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8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社會和諧  劉余莉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8/12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34-000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長輩,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們剛才講到,幸福人生的三個原則,講到了第一個原則「一天之中不生氣惱」。我們接著講第二個原則,第二個原則叫「一天之中不出惡言」,這個惡言不僅僅是講粗魯的、罵人的話,而且也包括了挑剔、抱怨的話等等。為什麼一天之中不出惡言?在當代日本著名的科學家江本勝博士,他做了個水結晶的實驗,這個實驗也把它翻譯成中文,這本書叫《水知道答案》。可能很多的朋友都看過,這個書中就告訴我們,他把水結晶之後放到高倍顯微鏡下來觀察,當這個水上面寫著「愛」和「感恩」,這個結晶非常的美麗。他做過了千百萬次的實驗,那個實驗各個不相同,貼的詞語也不一樣,但是最美麗的圖案,就是看過「愛」跟「感謝」的幾個字,它所呈現的圖案是美麗的六角形,像盛開的鮮花一樣。這是看過中文的「謝謝」之後,呈現出來的六角形的圖案。當它看到「混蛋、我恨你、討厭你、醜死了」,這樣的是不能結成完美的結晶,而且看起來醜陋不堪。這是用漢語拼音的智慧,還有外文的智慧,得出的結論,雖然這個圖案不一樣,但是都是非常的美麗。這個結論告訴我們什麼?就是告訴我們,即使像水在我們看來沒有生命這樣的東西,它也不是完全沒有感知,它對人類的語言還是有所反應的。即使是水都能夠對人的語言有所反應,我們想一想,更何況是人?而且人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由水構成的,所以一個人如果經常聽到別人嘮叨、抱怨、挑剔、指責,我們想一想,他會不會很好受?肯定是很難受,而且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所以我們看中國人他很有智慧,即使是在一些習俗之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這種智慧,那就是我們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見面問候人都是問候哪些話?「吉祥如意、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等等,說的都是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話,讓大家一聽就比較歡喜。從這裡讓我們得知結論,我們應該多說那些感恩的話,少說批評的話、挑剔的話、抱怨的話、指責的話。所以有的丈夫就回到家裡,如果一聽到妻子的指責、抱怨和嘮叨,就覺得他都不願意回這個家。在儒家裡他教導弟子四門科目,孔門四科首重德行,然後就是言語,就是教人怎麼說話,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因為我們言行不檢點,說了很多別人的過惡,別人聽了之後懷恨在心,也無形之中給自己埋下了禍端。所以《弟子規》上有一句話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告訴我們要說讚揚的話、肯定的話、表揚的話等等。

  這也讓我們想起了一個典故,就是蘇東坡他有很多的典故,有一次他跟佛印禪師在打坐,他就突然問這個禪師,他說「你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這個禪師看了看他,就是很高興、很喜悅的樣子,就說「我看你這個樣子很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之後就非常的歡喜。過了一會兒佛印禪師就問他,「那你看一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蘇東坡看到佛印禪師的袈裟拖縮在地,臉上笑嘻嘻的,就很不客氣的說,「我看你這個樣子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之後也沒有作聲,他就笑了笑。蘇東坡說完這件事,他就興高采烈的回到家裡,迫不及待要和他妹妹蘇小妹來分享,他說「每次我和禪師在一起辯論,總說不過他,可是這次我贏了。」蘇小妹就問他,「你贏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高興?」他說「妳看看,今天我們在打坐的時候,禪師問我他像什麼,我說他像是一堆牛糞;而我問他我像什麼?他說看我像一尊佛。這不是我莊嚴,他不莊嚴嗎?」這個蘇小妹也很聰明,聽了之後她就對她的哥哥說,「哥哥,這次你又輸了,因為這個禪師心裡有佛,他很清淨,所以他看每個人都像佛;而你呢?你心地很不清淨、很骯髒,你把這麼清淨的禪師都看得像一堆牛糞,你這次又輸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我們人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當我們心裡看別人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實際上是反應了我們的心地不清淨。所以即使是別人做好事、做善事,在我們看起來都是有所企圖的。所以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我感受一點就是做好事的人,真是很難。做壞事的人都很容易,譬如說你給官員賄賂一下,很多的關節都能打通;但是想做點好事,還要活在別人的懷疑和不信任之中。所以這就是說,這個人心確實是需要拯救,人心不救的話,確實這個社會很難變好。這是我們講的第二點,一天之中不出惡言。

  第三點要做到人生幸福,還要做到「一天之中家庭和睦」。中國古人說「家和萬事興」,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要做到家庭和睦,首先必須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係。在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之中,他講到了夫妻和睦相處的箴言,大家看過沒有?看過。還有沒有人沒有看過?(有!)謝謝大家,大家很配合,如果大家都看過,我就沒法講了。他講到夫妻之間相處有句箴言,只要大家能夠記住這句箴言,做到這句箴言,肯定可以白頭偕老。這句箴言就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他在珠海講課的時候,有一次他說夫妻之間相處有句箴言,那就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蔡老師話音剛落,在底下有一位觀眾就非常踴躍的舉手發言,她就起來說,「老師,我的丈夫他沒有優點。」蔡老師他非常的敏捷,反應很快,他就站起身來走到這個女士的身邊,對她說「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妳,因為妳這樣的有勇氣,妳的丈夫他一個優點都沒有,居然妳還敢嫁給他。」所以蔡老師他說,人都很健忘,人在沒有結婚之前,課還沒有下,就迫不及待的在那看錶。班還沒有下,就在想時間怎麼過得那麼慢,我今天要去跟朋友約會,我不知道她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帶她到哪個電影院去;不知道她喜歡吃什麼樣的餐,我帶她到哪個餐館更合她的口味。甚至在想,我不知道她喜歡喝哪一種咖啡,到哪個咖啡館才更浪漫,所以處處都是在想著對方的需要。

  昨天我們也講到,「愛」和感受的「受」中間有個心字,看到愛就是要我們用心的感受對方的需要。所以當我們處處都想著對方的需要,就感到愛意濃濃,活得很有情調,花前月下。這個結婚證一領,章一蓋下去,這個心念就完全變了,從我能為對方做些什麼,變成了什麼?看來大家都很有經驗。從我能為對方做些什麼,變成了對方能為我做什麼,這個心念一改變,就一下子從天堂墮到了地獄。所以我們說現在家庭有四種類型,一種是天堂家庭,一種是和樂家庭,第三種是苦惱家庭,第四種是地獄家庭。那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家庭屬於哪一種?如果我們的家庭不是很美滿,我們如何從苦惱的家庭變成和樂的家庭,變成天堂的家庭?那就是能夠記住這句話,「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而且還能夠再加一句,就是「只記得對方對我們的恩德,而忘記對方對我們的仇怨」。那就講「恩欲報,怨欲忘」,這個對於夫妻之間也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想一想,夫妻一路走來幾十年,相互的呵護,相互的關心,相互的付出,確實值得我們去珍惜,這是講夫妻相處的箴言。

  我們還經常說一句話,那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同樣的這句話用在夫妻關係的相處上,也十分的有效。在「幸福人生講座」中,蔡老師還提到一個故事,他說在一個單元裡住著兩戶人家,一戶人家這夫妻兩個相處得非常和樂,相處了幾十年都沒有吵過架,沒有紅過臉。而對門這一家情況就完全不一樣,這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經常因為芝麻大一點的事,就吵得不可開交。時間久了,這個經常吵架的家庭,也會非常羨慕從來不吵架的家庭。他們有個特點很可貴就是很好學,所以他們也來向兩個人求教,說為什麼你們兩個相處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紅過臉?這家女主人回答說,「因為我們家都是惡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你們家經常吵架,而我們家吵不起來。」這對夫妻聽了之後就很不理解,他覺得是不是對方在諷刺我們,我們家都是好人還經常吵架,你們家都是惡人還吵不起來。這個女士一看對方確實是不理解,她就說我給你講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比如說早晨起來,丈夫要去上班,這個妻子也很體貼他,給他端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丈夫在穿衣服的時候,不小心就把這杯水碰灑在地。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怎麼樣?這個妻子就趕緊過來道歉,她說「你看都是我不會做事,我把這個杯子放得這麼靠邊,讓你不小心把它碰倒了,都是我的錯。」於是她還拿起抹布來收拾殘局。丈夫聽了這樣的道歉,也覺得很過意不去,他說「明明就是我的錯,怎麼能怨妳?」於是他也拿起抹布來幫助妻子共同收拾殘局。所以這件事發生之後,不僅沒有讓兩個人吵起來,反而因為這件事,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和相互的體諒,所以他們的感情是與日俱增。

  可是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對門這一家,那個情形就完全不同。同樣是妻子端著一杯水放在桌子上,丈夫不小心給它碰灑了。發生了這件事,丈夫就會破口大罵,「妳怎麼搞的,會不會做事?放一杯水都放得這麼靠邊,看我把它給碰灑了。」聽了這樣的無理指責,他的妻子也感覺到很難以接受,她說「明明就是你的錯,是你把它碰灑,怎麼能怨我?真是豈有此理。」因為這件小事,兩個人就愈吵愈烈,最後吵得不可開交,經常要去打離婚。最後人們問他,你們最初是因為什麼事,吵得要去離婚?這兩個人很多的時候,都忘了最初是因為什麼事吵起來的。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夫妻之間相處,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如果能夠從自己身上來查找原因,能夠體諒對方的話,很多的衝突和矛盾都可以避免。這是我們講夫妻之間相處的一句箴言,大家學到這句箴言之後,一定要回去用。可能聽到這裡,很多人會心裡暗暗的想,「這堂課如果讓我的妻子,或者我的丈夫來聽,就太好了。」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觸?如果大家有這樣的感受,那我告訴大家,這樣的想法錯了。因為我們還是在想著,讓對方來改變,讓對方來滿足自己,沒有想到從我們自己身上去力行。所以我們每句話都是給我們自己的,不是教給對方去做的,這是我們講夫妻相處的箴言。這是我們講的身心和諧,我們守住這三個原則,我們可以做到一生幸福。

  中國古人的和諧思想,除了身心和諧,還有人際和諧,那也是我們經常講的五倫大道。這個五倫關係是孟子在他的書中所提出來的,他也是總結古聖先賢教導人們的經驗。他說在社會上有五種基本的倫理關係,只要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係處理好了,這個社會的人倫秩序就會井然有序,那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還有「朋友有信」。我們看父子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父母愛孩子,兒女愛父母,這不是聖人給我們規定下來的。為了使這種親情能夠保持一生而不改變,聖人去觀察怎麼樣才能做到這點?那就是要做到父母慈愛,教導關心兒女,而兒女要孝敬父母,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這個父子之間的關係,才能順著親的方向發展,而不改變。

  君臣有義,就是我們講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從這裡我們看到,在中國古人看來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衝突、矛盾和對立的關係,它確實是一體的關係。而領導者,因為他處於一種領導的地位,就要求他要有一種仁愛之心。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者,就可以對屬下呼來喚去,不把他當人看,這樣做是錯的。而被領導者,因為他處於被領導的地位,就要求他對領導者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能夠盡心盡力的加以完成。所以這個忠在古代解釋為「盡己之謂」,也就是你竭盡全力的,把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完成好,這就是盡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領導者仁慈,而下屬忠誠,這個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係,才不是矛盾的、衝突的和對立的。

  夫婦有別這個別字,不是身分和地位上的差別,而是職責上的差別。丈夫他承擔著要養家糊口的職責,他要去創造經濟的收入,使家人衣食無憂。除此之外,這個家庭中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要教育兒女。中國人有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為大並不是說你生了一個兒子,就做到了有後。它更重要的含意是說,你有了兒子要把他教育好,使你的家業、家風和家道承傳下去。如果你生了很多的兒女,但是這些兒女都是敗家子,不僅不能做出一些利國利民的事,反而做出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你有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所以中國古人對於兒女的教育,看得十分重要,而這件重要的職責不能夠交給別人來管理,必須是由母親親自來承擔。所以因為丈夫和妻子有這種職責的差別,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不能自己在外面工作,就可以見異思遷,尋花問柳,這樣做就錯了。而做妻子的,因為她承擔著教育兒女的職責,就要求她自己要有良好的德行,這樣才能夠嚴傳身教,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那就是做到了夫義婦德,夫妻之間的關係才是和諧的、美滿的。

  長幼有序,它講的是我們在一家兄弟姊妹的出生,有個自然的順序,而順序也是不能夠顛倒的。從這個自然的順序出發,告訴我們做兄長的,做家裡老大的,他應該自己做個榜樣,能夠關愛兄弟姊妹,使他們能夠向他學習、向他效法;而做弟弟妹妹的對於兄長的教誨,要恭敬、要聽從。所以只有做到了兄友弟恭,這個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才是和諧的。而講到了兄友弟恭,也讓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在法照禪師也寫了一句話,他說「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就是說一家的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樹生出的幾個枝幹,各自都有發展,他們是一體的關係,所以中國古人把兄弟姊妹稱為骨肉、稱為手足。「些些言語莫傷情」,指兄弟姊妹之間在相處的時候,不要因為小小的言語上不妥當,說很多過分的話,傷害了兄弟姊妹之間的這種情義。「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三、四十歲以上的人就特別的有體會,兄弟姊妹之間不在一個城市工作,確實一回相見一回老,突然看到他好像比以前又衰老了很多,頭上都長出了幾根白頭髮等等。

  「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姊妹之間的緣分,確實是非常的深厚,可以說如果沒有我的哥哥,我今天也不可能坐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我自己小的時候家境很貧寒,我這個哥哥他大學畢業之後,他就承擔起供我讀書的責任。所以我每次上學,他都是把學費、需要的這些東西給我準備齊全,可以說要什麼就滿足什麼。我在出國之前,因為要去留學要有些學費,當時我自己也沒有多少的收入。我哥他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就從煙台趕到北京,身上就帶著他所有的積蓄供我去讀書。所以在我來青島之前我給我哥打電話,他知道我要在這裡講課,他就開了幾個小時的車連夜趕過來,要聽我講課。我在那一天晚上我就想,就是在北京的時候,我就在回想這幾十年我哥哥對我的幫助和支持,確實是輾轉難眠。而我來到這裡幾天真是忙忙碌碌,我聽劉總說「我不知道他是妳的哥哥,他很早就在大廳裡,在那走來走去,等了妳很久。」我因為當天晚上是十一點多才到這,我哥他一直在等我,等到我之後見了一次面他就回去休息,這幾天我也沒有來得及跟我哥哥說幾句話。想起來我覺得我這個人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就是說處處都是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去關心身邊的人的感受。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姊妹之間相處能夠忍一句話,就相安無事,不要因為小小的事情起了爭端。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更重視的是兄弟姊妹之間的情分,而不是那一點點的金錢,或者一點點的逞能和自己的面子。「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現在長大成人,兄弟姊妹之間又生了兒女,我們上一輩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樣,潛移默化的就影響了他們。最後一倫是朋友有信,朋友有信就是講我們在社會上,平等的人相交往的時候,一定要誠實、守信。這五種倫理關係,實際上是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最基本的五種倫理關係,只有把這五種倫理關係處理好了,這個國家社會的人倫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這是我們講的「人際和諧」。

  第三我們講一下,「天人和諧」,那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主要是建在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我們中國古人對於人與自然之間這種感應,人與自然之間這種聯繫體會得特別深刻。比如說我們一個人身體的健康,最重要的是要與自然界的規律相吻合,像一年有四季,一天其實也有四季,一天的冬季是晚上的九點鐘到早晨的三點鐘,冬天有冬藏,這個時候就應該休息。如果你子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候還沒有睡覺,還在過夜生活這等於什麼?這等於穿著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的臘月,那是非常容易生病的,所以十一點鐘到一點鐘應該是熟睡的階段。所以最好的睡眠時間實際上是九點鐘到三點鐘,但是我們現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深刻,覺得三點鐘就起來讀書,是不是太早了?實際上三點是一天的春天。我們看清朝的這些皇太子,在早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已經起床讀書,「黎明即起,勤政愛民」。所以我們看電視演那些古代的都說趕著上早朝,早朝是什麼?那個天還沒有濛濛亮,他們已經起來做正事。但是我們現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十一點鐘可能夜生活才剛剛開始,長期以往對人的身體,也是很大的損傷。

  中國古人認為這個天補,就是人補怎麼也補不過天補,你吃很多的補品,不如你順著自然界的規律來生活。早晨六點鐘是一天的春生,如果你這個時候還沒有起床,這個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你還沒有起來工作。如果九點鐘你還沒有起床,在我們星期五生活到一、二點鐘才去睡覺,早晨九點以後才起床。相當於你一天沒有經過春生的過程,你又直接進入了夏天,那你會感覺怎麼樣?就感覺你整天都沒精打彩,一天再睡多少覺都補不過來,所以中國古人順應自然的規律來生活。這個在我們最早的《禮記.月令篇》中,就有所體現,比如說它說吃的最健康的食物,是什麼食物?是當地的、當季的方圓三十里以內的食物,是最有利於你的身體健康,中國人講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天人合一的理念,經常還體現在天人感應的規律上,像我們陳老師拍的「和諧拯救危機」,裡面就談到了古代講的「雩祀之禮」,這什麼?這個其實是有它的原理的,它不是一個迷信的說法,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一定要看一看「和諧拯救危機」,我從這裡邊也受到了很多的啟發。很多大家迷惑不解的問題,看了這個電視篇就都能解決。

  第四就是「政令和諧」,中國古代自古以來,就提倡國家的法治規章、政治政策,一定要與天道、與人道、與歷史文化的傳統相符合。像在《孔子傳》就記載了一個故事,叫「苛政猛於虎」。孔子帶著弟子過泰山,從泰山的側面走過,看到一個婦人哭得很傷心。他就派弟子去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這個婦人就說,「前一年我的公公被老虎給吃掉,去年我的丈夫被老虎給吃掉,今年我的兒子又被老虎給吃掉。」這個弟子聽了之後就很疑惑,既然這個地方老虎出沒得如此厲害,為什麼你們不換個地方?這個老婦人無可奈何的說,「因為這個地方沒有苛政,沒有苛虐的政治。」所以孔子嘆了一口氣對弟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記住,苛政猛於虎,就說苛虐的政治是比老虎的危害還大,人們懼怕它,甚至比老虎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五個和諧就是「諧和萬邦」,這個體現在我們《禮記.禮運大同篇》,大同世界上。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價值觀是以仁愛為核心,而這個仁愛必須有個根才能夠長養出來,而這個根就是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這個孝悌之心,我們能夠感念到父母的恩德,感念到父母的不容易,我們才能夠推己及人,想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容易。所以孝悌之心向上提升才是互愛,那就是我們在《論語》上所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我們不僅對別人要有愛的情感,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確實的做出行動給予幫助。所以互愛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助,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互愛、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我們在《禮記.禮運大同篇》上,所講的大同世界。這個大同世界是什麼樣的?它講的是「天下為公」,就是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大家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和睦。「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我們把那些賢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選拔出來,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政務。「講信修睦」,人與人講求信用,睦鄰友好,這樣就可以做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樣就做到了,人不僅僅把自己的父母親奉為父母親,不僅僅關愛自己的兒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使老年人都夠得到贍養,壯年人都能被社會所用,幼年人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使那些老弱病殘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幫助和贍養。這樣一個大同世界,仍然是我們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目標。

  所以在汶川地震之後,我們看到全國上下這種強烈的感想,這種迅速的反應,我們就知道,雖然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斷了好幾代,沒有人再出來宣講。但是這種仁愛之心,實際上深深的蘊藏在我們每個人他的心底,深深的埋藏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已經和我們融為一體。正是在這樣一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從歷史上看,在中國漢代和唐代的時候,中國被譽為「華夏之子、禮義之邦」。很多國外的人都喜歡到中國來朝貢,他們來的時候帶了十件的禮物,中國皇帝看了就很歡喜,就會下令派人給他帶上二、三十件的禮物還回去,也就是一定要比送來的禮物重上一倍以上。這也是體現了中國古人人心的厚道,就是不要去佔了別人的便宜。所以當時很多的外族,都很喜歡到中國來朝貢,他們來到中國一看,中國確實不愧為禮義之邦的稱號,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彬彬有禮,文質彬彬,所以他們回去向自己的國王、自己的皇帝來報告,很多的領導者都把中國當時的皇帝,奉為「天可汗」,什麼是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我們看天可汗的稱號,不是中國的皇帝憑著武力的強大,四處征討別的國家,讓別的國家給我們的一個封號。而是這些人看到中國治理得如此之好,不愧為禮義之邦的封號,他們心悅誠服,心甘情願的要接受中國人的領導。所以現在中國經濟發達,很多的外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們就宣揚了「中國威脅論」,這是什麼?這是因為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如果知道中國有這樣的文化,他們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口號。

  我們看在明朝的時候,明朝鄭和下西洋,也是在中國實力非常鼎盛的時期,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他的艦最長的,相當於今天太和殿的兩倍之長,人數最多的時候是二萬八千多人,帶著這樣世界上最大的艦隊,到達了很多國家和地區。但是他每到一地,帶給那裡的人們的,是茶葉、是絲綢、是先進的造船術和造紙術,而沒有因此而侵佔別的國家一寸一尺的土地。所以直到今天,鄭和在東南亞的很多地方,還受到尊重和敬仰。中國的文化不僅僅影響了中國自己,而且也影響到世界,在日本,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日本的企業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澀澤榮一,他就是一手執《論語》,一手執算盤,開放了日本儒家式的企業經營之風,這也為我們在看到了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在當代新加坡政府更是兼收並蓄,在加強法治教育的同時,特別重視儒家倫理教育的推廣,所以就使得新加坡在取得西方經濟發展、科技發達的同時,卻沒有出現像西方國家所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和道德危機,並且成為當今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國家。

  如今在我們祖國,在廬江縣的湯池鎮,也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志願者,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無私無求的來到這個小鎮,致力於以中國文化構建和諧湯池。這個中心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為什麼?就是他們自己能夠身體力行,改變了風氣,讓世界也引起了注目。到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上,匯報了他們成功的經驗。如今他們也無私無求的,把試驗做好功成而退。像他們講的「幸福人生講座」,我們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去參加過,確實是感動了許多的人。在廬江中心的影響下,海南省的司法廳和海南省的監獄管理局,也把《弟子規》的教學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入到服刑人員的管理之中,也沒想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有的這些服刑人員,以前拿起電話給父母說什麼?拿起電話就說「上次你寄給我的錢太少,下次多寄一點給我。」說完就把電話給撂了。他們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之所以入獄,是因為父母沒有給自己託關係走後門,最後自己鋃鐺入獄,所以對父母都是怨恨之心。學了《弟子規》之後,他們知道「德有傷,貽親羞」,自己住的是有形的牢獄,而父母家人過的是無形牢獄,承受著很多精神上的痛苦。生起了懺悔之心,下一次再給父母打電話,就完全不一樣,拿起電話來首先問,「爸爸、媽媽最近好嗎?」有的服刑人員父母來探望,是跪在地上和父母懺悔。他們取得的成功,也是因為他們的這些領導者能夠身體力行,率先來參加「幸福人生講座」,回去之後是從我領導做起、從民警做起,來感化了這些服刑人員。

  如今我們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領導者,也把這個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說今天下午要和我們分享的,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的李總裁,還有南京曲美新家具有限公司的葉總跟劉總,還有昨天跟我們分享過的,北京匯通匯利技術有限公司的胡董,還有北京經沙院參與管理有限公司的廖總、葉總,他們今天也來到會場,還有就是我們青島大洲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的劉總等等。我們從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給我們樹立一種信心,那就是傳統文化,可以把我們企業構建成一個和諧的企業,這個企業可以成為現代傳統文化,繼續傳播的一個載體。當然我知道我自己才疏學淺,也是孤陋寡聞,在青島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家,很多這樣的團體,都在從事著類似的工作。像我們今天能夠參加這樣一個培訓,也不知道有多少的企業家在默默的付出,像接送老師的、接送這些學員的這些人,都是由企業家來構成的義工團隊,他們都是某個企業的老闆,來做義務的接送老師的工作。

  還有菲尼克斯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在很早以前知道有這個事情,就趕過來幫忙。還有像曲美新的葉總和劉總,他們知道有這樣的會,也派出了員工來加以支持。還有很多人,都是在默默無聞的付出。所以每次我來參加這樣的活動,我都是從這些服務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很多的老師他們從知道要辦這個活動開始,就是從早忙到晚,通常都是二、三點鐘還沒有入睡,這個活動的成就確實歸功於很多默默無聞的人。這是我們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那就是講到了身心和諧,講到了人際和諧,講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講到了政令的和諧,也講到諧和萬邦。無論是從歷史和現實上,我們都能夠看到這個傳統文化的力量,讓我們也加強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信心。

  第三個問題,我們講一講,中華文化對於我們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現在國家也很重視,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加強文化建設。為什麼我們一直所從事的思想道德建設,卻沒有深入人心;而像今天這樣的講座,卻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且很多人願意來參加?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虛心的從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來借鑑道德教育的經驗,使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沒有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所以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總結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我們可以知道在價值方面進行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掌握這樣的規律,第一就是要明確道德教育的目標。早在《禮記.學記》上,我們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無論是建立個國家,還是建立個企業,都應該把教育做為是最根本的。什麼是教?同樣在《禮記.學記》上,它告訴我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說教育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使人們善良的方面得以增長,另一個就是使人們的過失得以挽救,這是教育的兩大核心和主軸。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在教育之中更重視的,是技術技能的培養,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人格的教育,所以這個教育的核心和基礎給忽視了。

  第二就是要注意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這個道德教育也是有次序的。《大學》上有句話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如果先後次序給搞顛倒,這個教育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教育應該從哪教起?這幾天我們學習之後,都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百善孝為先」。在《三字經》上,它就給我們非常簡練的概括出來,說「首孝弟,次見聞」,就說教育應該培養人的孝悌之心,然後才去給他灌輸知識和技能。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對父母、長輩、朋友,謙恭有禮的態度沒有樹立起來,就讓他學習了很多知識和技能的東西,他學得愈多是愈驕傲。比如說我們看「幸福人生講座」,蔡老師講到一個例子,說一個小女孩學英語學得很好,她的母親也很驕傲,帶著她去見她的姥姥,見了姥姥之後就稱讚她,說我這個孩子很聰明,學英語背了很多單詞,不信你考考她。這個姥姥就問,桌子怎麼說?她說叫table。書本怎麼說?她說叫book。問了她很多她都對答如流,確實學得不錯。這個小女孩突然一想,就問一問這個傘怎麼說,她說「姥姥,這個傘怎麼說?」她的姥姥也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就回答不出來,沒想到這個小女孩當著很多人的面,毫不客氣的說,「姥姥,妳可真是個白痴!」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周圍,我們都不覺得是什麼新鮮事。

  那是因為什麼?那就是因為我們把教育的次序給搞顛倒,就是我們沒有從孝悌之心培養起,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謙虛之心,就讓他學了很多知識和技能的東西,他學得愈多就愈驕傲,愈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而這樣的一個人,實際上已經是無形之中,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了很多障礙。我們知道老師他再有水平、再有學問,他都不可能把它傳達給那些不能受教的孩子。而長官也喜歡那些比較聽話的、恭敬的、順從的孩子,他喜歡提拔這樣的人。一個人如果傲慢無禮,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他實際上是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了很多的障礙,他的人生就會不是很幸福美滿。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因為他培養起來的,是一個人恩義、情義和道義的處事原則。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起來,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功利為取捨的這種做事原則,也就是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由利變成害的時候,那我可能就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的社會現象,都是和孝悌之心的根本缺失是有關係的。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而沒有去感謝的話,這個很多的人都去尋找原因,說制度上的問題等等。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代的孩子已經不懂得報恩父母,我們想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我們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時時去報答的話。對於陌生人的資助,對於政府的關心,又怎麼可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在國外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情形,那就是政府對於那些鰥寡孤獨的,殘疾人、老年人給予了特別的照顧,但是這些人是不是就對政府有感恩之心?不僅沒有感恩之心,還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假證據、偽證,來欺騙政府,以期獲得更多的資助。我們說從政府的角度上來幫助這些弱勢群體,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義務,這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被資助的人,也是這樣認為,不對政府有感恩之心,那就完全不對了。這點我們從這裡對比,我們感覺到中國的老百姓還是最好領導的。上次我們在十七大之前去搞調研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東北,當時李克強還在那做遼寧的省委書記,他就介紹我們去考察一下,撫順棚戶區的改造情況。我們去了之後,這些老百姓真的是感恩戴德,政府就是給他們付出了一點點,他們就記在心上,寫了很多的詩來回報,讚美政府對他們做的這件事。我們的校長說不是你們應該感謝我們,是我們對不起你們,實際上這些問題早就應該解決了,我們現在才解決,是我們對不起你們。但是這些老百姓覺得政府能夠這樣做,確實是發自內心的表示感謝。所以從這對比之中,我們確實看到了這兩種文化底蘊不同,教導出來的百姓也是不一樣。

  在一個文章叫「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就告訴我們,要注意去關心自己的父母。這個文章這樣寫到,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時候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嚥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這個文章寫得非常感人,確實我相信也是這個人他自己一個人生的體驗。當我第一次讀這個文章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出來。我在第一次念這個文章的時候,我也看到李總他在不停的擦眼淚,我們的廖總眼裡也泛了淚光,我相信今天也有很多的人,就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確實我們因為自己工作的忙碌,父母很多的需要都被我們給忽視了,父母已經漸漸的老了,而我們還在忙忙碌碌,沒有能夠給他們適時的關心。所以從孝親開始,確實可以培養起一個人的感恩之心,所以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道德教育的基礎。

  第三點就是要強調正己化人,領導者和教育者先受教育。我們看到這些企業,無論是劉總的企業,李總的企業,還是葉總、劉總的企業,還有很多這樣的企業之所以能做得好,那都是因為領導者,他確實秉持了正己化人的理念。像上次劉總在南京分享的時候,他就說他這個企業之中寫了幾個字,叫「正己化人,誠敬謙和」,這幾個字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我自己看的,每天我走過這個地方都要提醒自己。中國古代的人說教是什麼?它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麼做的,下面跟著怎麼去效法,就起到了教育的效果。而這個上在家裡是家長,在學校裡是老師,在一個國家就是領導者。所以孔子他特別強調領導者他的身體力行,對於整個社會風氣的轉化作用。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也就是說領導者的德行像風一樣,一般百姓的德行、員工的德行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這個草就向哪邊倒。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說孩子不好教,你看看他自我中心很嚴重,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氣很厲害,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這些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

  蔡老師講課中也是一語中的,他說讓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在過年過節,大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個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祖父母,我們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來把它放在了誰的碗裡?我們很多的家長都是毫不猶豫,不由自主的夾起菜就往孩子的碗裡放;他的奶奶爺爺看到這個情形,也會夾起菜往孩子的碗裡放。這個孩子碗裡放了很多的菜,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想吃,就是厭吃,因為這麼多人都逼著我吃飯。而從這小小的動作中,我們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就自然養成。我們說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的,都是我們大人不會教,把他給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而這個教,絕對不是說教。所以很多人說,我們現在的孩子說都說不聽,這話就很有味道,因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在說他,而沒有去把正確的給他表演出來。所以古人說「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就是言教,我們都是用語言來教導他們,他們就會起爭訟、起爭執,說你都沒有做到,你怎麼還能說我?他就很不服氣。所以《弟子規》上也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當我們把正確的在生活中給他表演出來,他就會自己去跟著效法。

  所以在中央電視台上有個廣告,我覺得做得很好,那就是「媽媽請洗腳」。這個母親每天工作很勞累,回到家裡她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她的婆婆,或是母親,倒個洗腳水送到那裡。她的兒子,她從來沒有教導她兒子要孝敬父母,她兒子看久了,有一天也是晃晃悠悠,給她端了盆洗腳水讓她來洗腳。這裡邊就告訴我們,教育的方法絕對不是說教,確實是「上所施,下所效」。我們中國古人對於領導者,都非常的尊敬,像《孟子》上說「爵一、齒一、德一」,讓我們尊敬領導者,尊敬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道德的人。為什麼中國古人對於領導者如此的敬重?這不是一種官本位,而是什麼?因為古代的領導者他們讀書做官,念念都是以天下的芸芸蒼生為己念,他讀書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想著如何去回饋社會,造福人民。

  比如說我們知道的范仲淹,他有一次小的時候讀書讀累了,就出來玩,碰到了一個算命先生,他也很好奇,他就問「你會看命,你幫我看一看,我以後能不能做到宰相?」這個小小的范仲淹年紀輕輕,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把這個算命先生給嚇了一大跳,他說「你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口出狂言,一出口就做到宰相?」被這個算命先生一問,他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於是他就改口說,「那你再幫我看一看,我以後能不能做個好的醫生?」良相和良醫在算命先生看起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於是就問他,「為什麼你讀書只想做到宰相和醫生?」沒有想到當時年紀小小的范仲淹,就這樣回答說,「唯有良相和良醫可以救人,可以幫助別人。」這樣的話從年紀小小的范仲淹口裡吐了出來,讓這位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動,他說「你有這樣的存心,這就是一個宰相的存心,你以後做官一定能夠做到宰相。」我們知道范仲淹以後做官,他也的確做到了宰相,因為他有那種為天下芸芸蒼生而著想的存心。我們再看看我們的周總理,他在小的時候上學,有一次老師就問他,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麼?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周恩來就揮筆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幾個大字。所以我們覺得這些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宰相,能夠做到總理,絕對不是偶然的,確實是因為他們有那種為天下芸芸蒼生,而著想的存心。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很多的領導者世界觀、人生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官位,做為自己升官發財的一種手段,不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這些人恰恰是忘記了中國祖先的教誨,「欲是深淵」,當我們面臨欲望和利益的誘惑,自己不過是站在懸崖的邊,為什麼?因為自己一不小心,一腳踏進了這個懸崖,我們還想後悔,還想翻過身來,還可不可能?那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人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人也教導我們,在面臨這些欲望和利益誘惑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態度?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且應該知道「立名以一生,而失之僅頃刻」。比如說我們今天能夠做到領導的位置上,我們從小學、上中學、上高中、上大學,經歷了不知道多少的努力,最後終於小有成就取得了一個位置,坐到了一個受到人們尊敬的職位上,確實是立名於一世。但是失之僅頃刻,如果我們一個不小心,把持不住自己受到了誘惑,所有的這些功名富貴,確實是一眨眼就失去。

  在這種情況下,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榮辱觀」,也是為我們的領導幹部,提供了一面可以對照檢查自己的鏡子。我們讀書做官是為了升官發財,還是為了造福社會,回饋人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一種以服務人民為榮,以熱愛祖國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把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權力觀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教育的規律、教育的方法,就在這個教字上完全體現出來。這個教字左邊是個孝字,告訴我們教要從孝著手,那怎麼教孝?上面一個ㄨ,下面一個ㄨ,上面是父母、是老師,下面是孩子,上面怎麼做,下面跟著效法。右邊是一個樹枝、一個手,也就說你需要拿這個樹枝,不斷的去提醒他,不斷的去引導他。所以中國古人說「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如果我們愛孩子,但是用的不是正確的方法,他需要什麼我們就滿足什麼,這叫愛之不以道,愛之不以道結果適足以害之也,確實是把這個孩子給害了。

  第四點就是要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複雜的體系。我們說道德教育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家裡要有父母來教導,家庭教育它是道德教育的開始。所以我們看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教育,從文王開始,文王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她就很重視胎教,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說傲言」,也就說她在懷孕文王的時候,不好看的顏色她都不去看,這些淫詞歌舞都避免不去觀聽,口裡講的是很溫和的話,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是罵人的、粗魯的話?正是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聖人,所以她教導的兒子也是一位聖人。所以中國古代重視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是慎終追遠,這個教育是貫穿始終的過程。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祭祀祖先,它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教育。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實際上都要宣講祖宗的德行,看看他做了哪些為國家、為人民有利益的事,有哪些德行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這實際上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場合。

  學校教育它是教育的延續,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就是孝敬父母。所以我們中國古人把孝親和尊師,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為什麼會尊師?因為老師教導孩子要孝敬父母。我們在古禮上看得特別明顯,孩子二十歲行冠禮,就是行成年禮,這個時候他的平輩要送給他一個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從此以後他的一些朋友、兄弟姊妹、祖父母、叔叔伯伯,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只有他的父母、還有他的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這就表達了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在喪禮之中,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老師去世也要守心喪三年,雖然不用穿孝服,但要在心裡感念老師的恩德,時時記起老師的教誨。皇帝他平時面見群臣面南背北,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君臣之禮。只有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不能以君臣之禮來接見,必須是以主賓之禮來接見,就是皇帝站在東面,老師站在西面,這樣表達了對老師的一個尊重。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人,這個老師起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老師教導孩子孝敬父母,它的內容也很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在孔子的時候就有一個弟子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就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樣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所以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養父母之心的第二個,就是不能讓父母擔憂,也就是說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對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的其他任何事情而擔憂,這才是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來到學校學習,功課不好,父母會擔憂,這就是不孝;和同學不能相處,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走上工作崗位,和同僚不能相處,長官交給我們的任務,不能夠很好的完成,還會讓父母擔憂,這都是不孝;更何況是打架鬥毆,這些不學無術的事情?所以我們從這裡觀察,一個真正的孝子,就是完美的人。所以中國古人講「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話經常受到別人的批判,實際上它是有很深刻的內涵。而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在日本很多企業仍然來沿用,當這個人要從一般的普通員工,升為一個中級主管的時候,那就要到他家裡看一看,他的父母對他滿不滿意?他是不是個孝子?因為他是個孝子才會對這個公司來盡忠。

  還有要養父母之志,也就說父母親養育我們、教育我們,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學識,為社會大眾做出一個貢獻,也是養父母之志,這幾個層次,確實是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所以我們看到每年過年的時候,溫總理可能都是在工地上,都是可能是在農民的家裡,去探望這些員工。他沒有陪在母親的旁邊,我們會不會覺得溫總理不是一個孝子?其實不會,他的母親因為有這樣一個兒子,而感到高興、感到驕傲,她覺得他能夠為人民做出很多的貢獻,她就非常的心滿意足。所以《孝經》上也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更上層的教育。

  社會教育實際上也是道德教育的拓展,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無論是詩詞、歌舞、戲劇、小說,實際上都是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那就叫「思無邪」,也就是要使人們的這些思想,沒有邪思不正的地方。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詩詞、歌舞、戲劇,都是以弘揚道德、宣講正氣、淨化人心為主要的內容。昨天我們聽了靳老師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們也感受到這個社會教育,音樂、詩詞、歌舞等等,這些教育的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還有就是宗教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所有的宗教它的核心都是宣講仁慈博愛。所以在國外這個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宗教來加以推行和承擔的。我們在美國、在新加坡,我們看到很多的電視頻道,他們有專門的這些頻道來宣講愛的精神,這種仁慈博愛的信仰,這對社會大眾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領導作用。所有的宗教實際上它的理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談到這裡讓我們想起了個典故,就是白居易和鳥窠禪師的故事。白居易他在做杭州太守的時候,他就是做杭州市的市長,有一次碰到了問題,他也來請教鳥窠禪師。因為古代的這些禪師他心裡很靜,對社會的這些動亂的現象,該如何解決,他看得很清楚。白居易他就來請教鳥窠禪師,他說佛教最重要的教誨是什麼?鳥窠禪師就給他回答了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為白居易他飽讀詩書很有學問,所以他也有點傲慢,我走了這麼遠的路來向你請教,可是你用這麼兩句簡單的話,就把我打發了。所以他就說了一句「三歲小孩都知道」,意思說你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連三歲的孩童都知道,我為什麼還來請教你?鳥窠禪師也看出白居易有些傲慢,於是就跟他說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所以說三歲孩童都知道的道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是到了八十歲的老翁,還不見得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那提出了八榮八恥的榮辱觀之後,有很多的領導幹部就說「你看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這不是我們一直講的嗎?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不都是一直這樣提嗎?這有什麼新鮮的,有什麼可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這樣想,就是沒有體會到總書記他提出八榮八恥的存心,他提出八榮八恥不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會說、會背、會講,而是希望我們把它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二00六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大會也在杭州召開,這個論壇的主題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什麼意思?就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哪做起?從每個人的心做起。因為「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這也說明我們國家也逐漸認識到,宗教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我們講的第四個。

  第五點就是要重視,要正確認識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談到道德教育,很多人認為是不是忽視了制度建設?實際上並非如此,道德教育恰恰是要通過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和維護的。在我們剛才講到了孝很重要,在漢代開始,我們在人才選拔機制上,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也就說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和廉體制的孩子舉薦出來,做為官吏的候補,因為這個孩子孝就能對國家忠,一個人廉潔就能不貪。為了使這種人才選拔機制確實起到作用,不是把自己的親戚好友給推薦上來,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也就說你這個人能夠把那些優秀的人才推舉出來,這樣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而這個人有仁、有能力、有德行卻被埋沒,你沒有把他舉薦出來,你這個人也受到國家的制裁。正是透過這樣的制度,實際上把這個道德教育真正的落實到實處。最後一點那就是要用《弟子規》,培養每個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責任意識。我們知道我們經常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但是我們用什麼來建立共識?所有的這些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就在《弟子規》之中。

  如果我們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集團,都能夠用《弟子規》來學習,做為我們企業的文化,我們相信這個企業過不了多久就會走向和諧。《弟子規》看起來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但是實際上,它確實是中國傳統家規、家教、家訓、家道的集大成者。我們可能讀了之後沒有什麼感受,我們可以看一看蔡老師的《弟子規》細講,這個光盤可以說影響了很多的人。我們在每次講課,我到各地去講座的時候,也會帶上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很多人在課後,看完之後都會給我打來電話,而在電話裡有的人都是有著哭聲,他說「我們接觸到這個東西,實在是太晚了,我們的人生走了很多的彎路,如果我們前幾年就能接受這樣的教誨,我相信我們不會犯很多的錯誤。」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比如說我們電視中、我們企業中,廣泛的推行《弟子規》細講,相信我們這個社會和諧確實並不遙遠。就像廬江文化中心一位老師所講的,「其實和諧並不遙遠,只要人人都能落實《弟子規》。」

  總之發展中國,使中國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這是我們每位炎黃子孫的共同期盼。在二000年世紀之交的時候,當時我在英國,看到很多旅居海外的華人都激動不已,說二十一世紀是龍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也相信這點,但我以為二十一世紀,它可能不是中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的世紀,但它一定是中國文化得以普遍弘揚的世紀。我們共同攜起手來,真正的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我們的和諧社會構建,和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自己的棉薄之力,相信我們的成功必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謝謝大家。

#