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馬來西亞師資培訓課程—愛心伴孩子成長  肖陳穎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7/12/20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63-0004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各位老師請坐。不知道大家昨天睡得好嗎?雖然這幾天的課程安排時間很緊,但是我們看到每位長輩、每位老師都在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好學的榜樣,學習不疲不厭的榜樣。昨天我們有提到中國古老的一部教育經典叫《禮記·學記》,《禮記·學記》裡面給了我們教學的方法。第一個,不知道各位老師還記不記得?有四種方法。第一個是什麼?我發現我們在當老師當久了以後,就有個壞習慣,這個壞習慣就是很喜歡去出考題考人家。「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個是預防法。接著第二個是「當其可之謂時」,就是機會教育,遇到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是機會,遇到他高興的時候、難過的時候,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因為這些時候,我們都會去關照孩子的那顆心有沒有時時的保持平靜。「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就是循序漸進,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給他應有的協助,而不是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最後一個是「相觀而善之謂摩」,這是一種學習的方法。

  當時我們就在跟一些老師討論交流,在思考,現在常常講,我們的孩子要有學習能力。我想請問各位長輩、各位老師,什麼是學習能力?我們怎樣來評價一個孩子有學習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自己打開課本,他能夠學到知識,這是一種能力,但是還不是最徹底、最全面的學習能力。而我們《禮記·學記》上提到的這句話,「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個是最徹底的學習能力。我們換句話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互相觀摩、互相學習,簡單一點,《弟子規》上兩句話就講得非常明白,「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其實這是真正的學習的能力。因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有這樣的態度,「見人善,即思齊」,發現別人的優點就想著我如何向他學習;「見人惡,即內省」,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馬上反省我有沒有這樣。如果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態度,他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處處都可以學習。

  所以,我們在班級就常常讀日記,讀日記,我選擇日記有個標準,第一個就是「隱惡揚善」。我在選擇日記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很好的一個榜樣,這樣的孩子的日記拿出來給同學們讀。就像剛剛馬老師講到的這個例子一樣,一個校董在外面吃飯,遇到同學都給他鞠躬問好,那種內心的喜悅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孩子有禮帶給別人內心的歡喜。我們這個事情講出來以後,其實也是揚善,也是在給我們樹立榜樣。當時有老師問我,他說你的班為什麼轉變很快?我當時就跟他講,榜樣的力量很強大。因為我們都知道孩子有一個特點,他們都善於模仿,特別善於模仿。我們給他模仿的榜樣到底是什麼?他每天看電視,每天看打打殺殺,他腦子裡都是這些影像,所以到了學校,他就模仿這些人打架。但是如果我們每天給他樹立很好的榜樣,他模仿的就是這些好的言語、好的行為。所以,榜樣非常的重要。

  每次我們會給孩子讀日記,就讀這些小朋友在家怎麼樣孝順父母的事情。我記得有個孩子就寫到,他說我回到家裡想到要幫媽媽幹活,因為我們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最早我們跟孩子講這句話,就跟孩子在課堂上練習,把它回歸到生活的場景來教這些小朋友。我們會問這個孩子,媽媽怎麼叫你。他說媽媽可能叫我小寶。我們就模仿說,小寶,這個孩子可能悶悶的不會答應。這時候我們就會講,媽媽這個時候會很著急,所以一叫你馬上要先答應一聲,「哎」,然後再立刻跑到媽媽面前,給母親鞠一躬說媽媽,請問有什麼事嗎?這時候我們就會在課堂上跟孩子來演練這個過程。比如說我們會說「可不可以把水給媽媽端過來?」然後我們要跟孩子教,要跟他講,你一定要說「是的,媽媽」,然後再去端水。這些話我們發現不教孩子,孩子真的不會講。所以感覺到現在在教孩子的過程,每一句話都教給他。因為這些話孩子說久了,他就慢慢的內化,就開始知道如何與長輩應對,如何來和我們的同仁、和我們的同學相處。從語言開始,導正孩子不好的講話的習慣。

  把水端過來以後,我們就會教孩子怎麼端水。我不知道那天李越老師有沒有跟大家分享。我們在教孩子端水的時候,我們會讓他去體會,你把水端給老師,端給老師、端給母親的時候,怎樣讓母親接過水的時候很方便喝。我們就會跟孩子舉例子。端水可不可以用五個手指把這個水的杯子這樣一抓?我不知道有沒有孩子這樣端水。這樣一抓,抓到老師的面前。我就會告訴他,你的手一拿開,杯子上面就會有五個小小的手印,那老師都不敢喝水。另外如果有杯把兒的杯子,我們端過去的時候怎麼端?如果你自己拿著這個杯把,你端到老師的面前,老師的手拿哪裡?老師就沒有地方拿。所以我們要考慮,自己要端著這個杯子的底部,然後一隻手托著杯子的底,一隻手扶住杯身,把杯把兒朝著老師的方向。我們還會去問,朝哪個方向?要朝哪個方向?朝著老師很順手拿的這個方向,習慣右手就要朝著右邊,或者朝著左邊,然後端過去給老師喝。另外我們還會在這時候問他們,倒水要倒多少?可不可以倒得滿滿的?這個時候你端水就會非常的困難,因為你一步一走都會看到那個水會不會掉出來。所以倒水一般倒到三分之二,不可以倒滿。這樣端過去請老師喝水,請爸爸、媽媽喝水。

  我們在講「父母呼,應勿緩」還會有一個拓展。那一天跟小朋友講什麼是聰?什麼是明?「聽思聰,視思明」,耳朵認真的聽,聽到母親的需要;眼睛仔細的看,看到母親的需要。所以「父母呼,應勿緩」,不一定是媽媽開口叫我了,我才應,而是我眼睛看到了就會應。那天有個孩子就寫日記,他就寫到,他說今天我聽了老師說要「視思明」,我回家就在想,我去問媽媽有沒有事情幹,媽媽會心疼我,他說媽媽會心疼我,跟我說沒事。所以我要自己學會去體會母親的心,自己學會去體會有沒有事情可以做。他回到家裡,他說我就看到家裡地面是髒的,我就把地面掃了。接著我又看到柴火沒有抱進來,我就把柴火抱進來燒飯,還燒了一壺水。他說我正想喝水,去倒水,發現水瓶是空的,我就燒了一壺水。他說我把這些事情都做好,媽媽回來了,一看地面乾淨了,飯也做好了,而且還燒好了一壺水,他說媽媽特別的開心。我們在跟小朋友分享「父母呼,應勿緩」,這個「父母呼」他可能不是嘴上的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父母念念都想著孩子。我看了這個小朋友的日記,我非常的感動。因為我就想起他這麼小就能去體會,如果問媽媽,媽媽捨不得讓他幹活,不會讓他幹,所以他自己主動去做。

  我當時也很慚愧,我就想起來,在我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以前,真的沒有去體會過父母的心。我記得當時我在深圳工作,我的父母都在成都。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前一段時間都打電話回家,後來就開始發短信。我把短信發回去,我的母親、父親就會回短信說,你如果工作太忙,就不用發短信了。我當時沒有去體會過父母的這種心境,我當時在想,既然父母已經說了不用發短信,那我就不發了,我就真的不發了。但是後來我看到我的母親給我發了一條短信過來,告訴我,她說今天妳給爸爸發了一條短信,妳的爸爸一見到我就非常高興,而且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把你以前發的短信拿出來看一遍才會睡覺。我當時就感受到原來父母不是說不擔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怕給兒女添麻煩。如果我們做兒女的沒有辦法用心去體會父母的這種心境,只是在表面上聽他們講什麼,其實真的自己已經不孝了。所以直到現在,我還留著我的母親發的這些短信,才感受到,我現在拿出來看到的時候,和我兩年前看這個短信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聽到李律師在講,說到有個孩子他的母親得了癌症,得癌症的時候,兒子在日本工作,媽媽不願意給她的孩子知道。所以她生病很嚴重,化療了好幾次,都沒有給她的兒子知道。直到最後一次,她覺得已經不行了,快熬不過去了,她才打電話給她的兒子。後來兒子回來,很堅定的信心照顧母親,母親奇蹟般的癌症也好了。所以我們去體會父母的心,家裡如果出了一點小事,我們在外面打電話回家,媽媽一定都會聲音故意提高八度跟我們講說「很好,家裡一切都好,你放心」,除非發生極大的事情才會跟我們講。如果等到父母已經講出口的時候,那時候一定都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我當時在想,我們的孩子如果從小我們就告訴他,用心去體會父母的心境,他從小有這樣的態度,他就會少走人生的彎路,會少掉很多人生的遺憾。所以這個小朋友他的日記,因為這種心境很好,我們要給全班的同學分享,就拿出來「相觀而善」,觀摩學習他的這種用心。

  當時我讀完了這個日記以後,很多小朋友回家,本來他們的變化是,父母呼,不應;父母命,不行。後來第二個層次就到了「父母呼,應勿緩」,媽媽一叫就答應;「父母命,行勿懶」,立刻就去做。再提升第三個層次,就是用心去體會父母內心的呼喚,養父母的心。到第三個層次,就達到父母不呼也要應,父母沒有命也要行。所以,我們很多小朋友,回到家裡都開始主動的找活兒幹,而不是等著媽媽來叫。那段時間,因為我們讀了這篇日記跟孩子分享以後,小朋友都開始起而效法,所以榜樣的力量都很強。這是善的一方面。

  另外,「見人惡,即內省」,其實這個態度不太容易形成,當然這也是我自己的一個障礙。因為我在整個學習的過程,總感覺自己沒有缺點,別人都是缺點。總感覺看這個人身上也有問題,看那個人身上也有問題。有一次我們就去下鄉跟鄉親講課,當時也是我們的馬老師,馬老師在講臺上講,說講到夫婦關係,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容不容易做到?其實不光是夫婦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其實都是一樣的,都要這樣去做,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相處和諧,但是真的不太容易做到。當時就講到「各自責,天清地寧」,這句話有沒有寫過?這句話有寫過嗎?沒有,我寫一下。夫婦之間「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其實不光夫婦,人與人的關係都是這樣。

  當時我們在跟鄉親講完,有個太太她後來也分享,昨天我們倪老師也沒有放,有採訪這個太太的一段錄相。她後來就跟我們講,她說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吵架,比如說一雙拖鞋,一個小孩的拖鞋放在樓梯口,我沒有把它放好,我先生回到家裡就會說:你怎麼當太太的,一雙拖鞋都擺不好?然後我就會說:你有時間講我,你彎一下腰就擺好了。她說先生就很生氣,一腳就把這個拖鞋踢得很遠,然後兩個人就吵起來。因為一雙拖鞋,她說我們有的時候可以吵五天,有的時候冷戰就是十天半個月。她說聽完了這句話,「各相責,天翻地覆」,我怪你,你不好,你怪我,我不好,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

  當時我們就跟這個鄉親講了個故事,說有一對夫婦在做鄰居,一家人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卻相處和樂。這個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見到四下沒人,就去敲對面的門,問說你們家怎麼都相處這麼和樂?去向她請教。這個太太就跟她講一句話,她說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所以我們都不吵架;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符合邏輯?她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今天我給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小心打翻了。她說我就會立刻去講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的水沒有擺好位置,讓您把它打翻了。先生就會給我馬上也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你這麼好心給我倒杯水,我都不小心,太對不起了。然後太太說:沒關係,我再給你倒。兩個人就會很和樂。但是你們家如果出現同樣的情景,如果太太給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這杯水被打翻了。先生立刻會說,因為先生是好人,誰是壞人?對方是壞人。「你怎麼搞的,一杯水都不會放,居然放到桌子的旁邊,把水讓我一不小心就打翻了。」太太就會說:你不長眼睛,我好心給你倒一杯水,你就給我打翻了,要想喝,以後自己倒去。兩個人就會吵起來。

  我們這個故事講完,這個太太回家也很反省,她就講我按照老師們講的「各自責,天清地寧」去做,我那天回家在床上一直在輾轉難眠的想,我有錯嗎?因為當時我負責去採訪她,我就覺得很有意思。她當時跟我講,她說我一直在想我有錯嗎?我的孩子已經讀初中了,小女兒還在讀幼兒園,已經結婚十多年了,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有錯,都是先生的錯。她說我今天這個晚上想了一個晚上,我終於發現我確實錯了,我沒有做好一個太太的本分。她說從那以後她就改變,結果一變,家庭立刻就變了。比如說仍然是一樣,鞋子沒放好,先生回來一說,脾氣很大,一說連個鞋都放不好。她說我立刻就跑過去,給先生道歉,說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我立刻把它擺好。她說我把它擺好以後,先生這個氣一下就沒了。先生就會說:妳在家裡做家務也挺累的,我來幫一幫妳。她說以前先生從來沒有幫她做過家務活,自從她改變以後,先生經常幫她做。她說原來這麼簡單,一念之間,「反求諸己」的態度一出來,關係的和睦就出來了。

  夫婦是這樣,一個孩子要想以後經營幸福美滿的家庭,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一個孩子會不會對其他的人都是責怪,都不承擔責任,突然有一天結婚了,他就改變?他會突然改變嗎?所以,真正要讓孩子一輩子幸福,從小就要紮下這樣的根基,他才能夠和諧的與人相處。當時我們就跟小朋友一句四個字的箴言,就讓他們記住,「反求諸己」。出現任何情況,找自己的原因,先找自己的原因,別人對不對先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對了沒有?如果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態度,他當下就可以把這個不好的心境調整過來。

  當時有個小朋友寫了個日記很有意思,他說今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因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見到垃圾也不撿。他說不僅不撿,我一邊走,看到一個罐頭瓶子,我一腳把它踢起來,踢到前面同學的書包上。他說那個同學轉頭,我還不承認是我踢的,因為我心情不好。然後走到路上,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摔倒了,我也不去扶她,因為我心情不好,他說我這樣回家了。下午第一堂課是體育課,他說我在操場上跑去上課的時候,我摔倒了。當我摔倒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關心我,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他說我的心裡非常難過。但是他說我突然想起了四個字,反求諸己,我一想,老師講人生沒有偶然,每件事情都是結果,原因其實都出在自己的身上。他突然之間開悟了,他說原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為早上我沒有去扶這個小女孩,所以下午我摔倒了,也沒有人來幫助我。

  這個小朋友,如果我們想一下,他沒有這個態度,他這一天他的心情會怎樣?本來心情就不好,摔了一跤又沒人理他,他的心情可能會愈來愈糟。這種很糟糕的心情會影響到哪些方面?一定會影響他的學習,影響他待人處世的態度,甚至他的心境會看任何人都不高興,並且把這些怨都積在心裡,一點一點的累積,有一天就會爆發。所以我們感受到,學經典的孩子,為什麼成績也能夠變好?因為他的心思都可以專注在學習上面,他沒有這些煩惱來煩他的心。當這個孩子他有了這個態度,不僅讓他自己醒悟了,他摔倒了沒人扶他,讓他學習感受這種自己摔倒,別人不理你的這種感受。下一次再遇到同學摔倒,他會去把他扶起來,一個態度就能夠讓孩子在當下的境界當中有所體悟、有所學習。我們講「見人惡,即內省」,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教導我們。

  當時有個小女孩她也寫了一篇日記。她說我在放學的路上,見到一個哥哥把一支鋼筆掉到地上,我過去幫他拾起來,雙手遞給他。這個哥哥拿過筆,轉身就走。她說從這裡我今天有收穫,我學到了如果別人把東西撿給你,我們一定要雙手接過來,並且說謝謝。她是怎樣學到的?我當時感覺到這就是學習的能力,這是真正的學習的能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能夠去學習。你看一個小女孩,她把鋼筆雙手遞給這個哥哥,這個哥哥一抓,轉身就走。如果沒有這種態度,她肯定會想,你怎麼這麼沒禮貌?這個態度對她自己有幫助嗎?對自己沒有幫助。但是因為有想到「見人惡」,見到別人做的不夠的地方,「即內省」,他在給我做反面的示範,讓我體會沒有禮貌給別人的內心帶來的這種不安,帶來的不滿。所以下一次提醒我,我不可以這樣做。她就講下一次別人撿東西給我,我一定要雙手接,並且說謝謝,因為這是她在送東西給人的時候,她心裡期望的。所以在這些過程當中,孩子們都會有學習。

  剛剛我們還講了各自責的一個態度,謙讓的態度。當時我們班也有兩個小朋友,在寫作業的時候搶桌子。我不知道我們馬來西亞的孩子是不是兩個人同桌?像祖國大陸都是兩個人坐一張,兩個人同桌。他說那天他的同桌把手就放到他的地盤上來了,我就狠狠的撞了他一下。他說我撞過去,他也狠狠的撞了我一下。我正想再撞他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老師講要「忍人所不能忍」,所以這個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當我們壞習慣、我們的脾氣起來的時候,你只要忍下去,結果就會不一樣。他說我正想撞他,我就想到忍人所不能忍,於是我沒有再撞。結果我才這樣做,沒有撞過去,我的同桌就開始給我道歉。他說同桌就馬上說對不起,剛剛把你撞疼了吧!所以我們感受到,其實人的這種慚愧心時時都在,如果我們忍下來,我們講「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愧之,小人可以變成一個君子。你看我們沒有去撞他,讓這個同桌生慚愧心,我這樣狠狠的撞了同學,同學卻原諒我,他一下子就開始慚愧;讓他生慚愧心,一個小人可以變成君子。但是相反,「激之」,君子會變成小人。我們一直去爭,一直去情緒很高漲,一個人本來很有修養,可能都會變成一個小人跟我們一起吵起來。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讓人都成為君子。

  這個小朋友他說,我一忍,這個孩子(同桌)就跟他講,對不起,把你撞疼了吧!這個時候我就說沒關係,剛剛是我不對。本來他們倆在爭地盤,結果接下來他們倆就說,你寫作業用右手寫,位置要寬一點,你過來一點,我讓一點沒關係。這個同桌就說,不是,不是,你的手都沒地方擺了,你過來一點。結果兩個人就變成了讓,從爭就變成了讓。但是我們去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忍的態度,這件事情再發展下去可能是什麼?發展下去,兩個人你再撞我一下,我再撞你一下,繼續撞。好,你撞的比我剛剛撞你的還要疼,我再撞你不划算,用腳踢。好,你踢了我一下,我再踢你一下,兩個人就會打起來。所以矛盾的產生,就是這一點點,一時的小不忍。

  古人跟我們講,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常常會講,小孩子打打鬧鬧沒關係。好,他打打鬧鬧,現在可能打過了就算了,當他長大了,這個態度會跟著他一輩子。現在跟同桌打,以後跟誰打?可能就跟自己親密的人打架,因為同桌現在跟他關係最近,可能就跟先生打,就跟太太打。一時的不忍,我們也看到很多夫婦因為一時的脾氣,鬧到離婚的都有,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劇,都是因為從小沒有這樣的一個態度。所以我們跟小朋友講,小不忍真的是亂大謀。這樣的日記我們也會拿出來讀,在讀的時候,很多孩子就開始反省,當他再遇到同樣的情境,他就想得起來我的同桌是怎麼做的,他就會來克制自己,相觀而善。所以,榜樣的力量很強,這是一種榜樣。

  另外我們還會跟孩子講《德育故事》。我們中國在《二十五史》裡面記載了很多很好的有德行的人。當時有些學者,在清代有個大儒把它挑出來收編成冊,編成了《德育故事》。我們也印了很多,包括翻譯成現代的文字,我們每天就講德育故事給孩子聽,在講故事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鍛練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當時我們講德育故事,我們就請值日的同學,或者值日班長輪流上臺講。前一天我把故事給他,讓他準備,準備好了,先講給我來聽,然後給他指導,第二天就在全班講給同學聽。所以讓班上的同學每天都在聽好的、看好的、學好的,他就不會每天心思裡去想很多這些不好的東西。昨天我們在跟一些校長在交流,當時有校長說,有的孩子他壞習慣跟著他很久了,孩子自己想改,改不過來。我們可以怎麼辦?昨天我們打個比方,不是說善的力量沒有用,不是沒有用,而是善的力量太弱了。我們去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孩子,每天他的腦子裡想的善多還是學的惡多?我們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學善的,他腦子不會是空白,他都會佔滿。善的沒有進去,那裡面都是惡的。現在我們點點滴滴給孩子善的引導,讓他善的空間愈來愈多,惡自然就會愈來愈少。我們把善的力量讓它提升起來,惡力量就會下去。

  所以我們在帶班的過程,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班風很重要。這個班風,怎樣來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就是靠「相觀而善」。因為我們的評價,一個老師在孩子的心裡,他的地位是很重的。我們不斷的在強化的部分,我們不斷在讚揚的都是好的,孩子向善的這種力量就起來。另外我們在每個當下,只要有機會就會給孩子講孝道。像德育故事,我一般就安排在午會,我不知道我們這邊的課程安排,就是中午來到學校的時候,孩子會有個休息的時間。本來他們在教室外面亂跑,本來是這樣,後來我把他們全部邀請到教室裡面聽同學講故事,講德育故事。而且講故事,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表演德育故事,所以這些孩子他們都學得很快樂,有的是在講,有的是在演。他的時間就被這些好的東西佔據,免得他就在外面亂跑,或者又發生一些不好的矛盾。他的精力都用在我如何講好故事,我如何寫劇本,我如何演好我的角色,我如何來做道具,我如何來排演的時候服裝。然後演得很好,我們再讓這些高年級的同學到低年級的班上去演,他們又會覺得我很有成就感,他的興趣就全部都轉移到善的這方面來。

  其實我們在推廣的過程,感受到真是這樣。當時我們讓孩子,比如說排演一個孝行的故事。像「陸績懷橘」,陸績小小的時候到丞相家去吃橘子,那個時候很難得吃到一顆橘子。他就會把橘子收起來,帶回去給媽媽吃。孩子在演的過程,愈演他就會愈投入,最後他就會把德育故事帶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來演。

  當時我們班有個小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就寫了一個日記。他說今天我回家,爸爸從外面騎著摩托車回來,跟我說,寶貝,你知道我今天給你帶什麼了嗎?他說我不知道。爸爸說你最喜歡吃的。他說我一聽就高興起來,是橘子!他說爸爸說是,拿開袋子就抓出來一個扔給我。他說我拿著橘子正想吃,突然想起來「長者先,幼者後」,我就把橘子又還給了爸爸。爸爸覺得很奇怪,說怎麼,怎麼不吃?我跟爸爸講:爸爸,您還沒有吃,我不可以吃。接著我的爸爸就很高興,哈哈大笑,吃了起來,然後又拿了兩個給我。他說爸爸你再給我兩個,爸爸給了他兩個。我拿進屋子,給了一個大的給哥哥,留了一個小的給我。他哥哥就覺得很奇怪,哥哥就問我說:今天怎麼這麼怪,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你以前都挑大的,今天怎麼把大的給我?這個孩子說(這個孩子叫楊原懂),他講你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我們這邊有講這個故事嗎?有。他說你聽過嗎?他哥哥說有。這個孩子說,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我楊原懂十三歲了,才學到《弟子規》,難道我就不能讓橘子嗎?

  我當時一看我就覺得非常的可愛,他說我十三歲才懂得讓橘子。這個日記我就拿給全班同學一讀,讀完這個日記,我們就給孩子們立志。我跟他們講,德育故事是我們的這些古聖先賢他們小時候,或者長大了以後演出來的這些很好的故事,我們現在也要在生活當中演出現代的德育故事。所以每個孩子都要立志做最好的演員,要把德育故事演出來。這些孩子一聽都很高興。那段時間就常常看到這些孩子跟我們的古聖先賢學習的故事,像「黃香溫席」,黃香九歲幫爸爸暖被窩。我們馬來西亞不用,馬來西亞很暖和。他很冷的時候暖被窩,夏天幫父親搧涼蓆,把涼蓆搧涼了,再請父親睡覺。我們就跟小朋友講,講完以後,他們回家也會去學習。冬天山東很冷,孩子們就會去給爸爸、媽媽灌熱水袋,那是以前從來沒有幹過的事。以前都是爸爸、媽媽給他們灌熱水袋,提前放到被子裡,現在學了以後,就會向這些好的榜樣「相觀而善」。

  另外我們講「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孩子有沒有智慧去判斷真正的善和惡?什麼是善?我當時問小朋友,我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一個孩子他就講,如果同學需要幫助,我去幫助他,就是善。我說是。當時還有一個同學講,如果同學要借東西我借給他,就是善。是不是善?當時我也把那個日記又拿出來問,如果同學要借東西,我借給他了,但是我想的是下次他能再借給我,是善嗎?所以,善惡不能夠看表面,善惡要問你的內心。一念為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惡,你自私自利的心去幫人也是惡,那不是善。所以善惡不在外,善惡要問你自己的內心。

  當時我們語文課本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題,這個作文題問到說,「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以後,有人就開始質疑,說「武松打虎」,大家有聽過這個故事嗎?武松打虎一直以為是英雄,但是「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以後,有人就覺得武松把保護動物打死了,武松是不是英雄?讓大家來討論。當時我們班的小朋友寫了很多作文,我看了都覺得很有意思。有個孩子就寫,他說武松打虎是英雄,因為他不是為了炫耀自己去打虎的。因為當時老虎進村子去傷人,把村子裡的人都咬死了,武松為了救人,才不得已打死老虎,所以他是英雄。我們去看看這個孩子的判斷,他是從哪個角度去判斷的?從武松的存心,從一個人的存心的角度去判斷他是英雄。

  接著又一個孩子寫,他說武松打虎不是英雄。為什麼?因為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的媽媽會很難過,老虎的兒子會很傷心。這個孩子對不對?他也對。他是從什麼角度去判斷的?從孝道,從仁愛的角度,「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每個人、每個動物也都有父母,也都有孩子。所以他從這個角度也對。當時還有個孩子寫,他說武松打虎是英雄,因為武松不是真的打老虎,老虎是比喻我們的壞習慣,武松打虎是說我們要打死壞習慣,戰勝壞習慣,戰勝了壞習慣才是真正的英雄。當時我看了這些作文,就覺得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可能寫出這樣有判斷力、這樣有深度的文章。這是四年級的孩子,他們已經有這樣的能力去觀照。所以我們就會知道,他在整個成長的過程當中不會走偏,因為他會去看,看到好的學習,看到不好的要能夠擋住污染。

  我們現在常常會講說,一個孩子現在保護得很好,初到社會,這麼多污染,我們如何能擋住污染。擋住污染不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真空的空間,而是讓孩子自身增強免疫力。他自己有免疫力了,污染來了不會有問題,他不會生病。所以我們跟孩子講「非禮勿視」,不好的事情你發現了,就要不看;「非禮勿聽」,不好的音樂、不好的話語不可以去聽;「非禮勿動」,不符合禮的這樣的行為不可以去做;「非禮勿言」,不禮貌的話不可以去講。有個孩子就寫,他說老師,今天我聽到了同學正在罵人,我立刻把耳朵閉了起來。我當時也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耳朵可不可以閉起來?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可不可以關起來?我都覺得很有意思。我就問他,我說你怎麼把耳朵關起來?當時我們還跟孩子講「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什麼叫不聽?每個人都會講是非,可能我們在團體或者是在一些工作的崗位,在一些環境當中,總會有人去講是是非非。我們最好的態度是什麼?不聽自然無,是非終日有,每天都有,但是我們不聽就沒有。我當時跟孩子講,怎樣叫不聽?我已經聽到了,怎麼辦?怎樣叫不聽?當時這個孩子跟我講,他說不聽就是這邊耳朵進,這邊耳朵出,聽是聽到了,但是進去就出來,不要記在心上。

  所以我們跟小朋友做比喻,別人罵你、別人說你,能不能傷到你?沒有一個人能傷到你。傷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為你可以抵禦的。我說你的心就像純淨純善的、很平靜的一潭湖水一樣,很清澈,別人說你的壞話就像一包垃圾,你不接受,他扔不進來。如果你聽了,你記在心上,就像把這包垃圾你自己把它抱在懷裡。那怪誰?你不要去怪別人,別人在給你考試,你知道那是垃圾,你不要拿就好了。有個小朋友就很有意思,他說我今天看到兩個同學吵架,我就過去勸他們,說小弟弟罵你,你不要跟他吵,因為他罵你就像對著天空吐唾沫。對著天上吐口水,口水會落到哪裡?會落到自己的臉上。但是如果你要迎上去,那個口水當然到你的臉上,你不迎上去不就沒事了。我們常常這樣去引導,孩子就會覺得很安然自得,甚至「人不知而不慍」。

  有個小孩騎車回家,路上遇到兩個孩子在那裡,他說可能正在玩不好的遊戲。他說我就下來,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這個孩子是六年級的,玩遊戲的是三年級的,小孩。他說沒想到,這個三年級的同學其中一個揚起頭就說:關你什麼事?第二個同學仰起頭也跟他說:你算老幾,我要給你匯報嗎?這個六年級的男孩,他說我當時很生氣,我的拳頭就已經拽起來,因為他比他們都大。他說我只是好心問一問你,你怎麼能夠這種態度來對我?他說突然一想,忍人所不能忍。不僅要忍下來,因為我們跟孩子講,你要不斷的提升你的境界。不僅要能忍下來,還要去感激對方,因為對方給你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提升你的忍功,你的功夫又提升了。所以他說我就下車給他們倆鞠了一躬,說謝謝你們。這兩個孩子被我鞠一躬以後,感覺很莫名其妙,但是我這個時候很快樂,我騎著車就回家了。因為我一邊走一邊還唱歌,唱得什麼歌?愛是恆久忍耐。

  所以我們感覺到每個老師,我們都教孩子善的,都教孩子這些人生好的態度,他在任何一個情境下他都能提得起來。這是我們《禮記·學記》裡面的教學的方法。

  之後它還有提到老師的三個態度,它講到「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其實不光是一個老師的態度,我們跟先生相處,跟太太相處,跟同仁、同事相處,跟下屬相處,每種關係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是什麼意思?「道而弗牽」就是我們在面對孩子出現問題想幫他的時候,態度是引導,而不要牽著他的鼻子走;是去引導他,陪伴他一起成長,而不是強制的牽著他,你就得聽我的,牽著他走,他這樣就會覺得不高興。沒有強迫。「強而弗抑」是指鼓勵,「強」是鼓勵,「抑」就是批評和壓制,多鼓勵他,而不是去批評他、壓制他。「開而弗達」,「開」是指開導,給他一些提示,「達」是不把答案直接告訴他。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去給孩子一些思考,讓他學會思考。

  「道而弗牽則和」,開導孩子,而不牽著孩子的鼻子走,這是一種教學的態度。其實就是《弟子規》講到「勢服人,心不然」,「牽」就是「勢服人,心不然」;「道」就是「理服人,方無言」。如果只是用氣勢壓倒孩子,他的心裡不服氣,表面上聽話了,心裡卻生怨。而如果我們跟他講理講通了,這個時候他在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會覺得心裡很坦然。所以我們跟孩子處理問題的時候,我一般會先跟他們講道理。像有些孩子發生爭執,我就會跟他們寫一些句子。比如說有兩個孩子吵架,我就會跟他們寫「賢人爭罪,愚人爭理」,「改過生智慧,護短心非賢」,讓孩子自己去判斷。賢人他都會說這是我的錯,愚人才會說我有理,都是你的錯。讓孩子去看一看,你想當賢人還是想當愚人?「改過生智慧」,為什麼?過就像垃圾,你扔掉它你就「過日少,德日進」,你的德行、智慧都會提升。「護短心非賢」,護短,我給他做個比方,就像一包垃圾你抱著不放。老師現在告訴你,你抱著一包垃圾,蒼蠅、蚊子都圍著你,但是你說我就是喜歡它,我不願意把它扔掉。我說你看這樣很傻。孩子我們這樣一引導,他就會有正確的導向。所以我們感受到古人的這些經句,經典一句能夠讓孩子記住,他在遇到情境的時候就能提得起來。

  我還跟小朋友寫一段很有意義的話,跟他們寫「上等學子,能經受住折磨,忍耐上進;中等學子,能接受鼓勵,奮發圖強;下等學子,能經受讚美,愛中成長;劣等學子,什麼都不接受,處處叛逆」。我當時把這個寫出來,我就問他們,請問各位小朋友,你們是屬於哪一等的學子?請問我們各位老師,現在的孩子屬於哪一種的比較多?其實這些經句一寫出來,很明白、很明顯就能夠判斷出來。當時我們的孩子就笑了,他說老師,我們很多是下等學子,還有的時候是劣等學子。我們就跟孩子立志,現在不等於以後,現在可能中下等,為什麼?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但是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成為上等學子,因為成為上等學子的方法沒有那麼難,就是能經受折磨,忍耐上進,你就可以成為上等學子。就是一個忍,你忍得住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後來很多孩子都想成為上等的學子。我們給他立志,孩子就有力量,這是「道而弗牽」,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孩子來做,而是我們給他一些開導。

  另外像有一次我要調座位。當時這個班級有很多的同學,我當時接了一個七十四個人的班,這個班級裡面有很多同學,坐在最後一排的就離老師很遠。當我接班的時候,我就要調座位,因為我發現,坐到最後一排的反而是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同學。這個座位我們看到了什麼?因為班上的人太多,可能有的老師感覺照顧不過來,顧不過來,我就把一些同學扔掉不管了,把好的就往前面放,不好的就放到最後一排去。事實上我們來看一下,愈是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愈應該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幫助。所以我就要調位子。但是我如果一開始調,孩子因為他們已經養成習慣,認為最後一排的人是怎樣的?最後一排就意味著被放棄,意味著老師不喜歡,所以他們沒有人想坐最後一排,沒有人願意去坐。我們講「道而弗牽」,不是去把他強制,因為我要強制也可以,我是班主任。強制下來的結果,孩子一定會很怨,他會很討厭老師,產生對立。

  所以,我是先給他們「理服人,方無言」。我就跟他們講,我說我們每個孩子要有仁愛心,仁愛心什麼時候做?任何時候都可以做。我說我們如何來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你可以去幫他輔導功課,但是你也可以把好的位置讓給他,讓他更認真的聽課,這是一個角度。另外一個角度,我就跟小朋友講,坐在最後一排的孩子是老師最信任的同學。為什麼?因為你離老師很遠,老師相信你,才會把你放到最遠的地方,說明你有自學的能力,你有自制的能力,你是老師的好助手。並且你在最後一排,也是做出最好的榜樣。所以老師一定會挑最讓老師放心的同學才會坐到最後一排。當時把這個觀念轉過來,有同學就主動要求到最後去,把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換到前排。我們這樣一換位子,不僅同學沒有生氣,反而他們還非常的高興。

  另外我又遇到一次做清潔,班上的同學不願意做。我不知道我們的老師有沒有遇到,他們不願意做清潔。我就想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我一了解,是因為以前的老師說,今天不乖的同學,就要把他留下來罰做清潔。做清潔是好事還是壞事?孩子覺得做清潔是壞事,我為什麼要做?我都很乖,你不要罰我。後來我就跟他們講,做清潔是用我們的體力來服務班級、服務老師,這是個積福的機會,積累自己的福分,積累自己的福報。我說從今天開始,做清潔是獎勵才能做;你沒有做好,沒有資格為大家服務。從那以後,孩子對清潔的態度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後來我到班上去,每天本來是一日三掃除,他們連一次都不會做,後來我就看到,只要是這一組的孩子做清潔,老早就跑到學校去。包括大掃除才會擦的玻璃,每天都擦,擦得樂此不疲,每天都在擦,每天做清潔做得很乾淨。當然這個過程我們也要不斷的去鼓勵,就是「強而弗抑則易」,每天都去鼓勵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比如說我到了教室,我就會大大的讚歎,我說從來老師沒有看到有人把桌子擦得這麼亮。那個擦桌子的孩子就很高興,然後就吸一口氣,就深怕別人不知道是他擦的,下一次擦得更努力,更是很賣力的在做。所以我們講其實人與人一樣的。

  我們老師講到楊老師她的夫婦關係相處得非常好。她的先生買菜回家,楊老師就會講什麼?老師會說:來就來嘛,還這麼客氣,帶這麼多東西。他先生很高興,下次再買。但是我們有的太太拿過菜就會問,你在哪裡買的?多少錢?你都不會買,還跑去買什麼?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時候一定要記住,價格不等於價值。哪怕買得很貴,但是它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因為是代表先生對太太的關愛。楊老師的先生,如果幫楊老師沏茶或者切水果,老師吃了水果就會講一句話:怎麼有人把水果切得這麼甜!然後她先生就會說:等著,我再去給你切。泡一杯茶,喝完以後老師就會說:怎麼會有人把茶沏得這麼香!她先生每天就幹活幹得樂此不疲。所以,其實人的累都累在心上,當我們好話一句,真的是做牛做馬都願意,還做得心甘情願,做得無怨無悔,做得全身是力氣。所以一句好話出去,就可以讓氛圍改變。

  教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常常罵他,批評他,造成的就是對立,孩子很難過。我們常常去啟發他,鼓勵他,這個孩子他的力量、潛能就會被開發出來。所以我們「多說鼓勵的話,少說批評的話」,鼓勵帶來的是激發潛能,而批評只是造成隔閡、造成傷害。我們感受到這些孩子往往都不是不好教,我在這個過程經常會想辦法,如何鼓勵孩子承擔責任,我們講「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們班上有些孩子,寫作業很困難,甚至有人不寫作業。我當時遇到一個男孩兒,他已經一年沒寫作業了。一年沒寫作業,他的老師跟我講,你要守著他,他就做一下;你只要離開他,他就不寫。我就在想怎麼辦?其實每個孩子,我罵他一頓也行,守著他也可以,但是卻不是發自內心,他不是內在的,不是長久的辦法。

  後來我們在想,「強而弗抑則易」,鼓勵孩子承擔責任。沒有一個小朋友不願意學好,每個孩子都想為人服務,我們有沒有把機會給他?所以我就在班上成立了一個批閱小組,批閱小組的任務就是批改作業,批改全班的作業。因為當時確實作業也很多,學校自己規定,語文就有八樣作業,每一樣再乘以七十四份,我每天就被埋在作業堆裡面。我每天用鋼筆改作業,打紅墨水要打三次,一天用完,我從來沒有寫過那麼多字。但是當時在一個鄉下的學校,因為他邀請我去代課,所以我們也只能入鄉隨俗,他們學校既然有這樣的規定,我們要遵守。所以就只能每天一見到作業就開始改,另外我們仍然是要想辦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讓這些小朋友成立批閱小組,負責批改抄寫的作業。

  這些批閱小組的成員到底選怎樣的孩子?請問各位老師。我第一個想法是選全班最好的,因為他們可以來幫老師做小助手。後來我想不對,我要把這個機會留給更多更需要關注的孩子,因為他們已經被遺棄得太久了。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選拔人,而是成就每一個來到身邊的人,我們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去想這樣的辦法。我就讓班上其實是成績最落後的,還有這個不寫作業的,組成這樣的批閱小組。當時全班同學很奇怪,我也沒有去過多的講,我說我相信他們能夠做好。工作也不可以給他過高的工作,只是讓他們批改抄寫的作業。因為他們現在最需要提升的是基礎的這樣的能力,他們基礎的東西很多都還不會。

  所以我就在全班就講,上完課我就會說,批改小組的成員開會。我是用開會,其實實質是幹什麼?實際是補習。為什麼?我把他們叫過來開會,就跟他們講什麼?一個字一個字跟他們講,這個字你們要注意怎麼改,容易錯在哪裡,這個字最容易多寫一劃,這個字最容易少寫一劃,你們要注意改,可能你的本子裡面就有人寫錯。跟他們講完,仍然講同樣的內容,心境不一樣,接受的狀態會完全不一樣。一個孩子如果我們把他叫過來說,你快過來我要給你補習,我跟他講,你記住,這個字不可以寫錯,這樣的心境的接受,還是我們提起孩子的責任,給他信心,給他鼓勵。我會跟他講,你要注意,批改同學的作業的時候,他可能會錯,你要注意給他改出來,你要負責任。

  結果我發現這些孩子異常的專注,非常專心的聽。從那以後,他們很少再寫錯別字,因為他們要把標準的字寫在這個同學寫錯的旁邊,他要寫一個範例的字。而且我發現更有意思的是他寫的這個字比他自己寫作業還要恭敬,還要認真。為什麼?因為他有這一分責任心。所以那個不寫作業的孩子,那天我就覺得很有趣,中午都加班在改作業。而且他寫的字,因為他改了以後,同學有錯,他會把它寫在旁邊,他寫的字其實比他自己寫作業還要多。但是他不覺得累,也不覺得難,為什麼?都是因為有這樣一分承擔,有老師對他的信任。所以我發現,孩子不是教不好,關鍵是我們在心裡有沒有把這個孩子已經淘汰了。不是淘汰人,不是說把他遺棄叫淘汰。當我們心裡有個念頭說,這個孩子就是不行,我們已經在淘汰他了,他已經能夠感受到老師不愛我了。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心境,真的是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

  我讓他把這個作業批改完,還有鍛鍊他的能力,我就要請這個小朋友拿著本子去找這個同學,把錯要改正過來。你拿本子過去,就可以教孩子與人應對的態度。我就跟他講,你一定要雙手拿作業本過去,並且跟他說,我發現了你的一點小小的過失,小小的錯誤,你可不可以把它改一下。接本子的同學我們也要教,要讓他雙手接過來,並且跟這個同學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你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我們在全班先要演練,練完以後這些孩子就可以去做。然後不斷的發現了不會,繼續讓他們練。結果就發現這些很多其他的孩子,對這些落後的孩子的眼光就開始發生變化,他不會再去歧視班上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注意力都專注在我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有禮貌的待人。所以班級的風氣就會轉變過來,這是「強而弗抑」。

  還有「開而弗達」。「強而弗抑則易」就是鼓勵孩子,這件事情會變得容易,很容易,「開而弗達」,「開而弗達」是指把這個過程給孩子做一些啟發,而不是直接把結果灌給孩子,不是直接灌的。比如說那天有個孩子就寫,我把這篇日記讀一下。他說今天中午我和奶奶吃過飯,有人喊奶奶去打麻將,三缺一。奶奶叫我快點吃,因為飯太燙,我就吃得慢。奶奶說我給你五毛錢,你幫我洗碗。我說我才不幹,除非你給我一塊錢我才幹。奶奶拿出一塊錢就走了。他說過後我覺得我有點過分,老師,你覺得呢?他跟我寫,老師我覺得有點過分。你看這個孩子他覺得已經感受到他有點過分了。我們這個時候,「開而弗達」,我們如果直接告訴他,我們可以罵他一頓,可以跟他說你這個做法是完全不對的,然後點點點,可以跟他講很多。但是這樣的話,孩子接受到的可能有限。當時我就跟他講,我跟他問了幾個問題,我跟他寫道,我說父母給我們生命要多少錢?奶奶從小把我們養大,我們給了奶奶多少錢?父母從來沒有給我們要過錢,母子的情義用物質交換的嗎?父母、奶奶給我們的付出,用錢能算得清楚的嗎?我還跟他講了個故事。就是在這些過程當中讓孩子深入的去思考,而不是只給他一個答案而已,讓他從心地上明白,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當時跟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自己長大了,修了一棟房子,要讓父母搬出去住,不給父母在家裡住,這個父親就很難過。當時村裡有個長者,就跟這個年輕人講,他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他說媽媽十月懷胎把你生下來,你有沒有給過你的母親十月的房租?有沒有給過?結果這個年輕人一聽,就突然明白長者的意思。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現在居然要父母給錢,那是大不孝。現在的孩子因為受了很多的習染,他已經不太明白到底我跟父母是怎樣的關係。我們跟孩子講,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兒子就要孝順父親,無條件的,不管父親怎樣都要孝順。父親關愛孩子,這也是出於天性,他不是哪個法律規定的說父親要愛孩子,不是。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母親和父親就會非常發自內心,天然流露的就是愛自己的孩子,不是別人規定的。一個孩子從小他會在媽媽的懷裡覺得很安全,這也是出於天性。

  為什麼之後孩子會跟父母距離愈來愈遠?其實原因就只有一點,人不學,不知道。因為從小我們沒有教,沒有教對的,他都學錯的。他學到的就是用利害與人相處,學到的就是跟人談價格,他學的都是這些。如果我們從小教給孩子恩義、道義、情義的人生觀,孩子愈大,他對父母的感恩是愈濃愈厚。我們跟這個孩子一講,孩子後來就跟我寫,他說老師,我錯了,我不應該找奶奶要錢。當時我跟同學們講,不是我們幫父母做家務活,這點要弄清楚。是誰在幫誰?是父母幫我們做了很多,那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跟孩子講,為什麼?因為我們力氣還小,做不了,爸爸媽媽幫我們做。現在我們有手了,長大了,力氣也夠了,我們就要接過來自己做,讓父母做那是你的不孝。把這個觀念告訴孩子,他就能生起慚愧心。

  另外還有個孩子他寫到,他說我的奶奶回家,我體會到奶奶每天中午睡午覺都給我搧扇子。他說我今天睡了一覺醒來的時候,看著奶奶還在搖扇子,他說我心裡一酸,抱著奶奶就哭起來。其實你看如果沒有教,奶奶搧扇子的動作做了好多年,孩子沒感覺。但是這一次我們有講到孝道,孩子就能夠心變得更柔軟,去體會周圍人的付出。他說我看到奶奶的臉上汗順著流下來,我身上一點汗都沒有,他說我很難過,我抱著奶奶哭起來。然後他講一句話,他說我在心裡下定決心,奶奶我一定,等我長大以後,我要孝順你,給你買一棟別墅。

  好,我們來看看他這句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孝心已經起來了,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他知不知道怎樣行孝?當時我就跟他講,我把這篇日記拿出來全班討論,因為「開而弗達則思」,讓孩子自己思考,我不會把答案直接告訴他。我就跟他講,全班討論,我們一念完日記,我就問小朋友有沒有什麼體會。當時孩子自己講的,他們說老師,孝順父母不一定要等到長大以後。當下可不可以?可以!「身有傷,貽親憂」,你保護好身體,就在孝順父母;「德有傷,貽親羞」,你把自己的德行提高,你就在孝順父母;「親所好,力為具」,媽媽希望我們學習好,我們把學習搞好,就在孝順父母;「冠必正,鈕必結」,你把自己的形象注意好,都在孝順父母,不一定要等長大以後才叫孝。

  另外還有同學也提到,他說孝順奶奶不一定要買別墅。跟孩子這樣講他聽不懂,我跟他們做了一個比方,在開導孩子的時候,我常常跟他們打比方。我說比如說你長大了,賺了很多錢,你買了一棟豪華別墅給你的奶奶。但是別墅裡面只住著你的奶奶,你還在外面賺錢,沒有一個人陪在奶奶身邊,我說這叫孝順嗎?奶奶會快樂嗎?孩子一下子就能體會,孝順不是用錢去達到的,父母可能不需要我們給他很多錢。但是你看這樣的觀念,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他都覺得用錢就可以行孝,不是這樣的。我跟孩子講,「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昨天有講吧?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的志向,你才是真正的行孝。

  那天我們在來馬來西亞的飛機上遇到一位長者,我們跟他聊起來教孩子孝道,他說是,一定要教。然後他突然就問我一句,他說但是老師,你們在四處講課,沒有陪在父母身邊,你們如何行孝?我當時就跟他講,我說行孝有很多種。養父母的身體,像我的母親現在身體也很健康,而且我的母親也在文化中心服務,也在帶一些孩子。在我們學校很多老師都在落實《弟子規》,「事諸父,如事父」,所以我覺得非常放心。因為我的母親,所有的老師都把她當作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她非常的關懷。「養父母之心」,我跟他講,我說我的母親的願望是什麼?她希望我們一個孩子,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把這個生命用在最有意義的地方,我們才不會白白的活這一次,白白的當一回人。我說我的母親也在學習傳統文化,她最希望的是能夠有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到這麼好的文化,我現在在做這樣的事情,我相信我的母親會非常的快樂。我說這就是在行孝。所以當時我就跟這個老師講,行孝的意義其實不是一個狹隘的觀念。

  我在離開這些孩子的時候,小朋友都非常的留戀。最後我跟他們溝通,我跟他們講,什麼叫真正的跟老師學習?跟老師學習,不一定是跟在老師的身邊才叫跟老師學。我也跟他們做個比方,我說比如你每天跟著肖老師,每天見面,但是老師的話你一句都不做,你在跟老師學嗎?即使我們近在咫尺,但是我們已經遠在天涯了。所以,人與人的距離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心與心的距離。我說即使老師在外地,跟你在空間上隔了很遠,但是我知道你正在力行《弟子規》,正在力行老師的教導,老師一想起來就會非常的快樂。甚至我跟他講,你時時都記著老師的教導,老師的話都沒有離開過你的心,老師離你還遠嗎?所以真正的恭敬老師,真正跟老師學,不是買東西送給老師,不是這樣。而是聽老師的話,把老師說的每一句都做到,你就在跟老師學習,這是最徹底的學習。

  我在離開這個小學的時候,孩子們寫了很多的信給我。當時有的同學也很有意思,我跟大家分享幾篇。這個孩子寫到,他說「親愛的肖老師,我是第一次當您的學生,覺得給你的臉抹了黑,我沒有做到學生的職責。我的字可以表示出我的心態,我的字愈醜就表示我對您不恭敬,你對我非常好,而我卻一次次的讓您生氣。我和你相遇是一生中的緣分,但是我卻沒有珍惜這個緣分。因為我一次一次的向您說要辭職,而您卻笑著對我說努力、加油,一定可以成功。現在我的組員回來了,還多了幾個組員。」這是當時我們一個小組的組長,因為他跟我提出好幾次要辭職,本來他的字寫得很好,但是有一段時間寫得不好,所以我每次跟他批註,都說希望你把字寫好。結果這個孩子最後他是這樣子來寫,還畫了一顆心,這個是複印的。

  這邊還有一個小朋友寫,他說「老師,您好,聽說您要走了,班上同學都捨不得您走。只要你不走,我什麼都答應你。老師,你走了,不知道是怎樣的老師來教我們?你走了,就沒有人教全班的同學怎樣走我們的人生,怎樣孝順父母,怎樣恭敬老師。全班的同學聽都還沒聽夠,如果您這樣的走了,我們人生的路就斷了。老師,我希望您別走,您還有很多話沒對我們說。」他接著第二段,提起理智。「但是人不能自私,老師,全班同學真誠的求您別走,但是您想走就走吧!我想送最後一句話給您,因為您對我們全班同學的恩德太大了,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母,請老師批准。」這也是一個孩子。

  還有一個小朋友,信很多,他也寫了一封,我也給大家讀一下。這個孩子他在第一次的學習當中,寫的第一封信是說,我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吃遍天下的美食,他說我終於知道我要吃遍美食。但是經過四個月的學習,這個孩子的這封信他是這樣寫的。他說「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寫信給您,看著您要走的時候,我有點捨不得。但是您是去拯救別人的心,我不得不放下我的一己私心,為別人著想,我會永遠記住我有一位這樣的老師。我就像小雨點,滴進大海的懷抱;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而您卻是寬闊的天空;我就像小草,而您像綠草的大地;您像一位清潔馬路的工人,我就像一個垃圾。是您救了我這個小小的心靈,讓我恢復了自信,您那慈愛的臉每天向我微笑,給我們陽光,給我溫暖。謝謝您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您像天使,當我和壞習慣開戰的時候,是您鼓勵我,讓我去戰勝它。今天您卻要離開我了,我很傷心,但同時也開心,因為您是去拯救下一個我,不讓他們陷入危險中。我在這裡向您祝福,您能拯救一個又一個下一個我,不讓他們像我以前那樣,讓他們也快樂、自信和勇敢,並為別人服務,捨己為人,別人有什麼需要,我們盡力幫助他們。我會將您給我們的智慧給別人,為中國出力,為您出力。我希望我們一起打倒壞習慣,把經典傳播下去,老師,行嗎?我會做到更好,我會盡我自己的全力去為別人服務,完成經典,請您別擔心我。學生傅青雲,2007年6月28日。」

  這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寫的文章,如果我們要給他打分,請問各位老師,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所以我們講,一個孩子德行的提高,一定能夠讓他的成績也能變得很好。我們當時班上在造句,「即使…也」,班上的孩子的句子是這樣,他說「一個人即使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心田」。我們有聽過這樣的句子嗎?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孩子寫的句子都是怎樣的?所以我們感受到,我們帶給孩子的一定是他終身受益的東西。

  在最後我想跟各位老師也分享一篇,因為當時我在小朋友寫完這些信件的時候,我也給他們回了一封信。我跟小朋友寫這封信的時候,感覺到就像在寫遺囑,終於體會一個長者寫遺囑的心境,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想現在你們應該已經拿到成績單了,此刻是真正的考試」,因為當時我提前離開了這些孩子,「當你看到每個分數的時候,你當下是怎樣的心境?驕傲、失落、害怕,還是難過?還是當下提起理智,找出原因,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孩子們,人生的路上會有花兒的微笑,也會有風雨的洗禮,有喜悅也會有痛苦,但這都是一時而已。能突破,能熬過,就能更上一層樓,就能開闊人生更高曠的視野,所以學會忍耐,就能透出人生的芬芳。烏雲總會過去,太陽依然遍灑燦爛的光芒。上等學子能經受所有的折磨,忍耐上進,老師相信大家都是好學生,都是上等學子,一定可以經受每一次的考驗與歷練。人與人的緣分很微妙,跟各位同學雖然只是相處了一個學期,短暫卻無比珍貴。這分緣分很難得,老師感到快樂和幸福。這分快樂來自於我們班的每個孩子,每一個都是不可取代的。因為你們都是那麼善良、純淨,正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這顆本善的心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所以各位同學一定要保持,要護著這顆心,一輩子不要改變。」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幸運。因為我們的祖先念念都想著後代子孫,他們把人生最寶貴的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後代的子孫不要再走人生的彎路。而這些智慧的典籍就擺在我們面前,可以說我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所以我們要毫不猶豫的捧起來,滿懷感恩的拜讀、力行。面對每一部經典,就像面對一位五千歲的老人,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教導,指明人生的方向,駛向幸福的彼岸。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沒有智慧的指引而痛苦不堪,所以我們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幫助更多還在痛苦中的人。老師雖然離開大家,但心卻不會離開,只要孩子們記得老師的叮囑,在家力行《弟子規》,老師就在你的身邊。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寶藏,開啟寶藏的鑰匙就是孝順和恭敬,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我們從孝親尊師開始,打開智慧之門,圓滿我們的人生,並成就周圍的每一個人。最後祝願每個孩子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當時我在寫完這封信,同時還給孩子們洗了一張照片,把最多的這些經典的教導寫在照片的後面。我希望他們拿起一張照片的時候,想起的不是一個老師,而是我們古聖先賢的經典。所以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我自己體會最深的就是,人生沒有那麼難。其實我所受益的這些經典是老師教給我的,所以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它帶給更多的人。人生的價值其實沒有那麼多,就是四個字,「知恩報恩」而已。

  好,今天上午的分享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各位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