會生氣,兩個人還會鞠一躬說,謝謝你給我的幫助,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所以,班上的氣氛也愈來愈融洽。

  所以我們發現《弟子規》的每一句,在我們課堂的環節當中都可以落實、都可以做到。「相觀而善」其實也是一樣,就是我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去學習。因為今天上午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暫時分享到這裡,沒有講完的部分,明天上午還有一節課跟各位老師作匯報。也非常的感恩各位長輩、各位老師這樣鼓勵我這樣一個末學,非常感恩大家。謝謝各位老師,您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謝謝大家。我還學會了一句馬來語,這個謝謝,不知道對不對,「得力馬嘎色」,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